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33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驱动、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
背景技术
图10示出了常规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器的例子的截面图。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单元9,设置在液晶单元9两侧的视角补偿板3a和3b,以及将液晶单元9和视角补偿板3a和3b夹在中间的偏光板10和20。偏光板10和20按交叉尼科耳(Nicols)配置来设置。液晶单元9包括具有负介电常数各向异性△ ε的液晶层30,以及将液晶层30夹在中间的下透明基板4和5。上基板4和下基板5分别设置有上透明电极11和下透明电极 15,对被形成覆盖上电极11和下电极15的垂直配向膜12和14分别进行配向处理。在透明电极11和15互相交叠的部分限定了显示区域18,液晶层30夹在他们之间。在施加电压为0时,使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定向为几乎与透明基板4和5垂直,而且当结合按交叉尼科耳配置的偏光板10和20时,折射指数在面内方向几乎为各向同性以在显示区域18中产生暗态。当在透明电极11和15之间施加等于或高于液晶层30的阈值电压的电压时,液晶层30中的液晶分子向透明基板4和5倾斜,液晶层30的折射指数在面内变成各向异性,使得入射光通过按交叉尼科耳配置的偏光板10和20以在显示区域18中产生亮态。具有一些不同类型的电极排列用于驱动液晶显示元件,诸如分段电极排列(包括七段显示和固定图案显示)和简单矩阵型点阵电极。在分段电极排列的情况下,限定显示区域的分段电极形成在透明基板之一上,而覆盖显示区域(或分段电极)的具有预定形状的公共电极形成在另一透明基板上。在简单矩阵型点阵电极的情况下,通过向在一个透明基板上形成的扫描电极和在另一透明基板上形成的信号电极之间的适合的交叉(像素)有选择地施加电压来显示符号和数字。公知的是,当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来看,这种液晶显示元件具有很好的清晰度,但是当从与基板的法线倾斜的方向来看,透光度和颜色会变化。专利号NO. 2047880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包括设置在为常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设计的偏光板与基板之间的具有负单轴光学各向异性的视角补偿板(负单轴膜),或具有负双轴光学各向异性的视角补偿板(负双轴膜)。专利号NO. 3834304和NO. 2947350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区域垂直配向型液晶部件,其中构成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定向在两个或多个方向。专利号NO. 2872628和NO. 4641200的日本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成几乎垂直的配向膜的配向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显示性能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具有预定显 示区域的多驱动液晶显示元件,包括设置成相对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面上;第一垂直配向膜和第二垂直配向膜,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上,以分别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液晶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之间并且具有负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和大于450nm的延迟;第一视角补偿板和第二视角补偿板,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非相对侧上;以及第一偏光板和第二偏光板,分别在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和所述第二视角补偿板的外侧设置成大致交叉尼科耳配置;其中所述第一垂直配向膜和所述第二垂直配向膜的至少一方受到沿第一方向的配向处理;以及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至少一方中,在与所述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排列了沿预定方向延伸的两个或更多个开口。


图1描绘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的例子的截面图。图2A和2B是示出在公共电极中形成的开口的典型排列的平面图。图2C是给出了在试用基础上制备的样品Sal到Sa3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图3是示出样品Sal到Sa3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4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l到Sa3和参考样品Ref 的色彩与观察角的相关性。图5A是给出了分别具有预倾角89. 0° ,89. 5°和89. 9°的样品Sa4到Sa6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图5B是示出样品Sa4到Sa6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5C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4到Sa6和参考样品Ref 的色彩与观察角的相关性。图6A是给出了样品Sa7到Sa9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其中在宽度方向分别以57 μ m、 107 μ m和157 μ m的间隔而棋盘式地排列矩形开口。图6B是示出样品Sa7到Sa9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6C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7到Sa9和参考样品Ref 的色彩与观察角的相关性。图7A和7B是示出在施加电压下开口的边缘周围的电场的示意图以及示意性地示出在液晶层的厚度方向中心处的定向分子的前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典型变形的截面图。