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47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与高速设备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年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设置空间的关系,不占据场地的纵型搬运类型成为主流。例如,在装置主体的下部以多级配置多个薄片供应部(具体为供纸托盘或供纸盒),在其上部配置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由图像形成部在用于搬运用纸等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路径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位将图像形成在记录薄片上,由定影部对在图像形成部中形成的图像进行定影。图27A和图28B是用于说明在用于搬运用纸P的薄片搬运路径2 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位(具体为转印压合部Ni)将图像形成在用纸P上的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7A 是表示该结构的概略侧面图,图27B是放大表示在用纸P的搬运方向Yl上在图像形成部位 (具体为转印压合部W)的上游侧设置的校准辊R51、R52部分的概略侧面图。在图27A所示的结构中,从薄片供应部(未图示)供应的用纸P—旦向上方搬运, 向转印压合部m搬运。在薄片搬运路径2 上,沿着用纸P的搬运方向Yl按顺序配置有一对搬运辊R31、 R32、校准前辊R41、R42、校准辊R51、R52,校准辊R51、R52与转印压合部附隔开规定的距离(例如为50mm左右的距离)而对峙,其中该转印压合部m是中间转印体或像载体(在图示例中为感光体鼓214)与转印辊217a的接触部分。图28是表示校准辊R51、R52与校准前辊R41、R42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如图27A、图27B和图28所示,用纸P沿着薄片搬运路径2 搬运至校准辊R51、 R52,在时间tl首先校准辊R51、R52停止,用纸P的前端(搬运方向Yl的下游侧端)当接到校准辊R51、R52的压合部N5,则在若干时间后的时间t2校准前辊R41、R42停止。通过这样的时间差的停止,由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R42夹持的用纸P保持在卷绕成一定弯曲状的状态。如此,通过一定卷绕用纸P,从而防止用纸P的斜行,消除形成图像相对于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歪曲。即,在校准辊R51、R52中临时停止的用纸P,通过校准辊R51、 R52被校正搬运时的用纸P的斜行等的薄片搬运状态。之后,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R42在时间t3再次开始搬运用纸P (参照图27A),该时间t3成为在搬运方向Yl (副扫描方向)上用纸P上的应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214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写入位置(例如为前端)一致的定时。 由此,能够使在搬运方向Yl (副扫描方向)上来自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对感光体鼓214的图像写入位置一致。这时,在感光体鼓214上写入图像信息,使得在沿着与用纸P的搬运方向Yl垂直的记录薄片面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也与在感光体鼓214上的图像写入位置一致。但是,在近年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印刷)处理速度的高速化的要求增力口。例如,以往60张/分(A4横向搬运时)以上被认为高速设备,但是,近年来将80张/分以上的设备称为高速设备,进而也进行100 120张/分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发。相伴与此,彩色印刷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也进行超过70张/分的高速化。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维持或者提高在将感光体鼓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P上时的图像质量,为了维持或者提高该图像质量,维持或者提高在像载体上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记录薄片上的图像形成位置的位置匹配的精度成为重要的因素。作为关于这样的位置匹配精度的技术,提出了日本特开2003-330334号公报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日本特开2003-330334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对于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偏差的长度,并且进行控制,使得若该偏差的长度为规定值以内则继续进行图像形成,若该偏差的长度超过规定值则临时停止记录薄片的搬运。但是,由于近年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的进一步的高速化的要求,在连续印刷多张时,在时间上除了第一张之外的之后的记录薄片的定时调整变得困难。即,在印刷第一张时,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初始化工序等中有时间富裕,因此能够通过将来自薄片供应部的记录薄片的供应定时提前,从而确保用于调整图像写入位置(搬运方向和/或宽度方向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时间富裕。但是,第二张以后的记录薄片的搬运定时依赖于印刷处理速度即搬运速度,第二张以后,在记录薄片的前端当接到校准辊的压合部之前已经开始进行在像载体上的图像信息的写入,因此成为无法获得用于调整对于要形成图像的记录薄片的期望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时间上的富裕的状态。关于这一点,在日本专利第4315988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图像形成装置对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以后进行图像形成的其他的记录薄片,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在图像形成部位进行对记录薄片的图像形成,关于其他的记录薄片的图像形成位置, 利用由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检测,在高速设备中也能够对多张记录薄片一边校正图像写入位置一边进行图像形成。但是,在上述的日本专利第431598号公报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中,关于其他的记录薄片的图像形成位置利用由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检测,因此,例如在因摩擦等发热而搬运辊等膨胀、或者向供纸托盘或供纸盒等薄片供应部的记录薄片的继续添加而薄片搬运位置(搬运方向和/或宽度方向的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的情况下,根据已利用的检测的图像写入位置与本来的 (根据实际检测的薄片搬运位置)图像写入位置的偏差变大。因此,在记录薄片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像载体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精度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该记录薄片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像载体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用于形成图像;校准辊,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设置于在用于搬运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路径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位的上游侧从而对记录薄片进行搬运和搬运停止,并且矫正薄片搬运状态;以及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所述校准辊的所述搬运方向的上游侧检测所述薄片搬运路径上的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位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高速校正模式,在对多张记录薄片进行连续图像形成处理时,由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