显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506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减小尺寸的显影装置,其能稳定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其能减小沿着纵向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显影剂承载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变化,并且能抑制图像浓度不均匀。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其被构造成承载和运送显影剂以利用显影剂对形成于图像承载构件上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以及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其被构造成调节由显影剂承载构件所运送的显影剂的量;其中,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包括柔性片材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其包括被构造成与显影剂承载构件相接触并按压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接触部分;以及保持构件,其被构造成保持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使得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具有当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不与显影剂承载构件接触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朝向显影剂承载构件凸出的弯曲形状,保持构件包括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转动方向上的两端的端面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承部分,支承部分被构造成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接触部分所在的表面相接触并防止两端变宽;其中,显影剂量调节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当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压靠显影剂承载构件时,支承部分防止两端由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变形而变宽,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以以下方式变形在接触部分处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转动方向上的压力分布中具有两个最大值。参照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使本发明的其它优点更加明显。图1的(A)-(H)为示出根据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特征的示意图。图2为示出根据示例1的成像装置主体单元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示例1的处理盒的示意图。图4为示出显影辊的推入量和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5A和5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的变形状态的转变的示意图。图6A-6C为示出关于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对中空的显影辊的变形状态的示意图。图7为示出根据示例2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特征的示意图。图8为根据采用示例1的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9A和9B为根据采用示例1的第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和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0为根据
背景技术
(1)的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1为根据
背景技术
(2)的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2为根据
背景技术
(3)的显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3为示出根据比较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示意图。图14A和14B为根据比较例2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示意图。图15为示出根据比较例3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示意图。图16为根据比较例4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圆周的示意图。图17为根据比较例5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圆周的示意图。图18为根据比较例6的显影装置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圆周的示意图。图19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0为磁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1A和21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单元的一个示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2A-22C为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构件和显影套筒之间的接触夹持部的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图2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构件和显影套筒之间的接触夹持部的接触压力部分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5A和25B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调节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6为描述在显影套筒的推入量和根据调节构件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27A和27B为用来描述作为根据本发明的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的变形状态的转变的示意图。图28为示出根据示例5和比较例12的调色剂涂层的电荷分布的图。图29为示出根据比较例的调节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0为包括根据另一个比较例的调节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1A和31B为示出根据另一个比较例的调节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32为示出根据另一个比较例的调节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3为示出根据另一个比较例的调节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显影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图1A-3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以及描述这些图的细节图。在图2中示出的成像装置为采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全色激光打印机。下面将对根据以下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A的整体示意性结构进行描述。在成像装置A中,如图3所示,由充电装置、显影装置D、清洁装置C和感光鼓1等一体形成的四个连续处理盒B被布置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每个,如图2所示。每个处理盒B被构造成相对于成像装置的主组件可拆卸。由每个颜色的处理盒B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装置的中间转印带20上,由此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下面将对在每个处理盒B上的成像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形成在感光鼓1(作为每个颜色的处理盒B的载像构件)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主转印辊22y、22m、22c和22k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主转印辊22y、22m、22c和22k以夹着中间转印带20的方式设置在每个颜色的感光鼓1的面对位置。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立即全部被第二转印辊23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第二转印辊23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设置在下游侧。注意的是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转印剩余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器21收集。记录纸张P装在位于成像装置A的下部的纸盒24,并且根据打印操作请求由供纸辊25传送。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0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第二转印辊23位置处转印到纸张P上。随后,在记录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由熔化单元26熔化,并且记录纸张通过排出单元27排出到成像纸张A的外部。在成像装置A中,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可分离,在上部单元中有用于四个颜色中的每个的处理盒B和转印单元,在下部单元中存储有计量纸张等。因此,通过用来处理堵纸等的堵塞处理和处理盒的更换处理,通过分离和取下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进行上述处理。要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A应用处理盒B,考虑到调色剂容量的处理盒B的寿命按照A4纸张5%打印率换算相当于4000张纸。接着,根据处理盒B对成像处理进行描述。图3示出平行布置的四个处理盒之一及其附近结构的剖视图。对于作为在成像处理的中央的感光鼓l,使用有机感光鼓l,在有机感光鼓1中由铝构成的圆筒的外圆周表面上依次涂覆有每个作为功能性薄膜的底层、载体产生层和载体转印层。通过成像处理,感光鼓1由成像装置A以预定速度沿着箭头方向驱动。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2使由导电橡胶构成的辊部分与感光鼓1压力接触,并且使其沿着箭头B的方向从动转动。这里,作为充电处理,通过充电辊2的芯体,将-1100V的直流偏压供给感光鼓1,由此产生的电荷形成均匀的暗电位(Vd),其中感光鼓1的表面电位达到-550V。与从关于这样均匀表面电荷分布表面的扫描器单元10发出且与图像数据对应的激光束的斑点图案如图3中的箭头L所示地曝光感光构件。通过感光部件的曝光部分,表面的电荷由来自载体产生层的载体消除,并且其电位减小。由此对于形成在感光鼓1上的静态图像(静电潜像),曝光部分具有明电位VI=-IOOV,非曝光部分具有暗电位Vd=_550V。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D显影,显影装置D具有形成在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涂覆层,该显影剂承载构件被构造成承载作为具有预定涂覆量和电荷量的显影剂的调色剂。下面将描述用于形成上述调色剂层的方法,但是如箭头c所示,显影辊3相对于感光鼓1的转动方向沿着向前方向转动,同时与感光鼓1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直流偏压-350V的电压被施加在显影辊3上,通过与感光鼓1接触的显影部分,来自其电位差部分且由于摩擦电荷充有负电的调色剂仅粘附在明电位部分上以将静电潜像转化成真实图像。也就是说,调色剂的充电极性和静电潜像的充电极性具有相同的极性,进行相反的显影。与用于每个处理盒B的感光鼓1接触的中间转印带20被面对感光鼓1的主转印辊22y、22m、22c、22k压到感光鼓2上。另外,直流偏压被施加到主转印辊22y、22m、22c和22y上。由此在主转印辊和感光鼓l之间形成电场。因此,在感光鼓l上被转换成真实图像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上述加压和接触转印区域接收来自电场的力,并且被从在感光鼓1上转印到之间转印带20上。另一方面,留在感光鼓l上的调色剂(其没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0上)被清洁刮板6从鼓表面刮掉然后落下,并且存储在清洁装置c中,由聚氨酯橡胶制成的该清洁刮板布置在清洁装置c上。下面将对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细节进行描述。图1A示出了根据示例1的后面描述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容器T和显影辊3,显影剂容器T被构造成存储非磁性单色显影剂,显影辊3作为沿着向前方向c旋转同时与感光鼓1接触的显影剂承载构件。另外,显影装置包括供给辊5和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和构造成搅动调色剂T的搅动构件11,供给辊5沿着相反方向转动同时与显影辊3接触,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作为构造成调节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的量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现在,在本示例中,显影辊3采用直径为12mm的柔性辊,在其中3mm的导电柔性层形成在其外部直径为6mm的芯体上,该柔性层的体积电阻值为106Qm。要注意的是可在柔性辊表面层上设置具有对显影剂有电荷施加功能的涂层等。在本示例中,为了以稳定的方式与感光鼓1柔性接触,柔性层1的硬度为JIS-A的45°,并且显影辊3的表面硬度取决于所使用调色剂的颗粒直径。但是应该在十点平均硬度上具有3ym-15i!mRz的粗度。如果使用的调色剂颗粒具有6ym的平均体积颗粒直径,其理想的十点平均粗度将在5iim-12iimRz。十点平均粗度Rz采用由JISB0601规定的定义,关于其的测量,使用由KosakaLaboratory生产的表面粗度检测器"SE-30H"。另外,对于供给辊5,在本示例中,采用了其外部直径为16mm的柔性海绵辊,其由具有相对较低硬度的5.5mm的聚氨酯泡沫形成,在外部直径为5mm的芯体上具有起泡框架结构。供给辊5由互相连接的多孔泡沫构成,由此与显影辊3接触而没有在其上施加过度压力。然后,利用在泡沫表面上的适当不均匀度在显影辊3上施加调色剂,并且刮掉在显影时剩余的未使用调色剂。具有刮擦性能的多孔结构并不局限于由聚氨酯泡沫形成;而是可以使用其中硅树脂橡胶或ethylene-propylene-dienerubber(EPDMrubber)等起泡橡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在显影辊旋转方向(旋转运动方向)c上设置在供给辊5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表面的下游侧,并且被构造成与显影辊3接触,并且调节由显影辊3承载的显影剂量。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包括与显影辊3接触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被构造成保持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保持部分。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控制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的涂覆量到预定量,以及控制电荷量到适合在感光鼓1上显影的预定量。根据下面描述的示例和比较例详细描述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显影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图8为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显影装置被应用到全色激光打印机,但是除了上述显影装置之外,成像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系统。将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面的描述,仅仅描述不同之处。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3a被布置为面朝感光鼓,从而在显影套筒3a和感光鼓之间的间隙为300i!m,在显影套筒3a上承载的非磁性单组份调色剂在感光鼓表面上被以非接触方向显影。具体地,如箭头c所示地,显影套筒3a与感光鼓1一起沿着向前方向转动。-350V的直流偏压和2400Hz和1600Vpp的矩形波形的交流偏压被施加到显影套筒3a。在第一实施例中,在感光鼓1上形成暗电位Vd=-55(^和明电位VI=-100V的静电潜像。利用交流偏压通过在感光鼓1和在显影套筒3a附近的显影部分之间飞行和来回运动,在显影套筒3a上受到负极摩擦电荷的磁性调色剂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图9A和9B为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采用本发明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A为关于作为成像装置的单组份激光打印机主组件的剖视图,图9B为用于单色激光打印机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涂覆了导电性树脂的金属套筒被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3a,设置了磁辊7,其作为预定磁极定位在显影贯通3a内侧的固定磁场形成构件。在显影剂容器内的磁性调色剂被磁辊7的磁力拉出且朝向显影套筒3a的表面粘附。粘附在显影套筒3a的表面上的磁性调色剂被沿着箭头c所示方向的显影套筒3a的转动输送。然而,当通过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接触的部分时,在压力下经受摩擦带电以及经过层调节之后形成充电的调色剂涂层。在本实施例中,在最接近位置处的间隙300iim保持在显影套筒3a和感光鼓1之间。另外,-350V的直流偏压和2400Hz和1600Vpp的矩形波形的交流偏压被施加到显影套筒3a。与第一实施例系统,在感光鼓1上形成Vd=-550V和VI=-100V的静电潜像。然而,在显影套筒3a上经过负极摩擦带电的磁性调色剂利用交流偏压通过在感光鼓1和在显影套筒3a附近的显影部分之间飞行和来回运动,在显影套筒3a上经过负极摩擦带电的磁性调色剂在感光鼓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要注意的是,在显影套筒3a中的磁辊具有设置在显影部分附近的磁极。通过本实施例,可通过在显影套筒3a的表面上具有800G(高斯)的磁力抑制具有不合适电荷的调色剂错误地飞向暗电位Vd部分,而用上述电位设定不能这样控制。示例和比较例下面将描述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的示例和比较例。示例1将描述关于构件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图1B示出在预定使用位置(进行显影的预定位置)处与显影辊3接触之前以U形(未使用位置状态)保持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的状态。另外,图1C示出处于在预定位置以预定推入力压靠着显影辊3的状态下根据本示例的调色剂量调节装置4。如图1B所示,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包括作为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40和作为构成保持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保持部分的片材保持构件42。柔性片材构件40处于其中相对于片材保持构件42没有进行固定例如粘附和类似的的未固定状态。现在,柔性层构件40通过在显影辊的运动方向上弯曲而形成为U形。柔性片材构件40被沿着纵向弯曲,以便具有大体上与图1C相同的形状。柔性片材构件40的纵向为垂直于图1B和图1C的空间的方向。这时,弹力F-l作用在柔性片材构件40上,其中柔性片材构件40试图从沿着纵向承受弯曲的状态复原。因此,作为沿着柔性片材构件40的横向(显影辊的运动方向)的两端的表面的第二接触部分47在压力下与片材保持构件42的凹进内壁的柔性片材支承部分48接触,并且柔性片材构件40由凹进片材保持构件42以稳定状态保持,即使没有胶合到另一个元件或由其支承。