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731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一种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上的显
影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影装置,已知一种显影盒,该显影盒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上并 且被构造为在感光鼓上显影静电潜像(例如,参考JP-A-2009-168993)。在JP-A-2009-168993中描述的显影盒包括外罩,该外罩容纳调色剂并且以可旋 转方式支撑被构造为携带所容纳的调色剂的显影辊。在形成图像时,显影辊沿着显影辊的 旋转轴向方向在其整个区域之上接触感光鼓并且被旋转以向形成在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 供应调色剂。相应地,能够在感光鼓上显影静电潜像。在这里,显影盒设有刮刀组件。该刮刀组件具有层厚调节刮刀和支撑层厚调节刮 刀的刮刀保持器,该层厚调节刮刀被构造为接触显影辊的周向表面并且调节在显影辊的周 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厚度(层厚)。在于JP-A-2009-168993中描述的显影盒中,当从显影辊的旋转轴向方向观察时, 刮刀保持器被弯曲。在刮刀保持器中,层厚调节刮刀被附接到相对于弯曲部的一侧,并且相 对于弯曲部的另一侧被附接到外罩。换言之,在刮刀组件中,当从显影辊的旋转轴向方向观 察时,层厚调节刮刀和被附接到外罩的部分(弯曲部的另一侧)不设于相同平面上。因此,如果在刮刀保持器的弯曲角度中存在差异,则可能在层厚调节刮刀相对于 显影辊的周向表面的定位中发生误差。如果这种误差发生,则层厚调节刮刀难以在显影辊 的沿着旋转轴向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均勻地调节显影辊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层厚。

发明内容
相应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刮刀相对于显影剂载体的周向 表面的定位精度的显影装置。根据本发明示意性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外罩;显影剂载体,该显 影剂载体被外罩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构造为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和层厚调 节部件,该层厚调节部件包括刮刀,该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 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支撑刮刀的支撑部件;和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相对于刮刀被设 于与支撑部件对置的一侧并且增强刮刀,该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显影剂载体的周向 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该支撑部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接触刮刀并且刮刀被固定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被连接到增强部件,第三部分被附接到外罩。当从 旋转轴向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被设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上,并且第二部分被设 于与第一平面交叉的第二平面上。根据本发明另一示意性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外罩,该外罩包括顶 壁、底壁、后侧壁和一对侧壁;显影辊,该显影辊在其沿其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部处由该 一对侧壁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构造为在其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和层厚调节部件, 该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在显影辊的周向表面上的显影剂的层厚,该层厚调节部件包 括刮刀,该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旋转轴向方向接触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和支撑刮刀的 支撑部件;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相对于刮刀被设于与支撑部件相反的一侧并且增强刮刀。 该支撑部件包括接触部,该接触部接触刮刀并且刮刀被固定于该接触部;连接部,该连接 部被连接到增强部件;和一对附接部,该一对附接部被附接到外罩。该附接部被设于接触部 的沿着旋转轴向方向的两侧并且沿着离开显影辊的方向比接触部进一步凸出。当从旋转轴 向方向观察时,接触部和附接部被设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上,并且连接部被设于与第一平面 交叉的第二平面上。


通过与附图相结合的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方 面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并且更加易于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意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右侧截面视图;图2是处理盒的右侧截面视图;图3是显影盒的右侧截面视图;图4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显影盒的透视图;图5是显影框架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从前右上方向看到的完成的显影框架的透视图;图7A是显影盒的右侧视图;图7B是显影盒的右侧截面视图;图8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层厚调节部件的透视图;图9是层厚调节部件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层厚调节部件和显影辊的右侧截面视图;图11是根据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层厚调节部件和显影辊的右侧截面视图;并 且图12是从前左上方向看到的根据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的包括层厚调节部件的显 影盒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1.打印机的总体结构如在图1中所示,打印机1(成像设备的一个实例)在本体外壳2中包括被构造为 馈送片材S(记录介质的一个实例)的馈送器单元3和被构造为在馈送的片材S上形成图 像的成像单元4。
本体外壳2当从侧端面看时具有基本矩形盒子形状,并且本体外壳2容纳馈送器 单元3和成像单元4,本体外壳2在其一个侧壁处具有盖5以用于安装和移除处理盒13 (在 以后描述)。盖5被设于本体外壳2从而能够围绕作为支撑点的下端部分旋转。当盖5被 打开时,能够将处理盒13安装在本体外壳2上或者从本体外壳2移除处理盒13。在以下说明中,盖5被设置于此的一侧(图1中的右侧)被称作后侧,而相反侧 (图1中的左侧)被称作前侧。另外,当从打印机1的前侧看时定义左侧和右侧。换言之, 图1的图纸的后侧是左侧,而图1的图纸的前侧是右侧。此外,左右方向可以被称作宽度方 向。馈送器单元3被设于本体外壳2的下部处。馈送器单元3包括接收片材S的片材 馈送托盘6、被设于片材馈送托盘6的后端部分上方的拾取辊7、以及在拾取辊7的后侧处 彼此对置的分离辊8和分离垫片9。另外,馈送器单元3具有在分离垫片9上方彼此对置的 一对前和后馈送辊10,沿着基本前上方向从在两个馈送辊10之间的对置区域延伸的片材 馈送路径11、和被设于片材馈送路径11的前侧处的主体侧配准辊20。片材S被堆叠在片材馈送托盘6中。如利用点线示意地,通过拾取辊7的旋转,最 上片材S被馈送到在分离辊8和分离垫片9之间的对置区域。片材S —张接一张地被分离 辊8和分离垫片9分离。然后,利用馈送辊10而经过片材馈送路径11的片材S被在主体 侧配准辊20和处理侧配准辊21 (在以后描述)之间输送并且被进一步朝向感光鼓17 (在 以后描述;光敏部件的一个实例)和转印辊19 (在以后描述)之间输送。同时,与馈送器单元3分开地,设置一种片材反转机构,该片材反转机构如利用点 线示意地从片材排放路径27 (在以后描述)朝向主体侧配准辊20和处理侧配准辊21 (在 以后描述)之间返回片材S,从而能够利用打印机1实现双面打印。成像单元4包括曝光单元12、处理盒13和定影单元14。曝光单元12被设于本体外壳2的上部处。曝光单元12基于图像数据朝向感光鼓 17 (在以后描述)发射光(利用点线箭头示意的激光束),由此对感光鼓17 (在以后描述) 进行曝光。