该多张记录薄片中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决定对所述像载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校正量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对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以后进行图像形成的其他记录薄片,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以及线性校正模式,在进行所述连续图像形成处理时,由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所述多张记录薄片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决定对所述像载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校正量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根据相对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而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在本发明中,例如在采用了直接转印方式的情况下可以从所述像载体直接在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在采用了中间转印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所述像载体经由中间转印带等中间转印体而间接地在记录薄片上进行图像形成。此外,作为由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检测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能够例示沿着与所述搬运方向垂直的薄片面的宽度方向的薄片搬运位置、所述搬运方向的薄片搬运位置。根据本发明,在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关于所述其他的记录薄片的应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利用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1张或2张以上)的记录薄片有关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检测,因此也能够在高速设备中一边对所述多张记录薄片进行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一边进行图像形成。由此,能够在高速设备中高精度地进行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而且,根据相对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而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因此,例如在因摩擦等发热而搬运辊等膨胀、或者向薄片供应部(具体地供纸托盘或供纸盒)的记录薄片的继续添加而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变大的情况下,切换为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从而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成为本来(根据实际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图像写入位置,由此,即使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 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该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具备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校准辊的上游侧的附近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以及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的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上游侧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在该特定事项中,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上游侧进行所述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检测,从而能够在对所述像载体开始进行图像信息的写入之前,求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值,能够在对所述像载体开始进行图像信息的写入之前进行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 艮口,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校准辊的上游侧附近进行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检测,从而能够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高精度地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并且,利用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关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检测,从而能够在由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之前开始进行对所述像载体的图像信息的写入,从而能够相应地实现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的高速化。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处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的情况下,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另一方面,在该差分值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情况下,切换到所述线性校正模式。在该特定事项中,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判断中利用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因此通过用于计算该差分值的简单的运算结构,将该差分值的大小(程度)设为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触发,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校准辊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薄片搬运路径供应记录薄片的多个薄片供应部,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数中连续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情况下,从相同尺寸的其他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并且对所述差分值连续超过了所述基准范围的连续张数的计数进行重置。在该特定事项中,在所述多个薄片供应部中,将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在所述规定张数中连续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薄片供应部的记录薄片的供应,变更为从相同尺寸的其他薄片供应部的记录薄片的供应,从而即使在所述多个薄片供应部的其中一个中发生了关于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异常,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而且,在所述差分值在所述规定张数中连续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情况下,对所述连续张数的计数进行重置,因此能够返回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这种情况下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具备通知器(通知部件),在从所述其他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的情况下,通知应检查在从该其他的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之前供应了记录薄片的薄片供应部的情况。在该特定事项中,具备用于通知应检查在从所述其他的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之前供应了记录薄片的薄片供应部的情况的所述通知器,从而用于能够容易识别应检查该薄片供应部的情况。