另外,柔性片材构件40在柔性片材构件40与显影辊3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分46处接收来自显影辊3的压力F-2,从而由弹力保持在稳定状态。另外,柔性片材构件的端部49通过在第一接触部分46处接收压力F-2与片材保持构件42接触,并且由此柔性片材构件46的部分被调节到预定位置。要注意的是第二接触部分47在显影辊转动的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接触部分46设置在上游和下游。对于示例l,作为柔性片材构件40,采用了具有JIS-A的硬度70°的聚氨酯橡胶,并且具有0.4mm厚度和12.5mm横向长度的上述片材构件被接收在具有5.Omm宽度的保持构件42的凹进部分中。因此,形成U形。我们认为对于柔性片材构件40和显影辊3的接触状态是将要压入的量,即是在没有提供显影辊3的情况下柔性层构件40的顶端位置(U形的中央部分的位置)和在正常位置设置显影辊3的情况下显影辊3的表面位置(柔性片材构件40的顶端位置)的假想重叠量,是通过把将要压入的量设定为0.8mm而设定为20Kpa。对于片材保持构件42而言,可使用聚苯乙烯树脂、ABS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另外,片材保持构件42通过与显影装置的框架单元一体模制而成形成为显影装置的框架单元的一部分。接触压力的通用测量方法是为薄片材形状的压力传感器(例如,FujiFilmCorporation制造的压敏膜等)。对于本实施例,接触压力低,并且很难用通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因此,接触压力的测量通过将具有20iim的SUS304不锈钢材料的三个硬层H层叠在一起来进行测量,将其插入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部分,用弹簧秤沿着接触的直线方向从接触面的中央拔出薄板,并且测量其拉力。由此,在压力测量工具上施加已知载荷的情况下,接触压力的测量值从从拉出压力测量中得到的试验值和接触宽度得到。现在,在图1G中示出在作为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接触夹持部内的压力分布。对于本示例,在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处具有多个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形成包括两个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压力分布,以便在其中间具有低接触压力区域(最小值)。对于压力分布测量,接触压力的变化通过采用应变仪作为电信号测量。具体地,由KyowaElectronicInstrumentsCo.Ltd.制造的应变仪"KFG-02-120"被连接到设置在具有与显影辊3相同直径的中空丙烯酸辊中的孔内。这时,丙烯酸的树脂基部的顶端被连接以便从丙烯酸辊的表面突出O.1-0.3mm。另外,应变仪的导线被从中空部分拔出到丙烯酸辊的端部,由此使得该辊可以旋转。一旦与应变仪连接的丙烯酸辊被连接以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接触并且被旋转,应变仪的树脂基部的顶端由于从显影剂量调节部件4接收的接触压力而变形。因此,在接触压力中的变化可通过作为在应变仪自身的应变量的变化的电信号而测量。这时,为了减小电信号的噪音,除了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之外,与显影辊3接触的构件都被拆掉。要注意的是,由KyowaElectronicInstrumentsCo.Ltd.制造的"PCD-300A"被用于测量电信号。下面利用本示例描述为什么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夹持部内压力分布中形成多个接触峰值的原因。—旦显影辊3被相对于以U形支承(在图IB中显影辊3向上运动)的柔性层构件40进一步压入,柔性片材构件40在U形中央部分中形成空间8的柔性部分处与显影辊3接触。这时,柔性部分40变形,由此形成弹力,并且在显影辊3上形成用来调节调色剂量的接触压力。如图1B所示,柔性片材构件40在第一接触部分46处接收来自显影辊3的压力F-2。接着,通过第一接触部分46被显影辊3推入,作为柔性层构件40的两个端部的端面的第二接触部分47趋于沿着弹力F-l相同的方向展开,这样趋于从柔性板构件40被弯曲成U形的状态复原。然而,该趋向被片材保持构件42的凹进内壁的保持部分48调节。现在,我们考虑,在图1D、1E和1F中,弧形部分处于柔性板构件40被以U形支承的状态下。当显影辊3向上运动时,柔性板部分40从图1B所示的状态依次变化到如图1D、1E和1F所示的状态。弧形部分通常没有从由虚线表示的框架向外突出。原因在于片材保持部分48调节柔性片材40的两个端部的展开。由虚线表示的框架的宽度W大约为片材保持部分48的凹入部分的凹槽宽度,并且是恒定的。另外,由虚线所示的框架的高度H大致为从片材保持构件42的凹入外壁的端部到显影辊3的表面的距离,但是其随着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而减小。也就是说,在图1B中,当显影单元3向上运动时,在片材保持构件42的凹部部分的内壁的底部和显影辊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H减小。另一方面,在图1D中得到的柔性片材构件40的弧形部分的长度被认为保持大致恒定,而无论由虚线示出的框架尺寸上的变化。如图1E所示,在显影辊3相对于柔性片材构件40的推入量小的情况下,柔性片材构件40被显影辊3推入,弧形部分的长度可通过使柔性片材构件40变形而保持大致恒定,以进入为阴影部分的空间S。接着,如在本示例的图1F所示的,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超过预定量的情况下,为阴影部分的空间S变小。因此,通过使弧形的中央部分朝向U形中空部分8变形使得弧形部分的长度大致保持恒定。这时,由从柔性片材支承部分48产生的反作用力产生的压縮负载作用在柔性片材部分40的弧形部分上。在片材构件的弧形部分的中央处,压縮负载超过出现褶皱的极限负载,并且在出现褶皱的状态下与显影辊3接触。也就是说,在图1F中,柔性片材构件40的中央部分在向上变形的状态下与显影辊3接触。因此,如图1C所示,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的接触夹持部中,接触区域A1存在于接触夹持部上游部分,在区域A2中接触压力低,并且"松弛部"7出现并且存在于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接触区域A3存在于接触夹持部下游部分。另外,如图1G所示,具有这样结构的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呈现两个峰值分布,其包括在接触夹持部的上游和下游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以及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处的低接触压力区域(最小值)。在本示例中,柔性片材构件40通过在相对于显影辊运动的方向的纵向上弯曲柔性片材构件40而形成U形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作为示例的变型,如图1H所示的结构还包括于上述示例相同的优点。具体地,柔性片材构件40不是以U形而是以具有曲率的大体L形被支承。在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上的下游,如上所述,由于弯曲柔性片材构件40而产生的弹力F-l在第二接触部分47作用在片材保持构件42的凹入内壁的柔性片材支承部分48上。另外,沿着显影辊3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通过粘附在片材保持构件42上而保持柔性片材构件40,而没有如上那样采用弹力。在这样的变型中,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超过预定量的情况下,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的接触夹持部,接触区域A1存在于接触夹持部上游部分,区域A2中接触压力低,"松弛部"7出现并且存在于接触夹持部中央,接触区域A3在接触夹持部下游部分。具有这样结构的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如图1G所示,呈现两个峰值压力分布,其包括在接触夹持部的上游和下游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以及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处的低接触压力区域(最小值)。要注意的是,在图1C中的示例中,柔性片材构件40可被固定到片材保持构件48,第二接触部分47中的至少一个位置作为上游侧,第二接触部分47另一个位置作为下游侧。示例2将对构件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进行描述。在图7中示出应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本示例。根据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包括无缝柔性管构件41和管保持构件45,管保持构件45作为能够保持管呈凹入形状且面对显影辊3的保持部分。在本示例中,柔性管构件41采用具有外部直径5mm和厚度0.5mm以及JIS-A的硬度60°的硅树脂,柔性片材构件41由具有宽度5.2mm的管保持构件45的凹入部分保持。在显影剂量调节部件(柔性管构件)41和显影辊3的表面之间的接触状态在此时如下。也就是说,推入量通过接触压力设定为20Kpa而设定为0.8mm,其作为在没有设置显影辊3的情况下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顶端位置和在通常使用位置处设置显影辊3的情况下显影辊3之间的距离的假想重叠量。作为在此时显影辊3与柔性管构件41接触的夹持部中的压力分布,形成包括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的压力分布,其包括如示例1那样的在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c的上游和下游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以及包括在其中间的低压力区域。将描述根据本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应用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本比较例在图13中示出。除了对于显影剂量调节装置而言显影辊3的推入量被设定为0.3mm之外,根据本示例的调色剂量调节装置4基本上与在示例1中描述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类似。利用上述推入量的设定难以得到足以使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减小到薄层所必须的接触压力。在本比较例中,采用比示例1中作为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40更厚的的片材实现合适接触压力。具体地,柔性片材构件40采用具有厚度1.0和JIS-A硬度为70°的聚氨酯橡胶。在没有对柔性片材构件施加力的情况下,在其横向上的长度为12.5mm,柔性层构件由片材保持构件42的具有宽度5.Omm的凹入部分保持,由此形成U形。根据比较例的柔性片材构件40具有比示例1中更厚的片材,从而其弹力较大。另外,显影辊相对于片材构件40的推入量没有其厚度大。因此,以U形保持的柔性片材构件40在弯曲表面的曲率几乎不变化的状态下与显影辊3的表面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出现柔性片材构件40的褶皱(柔性片材的中央部分没有与显影辊分离),从而在与显影辊3的接触部分处的压力分布中,仅形成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使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达到最大。要注意的是,对于在日本专利公开文本No.6-250509所披露的板状柔性构件,在本比较例1中,在对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压力分布中看上去仅形成一个最大值。比较例2将描述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在图14中示出应用到根据第一示例的显影装置的本比较例。与示例l相同,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包括作为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40和片材保持构件42。然而,与示例1不同之处在于,当保持柔性层构件40为U形式时,不调节在柔性片材构件的横向上的两个端部的侧面。柔性片材构件40被两个端面沿着横向(显影辊转动的方向)保持。图14A示出显影辊3被推入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40时的状态。柔性片材构件40在具有中空状态的柔性部分上的U形的中央部分处与显影辊3接触。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片材保持构件42没有调节凹入部分,而是调节柔性片材构件40的两端侧面,从而即使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柔性片材构件40在垂直于压力F-2的方向上展开。因此,即使在如示例中相同的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情况下,防止产生柔性片材构件的褶皱,在与显影辊3的接触部分的压力分布中,仅形成使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最大的一个最大值。另外,作为与比较例2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11-265115中公开了一显影装置。比较例3将描述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在图15中示出的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通过固定在显影剂容器上的支承金属板在一侧沿着纵向支承薄板状柔性构件490,例如磷青铜板、不锈钢板和类似的。作为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的薄板状柔性构件490的面对部分的底侧与显影辊3接触。在本比较例中,采用厚度1.2mm的铁板作为支承金属板,厚度为120iim的磷青铜板被作为薄板状柔性构件490,由此将支承金属板粘附在薄板状柔性构件490上。从支承部分沿着在薄板状柔性构件490的纵向上的一侧到与显影辊3的接触部分的距离,即所谓的自由距离,为14mm,显影辊3对薄板状柔性构件490的推入量为1.5mm。另外,在这样的结构,在与显影辊3的接触部分的压力分布中只有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使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最大。比较例4将描述根据图16示出的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包括刮板460和柔性压力单元471,刮板460作为由刚性构件构成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其与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接触,柔性压力单元471被构造成沿着压靠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的方向按压刮板460的单侧。由刚性构件构成的刮板460包括具有与在其单测的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相同的曲率的接触凹入部分461。由此,在显影辊3和调节构件的接触夹持部中,接触凹入部分461的整个侧面与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大致均匀地接触。另外,在具有这样结构的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中,仅形成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使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最大。另外,作为与本示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9-34247中公开一个显影装置。比较例5将描述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在图17示出的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沿着一侧在纵向上支承薄板状柔性构件例如磷青铜板等。薄板状柔性构件包括第一金属刮板17和第二金属刮板21,这为在两个位置与显影辊3接触的结构,第一金属刮板17使其面对部分的下侧与显影辊3接触,第二金属刮板21相对于显影辊3的旋转方向C在第一金属刮板的下游侧。根据本结构,显影辊3和第一刮板17和第二刮板中的每个的接触部分包括在每个夹持部中央部分处形成一个最大值的压力分布。另外,作为与本示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6-95484中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比较例6在图16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与显影辊3接触的金属刮板3包括在接触部分处的弧形凹入部分24,其为当假设显影辊3的半径为r和凹入部分24的半径为R时满足0<R《r的关系的结构。这时,金属板23的弧形凹入部分24的两个边缘部分与显影辊3接触。这里,金属刮板为刚性构件,并且被认为是非柔性的。在这样的结构中,在显影辊3和金属刮板23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包括第一边缘接触部分,其在接触夹持部的上游处,为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没有与显影辊3接触的区域;第二边缘接触部分,在接触夹持部的下游。根据本比较例的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变成包括两个最大值的压力分布,其包括在接触夹持部的中央没有出现压力的区域,并且包括在第一边缘接触部分和第二边缘接触部分上的陡峭的峰值压力。另外,作为与本示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6-5-95484中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示例3禾口4本示例3和4为这样的示例,其中根据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被应用到根据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装置中。比较例7本比较例7为这样的示例,其中根据比较例3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被应用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显影装置中。比较例8本比较例为这样的示例,其中下面描述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被应用到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装置中。根据本比较例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沿着在纵向上的一侧在固定到显影剂容器的支承金属板上支承聚亚安酯橡胶等,并且使其面对部分的下侧与显影套筒接触。在本比较例中,具有厚度1.2mm的铁板被用作支承金属板,具有厚度0.9mm的聚亚安酯橡胶板被粘附在支承金属板上作为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从沿着在聚亚安酯橡胶板的纵向的一侧的支承部分到与显影套筒的接触部分的距离,即,所谓的自由距离,为6.5mm,并且显影套筒对聚亚安酯橡胶的推入量为3.lmm。另外,在这样的结构中,在与显影套筒的接触部分中的压力分布中仅形成一个最大值,该最大值使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达到最大。用于每个示例和比较例的评价方法a)当减小尺寸和成本评价时,提供精度以设定预定压力。C:当进行尺寸减小时,要求高精度以设定预定压力,这增加成本。A:当进行尺寸减小时,不要求高精度以设定预定压力,这不增加成本。b)在耐久性测试之后,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通过输出在整个表面上打印出黑色的实心像进行图像评价,并且考虑在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的纵向(激光主扫描方向)上是否有浓度不均匀。C:观察到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A:没有观察到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在测试打印4000张记录纸之后,进行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评价。通过连续供应具有5%图像率的水平线的记录图像的纸张进行测试打印。c)由于加压的痕迹的图像浓度不均匀评价出浓度不均匀性,该不均匀性是在显影辊循环期间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的凹部所产生的。得出这样的评价,其中同时考虑到处理速度和在感光鼓和显影辊之间的圆周速度比率,计算出显影周期,由此提出具有相同周期的图像误差。即使图像误差的尺寸根据显影辊的凹部的尺寸而不同,在激光副扫描方向(显影辊转动的方向)上的长度大约为l-2mm,在激光主扫描方向(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跨过整个区域。在本评价中,使用了由在整个表面上打印黑色的实心像和半色调图像构成的两类图像。