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6190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具有弹性层的转印带和具有弹性层的转印辊将担载在转印带上 的像转印到转印件上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液体显影剂的电子写真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担载于转印带上的 像向转印纸等转印件的转印效率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将担载在转印带上且多种颜色重合 的像转印到转印件时,存在转印效率降低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使用长转印捏夹部进行转印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所述长转印捏夹部包括将转印辊压接到转印带上的压接捏夹部、将转印带卷挂到转印 辊上且形成得比压接捏夹部长得多的卷挂捏夹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的长转印捏夹部中, 使转印件压接到转印带的像上且加长转印偏压作用的时间,从而提高转印效率。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66611号公报。但是,当使用长转印捏夹部时,若卷挂捏夹部长,则转印时,存在转印到转印件上 的图像被拉拽而产生偏移的情况。作为该图像偏移的原因,考虑有长转印捏夹部处的带表 面速度变化。通常转印辊的表层部比转印辊的支承辊软,因此在压接捏夹部转印辊的表层 部侧凹入,担载像的一侧的转印带的表面沿着该凹坑在拉伸的方向弯曲。另外,在卷挂捏夹 部转印带的表面沿着转印辊的外周面在压缩的方向弯曲。如此,在转印捏夹部,转印带表面 的弯曲方向不同,因此,在压接捏夹部和卷挂捏夹部转印带的表面速度发生变化。并且,若 卷挂捏夹部变长,则该转印带的表面速度变化变大,因此,容易产生图像偏移。另外,在压接捏夹部时,由于转印带的弹性层因压接载荷而被压缩,因此,压接捏 夹部中的带的实际长度变短。另一方面,由于在卷挂捏夹部,压接载荷没有施加到转印带 上,因此,转印带的弹性层几乎不变形。因此,转印带的表面速度在压接捏夹部和卷挂捏夹 部处产生不同。进而,当使用长转印捏夹部时,转印带与转印辊的接触面积及转印带与转印件的 接触面积均变大。因此,由于与转印件移动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压接载荷的差、 转印件在转印捏夹部的位置(与规定位置不同的位置)或转印件的姿态(偏斜),使得转印 带容易弯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得到良好的转印效 率的同时抑制转印图像的偏移,并且,能够抑制转印带的弯曲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捏夹部包括压 接捏夹部和接触捏夹部,与仅具有压接捏夹部的转印捏夹部相比,形成长的长转印捏夹部。 因而,能够比仅由压接捏夹部进行的转印相比,能够获得良好的转印效率。另外,转印带卷挂在转印辊上的接触捏夹宽度小于压接捏夹宽度的二分之一。由此,卷挂在转印辊上的转印带的卷挂量变少,因而转印带几乎不沿着转印辊的外周面在被 压缩的方向弯曲。从而,在转印捏夹部,转印带的表面的弯曲方向几乎不变化,因此,能够利 用压接捏夹部和接触捏夹部抑制转印带表面速度的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转印时转印到 转印件上的图像的偏移。进而,压接捏夹部为向转印辊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转印辊的半径比支承辊的 半径大,从而易于将转印带从压接捏夹部的终端向支承辊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小接触捏夹 部的接触捏夹宽度,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沿转印辊的外周面的转印带表面的压缩方向的弯曲。进而,同样地,压接捏夹部为向转印辊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转印辊的弹性层的 厚度比接触捏夹宽度大,使得张设辊易于将转印带从压接捏夹部的终端向支承辊侧引导。 由此,能够减小接触捏夹宽度,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沿转印辊的外周面的转印带表面的压缩 方向的弯曲。进而,同样地,压接捏夹部为向转印辊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转印带的弹性层的 厚度小于接触捏夹宽度,使得张设辊易于将转印带从压接捏夹部的终端向支承辊侧引导。 由此,能够减小接触捏夹宽度,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沿转印辊的外周面的转印带表面的压缩 方向的弯曲。进而,即使将转印捏夹部制成长转印捏夹部,也能够使转印件移动方向上的转印 捏夹部的宽度与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足够短。即,能够使转印带与转 印辊的接触面积及转印带与转印件的接触面积都小。由此,能够减小由与转印件移动方向 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压接载荷的差、转印件在转印捏夹部的位置(与规定位置不同 的位置)、或者转印件的姿态(偏斜)所引起的对转印带的影响。因此,能够有效抑制转印 带的弯曲。进而,通过比支承辊靠向转印带的移动方向而配设张设辊,能够使通过了压接捏 夹部的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稳定。由此,抑制通过了压接捏夹部的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不稳, 从而能够可靠地形成接触捏夹部,能够更加可靠地实现接触捏夹宽度小于压接捏夹宽度。这样,根据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得到良好的转印效率的同 时,抑制转印图像的偏移,并且,能够抑制转印带的弯曲。另外,转印件把持部件配设在转印辊上。以利用该转印件把持部件把持转印件的 状态,将担载于转印带上的像转印到转印件上,因此,能够在转印后可靠地从转印带剥离转 印件。进而,在转印辊设有空气流动的喷嘴孔。转印辊外部的空气在该喷嘴孔流动而流 入转印辊的内部,从而转印件被吸附于转印辊。在这样以利用喷嘴孔将转印件吸附于转印 辊的状态下,将担载于转印带上的像转印到转印件上,所以能够在转印后可靠地从转印带 剥离转印件。另外,通过转印后转印辊内部的空气在喷嘴孔流动而向转印辊的外部流出,能 够容易地从转印辊剥离转印件。


