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镜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283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镜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旋镜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成像技术包括显像管成像扫描技术、液晶点阵式扫描技术和背投成像技术, 但存在以下缺陷,显像管成像扫描技术存在尺寸受限制和有辐射的安全隐患的问题;液 晶点阵式扫描技术存在主要发光原件尺寸大,当出现液晶管有黑斑时难以修复的问题; 背投成像技术存在发热量高、电耗大、体积比较大和发光管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镜成像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具有发光 原件尺寸小、维修维护方便、成本低、无辐射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旋镜成像装置,包括壳体、 排信号光源体、旋镜、电机、角度侦测装置和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在壳体内的上部固 定安装有至少一排的排信号光源体,在壳体内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左旋镜支架和右旋 镜支架,在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之间通过轴承安装有旋镜轴,在旋镜轴上固定安装有 与排信号光源体相对应的旋镜,旋镜轴的左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安装在 一起,在旋镜轴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相对应的角度侦测装置,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 理器的信号输入端与角度侦测装置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排信号光源体控 制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排信号光源体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下 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上述角度侦测装置可包括角度侦测盘和激光头;在旋镜轴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 旋镜相对应的角度侦测盘,在角度侦测盘上有刻度,在右旋镜支架上固定安装有能读取角 度侦测盘上刻度的激光头,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激光头的信号输出端 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上述角度侦测盘可包括圆盘,在圆盘上有角度刻度,该角度刻度为孔式或凹式或 凸式,圆盘固定安装在旋镜轴上并随旋镜轴一起转动。上述旋镜可为单面镜或双面镜或三棱镜或多面镜或圆柱体旋镜或圆锥体旋镜。上述电机可采用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上述壳体内的上部可固定安装有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排信号光源体通过螺栓固 定安装在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上。上述电机可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安装在壳体内。上述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壳体内。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具有发光原件尺寸小、维修维护方便、 成本低、无辐射的特点。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右视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壳体,2为排信号光源体,3为旋镜,4为电机,5为左旋 镜支架,6为右旋镜支架,7为旋镜轴,8为联轴器,9为激光头,10为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11 为螺栓,12为电机支架,13为角度侦测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 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 附图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 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2所示,该旋镜成像装置包括壳体1、排信号光源体2、旋镜3、电机4、角 度侦测装置和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在壳体1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排的排信号 光源体2,在壳体1内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4、左旋镜支架5和右旋镜支架6,在左旋镜支 架5和右旋镜支架6之间通过轴承安装有旋镜轴7,在旋镜轴7上固定安装有与排信号光源 体2相对应的旋镜3,旋镜轴7的左端通过联轴器8与电机4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一 起,在旋镜轴7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3相对应的角度侦测装置,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 理器的信号输入端与角度侦测装置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排信号光源体控 制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排信号光源体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 其中,排信号光源体2是由至少一个能发射光束的单元发光体排列组成。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旋镜成像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2所示,角度侦测装置包括角度侦测盘13和激光头9 ;在旋镜轴7的右 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3相对应的角度侦测盘13,在角度侦测盘13上有刻度,在右旋镜支 架6上固定安装有能读取角度侦测盘13上刻度的激光头9,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的信 号输入端与激光头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如附图3所示,为了便于安装,角度侦测盘13包括圆盘,在圆盘上有角度刻度,该 角度刻度为孔式或凹式或凸式,圆盘固定安装在旋镜轴7上并随旋镜轴7 —起转动。如附图1、2所示,根据实际需要,旋镜3为单面镜或双面镜或三棱镜或多面镜或圆 柱体旋镜或圆锥体旋镜。如附图1、2所示,根据实际需要,电机4采用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如附图1、2所示,为了便于安装,壳体1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 10,排信号光源体2通过螺栓11固定安装在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10上。如附图1、2所示,为了便于安装,电机4通过电机支架12固定安装在壳体1内。如附图1、2所示,为了便于安装,左旋镜支架5和右旋镜支架6通过螺栓11固定 安装在壳体1内。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
4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首先电机4开启,带动旋镜轴7转动从而带动旋镜3转 动。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通过激光头9读取角度侦测盘13上的角度标示,当旋镜3的 一个镜面旋转到工作区域时,激光头9读到镜面工作初始点,初始点信号传递到排信号光 源体控制处理器,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开始计算核对激光头9读取的信号,当镜面旋 转到第一行图像触发角度时,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开始输出第一行图像信号;(信号按 照行信号方式输出到排信号光源体2上;也可以把一行信号同时发到排信号光源体2上); 当旋镜镜面角度到达第二行输出点时,开始输出第二行图像信号,依次类推。当这些信号 被传递到排信号光源体2时排信号光源体2根据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传送过来的电 信号工作,其发出的光线定向照射到旋镜工作面上,通过反射投射到屏或幕上,在屏幕上对 应出现第一行、第二行等的图像光影。由于屏幕大小和安装位置决定旋镜镜面的第一帧和 最后一帧的角度,以每帧扫描768行为例,假如旋镜3成像工作反射角度为95°,那么排信 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从镜面工作初始点开始旋转12.5°开始第一行输出图像信号,每隔 95/768度即0. 124°输出下一行的信号,直到完成第768行(最后一行)后,就完成一帧图 像,然后旋转12. 5度到下个镜面工作初始点,开始下一组工作(以三棱反射镜为例)。如果 成像图像偏上或偏下(装置横置时),可以通过设定旋镜工作初始点和第一行图像信号工作 点的偏差值得到调整,增加或减少的偏差值图像就会向下或向上整体移动。
权利要求一种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排信号光源体、旋镜、电机、角度侦测装置和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在壳体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排的排信号光源体,在壳体内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在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之间通过轴承安装有旋镜轴,在旋镜轴上固定安装有与排信号光源体相对应的旋镜,旋镜轴的左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一起,在旋镜轴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相对应的角度侦测装置,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的信号输入端与角度侦测装置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排信号光源体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角度侦测装置包括角度侦测盘和 激光头;在旋镜轴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相对应的角度侦测盘,在角度侦测盘上有刻 度,在右旋镜支架上固定安装有能读取角度侦测盘上刻度的激光头,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 理器的信号输入端与激光头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角度侦测盘包括圆盘,在圆盘上 有角度刻度,该角度刻度为孔式或凹式或凸式,圆盘固定安装在旋镜轴上并随旋镜轴一起 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旋镜为单面镜或双面镜 或三棱镜或多面镜或圆柱体旋镜或圆锥体旋镜。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采用伺服电机或步 进电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采用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内的上部固定安装 有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排信号光源体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排信号 光源体固定板,排信号光源体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排信号光源体固定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安装在壳 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镜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通过 螺栓固定安装在壳体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旋镜成像装置,其包括壳体、排信号光源体、旋镜、电机、角度侦测装置和排信号光源体控制处理器;在壳体内的上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排的排信号光源体,在壳体内的下部固定安装有电机、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在左旋镜支架和右旋镜支架之间通过轴承安装有旋镜轴,在旋镜轴上固定安装有与排信号光源体相对应的旋镜,旋镜轴的左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固定安装在一起,在旋镜轴的右端上固定安装有与旋镜相对应的角度侦测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具有发光原件尺寸小、维修维护方便、成本低、无辐射的特点。
文档编号G02B26/12GK201765381SQ20102053734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1日
发明者林枫 申请人:林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