半色调图像是指有条纹的图案,其中在主扫描方向上记录一条线,其后的一条线没有被记录,并且整体上代表半色调浓度。通过观察是否有图像误差用下面的标准进行评价。C:两种类型的实心像和半色调图像都包括图像误差。B:实心像包括图像误差,但是半色调图像没有包括图像误差。A:两种类型的实心像和半色调图像都没有包括图像误差。要注意的是,在本评价中,使用了显影装置,其处于标准温度和标准相对湿度环境(23和50%)下十个月。d)重影作出这样的图像评价,其中在图像顶端部分(显影辊旋转的第一圈)上形成大约25mm的斑点,在第二或更小圈的显影辊旋转中在半色调图像上出现的斑点形状的浓度差被评价为重影。另外,同时考虑到处理速度和在显影辊和显影套筒之间的圆周速度比率等,准确地计算显影周期,并且得到该循环的图像误差。通过观察是否有图像误差用以下标准进行评价。C:观察到重影A:没有观察到重影。在进行打印100张纸时进行该评价。e)斑点不均匀性通过输出其中在整个表面上打印黑色的实心像进行图像评价,并且在非特定圈中产生的斑点不均匀性被认为是图像误差。通过考虑观察是否有图像误差用下面标准进行评价。C:观察到斑点不均匀。A:没有观察到斑点不均匀。在首先打印到100张纸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关于示例和比较例的评价结果被总结在如下表1中(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点首先,将描述关于为通用传统技术的刮板状调色剂量调节构件的比较例的优点。具体地,将描述关于示例1、3和4和比较例3、7和8。a)在减小尺寸时的精度和成本比较例3、7和8为通用传统技术的刮板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但是包括难以减小尺寸的问题。这样的刮板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沿着在纵向上的一侧支承薄板形状的柔性构件,并且使其面对部分的下侧与显影辊3接触。在这些比较例中,一旦减小尺寸,从沿着在纵向上的一侧支承的薄板的支承点到与显影辊3的接触点的距离(即自由长度)变短。因此,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接触压力的变化(即弹簧常数)增加。现在,图4示出了在显影辊3对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推入量和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之间的关系。在具有传统结构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中,在与显影辊3的接触压力变成最大值的位置为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这时,尽管倾斜根据每个结构的弹簧常数而不同,但对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线性增加。因此,在具有传统结构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中,接触压力的最大值随着设定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刮板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一旦减小尺寸,接触压力的弹簧常数增加,由此需要高装配精度。另一方面,在根据本示例1、3和4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中,如图4所示,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即,显影辊3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成比例地变化。因此,即使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出现误差,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也不容易改变。换句话说,即使没有必要提供高精度的装配,可以稳定方式设定接触压力的理想最大值。下面对为什么存在这样一个区域进行描述,在该区域中,与显影辊3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1的推入量成比例地变化。在本示例1的图1D、1E和1F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在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结构。根据这些描述,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超过预定量的情况下,由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中出现的褶皱形成"松弛"部分,从而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减小。也就是说,如图lf到le,柔性片材构件40远离显影辊3,由此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的接触压力减小。由此,在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包括两个最大值。图5A示出随着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增加柔性片材构件40的变形片材的转变。显影辊3的推入量从图5A的顶部到底部以实线、点线(短点线)和虚线(长点线)的顺序增加。首先,在以实线示出的显影辊的推入量小的情况下,接触压力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处变成最大值。接着,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以转变到以虚线示出的变形状态的情况下,"松弛"部分形成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上,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位置移动到显影辊从夹持部中央部分旋转的方向c的上游和下游。另外,在显影辊的推入量增加以转变到虚线所示的变形状态,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位置进一步移动到显影辊旋转的方向c的上游侧和下游图5B示出了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的重叠量,实线、点线(短点线)和虚线(长点线)以从图5B的端部的顺序对应于在图5A中的那些。可以理解,一旦具有重叠的弧形具有恒定曲率,其重叠量在接触部分的中央变得最大,随着重叠位置移动到上游侧和下游侧,其重叠部分逐渐变得很小。然而,在本结构中,"松弛部"形成在接触压力最初变得最大的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然后接触压力减小。另外,如图5A所述的,除了最初位置之外的接触压力变得最大的位置移动到重叠量变小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因此,在图5A中的点线和虚线的情况下,由图5B中示出箭头的长度表示的重叠量的变化很小。因此,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的推入量的增加成比例地变化,从而差不多可保持特定值。如上所述,如图4所述,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其中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成比例地变化。因此,在本示例中,接触压力的理想最大值可被以稳定方式设定,从而在装配时没有必要得到高精度。另外,当减小显影辊3的尺寸时,显影辊的曲率变大,因此,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增加成比例地变化的趋势变得更加显著。因此,该趋势在减小显影辊的尺寸上特别有利。b)在耐久性测试之后纵向图像浓度的不均匀性接着,将描述本方面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在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性方面的优点。对于根据比较例3、7和8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出现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性。这时因为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在纵向上出现调色剂劣化情况的变化。如上所述,对于具有传统结构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接触压力的最大值随着显影辊的推入量线性增加。—旦在显影辊3和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增加,由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对调色剂产生的调节力被加强,从而其有效地防止调色剂在没有调节的情况下而过量地通过。然而,作为由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对调色剂的应力的增加的结果,调色剂容易被调色剂量调节构件压碎和熔化。由此加快了调色剂的劣化以明显地縮短其寿命。对于具有传统结构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生产的变化、显影辊3的圆周变形等造成显影辊3对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推入量在纵向上出现变化。因此,可以设想出,在显影辊3和调色剂量调节构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在纵向上产生变化。从而,在耐久性测试期间,调色剂劣化情况在纵向上产生变化,由此,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在实心像上产生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性。另一个方面,对于根据本示例1、3和4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其中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随着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因此,只要使用局限在该局域中,在纵向上可吸收显影辊3对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推入量的变化。因此,即使在耐久性之后,可防止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性。c)由于加压的痕迹而产生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性接着,将描述本发明关于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影辊3的凹部方面在示例1和比较例3之间的比较结果。—旦具有柔性层的显影辊3被长时间压靠着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相同部分等,在按压部分上出现凹部作为永久压縮变形。一旦传统的显影剂调节构件被施加到出现凹部的显影辊3上时,在包括局部形状例如凹部的变化的部分中出现作为在显影辊3上的显影剂量的调色剂涂层的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接触显影方法中,用高显影效率进行显影,从而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涂层的量的不均匀性如实地反映在图像上。另一方面,在示例1中,由于局部形状地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性被抑制。如上所述,在示例1中,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包括在夹持部上游部分的接触区域A1;区域A2,其中在夹持部中央处具有低接触压力的松弛部7;在夹持部下游中央的接触区域A3。作为该结构的动作,柔性片材构件40能响应于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而局部变形。也就是说,柔性片材构件40能跟随显影辊3的凹部。下面将参照图6对其机构进行描述。图6A模拟并示出根据本示例的柔性片材构件40与显影辊3的接触状态。当将显影辊3推入柔性片材构件40—预定量时,L1线性地表示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另外,L2示出在显影辊3没有被推入的状态(在柔性片材构件40和显影辊3之间的压力基本上为零的状态)下柔性片材构件40的弧形顶点的位置。在Ll和L2之间的距离表示显影辊3对柔性片材构件40的推入量。接着,在图6B和6C中的L3线性地表示在局部形状变化的部分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等处的显影辊的圆周表面,并且在LI和L3之间的距离表示显影辊3的凹入量(空间)。首先,图6C示出当包括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等的部分进入接触夹持部时的接触状态。柔性片材构件40的夹持部上游部分Al根据在图6C中示出的显影辊3的形状的变化而变形。这时,存在夹持部中央部分A2的"松弛部"7,由此夹持部上游部分Al能根据形状的变化而变形,而没有在夹持部下游部分A3上产生影响。接着,图6B示出了当包括形状变化的部分从夹持部中出来时的接触状态。柔性片材构件40的夹持部下游部分A3根据形状的变化而变形。这时,如进入夹持部时相同,存在夹持部中央部分A2的"松弛部"7,由此夹持部下游部分A3能根据形状的变化而变形,而没有在夹持部上游部分Al上产生影响。换句话说,片材中央部分的"松弛部"7的存在使柔性片材构件40的夹持部上游部分Al和夹持部下游部分A3变形,以便跟随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因此,接触压力和接触夹持部入口的调色剂接收宽度的波动可被明显地限制。因此,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涂层的量以及产生图像误差的量的变化能够被抑制。因此,能明显地抑制由于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而导致的在显影辊循环中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性。另一方面,对于根据比较例3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产生的浓度不均匀在实心像和作为图像误差的半色调图像的两类图像中都出现。在比较例3中,金属薄板被沿着纵向的一侧支承以与显影辊3接触。对于这样的结构,在包括局部形状的变化的部分随着显影辊3的旋转进入接触夹持部,包括在金属薄板中的刚性防止局部形状随着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而变化。因此,对于包括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的部分,接触压力和接触夹持部入口的调色剂接收宽度的波动,这使得在显影辊3上形成调色剂涂层的不均匀。由此,图像误差作为显影辊循环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出现。d)重影接着,关于本发明在重影的优点,将描述在示例4和比较例8之间的比较结果,该重影对应于作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的循环而出现。在比较例8中,在显影套筒循环中出现重影。这是由调色剂涂层的量和显影套筒3a上的充电调色剂的量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现在,对应于感光构件的图像部分的显影套筒3a的部分消耗调色剂,从而在显影套筒3a上的调色剂的量减小。另一方面,对应于感光构件的非图像部分的显影套筒3a的部分的调色剂没有被消耗,从而显影套筒3a上的调色剂的量保持不变。顺便提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装置没有包括构成为将显影剂供给显影辊的供给辊,显影剂的供给以磁性方式进行。在没有设置供给辊的情况下,将调色剂供给显影辊不是通过机械方式进行的,从而根据是否有调色剂在显影部分处消耗很容易地使在紧接着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之前供给的调色剂的量不同。因此,容易在显影套筒循环中出现重影。在对比示例8中,可以构思出显影剂调节构件的接触压力容易根据供给的调色剂的量而变化,出现与显影记录相关的重影图像。另一方面,示例4明显地限制了在显影套筒循环中的重影。这是因为在显影之后在显影套筒上出现的调色剂的量的不同。根据示例4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不仅能使接触压力均匀而起使调色剂涂层的量均匀。另外,调色剂被以磁性方式供给,从而未充电的调色剂在某个部分处被供给,在该部分调色剂在显影部分处被消耗,直到紧接着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之前。因此,为了抑制重影,必须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的一侧通过期间提供适当的电荷给调色剂。在本示例中,在下游侧的峰值压力和在上游侧的峰值压力上进行两次充电,从而新供给的未充电的调色剂可经过充分的充电。如上所述,在本示例中,可明显地抑制在显影套筒循环期间的重影。相对于比较技术的优点接着,将描述第一实施例与比较技术的差别。具体地,将比较例1和对比示例1、2和4-6。a)在减小尺寸时的精度和成本首先,将示出在实现减小尺寸时本发明的优点的影响。对比示例1中的纸张厚度厚于在示例1中的纸张厚度,从而弹力较高。因此,即使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的情况下,被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40与在其弯曲表面的弯曲部分几乎没有被充电的状态下的显影辊3的表面接触。在比较例1中,一旦显影辊的推入量增加,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也线性增加。因此,当减小尺寸时必须以非常高的精度进行装配。接着,在图14中示出的比较例2中,当支承U形的柔性片材构件40时,柔性片材构件40的沿着横向的两个端部的侧面没有被调节。因此,在比较例1中,一旦显影辊的推入量增加,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也线性增加,从而很难以稳定的方式将接触压力的最大值设定到预定值。另外,在比较例2中,如上所述,柔性片材构件的沿着横向的两个端部的侧面没有被调节。因此,通过沿着圆周方向接收由于在接触部分与显影辊3的摩擦力而产生的力而在显影辊3的旋转方向c的下游侧容易发生塌陷。由此,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作为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40的状态容易波动,接触位置不稳。另外,对于例如比较例4的具有与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大体相同弯曲的接触凹部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为了以稳定方式在纵向上与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接触,必须确保表面精度。因此,要求具有极高精度的处理。比较例5具有沿着显影辊3的转动方向c包括第一金属刮板17和第二金属刮板21的结构。每个单元的金属刮板在尺寸上不能够减小的原因与在比较例3中的原因相同。另外,具有沿着显影辊3的旋转方向的多个金属刮板,其进一步使得难以减小尺寸。另外,在比较例6中,包括具有比显影辊3的半径小的弯曲半径的凹部24的刮板23与显影辊3接触,从而两个边缘与一个接触夹持部的内侧接触。非柔性金属刮板的尖锐边缘部分与显影辊3接触,从而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变化,接触压力的最大值过度增加。尺寸的减小明显地显示出该影响。另外,对于金属板的边缘部分的接触状态,夹持部宽度大大地变窄,这无限地靠近线接触。为了以稳定的方式使两个边缘与在纵向上具有弯曲的显影辊3接触,要求具有极高精度的装配。另一方面,对于根据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如图4所示,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即,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增加成比例地变化。因此,接触压力的理想最大值可被以稳定的方式设定,从而不需要在装配时得到高精度。另外,在示例1中,作为通过推入使显影辊3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接触的结果,对于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和显影辊3中间的接触区域,形成这样一个状态,即,其中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与在显影辊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位置处接触。因此,即使对于简单的装配,可始终以稳定的方式实现接触状态。如上所述,对于根据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即使当进行减小尺寸时,没有必要提供高精度装配。另外,与示例1无关地,与全部的其它示例类似,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与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接触表面可为没有台阶和边缘的光滑表面。这是因为与比较例6类似,一旦台阶或边缘与显影辊接触,如上所述,出现局部应力集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装配精度,这样难以装配。