图1是示意性且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图。图2(a)是第一例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b)是(a)的二次转印捏夹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a)及(b)是说明二次转印捏夹部的测定方法的图。图4是与图1同样的,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图。图5表示第二例的二次转印部,是与图2(a)同样的局部放大图。图6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a)是与图2(a)相同的二 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b)是沿(a)中的VIB-VIB线的剖面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是与图2(a)同样的二次转 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表示用于实施例的转印效率的测定的图像的图案,(a)是表示2X2点图像 的图,(b)是表示8X8点图像的图,以及(c)是整体图像的图。图9是表示用于实施例的图像偏移的评价的图像的图案的图。符号说明L···图像形成装置2Y、2M、2C、2K …感光体5Y、5M、5C、5K …显影部6Y、6M、6C、6K----次转印部8…中间转印带9…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a…中间转印带驱动辊的中心11…二次转印部(转印装置)Ila…压接捏夹部lib…接触捏夹部Ilc…二次转印捏夹部12…二次转印辊12a…基材12b…弹性层12c…二次转印辊的中心12f…空气吸引部连接孔12g…空气流动喷嘴孔13…张设辊15…转印件17…凹部18…夹钳21…接触调整辊巧…压接捏夹宽度W^接触捏夹宽度R1…二次转印辊的半径R2…中间转印带驱动辊(支承辊)的半径。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且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一部 分的图,图2(a)是第一例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2(b)是图2(a)的二次转印捏夹 部的局部放大图。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包含调色剂粒子和载液的液体显影剂进行图像 形成。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担载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的 各潜影的潜影担载体即感光体2Y、2M、2C、2K。各感光体2Y、2M、2C、2K水平或大致水平地串 联配置。在此,在各感光体2Y、2M、2C、2K中,2Y表示黄色的感光体、2M表示品红色的感光体、 2C表示青色的感光体、2K表示黑色的感光体。另外,对于其他部件也相同,对部件的符号分 别附上各色的Y、M、C、K来表示各色的部件。在各感光体2Y、2M、2C、2K的周围分别设有带电部3Y、3M、3C、3K。另外,从各带电 部3Y、3M、3C、3K分别向各感光体2Y、2M、2C、2K的旋转方向α依次配设有作为像写入部的 曝光部4Y、4M、4C、4K、显影部5Y、5M、5C、5K、作为转印装置的一次转印部6Y、6M、6C、6K以及 感光体清洁部7Y、7M、7C、7K。各曝光部4Y、4M、4C、4K分别将潜影写入各感光体2Y、2M、2C、 2K。另外,各显影部5Y、5M、5C、5K分别将担载于各感光体2Y、2M、2C、2K上的潜影通过液体 显影剂的调色剂显影而形成作为显影剂像的调色剂像。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作为转印带且作为像担载体的环状的中间转印带8。该 中间转印带8配置于各感光体2Y、2M、2C、2K的上方。并且,中间转印带8由各一次转印部 6Y、6M、6C、6K压接于各感光体2Y、2M、2C、2K。各一次转印部6Y、6M、6C、6K将担载于各感光 体2Y、2M、2C、2K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像分别重色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由此,将彩色的调 色剂像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虽未图示,但中间转印带8形成为具有例如树脂等挠性基材层、形成于该基材层 表面的橡胶层等弹性层、形成于该弹性层表面的表层这三层构造的比较柔软的弹性带。该 情况下,基材层位于内周侧,表层位于外周侧。作为中间转印带8的一例,例如,作为基材层 可以使用例如聚酰亚胺树脂等树脂,并且,作为弹性层可以使用例如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层, 进而作为表层可以使用例如氟树脂和氟橡胶系的材料等。当然,中间转印带8并没有限定 于此。该中间转印带8张设在传递未图示的中间转印带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的中间转印带 驱动辊9及中间转印带张紧辊10上。并且,中间转印带8以被赋予张力的状态向转动(移 动)方向β转动。此外,与各色Y、M、C、K对应的感光体等部件的配置顺序并不限于图1所示的示例, 也可以任意设定。在中间转印带8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设有作为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部11。二 次转印部11具备二次转印辊12、张设辊13以及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4。如图1及图2(a)所示,二次转印辊12具有基材12a、由配设于基材12a外周面的 弹性部件构成的弹性层(例如橡胶层等)12b。该弹性层12b形成电阻层。作为基材12a可 以使用例如铁制的金属材料。另外,作为弹性层12b可以使用与上述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 层相同的聚氨酯橡胶等弹性材料。该情况下,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的厚度比中间转 印带8的弹性层的厚度厚。