图9A到9D是示出了在电极中形成的开口的典型排列和形状的平面图。图10是示出了常规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器的例子的截面图。图IlA和IlB示出了仿真分析中使用的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模型的示意图。图12A示出了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图12B是示出了对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在观察角处的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观察的表格。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对常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进行仿真分析以研究透光特性和色彩与观察方向的相关性。Shintech,Inc.提供的IXD MASTER 6. 4用于仿真分析。图IlA和IlB示出了仿真分析中使用的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模型的示意图。在图IlA中描绘的第一常规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单元9、位于液晶单元9 一侧上的视角补偿板3,以及将液晶单元9和视角补偿板3夹在中间的偏光板10和20。视角补偿板3是负双轴膜,其具有50nm的面内相位差和44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按交叉尼科耳 (Nicols)配置来设置偏光板10和20。液晶单元9是图10中描绘的液晶单元,包括具有负 Δ ε的液晶层30和将液晶层30夹在中间的上透明基板4和下透明基板5。上透明基板4 和下透明基板5分别设有上透明电极和下透明电极,以及通过配向处理以分别覆盖上电极和下电极的垂直配向膜。为了方便,上电极和下电极和垂直配向膜没有描绘在图IlA中。 液晶层30具有大约0. 15的双折射率Δη和大约4μπι的厚度d。因此,液晶层30的延迟 And大约为600nm。构成液晶层30的液晶分子具有89. 5°的预倾角(液晶分子的长轴与基板平面倾斜的角度)。上偏光板10和下偏光板20均由位于TAC (三醋酸纤维素)基膜2上的偏振层1构成。尽管没有示出,但是在偏振层1上设有TAC表面保护膜。偏光板的TAC层具有3nm的面内相位差,并且其慢轴与偏光板的吸收轴平行。偏光板的TAC层具有5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在图IlA中给出的坐标系统中,上基板4的摩擦方向Rub是270°,而下基板5的摩擦方向Rub是90°。液晶层30中的面内指向矢方向(在液晶层的厚度方向中心处液晶分子取向的方向)是90°。在上偏光板10中,偏振层1的吸收轴ab和TAC基膜2中面内慢轴TACsl的方向为135°,而在下偏光板20中,它们的方向为45°。负双轴膜3中的面内慢轴Bsl几乎与相邻偏光板中的吸收轴垂直并且方向为135°。在图IlB所描绘的第二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中,设置在下基板5和下偏光板20之间的视角补偿板3a是负双轴膜,设置在上基板4和上偏光板10之间的视角补偿板3b是负双轴膜。除此之外,该部件与第一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相同。在图IlB中给出的坐标系统中,负双轴膜3a中的面内慢轴Bsll几乎与相邻偏光板20中的偏振层1的吸收轴ab垂直并且方向为135°。负双轴膜3b中的面内慢轴Bsl2 几乎与相邻偏光板10中的偏振层1的吸收轴ab垂直并且方向为45°。在两个负双轴膜 3a和3b中,面内相位差是25nm,而厚度方向相位差是220nm。在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中,如图IlB所示,视角补偿板3a是负双轴膜,其具有50nm的面内相位差和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以及视角补偿板3b是负单轴膜(C板),其具有Onm的面内相位差和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除此之外,该部件与第二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相同。 对于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将与基板平面垂直的方向定义为0° (前向),将图IlA和IlB的坐标系统中的180° (9点钟)或0° (3点钟)方向定义为左向或右向。以下将描述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透光性和色彩变化与向左或向右的倾斜角(观察角)的相关性。图12A示出了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透光性与观察角(-60°到+60° ) 的相关性。曲线图的水平轴示出了单位为。(度)的观察角,垂直轴示出单位为%的亮态中的透光度。曲线α、β以及Y分别示出第一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一侧负双轴膜)的透光性,第二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两侧负双轴膜)的透光性,以及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一侧负双轴膜,另一侧C板)的透光性。驱动条件包括处于1/16的占空比、1/5的偏压以及用于生成最大对比度的电压的多驱动。标准光源D65用作光源。该曲线图示出了在第一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透光特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对于第二常规液晶显示元件,观察到透光特性的对称性,但是在较大观察角处的透光度减少。对于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同第二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一样,观察到在较大观察角处的透光度减少,并体现了透光特性的非对称性。图12Β是示出了对第一到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在士50°或士60°的观察角处的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观察的表格。