处理盒13在本体外壳2中被以可拆离方式接收于曝光单元12的下部处和馈送器 单元3的上部处。处理盒13包括感光鼓盒15和被以可拆离方式附接到感光鼓盒15的显 影盒16 (显影装置的一个实例)。感光鼓盒15包括感光鼓17、梳型充电器18和转印辊19。感光鼓17沿着宽度方向是长的并且被以可旋转方式设于感光鼓盒15的沿着左右 方向的前端部分处。充电器18被设置成在感光鼓17的前上侧处在其间以一定的间隔地与 感光鼓17对置。转印辊19被设置成与感光鼓17的下侧对置并且挤压接触到感光鼓17的 下侧。另外,感光鼓盒15包括处理侧配准辊21。处理侧配准辊21被设置成在感光鼓盒15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基本中心部分的下部 处接触主体侧配准辊20的上侧。显影盒16包括显影辊22 (显影剂载体的一个实例),显影辊22沿着宽度方向是长 的。显影辊22在显影盒16的前端部分处被显影盒16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从而被从前侧暴露,并且显影辊22被挤压接触到感光鼓17的后侧。另外,显影盒16包括供应辊23和层厚调节部件M,供应辊23沿着宽度方向长并 且被构造为向显影辊22供应调色剂(显影剂的一个实例),层厚调节部件M被构造为调节 在显影辊22上供应的调色剂的厚度。调色剂被容纳在供应辊23和层厚调节部件M的后 方空间中。当形成图像时,显影盒16中的调色剂被供应到供应辊23并且还被供应到显影辊 22并且被在供应辊23和显影辊22之间正极性地摩擦带电。当显影辊22旋转时,层厚调节部件M调节在显影辊22上供应的调色剂的厚度, 并且在显影辊22的表面(周向表面)上携带调色剂作为具有预定厚度的薄层。同时,感光鼓17的表面(周向表面)在感光鼓17旋转时被充电器18正极性地且 均勻地充电,并且然后通过来自曝光单元12的激光束(参考点线箭头)的高速扫描而被曝 光。相应地,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与将在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当感光鼓17进一步旋转时,在显影辊22的表面上携带的正极性充电的调色剂被 供应到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应地,感光鼓17的静电潜像变成可视图 像,并且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携带由反转显影产生的调色剂图像。如点线所示,当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19之间输送的片材S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 19之间经过时,在感光鼓17上携带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上。定影单元14被设于处理盒13的前侧处,定影单元包括加热辊25和与加热辊25 对置的挤压辊26。在片材S在加热辊25和挤压辊沈之间经过时,通过加热和挤压使得在 片材S上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在处理盒13中被热定影。调色剂图像在其上得以定影的片材S经过如由点线示意的、由U形转弯路径构成 的片材排放路径27、被朝向片材排放辊观输送并且被片材排放辊观排放到片材排放托盘 29上。片材排放托盘四被设于曝光单元12的上侧处。2.处理盒的细节(1)感光鼓盒如在图2中所示,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感光鼓盒15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具有平的 上表面和下表面。感光鼓盒15具有形成其外形的感光鼓框架30。感光鼓框架30具有中空盒子形状,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感光鼓框架30包 括形成有附接和拆离开口 31的顶壁30A、形成有进入开口 32的底壁30B和形成有离开开口 33的前侧壁30C。感光鼓框架30的内部分别地经由附接和拆离开口 31、进入开口 32和离 开开口 33而与外部连通。附接和拆离开口 31形成在从顶壁30A的后侧起大约四分之三的区域处。进入开 口 32从底壁30B的中心起在底壁30B中在前侧处形成。进入开口 32和离开开口 33中的 每一个具有比片材S大的宽度(参考图1)。处理侧配准辊21被以可旋转方式设于比底壁30B中的进入开口 32进一步向后的 位置处,从而面向下。感光鼓框架30的内部被划分成占据前侧的大约四分之一部分的感光鼓容纳腔室 34和占据后侧的大约四分之三部分的盒容纳腔室35。感光鼓容纳腔室34和盒容纳腔室35 相互连通。
感光鼓容纳腔室34在其中接收感光鼓17、充电器18和转印辊19。充电器18被支 撑在前侧壁30C的上端部分处。感光鼓17的后侧周向表面与盒容纳腔室35的前侧对置。附接和拆离开口 31从上侧与盒容纳腔室35直接地连通。一对推动部件36在盒 容纳腔室35的内部的后端部分处沿着宽度方向被以一定间隔设置。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每 一个推动部件36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薄板形状并且向上变薄。每一个推动部件36被感光 鼓框架30 (感光鼓框架3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或者后侧壁)支撑。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推 动部件能够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未示出)旋转。另外,当从宽度方向看时, 每一个推动部件36被未示出的挤压部件(弹簧等)挤压以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旦显影盒16被从感光鼓框架30的附接和拆离开口 31接收于盒容纳腔室35中, 便完成了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同时,通过经由附接和拆离开口 31拉出在盒容 纳腔室35中接收的显影盒16,能够从感光鼓盒15拆离显影盒16。另外,如上所述(参考图1),经由进入开口 32在感光鼓17和转印辊19之间导引 从片材馈送托盘6输送的片材S(参考图1)。同时,如上所述,调色剂图像在其上得以转印 的片材S经由离开开口 33而被导引到定影单元14(参考图1)。(2)显影盒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显影盒16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盒子形状,并且具有平 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参考图3,显影盒16包括构成显影盒的外形的显影框架40 (外罩的一 个实例)、显影辊22、供应辊23、层厚调节部件M和搅拌器41。(2-1)显影框架显影框架40由树脂制成,并且显影框架40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盒子形状,并且 具有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显影框架4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彼此对置的一对侧 壁42、顶壁43、底壁44和后侧壁45 (连接壁的一个实例)。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每一个侧壁4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长且沿着宽度方向薄的基 本矩形板形状。参考图5,每一个侧壁42的前端部分比从该前端部分进一步向后设置的后 侧部分沿着宽度方向更薄(参考左侧壁42L)。即,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内端面(面对显影 框架40的内部空间的表面)在前端部分和从前端部分进一步向后设置的后侧部分之间的 边界处形成有台阶部分48。台阶部分48具有被弯曲以形成当从右侧端面看时基本J形形状并且面对前侧的 粘附表面49。台阶部分48在粘附表面49上方的相邻位置处具有螺丝部50。螺丝部50具有基 本凸形形状并且具有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平的前端表面。朝向前侧稍微凸出的柱形凸部51 被一体地设于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的上部位置处。在柱形凸部51的圆形前端表面的中心 位置处形成朝向螺丝部50的内部向后延伸的螺丝孔52。在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的横向外端部分(沿着宽度方向比凸部51进一步向外的 位置)处形成沿着上下方向长且深深地向后凹进的凹进部53。在从螺丝部50进一步向后侧的每一个侧壁42的上端边缘的后侧处形成沿着前后 方向细长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平的平表面M。向上凸出的定位凸部55被一体地设于平表 面W的前端部分处。螺丝部50比定位凸部55进一步向上凸出。每一个侧壁42形成有倾 斜表面60(参考左侧壁42L),倾斜表面60沿着后上方向倾斜并且连接粘附表面49的上端部分的横向内端部分和平表面讨的前端部分的横向内端部分。每一个侧壁42形成有轴承凹部39,轴承凹部39从前端边缘朝向后侧凹切侧壁的 前端部分。