另外,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的外周面的半SR1(Him)设定为比中间转印带 驱动辊9的半径R2 (mm)大(&>&)。进而,在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虽未图示,但 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的厚度(μπι)设定为比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半径R2(mm)小。该 二次转印辊12在图像形成动作时绕旋转方向Y旋转。二次转印辊12利用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将弹性层12b隔着中间转 印带8压接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由此,如图2(a)及(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 印辊12的弹性层12b之间形成压接捏夹部11a。此时,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作为相对于二 次转印辊12的按压的支承辊而发挥作用。该情况下,由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的 厚度比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的厚度厚,因此以中间转印带8及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陷入 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的方式使弹性层12b侧凹入为圆弧状。S卩,压接捏夹部Ila形 成为以圆弧状向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侧弯曲而突出的形状。另外,张设辊13比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靠向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而配设。 通过了压接捏夹部Ila的中间转印带8卷挂在张设辊13上而被向二次转印辊12侧引导。 并且,通过了压接捏夹部Ila的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接触(即,卷 挂)。由此,在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之间形成接触捏夹部lib。该 接触捏夹部lib与压接捏夹部Ila的终端(压接捏夹部Ila在中间转印带移动方向β的 后侧的端部)连续形成。即,接触捏夹部lib通过不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接触的区域的 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接触而形成接触捏夹部。利用压接捏夹部Ila和接触捏夹 部lib构成二次转印捏夹部11c,该二次转印捏夹部Ilc是用于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 调色剂像二次转印到转印纸等转印件15的转印捏夹部。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中,通过压接捏夹部Ila的转印件15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9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之间与中间转印带8 一起被夹压。另外,通过接触捏夹部 lib的转印件15被夹压在远离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的弹 性层12b之间。通过了接触捏夹部lib的转印件15远离中间转印带8而卷挂在二次转印 辊12的弹性层12b上并移动,最后从弹性层12b离开。从而,中间转印带8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离开的位置P1和转印件15从中间转印 带8离开的位置p2在假想直线δ与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的交点的切线方向ε (S卩,与 假想直线δ正交的方向)上不同,所述假想直线δ是连结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中心9a 与二次转印辊12的中心12c的直线。具体而言,位置P1比位置P2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 方向β上靠前侧。现在,如图2(b)所示,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中,将压接捏夹部Ila在中间转印带 8的移动方向β上的周面上的距离(即,压接捏夹宽度)设为W1 (mm),另外,将接触捏夹部 lib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上的周面上的距离(即,接触捏夹宽度)设为W2(mm)。 即,二次转印捏夹部Ilc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上的距离(即,二次转印捏夹宽度) W(mm)包括压接捏夹部Ila的距离W1 (mm)和接触捏夹部lib的距离W2 (mm)。此外,在图2 (b) 中为了记载方便,将二次转印捏夹宽度W(mm)、压接捏夹宽度^皿)及接触捏夹宽度^皿) 在切线方向ε上示出,但实际上这些捏夹宽度均为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的宽度。在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接触捏夹宽度W2(mm)设定为比压接捏夹宽度 W1(Him)的二分之一小(即,W2(W1A)15即,二次转印辊12旋转方向Y上的接触捏夹部lib