从该表明显看出在第二和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在士50°的观察角处色彩几乎为黄色,但是当观察角转变为士60°时, 则变化到从紫色到蓝色的范围内。从仿真分析的这些结果来看,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 当在液晶单元的两侧设置视角补偿板时,在较大观察角处观察到透光度显著减少以及色彩的很大变化。应优先使这种视角特性的劣化最小化。本发明人的调查表明,当液晶层延迟大于约450nm时,观察到视角特性的显著劣化。本发明人进行研究以改善包括设置在液晶单元两侧的视角补偿板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的视角特性。图1描绘了根据实施方式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的例子的截面图。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液晶单元9,设置在液晶单元两侧的视角补偿板3a和3b,以及将液晶单元9和视角补偿板3a和3b夹在中间的偏光板10和20。视角补偿板3a是负双轴膜,具有50nm的面内相位差和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视角补偿板3b是负单轴膜,具有Onm的面内相位差和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按交叉尼科耳(Nicols)配置来设置偏光板10和20。液晶单元9包括具有负Δ ε的液晶层30和将液晶层30夹在中间的上透明基板4和下透明基板5。上透明基板4和下透明基板5分别设有上透明电极11和下透明电极16,以及通过配向处理的被形成以分别覆盖上电极11和下电极16的垂直配向膜12和14。上电极11是具有与显示区域18相对应的形状的分段电极,而下电极16是包含设置在整个区域或显示区域18上的两个或多个开口 17的公共电极。液晶层30具有大于450nm的延迟And。偏光板中的吸收轴的方向、视角补偿板中的慢轴的方向以及液晶层30中的取向方向或液晶指向矢排列之间的相关性与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相同。各个膜和液晶层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因此,公共电极中的开口的存在/不存在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与第三常规液晶显示元件之间的主要区别。以下结合图1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备。使用辊涂机将基板大小为350mmX 360mm、厚度为0. 7mm和片电阻为80 Ω的带有 ITO (氧化铟锡)透明电极的玻璃基板涂覆有正性光刻胶(Rohm和Haas公司提供)以形成光刻胶膜。将由石英晶片和在它上面形成的期望Cr (铬)图案构成的Cr (铬)图案光掩模放置在光刻胶膜上,它们相互紧密贴附,接着使用紫外线对光刻胶膜进行曝光处理。在120°C 执行10分钟的预烘干,在KOH水溶液中执行湿法显影处理以去除曝光部分中的光刻胶。在 40°C用氯化铁溶液蚀刻ITO透明电极以从光刻胶膜中的开口周围去除ITO膜。最后,使用 NaOH水溶液去除剩余的光刻胶。以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具有期望图案的合适掩模,在上基板 4和下基板5上分别形成具有对应于显示区域18的期望图案的分段电极11和具有开口 17 的公共电极16。稍后将描述开口 17的细节。通过柔性版印刷方法在分段电极11和公共电极16上涂覆用于垂直配向膜的材料溶液(Chisso石油化学公司提供),并在洁净烘箱中在180°C预烘干30分钟以形成垂直配向膜12和14。随后,摩 擦膜12和14。然后,通过网版印刷方法,将已经形成有垂直配向膜12或14的上基板4或下基板 5涂覆有包含具有2到6 μ m颗粒直径的石英间隔物的密封剂(Mitsui Chemicals, Inc.提供),以形成预期图案。通过干式喷射法,使具有2到6 μ m颗粒直径的塑料间隔物散布到另一基板。上基板4和下基板5在安装后互相接合,以使垂直配向膜12或14互相面对,垂直配向膜12和14中的摩擦方向相互逆平行。在要求的压力下进行烘干,接着裁剪到所需尺寸以完成空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单元厚度大约为4 μ m。然后,通过真空注入将具有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 ε < 0和双折射率Δη = 0. 15 的液晶材料(Merk & Co.,Inc.提供)注入到空单元,接着进行密封。接下来,在120°C执行60分钟的烘干,接着用中性清洁剂清洗以完成液晶单元9。最后,在液晶单元9外侧形成视角补偿板3a和3b,以吸收轴按大致交叉尼科耳配置的方式在前述板外侧设置上偏光板10和下偏光板20 (由Polatechno Co.,Ltd.提供的 SHC13U)。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具有55nm的面内相位差和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的负双轴膜用作视角补偿板3a,将具有220nm的厚度方向相位差的负单轴膜用作视角补偿板3b。由此,完成了具有视角补偿板和在电极中具有开口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图2A和2B是示出形成在公共电极上的开口的典型排列的平面图。图2C是给出了在试用的基础上制备的样品Sal到Sa3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图2A和2B示出了开口 17, 该开口具有沿一个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其中L表示各个开口 17在长度方向的大小,Ls表示相邻开口 17在长度方向之间的距离,S表示各个开口 17在宽度方向的大小,以及P表示开口 17在宽度方向的间隔。而且,θ表示矩形开口 17的长边相对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左和右方向(相对于与液晶指向矢垂直的方向)的角度。图2Α描绘了 A型公共电极,其中矩形开口 17以格子图案排列,图2Β描绘了 B型公共电极,其中矩形开口 17棋盘式排列。在图 2C中给出了样品Sal到Sa3的细节,他们在关于开口 17的各种参数方面不同。图3是示出样品Sal到Sa3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_60°到+60° ) 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4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l到Sa3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和色彩与观察角(0°到+60° )的相关性。