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35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诸如打印机、多功能外围设备(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 (MFP)、传真机等,更具体地涉及包括潜像运载元件(latent image-carrying member)和潜像写入单元(latent image writing unit)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潜像运载元 件在不断运动的表面上承载潜像,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可在进行写入操作以在所述表面上写 入潜像的写入操作位置和当写入操作未进行时的收回位置之间移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静电印刷图像形成装置中,潜像写入单元诸如激光写入器(laser writer)——其利用激光束进行光学扫描,在潜像运载元件诸如均勻充电的感光鼓上写入 潜像。取决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布局,潜像写入单元成为一种障碍,从而损害了潜像运载 元件和各种外围设备诸如布置于潜像运载元件外围的显影器的可维护性。在日本专利观49978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潜像写入单元由开合盖(opening and closing cover)支撑,所述开合盖相对于固定盖可被打开和关闭,所述固定盖是图像 形成装置的底座的一部分。松开(release)所述开合盖使潜像写入单元与潜像运载元件显 著地分离。使用前面提及的结构,随着开合盖的松开,使得潜像写入单元能够从与潜像运载 元件相对的位置收回,以及能够暴露在潜像运载元件和外围设备的外面。因此,潜像运载元 件和外围设备的可维护性可得到增强。然而,在前面提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开合盖靠着固定盖震动,从而导致由开合盖 支撑的潜像写入单元和由固定盖支撑的潜像运载元件的相对位置发生错误。该错误的发生 降低了潜像写入单元的写入位置准确性。为克服该缺陷,本申请人提出了在申请提交号2006-008716 (下文称为“在先申 请”)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具体地解释,在该在先申请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开 合盖闭合并且使标准位置元件(standard position member)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定位 单元接触时,标准位置元件——其被包括在由开合盖支撑的潜像写入单元之内——由在写 入操作位置处的偏置单元(biasing unit)进行偏置。由于这个原因,潜像写入单元的位置 可相对于由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固定盖支撑的潜像运载元件进行精确确定。因此,潜像写 入单元的写入位置准确性的下降得到控制。然而,在前面提及的在先申请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相对于固定盖强力关闭 开合盖在标准位置元件与定位单元碰撞时增加了震动,并可能导致开合盖和标准位置元件的显著变形。如果开合盖和标准位置元件显著变形,因为变形量显著,所以潜像写入单元相 对于潜像运载元件的位置不能被精确确定,即使偏置单元使标准位置元件与定位单元接触 也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潜像写入单元的写入位置准确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感光图像载体;潜像写入单 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写入潜像;支撑单元(holding unit),其被配置在支撑所述潜像 写入单元的同时,以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转动轴为中心,在相对于所述主 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定位单元,其布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且当所述支撑单元 处于关闭位置时,对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进行定位;第一偏置单元,其偏置所 述潜像写入单元并使所述潜像写入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接触;以及震动吸收单元(shock absorbing unit),其吸收当所述支撑单元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所述支撑单 元和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当结合附图进行考虑时,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优势以及技术上和工业 上的重要性将在阅读了本发明的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得到更好的理解。


图1是本发明的显著特征的概略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打印机的K处理器的示意图;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其中使用打开前盖法进行内部元件的维 修;图5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其中使用打开左盖法进行内部元件的维 修;图6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其中使用打开上盖法进行内部元件的维 修;图7是当光写入器和顶架(upper frame)处于写入操作位置时打印机的示意图;图8是偏置承载单元(supporting unit)的弹簧的固定位置的概略示意图;图9是当光写入器和顶架处于收回位置时打印机的示意图;图10是由支撑单元(holding unit)支撑的承载单元的示意图;图11是当突出单元(protruding unit)布置在顶架上时所述顶架的概略示意图;图12是当光写入器和顶架从写入操作位置移动到收回位置时空气气缸附近的示 意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示意图;图14是联锁开关(interlock switch)的概略示意图;图15是当顶架从收回位置转回写入操作位置时转矩限制器(torque limiter)附 近的示意图;图16是当顶架相对于主机架(main frame)完全关闭时转矩限制器附近的示意