7在二次转印辊12周面上的距离小于二次转印辊12旋转方向γ上的压接捏夹部Ila在二 次转印辊12周面上的距离的二分之一。另外,接触捏夹宽度W2设定为大于中间转印带8的 弹性层的厚度。在此,对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二次转印捏夹宽度W(mm)、将压接捏夹宽度设为 W1(Him)并将接触捏夹宽度设*W2(mm)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首先,将中间 转印带8卷挂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及张设辊13。其次,利用未图示的带张紧赋予机构对 中间转印带8赋予与通常使用状态相同的张力。其次,向形成二次转印辊12的测定用捏夹 部的部分涂敷装模用的2液固化型硅橡胶。作为2液固化型硅橡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 使用爱库匝发因(Exafine)(注射型)(GC株式会社制)。其次,将该二次转印辊12的2液 固化型硅橡胶隔着中间转印带8以通常使用时的压接力按压到带驱动辊9,在2液固化型硅 橡胶形成变形部。并且,在2液固化型硅橡胶固化后,将作为变形部的薄膜化的部分的捏夹 形成部以在平坦面上成为平坦状的状态,使用卡尺测定该捏夹形成部的宽度。所测定的捏 夹形成部的宽度为包括压接捏夹宽度W1 (mm)和接触捏夹宽度W2 (mm)的二次转印捏夹宽度 W(mm)。其次,如图3(b)所示,充分缓和中间转印带8的张力,使中间转印带8成为比赋予 了所述张力的状态还多卷挂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上的状态。其次,与上述相同地,向二次 转印辊12涂敷2液固化型硅橡胶,并且,将二次转印辊12以使用时的压接力按压到中间转 印带驱动辊9,在2液固化型硅橡胶形成变形部(与压接捏夹部对应)。此时,中间转印带 8从压接捏夹部出口(压接捏夹部在转印件移动方向上的终端)卷挂到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9侧,没有卷挂到二次转印辊12侧,因此,不存在接触捏夹部。2液固化型硅橡胶固化后、将 作为变形部的薄膜化的部分的捏夹形成部以在平坦面上成为平坦状的状态,使用卡尺测定 该捏夹形成部的宽度。所测定的捏夹形成部的宽度为压接捏夹宽度W1 (mm)。并且,根据所 测定的二次转印捏夹宽度与压接捏夹宽度W1求出接触捏夹宽度W2(mm) ( = W-W1)。从而,由于二次转印捏夹宽度包含压接捏夹宽度W1(Him)和接触捏夹宽度W2(mm), 因此,与仅具有压接捏夹宽度W1 (mm)的转印捏夹部相比,形成长的长转印捏夹部。但是,该 接触捏夹宽度W2(mm)被限制为比压接捏夹宽度W1 (mm)小,因此,接触捏夹宽度与比压接捏 夹宽度大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接触捏夹宽度相比及其微小。并且,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将转印件15向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侧输 送的门辊16。该门辊16将转印件15向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方向ζ输送。并且,在图像 形成动作时,二次转印辊12在中间转印带8在移动方向β上移动时绕旋转方向Y旋转且 施加转印偏压,从而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中,将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 到由门辊16输送的转印件15上。如此构成的二次转印部11中的转印的原理设想如下所述。即,通过在压接捏夹部 Ila中,利用压接载荷使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变形而使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追随转印件 15的表面的凹凸。由此,使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与转印件15的密接性变高。 并且,在调色剂像与转印件15的密接性变高的状态下,在压接捏夹部Ila中利用二次转印 偏压形成电场,从而,将担载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有效地转印到具有凹凸的转印 件15的表面。然而,利用仅由压接捏夹部Ila构成的二次转印捏夹部11c,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 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的表面时,附着于转印件15表面的凸部的调色剂比较容易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但附着于转印件15表面的凹部的调色剂与附着于转印件15的凸 部的调色剂相比不易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其理由考虑如下当形成接触捏夹部lib时,转 印件15在压接捏夹部Ila的出口(压接捏夹部Ila在转印件15移动方向上的终端)从中 间转印带8剥离。此时,在中间转印带8与调色剂之间及转印件与调色剂之间,在由压接捏 夹部Ila赋予的压力作用下存在比较大的物理性附着力。在压接捏夹部Ila的出口附近, 压力迅速释放,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的变形恢复。于是,在转印件15的凹部处,在转印件 15的凹部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存在产生微小空隙的倾向,因此,位于转印件15的凹部的调 色剂彼此的凝集力变小。另外,在压接捏夹部Ila的出口附近,在中间转印带8和调色剂之 间存在有大的物理性附着力,因此,调色剂彼此的凝集力小于中间转印带8与调色剂之间 的物理性附着力,调色剂膜在膜中被分断。其结果,位于转印件15的凹部的调色剂的一部 分附着于转印件15,但调色剂的剩余部分附着于中间转印带8,因而考虑有产生调色剂的 转印剩余。在该第一例的二次转印部11中,与压接捏夹部Ila连续形成有接触捏夹部11b,从 而二次转印捏夹部Ilc成为长转印捏夹部。在该接触捏夹部lib中,解除隔着中间转印带8 的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与二次转印辊12的压接。从而,转印件15通过接触捏夹部lib过 程中,几乎不对夹在转印件15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的调色剂施加压力。