此处,参考样品Ref具有与上述第三种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相同的结构,具有89.0°的预倾角。样品Sal到Sa3和参考样品Ref在200Hz的帧频、1/9的占空比、1/4的偏压以及提供最大对比度的电压的条件下被多驱动。在图3中观察到,样品Sal到Sa3在从前向(观察角0° )观察的情况下的透光度比参考样品Ref低。这被认为是由于样品Sal到Sa3在公共电极中具有开口以减少有效孔径比。然而,对于所有样品Sal到Sa3,在较大观察角处的透光度提高了,使得透光特性曲线的形状整体上相当扁平。在图4中,随着观察角从0°变换到60°,参考样品Ref的色彩显著地从白色变化到黄色再到蓝色。然而,不论什么情况,对于样品Sal到Sa3,色彩变化明显小些。 结果表明,对于具有位于液晶单元两侧的视角补偿板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在电极中形成开口用于减少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并且还减少了色彩的变化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由此实现改善的视角特性。本发明人继续研究以评价在具有视角补偿板和在电极中具有开口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中预倾角和开口在宽度方向的间隔的影响。图5A是给出了分别具有预倾角89.0°、89. 5°、89. 9°的样品Sa4到Sa6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图5B是示出样品Sa4到Sa6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5C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4到Sa6和参考样品Ref 的色彩与观察角的相关性。从曲线图中明显看出,所有样品Sa4到Sa6与参考样品Ref相比,透光特性曲线变得更扁平以及色彩变化变得更小。关于预倾角的影响,已发现随着预倾角的增加,在较大观察角处的透光度提高以及色彩变化减小。图6A是给出了样品Sa7到Sa9的各种参数的表格,其中在宽度方向分别以57 μ m、 107 μ m和157 μ m的间隔而棋盘式地排列矩形开口。图6B是示出样品Sa7到Sa9和参考样品Ref的透光性与观察角的相关性的曲线图。图6C是根据XYZ色度系统的X,Y色度图,示出了样品Sa7到Sa9和参考样品Ref的色彩与观察角的相关性。从曲线图中明显看出,所有样品Sa7到Sa9与参考样品Ref相比,透光特性曲线变得更扁平以及色彩变化更小。关于开口在宽度方向间隔的影响,已发现随着开口在宽度方向间隔的减小,在较大观察角处的透光度提高以及色彩变化减小。以下将讨论在具有位于液晶单元两侧的视角补偿板的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中的电极中形成开口使视角特性改善的机制。图7A和7B是示出在施加电压下开口的边缘周围的电场的示意图以及示意性地示出在液晶层的厚度方向中心处的定向分子的正视图。当没施加电压时,具有负介电常数各向异性的液晶分子定向为几乎与基板垂直。当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时,将液晶分子沿配向方向重新定向以在上下基板都存在电极的区域产生亮态。反之,液晶分子没有重新定向,电极仅存在于上基板的开口的中心区域中不能产生亮态。由此认为,作为在电极中形成开口的结果,在从正向观察的情况下,有效孔径比减小并且透光度也减小。另一方面,在开口边缘周围,来自开口周围的电极的彼此相对部分的电通线指向开口边缘,形成如图7A所绘的倾斜电场。位于开口边缘周围的液晶分子局部地沿倾斜电场重新定向。在基板平面上,在远离开口边缘的位置处,液晶分子的定向方向逐渐靠近配向方向,从图7B看出,在施加电压下可能在液晶层中导致多区域定向。注意在图7A和7B中,仅将开口边缘周围的倾斜电场和液晶分子定向方向描绘为垂直于配向方向的分量,但是实际上在开口的其他边缘区域必定发生类似的现象。由此认为,电极中开口的形成导致各个开口的边缘周围的倾斜电场, 从而引起液晶层中的多区域定向,导致在观察方向的范围内平均折射指数的变化和改善的视角特性。如上所述,显然优选地是,在重视在较大观察角处视角特性的改善的情况下,沿配向方向增加开口在长度方向的大小,而减小开口在宽度方向的大小和在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增加他们的密度,从而增加液晶层中多区域定向区域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宽度方向的间隔有关的上述评价结果建议在宽度方向的间隔应该优选为不大于150 μ m。图8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典型变形的截面图。如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开口可以形成在整个公共电极上或仅在公共电极的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 或者,开口可形成在分段电极中而不是在公共电极中,或者可以同时形成在公共电极和分段电极中。当开口仅形成在公共电极的与显示区域对应的区域中时,上下基板应该准确接合以使开口进入显示区域。类似地,在开口形成在公共电极和分段电极中的情况下,上下基板也应该准确接合。在这点上,优选将开口都形成在整个公共电极上或分段电极的与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部分中。而且,在分段显示型液晶显示设备的情况下(该设备具有诸如图 8中的18a和18b的两个或多个显示区域以显示特定的字符和符号),例如可在第一显示区域18a中的分段电极Ila中形成开口 17,而在第二显示区域18b中的公共电极16中形成另一开口 17。 开口可以是矩形之外的其他形状,他们可以按格子状或棋盘状之外的其他方式排列。图9A到9D是示出了在电极中形成的开口的典型排列和形状的平面图。在图9A 中,在水平方向排列的长度方向以4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与在水平方向排列的长度方向以13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交替排列。在图9Β中,在垂直方向排列的长度方向以 4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与在垂直方向排列的长度方向以13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交替排列。在图9C中,长度方向以4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与长度方向以135°的角θ倾斜的矩形开口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交替排列。