参考右侧壁42R,轴承凹部39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具有基本圆形形状,并且沿着宽 度方向穿过右侧壁42R。同时,左侧壁42L的轴承凹部39包括与右侧壁42R的轴承凹部39 相同的圆形部分和从圆形部分连续地进一步向后延伸以沿着上下方向切割粘附表面49的 部分。沿着宽度方向向外凸出的推动凸部38被与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外表面的后端部 分成一体。第一轴56、第二轴57和第三轴58顺序地与比侧壁42R的右侧端面上的推动凸部 38进一步向前的区域成一体。所述轴从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向右凸出。 第一轴56和第三轴58分别地具有带更大直径的中空柱形形状。第二轴57具有带更小直 径的中空柱形形状。顶壁43具有被置于侧壁42的上端边缘之间并且沿着上下方向薄的板的形状。顶 壁43—体地包括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的前侧的第一顶壁61和具有比第 一顶壁61更宽的基本矩形形状的后侧的第二顶壁62,并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顶壁43具有 沿着宽度方向长且朝向前侧变窄的基本凸形形状。第一顶壁61的两个横向端部具有沿着前下方向(后上方向)倾斜的倾斜壁63。 然而,在倾斜壁63之间置入的部分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在第一顶壁61的上表面上 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肋。此外,在第一顶壁61的上表面上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的一个肋。在第一顶壁61的、在倾斜壁63之间置入的部分的上表面上沿着宽度方向以基 本相同的间隔形成多个接收孔64(在这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四个接收孔)。当从平面视图 看时,接收孔64沿着前后方向是长的。第一顶壁61的、在其上形成接收孔64的部分具有 与接收孔64相应地向下凸出的凸形部分65。相应地,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分与接收孔64 的最深部分相对应。第一顶壁61的前端表面是沿着基本竖直方向平的对置表面66。对置表面66具有 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在这里,每一个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 分65A被设于对置表面66。因此,四个凸形部分65的下端部65A在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 缘处被沿着宽度方向以基本相同的间隔设置。在与对置表面66齐平的情况下,各自的凸形 部分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表面从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缘向下延伸。对置表面66的下端边缘的两个横向端部一体地设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起67。当 从前端面看时,每一个定位凸出67具有基本直角三角形形状,其中竖直延伸侧边在横向外 侧处。在第二顶壁62的下表面上,左侧、右侧和后侧中的每一个周边部分沿着基本水平 方向是平的。第二顶壁62的前端部分的两个横向端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穿过第二顶壁 62的插入贯穿孔68。底壁44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薄且在侧壁42的下端边缘之间延伸的板的形状,并且 当从平面视图看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底壁44按照次序从前侧一体地具有第一底壁69、第二底壁70和第三底壁71。第 三底壁71占据底壁44的后侧的大约三分之二(参考图3)。
第一底壁69沿着前下方向(参考图幻延伸并且在左侧壁和右侧壁42的粘附表 面49的前侧之间延伸。第二底壁70从第一底壁69的后端边缘连续地向后延伸并且当从 宽度方向看时(参考图幻以圆弧形状向下地凸出。第三底壁71从第二底壁70的后端边 缘连续地向后延伸并且当从宽度方向看时(参考图3)以圆弧形状向下地凸出。后侧壁45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的板的形状并且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 向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后侧壁45在侧壁42的后端边缘之间形成以在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 同时连接侧壁42,并且被连接到底壁44(第三底壁71)的后端边缘。后侧壁45的上端边 缘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平的平表面72。平表面72延续到侧壁42 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M的后端部。向后延伸的延伸部73被一体地设于后侧壁45的上端边缘。延伸部73具有当从 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长的板的形状,并且延伸部的上表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 并且与平表面72齐平。沿着后上方向凸出的手柄74被一体地设于延伸部73的后端部分 的横向中心部分。在这里,关于显影框架40,除了顶壁43之外的部分(侧壁42、底壁44和后侧壁 45)被成一体地构成第一框架46,并且顶壁43构成第二框架47并且是与第一框架46分开 的部件。换言之,显影框架40具有能够被分离的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在这里,显 影框架40如上所述是由树脂制成的,这意味着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也是由树脂制成 的。通过将第二框架47连接到第一框架46来实现显影框架40。具体地,如在图5中 所示,第二框架47位于第一框架46上方,并且然后降低从而得以组装。因此,顶壁43的第二顶壁63的下表面的左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左侧壁42L的上端 边缘的平表面M面接触,右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右侧壁42R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72面接触, 并且后侧周边部分从上方与后侧壁45的上端边缘的平表面72面接触。另外,关于顶壁43 的第一顶壁61,左倾斜壁63从上方与左侧壁42L的倾斜表面60面接触,并且右倾斜壁63 从上方与右侧壁42R的倾斜表面60面接触。另外,如在图6中所示,第一顶壁61被置于左 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此时,侧壁42的定位凸部55从下方插入第二顶壁62的插入贯穿孔68中并且第 一顶壁61的对置表面66的定位凸起67与侧壁42的横向内侧接触。由此,第二框架47相 对于第一框架46的位置得以确定。在这种状态下,不带游隙地通过粘结剂或者超声波焊接连接第一框架46和第二 框架47的面接触部分,第二框架47被连接到侧壁42和第一框架46的后侧壁45 (参考图 3),从而实现显影框架40。如在图6中所示,在所实现的显影框架40中,顶壁43的前端部分从侧壁42的前 端部和底壁44以第一底壁69的量向后退回。另外,顶壁43的对置表面66在从左和右螺 丝部50的前端表面向后退回的位置处被设于左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另外,显影 框架40的顶表面形成有凹进部88,凹进部88限定在被置于左和右螺丝部50的下端部之间 的第一顶壁61之间并且向下凹进。所实现的显影框架40的前侧端面形成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开口 75。开口 75由 侧壁42的每一个前端部分、顶壁43和底壁44限定并且与显影框架40的内部空间连通。
10