因此,中间转印带8 和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之间的物理性附着力被缓和。另外,在压接捏夹部Ila 中,利用二次转印偏压产生转印电流,利用该转印电流使中间转印带8及转印件15带电,由 此在接触捏夹部lib也存在电场。S卩,在转印件15通过接触捏夹部lib过程中,在中间转 印带8与调色剂之间的物理性附着力被缓和的状态下,电场作用于调色剂。其结果,当中间 转印带8与转印件15剥离之际,附着于转印件15表面的凹部的调色剂在电场的作用和附 着于与该凹部邻接的凸部的调色剂的凝集力的作用下容易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如此,利 用与压接捏夹部Ila连续形成的接触捏夹部11b,附着于转印件15的凹部的调色剂也比较 容易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因此转印效率变得优良。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中,通过压接捏夹部Ila的转印件15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9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之间与中间转印带8 一起被夹压。二次转印辊清洁部14利用清洁板等清洁部件除去附着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 12b上的液体显影剂。由清洁部件除去的液体显影剂被回收到液体显影剂容器。在二次转印部11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转印件15被输送到未图示的现有公知的定影 部。然后,利用该定影部对转印到转印件15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而定影。调色剂像被定影 后的转印件15收容于未图示的排出转印件托盘。根据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二次转印捏夹部Ilc包含压接捏夹部Ila和接触 捏夹部lib,与仅具有压接捏夹部的转印捏夹部相比,形成为长的长转印捏夹部。从而,与仅 由压接捏夹部Ila进行的转印相比,能够得到优良的转印效率。另外,中间转印带8卷挂到二次转印辊12的接触捏夹宽度^·)小于压接捏夹宽 度^皿)的二分之一。由此,卷挂到二次转印辊12的中间转印带8的卷挂量变少,从而中 间转印带8几乎不沿着二次转印辊12的外周面在被压缩的方向弯曲。从而,由于在二次转 印捏夹部Ilc中,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的弯曲方向几乎不变化,因此,由压接捏夹部Ila和 接触捏夹部lib抑制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速度的变化。其结果,能够抑制在二次转印时转印到转印件15的图像的偏移。进而,当压接捏夹部Ila为向二次转印辊12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二次转印辊 12的半径R1 (mm)大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的半径R2 (mm),从而张设辊13容易将中间转印 带8从压接捏夹部Ila的终端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小接触捏夹宽 度W2 (mm),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表面沿二次转印辊12的外周面在压缩方向上 的弯曲。进而,当压接捏夹部Ila为向二次转印辊12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二次转印辊 12的弹性层12b的厚度(mm)大于接触捏夹宽度W2 (mm),从而,相同地,张设辊13容易将中 间转印带8从压接捏夹部Ila的终端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小接触 捏夹宽度W2(mm),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表面沿二次转印辊12的外周面在压缩 方向上的弯曲。进而,当压接捏夹部Ila为向二次转印辊12侧突出的形状时,通过使中间转印带 8的弹性层的厚度小于接触捏夹宽度W2 (mm),从而,相同地,张设辊13容易将中间转印带 8从压接捏夹部Ila的终端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小接触捏夹宽度 W2 (mm),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表面沿二次转印辊12的外周面在压缩方向上的弯曲。进而,即使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为长转印捏夹部,也能够使转印件15移动方向上 的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宽度与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充分短。即,能 够使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的接触面积及中间转印带8与转印件15的接触面积均 变小。由此,能够减小由与转印件15的移动方向正交或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压接载荷的 差、转印件15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位置(与规定位置不同的位置)、或转印件15的姿 态(偏斜)对中间转印带8造成的影响。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中间转印带8的弯曲。进而,通过在比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靠向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配设张设辊 13,能够使通过了压接捏夹部Ila的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稳定。由此,抑制通过了 压接捏夹部Ila后的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β不稳,能够可靠地形成接触捏夹部11b,并 且,能够更加可靠地实现接触捏夹宽度W2 (mm)小于压接捏夹宽度W1 (mm)的二分之一。