这些开口排列也期望用于在液晶层中产生多区域定向,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等同的视角特性。如图9D所示,开口 17可具有椭圆形状,而不是矩形。 本实施方式在液晶单元的一侧使用负单轴膜而在液晶单元的另一侧使用负双轴膜,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在液晶单元的两侧设置负单轴膜,或在两侧设置负双轴膜。在液晶单元的一侧设置的视角补偿板和在另一侧设置的视角补偿板可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 本发明人已经确认这种液晶显示元件比常规液晶显示元件具有更好的视角特性。在液晶单元的一侧设置的视角补偿板和在另一侧设置的视角补偿板可具有等同的光学特性。本发明人也已经确认这种液晶显示元件与常规液晶显示元件相比具有更好的视角特性的对称性。公知的是,通常视角补偿板中的厚度方向相位差优选大约为液晶层中的延迟的 0. 5到1倍。于是在延迟太大的情况下,两个或多个视角补偿板可用于调节厚度方向相位差。本文所述的所有例子和条件术语旨在教导以帮助理解本发明和本发明人贡献的推进现有技术的观念,应认为不是受限于这些具体叙述的例子和条件,本说明书中这些例子的集合也不涉及表现本发明的优越性和低等。尽管已详细记载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应该理解可对此作出不脱离本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的各种变化、替换以及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预定显示区域的液晶显示元件,该液晶显示元件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透明基板和第二透明基板;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它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面上;第一垂直配向膜和第二垂直配向膜,它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以分别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液晶层,其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之间并且具有负介电常数各向异性和大于450nm的延迟;第一视角补偿板和第二视角补偿板,它们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明基板和所述第二透明基板的非相对侧;以及第一偏光板和第二偏光板,它们分别在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和所述第二视角补偿板的外侧设置成大致交叉尼科耳配置;其中所述第一垂直配向膜和所述第二垂直配向膜的至少一方受到第一方向的配向处理;以及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至少一方中,在与所述显示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排列了沿预定方向延伸的两个或更多个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开口是矩形的并设置成格子状或棋盘状,它们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开口在它们的宽度方向上按150 μ m以下的间隔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从所述透明基板的面测得的所述液晶层的预倾角为89°以上且小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是具有负双轴光学各向异性的视角补偿板,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的慢轴垂直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偏光板的吸收轴并与所述第一方向成大约45°的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和所述第二视角补偿板是具有负双轴光学各向异性的视角补偿板,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和所述第二视角补偿板的面内慢轴互相垂直,并垂直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偏光板和所述第二偏光板的吸收轴,还与所述第一方向成大约45°的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视角补偿板和所述第二视角补偿板的厚度方向相位差是所述液晶层中的延迟的0. 5到1倍。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中所述显示区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并且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中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区域中,还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中对应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区域中。
全文摘要
一种液晶显示元件,包括设置成相对的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面上的第一和第二透明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上以分别覆盖第一和第二电极的第一和第二垂直配向膜,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的相对侧之间并且具有Δε<0和Δnd>450nm的液晶层,以及分别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透明基板的非相对侧上的第一和第二视角补偿板,其中在第一和第二透明电极的至少一方中,排列沿预定方向延伸的两个或更多个开口。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02385197SQ20111024409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5日
发明者岩本宜久 申请人: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