5图;和图17是当弯曲顶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机架完全关闭时的概略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附图进行详细解释。静电印刷打印机(下文简称为“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下文中以本发明应用 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加以解释。首先解释该打印机的基本结构。图2是该打印机的概略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 打印机包括四个处理器1Y、1C、1M和1K,其分别用于形成黄色、洋红色、青色和黑色(下文 称为“Y、M、C和K”)的墨粉图像。处理器1Y、1C、1M和IK分别使用互相不同的Y、M、C和 K墨粉作为图像形成材料。然而,处理器1Y、1C、1M和IK包括类似的结构并在达到寿命期 限后被更换。形成K墨粉图像的处理器IK被用作例子。如图3所示,处理器IK包括感光 鼓I,其是鼓状潜像运载元件;鼓清洁装置I ;未示出的中和装置;充电单元4K ;和显影器 涨。处理器IK——其是图像形成单元——可被附于打印机的主体并可从主体拆卸,且用旧 的元件可被同时更换。充电单元4K对感光鼓观的表面进行均勻充电,该感光鼓观通过未示出的驱动器 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感光鼓观的均勻带电的表面由激光束L进行曝光扫描,并运载K静电 潜像。K静电潜像通过使用未示出的K墨粉的显影器涨被显影成K墨粉图像。K墨粉图像 被中间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6上,该中间转印带66以后解释。鼓清洁装置3K除去在中间转 印过程之后粘附于感光鼓观表面的转印残留墨粉。中和装置在清洁后中和感光鼓观的残 留电荷。由于该中和,感光鼓I的表面被初始化,并准备好用于下一次图像形成。类似地, 在其它处理器1Y、1M和IC中,Y、M和C墨粉图像分别形成于感光鼓2Y、2M和2C上。Y、C和 M墨粉图像被中间转印至中间转印带66上。显影器涨包括其中装有未示出的K墨粉的立式长储料器(hopper)6K,以及显影单 元7K。储料器6K内部包括搅拌器61K、搅拌桨61和墨粉供应辊68K。搅拌器61K由未示 出的驱动器旋转驱动。搅拌桨62K由位于搅拌器61K的垂直向下方向的未示出的驱动器旋 转驱动。墨粉供应辊68K由位于搅拌桨62K的垂直向下方向的未示出的驱动器旋转驱动。 储料器6K内的K墨粉由于搅拌器6IK和搅拌桨6 的旋转驱动而被搅拌,并且由于其自身 重量向墨粉供应辊68K移动。墨粉供应辊68K包括金属芯杆和由覆盖于所述金属芯杆表面 的树脂泡沫形成的辊。墨粉供应辊68K旋转,同时将储料器6K内部的K墨粉粘附于所述辊 表面。显影器涨的显影单元7K内部包括显影辊67K和薄刮片(thinning blade)64K。显 影辊67K旋转,同时接触感光鼓I和墨粉供应辊68K。薄刮片64K的尖端接触显影辊67K。 粘附于储料器6K内部的墨粉供应辊68K的K墨粉通过显影辊67K和墨粉供应辊68K的接 触部分被供应于显影辊67K的表面。随同显影辊67K的旋转,无论供应的K墨粉何时通过 显影辊67K和薄刮片64K的接触位置,在辊表面上的K墨粉的层厚被调节。接下来,在层厚 调节之后K墨粉粘附于显影区内感光鼓I表面上的K静电潜像,所述显影区是显影辊67K 和感光鼓I的接触部分。由于K墨粉的粘附,K静电潜像被显影成K墨粉图像。用于K颜色的处理器IK参考图3进行解释。然而,其它处理器1Y、1M和IC也进行相似的过程,以分别在感光鼓2Y、2M和2C的表面上形成Y、M和C墨粉图像。如图2所示,光写入器70被布置在处理器1Y、1M、1C和IK的垂直向上方向。基于 图像数据,光写入器70——其为潜像写入单元一利用从激光二极管发射的激光束L在各 处理器1Y、1M、1C和IK中进行感光鼓2Y、2M、2C和I的光学扫描。由于该光学扫描,Y、M、C 和K静电潜像分别形成于感光鼓2Y、2M、2C和I上。当进行光学扫描时,光写入器70通过 使用由未示出的多边电机(polygon motor)旋转驱动的多面旋转镜(polygon mirror)使 从光源发射的激光束L极化,并通过多个光学透镜和反射镜将激光束L发射至感光鼓2上。 也可以使用通过应用从LED阵列的多个LED发射的发光二极管(LED)光束进行光写入的设 备。转印单元65被布置在处理器1Y、1M、1C和IK的垂直向下方向。环形中间转印环 带66在转印单元65上拉伸,并以逆时针方向连续移动。除了中间转印带66,转印单元65 包括传动辊17、从动辊69、四个初级转印辊83Y、83M、83C和83K、一个次级转印辊80、带状 清洁装置81和清洁支承辊82。中间转印带66在传动辊17、从动辊69、清洁支承辊82和初级转印辊83Y、83M、83C 和81之上拉伸。由于由未示出的驱动器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的传动辊17的旋转,中间 转印带66以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循环移动的中间转印带66被分别夹在四个初级转印辊83Y、83M、83C和81与感 光鼓2Y、2M、2C和I之间。由于中间转印带66夹入中间,在中间转印带66前表面接触感 光鼓2Y、2M、2C和I的地方,分别形成Y、M、C和K颜色的初级转印压区(nip)。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源向初级转印辊83Y、83M、83C和8 施加初级转印偏压。由 于这个原因,分别在感光鼓2Y、2M、2C和I上的静电潜像和初级转印辊83Y、83M、83C和81 之间形成转印电场。转印充电单元或转印刷也可代替初级转印辊83Y、83M、83C和81而使 用。随感光鼓2Y的旋转,当形成于Y处理器IY的感光鼓2Y表面上的Y墨粉进入Y颜 色的初级转印压区时,Y墨粉由于转印电场和压区压力从感光鼓2Y初级转印至中间转印带 66上。当包括初级转印的Y墨粉图像的连续运动的中间转印带66经过M、C和K颜色的初 级转印压区时,在感光鼓2M、2C和I上的M、C和K墨粉图像分别被顺序地叠加在Y墨粉图 像上,并被初级转印。由于这样的叠加初级转印,四种颜色墨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66上形 成。转印单元65的次级转印辊80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6的环的外面。由于这个原因, 中间转印带66被夹在次级转印辊80和该环内表面上的从动辊69之间。因此,次级转印压 区在中间转印带66的前表面接触次级转印辊80的地方形成。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源向次 级转印辊80施加次级转印偏压。由于这个原因,在次级转印辊80和接地的从动辊69之间 形成次级转印电场。进纸盒84布置在转印单元65的垂直向下方向,这样进纸盒84可附着于打印机的 底座或可从其拆卸。进纸盒84在其中装有一扎多张记录纸P。进纸盒84使进纸辊85与该 扎纸中最上面的记录纸P接触并使进纸辊85在预定的时限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将记录纸P 传送至进纸路径86。一对套准辊87置于进纸路径86的末端附近。当从进纸盒84输送的记录纸P被