参考图3,显影框架40在侧壁42之间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显影辊容纳腔室76、显 影腔室77和调色剂容纳腔室78。显影辊容纳腔室76、显影腔室77和调色剂容纳腔室78 被从前侧顺序地布置,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彼此邻近的空间相互连通。显影辊容纳腔室76的 下端部分由第一底壁69限定,显影腔室77的下端部分由第二底壁70限定,并且调色剂容 纳腔室78的下端部分由第三底壁71限定。调色剂被容纳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另外, 左和右螺丝部50沿着前后方向处于与显影腔室77相同的位置。(2-2)显影辊、供应辊和搅拌器显影辊22被接收在显影辊容纳腔室76中,供应辊23被接收在显影腔室77中并 且搅拌器41被接收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显影辊22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柱形辊轴22k和覆盖辊轴22k的除了辊轴的 两个横向端部之外的部分的柱形橡胶辊22B。辊轴22A的两个横向端部从前侧分别地经由 轴承79 (参考图4)而被装配到轴承凹部39 (参考图幻中。在这个状态下,显影辊22的两 个横向端部利用左侧壁和右侧壁42 (参考图4)在辊轴22k的两个横向端部处经由轴承79 而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换言之,显影辊22能够围绕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辊轴 22A)旋转,并且显影辊22的旋转轴的方向是宽度方向。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底壁69的上表面(与显影辊22的下周向表面面对的表面)安 装有下部薄膜80。下部薄膜80是由具有挠性的材料例如PET片材或者橡胶片材制成并且 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矩形形状的薄膜,并且当从宽度方向看时沿着后上方向延伸。下 薄膜80的后上侧的端部在其整个横向区域之上与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下周向表面接 触。由此,在显影辊22和第一底壁69之间的间隙得以密封。另外,显影框架40的每一个侧壁42的横向内侧的粘附表面49 (参考图6)附着有 具有带形形状且由弹性部件例如毡、海绵等制成的侧密封件(未示出)。附着到左和右粘附 表面49的侧密封件从后侧分别地接触到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后侧周向表面的两个横 向端部,以不带游隙地在粘附表面49和橡胶辊22B的横向端部的周向表面之间密封。供应辊23的两个横向端部由侧壁42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供应辊23的旋转轴23A 的右端部分被从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暴露(参考图7A)。当从右侧端面看时,搅拌器41能够在左侧壁和右侧壁42之间围绕沿着宽度方向 延伸的旋转轴41A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轴41A的右端部分从中空柱形第三轴58 (参 考图幻的内部部分通过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而被暴露(参考图7A)。在这里,将描述用于旋转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的构造。如在图7A中 所示,右侧壁42R的右侧端面(显影框架40的右侧端部)设有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 82、联接齿轮83 (联接部件的一个实例)、中继齿轮84和搅拌器齿轮85。这些齿轮当从右 侧端面看时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分别地在周向表面上具有齿轮齿。同时,齿轮通常被设于右 侧壁42R的盖87 (参考图4)覆盖和保护。显影辊22的辊轴22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显影辊齿轮81的中心从而它不能相对 地旋转。供应辊23的旋转轴23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供应辊齿轮82的中心从而它不能相 对地旋转。搅拌器41的旋转轴41A的右端部分被固定到搅拌器齿轮85的中心从而它不能 相对地旋转。第一轴56 (参考图幻被从左侧插入联接齿轮83的中心,并且第二轴57 (参考图
115)被从左侧插入中继齿轮84的中心。在这种状态下,联接齿轮83和中继齿轮84被相应的 第一轴56 (参考图幻或者第二轴57 (参考图幻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这种状态下,显影辊齿轮81从前侧与联接齿轮83啮合,供应辊齿轮82从下侧 与联接齿轮83啮合,并且中继齿轮84从后侧与联接齿轮83啮合且从前侧与搅拌器齿轮85 啮合。在这里,联接齿轮83的右端表面形成有向左凹进的联接部89和通常从盖87向右 暴露的联接部89 (参考图4)。具体地,联接部89包括向右立起的柱形壁和从柱形壁沿其径 向方向突出的两个突出部。另外,本体外壳2(参考图幻设有被连接到驱动源(未示出;例 如马达)的联接部件(未示出;驱动侧联接部件的一个实例)。在其中显影盒16被安装在本体外壳2上的状态下(参考图1),联接部件(未示 出)向左移动并且被装配于联接部89中。由此,联接齿轮83被沿着宽度方向连接到外部 联接部件(未示出)。因此,当驱动源(未示出)在相应的状态下产生驱动力时,联接齿轮 83 (联接部89的突出部)被施加有驱动力并且因此被旋转。结果,与联接齿轮83啮合的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82和中继齿轮84被旋转, 并且与中继齿轮84啮合的搅拌器齿轮85被旋转。当显影辊齿轮81、供应辊齿轮82和搅拌 器齿轮85被旋转时,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也被旋转。相应地,联接齿轮83将 驱动力传递到显影辊22、供应辊23和搅拌器41。这里,当从右侧端面看时,显影辊22和供应辊23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搅拌器 41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参考图3)。参考图7B,在显影框架40中,第一框架41的截面是沿着右上方向延伸的倾斜阴影 部分,而第二框架47的截面是沿着右下方向延伸的倾斜阴影部分。在图7B中,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利用点线示意的联接齿轮83与在第一框架46 和第二框架47之间的连接部X (严格地,第一框架46的倾斜表面60和第二框架47的倾斜 表面6 重叠。具体地,当从宽度方向观察时,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在连接部X中 与第一框架46和第二框架47中的至少一个(在这里,在倾斜表面60中的第一框架46的 厚部46A)重叠。(2-3)层厚调节部件参考图8,层厚调节部件M包括被构造为调节被供应到显影辊22的调色剂的厚度 的刮刀100、支撑刮刀100的支撑部件101、和增强刮刀100的增强部件102。参考图9,刮刀100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的板的形状并且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 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本矩形形状。刮刀100是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成的。刮刀100的横向 尺寸基本与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相同(参考图4)。刮刀100的上端部分具 有比上端部分下方的部分的宽度稍大的宽度。刮刀100的上端部分的两个横向端部形成有沿其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穿过刮刀 100的贯穿孔103。左贯穿孔103L是沿着宽度方向长的长孔,而右贯穿孔103R是圆形孔。 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朝向下端边缘以圆弧形状向后弯曲(参考图10)。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通过将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金属板弯曲成L形状而形成支 撑部件101。构成支撑部件101的金属板是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即,不容易弯曲的金属) 制成的并且具有比刮刀100的厚度厚的厚度。因此,支撑部件101是非常坚硬的。