另外,作为所述通知器代表性地能够例示如下的显示部件通过消息在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上显示应检查所述薄片供应部的情况、或者点亮或闪烁发光元件而对在设置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部上记载的消息进行表示,从而视觉性地告诉。此外,所述通知器也可以是通过声音或警报音等听觉性地告诉的警报部件。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对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测定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并且将对该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校正量进行了平均的平均值设为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在该特定事项中,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将对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校正量进行了平均的所述平均值设为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运算结构,提高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的精度。这种情况下能够例示如下方式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的情况下,从所述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所述差分值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所述校正量。在该特定事项中,从所述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所述差分值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所述校正量,不将可靠度低的数据采用为平均值的数据,从而能够提高平均值的数据的精度, 相应地能够提高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精度。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如下方式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选择模式切换动作和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在该模式切换动作中,根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在该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中,与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值无关地切换到所述线性校正模式。在该特定事项中,在要求优先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为本来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所述线性校正模式的情况下,用户选择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从而能够与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值无关地、将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设为本来的图像写入位置。因此,能够应对即使无法实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也优先所述线性校正模式的要求。另外,在用于修护人员进行期望的设定和选择的服务模拟模式下、或者在用于用户进行期望的设定和选择的用户模拟模式下,能够进行所述模式切换动作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选择。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在高速设备中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而且,根据相对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而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 因此例如在因摩擦等发热而搬运辊等膨胀、或者向薄片供应部(具体地供纸托盘或供纸盒)的记录薄片的继续添加而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变大的情况下,切换为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从而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成为本来(根据实际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的图像写入位置,由此,即使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该记录薄片上的所述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所述像载体上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位
置匹配。


图1是从正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截面图。图2A和图2B是用于说明主搬运路径上的用纸的检测结构的说明图,图2A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和薄片检测部的一个结构例的侧面图,图2B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和薄片检测部的一个结构例的平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图4是表示在进行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时,将图像写入位置设为初始基准位置而在用纸上形成的测试图形的图像信息的概略平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在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基准调整量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校正量的决定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图8A和图8B是表示在控制例1中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图像信息的概略平面图,图8A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测定的测定用纸搬运位置的中心偏移量的图,图8B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的图。图9A和图9B是表示在控制例1中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图像信息的概略平面图,图9A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测定的测定用纸搬运位置的中心偏移量的图,图9B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的图。图10是表示在本控制例1中的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各检测部的检测定时的时序图。图11是表示在本控制例1中的线性校正模式下的各检测部的检测定时的时序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2的“校正量的决定”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3的“校正量的决定”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图14是,在控制例2、3的“平均值的计算处理”的子程序中差分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的情况下、从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超过基准范围的校正量中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的流程图。