另外,与对比示例6类似,提供台阶或边缘难以模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b)在耐久性测试之后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接着,将描述在耐久性测试之后本发明在纵向浓度不均匀上的优点。对于根据比较例1、2、4_6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出现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如上所述,对于具有传统结构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量线性地增加。对于具有传统结构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在生产中的变化和显影辊3的圆周变形等出现显影辊3相对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的推入量在纵向上的变化,在纵向上出现在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变化。因此,在耐久性测试期间在纵向上出现在调色剂劣化情况的变化,由此,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出现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另一方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其中在显影辊调节构件4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量没有增加。因此,只要使用局限于这个区域,在显影辊3相对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在纵向上的推入量可被吸收。因此,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可防止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c)由于加压的痕迹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接着,描述本发明在由于在局部形状中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的浓度不均匀上的优点。首先,对于根据对比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在局部形状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在显影辊上的浓度不均匀出现在实心像和作为图像误差的半色调图像的两类图像上。在比较例1中,即使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的情况下,显影剂量调节构件与其弯曲表面的弯曲没有变化的状态下的显影辊3的表面接触。这时,在显影辊3和柔性片材构件40之间形成的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包括一个最大值。因此,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中没有"松弛部"。因此,对于调节构件难以充分地跟随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从而在显影辊3的调色剂涂层的量上出现不均匀。由此,图像误差作为在显影辊循环中的浓度误差出现。另一方面,对于根据本示例1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在中央夹持部中央部分中有"松弛部"7,由此柔性片材构件40的夹持部上游部分Al和夹持部下游部分A3能变形,以便跟随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因此,接触压力和接触夹持部入口的调色剂进入宽度的波动被明显地抑制。由此,与形成图像误差的量一样多的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涂层的量的变化可被限制。由此,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在显影辊循环中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可被明显地抑制。接着,对于根据比较例2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在显影辊循环中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出现在实心像上,但是没有出现在半色调图像上。在比较例2中,即使在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的情况下,防止柔性片材构件的褶皱出现,并且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上没有"松弛部"。对于与显影辊3的接触部分中的压力部分,形成一个最大值,其使得在接触夹持部的接触压力最大。因此,对于柔性片材构件40难以在如示例1那样的夹持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充分地跟随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从而在显影辊3的调色剂涂层的量上出现不均匀。由此,在显影辊循环中,在实心像上出现作为浓度不均匀的图像误差。然而,在半色调图像中没有出现在显影辊循环中的浓度不均匀。在比较例2中,应用了柔性构件,初始状态的变形量是很大的,试图恢复到初始状态的操作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进行。半色调图像具有与实心像相比的低显影效率,从而在调色剂涂层的量的变化很小的情况下,防止出现反映显影剂涂层的量的变化浓度不均匀。由此在比较例2中,可以构思出防止出现与在半色调图像中造成浓度不均匀的量一样多的显影剂涂层的量的变化。接着,对于根据对比示例4的显影剂调节构件,由于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导致的在显影辊循环中的浓度不均匀出现在实心像和作为图像误差的半色调图像的两类图像上。对比示例4为这样一个示例,S卩,显影辊3和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经过表面接触,由此实现宽的接触夹持部宽度,调节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然而,所应用的材料的性质不是柔性构件而是刚性构件,其中与显影辊3的接触表面形状大体上由与显影辊3的圆周表面相同的弯曲形成,因此,对于这样的构件难以根据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变形。因此,对于包括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的部分、接触压力和接触夹持部入口的调色剂进入宽度的波动,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涂层的量上出现波动。因此,在显影辊循环中出现作为图像浓度不均匀的图像误差。另外,对于根据比较例5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导致的在显影辊上的浓度不均匀出现在实心像和作为图像误差的半色调图像的两类图像中。比较例5具有包括沿着显影辊3的旋转方向c的第一金属刮板17和第二金属刮板21的结构。然而,对于第一金属刮板17和第二金属刮板21,通过每个金属刮板施加在显影辊3上的调色剂的优点和方法与比较例3中的那些相同。因此,根据与比较例3比较所描述的原因,出现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导致的在显影辊上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接着,对于根据比较例6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导致的在显影辊上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出现在实心像和作为图像误差的半色调图像的两类图像上。在比较例6中,包括具有比显影辊3的半径小的弯曲半径的凹入部分的刮板与显影辊3接触,从而两个边缘与一个接触夹持部的内侧接触。对于这样的结构,在接触夹持部的压力分布呈现两个峰值分布,其包括两个最大值。然而,使用材料的性质是金属,从而,难以在每个接触点局部地跟随在显影辊3的形状的变化,由此,出现由于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部导致的在显影辊上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另外,由于挂板的边缘与显影辊3接触,接触压力的最大值过度地增加。因此,在长期忽视的时候容易出现显影辊3的凹入,这样对于限制由于显影辊3的凹入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是不利的。近来,对示例2进行描述。对于与示例1相同的根据示例2的显影剂调节构件4,在显影辊3和柔性管构件41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包括在夹持部上游部分的接触区域A1,在夹持部中央的区域A2中的接触压力较小,并且出现"松弛部"7,接触区域A3在夹持部下游部分。因此,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即,与显影辊3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成比例地变化。因此,在减小尺寸时,接触压力的理想最大值可被以稳定的方式设定,而没有高精度的装配。另外,只要使用局限在这样一个区域中,S卩,在显影辊调节构件4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量没有增加,显影辊3的推入量相对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在纵向上的变化可被吸收。因此,在耐久性测试之后可防止实心像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另外,在接触夹持部中央部分中有"松弛部"7,从而柔性管构件41的夹持部上游部分A1和夹持部下游部分A3可变形以便跟随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入。因此,接触压力和接触夹持部入口的调色剂进入宽度的波动可被明显抑制。从而,与形成图像误差的量一样多的在显影辊上的调色剂涂层的量的变化可被抑制。由此,由于在局部形状的变化例如显影辊3的凹入而在显影辊周期上的图像浓度不均匀可被明显抑制。然而,该构件为管构件,即,环形形状,从而当峰值位置随着形状的变化在上游和下游时,运动传播到后侧。从而,在非特定循环中的不均匀出现在显影辊3的调色剂涂层的量上,由此在图像中出现间距不均匀。对于上述示例,显影剂量调节构件对显影剂承载构件的压力分布的最大值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个,而是可以为三个或更多个。下面将对关于上述示例的操作和优点进行描述。根据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可以以充分平衡的方式改善传统显影剂量调节构件所包括的问题(在减小尺寸时的成本和弊端,在耐久性测试之后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即使在由于以下原因减小尺寸时,根据本示例的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不需要高精度的装配。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其中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辊3的推入量的增加成比例地变化。从而,接触压力的理想最大值可被以稳定方式设置,从而没有必要在装配时得到高精度。另外,对于本发明,作为显影辊3被推入以与显影辊量调节构件4接触的结果,在显影辊量调节构件4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部分被形成在这样一个状态,即,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点在旋转方向c上与显影辊3接触。因此,即使对于简单的装配,可稳定地实现稳定接触状态。另外,在有效性测试之后的纵向图像浓度不均匀可由于以下原因被有效地抑制。对于根据本示例的显影剂调节构件4,存在这样一个区域,其中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和显影辊3之间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相对于显影辊3的推入量增加。因此,只要使用局限于这样的区域范围,显影辊3的推入量相对于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在纵向上的变化可被吸收,并且在耐久性测试之后甚至可抑制纵向的图像浓度不均匀。执行本示例能进行减小显影装置的尺寸,能够改进装配性能,并且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将要实现的简单结构。另外,长期以稳定的方式用调色剂层显影。接着,将进一步参照附图描述成像装置的另一个示例和显影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细节。显影装置的以下实施例,如同显影装置的第三实施例,为非接触显影方法,其为设置成通过磁性单组份显影剂进行显影的方法的另一个示例。[成像装置的另一个示例]将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的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另一个示例的整体结构和操作。图1示出了根据本示例的成像装置100的示意性剖视图。成像装置100为采用转印电子照相方法的激光打印机。成像装置100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显影构件)的OPC感光构件(以下称为"感光鼓"),该感光构件为具有24mm直径的旋转鼓型,以及对于本示例具有负极。感光鼓101沿着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以恒定的圆周速率速度(表面移动速度)85mm/sec被驱动转动。对于根据本示例的成像装置100,感光鼓101的圆周速度等于处理速度(打印速度)。(打印速度)作为感光鼓101的充电单元的充电辊102被设置在感光鼓101的圆周上。充电辊102可为导电性柔性辊,并且包括芯体102a和形成在芯体102a上的导电性柔性层102b。充电辊102被一对预定压力压靠在感光鼓102上。由此,充电单元(充电夹持部)cl形成在充电辊102和感光鼓101之间。在本示例中,充电辊102被感光鼓101的旋转驱动旋转。充电辊102与充电偏压电源SI相连,充电偏压电源SI作为被构造成施加充电偏压的充电偏压供给单元,在本示例中,至少为击穿电位的DC电压被施加在充电辊102和感光鼓101之间。具体地,作为充电偏压,偏压,其偏压具有1.4kv的VPP的AC电压以及被叠加1.3kHz的频率,被施加了-600V的DC电压,感光鼓101的表面经过接触被均匀充有-600VDE充电电压(暗空间电压)另外,包括激光二极管和多棱镜等的激光束扫描器(曝光装置)103设置在感光鼓101的圆周上。激光束扫描器103输出根据目标图像信息的时间序列数字像素加强调制的激光束L,并且用激光束L扫描并曝光旋转感光鼓lOl的均匀充电表面。在感光鼓IOI的均匀充电处理表面由激光束L进行整个表面曝光的情况下,激光功率被调节使得感光鼓lOl的表面的电位变成-150V。根据用激光束L的扫描曝光,对应于目标图像信息的静电图像(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01的表面上。另外,构造成使在感光鼓101上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的显影装置104A被设置在感光鼓101的圆周上。在图19中的显影装置104A采用了根据示例5的稍后描述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143。尽管将在后面描述其细节,显影装置104A存储磁性单组份显影剂,S卩,调色剂(磁性调色剂)t,其在作为显影剂存储单元的显影剂容器145内作为显影剂。调色剂t被摩擦电荷带电。由此,施加在作为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构件)的显影套筒141和感光鼓101之间的显影偏压使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01上的显影区域al上显影,在显影区域al处显影套筒141和感光鼓101彼此面对。显影偏压由显影偏压电源S2施加,显影偏压电源S2作为与显影套筒141相连的显影偏压供给单元。另外,其电阻为中等且作为转印单元的转印辊106被设置在感光鼓101的圆周上。感光鼓106被以预定接触压力压靠着感光鼓101,并且形成转印部分(转印夹持部)bl。作为记录构件的转印材料P被从供纸部分预定定时地供给转印夹持部bl。另外,预定转印偏压被从作为转印偏压施加单元的转印偏压施加电源S3施加到转印辊106。由此,在感光鼓10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被供给到转印夹持部bl的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本示例使用的转印辊106为具有辊电阻值5X108Q的转印辊。转印辊106包括芯体106a和形成在芯体106a上的中等电阻泡沫层106b。随后,通过施加+2.OkV的转印偏压到芯体106a上进行转印。导入转印夹持部bl的转印材料P被感光鼓101和转印辊106以夹着的方式从转印夹持部bl传送。随后,形成且承载在感光鼓10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静电力和抑止强度依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的表面侧。供给转印夹持部bl的转印材料P在显影辊101侧转印调色剂图像,并且于感光鼓101的表面分离,然后被导入在本示例中采用热熔化方法的定影装置107。一旦将其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转印材料P被作为成像物品(打印件)排到装置外部。另外,清洁装置108被布置在感光鼓101的圆周上,清洁装置108作为被构造成清洁感光鼓101的表面的清洁单元。清洁单元108在清洁刮板108a处刮掉留在感光鼓101上的调色剂(转印剩余的调色剂),并且将其存储在废调色剂容器108b中。由此被清洁的感光鼓101被充电辊102充电,并且重复用于成像。在本示例中,感光鼓101、充电辊102、显影辊104A和清洁装置108被一体地形成盒,因此制造出相对于成像装置主组件可拆卸的处理盒109A。处理盒为这样一个盒,即,至少一个感光构件、作为构造成作用在感光构件上的处理单元的显影装置和清洁单元被一体地形成,并且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单元可拆卸。与本示例对应的处理盒包括至少一个感光构件和显影装置。然而,根据本示例的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单元可拆卸的盒并不局限于处理盒,而是可采用任何盒,只要显影装置至少相对于成像装置主体单元可拆卸即可。例如,可使用使显影装置相对于成像装置可拆卸的盒(显影盒)。[显影装置的第四实施例]接着,将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其上涂覆导电树脂的金属套筒被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141。显影套筒141被沿着图中的箭头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驱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感光鼓101和显影套筒141被沿着一方向旋转使得两个表面在面对部分处沿着向前方向相互运动。具有预定磁极布置的固定磁辊142被设置在显影套筒141内作为被构造成将至少调色剂t吸到显影套筒141附近的磁场形成构件。具体地,磁辊142为构造成在显影套筒141的每个部分上形成磁力的固定磁铁。在本示例中,如图20所示,磁辊142包括在显影极Sa、传送极Na、供给极Sb和收集极Nb的每个部分上的峰值密度。要注意的是N和S分别表示磁体的N极和S极。根据本说明书的磁通密度的测量由BellInc.制造的高斯计系列9900和探测器A-99-153进行。高斯计包括与高斯计主体单元相连的杆状轴探针。显影套筒被水平地固定,并且在其内部的磁辊被连接以便转动。具有高度姿态的探针被相对于显影套筒成一定间距地向右倾斜布置。另外,探针被固定使得显影套筒的中心和探针的中心布置在大约相同的水平面上,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测量。磁辊可为大致上与显影套筒同心的圆柱形构件。可以构想出在显影套筒和磁辊之间的间距在任何部分一致相等。因此,显影套筒的表面位置和在表面位置处的法线方向上的磁通密度被测量,同时旋转磁辊,从而可使用在显影套筒的圆周方向上在所有位置处的测量结果。每个位置的峰值速度从在圆周方向上的磁通密度数据得到,并且取为Br。随后,Br的大小由极坐标表示。认为角度9的原点为在供给极Sb的法线方向上的磁通密度的峰值。在本示例中,特别地,磁通密度在显影极Sa的法线方向上的峰值位置被定位在显影区域al,在那里感光鼓1和显影套筒141彼此面对。另外,如图20所示,在相邻磁极的法线方向上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沿着显影套筒141的圆周方向偏离大体90度。要注意的是,我们认为角度9的正向为沿着显影辊141的表面运动方向(旋转方向)在原点的下游方向(即,Sb—Na—Sa—Nb—Sb)。作为磁性单组份显影剂的调色剂(磁性调色剂)t通过将粘合树脂、磁性物质颗粒和电荷控制剂混合、通过混炼、研磨、分类中的每个工艺,以及将流化剂等作为外部添加剂加入。对于磁性物质颗粒,通过规定相同重量作为粘合树脂制造能够通过足够磁力传送的磁性颗粒。另外,调色剂(D4)的平均颗粒为8ym。在调色剂t被传送到显影套筒141上同时通过磁辊142接收磁力的处理期间,调色剂t在显影剂量调节装置143处经受层厚度调节(显影剂量调节)和施加电荷。另外,显影装置104A包括在显影剂容器145内的搅动构件144,搅动构件144被构造成在显影剂容器145中循环调色剂t,并且随后将调色剂t输送到其中磁力能达到显影套筒141的圆周的范围内。参照后面描述的示例和比较例描述调节装置143的细节。