进而,在二次转印部11中,利用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驱动中间转印带8,从而能够 使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速度稳定。由此,能够使转印件18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移动速 度稳定,能够使转印图像的图像偏移不易产生。这样,根据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在得到良好的转印效率的同时抑制转 印图像的偏移,并且,能够抑制中间转印带8的弯曲。该第一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使用液体显影剂的现 有公知的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是与图1同样的图,图5 是与图2(a)同样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如图4及图5所示,在该第二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与所述第一例不同地是弹性 层12b没有设置在基材12a的整周。即,该第二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配设在弹性层12b 的二次转印辊圆周方向的两端之间的凹部17。该情况下,弹性层12b的二次转印辊圆周方 向的长度设定为比图像形成装置1所使用的转印件15在转印件移动方向上的尺寸为最大
10尺寸时转印件15在该方向上的尺寸长。在凹部17内配设有作为转印件把持部件的夹钳18、供夹钳18落位的作为转印件 把持部件承受部件的夹钳支承部19、作为转印件剥离部件即剥离爪20。虽未图示,但沿二 次转印辊12的轴向配设规定数量的夹钳18,各夹钳18构成为梳尺状。另外,夹钳支承部 19与各夹钳18对应配设,并且,剥离爪20配设于夹钳18的梳尺之间及位于两端的梳尺的 外侧。各夹钳18在与夹钳支承部19之间夹着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图5所示的把 持位置和从该把持位置沿旋转方向η旋转而放开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图4所示的释 放位置之间能够转动地一体设置。另外,各剥离爪20设置为能够在其前端位于凹部17内 的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和从该避让位置沿方向θ直线移动而前端向凹部17外突出而将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转印件15的背面(与调色剂像的转印面相反侧的面)从二次转印辊12 的外周面剥离的突出位置(未图示)之间移动。并且,凹部17到达二次转印捏夹部Ilc之间,夹钳18向夹钳支承部19转动而在 与夹钳支承部19之间把持从门辊16沿输送方向ζ输送来的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并 且,在夹钳18把持了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状态下,在二次转印捏夹部Ilc将担载于中 间转印带8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上。进而,通过了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转印件15 通过利用夹钳18把持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而从中间转印带8可靠剥离。其后,夹钳18 向远离夹钳支承部19的方向转动,释放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把持。进而,在由夹钳18 进行的转印件把持的释放后,紧跟着各剥离爪20突出到突出位置。由此,转印件15的背面 从各剥离爪20突出。这样,转印件15被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然后,各剥离爪20返回凹 部17内的避让位置。这些夹钳18以及剥离爪20的各动作分别通过二次转印辊12旋转而 由未图示的夹钳控制凸轮及剥离爪控制凸轮来控制。根据该第二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利用夹钳18把持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状 态下,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上,因此,能够在转印后将转印 件15从中间转印带8可靠剥离。另外,由于利用剥离爪20使转印件15的背面从外周面突 出,所以能够在转印后可靠地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的外周面剥离转印件15。该第二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第一例的图像形 成装置相同。图6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三例,图6(a)是与图2(a)同样 的二次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b)是沿图6(a)中的VIB-VIB线的剖面图。如图6(a)及(b)所示,在该第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二次转印辊12的基材 12a形成为圆筒状。该圆筒状的基材12a的一端侧被具有旋转轴12d的圆板状的端壁12 闭塞。另外,基材12a的另一端侧被具有旋转轴12e的圆环状的端壁12a2局部地闭塞。并 且,另一端侧的旋转轴12e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配设有贯通端壁12a2及旋转轴12e的轴向 的空气吸引部连接孔12f。虽未图示,该吸引部连接孔12f经由转换阀选择性地与空气泵或 空气鼓风机等空气输送部及空气吸引部连接。进而,在二次转印辊12配设贯通基材12a的圆筒状部和弹性层12b的规定个数的 空气流动喷嘴孔12g。这些空气流动喷嘴孔12g沿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配设。该情况下, 如图示例所示,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沿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排列为一列。