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4的前半部分的流程图。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4的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图1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中、接受模式切换动作和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选择的动作选择画面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5的前半部分的流程图。图19是本实施方式5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5的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图20A和图20B是用于说明主搬运路径上的用纸的检测结构的说明图,图20A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和薄片检测部的其他的结构例的侧面图,图20B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和薄片检测部的其他的结构例的平面图。图21是在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1至控制例6中进行控制例7的流程图。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9的前半部分的流程图。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9的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图M是表示控制例9的各检测部的检测定时的时序图。图25是表示控制例9的各检测部的检测定时的时序图。图沈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图。图27A和图27B是用于说明在用于搬运用纸的薄片搬运路径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位将图像形成在用纸上的结构的一例的说明图,图27A是表示该结构的概略侧面图,图27B 是放大表示在用纸的搬运方向上在图像形成部位的上游侧设置的校准辊部分的概略侧面图。图观是表示校准辊和校准前辊的动作定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化的例子,不具有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性质。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1是从正面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被设为,与图像形成处理速度在黑白印刷中1分钟超过100张、在彩色印刷中1分钟超过70张的高速设备对应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根据从外部传送的图像数据而对记录用纸等记录薄片(以下称为用纸P)形成多色和单色的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原稿读取装置108和装置主体110,在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图像形成部102、用纸搬运系统103 和定影单元7。图像形成部102具备曝光单元1、多个显像单元2.....多个感光体鼓3.....多
个清除部4.....多个带电器5.....中间转印带单元6以及多个调色剂筒单元21、...。此外,用纸搬运系统103具备作为薄片供应部发挥作用的供纸部(这里为包括多级供纸托盘81、...和手动供纸托盘82的多个供纸部80、...)、主搬运路径76 (薄片搬运路径的一例)、反转搬运路径77以及排出托盘91。
在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放置原稿(薄片)的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放置台92,在原稿放置台9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光学单元90。此外,在原稿放置台 92的上侧设置有原稿读取装置108。原稿读取装置108在原稿放置台92上自动地搬运原稿。此外,原稿读取装置108以前侧开口旋转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10,能够通过开放原稿放置台92的上部,从而手动放置原稿。原稿读取装置108能够读取自动搬运的原稿或在原稿放置台92上放置的原稿。由原稿读取装置108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整体作为图像数据被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10,在装置主体110中将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记录在用纸P。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与使用了多色(这里为黑(K)、青(C)、品
红(M)、黄(Y)的各色)的彩色图像对应。因此,显像单元2.....感光体鼓3.....清除部
4.....带电器5.....以及调色剂筒单元21、...分别设定为多个(这里为分别设置4个,
分别为黑、青、品红、黄),以便形成与各色对应的多个种类(这里为4种)的图像,由此构成多个(这里为4个)图像站。带电器5、...是用于使感光体鼓3、...的表面均勻地带电为规定的电位的带电部件,除了如图1所示的充电器型之外,也能够使用接触型即辊型或刷型的带电器。曝光单元1作为具备激光放射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构成。在曝光单元1中设置有用于扫描激光束的多角镜、以及用于将由该多角镜反射的激光引导至感光体鼓3、...的透镜和镜等光学元件。此外,作为曝光单元1,除此之外,还能够采用例如使用以阵列状排列了 EUelectroluminescence,电场发光)或LED (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写入头的方法。曝光单元1根据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而分别曝光已带电的感光体鼓3、...,从而在各自的感光体鼓3、...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影。调色剂筒单元21、...是用于收纳调色剂的单元,对显像单元2、...的显像槽供应调色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110中,从调色剂筒单元21、...供应到显像单元
2、...的显像槽的调色剂被控制为,在该显像槽中的显像剂的调色剂浓度成为一定。显像单元2、...通过4色(Y、M、C、K)调色剂分别对在感光体鼓3、...上形成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像。此外,清除部4、...在显像和图像转印之后,去除并回收在感光体鼓
3、...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在感光体鼓3、...的上方配置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备作为中间转印体而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 64、···以及中间转印带清除单元65。中间转印辊64、...与Y、M、C、K的各色相对应而设置有4个。中间转印带驱动辊 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 一起支承中间转印带61,通过旋转驱动, 中间转印带61在移动方向(图1中箭头M方向)上圆周旋转移动,与此相伴,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从动旋转。各中间转印辊64、...被施加用于将在感光体鼓3、...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61设置成与各感光体鼓3、...接触。中间转印带61通过将在感光体鼓3、...中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复转印,从而在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中间转印带61被设为例如使用了厚度100 μ m 150 μ m左右的薄膜的无端状的带。通过在中间转印带61的内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进行从感光体鼓3、...到中间转印带61的调色剂像的转印。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辊64、...中施加有高电压的转印偏压(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㈠相反的(+)的高电压)。中间转印辊 64、...是,以直径8mm IOmm的金属(例如为不锈钢)轴为基础,其表面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为EPDM(四氯化乙烯-丙烯橡胶)或泡沫聚氨酯等树脂材料)覆盖的辊。