涂覆在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t被传送到显影部分(显影部分)上,在那里感光鼓101和显影套筒141通过显影套筒141的旋转彼此面对。这里,显影套筒141被布置成在最靠近感光鼓101的位置处间隔a为300iim。另外,显影偏压(DC电压值-450V,AC电压值V卯1.8kV,1.6kHz,方形波)通过显影偏压施加电压S2施加到显影套筒141。显影套筒141被以1.2倍的显影辊101的圆周速度驱动。从而,在显影辊101侧的静电图像由调色剂t反转显影。专利,显影套筒141相对于感光鼓101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1.2倍,但是显影套筒141相对于感光鼓101的圆周速度并不局限于此。理想的是设定显影套筒141的圆周速度等于1.0-2.0倍的感光鼓101的圆周速度,可充分地得到本发明的优点。另外,对于在显影套筒141中的磁辊142,磁极被设置在显影部分al的周围,在本示例中,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上的磁力被设定为800G。从而,可以防止具有不合适电荷的调色剂t意外地飞向感光鼓101的充电电压(非图像部分电压)部分,该不合适电荷不能被控制为电压设定值。现在,如上所述,在沿着纵向一侧使用通常用作包括在显影剂量调节装置中的调节构件的刮板状调节构件的情况下,重影和浓度不均匀(纵向浓度不均匀)在调节构件的纵向上容易出现。本第四实施例的一个特征在于能够抑止由于调节构件的问题导致的图像误差,例如重影、纵向浓度不均匀等。另外,根据本第四实施例构成的调节构件能调节在显影剂承载构件上的显影剂,并且能简单地实现尺寸的减小,并且能够以稳定的方式形成调色剂涂层,这与传统上用来涂布的沿着纵向的一侧的刮板状调节构件相比是有利的。在本实施例中,进行这样的布置,S卩,对于采用磁性单组份非接触显影方法的显影装置,调节装置包括柔性调节构件,该调节构件形成接触部分(夹持部),在那里调节构件与显影剂承载构件接触。随后,进行这样的布置,即,在显影剂承载构件的表面移动方向上在接触压力分布中有多个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另外,进行这样的布置,即,通过磁场形成构件产生磁场的磁通密度分布,最靠近夹持部的磁通密度的峰值位置在夹持部之外。下面参照在此使用的显影剂量调节装置的示例和比较例将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示例5-9和比较例9-13]示例5调节构件U形片材构件,接触压力两个峰值,最靠近的磁极夹持部的下游图21示出根据本示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1A示出以U形支承且包括在调节装置中的调节构件143a与显影辊141接触之前的状态。另外,图21B示出在显影构件143a以预定推入量与显影辊142接触的状态。如图21A所示,根据本示例的调节装置143包括作为调节构件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和作为被构造成保持调节构件的保持部分的片材保持构件143b。保持构件143b可被连接到显影装置的框架单元,或者可作为显影框架单元的一部分,该显影框架单元与显影装置的框架单元成一体模型。这里,柔性片材构件143a通过在纵向上弯曲而形成,以便相对于横向弯曲。在本示例中,柔性片材构件143a被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弯曲,垂直于弯曲方向的方向和显影套筒141的纵向基本上平行。换句话说,调节装置143被设置为整个纵向和显影套筒141的纵向基本上平行。如图21B所示,沿着U形弯曲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包括第一接触部分Al和A2,第一接触部分Al和A2在大体中央部分143al的外侧上沿着横向方向与显影辊141接触,中央部分143al具有面对显影套筒141的突出形状。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大体中央部分143al的外侧从凹入部分143bl突出,凹入部分143bl形成在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的面对显影套筒141的一侧。随后,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横向上的两个端部143a2和143a2都被连接到柔性片材构件143b的凹入部分143bl的内部。这时,试图从沿纵向弯曲的状态恢复的弹力F-l作用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上。因此,通过压力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上游和下游的第二接触位置B1和B2,位于沿着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横向的两个端部周围的外侧,与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的凹入部分143bl的内侧的保持部分hl和h3接触。从而,柔性片材构件143a被凹入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以稳定的方式保持,即使没有粘合或有另一个元件支承。要注意的是,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可由合适的柔性材料例如塑料、金属等制成,以便基本上不根据柔性片材构件143b的弹力变形。然而,在本示例中,为了允许简单的连接,如上所述,柔性片材构件143a没有连接到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而是第二接触部分Bl和B2对于保持部分hl和h2,两个或一个连接。另外,可使用任意固定单元而不是粘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实现与本示例相同的优点。在本示例中,作为柔性片材构件143a,采用具有JIS-A硬度70。的聚氨脂橡胶。另外,在本示例中,柔性片材构件143a为具有厚度0.4mm和宽度12.5mm的片材构件。另外,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纵向长度被布置为大体上与显影辊141的纵向长度相同。柔性片材构件143a被容纳在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的具有宽度5.Omm的凹入部分143bl,由此形成U形。在本示例中,聚氨酯橡胶用作构成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柔性构件(柔性材料),除此之外,其它柔性构件例如硅橡胶、NBR等或橡胶柔性构件可以用来得到同样的优点。在本示例中,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状态被布置成通过设定推入量为0.8mm设定接触压力为20KPa。要注意到推入量为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顶端位置和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之间的假想重叠量。现在,在图23中示出在作为在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片材构件143a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夹持部(接触夹持部)内的压力分布(接触压力分布)。如图23所示,在本示例中,形成包括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也就是说,该接触压力分布形成包括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处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并且包括在其中央处的低接触压力区域。在第四实施例中,如下进行接触压力分布的测量。采用应变仪测量以电信号测量接触应力的变化。具体地,由KyowaElectroniclnstrumentsCo.Ltd.制造的应变仪"KFG-02-120"连接到设置在中空丙烯酸辊中的孔中,该中空丙烯酸辊具有与显影套筒相同的直径。这时,应变仪的树脂基部的顶端被连接以便从丙烯酸辊的表面突出0.1-0.3mm的范围。另外,应变仪的导线从中空部分抽出道丙烯酸辊的端部,由此使辊转动。一旦其上连接应变仪的丙烯酸辊与调节构件接触,并且被转动,应变仪的树脂基部的顶端通过从调节构件接收的接触压力而变形。从而,利用作为应变仪自身的应变量的变化的电信号可检测接触压力的变化。这时,为了减小电信号的噪声,与显影辊3接触而没有与显影套筒3接触的构件被去掉。由KyowaElectronicInstrumentsCo.Ltd.制造的"PCD-300A"被用来测量电信号。要注意的是,认为接触夹持部n是指在显影套筒的表面运动方向上从在上游侧的在调节构件和显影套筒之间的接触开始位置到在下游侧的接触结束位置的区域。在具有接触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的情况下,对于从接触开始位置到接触结束位置的接触夹持部n,可存在其中调节构件没有与显影套筒接触的区域。在本第四实施例中,如下测量对于作为在调节构件和显影套筒之间的接触区域的整个接触夹持部n的接触压力(绝对值)。用于接触压力的通常使用的测量方法为使用为薄片材形状的压力传感器(例如,由FujiFilmCorporation制造的压敏膜等)。在本示例中,接触压力很低,并且用通用压力传感器测量很困难。因此,接触压力的测量是通过将具有厚度20iim的SUS304不锈钢的三层硬质材料H层叠在一起而进行的,将其插入在调节构件和显影套筒之间的接触部分,以弹簧称将薄板沿着接触的线性方向从接触面的中央拉出薄板,并且测量其拉出力。从而,在压力测量工具上设置已知负载的情况下,从接触压力从试验值和接触宽度得到接触压力的测量值。下面将对为什么在根据本示例的接触夹持部n的范围内在接触压力分布上形成多个接触峰值的原因进行描述。如图21A所示,一旦显影套筒141被推入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时,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柔性部分处与显影辊141接触,该柔性部分具有在U形的中央部分处形成的中空部分(中空状态)Z。大体中央部分143al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横向上的外侧与显影套筒141接触。这时,弹力由变形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形成,从而可实现设置用来调节在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量的接触压力。也就是说,如图21A所示,这时,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点P2处接收来自显影套筒141的压力F-2。通过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点P2处被显影套筒141推入,柔性片材构件143a趋于沿着与弹力相同的方向展开,该弹力趋于使在在横向上的端部侧面PI和P2被弯曲成U形的状态复原。然而,沿着柔性片材构件143a趋于展开的方向的变形由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b的凹入部分143bl的内表面的保持部分hi和h2调节。从而,柔性片材构件143a包括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与显影套筒141接触,该第二接触部分与保持部分hi和h2接触。弹力由柔性片材构件143a形成,柔性片材构件143a爱第一接触部分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和/或在第二接触部分与保持部分hi和h2接触,从而,柔性片材构件143a由保持部分hi和h2以及保持构件143b支承。现在,如图22A所示,考虑到参照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以U形支承的状态下的弧形部分被取出。弧形部分通常没有从虚线(和在图22B和图22C中的虚点滑线)所示的框架向外突出。原因在于片材保持部分143b控制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两端部143a2和143a2的展开。由虚线和虚点滑线所示的框架的宽度W大致为柔性片材保持部分143b的凹入部分143bl的凹槽宽度,并且是恒定的。另外,框架的高度H,如在图22B和图22C中的虚点滑线所示的,随着显影套筒411的推入量的增加而减小。另一方面,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取出的弧形部的长度需要保持恒定,而与由虚点滑线所示的框架尺寸的变化无关。如图22B所示,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小的情况下,由显影套筒141推入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根据作为阴影部分的空间S使其本身变形以脱出,弧形部分的长度保持不变。接下来,如图22C所示,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超定量的情况下,阴影部分空间S被夹在中间,由此,被显影套筒141推入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不能自己变形以脱出。因此,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弧形部分的中央部分处朝向上述中空部分Z自身变形,由此弧形部分的长度保持恒定。这时,由于从保持部分hl和h2接收的弹力的压縮负载作用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弧形部分上。压縮负载超过其中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弧形部分的中央上出现褶皱的极限负载。随后,柔性片材构件143a与在出现褶皱的状态下的显影套筒的141接触。因此,如图21B所示,对于在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片材构件143a之间的接触夹持部,具有接触区域A1,其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在上游部分;区域A3,其中接触压力在中央处较低;松弛部V;在下游部分的接触压力A2。通常,在接触夹持部C处,区域A3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没有与显影套筒141接触的空间C形成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和显影套筒141之间。要注意的是,在区域A3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柔性片材构件143在比作为第二接触部分的接触区域A1和A2低的接触压力下与显影套筒141接触。随后,在具有如图23所示的结构的调节装置143中,形成包括两个最大值的接触夹持部n的接触压力分布。也就是说,该接触压力分布包括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位于夹持部n的上游和下游的最大值,并且包括在接触夹持部n的中央部分处压力较低的区域。另外,在本示例中,对于在图20中示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柔性片材构件143a与在e=65至83度的接触夹持部n接触。也就是说,最接近的磁极的峰值位置位于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片材构件143a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之外。另外,最接近的磁极的峰值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位于显影套筒141和柔性层构件143a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的下游处。示例6调节构件U形片材构件,接触压力两个峰值,最接近的磁极夹持部的上游。本示例与示例5基本上一致,但是对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显影辊141在e=12至30度的接触夹持部n处与柔性片材构件143a接触。也就是说,在示例5中,最接近的磁极被设定在接触夹持部n之外,但是最接近磁极的峰值位置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位于显影套筒141和柔性层构件143a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的上游。示例7调节构件管构件,接触压力两个峰值,最接近的磁极夹持部的下游。图24示出根据本示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剖视图。根据本示例的调节装置143包括作为调节构件的无缝柔性管构件143c和作为包括面对显影套筒141的凹入部分143bl的保持构件的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柔性管构件143c被加入在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的凹入部分143bl。作为管状构件的柔性管构件143c的轴向和显影套筒141的纵向基本上平行。也就是说,调节装置143被设置为使得整体的纵向和显影套筒141的纵向基本上平行。柔性管构件143c包括柔性部分Al和A2,它们在朝向显影套筒141的从凹入部分143bl中露出的外表面上与显影套筒141接触。随后,第二接触部分B1、B2和B3分别在凹入部分143bl内与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的凹入部分143bl内侧的保持部分hl、h2和h3压力接触。第二接触部分B1和B2都是柔性管构件143c的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右侧的外表面。另外,第二接触部分B2为通过柔性管构件143c的中空部分Z的中心与显影显影套筒141相对侧的外表面。柔性管构件143c被以稳定的方式由凹入形状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支承,而没有粘合或由另一个元件支承。然而,柔性管构件143c可通过采用任何固定单元例如粘合等固定到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在本示例中,作为柔性管构件143c的圆周形构件由硅树脂橡胶形成,并且具有5mm的直径和0.5mm的厚度,以及JIS-A的60度硬度。随后,柔性管构件143c由柔性管保持构件143c的具有5.2mm的宽度W的凹入部分143bl接收。对于由柔性管构件143c构成的柔性材料(柔性构件),除了硅树脂橡胶之外,柔性构件例如聚氨酯橡胶、NBR等或优选的橡胶柔性材料可用来得到相同的优点。在本示例中,在柔性管构件143c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设定为通过设定推入量为0.8mm而得到20Kpa的接触压力。注意的是,推入量为在柔性管构件143c的顶端位置和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之间的假想重叠量。对于在夹持部n中的压力分布(接触压力部分),其中显影套筒141与柔性管构件143c接触,如示例5那样,形成包括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具体地,该接触压力分布包括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上游和下游处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并且还包括在其中央处接触压力较低的区域。另外,在本示例中,在柔性管构件143c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部分被设定为与示例5相同。具体地,对于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柔性管构件143c在e=65-83度的接触夹持部n上与显影套筒141接触。也就是说,最靠近的磁极的峰值位置位于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管构件143c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之外。另外,最靠近的磁极的峰值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位于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管构件143c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的下游。示例9调节构件U形片材构件;接触压力两个峰值;最接近的磁极在夹持部内。本示例与示例5基本上一致,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显影辊141在e=80至98度的接触夹持部n处与柔性片材构件143a接触。因此,在本示例中,磁极位于接触夹持部n内。比较例9调节构件U形片材构件,接触压力两个峰值,最接近的磁极夹持部的下游图29示出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2的示意性剖视图。根据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基本上与示例5描述的调节单元一致,但是显影套筒141对于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推入量设定为0.3mm。根据该推入量,在采用与示例5相同的纸张时,难以得到用来减小在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以得到充分薄的层所需的接触压力。因此,在本比较例中,作为柔性片材构件143a,最佳接触压力通过使用比在示例5中的纸张厚的纸张来实现。在该比较例中,与示例5相同,接触压力设定为20KPa。具体地,在比较例中,柔性片材构件143a采用了具有1.Omm的厚度、JIS-A的70度硬度的聚氨酯橡胶。另外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横向上的长度为12.5mm,柔性片材构件143a被柔性管保持构件143b的具有5.Omm宽度W的凹入部分143bl接收,由此形成U形。根据本比较例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具有比在示例5中要厚的片材厚度,从而弹力更大。