7夹在该对套准辊87之间时,套准辊87立即停止旋转。接下来,套准辊87在与次级转印压 区中的中间转印带66上的四种颜色墨粉图像同步的时限重新开始旋转驱动,并将记录纸P 朝次级转印压区传送。由于次级转印电场和压区压力,在中间转印带66上的四种颜色墨粉图像——其附 着在次级转印压区中的记录纸P上——被整体次级转印于记录纸P上。四种颜色墨粉图像 与记录纸P的白色合并,并成为彩色墨粉图像。在经过次级转印压区后,包括在表面上形成 的彩色墨粉图像的记录纸P与次级转印辊80和中间转印带66弯曲分离。接下来,记录纸 P经由转印后传送路径33传送至稍后解释的定影装置34。未被转印至记录纸P的转印残留墨粉粘附于已经通过次级转印压区的中间转印 带66。与中间转印带66的前表面接触的带状清洁装置81从带表面清洁转印残留墨粉。被 置于中间转印带66的环内表面的清洁支承辊82,从所述环的内表面进行支撑,通过带状清 洁装置81进行带清洁。定影设置34在定影辊3 和增压辊34b之间形成定影压区。定影辊34a内部包 括加热源诸如未示出的卤灯。增压辊34b旋转,同时以预定的压力接触定影辊34a。被传 送至定影装置34内部的记录纸P被夹在定影压区之间,这样,记录纸P的承载未定影的墨 粉图像的表面粘附于定影辊34a。由于加热和加压,墨粉图像中的墨粉软化,彩色图像被定影。从定影装置34内弹出的记录纸P经过定影后传送路径89传递,并进入弹出路径 90和预反转传送路径41的分支点。以转动轴4 为中心旋转驱动的开关爪42被置于定影 后传送路径89的侧向。开关爪42的旋转关闭或打开定影后传送路径89的端部附近区域。 在记录纸P从定影装置34传送的时间内,开关爪42在如图2所示的连续线所表示的旋转 位置处停止,从而打开定影后传送路径89的端部附近区域。由于这个原因,记录纸P从定 影后传送路径89前进至弹出路径90内,并夹在一对弹出辊91之间。基于在操作单元上的输入操作——该操作单元包括未示出的数字键区并控制从 未示出的个人计算机发出的信号,如果设置了单面打印模式,则夹在弹出辊91之间的记录 纸P被弹出打印机。接下来,弹射出的记录纸P被堆叠在堆叠单元,该堆叠单元是底座的上 盖50的上表面。如果设定了双面打印模式,被传送至弹出路径90内部的记录纸P的后端边通过定 影后传送路径89,同时记录纸P的顶端被夹在弹出辊91之间,而开关爪42旋转至如图2所 示的虚线所表示的位置,从而关闭定影后传送路径89的端部附近区域。几乎同时,弹出辊 91开始反向旋转。由于这个原因,记录纸P被传送,使得记录纸P的后端边朝前端反转,且 记录纸P前进至预反转传送路径41的内部。打印机的前侧示于图2中。与图2所示的纸面呈正交方向的前侧是打印机的前表 面,且后侧是后表面。此外,在图2中示出的打印机右侧是右表面,而左侧是左表面。打印机 的右端部分是反转单元40,其以转动轴40a为中心旋转。由于这个原因,反转单元40可相 对于底座主体被打开或关闭。当弹出辊91反向旋转时,记录纸P前进到反转单元40的预 反转传送路径41的内部,并以垂直方向从上面朝下面传送。在通过一对反向传送辊43后, 记录纸P前进至反向传送路径44内部,该反向传送路径44具有半圆形的曲线。因为记录 纸P沿着该弯曲形状传送,记录纸P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被反转,记录纸P从上面以垂直方向朝下面的前进方向也被反转,且记录纸P以垂直方向从下面朝上面传送。接下来,记录纸P 经由进纸路径86内部再前进至次级转印压区。在彩色图像被整体次级转印在记录纸P的 另一面之后,记录纸P顺序通过转印后传送路径88、定影装置34、定影后传送路径89、弹出 路径90和弹出辊91,并弹出打印机外。反转单元40包括外盖45和摆动元件46。具体而言,反转单元40的外盖45得到 支撑,使得外盖45以布置于打印机主体的底座中的转动轴40a为中心旋转。由于旋转,外 盖45以及被支撑在内部的摆动元件46相对于底座打开和关闭。如图2所示的虚线所示, 当外盖45和内部支撑的摆动元件46打开时,进纸路径86、次级转印压区、转印后传送路径 88、定影后传送路径89和弹出路径90——它们布置在反转单元40和打印机主体之间—— 在纵向上被分成两部分,并暴露于外面。由于这个原因,进纸路径86、次级转印压区、转印后 传送路径88、定影后传送路径89和弹出路径90内部的卡纸可容易取出。此外,摆动元件46由外盖45支撑,使得当外盖45打开时,摆动元件46以布置在外 盖45中的未示出的摆动轴为中心旋转。由于旋转,当摆动元件46相对于外盖45打开时, 预反转传送路径41和反向传送路径44在纵向上被分成两部分,并暴露于外面。由于这个 原因,预反转传送路径41和反向传送路径44内部的卡纸可容易取出。如图2所示的箭头所指示,打印机的底座的上盖50以轴元件51为中心得以旋转 式支撑。以逆时针方向旋转上盖50相对于底座打开了上盖50。因此,底座的上部分开口被 充分暴露。然而,在最近使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移除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组件和装置而不 影响图像形成装置的紧凑性、轻质和可操作性是期望的。如图4所示,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 底座的前侧端(图4中所示的箭头F方向的端部)的前盖可以被打开,作为移除内部组件 和装置的方法。可选地,如图5所示,布置在底座的左侧端的左盖可以被打开,作为移除方 法。如图6所示,对于相比之下具有高移除频率的内部组件和装置而言,打开上盖是期望 的。由于这个原因,当从上面观察底座的内部而无需下蹲、弯腰或弯身时,移除操作可以被 认可。因此,工作量可被减少,且操作错误的发生可得到控制。此外,因为图像形成装置的 上部可能处于强可视性的位置,上部通常被用作弹出盘或者扫描器被安装在上部。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在图2中示出的四个处理器1Y、1M、1C和IK作为 相比之下具有高移除频率的代表性例子进行解释。因为处理器1Y、1M、1C和IK在各自的显 影器5Y、5M、5C和涨中的墨粉耗尽时被更换,处理器1Y、1M、1C和IK被频繁移除。如果图 6所示的打开上盖法被用于移除处理器1Y、1M、1C和1K,则水平布置处理器1Y、1M、1C和IK 是每一处理器1Y、1M、1C和IK的最重要的布局情况。如果处理器1Y、1M、1C和IK竖直布置 而非水平布置,则例如,为了从顶部更换第三个处理器,不需要更换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处理 器也需要与第三个处理器一起移除。因此,可操作性被显著降低。如图2所示,如果水平布局被用于四个处理器1Y、1M、IC和1K,则中间转印带66需 要被水平拉伸,使得中间转印带66接触感光鼓2Y、2M、2C和I。此外,如图2所示,四个水 平处理器1Y、1M、1C和IK可以布置在水平方向上长的中间转印带66的垂直向上方向。可 选地,四个水平处理器1Y、1M、1C和IK也可以布置在水平方向上长的中间转印带66的向下 方向。如果四个水平处理器1Y、1M、IC和IK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6的向下方向,则光写入器 70需要水平布置在处理器1Y、1M、1C和IK的向下方向,使得光写入器70能够对四个感光