中间转印辊64、...通过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而被设为用于对中间转印带61均勻地施加高电压的转印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而使用辊形状的转印电极,但除此之外,也能够使用刷等的转印电极。如已说明的那样,在各感光体鼓3、...上与各色相对应地显像化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61上层积。在中间转印带61上层积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圆周旋转移动,通过转印辊10在用纸P上转印,其中该转印辊10构成在用纸P与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配置的二次转印机构部。其中,作为二次转印机构部的结构不限定于转印辊,也能够使用电晕充电器或转印带等转印机构。这时,转印辊10在与中间转运带61之间形成了图像形成部位(具体为转印压合部m)的状态下,被施加用于将调色剂转印到用纸P的电压(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 相反的(+)的高电压)。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互相压接,从而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转印压合部m。为了稳定地形成转印压合部Ni,将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1中的一个设为由硬质材料(金属等)构成的硬质辊,将另一个设为由软质材料(弹性橡胶或泡沫性树脂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弹性辊。在通过转印辊10将调色剂像从中间转印带61转印到用纸P上时,有时调色剂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而没有转印到用纸P上。在中间转印带61上残留的调色剂成为在下一工序中发生调色剂的混色的原因。因此,由中间转印带清除单元65去除并回收在中间转印带61上残留的调色剂。具体地,在中间转印带清除单元65中具备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的清除部件(例如为清除刀片)。从动辊63从内侧(里侧)支承中间转印带61,清除部件与中间转印带61接触,使得从外侧向从动辊63按压。包括多级供纸托盘81、...和手动供纸托盘82的多个供纸部80、...在用纸P的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并且向主搬运路径76搬运(供纸)用纸 P。供纸托盘81是用于预先收纳要图像形成(印刷)的用纸P的托盘,从装置主体 110的前面侧装卸自如地安装。供纸托盘81以上下方向在装置主体110的曝光单元1的下方放置多级(这里为4级)。此外,在手动供纸托盘82中放置要图像形成的用纸P。其中,多个供纸部80、...是向主搬运路径76搬运用纸P的结构部件即可,除了供纸托盘81 和手动供纸托盘82之外,还能够例举自动双面供纸装置和供纸盒和大容量供纸单元(LCC : Large Capacity Cabinet)0排出托盘91设置在装置主体110中的图像形成部102的上方,正面朝下地累积已图像形成的用纸P。此外,在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用于将从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传送来的用纸P经由转印辊10和定影单元7而传送到排出托盘91的主搬运路径76。在主搬运路径76的附近配设有供纸辊lla、l la、搬运辊R31、R32、校准前辊R41、R42、校准辊R51、R52、 转印辊10、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搬运辊R61、R62以及排出辊31、32。在反转搬运路径77的附近配置有搬运辊R71、R72、以及搬运辊R81、R82。各搬运辊(R31、R32)、(R61、R62)、(R71、R72)、(R81、R82)是用于促进并辅助用纸 P的搬运的小型辊。此外,在供纸托盘81的用纸供应侧附近具备的供纸辊Ila从供纸托盘 81 —张一张拾起用纸P后供应到主搬运路径76。同样地,在手动供纸托盘82的用纸供应侧的附近具备的供纸辊Ila从手动供纸托盘82 —张一张拾起用纸P后供应到主搬运路径 W。此外,校准前辊R41、R42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R52。校准辊R51、R52与中间转印带61和转印辊10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将用纸P搬运到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10之间的转印压合部附。具体地,校准辊R51、R52临时保持在主搬运路径76上搬运的用纸P,并矫正用纸搬运状态(薄片搬运状态),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用纸P的前端Pl (搬运方向Yl的下游侧端)匹配的定时将用纸P搬运到转印压合部W。定影单元7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在用纸P,具备作为定影辊而发挥作用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热辊71通过旋转驱动从而与从动旋转的加压辊72 —起夹持用纸P, 并搬运用纸P。此外,加热辊71通过在内侧设置的加热器71a而加热,并基于来自温度检测器71b的信号维持在规定的定影温度。通过加热器71a加热的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 — 起,将在用纸P上转印的多色调色剂像热压接在用纸P,对多色调色剂像进行融化、混合、压接而对用纸P进行热定影。反转搬运路径77是用于搬运在方向与搬运方向Yl相反的反转方向Y2上搬运的用纸P的搬运路径,并且被设为如下的搬运路径经由从排出辊31、32到定影单元7与排出辊31、32之间的分支部M为止的主搬运路径76的一部分,与在图像形成部102与供纸部 80,...之间的主搬运路径76的连接部Sb连接。因此,在主搬运路径76和反转搬运路径 77中,用纸搬运装置300与分支部M之间被设为共同的搬运路径。在分支部M中配设有分支门(具体为分支爪84)。分支爪84构成为取得将来自定影单元7的用纸P引导至排出辊31、32的第一姿势(图1的实线所示的姿势)、以及将通过排出辊31、32的反旋转而在方向与搬运方向Yl相反的反转方向Y2上搬运的用纸P引导至反转搬运路径77侧的第二姿势(图1的点划线所示的姿势)。在具备了该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从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供应的用纸P沿着主搬运路径76通过搬运辊R31、R32向校准前辊R41、R42搬运,后端P2 (搬运方向Yl的上游侧端)侧被校准前辊R41、R42夹持,前端Pl在与校准辊R51、R52的压合部N5(参照后述的图2A和图2B)当接的状态下停止。该部分的结构实际上与图27A和图 27B所示的结构相同。此外,校准辊R51、R52与校准前辊R41、R42的动作定时实际上也与图28所示的动作定时相同,通过校准辊R51、R52进行在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搬运和搬运停止,其中该主搬运路径76用于将用纸P搬运至中间转印带61与转印辊10之间的转印压合部附。
1
被搬运至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在调整用纸P的前端Pl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的定时通过校准辊R51、R52搬运,并在转印压合部m中接受转印辊10的电晕放电,在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保持的调色剂像转印在用纸P上。之后,用纸P经过定影单元7,从而用纸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因热而融化、固定。然后,分支爪84被设为第一姿势,在进行用纸P的单面图像的图像形成的情况下, 来自定影单元7的用纸P经由搬运辊R61、R62而搬运到已正旋转的排出辊31、32,进而排出到排出托盘91。此外,在用纸P的双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经过了定影单元7的用纸P的前端 Pl侧临时移送到外部,用纸P的后端P2经过了分支部M之后,分支爪84被设为第二姿势, 通过排出辊31、32进行逆旋转从而用纸P在反转方向Y2上搬运(switctAack),沿着反转搬运路径77 —边正反被反转一边通过搬运辊(R71、R7》、(R8UR82)搬运至校准辊R51、R52 的上游侧的连接部Sb。然后,经由校准辊R51、R52搬运至转印压合部m的用纸P在反面进行了图像形成之后,搬运至已正旋转的排出辊31、32进而排出到排出托盘91。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下面,在以下说明对于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薄片搬运位置)向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 其中,在后述的图2A和图2B中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在图1中未进行图示。