因此,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与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接触,显影套筒141处于其弯曲表面的曲率与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与显影套筒141没有接触的状态下的曲率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褶皱没有出现,从而在与显影套筒141的接触夹持部n处的接触压力分布中,形成包括一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该最大值使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接触夹持部n的中心部分处的接触压力最大。另夕卜,在比较例中,根据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在显影辊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接触夹持部n的中心部分)为e=70度。比较例10调节构件刮板形状图30示出了采用了显影装置104B的成像装置200的示意性横截面构造,显影装置104B包括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在图30中,将省略被给予相同附图标记的包括与图19中示出的成像装置100的元件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或它们的等价元件以及它们的详细描述。在本比较例中,作为调节构件的刮板状(板状)调节刮板143d被由固定到显影容器145的支承金属板146沿着纵向的一侧支承。调节刮板143d可大体上由柔性构件例如聚氨酯橡胶等制成。调节刮板143d与显影辊141的面对部分的下侧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在本比较例中,使用具有1.2mm厚度的支承金属板146,具有0.9mm厚度的聚氨酯橡胶板被粘合到支承金属板146上作为调节构件143d,从沿着在聚氨酯橡胶板的纵向上的一侧的支承部分到与显影套筒141的接触部分的距离,即,自由距离为6.5mm,并且对显影套筒141的聚氨酯橡胶的推入量为3.lmm。在本比较例中,在示例5中,接触压力设定为20KPa,另外,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在调节刮板143d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部分处的接触压力分布中,形成包括一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该最大值使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接触夹持部n的中心部分处的接触压力最大。另夕卜,在比较例的情况下,根据与图20示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在调节刮板143d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在显影辊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接触夹持部n的中心部分)为e=70度。比较例11调节构件金属板+U形张力片材(夹持部宽度较宽)图31示出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横截面结构。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包括柔性片材构件143a,作为调节构件;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e,作为调节构件保持构件。一旦在比较例和示例5之间比较,本比较例与示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当支承U形的柔性片材构件143时,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沿着横向的两个端部143a2和143a2的侧面没有被支承。柔性片材构件143a通过将两个端部143a2和143a2的侧面Pl和Pl粘合到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e上而被支承。柔性片材构件143a自身与示例5中的相同。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e采用片材状构件。图31A示出了显影套筒没有相对于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被推入时的状态。另外,图31B示出了当显影套筒141被相对于以U形支承的柔性片材构件143a推入时的状态。如图31A和31B所示,柔性片材构件143a在柔性部分处与显影套筒141接触,该柔性部分包括以U形在中央部分形成的中空部分(中空状态)Z,由此接收压力F-2。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柔性片材保持构件143e没有调节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两侧,从而即使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增加的情况下,柔性片材构件142a可沿着垂直于压力F-2的方向展开。因此,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设定为与示例5中的相同的情况下,柔性片材构件143a的褶皱不容易形成。在与显影套筒141的接触夹持部n处的接触压力部分中,形成包括一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该最大值使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接触夹持部n的中央部分处的接触压力最大。在本比较例的情况下,与示例5相同,接触压力设定为20KPa.另夕卜,在比较例中,根据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在柔性片材构件143a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在显影辊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接触夹持部n的中央部分)为9=70度。要注意的是,作为与本示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11-265115中披露了一种显影装置。比较例12调节构件多个刮板图32示出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横截面结构。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包括第一金属刮板143g;第二金属刮板143h,其在纵向沿着一侧支承薄形柔性构件例如磷青铜等。第二金属刮板143h使其面对部分的相对于显影套筒141的下侧与显影套筒141接触作为第一和第二调节构件。第二金属刮板143h被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布置在第一金属刮板143g的下游侧。从而,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具有这样的结构,即,第一和第二调节构件用在两个部分处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在本比较例中,第一金属刮板143g和第二金属刮板143h与显影套筒141的各接触部分包括接触压力分布,其中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在接触夹持部的中央部分处形成一个最大值。在本比较例的情况下,作为调节装置143成一体的,提供了沿着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包括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相对于第一和第二金属刮板143g和143h,接触压力设定为20KPa。另夕卜,在比较例的情况下,根据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在第一金属刮板143g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为e二-30度,在第二金属刮板143h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为e=-68度。其接触位置每个为在接触夹持部n的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要注意的是,作为与本比较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6-95484中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比较例13调节构件多个与边缘接触的刮板图33示出了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剖视图。根据本比较例的调节装置143包括作为调节构件的金属刮板143i。具体地,金属刮板143i,其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包括在接触部分处的弧形凹部K。当假设显影套筒141的半径为r,凹部k的曲率半径为R,这样的结构满足0<R《r的关系。这时,金属刮板143i的弧形凹部K的两个边缘部分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在这样结构的情况下,在显影套筒141和金属刮板143i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包括下列各区域。包括在接合夹持部中的该区域为在接触夹持部n的上游部分处的第一边缘接触部分143il,该区域在夹持部n的中央部分(即,凹入部分k)没有与显影套筒141接触;在接触夹持部n的下游部分处的第二边缘接触部分143i2。根据本比较例子在接触夹持部n处的接触压力分布为包括一区域的接触压力分布,接触压力部分包括一区域,在该区域中接触压力没有出现在接触夹持部n的中央;两个最大值,其包括在第一边缘接触部分和第二边缘接触部分处的陡峭峰值接触压力。在金属刮板143i处的接触压力整个设定为29KPa。另外,在本比较例的情况下,根据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在第一边缘接触部分143il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为e=68度,在第二边缘接触部分143i2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为e=73度。要注意的是,作为与本比较例类似的结构,在日本公开专利No.6-95484中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示例8调节构件U形片材构件、边缘侧固定、U形张力板;接触压力两个峰值(已经形成);最接近的磁极夹持部的下游图25A和25B示出了根据本示例的调节装置143的示意性横截面结构。根据本示例的调节或者143与对比示例11的类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以下方面。也就是说,在本示例的情况下,处于其中提前形成松弛部V的状态下的聚氨酯片材被用作柔性片材构件143f。作为专用片材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用来形成松弛部的方法可参考以下方法,即,通过进行时效和干燥,同时用直径0.5mm的精加工片材铸型(followingsheetmolding)挤压线。本示例为其中提前形成松弛部V的示例,但是即使在采用提前形成多个松弛部V的柔性构件的情况下,可提供与本示例相同的优点。在本示例的情况下,在柔性层构件143f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条件被设定为通过设定推入量为0.8mm使得接触压力为20KPa。当这时在显影套筒141与柔性片材构件143f接触的接触夹持部n内的压力分布(接触压力分布),形成包括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的接触压力分布,如示例5所示。也就是说,该接触压力分布包括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的上游和下游处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并且包括其中在其中央接触压力较小的区域。另外,在本示例的情况下,在柔性片材构件143f和显影套筒141之间的接触位置被以与示例5相同的方式设定。也就是说,根据与如图20所示的磁辊142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关系,柔性管构件143c在e=65-83度的接触夹持部处与显影套筒141接触,换句话说,最靠近磁极的峰值位置位于在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管构件143c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之外。另外,最靠近的磁极的峰值位于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运动方向上在显影套筒141和柔性片材构件143f之间的接触夹持部n的下游处。[O342][示例和比较例的图像评价方法]通过采用显影装置的成像装置进行图像评价测试,该显影装置具有根据示例5-9和上述比较例9-13的调节构件143。(a-1)初始负重影输出最大浓度水平的实心像,其中黑色打印在转印材料P的成像区域的整个表面上,并且通Macbeth显像密度计RD-1255测量光学反射浓度。具体地,在图像顶端部分(显影套筒141的第一圈)的浓度被在五个位置检测,并且计算它们的平均值,随后显影套筒141在第二圈的浓度被在五个位置测量,并且计算它们的平均值,由此得到浓度差A(德耳塔),并且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A:浓度差A低于O.3。C:浓度差A大于等于0.3在浓度差A低于0.3但发现最小负重影的情况下的评价结果被称为B。在紧接着处理盒放置在成像装置主体之后打印100张和随后停止使用8小时之后,进行浓度评价。通过连续以具有图像率5%的水平线的记录图像进行打印测试。(a-2)初始负重影的原因负重影是在显影套筒141的两圈或更多圈之后的减小浓度的图像误差,当打印实心像时,其中浓度仅在对应于沿着显影辊101的表面运动方向(旋转方向)的方向的显影套筒141的一圈上是高的。也就是说,在本示例中,负重影是图像误差,其中固体黑图像的浓度在转印材料P相对于转印材料P的传送方向的前边缘是高的(显影辊141的一圈),随后固体黑图像的浓度减小。在紧接着放置处理盒(以下称为初始)之后没有足够数量的打印纸张的情况下,在显影剂容器145中的调色剂几乎都没有对于显影所需的电荷。原因在于处理盒109已经长时间停止使用,并且处于这样一个状态,即,在显影剂容器145内的调色剂量是高的,没有进行对调色剂施加电荷的处理。然而,浓度在固体黑色图像的打印期间对于显影套筒141的一个圈很高,并且可形成具有合适电荷的调色剂层。原因在于,随着用于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量的调节单元通过几次而没有消耗任何调色剂,在显影套筒141上形成调色剂涂层。现在,调色剂通过调色剂调节单元几次而没有消耗任何调色剂的原因在于显影套筒141在非打印时期旋转。因此,甚至在调色剂容器145内的调色剂量很低的情况下,或者在施加到调色剂上的电荷很低的情况下,摩擦带电的机会增加,由此可得到充分的电荷。另一方面,在固体黑色图像打印期间在第二圈减小以及其显影套筒141上的浓度减小。接着,下面将描述原因。也就是说,在之前的转动期间,在显影区域中消耗调色剂。另外,随着在显影剂容器145内的调色剂被最新施加到显影套筒141,该调色剂具有其中几乎没有电荷的低电荷,调色剂仅通过调节单元一次。由此,具有几乎没施加电荷的低电荷的调色剂不能得到充分的电荷,由此减小了显影效率。换句话说,可以想象出与对应于显影套筒141的一圈的调色剂涂层相比,在两圈以及其后的调色剂电荷较低,不能得到合适的电荷,也就是说,在固体黑色图像打印期间由于减小的显影效率出现浓度差。(b-l)在打印纸张数增加期间正重影在显影套筒141上的显影剂的供给和刮擦性相对于显影重影被评估。考虑到显影套筒141的圆周速度和其处理速度,评价在显影套筒141的旋转循环中出现的正重影。具体地,在对于在转印材料P的前边缘处以5mm正方形和25mm正方形的实心黑色正方形已经打印修补图像的半色调图像而言可从视觉上观察到显影套筒141的第一圈旋转循环中出现的浓度差。为各示例在打印机利用600dpi激光束扫描仪,并且执行图像记录。利用当前评价,半色调图像意味着条纹图案并且作为整体地代表半色调浓度,其中在该条纹图案中记录了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一条线,不记录其后的四条线。这里,以如下标准来执行其图像评价。D:在一圈或者多圈显影套筒之后打印半色调图像过程中,在两个修补中观察到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差。C:在仅一圈显影套筒之后打印半色调图像过程中,在修补之一中观察到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差。B:在仅一圈显影套筒之后打印半色调图像过程中,观察不到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差,但是在修补之一中观察到一些噪声。A:在任一修补中都观察不到浓度差。在4000页的打印测试之后执行评价。通过以5%的图像比(打印比)持续地打印水平线的记录图像来执行打印测试。(b-2)在打印页计数增加过程中造成正虚像正虚像是图像误差,其中当紧接在以比如实心黑图像这样的高打印比打印修补图像之后打印半色调图像时,对应于修补图像打印部分的半色调图像浓度与对应于未打印修补图像的部分的半色调图像浓度相比较为高。换而言之,正虚像是图像误差,其中在来自显影历程的半色调图像中出现浓度差,而当误差极度不良时,修补形式的浓度差可能在显影套筒141的旋转循环中出现。现在将描述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正虚像的机制。当调色剂电荷量在非打印过程中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涂层与在显影剂容器145内的调色剂紧接在打印之后被重新供应给显影套筒141之后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涂层之间不同时,出现正虚像。下文将更具体地描述这一点。作为用于形成半色调图像的过程,移动电荷(带电调色剂)使得最小化在对应于半色调图像的感光鼓101的表面电势与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电势之差。也就是说,通过移动具有电荷的调色剂、由此从静电非平衡状态变为平衡状态来形成半色调图像。因而,当调色剂涂层的调色剂电荷量在非打印过程中与紧接在打印之后有差异时,在接近静电平衡状态的过程中调色剂移动量出现差异。因此,此差异在图像中表现为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差。在非打印过程中,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是在未被消耗的状态下,由此涂覆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的调色剂容易预先保留。因此,由于调色剂多次穿过调节单元而摩擦电荷的次数增加,所以容易生成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当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增加时,以较少量的调色剂即可接近静电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半色调图像浓度减少。另一方面,利用紧接在打印之后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涂层,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量减少。这是因为对于从显影剂容器145重新供应给显影套筒141的调色剂而言仅有一次机会在调节单元处获得摩擦电荷。也就是说,由于有少量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以便确保电荷移动量从而縮小对应于半色调图像的感光鼓101的表面电势与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电势之差,所以有必要移动较大量的调色剂。因此,增加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另外,当打印页计数增加时,正虚像往往恶化。通常,容易消耗的调色剂的颗粒直径居中于平均刻度直径周围。因此,当打印页计数增加时,往往生成比初始平均颗粒直径分布更宽的颗粒直径。已经知道与颗粒直径有关的调色剂的电荷量随着颗粒直径变小而趋向于增加的电荷量。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调色剂的颗粒直径越小,进行接触的次数就越多。换而言之,在打印页计数增加时,调色剂颗粒直径分布变宽。这样的变宽使具有较小颗粒直径的调色剂具有过量电荷。此外,过量带电的调色剂,也就是说,具有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对于显影套筒141具有较大反射率,并且更容易保留于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上。因此,具有较小颗粒直径和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在非打印过程中容易保留于显影套筒141上,由此半色调图像的浓度减少。因而,为了抑制正虚像,重要的是,通过在保留的显影调色剂于显影剂容器145内的调色剂之间适当地切换抑制制定调色剂保留于显影套筒141上,由此防止具有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在调节单元处的增加。可选地,即使生成具有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废弃保留的显影色剂仍然是重要的。例如,如上所述,利用显影装置上提供的供应辊以便滑动显影辊是一种用以将非磁性单体部件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供应给显影辊的已知技术,比如在日本专利待审公开第54-43027号中提出的已知技术。