9鼓2Y、2M、2C和I进行光扫描。因此,在图2所示布局的反转布局中,光写入器70、处理器 1Y、1M、1C和1K、以及中间转印带66从垂直方向的下部向上部顺序叠加。然而,如果记录纸 P将以垂直方向从下部向上部传送,则定影装置34需要布置在比形成次级转印压区的中间 转印带66更向上的方向。由于这个原因,如果前面提及的布局被使用,则定影装置34的左 侧变成空的空间。因此,图像形成装置的紧凑性和空间节约的实现变得困难。因此,如图2所示,在根据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使用的布局中,四个处理器1Y、 1M、1C和IK水平布置在水平方向上长的中间转印带66的向上方向。如图2所示,在前面提 及的布局中,水平方向上长的光写入器70布置在四个处理器1Y、1M、1C和IK的向上方向。 此外,四个处理器1Y、1M、IC和IK和光写入器70布置在定影装置34的侧向。因此,可以避 免产生空的空间。即使水平布置的处理器1Y、1M、1C和IK布置在水平方向上长的中间转印带66的 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光写入器70仍需要在对处理器1Y、1M、IC和IK进行移除操作之前从 与处理器1Y、1M、1C和IK相对的位置收回。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例如,如果处理 器1Y、1M、1C和IK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6的向上方向,则光写入器70布置在处理器1Y、1M、 IC和IK的向上方向。在这样的布局中,即使上盖50相对于底座打开,光写入器70仍成为 障碍,处理器1Y、1M、IC和IK不能被暴露。因此,在对处理器1Y、1M、IC和IK进行移除操作 前,光写入器70需要从紧挨处理器1Y、1M、IC和IK之上收回。因此,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为了实现紧凑性和空间节约,处理器1Y、1M、 IC和IK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6的向上方向,光写入器70进一步布置在处理器1Y、1M、1C和 IK之上。由于这个原因,光写入器70需要从紧挨处理器1Y、1M、1C和IK之上收回。在根据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用于打开上盖50的方法中,为了收回光写入器70,光写入器70的一 个端侧由底座内部的架子可旋转地支撑,且光写入器70就像开关门一样进行旋转,从而使 得光写入器70得以从紧挨处理器1Y、1M、1C和IK之上收回或者使得在紧挨处理器1Y、1M、 IC和IK之上安置光写入器70。可选地,光写入器70可以被支撑在可被打开和关闭的上盖 50的下表面侧,并且随着上盖50的打开和关闭,光写入器70可从紧挨处理器1Y、1M、IC和 IK之上收回或者紧挨在处理器1Y、1M、IC和IK之上安置。然而,无论所使用的任何结构如何,可滑动地移动或转动的光写入器70的震动和 上盖50的震动导致底座内部光写入器70和感光鼓2Y、2M、2C和I的相对位置发生错误。 由于该错误,光写入器70的写入位置准确性下降。写入位置准确性的下降导致图像模糊、 图像遗漏、图像渐淡等等。而且,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包括多个处理器1Y、1M、1C和IK的打 印机中,写入位置准确性的下降也导致颜色未对准。接下来解释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显著特征的一个结构。光写入器70——其在进行操作诸如图像形成时处于写入操作位置、感光鼓2、主机 架8和顶架9被示于图7中。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和11分别贯入顶架9的支撑托 架(holding bracket) 12和13,并分别与支撑单元14和15接合,支撑单元14和15是布 置在主机架8上的定位单元(positioning unit)。因此,支撑单元14和15分别支撑承载 单元10和11。当由各自的支撑单元14和15支撑时,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和11分 别压住空气气缸16和17。而且,承载单元10和11以预定的间隙贯入支撑托架12和13。 例如,如图8所示,弹簧27使承载单元10偏置,并使承载单元10接触主机架8的支撑单元
1014。相似地,弹簧27也被布置在承载单元11的一侧,并使承载单元11接触支撑单元15。 由于这个原因,光写入器70相对于主机架8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而不受顶架9的位置精 确性的影响。因此,光写入器70的写入位置准确性的下降得到控制。参考图9,解释通过相对于主机架8转动光写入器70而将光写入器70移至收回位 置(retracting position)。支轴杆18的两端都由主机架8支撑,并且支轴杆18可转动 地枢轴支撑顶架9。弹簧27使得承载单元10和11与支撑托架12和13的外围分别接触。 由于这个原因,当将光写入器70从写入操作位置移动至收回位置时,光写入器70和顶架9 可一起转动,同时控制光写入器70的严重震动。因此,当顶架9相对于主机架8关闭时,由 于顶架9和光写入器70受到严重的震动而发生扭曲或变形可得到控制。因为承载单元10和承载单元11的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除非另外指出,所以仅解 释承载单元10,而省略对承载单元11的解释。图1是当光写入器70被移动至写入操作位置时,空气气缸16附近状况的示意图。 空气气缸16包括活塞19、气缸20、气缸偏置弹簧21、压缩室22、孔口 23、连通孔M、连通孔 开/闭元件25和弹簧26。气缸偏置弹簧21以从气缸20拉开的方向偏置活塞19。活塞19 压向压缩室22,从而减少压缩室22的体积。孔口 23连通压缩室22和外部。连通孔M独 立于孔口 23连通压缩室22和外部。连通孔开/闭元件25打开和关闭连通孔24。弹簧沈 以连通孔M的打开方向偏置连通孔开/闭元件25。接下来,解释光写入器70从收回位置回复到写入操作位置的过程。首先,光写入 器70的承载单元10按压连通孔开/闭元件25,关闭连通孔M。其次,承载单元10经由连 通孔开/闭元件25按压活塞19。压缩室22由于活塞19的压入得以压缩,并且压缩室22 内的空气以箭头C的方向经由孔口 23释放。如果用户尝试从收回位置迅速将光写入器70 回复至写入操作位置,则因为从压缩室22内部经由孔口 23释放的空气的量较少,所以压缩 室22内部的压力增加。由于压缩室22内部的压力和气缸偏置弹簧21,偏置力在承载单元 10的向上推的方向上起作用。当空气气缸16使承载单元10接触主机架8的支撑单元14 时,该偏置力使得能够吸收震动。此外,活塞19被压入,且压缩室22内部的空气以箭头C的方向从孔口 23释放,从 而,逐渐降低压缩室22内部的压力,也降低了使空气气缸16向上推承载单元10的偏置力。 接下来,如图10所示,当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由主机架8的支撑单元14支撑且压缩 室22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并接近零时,偏置于承载单元10上的偏置力仅由弹簧27和顶架 9的重量以及由气缸偏置弹簧21提供。因此,满足关系“弹簧27的偏置力+顶架9的重量 >气缸偏置弹簧21 (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使得能够精确确定光写入器70在主机架8的 支撑单元14中的位置。因此,即使气缸偏置弹簧21 (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大于弹簧27的偏置力,满足 前面提及的关系也能够将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压向支撑单元14,并且能够精确确定 光写入器70的位置。然而,弹簧27的偏置力被设定为大于气缸偏置弹簧21的偏置力。由 于这个原因,因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期间的震动或在运输期间的震动引起的光写入器 70位置的位移可被控制,且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此外,即使弹簧沈的偏置力大于弹簧27的偏置力,满足关系“弹簧27的偏置力+ 顶架9的重量>偏置弹簧沈的偏置力”使得能够将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压向支撑单