图2A和图2B是用于说明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检测结构的说明图,图2A 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一个结构例的侧面图,图2B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一个结构例的平面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校准辊R51、R52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转印压合部附的上游侧。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并检测在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具备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 设置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的附近,并检测用纸搬运位置;以及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设置在搬运方向Yl上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上游侧, 并检测用纸搬运位置。具体地,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配设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前辊R41、R42 的上游侧的附近。校准辊R51、R52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转印压合部附的上游侧。校准前辊R41、R42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在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如图2B所示,在这些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R42中,分别在沿着垂直于搬运方向Yl的用纸面的宽度方向 X(图2B的左右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设有多组(这里为5组)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 R41、R42。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在将用纸P夹持在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 R42并停止的状态下,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在校准前辊R41、R42中搬运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在这里,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172检测在沿着与搬运方向垂直的用纸面的宽度方向X上的、从预先设定的用纸搬运基准(中心位置)C的偏差量(偏移量)。具体地,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172具备发光部170a、170a和光接收部170b、170b。在这里,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172构成线传感器,并且被设为如下的CIS (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传感器该CIS传感器由利用使用在一列线上排列的与各像素对应的等倍镜头的阵列而结合的方式的线传感器的发光部(具体为发光侧线传感器)170a、170a以及光接收部(具体为光接收侧线传感器)170b、 170b构成。发光部170a、170a和光接收部170b、170b隔着主搬运路径76而对峙(参照图 2A),并且分别沿着宽度方向X而配置,以便沿着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R42 (参照图2B)。如此配设的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172形成为能够覆盖从所搬运的用纸P的最小宽度(例如为明信片尺寸)起到最大宽度(例如为A3纵向尺寸)的长度,以便能够检测用纸P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侧边缘P3。另外,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 171、172也可以被设为C⑶传感器。薄片检测部180 (具体为PIN传感器)检测用纸P的有无(用纸P是否在通过)。 薄片检测部180配设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前辊R41、R42的下游侧的附近。下面,在以下参照图3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方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控制部101(具体为中央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各种传感器部106。控制部101通过时序控制来管理上述的原稿读取装置108、光学单元90、图像形成部102以及用纸搬运系统103的各驱动机构部(未图示),并且基于包括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各种传感器部106的检测值来对各部输出控制信号。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操作部118、存储器104以及图像数据通信单元 105。操作部118、存储器104以及图像数据通信单元105以相互可通信的状态连接在控制部101。操作部118接受通过用户或修护人员等操作者的输入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各种设定信息或用于使各功能进行动作的信息、图像形成处理条件等输入数据,并将所接受的输入数据发送给控制部101。在这里,操作部118被设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壳体中的正面上部设置的操作面板。在操作部118中设置有显示装置等显示部119和输入部16(也参照后述的图17)。在这里,输入部116具有多个输入键116a,被设为能够由操作者进行键输入操作的键输入操作部。此外,显示部119显示来自输入部116的输入内容和操作指示、消息、或者装置整体的动作状况。在这里,在显示部119的显示画面中设置有用于接受操作者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该触摸面板作为输入部发挥作用。在存储器104中存储有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所需的各种控制信息。具体地,用于后述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的各种数据存储在存储器104。图像数据通信单元105是,为了能够与其他的数字图像设备对图像信息和图像控制信号等进行信息通信而设置的通信单元。在具备了该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控制部101在按照由用户通过操作部118
1的操作而设定输入的图像形成处理条件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控制时,使得用纸搬运系统103 启动,从而将用纸P的前端Pl当接到校准辊R51、R52的压合部N5,并基于薄片检测部180 的检测值使夹持了用纸P的后端P2侧的校准前辊R41、R42旋转从而在卷绕用纸P的状态下临时停止。(实施方式1)控制部101作为校正对于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向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模式,具备实现图像形成处理的速度提高的高速校正模式、以及实现图像写入位置的精度提高的线性校正模式。