这样的供应辊在供应调色剂的同时废弃保留的调色剂以便防止产生显影历程。因此,在利用这样的显影装置的情况下,即使调色剂电荷极性随时间改变或者随着环境变化,仍然为此调色剂的切换,因而正虚像不容易出现。另一方面,具体而言,利用如下显影装置,即除了调节部件之外没有用于显影套筒141的滑动部件并且磁性地执行供应调色剂给显影套筒141,废弃保留的显影调色剂对于供应辊而言在物理上是困难的,而正虚像更可能在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c)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纵向浓度不均匀通过在整页上打印实心黑色图像在整页上输出实心黑色图像、并且在视觉上评价在纵向方向(激光主扫描方向)上是否有条带形式的浓度不均匀来执行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与纵向浓度不均匀有关的图像评价。注意到纵向方向是感光鼓1、显影套筒141、调节装置143等的纵向方向,并且在与传送材料P的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C:观察浓度不平均的五个或者更多条带形状。B:观察浓度不平均的至少两个但是少于五个条带形状。A:观察浓度不平均的一个或者更少条带形状。在4000页测试打印之后执行纵向浓度不平均的评价。通过以5%的图像比持续地打印水平线的记录图像来执行打印测试。[图像评价结果]在表2中示出了各示例和比较例的评价结果。下文将参照表2中所示图像评价结果来进一步描述本例的优点。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7</column></row><table>(1)与叶片状的调节部件有关的本例优越性就利用在纵向方向上沿着一侧支撑板状纸张的叶片状调节部件的比较例10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正虚像。调节一次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从而对调色剂的电荷施加为低。类似地,由于仅执行一次调节,所以显影套筒141上的调色剂容易受显影历程影响。结果,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更容易出现。另外就比较例10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纵向浓度不平均更容易出现。接触压力线性地改变,从而接触压力的变化容易出现。结果,当打印其中纵向打印比不同的图像时,接触压力在纵向方向上变得不平均,并且出现总线浓度不平均。另一方面,就本例而言,可以显著地抑制发生初始正虚像、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以及纵向浓度不平均。(2)对于各评价项目的本例优越性下文将具体地描述各评价项目以便给出本例的优越性。(2-1)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纵向浓度不平均将关于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抑制纵向不平均的优点来比较例5至9和比较例9至13。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抑制纵向不平均的优点已经在示例5和6中尤其是有利的。下文将描述利用本例来实现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抑制纵向不平均的原因。就示例5和6而言,接触夹内的接触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图27A示出了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的增加有关的柔性纸张部件143a的变形状态的转变。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以图27A中的实线、点划线和虚线的顺序来增加。首先,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为小的情况下,如实线所示,接触压力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接触夹的中央部分处是在最大压力。接着,在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增加而套筒141如图27A中点划线所示那样变形的情况下,松弛部分V出现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接触夹的中央部分处。然后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位置从接触夹的中央部分移动到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另外,在显影套筒推入量增加而显影套筒141如图27A中虚线所示那样变形的情况下,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的位置从接触夹的中央部分进一步移动到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图27B示出了显影套筒141和调节部件(这里是柔性纸张部件143a)的重合量。图27B中的实线、点划线和虚线各对应于图27A中实线、点划线和虚线状态的重合量。随如图27A所示那样变形的调节部件的状态一起仅示出了点划线。在图27B中可以看出,如果重合了具有固定曲率的弧,则其重合量在接触位置的中央处变得最大,并且朝着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逐渐变得较小。然而,就示例5和6而言,当接触压力处于最大值时,在接触夹的中央部分处应当出现松弛部分V。另外,如图27A中所示,其中接触压力是最大值的位置而不是中央部分移位到有较少重合量的上游一侧或者下游一侧。因此,在图27A的点划线或者虚线的变形状态情况下,图27B中箭头的长度所示重合量几乎不变。结果,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的增加成比例地改变,而可以为此近似预定的值。因而,即使推入量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改变,但是可以用稳定的方式维持预定压力,由此实现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纵向浓度不平均的显著抑制。具体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由于输出图像的历程或者环境波动,按照变形的调节部件的缓慢移动,容易改变推入量。具体而言,虽然紧接在设置纸盒之后在图像中出现现在的电平,但是在接触压力与当将调节部件附着于显影装置时不同地加以设置的情况下,如果打印页计数增加,则推入量的差异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容易出现。这是因为缓慢移动变形的速率的差异由于调节部件在纵向方向上接收的应力不同而容易出现。然而,就示例5和6而言,存在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并不关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的增加而容易改变,由此可以维持与其接触压力。因而,就示例5和6而言,即使增加打印纸计数,仍然可以显著地抑制纵向浓度不平均。另外由于装置的尺寸减少,在显影套筒141的直径变小而显影套筒141的曲率半径变小的情况下,上述重合量变小。因此,根据示例5和6,即使在减少的尺寸下,本实施例由于可以为此预定接触压力而具优越性。另外就示例5和6而言,通过在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之间的接触夹以外设置磁辊142的最近磁极,可以平稳地积累调色剂以便在松弛部分V处旋转。由此可以抑制明显的调色剂退化。另外就示例5和6而言,柔性部件用作为调节部件,因此可以缓解伴随着调色剂积累对松弛部分V处调色剂的应力的局部增加。因此,可以抑制明显的调色剂退化,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纵向浓度不平均。另一方面,就比较例9至11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纵向浓度不平均。就比较例9至11而言,接触夹内的接触压力分布具有一个接触压力最大值。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有关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基于各配置而具有视弹簧常数而定的不同斜率,但是被认为是线性地增加(见图26)。结果,在整个纵向方向之上维持预定接触压力以便随时间而稳定是困难的,因此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纵向浓度不平均。首先就比较例9至11而言,当减少装置的尺寸时,接触压力的最大值关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宽幅变化,由此以随时间而稳定的方式维持预定接触压力变得更困难。因此,更容易明显地出现纵向浓度不平衡。接着就比较例12和13而言,尽管接触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最大值,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出现纵向浓度不平均。比较例12是这样的示例,其中比较例10中的调节部件是多个。然而,这些调节部件与比较例10中的调节部件类似地动作。也就是说,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有关的各调节部件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线性地增加。可以预想作为其结果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纵向浓度不平均。就比较例13而言,调节部件是刚性的,因此类似于比较例10,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有关的接触压力的最大值线性地增加。另外,在接触夹内凹陷部分K处调色剂上局部增加的压力不能分散,因此容易出现明显的调色剂退化。可以预想作为其结果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纵向浓度不平均。另外类似与比较例9至11,比较例12和比较例13在减少装置的尺寸时也难以用随时间而稳定的方式维持预定压力。因此出现显著的纵向浓度不平均。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示例9的纵向浓度不平均评价与示例5和6相比略有恶化。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在于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内,因此调色剂退化升级。具体而言,调色剂退化更容易出现是因为防止了在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中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中平稳地积累调色剂。因此,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纵向浓度不平均被认为由于来自时间变化或者显影历程的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调色剂的退化速率的变化而恶化。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示例7的纵向浓度不平均评价与示例5和6相比略有恶化。将描述这一点的原因。就示例7而言,无缝柔性管用作为调节部件。在如示例5和6那样利用片状部件作为调节部件的情况下,由于各片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独立地可变,所以可以缓解伴随着显影历程的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用无缝柔性管,自由度大于片状部件的自由度。另外无缝柔性管更容易扭曲,而接触压力的变化更容易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出现。因此,可以预想在示例7中,随时间的稳定性与示例5和6相比为低,因此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可能出现微小的纵向浓度不平均。最后,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示例8的纵向浓度不平均评价与示例5和6相比略有恶化。将描述这一点的原因。就示例8而言,用作为调节部件的片状部件与在预先形成松弛部分B的状态下的显影套筒141相接触。因此,随时间的接触稳定性没有示例5和6那样高。结果可以预想,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可能出现微小的纵向浓度不平均。如上所述,根据本例,在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中有接触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其中显影套筒141和调节部件相互发生接触。因此存在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即使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改变而最大接触压力仍然不变,因此可以用稳定的方式维持调节部件的预期接触压力。如上所述,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入量容易改变,具体是因为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来自输出图像历程或者环境变化的调节部件缓慢移动变形等。因此,根据本例,最大接触压力关于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不容易改变,即使在显影套筒141在调节部件的纵向方向上的推入量容易改变的情况下仍然如此。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纵向浓度不平均。另外根据本例,当减少装置的尺寸时,无论显影套筒141的推入量如何宽幅改变,最大接触压力的变化都为小。因此,可以维持与其接触压力,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纵向浓度不平均。另外根据本例,与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之间的接触夹最接近的磁辊142的磁通量密度的峰值位置存在于接触夹以外。因此,调色剂可以如在旋转中那样在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处积累。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调色剂退化,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纵向浓度不平均。另外,通过利用柔性部件作为调节部件,可以缓解伴随着松弛部分V处调色剂积累的对调色剂的局部应力的增加。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调色剂退化,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纵向浓度不平均。(2-2)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的评价将关于抑制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的优点来比较例5至7、示例9以及比较例9至13。将关于本例来描述有利地抑制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的原因。首先将描述初始负虚像。用于初始负虚像的生成机制与前述相同。就本例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因此,在将新的调色剂从显影剂容器145内供应给显影套筒141之后,对于调色剂而言有两个机会在调节单元处带电。结果,即使调色剂是初始电荷量为低的调色剂,仍然可能施加适当电荷。另外就本例而言,接触夹宽度本身加宽,因而被认为在电荷可施加性上具优越性。因此就本例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并且具有宽的接触夹宽度,由此对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为高。因而,即使具有低的初始电荷量的调色剂在容易供应的状态下,仍然可以施加适当电荷,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初始负虚像。换而言之,根据本例,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多个接触压力最大值,由此增加摩擦电荷出现的次数,并且改进电荷可施加性。因此,在比如其中在设置纸盒之后打印页计数为低的状态这样的初始状态下,也就是即使在显影剂容器15内有具有低电荷的大量调色剂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向调色剂施加预定电荷量。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初始负虚像。接着将描述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的正虚像。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用于正虚像的生成机制如上所述,本例并且特别是示例5即使在增加打印页计数时仍然没有虚像,因此是有利的。将描述其原因。首先,与负虚像的抑制相似,本例并且特别是示例5在电荷可施加性上具有优越性。因此,可以用稳定的方式向调色剂施加适当电荷。另外就示例5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因而,向调色剂两次施加调节力,并且出现调色剂积累以便紧接在接触压力的最大值之前变成旋转。首先,利用受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游的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所吸入的调色剂的形状为宽,而从显影剂容器145重新供应的调色剂和保留的显影调色剂巻绕成旋,由此增加可切换性。另外,利用受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游的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调色剂的数量通过上游调节单元来调节,因此有望所调节的调色剂的数量为小。因而,即使过量带电的调色剂强附着于显影套筒141,这仍然可以通过紧接在最大值之前的调色剂的旋转来废弃。结果,受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游的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处调色剂的可切换性以及受在显影套筒下游的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的可废弃性有所改进。另外,已经穿过受上游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的调色剂按照下游最大值到达调节部件。在这一情况下,可以预想,按照下游最大值在调节部件处调节调色剂,而没有穿过调节部件的调色剂循环经过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由此出现调色剂积累。因此,可以认为防止了具有弱电荷量的调色剂穿过。在图28中示出了在显影套筒141上涂覆的调色剂的电荷分布。图28在水平轴上按照单位示出了电荷量,而在垂直轴上使出了所测量的完全调色剂计数的数目分布。注意到利用HosokawaMicronE-SPARTANALYSEREST-II来执行电荷分布的测量。就示例5而言,成因并不总是清楚的,但是关于在显影套筒141上涂覆的调色剂层的电荷分布,观察到抑制了过量带电的调色剂。也就是说,就本例中的调节数目而言并且特别是就示例5而言,在其中没有充分地执行电荷施加的状态或者执行过量电荷施加的状态下调色剂涂层的形成可以被认为显著地有所抑制。因此,可以向调色剂施加适量电荷,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正虚像。因此,就本例而言并且特别是就示例5而言,无论显影历程如何,即使在出现如下状态的情况下调色剂可切换性和可废弃性仍然是有利的,在该状态下因随时间的变化或者环境变化而容易生成具有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此外,可以关于调色剂均匀地执行适当电荷施加,由此可以显著地抑制正虚像。另一方面,比较例10就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而言存在问题。就比较例10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一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因而,有一次机会将摩擦电荷施加到调色剂。因此,将适当电荷施加到具有低初始电荷量的调色剂是困难的,而初始负虚像恶化。另外,调节力起作用的机会出现一次,并且接着是仅有一次机会用于切换调色剂。因此可废弃性不良。另外,用于紧接在接触夹之前吸入调色剂的形状为窄,所以在供应给接触夹的调色剂与已经在接触夹处的调色剂之间的可切换性不良。结果,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上积累施加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因此,正虚像被认为恶化。比较例12具有如下配置,该配置具有与比较例10相似的两个调节部件用于提高可充电性。因此,可带电性提高并且初始负虚像改进。然而,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与比较例10—样类似地不良。就比较例12而言,当显影套筒141的调色剂涂层中电荷分布时的测量表明会检测到过量带电的调色剂(图28)。换而言之,就比较例12而言,带电机会增加到两倍,从而可以预想,尽管可带电性增加,但是不那么容易生成具有过量电荷量的调色剂。因此,可以预想,调色剂更容易接收来自显影历程的影响,因此出现正虚像。