11元14,并且能够精确确定光写入器70的位置。特别地,弹簧27的偏置力被设定为大于弹簧 26的偏置力。由于这个原因,因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期间的震动或在运输期间的震动 引起的光写入器70位置的位移可被控制,且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因此,当突然将光写入器70从收回位置回复至写入操作位置时,空气气缸16对承 载单元10施加显著的偏置力、吸收震动并将光写入器70缓慢回复至写入操作位置。随后, 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逐渐下降,从而使得能够通过使用弹簧27的偏置力,精确确定光写入 器70相对于支撑单元14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空气气缸16压向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可以吸收震 动。此外,如图11所示,突出单元31也可布置在顶架9上,且可使用突出单元31按压空气 气缸16来吸收震动。然而,与在本实施方式中类似,使用承载单元10——其被用于确定光 写入器70的位置——来压缩空气气缸16消除了在顶架9上布置突出单元31的必要。因 此,图像形成装置的成本可被减小。图12是当光写入器70从写入操作位置移动至收回位置时空气气缸16附近的示 意图。当光写入器70以写入操作位置的向上方向移动以移动至收回位置时,连通孔开/闭 元件25由于弹簧沈的回复力被向上推,且连通孔M打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 24可通过使用弹簧沈向上推连通孔开/闭元件25而被打开,从而消除了包括用于驱动打 开和关闭连通孔M的连通孔开/闭元件25的专用促动器的必要。由于这个原因,图像形 成装置的成本可被减少,而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可得以简化。当连通孔M打开时,空气同时从孔口 23和连通孔M分别以箭头D和E的方向被 带入压缩室22中。换言之,相比于仅包括孔口 23时,包括连通孔M以及孔口 23使得空气 从外部迅速向压缩室22内部传送。由于这个原因,压缩室22内部的空间扩张,且空气气缸 16的偏置力可被迅速恢复。因此,当光写入器70再次从收回位置移动至写入操作位置时, 快速恢复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使得能够快速处理震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相同。然 而,如图13所示,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解释的结构外,顶架9包括转矩限制器观,其包括 齿轮四,而主机架8包括与转矩限制器28的齿轮四相啮合的齿条30。在顶架9上布置转 矩限制器观而不是在主机架8上布置转矩限制器观,使得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和能够增强图 像形成装置的紧凑性。此外,联锁开关32——其检测顶架9是否相对于主机架8被打开或 关闭,被布置在主机架8上,位于包括转矩限制器观的顶架9的同一侧。如图14所示,联 锁开关32包括可动杆35和基座36。可动杆35以箭头G的方向受压,而联锁开关32被开 启。当顶架9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写入操作位置并被关闭时,连接于顶架9的上盖50的突出 单元M直接按压并开启联锁开关32。由于这个原因,顶架9的关闭可被鉴别出。图15是当顶架9在维修期间移除感光鼓2时相对于主机架8转动的时候,转矩限 制器观周围的示意图。当转矩限制器观的齿轮四以箭头F的方向旋转时,在箭头F的方向上大于或等 于预定转矩(至少大于作用于可相对于主机架8连同顶架9 一起转动的部件诸如光写入器 70等的重力的力)的转矩需要被加到转矩限制器观。如果所施加的转矩小于预定的转矩, 则通过转矩限制器观施加高转矩。由于这个原因,齿轮四不能旋转并在相同的位置与齿 条30保持配合。换言之,转矩限制器28调整顶架9的转动,这样,即使通过使用小于预定偏置力(预定转矩)的偏置力来以相对于主机架8关闭的方向偏置顶架9,顶架9也不向关 闭方向转动。由于这个原因,即使用户在从收回位置移动顶架9至写入操作位置的过程中停止 支撑顶架9,齿轮四也努力以图15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旋转,且转矩限制器观施加高转 矩。由于这个原因,齿轮四和齿条30在相同位置保持配合,且顶架9不因为作用于顶架9 和光写入器70的重力而关闭。因此,用户可使用双手更换感光鼓2,可维护性得以增强。此外,大于或等于预定转矩的转矩以顶架9相对于主机架8的关闭方向被施加于 转矩限制器观,从而使得转矩限制器观旋转。转矩限制器观停止对齿轮四施加转矩,因 此使得齿轮四能够旋转。因此,在关闭方向上手动下压顶架9使得齿轮四沿着齿条30旋 转和移动,并且顶架9以关闭方向转动,从而使得能够相对于主机架8关闭顶架9。当齿轮四在与箭头F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施加于齿轮四的转矩是可忽略 的,且齿轮四能够沿着齿条30旋转和移动。因此,因为在打开顶架9时由转矩限制器观 施加在齿轮四上的转矩几乎为零,所以当打开顶架9时,由于力小于关闭顶架9时的力,齿 轮四以图9所示的箭头F的相反方向沿着齿条30旋转和移动。因此,顶架9可被容易地 打开。因为无论顶架9的关闭速度如何,转矩限制器观的转矩是恒定的,所以如果用户 以蛮力关闭顶架9,则顶架9被强力关闭。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气缸16被用作震动 吸收单元,使得偏置力根据关闭速度增加。因此,因为在关闭顶架9时的震动可以被适当地 吸收,对光写入器70的扭曲和损坏可以被防止。图16是当相对于主机架8关闭顶架9时转矩限制器观附近的示意图。当顶架9 被关闭时,齿条30和齿轮四分离。分离齿条30和齿轮四防止了转矩限制器观的转矩的 发生,且所述转矩接近零,从而使得能够控制顶架9由于长时期施加扭矩导致的变形以及 随后的联锁开关32——其检测顶架9是否打开或关闭——的错误操作。换言之,即使顶架 9被关闭,联锁开关32也不能因为顶架9的变形而受到顶架9的按压而联锁开关32检测顶 架9为打开状态。然而,齿轮四和齿条30的分离使得能够控制这样的联锁开关32错误操 作。参考图17具体解释,当移动光写入器70至写入操作位置时,顶架9由于转矩限制 器观的偏置力在箭头H的方向上被偏置,从而在顶架9中产生弯曲。由于这个原因,在移动 顶架9至写入操作位置后,固定于顶架9的掣子37卡住前架38。由于这个原因,弯曲的顶 架9相对于打印机的主体完全关闭。在这样的关闭状态下,因为突出单元M处于边缘上向 上的方向,而不是合适的位置,所以联锁开关32即使在顶架9完全关闭的情况下也不操作。 为克服该缺陷,当顶架9被移动至写入操作位置并关闭时,齿条30和齿轮四互相分离,并 使转矩限制器观的转矩几乎等于零。由于这个原因,顶架9的弯曲得到控制,且使用突出 单元M,联锁开关32可被下压。为保持顶架9的关闭状况,即使用户停止用手支撑顶架9,扭力弹簧——其以打开 方向偏置顶架9而不考虑顶架9的位置——也可被布置在支轴杆18上。然而,当使用扭力 弹簧时,在顶架9的关闭状态期间,利用扭力弹簧的固定末端以及主机架8的弹簧,显著的 偏置力被持续施加在顶架9的操作点上。由于这个原因,顶架9的变形可能性增加。因此, 转矩限制器观被期望用作这样的机构即使当使用双手更换感光鼓2时用户停止手动支撑