支撑部件101围绕弯曲部分IOlA被弯曲成基本直角并且一体地包括相对于弯曲 部分IOlA位于一侧(图9中的下侧)处的第一支撑部105(接触部或者第一部分的一个实 例)和位于另一侧(图9中的后侧)处的第二支撑部106(第二部分的一个实例)。第一支撑部105具有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前后方向薄且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 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一支撑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刮刀100的横向尺寸相同。第一支撑部 105的前侧和后侧端面沿着基本竖直方向是平的。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端面的两个横向 端部一体地设有向前侧凸出的柱形凸形部109。第一支撑部105的两个横向端部一体地设有从第一支撑部105的上端边缘向上侧 凸出的凸起108(附接部或者第三部分的一个实例)。每一个凸起108具有薄板形状,其具 有与第一支撑部105相同的厚度。在每一个凸起108中,其前侧端面与第一支撑部105的 前侧端面齐平并且其后侧端面与第一支撑部105的后侧端面齐平。因此,如从宽度方向观 察地,左和右凸起108和第一支撑部105被设于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相同平面Y上(参考 图10)。左和右凸起108是第一支撑部105的一部分。当从前端面看时,每一个凸起108具有基本矩形形状。每一个凸起108形成有沿 其厚度方向(前后方向)穿过凸起108的附接孔110。左凸起108L的附接孔IlOL是沿着 宽度方向长的长孔,而右凸起108R的附接孔IlOR是圆形的。第二支撑部106沿着上下方向是薄的并且具有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 细长的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二支撑部的横向尺寸比在左和右凸起108之间的距离稍小。 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和下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换言之,因为第二支撑部106 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延伸,所以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第二支撑部位于与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的平面Y(参考图10)交叉的平面上。第二支撑部106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螺丝孔112(在这个示意性 的实施例中四个螺丝孔),每一个螺丝孔沿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穿过第二支撑部106。 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端面一体地设有环形凸部113,每一个环形凸部在沿着螺丝孔112形 成边缘的同时稍微地向上凸出。类似支撑部件101,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通过将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金属板弯曲 成L形状而形成增强部件102。构成增强部件102的金属板是由具有高刚度的金属(S卩,不 易弯曲的金属)制成的并且具有比刮刀100厚的厚度。因此,增强部件102是非常坚硬的。增强部件102 —体地具有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位于一侧(图9中的下侧)的第一 增强部114,和相对于弯曲部分102A位于另一侧(图9中的后侧)的第二增强部115。增 强部件112被围绕弯曲部分102A弯曲成稍微小于90°的角度。因此,在第一增强部114和 第二增强部115之间的角度稍微小于90°。第一增强部114具有沿着前后方向薄且当从前端面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基 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一增强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第二支撑部106的横向尺寸相同。严格地, 第一增强部114的横向尺寸被如此形成,使得它的上端部分的宽度更窄一点。第一增强部 114的前侧和后侧端面沿着基本竖直方向是平的。第二增强部115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薄且当从平面视图看时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 基本矩形板的形状。第二增强部的横向尺寸基本与第一增强部114的上端部分的横向尺寸 相同。第二增强部115的上侧和下侧端面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是平的。
第二增强部115沿着宽度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插入贯穿孔117(在这个 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四个),每一个插入贯穿孔沿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穿过第二增强部 115。在沿着宽度方向彼此邻近的插入贯穿孔117之间的间隔与沿着宽度方向彼此邻近的 螺丝孔112的间隔相同。在该四个插入贯穿孔117中,仅仅在右端部分处的插入贯穿孔117 是圆形的,而另外三个插入贯穿孔117是沿着宽度方向长的长孔。当组装具有刮刀100、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的层厚调节部件M时,首先如 在图9中所示地放置刮刀100、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然后,刮刀100被附接到支撑部件101的前侧。在附接时,支撑部件101的右凸形 部109R被从刮刀的后侧插入刮刀100的右贯穿孔103R中,由此在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 撑部105的右部处定位刮刀100的右部,在这之后,刮刀100围绕用作支撑点的贯穿孔103R
向后倾斜。然后,支撑部件101的左凸形部109L被从刮刀的后侧插入刮刀100的左贯穿孔 103L中,由此在第一支撑部105的左部处定位刮刀100的左部。由此,刮刀100相对于支撑 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得以定位并且刮刀100的后侧端面的相当大的上侧半部在整个 横向区域之上与第一支撑部105的前侧端面面接触。在这里,因为左贯穿孔103L是长孔,所以即使当在凸形部109R和凸形部109L之 间的距离存在误差时,左凸形部109L也被可靠地插入左贯穿孔103L中。另外,被插入相应 的贯穿孔103中的每一个凸形部109的前端部分从刮刀100的前侧端面沿着刮刀100的厚 度方向(前后方向)向前凸出。接着,增强部件102被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增强部114位于比刮刀100进一步向前 的位置处,并且然后被降低。因此,在与刮刀100的前侧对置的同时,增强部件102的第一 增强部114被降低,并且在与第二支撑部106的上侧对置的同时,第二增强部115在第一支 撑部105的左和右凸起108之间被降低。当第二增强部115从上方接触到第二支撑部106时,增强部102的降低停止。在 这个阶段,第一增强部114从前侧与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的半部对置。另外,关于第二支 撑部106的每一个螺丝孔112(凸部113),第二增强部115的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 处的插入贯穿孔117沿着向前方向稍微地移位。另外,第一增强部114位于被插入贯穿孔 103中的左和右凸形部109之间。在这种状态下,螺钉118被插入各自的插入贯穿孔117中并且然后被从上方插入 相应的螺丝孔112中。因此,当螺钉118被组装到螺丝孔112中时,螺钉118(下侧部,而非 其头部)向后挤压沿着第二增强部115的插入贯穿孔117的后侧的周向边缘的边界的一个 部分。因此,在当螺钉118到螺丝孔112的组装几乎得以完成时之前,当从平面视图看时, 插入贯穿孔117与螺丝孔112(凸部113)相符,并且凸部113被从下方装配到插入贯穿孔 117 中。这里,因为该三个左插入贯穿孔117是长孔,所以即使当在凸部113之间的距离存 在误差时,所有的凸部113也都被可靠地装配到相应的插入贯穿孔117中。当每一个凸部113被装配到插入贯穿孔117中时,增强部件102相对于支撑部件 101得以定位并且第二增强部115从上方与第二支撑部106面接触(参考图10)。如在图10中所示,当螺钉118被完全地组装到螺丝孔112中时,支撑部件101的第二支撑部106和增强部件102的第二增强部115被螺钉118彼此吸引并且因此被彼此固 定(组装)。此时,每一个螺钉118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第二支撑部106的螺丝孔112向下 凸出。结果,如在图8中所示,层厚调节部件M的组装得以完成。在这里,参考图10,如上所述,在增强部件102中的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二增强部 115之间的角度稍微小于90°。因此,在将螺钉118组装到螺丝孔112中的早期阶段,第一 增强部114朝向刮刀100沿着后下方向稍微倾斜。在这种情形下,当螺钉118被逐渐地组 装到螺丝孔112中时,如上所述,螺钉118向后挤压第二增强部115。相应地,第一增强部 114的上端部分被第二增强部115向后吸引。由此,当螺钉118到螺丝孔112中的组装(层厚调节部件对的组装)得以完成时, 即使第一增强部起初沿着后下方向倾斜,第一增强部114也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然而,在这 个状态下,因为第一增强部114由于自恢复力而沿着后下方向倾斜并且因此总是沿着向后 方向挤压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所以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沿着前后方向被第 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紧紧地夹持。