在高速校正模式中,在对多张用纸P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在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中对多张用纸P中预先设定的张数(1张或2张以上)的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用纸搬运位置决定向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0a,基于所决定的校正量β a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并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搬运到转印压合部m的用纸P进行图像形成处理,针对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以后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的用纸P,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搬运到转印压合部m 的用纸P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在线性校正模式中,在对多张用纸P连续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在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中对多张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用纸搬运位置决定向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i3b,基于所决定的校正量i3b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并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搬运到转印压合部m的用纸P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另外,在控制部101中,分别独立地对多个供纸部80、...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即,控制部101以多级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等的供纸部为单位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在各供纸部中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不影响在其他供纸部中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此外,存储器104对每个供纸部80、...设置,对与供应用纸P的供纸部对应的存储器104存储后述的校正处理的数据(具体为用纸搬运位置α 0、校正量β a等)。而且,控制部101根据相对于基于通过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检测的用纸搬运位置而决定的校正量参照后述的图8B)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基于通过对于在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中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被供应而处于图像形成的态势的用纸P)的检测的用纸搬运位置而决定的校正量βΜ参照后述的图9Β),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其中,基于由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检测出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相对于主搬运路径76上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决定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此外,在这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被设为,在感光体鼓3、...的相同位置写入了相同的图像时,在这些用纸P的正反面上形成的图像的偏差成为规定值(例如为最大 0. 5mm)以下的偏差量。在本实施方式1中,控制部101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b的差分值Δ β处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 F(例如为士0. 5mm)的情况下,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并且在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切换为线性校正模式。在这里,存储器104根据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而存储并更新校正量β a, i3b,在存储器104中预先存储有基准范围F(参照图3)。其中,关于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在初期在制造时等预先设定的初始值被存储在存储器104中。根据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关于其他用纸P的应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而利用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检测,因此能够在如本实施方式的高速设备中也能够一边对多张用纸P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一边进行图像形成。由此,在如本实施方式的高速设备中,也能够高速高精度地进行在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 此外,基于主搬运路径76上的对于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来决定校正量β a、β b, 能够进行任意方向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其结果,能够应对在主搬运路径76中的用纸搬运位置的任意方向(例如为宽度方向X或搬运方向Yl上的用纸搬运位置)上的偏差(这里为宽度方向X上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但是,根据相对于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P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i3b,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因此,例如在因摩擦等发热而搬运辊R31、R32、校准前辊R41、R42、校准辊R51、R52等膨胀、或者向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的用纸P的继续添加而薄片搬运位置的偏差变大的情况下,切换为线性校正模式,从而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成为本来(根据实际检测出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图像写入位置,由此,即使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 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在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但是,若考虑至校准辊R51、R52为止的用纸P的搬运引起的位置偏差的影响,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在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越靠近校准辊R51、R52越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检测。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如果在高速设备中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过度靠近校准辊的上游侧,则在检测用纸搬运位置之前已经开始进行对感光体鼓的图像信息的写入,从而无法进行对感光体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因此,需要在校准辊的上游侧附近检测出用纸搬运位置之后开始对感光体鼓的图像信息的写入,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相应地降低。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具备用于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附近检测用纸搬运位置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 171、以及用于在搬运方向Yl上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上游侧检测用纸搬运位置的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因此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在高速校正模式和线性校正模式下能够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的附近检测用纸搬运位置。