此外,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并没有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周向上沿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排列多列。如此, 在周向上设置多列空气流动喷嘴孔12g的情况下也可以以锯齿状排列。在如此构成的第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到达二次转 印捏夹部Ilc之前,设定转换阀以使空气吸引部与空气吸引部连接孔12f连接,并且使空气 吸引部动作。由此,基材12a内部的空气通过空气吸引部连接孔12f而被吸引,使基材12a 的内部成为负压。于是,二次转印辊12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形成部分的外部附近的空气 通过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而被吸引到基材12a的内部。在该状态下,从门辊16输送转印 件15,当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到达二次转印辊12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形成部分时, 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被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吸引而被吸附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 12b。并且,在由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吸附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的状态下,在二次 转印捏夹部Ilc中,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上。进而,通过 了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转印件15通过由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吸附转印件15的前端部 15a而被从中间转印带8可靠剥离。然后,使空气吸引部的动作停止,结束转印件15的前端 部15a的吸引。并且,当转印件15的前端部15a到达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的剥离位置时, 使空气输送部动作,并且,转换阀被切换而使空气输送部与空气吸引部连接孔12f连接。于 时,向基材12a的内部输送正压的空气,并且,正压的空气从喷嘴孔12g向基材12a的外部 流出。利用流出的空气能够将转印件15容易地从二次转印辊12剥离。根据该第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由各空气流动喷嘴孔12g吸引转印件15的前 端部15a的状态下,将担载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上,因此,能够在 转印后可靠地从中间转印带8剥离转印件15。另外,由于转印后结束由各空气流动喷嘴孔 12g进行的转印件15的吸引,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转印件15从二次转印辊12的弹性层12b 的外周面剥离。该第三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与所述的第一例的图像 形成装置相同。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四例,是与图2(a)同样的二次 转印部的局部放大图。如图7所示,在该第四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张设辊13(图7中未图示)与二 次转印捏夹部Ilc之间配设有接触调整辊(卷挂调整辊)21。该接触调整辊21配设在中间 转印带8的外侧。并且,通过接触调整辊21将中间转印带8的外周面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9侧按压,由此调整接触捏夹宽度W2 (mm)的大小。该第四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例相同。其次,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4进行说明。(实施例1至4的通用事项)(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如图1所示,制造实验用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使用。(中间转印带8的结构)中间转印带8为基材层、配设于基材层表面(外周侧面)的弹性层以及配设于弹 性层表面(外周侧面)的表层的三层构造。基材层由厚度100 μ 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另外,弹性层由聚氨酯橡胶的橡胶层构成,橡胶层的厚度在每个实施例不同,其详细情况后 述。并且,表层由厚度7μπι的氟树脂的涂敷层构成。中间转印带8的整个层的体积电阻率 在施加电压100V时为9. 2 X IO9 ( Ω · cm)。(二次转印辊12的结构)二次转印辊12在铁制的基材12a的外周面配设有橡胶层的弹性层12b。弹性层 12b由聚氨酯橡胶的橡胶层构成,橡胶层的厚度在每个实施例不同,其详细情况后述。弹性 层12b的宽度(二次转印辊12的轴向上的弹性层12b的长度)为330mm。并且,由未图示 的二次转印辊12的挤压机构隔着中间转印带8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支承辊)压接。(张设辊13的结构)张设辊13使用以往公知的张紧辊。该情况下,张设辊13设置为能够进行位置调 节从而能够调节接触捏夹宽度W2 (mm)。(转印件)转印件使用涂敷纸(王子制纸株式会社制五路陶拉撒天金藤(ULTRA SATIN KINFUJI) 127. 9g)以及非涂敷纸(富士施乐株式会社制J纸)这两种纸。使用两种转印件 的理由在于这些转印件的表面粗糙度不同,转印的动作不同。如此,转印的动作不同的理由 考虑如下。