换言之,刮刀100接触且被固定到第一增强 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另外,增强部件102通过在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之 间夹持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而增强了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相应地,当层厚调节部件M的组装得以完成时,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 彼此对置,同时在其间夹持刮刀100的基本上上侧半部,并且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 115彼此对置。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之间向下凸 出。在这里,第一增强部114(增强部件10 被设于相对于刮刀100与第一支撑部105(支 撑部件101)相反的一侧处。下面,将描述层厚调节部件23到显影框架40 (参考图6)的附接。此时,显影辊22 未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首先,在附接层厚调节部件M之前,从前侧将密封部件119附接到显影框架 40(参考图3)的第二框架47的对置表面66(参考图6)。密封部件119是由海绵等制成 的,并且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细长的带形形状和当从前端面看时与对置表面66基本相同的 尺寸。密封部件119的从对置表面66向下凸出的部分被附接到四个凸起65的下端部65A 的前侧端表面(与对置表面66齐平的表面)。然后,层厚调节部件M被设于显影框架40的第一顶壁61的前端部分上方(参考 图6)并且然后被降低。因此,从上方,将层厚调节部件M的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 115装配到在显影框架40的顶表面上的左和右螺丝部50之间的凹进部88中,从而层厚调 节部件从上方以一定间隔与第一顶壁61对置(参考图6)。另外,各自的螺钉118的向下地 通过螺丝孔112凸出的基本上下侧半部被从上方装配到在第一顶壁61上沿着宽度方向位 于相同位置处的接收孔64(参考图6)中。此时,每一个螺钉118未接触第一顶壁61 (限定 接收孔64的一部分)。另外,在层厚调节部件M的支撑部件101中,左和右凸起108 (参考图8)从前侧与 沿着宽度方向位于相同位置处的显影框架40的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对置(参考图6),并 且凸起108的附接孔110(参考图8)从前侧与相应的螺丝部50的凸部51和螺丝孔52 (参 考图6)对置。另外,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和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从前侧 与密封部件119(换言之,在其上附接有密封部件119的对置表面66)对置(参考图3)。
在这种状态下,整个层厚调节部件M平行地沿着向后方向移位。由此,每一个螺 钉118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在接收孔64 (参考图6)中向后移动并且被布置在接收孔64的后 端部分处。此时,每一个螺钉118仍然未接触第一顶壁61 (限定接收孔64的部分)。S卩,每 一个接收孔61带有沿着层厚调节部件M(凸起108)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方向(向后方 向)的游隙地接收螺钉118。此时,第一支撑部105和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将密封部件119挤压到其后 侧的对置表面66,从而密封部件119在刮刀100的基本上下侧半部和第一支撑部105与凸 形部分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表面和对置表面66 (参考图幻之间被压缩。另外,螺丝部 50的凸部51 (参考图6)被从后侧装配到左和右凸起108的附接孔110中(参考图8),并 且凸部51和螺丝孔52通过附接孔110而被向前暴露(参考图8)。另外地,此时,当从前端面看时(参考图4),与凸起108 (参考图8)对置的、在各自 的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显影框架40的与层厚调节部件M对置的表面)上的横向外部 端部的凹部53和相应的凸起108的横向外端边缘彼此相符。因此,即便在凸起108的横向 外端边缘处存在毛刺,毛刺也被置于凹部53中。最后,当螺钉120(参考图幻被从前侧组装到左和右螺丝部50的凸部51的螺丝 孔52中(参考图6)时,左和右凸起108分别地从前侧和后侧被螺钉120和螺丝部50的头 部夹持。相应地,层厚调节部件M仅仅在左和右凸起108处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在这 里,因为螺钉120在刮刀100上方并且未接触刮刀100(参考图3),所以将螺钉120组装到 螺丝部50中的力并不作用于刮刀100上,这在刮刀100中引起弯曲。此时,因为左和右凸起108被在沿着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附接到螺丝部50,所 以具有被集成于此的左和右凸起108的支撑部件101 (参考图9)被置于左和右螺丝部50 即左侧壁和右侧壁42之间。在这里,如上所述,因为左和右螺丝部50沿着前后方向位于与 显影腔室77相同的位置处,所以支撑部件101被置于显影腔室77中的侧壁42之间(参考 图3)。另外,此时,层厚调节部件M的刮刀100被沿着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设置。另外 地,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115达到显影框架40的顶表面的凹进部88的最深部分 并且在其间带有稍微的间隔地从上方邻近于第一顶壁61 (参考图3)。另外,在于其间置入 密封部件119的同时(参考图幻,第一支撑部105 (除了左和右凸起108之外)和第一增强 部114从前侧与第一顶壁61的前端表面(对置表面66)对置。另外地,左和右凸起108在 沿着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处从前侧与螺丝部50的前端表面对置。换言之,当从前端面看时,第一支撑部105和第一增强部114与对置表面66相符, 并且左和右凸起108与相应的螺丝部50相符(参考图幻。因此,显影框架40的由第一顶 壁61和左和右螺丝部50限定的凹进部88沿着由第一支撑部105 (第一增强部114)和凸 起108限定的U形形状向下地凹进。当显影辊22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后侧和上周向表 面被从前侧挤压与刮刀100的下端部分的推动部104(参考图8)接触。因此,刮刀100的 基本上下侧半部(未被第一增强部114和第一支撑部105夹持的部分)稍微地向后弯曲。 利用被施加到刮刀100的恢复力(弹性力),如在图10中所示,推动部104从后侧在其整个 宽度之上挤压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后上周向表面。换言之,刮刀100被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并且在推动部104处被沿着宽度方向接触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S卩,在其中显影辊22和层厚调节部件M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并且因此显影盒 16得以实现的状态下(参考图4),支撑部件101的第一支撑部105相对于刮刀100位于与 显影辊22相反的位置处。另外,支撑部件101的左和右凸起108(参考图8)比第一支撑部 105和沿着向上方向变得更加远离显影辊22的增强部件102进一步凸出。另外,在这种状态下,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由点线示意的联接齿轮83与支撑部 件101的弯曲部分IOlA重叠并且与除了凸起108之外的整个支撑部件101重叠。另外地, 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如果假定是其两条边由L形支撑部件101限定的矩形区域Z (正方形 或者长方形),则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位于矩形区域Z中。(3)显影盒在感光鼓盒上的附接下面,将描述显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从感光鼓盒15的拆离。显影盒16 到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从感光鼓盒15的拆离是在本体外壳2的外部执行的(参考图1)。参考图2,当将显影盒16附接到感光鼓盒15时,使用者首先握持手柄74并且在感 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 31上方布置显影盒16。然后,使用者降低显影盒16,从而前端的显影辊22首先经过附接和拆离开口 31, 并且然后显影盒16被接收于感光鼓盒15的盒容纳腔室35中。