13顶架9,其也维持顶架9的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有效利用空间并增强打印机的紧凑性,转矩限制器观被布置 在顶架9上。然而,转矩限制器观也可被布置在主机架8上。当使用前面提及的结构时, 齿条30被布置在具有顶架9的一侧上,且顶架9在关闭方向上被手动支撑,以在转矩限制 器观上施加大于或等于预定转矩的转矩。由于这个原因,转矩限制器观旋转,并使齿轮四 旋转。因此,齿条30在齿轮四上移动,且顶架9可在关闭方向上转动。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具有图像形成装置形式的打印机包括感光鼓2、光写入 器70和顶架9。感光鼓2是运载潜像的潜像运载元件。光写入器70是在感光鼓2上写入 潜像的潜像写入单元。顶架9是这样的支撑元件,其可以以支轴杆18为中心,在相对于图 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为打开位置的收回位置和为关闭位置的写入操作位置之间转动,同时支 撑光写入器70,所述支轴杆18是布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转动轴。打印机包括支撑单 元14和15、弹簧27以及空气气缸16。支撑单元14和15是被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并 在顶架9处于写入操作位置时确定光写入器70相对于感光鼓2的位置的定位单元。弹簧 27是偏置单元,其偏置光写入器70并使光写入器70接触支撑单元14和15。空气气缸16 是震动吸收单元,其吸收当顶架9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写入操作位置时顶架9和光写入器70 受到的震动。在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中,当顶架9处于写入操作位置时,由弹簧27施加的 偏置使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和11接触被置于主机架8上的支撑单元14和15。由于 这个原因,光写入器70相对于感光鼓2的位置可以被精确地确定。此外,空气气缸16可吸 收当顶架9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写入操作位置时顶架9和光写入器70受到的震动。因此,当 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关闭时,由于顶架9和光写入器70受到的震动导致的显著 扭曲或形变的发生可被控制。换言之,除了偏置光写入器70的承载单元10、11和使承载单 元10、11接触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部定位单元的支撑单元14和15之外,顶架9和光 写入器70受到的震动被吸收,且显著扭曲的发生得以防止。由于这个原因,相比于未吸收 震动的结构,光写入器70可被精确确定。因此,光写入器70的写入位置准确性的下降可得 到控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扭力弹簧被包括在内,其是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打开 方向偏置顶架9的第二偏置单元。由于这个原因,即使用户停止手动支撑顶架9,顶架9的 关闭状态可得到维持。因此,用户可使用双手更换感光鼓2,可维护性得到增强。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转矩限制器被包括在内,这样,顶架9由于偏置力小于 预定偏置力(预定转矩)而不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以关闭方向转动,并且顶架9可以 由于偏置力大于预定偏置力以关闭方向转动。由于这个原因,即使用户停止手动支撑顶架 9,转矩限制器观也可调节顶架按关闭方向的转动,原因在于重力小于预定的偏置力且作 用于顶架9和光写入器70上。因此,由于顶架9的关闭状态可得到维持,用户可用双手更 换感光鼓2,可维护性被增强。此外,相比于当扭力弹簧(torsion spring)被用于维持顶架 9的打开状态时,顶架9等的扭曲可得到控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顶架9上布置转矩限制器观使得能够增强图像形成装置主 体的紧凑性和感光鼓2的可维护性。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打印机包括主机架8和联锁开关32。主机架8是布置在图像 形成装置主体上且垂直于感光鼓轴向的一对框架。联锁开关32是布置于主机架8之一并
14检测顶架9的开和闭的开/闭检测器。转矩限制器观被布置于主机架8的布置了顶架9 的联锁开关32的同侧。由于这个原因,当由于转矩限制器观难以关闭的顶架9的一侧被 关闭时,联锁开关32被开启,且能够检测顶架9的关闭。因此,布置转矩限制器观得以预 防关闭缺陷。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当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完全关闭时,施加于 转矩限制器观上的转矩几乎等于零。由于这个原因,即使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关闭长时间,顶架9也不变形。因此,当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被关闭时,联锁开 关32能够可靠地确认顶架9的关闭。此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打印机包括布置在转矩限制器观上的齿轮四和与齿轮 29啮合的齿条30。当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完全关闭时,齿轮四和齿条30分离。 由于这个原因,当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完全关闭时,转矩限制器观的转矩几乎 等于零。因此,顶架9由于长期施加扭矩而导致的形变可得到控制,并且联锁开关32由于 顶架9的变形而导致的错误操作也可得到控制。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当通过顶架9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的角度 小于预定角度,换言之,当顶架9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之间的距离与预定距离比较已经减 少时,空气气缸16——其为震动吸收单元——以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打开的方向偏置 顶架9。由于这个原因,空气气缸16可吸收当顶架9从收回位置移动到写入操作位置时顶 架9和光写入器70受到的震动,从而能够控制顶架9和光写入器70的显著扭曲或形变。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空气气缸16是对光写入器70施加偏置力的第三 偏置单元。由于这个原因,施加于光写入器70的震动可被有效吸收。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弹簧27的偏置力大于空气气缸16——其为第三偏置 单元——的偏置力。由于这个原因,光写入器70由于在图像形成期间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 震动或运输期间的震动导致的位置上的移动可得到控制,且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被精确 确定。