即,在转印的原理中,设想调色剂粒子彼此的凝集力、调色剂粒子对转印件的附 着力以及调色剂粒子对中间转印带8的附着力对转印动作带来影响。并且,基于转印件表 面的粗糙度的不同,转印捏夹部中的调色剂膜从中间转印带的剥离动作或调色剂膜中的分 断动作根据转印件的种类而不同,因此认为转印动作不同。(转印效率的测定方法)转印效率是对图8 (a)所示的2 X 2点图像、图8 (b)所示的8 X 8点图像以及图8 (c) 所示的整体图像这三个图像的图案进行测定。该情况下,1点为1200DPI 21 μ mX21 μ m。 根据点的大小而转印的动作不同,因此,如此使用三个图像的图案来评价转印效率。根据点 的大小而转印的动作不同的理由在于,与上述相同地,基于点的大小的不同,转印捏夹部中 的调色剂膜从中间转印带的剥离动作或调色剂膜中的分断动作根据转印件的种类而不同。另外,转印效率定义如下将担载于二次转印前的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的浓 度(0D值)设为OD1,并将残留在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的浓度(0D值)设为OD2 时,转印效率=((OD1-OD2VOD1) X 100(% )。调色剂的浓度使用X-Lite的光学测定仪来测 定。变更二次转印偏压的同时测定转印效率,并采用转印效率为最大时的转印偏压下的结 果。并且,将转印效率为90%以上时判断为良好,将转印效率小于90%时判断为不良。(图像偏移的判定方法)图像偏移如图9所示对在与转印件移动方向(图9中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的2点的横线图像进行判定。该情况下,1点为1200DPI 21μπιΧ21μπι。并且,将该横线 图像转印到所述的两种转印件上。当在转印到转印件上的横线图像上凭目视没有确认有擦 拭那样的擦拭痕迹时,判定图像没有偏移为良好。另外,当在转印到转印件上的横线图像上 凭目视能够确认有擦拭那样的擦拭痕迹时,判定图像偏移而为不良。(实施例1至4的不同事项)(实施例1)压接捏夹宽度W1为4mm且接触捏夹宽度W2为1. 9mm。从而,W2 < (W/2)。另外,转
13印件移动方向上的二次转印捏夹部Ilc的宽度为5. 9mm。二次转印辊12的半径R1为40mm, 并且,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 (支承辊)的半径R2为32mm。从而,R2 < R10 二次转印辊12的 弹性层12b (橡胶层)的厚度为2. 5mm,另外,中间转印带8的弹性层(橡胶层)的厚度为 250 μ m。二次转印辊12向中间转印带驱动辊9 (支承辊)的压接载荷为SOkgf。实施例1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印带,其具有弹性层且担载像;转印辊,其具有弹性层且由与所述转印带抵接而形成的转印捏夹部将担载在所述转印 带上的所述像转印到转印件上;支承辊,其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转印辊压接,所述转印捏夹部包括由所述转印辊与所述支承辊的压接而形成的压接捏夹部、由不与 所述支承辊接触的区域的所述转印带与所述转印辊的接触而形成的接触捏夹部,所述转印辊旋转方向上的所述接触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印 辊旋转方向上的所述压接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潜影担载体,其上形成潜影;显影部,其利用显影剂对所述潜影进行显影;转印带,其具有弹性层,且其上转印由所述显影部显影的像;转印辊,其具有弹性层,且由与所述转印带抵接而形成的转印捏夹部将转印到所述转 印带上的所述像转印到转印件上;支承辊,其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转印辊压接; 定影部,其对转印有所述像的所述转印件进行定影,所述转印捏夹部包括由所述转印辊与所述支承辊的压接而形成的压接捏夹部、由不与 所述支承辊接触的区域的所述转印带与所述转印辊的接触而形成的接触捏夹部,所述转印辊旋转方向上的所述接触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小于所述转印 辊旋转方向上的所述压接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转印辊的直径大于所述支承辊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的弹性层的厚度大于所述接触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带的弹性层的厚度小于所述接触捏夹部在所述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在周面具有凹部,且在所述凹部具有把持所述转印件的转印件把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具有利用空气的流动而选择性进行所述转印件的吸附或剥离的喷嘴孔。
8.根据权利要求2 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配设张设辊,在该张设辊上卷挂在所述支承辊上卷挂的所 述转印带而形成所述接触捏夹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得到良好的转印效率的同时抑制转印图像的偏移、且能够抑制转印带的弯曲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转印装置具有具有弹性层且担载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8);具有弹性层(12b)且由与转印带抵接而形成的转印捏夹部(11c)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件(15)上的转印辊(12);隔着转印带与转印辊压接的带驱动辊(9),转印捏夹部包括由转印辊与带驱动辊的压接而形成的压接捏夹部(11a);由不与带驱动辊接触的区域的转印带与转印辊的接触而形成的接触捏夹部(11b),转印辊旋转方向上的接触捏夹部在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小于转印辊旋转方向上的压接捏夹部在转印辊周面上的距离的二分之一。
文档编号G03G15/16GK101995793SQ20101024920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7日
发明者中村昌英, 井熊健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