此时,显影盒16的左和右 推动凸部38从前上侧接触沿着宽度方向位于感光鼓盒15的相同位置处的推动部件36。由 此,每一个推动部件36抵抗由挤压部件(未示出)施加的力并且因此当从宽度方向看时被 沿着顺时针方向偏压。如在图2中所示,当显影盒16被完全地接收于盒容纳腔室35中时,显影盒16到 感光鼓盒15的附接得以完成。在这种状态下,显影盒16的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前侧周向表面通过显影框 架40的开口 15而被暴露于前侧,并且从后侧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与感光鼓盒15的感光鼓 16的后侧周向表面对置。另外,此时,每一个推动部件36由于由挤压部件(未示出)施加的力而被偏压以 朝向它的在显影盒16的附接之前的初始位置沿着当从宽度方向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并且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在向前方向上推动推动凸部38。由此,因为总体显影盒16被沿着向 前方向压迫,所以显影辊22 (橡胶辊22B)被朝向感光鼓17推动,并且橡胶辊22B的前侧周 向表面被从后侧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挤压接触感光鼓17的后侧周向表面。这里,推动部件36沿其推动推动凸部38的方向,即显影辊22对于感光鼓17的推 动方向P如从宽度方向观察地是沿着基本水平方向朝向前侧的方向,如由粗点线箭头示意 地。因为层厚调节部件M的第二支撑部106如上所述沿着基本水平方向延伸,所以如从宽 度方向观察地,能够看到第二支撑部沿着推动方向从第一支撑部105的上端部分延伸。另外,在其中显影盒16被附接到感光鼓盒15的状态中,显影盒16的顶表面的凹 进部88通过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 31而被向上地暴露并且被从后上方向朝向感 光鼓17的周向表面导引(参考图1)。同时,当使用者在握持手柄74的同时通过感光鼓盒15的附接和拆离开口 31拉出 显影盒16时,能够从感光鼓盒15拆离显影盒16。(4)在显影盒中的操作
参考图3,当形成图像时,在调色剂容纳腔室78中的调色剂在通过搅拌器41的旋 转而被搅拌的同时被输送到前侧显影腔室77并且然后被供应到供应辊23。然后,调色剂通 过显影腔室77中的供应辊23的旋转而被供应到显影辊22,并且被携带在显影辊22的橡胶 辊22B的周向表面上。在这里,因为如上所述显影辊22当从右侧看时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当显影 辊22旋转时,在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被从后下方向供应到 层厚调节部件M的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处的推动部104和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周向 表面之间。在推动部104和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之间调节调色剂的层厚时, 如上所述调色剂作为薄层被携带于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换言之,当推动部104在整个横向区域之上接触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时,刮刀100 调节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层厚。在这里,因为在显影辊22和显影框架40的底壁44之间的间隙被下薄膜80密封 并且在刮刀100和显影框架40的对置表面66之间的间隙被密封部件119密封,所以调色 剂不会通过那些间隙泄漏。另外,左侧和右侧密封(未示出)从后侧接触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后侧周向 表面的两个横向端部。因此,当显影辊22在相应的状态下旋转时,显影辊22 (橡胶辊22B) 的两个横向端部的后侧周向表面在接触每一个侧密封件的同时滑动。此时,防止了调色剂 从在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上夹在左侧和右侧密封件之间的区域向横向外侧泄漏。换言 之,左侧和右侧密封件防止了调色剂在显影辊22的两个横向端部处泄漏。如上所述,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薄调色剂层被供应到形成在感光鼓 17的周向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参考图1)。在这里,参考图1,关于在感光鼓17上形成静电 潜像,从曝光单元12照射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的激光束沿着前下方向如由点线箭头示意 地以线性形状延伸,经过显影盒16的顶表面的凹进部88并且到达感光鼓17的周向表面。 换言之,激光束从曝光单元12到感光鼓17的光路L经过凹进部88,S卩,经过支撑部件101 的左和右凸起108之间(参考图4)。3.操作效果(1)如在图3中所示,在显影盒16中,被构造为在周向表面上携带调色剂的显影辊 22被显影框架40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另外,显影盒16包括层厚调节部件M。层厚调节部件M包括刮刀100、支撑部件101和增强部件102,刮刀100被构造为 调节在显影剂载体22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的层厚,支撑部件101支撑刮刀100,增强 部件102增强刮刀100。具体地,刮刀100被构造为在显影辊22的旋转轴向方向(横向轴向方向)的整个 区域之上接触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并且因此调节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上携带的调色剂 的层厚。由此,能够在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使得在显影辊22 的周向表面上的调色剂的层厚均勻。在这里,支撑部件101包括接触刮刀100且刮刀100被固定于此的第一支撑部 105、被附着到增强部件102的第二支撑部106和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凸起108。当从宽 度方向观察时,第一支撑部105和凸起108被设于相同平面Y上,而第二支撑部106被设于 与平面Y交叉的平面上(参考图10)。
18
换言之,因为刮刀100被固定于此的第一支撑部105和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的凸 起108被设于相同平面Y上,所以当凸起108被以高精度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能够以高 精度在所期位置处设置第一支撑部105(刮刀100)。结果,能够提高刮刀100到显影辊22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2)参考图2,显影辊22被朝向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7挤压,并且因此 向静电潜像供应调色剂。在这里,在支撑部件101中,附着到增强部件102的第二支撑部106沿着显影辊22 到感光鼓17的挤压方向P延伸。因此,即使当将显影辊22朝向感光鼓17挤压的力作用于 第二支撑部106上时,第二支撑部106也有效地接收挤压力。相应地,包括第二支撑部106 的整个显影盒16几乎不被扭曲。由此,在显影盒16中,能够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朝 向感光鼓17均勻地挤压显影辊22。(3)在显影盒16的显影框架40中,显影腔室77被定义为由沿着宽度方向彼此相 对地设置的一对侧壁42 (参考图6)夹住且其中调色剂被供应到显影辊22的空间。支撑部 件101被设于显影腔室77中的该一对侧壁42之间。由此,能够确保在显影腔室77中的显 影框架40的刚度。因为显影腔室77被增强并且因此几乎不被扭曲,所以能够从显影腔室77中的供 应辊23稳定地向显影辊22供应调色剂。因此,能够使在片材S上形成的图像的质量稳定 (参考图1)。(4)在支撑刮刀100的支撑部件101中,接触刮刀100并且刮刀100被固定于此 的第一支撑部105相对于刮刀100被设于与显影辊22相反的一侧处。因此,显影辊22利 用其在前侧处挤压刮刀100的力能够从力作用方向的下游侧(后侧)被第一支撑部105接 收。相应地,能够防止刮刀100由于该力而移位。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刮刀100相对于显 影辊22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5)在层厚调节部件M中,仅支撑部件101的凸起108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 (参 考图4)。因此,与其中不仅凸起108而且第一支撑部105或者第二支撑部106被附接到显 影框架40的情形相比,能够仅通过以高精度将凸起108附接到显影框架40而以高精度将 整个层厚调节部件M附接到显影框架40 (换言之,能够以高精度相对于显影辊22的周向 表面定位刮刀100)。(6)在支撑部件101中,被附接到增强部件102的第二支撑部106和增强部件102 能够利用螺钉118组装(参考图10)。与此相应地,如在图6中所示,显影框架40形成有接 收螺钉118的接收孔65。在这里,接收孔64能够带有沿着凸起108 (换言之,整个层厚调节部件24)到显影 框架40的附接方向(前后方向)的游隙地接收螺钉118(参考图10)。因此,在将层厚调 节部件24 (参考图8)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通过将已经与第二支撑部106和第二增强部 115组装的螺钉118插入接收孔64中并且然后将凸起108 (层厚调节部件附接到显影 框架40,能够在附接期间防止螺钉118被卡在显影框架40中。在显影框架40中,与接收孔64的最深部分相应的部分(凸形部65的下端部65A) 延伸至显影框架40的与刮刀100对置的对置表面66。参考图3,密封部件119被设于在下 端部65A(下端部65A的前端端面)和对置表面66与刮刀100之间的空间30 (在下文中,