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当顶架9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关闭时,空气 气缸16的偏置力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几乎等于零。由于这个原因,施加于光写入器70上 的偏置力仅由弹簧27的重量和顶架9的重量(作用于顶架9等上的重力)和由气缸偏置 弹簧21提供。因此,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使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支撑单元14来精确确定。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空气气缸16是利用流体的流体减震器。因此,由 于通常已知的流体减震器的特性,空气气缸16可吸收当关闭顶架9的转动速度高时较大力 下的震动,并可吸收当关闭顶架9的转动速度较小时较小力下的震动。换言之,当转动速度 高并可能导致顶架9和光写入器70的显著扭曲或变形时,空气气缸16可充分吸收较大力 下的震动。当转动速度较小时,空气气缸可吸收较小力下的震动。因此,由于空气气缸16 的偏置力引起的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关闭顶架9中的困难可被控制。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空气气缸16至少包括活塞19,压缩室22——由 于活塞19的压缩使得压缩室22的体积减少,以及孔口 23——其在压缩室22和空气气缸 16外部之间连通。按压活塞19压缩了压缩室22,且经由孔口 23释放至空气气缸16外的 空气的量可通过控制孔口 23的截面来加以控制。因此,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可使用简单
15的结构进行调节。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空气气缸16包括连通孔M和连通孔开/闭元件 25。连通孔对在压缩室22和空气气缸16外部之间连通,独立于孔口 23。连通孔开/闭元 件25打开和关闭连通孔24。因此,除了孔口 23,连通孔M被包括在内,且连通孔开/闭元 件25在打开顶架9时打开连通孔M。由于这个原因,相比于仅包括孔口 23时,空气迅速从 压缩室22外部传输到内部。因此,压缩室22内部的空气膨胀,且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可 被迅速回复。因此,迅速回复空气气缸16的偏置力使得能够快速处理当光写入器70被再 次关闭时发生的震动。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连通孔M被布置于活塞19上。在通过光写入器 70按压后,连通孔开/闭元件25接触活塞19并关闭连通孔24,从而消除了包括用于驱动 打开和关闭连通孔M的连通孔开/闭元件25的专用促动器的需要。由于这个原因,图像 形成装置的成本可被减少,而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可得以简化。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打印机包括弹簧沈,其处于连通孔开/闭元件25 由光写入器70按压方向的相反方向。弹簧沈是第四偏置单元,其偏置连通孔开/闭元件 25。由于这个原因,随着顶架9打开,光写入器70与连通孔开/闭元件25分离。因此,因 为连通孔开/闭元件25可通过弹簧沈的偏置力与活塞19分离,连通孔M可使用简单结 构打开。此外,根据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弹簧27的偏置力大于弹簧沈的偏置力。由于这 个原因,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在图像形成期间的震动或在运输期间的震动产生的光写入器70 的位置移动可被控制,且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在前面提及的实施方式中,顶架9和光写入器70受到的震动也可通过使用弹簧作 为震动吸收单元而不是使用空气气缸16作为吸收震动的震动吸收单元来加以吸收。如此 使用的弹簧被连接至识别顶架9的开和关的联锁开关32,并且当顶架9关闭时,该弹簧缩 回,以确保该弹簧不接触顶架9和光写入器70。由于这个原因,在吸收震动后,该弹簧不对 顶架9在打开的方向上施加偏置,且光写入器70的位置可被进一步精确确定。在本发明中,当支撑元件处于关闭位置时,通过偏置单元的偏置,使潜像写入单元 接触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内部的定位单元。由于这个原因,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 置主体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此外,震动吸收单元可吸收当支撑元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 闭位置时支撑元件和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因此,当支撑元件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 体关闭时,由支撑元件和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导致的显著扭曲的发生可被控制。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潜像写入单元被偏置并使之接触图像形成装 置主体内部的定位单元。此外,支撑元件和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被吸收,且显著扭曲的 发生得到控制。因此,相比于震动未被吸收的结构,潜像写入单元的位置可被精确确定。尽管本发明已经就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描述,以便完全和清楚的公开,但是所附 的权利要求不因此受到限制,而被理解为体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想到的适当地落入本 文所述基本教导的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和可选结构。
权利要求