因此,就比较例12而言,没有获得来自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压力分布所提供的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的如在旋转中那样调色剂积累的优点。因此,可以预想,即使电荷施加也是不能获得的。另外,本例中上述松弛部分V的优点从比较例13中的图像评价结果中变得明显。也就是说,在比较例13中,利用了刚性调节部件,而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被设置为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利用此配置,初始负虚像由于电荷可施加性如本例那样、特别是如示例5那样提高而改进。然而,无论在两个最大值之间是否存在具有弱接触压力的空间,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都出现正虚像。其原因可能如下。就比较例13而言,类似于示例5,在两个最大值之间具有低接触压力的空间,从而可以预想即使可带电性也是可以获得的。然而,就比较例13而言,当在具有弱接触压力的空间内出现调色剂数量的变化时,由于利用了刚性调节部件,所以在空间内出现局部压力增加。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调色剂上的应力显著地增加并且提高了调色剂退化。结果,可以预想生成了具有迥然不同的电荷量的调色剂,加宽了调色剂的电荷分布。测量调色剂电荷分布产生如下观察涂覆了过量带电的调色剂或者不能获得充足电荷的调色剂。因此,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被认为恶化。另一方面,就本例而言、特别是就示例5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是有利的。这一点的原因被认为是就本例而言将柔性部件用作为调节部件。因此,就本例而言、特别是就示例5而言,类似于比较例13,调色剂变化在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处出现。然而,就示例5而言,将柔性部件用于调节部件,从而可以预想,即使局部地施加压力,片仍然可以变形,由此造成压力的分散。结果,可以显著地抑制对调色剂的局部应力的增加以及正虚像的出现。通过比较例5与比较例9和ll,使得在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处具有接触压力的多个局部最大值的优点变得清楚。也就是说,就比较例9而言,对于初始负虚像已经有微小的图像误差。就比较例9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一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并且调色剂带电一次。因此,比较例9就可带电性而言略优于示例5。因此,有微小的负虚像出现。另外,就比较例9而言,调节力有一次机会作用于调色剂,由此减少可切换性。此外,就比较例9而言,在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之间没有松弛部分V,由此即使电荷施加也是不能获得的。因此,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可能出现正虚像。就比较例11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一个接触压力最大值并且被设置为使得夹宽度为宽。因此,电荷可施加性提高,改进了初始负虚像。然而,就比较例11而言,调色剂的调节力与比较例9近似地相同,并且也没有松弛部分V,因此可切换性以及甚至电荷可施加性与示例5相比有所退化。因此,正虚像被认为在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恶化。接着将通过比较例5和6与示例9来描述磁辊142的磁极位置与调节部件关于显影套筒141的接触位置之间的关系。就示例9而言,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就示例9而言,初始负虚像是有利的,但是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正虚像恶化。原因可能如下。就示例9而言,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具有两个接触压力最大值,由此出现松弛部分V。然而,当磁辊142的峰值磁通亮密度存在于接触夹内时,松弛部分V处的调色剂并不容易冲着显影套筒41的方向被磁性地拉动。因此,在松弛部分V处在旋转中维持平稳的调色剂积累变得困难。因而,对调色剂的明显应力在接触夹处出现,并且容易提高调色剂的退化。因此,明显的正虚像被认为在增加打印页计数时出现。另一方面,就示例5和6而言,在接触夹以外有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因此,认为这样明显的调色剂退化不应当出现。因此,可以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出现。现在就示例6而言,初始负虚像与示例5相比略有恶化。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最近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上游。具体而言,当在接触夹上游有峰值磁通量密度时,供应给显影套筒141的调色剂数量变得过量。因此,就示例6而言,即使电荷可施加性与示例5具有相同强度,施加到各调色剂的电荷量仍然减少。因此,就示例6而言,由于电荷可施加性减少,所以初始负虚像被认为略有出现。另一方面,就示例5而言,由于在接触夹下游附近有峰值磁通量密度,所以可以抑制如上所述对显影套筒141的过量调色剂供应。另外,就示例5而言,调色剂的磁结合力在调节单元处没有显著地加强,从而调节部件的调节力没有减少。结果,抑制了调色剂涂覆量的变化,并且通过高的电荷可施加性可以抑制初始负虚像。另外,就示例5而言,由于较少的调色剂退化所以可预想到,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与示例6相比显著地更为有利。也就是说,就示例5而言,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下游。现在,根据打印页计数的增加,压力变化出现在接触夹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接触夹内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可能具有突然的压力变化。然而,就示例5而言,磁辊142的磁通量密度的峰值定位于接触夹的出口,即接触夹下游,并且由于磁力朝着接触夹的下游方向作用,所以调色剂容易穿过控制单元。因此,可以抑制接触夹内的压力增加。也就是说,可以减少接触夹内的调色剂应力,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调色剂退化以及正虚像误差。因此,就本例而言,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以外。因此,调色剂平稳地积累于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中接触压力的两个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中。由此,可以实现对关于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的提高以及甚至关于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另外,就本例而言,通过如上所述如在旋转中那样将调色剂平稳地积累于松弛部分V中,可以防止明显的调色剂退化,由此可以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另外,除了磁辊142的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以外之外,将峰值磁通量密度定位于接触夹下游的显影套筒的表面移动方向上也是合乎需要的。由此,可以显著地减少接触夹内对调色剂的突然应力,并且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接着,将通过比较例5和示例7来描述用作为柔性调节部件的片部件与无缝管状部件之间的差异。示例7具有与示例5的配置相同的配置,不同之处在于利用了无缝管状部件。就示例7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与示例5相比略有退化。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在于,就示例7而言,调色剂退化与示例5相比更容易提高,或者甚至对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是较低一些的。也就是说,就示例7而言,调节部件是无缝形式,从而在压力已经在松弛部分V处建立的情况下用作为调节部件的柔性部件的弯曲方向与调节部件具有与示例5中的边缘相同的边缘这一情况相比是有限的。换而言之,就示例7而言,与示例5—样,即使在松弛部分V处调色剂的积累所造成的电荷可施加性也是不能获得的,或者用于防止当在松弛部分V处的调色剂数量已经变化时局部压力增加的优点不如示例5。结果,可以预想,提高了调色剂退化,或者甚至对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也减少,由此出现略微正虚像。接着,将通过比较例5和示例8来描述在调节部件的保持方法与针对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形成接触压力最大值的方法之间的差异。就示例8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正虚像与示例5相比有些不良。这一点的原因可能在于松弛部分V的变形相当地固定于初始状态。也就是说,就示例8而言,预先在片状柔性部件处存储形状,摈弃在不与显影套筒141发生接触的状态下形成松弛部分V。因此,在初始状态可以获得与示例5相似的优点。然而,由于在松弛部分V处的本地压力增加在增加打印页计数时不规则地出现,所以执行持续压力的分散变得困难。结果,就示例8而言,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抑制正虚像的优点可能有些不如示例5。另一方面,就示例5而言,通过加大片状调节部件的体积来形成松弛部分V。由此可以随时间维持松弛部分V的变形。结果,可以与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松弛部分V的不规则本地压力增加相对应地持续执行压力分散。因而,就示例5而言,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调色剂退化以及位置虚像。现在,当减少装置的尺寸时,伴随着调节部件关于显影套筒的接触稳定性的减少,调色剂涂覆状态(电荷数量、调色剂层厚度等等)容易变得不稳定。反言之,根据本例,如关于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用于纵向浓度不平均抑制的机制所述,即使当减少装置的尺寸时仍然维持高的接触稳定性。结果,即使减少装置的尺寸,仍然可以用随时间而稳定的方式抑制虚像。如上所述,根据本例,在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中有多个接触压力最大值,由此用于将摩擦电荷施加到调色剂的次数增加,而关于调色剂的电荷可施加性增加。因此,在打印页数是在设置纸盒之后的小数目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即使在显影剂容器145内有很大数量的具有小电荷数量的调色剂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将预定电荷量施加到调色剂。因此,可以显著地抑制初始负虚像。另外,在显影套筒141与调节部件在其中发生接触的接触夹内的压力分布中有多个接触压力最大值,由此调节力作用于调色剂的次数增加。由此,调色剂的可切换性和可废弃性增加。具体而言,利用受显影套筒141的表面方向上的上游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用于吸入调色剂的形状为大,从而提高从显影容器145重新供应的调色剂与保留的显影调色剂的可切换性。利用受显影套筒141的表面方向上的下游最大值所调节的调节单元,可以在预先调节调色剂数量的状态下施加调节力。因此,即使具有过量电荷数量的调色剂强粘合于显影套筒141的表面,这仍然可以被废弃。另外,通过接触夹内压力分布的接触压力最大值之间的松弛部分V以及来自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的下游最大值的调节力,可以如在旋转中那样平稳地积累调色剂。因此,关于调色剂可以更均匀地进行适当的电荷施加。换而言之,可以显著地抑制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或者具有不足电荷的调色剂。另外,通过利用柔性部件作为调节部件,可以防止当调色剂数量在接触夹内的松弛部分V中变化时本地压力增加。另外,通过在接触夹以外设置磁辊142的磁极、由此实现显著地防止调色剂退化,可以在松弛部分V处如在旋转中那样平稳地积累调色剂。结果,可以显著地抑制来自调色剂退化的调色剂电荷分布的加宽,即出现具有过量电荷的调色剂和具有不足电荷的调色剂。因而,根据本例,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增加打印页计数时的正虚像。另外,为了显著地抑制当在接触夹内的松弛部分V处的调色剂数量变化时本地压力增加,如下设置磁辊142的磁极位置是合乎需要的。也就是说,在显影套筒141的表面移动方向上在接触夹以外在接触夹下游设置峰值磁通量密度是合乎需要的。另外,希望利用具有边缘的片状部件以用作为调节部件。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调节部件在扭曲方向上不容易受限制,可以显著地抑制当在接触夹内的松弛部分V处的调色剂数变化时本地压力增加,或者即使电荷可施加性也是可以获得的。另外,为了防止接触夹的不规则压力增加,使用片状调节部件的加大体积来形成松弛部分是更合乎需要的。利用上述优点,根据本例,可以显著地抑制初始负虚像以及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的正虚像。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可以抑制在显影剂容器145内的初始调色剂电荷数量为低的状态下的负虚像以及在出现过量电荷量或者调色剂电荷数量分布变宽的情况下当增加打印纸计数时的正虚像。因而,就本例而言,可以随时间而抑制反映显影历程的虚像图像。具体而言,根据本例,即使减少装置尺寸并且调色剂涂覆状态和接触状态可能不稳定时仍然可以获得上述优点。注意到就上述示例而言,已经将显影装置特别地描述为磁性单组份非接触式显影方法的显影装置,该方法在显影剂承载部件和图像承载部件相互不接触的状态下执行显影。如上所述,显影利用磁性单组份非接触式显影方法的显影装置是本发明所极为需要的,在该方法中滑动显影剂承载部件的部件实际上仅仅是调节部件。然而,本发明应当不限于此,而可以应用于利用如下方法的显影装置并且由此获得于上述优点相似的优点,该方法用于通过利用磁性单组份显影剂并且允许显影剂承载部件与图像承载部件发生接触来进行显影。与迄今为止使用的显影剂量调节部件相比,根据本发明,显影剂量的调节部件着力于在减少装置的尺寸时关于成本、不利效果和图像浓度不平均来提高平衡的功能。根据本发明,可以制作与当前技术相比尺寸减少的显影装置以及根据简单的配置来改进组件。另外,利用与显影剂承载部件有关的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显影剂承载量进行显影已经变得可能。即使减少装置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部件仍然不需要其组件的高度精确性。原因可能如下。就与显影剂量调节部件有关的显影剂承载部件推入量的增加而言,存在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两个接触压力的最大值没有成比例地改变。因此,可以用稳定的方式设置预期的接触压力最大值,由此在组装之时不需要高度精确性。另外,利用本发明,由于推入显影剂承载部件以发生接触,在显影剂量调节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接触部分形成了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旋转方向有关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的两点相接触的状态。因此,即使用简单的组件仍然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接触状态。另外,由于如下原因,可以有效地抑制在装置的耐久性测试之后在显影剂承载部件的纵向方向上的图像浓度不平均。就根据本发明的显影剂量调节部件而言,存在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在显影剂量调节部件与显影剂承载部件之间的接触的接触压力最大值没有关于显影承载部件的推入量而增加。因此,限于在这一区域的范围内使用,可以吸收在整个纵向方向上与显影剂量调节部件有关的显影剂部件的分散推入量,并且即使在耐久性测试之后,仍然可以抑制实心黑色图像的纵向浓度不平均。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将理解到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将被赋以最广义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改型、等效结果和功能。本申请要求了于2006年6月23日提交的日本申请No.2006-174138和于2006年8月10日提交的日本申请No.2006-219058的优先权,上述两个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权利要求一种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承载构件(3),其被构造成承载和运送显影剂以利用显影剂对形成于图像承载构件(1)上的静电图像进行显影;以及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其被构造成调节由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所运送的显影剂的量;其中,所述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包括柔性片材状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其包括被构造成与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相接触并按压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的接触部分(46);以及保持构件(42),其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使得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具有当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不与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接触时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朝向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凸出的弯曲形状,所述保持构件(42)包括与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的在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的转动方向上的两端的端面(49)相接触的部分和支承部分(48),所述支承部分(48)被构造成与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的所述接触部分(46)所在的表面(47)相接触并防止所述两端变宽;其中,所述显影剂量调节装置(4)被构造成使得当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压靠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时,所述支承部分(48)防止所述两端由于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变形而变宽,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以以下方式变形在所述接触部分(46)处在所述显影剂承载构件(3)的转动方向上的压力分布中具有两个最大值。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42)包括凹部,所述端面(49)与所述凹部的底面相接触,所述支承部分(48)是所述凹部的侧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42)以以下方式保持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由所述显影剂量调节构件(40)从弯曲状态复原所产生的复原力按压所述接触部分(46)所在的所述表面(47),使所述表面(47)抵靠所述支承部分(48)。4.一种处理盒(B),其可从图像形成装置(A)拆卸,并且包括根据权利要求l-3任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D)。全文摘要一种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其被构造成限制显影剂承载部件上运送的显影剂的量。显影剂量调节装置包括柔性显影剂量调节部件,具有被构造成与显影剂承载部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分;以及第一和第二保持部分,被构造成保持显影剂量调节部件,并且在显影剂承载部件旋转移动的方向上的比接触部分更上游和更下游处与显影剂量调节部件相接触,其中对于接触部分相对于显影剂承载部件的压力分布,在显影剂承载部件旋转移动的方向上有多个局部最大值,由此可以减小装置的尺寸,并且也可以防止在长期使用之后图像浓度不均匀。文档编号G03G15/08GK101694566SQ20091020551公开日2010年4月14日申请日期2007年6月25日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发明者吉岛直人,境泽胜弘,楸原一成,横山胜则,清水康史,西田真一,远藤理惠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