19被称作“间隙”)处。由此,能够防止调色剂进入该间隙。在显影框架40中,不仅对置表面 66而且凸形部65的下端部65A的前端端面支撑密封部件119。因此,能够使被设于该间隙 处的密封部件119的位置稳定。(7)参考图4,凹部50在显影框架40的与层厚调节部件M对置的表面(左和右 螺丝部50的前端端面)上形成在与凸起18的端部边缘相对应的部分处。因此,即使当在 端部边缘处具有毛刺的凸起108被附接到显影框架40时,毛刺也被接收于凹部53中。因 此,毛刺并不对于凸起108(层厚调节部件24)到显影框架40的附接精度(换言之,刮刀 100到显影框架40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具有坏的影响。4.修改的示意性实施例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且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 术人员将会理解,在不偏离如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 在其中作出形式和细节的各种改变。在以上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在层厚调节部件M中,支撑部件101的第二支撑部106 和增强部件102的第二增强部115被螺钉118固定(参考图10)。然而,第二支撑部和第二 增强部可以通过焊接而被固定(焊接)。在以上示意性的实施例中,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位于由L形支撑部件101 限定的矩形区域Z中。然而,如在图11中所示,联接齿轮83的旋转中心83A可以位于矩形 区域Z的外侧。另外,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刮刀100通过被夹持在增强部件102的第一增强部 114与第一支撑部105之间而被固定到第一支撑部105。但是,刮刀100可以通过焊接被固 定到第一支撑部105。在该情形下,可以省略增强部件102。另外,如在图4中所示,作为刮刀100的下端部分(前端部)的推动部104具有与 显影辊22的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基本相同的横向尺寸,并且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在宽 度方向的全部区域之上被推动部104挤压。然而,如在图12中所示,刮刀100的下端部分 的两个横向端部可以是凹陷的,并且因此推动部104具有比橡胶辊22B的横向尺寸小的横 向尺寸。在此情形中,推动部104不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之上被接触到橡胶辊22B的周 向表面,从而橡胶辊22B的周向表面具有其中推动部104并不接触橡胶辊22B的两个横向 端部的部分。因此,优选的是推动部104的横向尺寸等于或者大于感光鼓17的表面的在其 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成像区域的横向尺寸,并且推动部104接触显影辊22 (橡胶辊22B)的与 成像区域接触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整个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外罩;显影剂载体,所述显影剂载体被所述外罩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所述显影剂载体被 构造为在所述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上携带显影剂;和 层厚调节部件,所述层厚调节部件包括刮刀,所述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所述显影剂载体的 所述周向表面;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支撑所述刮刀;和增强部件,所述增强部件相对于所述刮刀被设于与所述支撑部件相反的一侧处,并增 强所述刮刀,所述层厚调节部件被构造为调节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所述周向表面上的显影剂 的层厚;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接触所述刮刀,并且所述刮刀被固定于所述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被连接到所述增强部件;和 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被附接到所述外罩,并且其中当从所述旋转轴向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被设于相同的第一 平面上,并且所述第二部分被设于与所述第一平面交叉的第二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显影剂载体被朝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挤压,以将显影剂供应到所述静 电潜像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沿着一方向延伸,所述方向沿着所述显影剂载体到所述感光体的挤 压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外罩包括被设置成沿着所述旋转轴向方向相对的一对侧壁, 其中所述一对侧壁限定作为所述一对侧壁之间的空间的显影腔室,在所述显影腔室 中,显影剂被供应到所述显影剂载体,并且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在所述显影腔室中被设于所述一对侧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刮刀被设于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反的一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在所述层厚调节部件中,仅所述第三部分被附接到所述外罩。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增强部件被螺钉固定,其中所述外罩形成有接收孔,所述接收孔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三部分到所述外罩的附接 方向上有游隙地接收所述螺钉,其中所述外罩的与所述接收孔的最深部分相对应的部分延伸至所述外罩的与所述刮 刀对置的对置表面,并且其中在所述刮刀与所述对置表面及所述外罩的所述部分之间设置密封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所述外罩的与所述层厚调节部件对置的表面在与所述第三部分的边缘部分对置 的部分处形成有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所述刮刀通过焊接被固定到所述支撑部件的所述第一部分。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外罩、被外罩以可旋转方式支撑的显影剂载体、和层厚调节部件,该层厚调节部件包括刮刀,该刮刀被构造为沿着显影剂载体的旋转轴向方向接触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支撑刮刀的支撑部件;和增强部件,该增强部件相对于刮刀被设于与支撑部件对置的一侧处并且增强刮刀。该支撑部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接触刮刀并且刮刀被固定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被连接到增强部件,第三部分被附接到外罩。当从旋转轴向方向观察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被设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上,并且第二部分被设于与第一平面交叉的第二平面上。该显影装置能提高刮刀相对于显影剂载体的周向表面的定位精度。
文档编号G03G15/08GK102109799SQ20101062307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5日
发明者森启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