1.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图像载体;潜像写入单元,其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写入潜像;支撑单元,其被配置在支撑所述潜像写入单元的同时,以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 主体上的转动轴为中心,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定位单元,其布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且当所述支撑单元处于关闭位置时,对所述潜像写 入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进行定位;第一偏置单元,其偏置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并使所述潜像写入单元与所述定位单元接触;震动吸收单元,其吸收当所述支撑单元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支 撑单元和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和转矩限制器,其被布置在所述支撑单元上,在具有所述转矩限制器的情况下,所述支撑 单元不被小于预定偏置力的偏置力在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关闭的方向转动,并 且所述支撑单元由大于所述预定偏置力的偏置力在所述关闭方向上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二偏置单元,其以相对于所述 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打开的方向偏置所述支撑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转矩限制器被布置于所述支撑单元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对框架,其以垂直于潜像运载元件轴向的方向布置于所述主体上;和 开/闭检测器,其布置于所述框架之一上并检测所述支撑单元的打开和关闭,其中 所述转矩限制器被置于布置有所述支撑单元的所述开/闭检测器的所述框架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 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施加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的转矩几乎变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 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施加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的转矩几乎变为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齿轮,其布置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和齿条,其与所述齿轮啮合,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 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齿轮,其布置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和齿条,其与所述齿轮啮合,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 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 齿轮,其布置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和齿条,其与所述齿轮啮合,其中2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 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齿轮,其布置于所述转矩限制器上;和齿条,其与所述齿轮啮合,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被完全关闭时,所述齿轮和所述齿条 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震动吸收单元作为第 三偏置单元起作用,所述第三偏置单元当所述支撑单元和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形成的 角度小于预定值时,相对于所述主体以所述打开方向偏置所述支撑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偏置单元对所述潜像写入单 元施加偏置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偏置单元的所述偏置力大于 所述第三偏置单元的所述偏置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支撑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形成 装置的主体关闭时,所述第三偏置单元的偏置力在预定的时间过去后几乎等于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偏置单元是利用流体的流体 减震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减震器包括空气气缸,和所述空气气缸至少包括活塞、压缩室以及连通所述压缩室和所述空气气缸外部的孔 口,所述压缩室的体积在被所述活塞压缩后减少。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连通孔,其独立于所述孔口,连通所述压缩室和所述空气气缸外部;和连通孔开/闭单元,其打开和关闭所述连通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连通孔被布置于所述活塞上,和在被所述潜像写入单元按压后,所述连通孔开/闭单元接触所述活塞,并关闭所述连 通孑L。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第四偏置单元,其以所述连通 孔开/闭单元被所述潜像写入单元按压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布置,并偏置所述连通孔开/闭 单元。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偏置单元的偏置力大于所述 第四偏置单元的偏置力。
全文摘要
本申请的发明名称是图像形成装置。支撑单元在支撑潜像写入单元的同时,以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的转动轴为中心,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定位单元,其布置在所述主体上,并且当支撑单元处于关闭位置时,对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图像载体进行定位。偏置单元偏置潜像写入单元,使其与定位单元接触。震动吸收单元吸收当支撑单元从关闭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时支撑单元和潜像写入单元受到的震动。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063033SQ20101054845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1日
发明者出原良, 古市祐介, 喜多信彦, 多田薰, 小沼精, 萩原元太, 近藤和芳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