此外,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能够在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判断之前,在搬运方向Yl上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上游侧检测用纸搬运位置。即, 通过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在搬运方向Yl上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上游侧进行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因此能够在开始进行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之前,求与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相应的值,能够在开始进行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之前进行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而且,从在高速校正模式下高精度地检测用纸搬运位置的观点出发,如本实施方式1 那样,即使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附近进行检测,也利用关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检测,从而能够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出在高速模式下的用纸搬运位置之前开始进行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能够相应地实现在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的高速化。例如,在高速校正模式下,在进行1秒钟搬运大约2张A4横向的用纸P的高速搬运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具有富裕地对在校准辊R51、R52中临时停止的用纸P决定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3 a。进而,在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判断中,利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的差分值,因此通过用于计算差分值△ β的简单的运算结构将差分值△ β的大小(程度)设为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触发,从而能够容易地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其中,也可以使基准范围F能够在服务模拟等设定模式中设定变更。 由此,能够根据用户所要求的位置匹配精度来设定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程度(幅度)。此外,在搬运方向Yl中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设置了用于将用纸P搬运到主搬运路径76的多个供纸部80、...,对多个供纸部80、...的每一个独立地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因此,即使多个供纸部80、...具有任何功能,也能够分别区别多个供纸部 80、...而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其结果,能够与来自哪一个供纸部80的用纸P无关地, 适当地对在各个供纸部80中收纳的用纸P进行图像形成。此外,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在由校准辊R51、R52停止了用纸P的状态下进行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因此能够在消除了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搬运摇晃的状态下进行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能够抑制用纸P的搬运摇晃引起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线性校正模式下优选使用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 171的检测值,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在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的切换的判断中使用的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的检测值。(控制例1)下面,在以下参照图4至图1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 (自动校正)的控制例1。另外,在本控制例1中,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移量被设为在与搬运方向Yi垂直的宽度方向X上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此外,在本控制例1中,在线性校正模式下使用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检测值。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制造时如下进行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首先,将图像写入位置设为初始基准位置(刚制造后的、没有调整的状态下的位置)之后,将测试图形的图像信息190a(参照后述的图4)图像形成(测试印刷)在用纸P上。图4是表示在进行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时,将图像写入位置设为初始基准位置而在用纸P上形成的测试图形的图像信息190a的概略平面图。如图4所示,用纸P的中心位置C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在图4中为下方)偏离, 用纸P相对于预先设定的用纸搬运位置(参照图4的实线)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偏离(参照图4的虚线)而搬运用纸P的情况下,设定者在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中测定用纸搬运位置α 0并存储在存储器104(参照图3)。
图5是用于说明在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基准调整量β0的说明图。在存储器104中存储了用纸搬运位置α 0的设定者目视测试印刷之后,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基准调整量β 0而调整图像写入位置,使得图像信息190a 的图像写入位置与用纸P的应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匹配在图5的虚线),从而结束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由此,得到调整后的图像信息190b的图像写入位置(参照图 5)。在这里,基准调整量是从初始基准位置的位移量。另外,上述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能够分别对多个供纸部80、...单独地实施。如已说明的那样,多个供纸部80、...包括多级供纸托盘81和手动供纸托盘82。 对这些多个供纸部80、...,分别通过上述的初始设定单独地设定用纸搬运位置α 0和基准调整量β 0。而且,使用与在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供应用纸P的供纸部对应地设定的用纸搬运位置α0和基准调整量β0来实施在用纸P上进行图像形成时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另外,在进行双面图像形成时的反面的图像形成(再印刷)中,也能够同样地实施。下面,参照图6和图7来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
Io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的流程图。此外, 图7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8的“校正量i3a、β b的决定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另外,在图6和图7所示的控制例1中,表示所供应的用纸P的张数的η是1以上的整数。在图6所示的控制例1的流程图中,首先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00,若通过操作部 118的操作来接受对多张用纸P的连续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印刷)请求(在步骤Sl 中“是”),控制部101开始进行装置的初始化工序(关于图像形成处理的初始化工序)(步骤S2)。例如,在感光体鼓3、...中开始进行通过带电器5、...的带电电位的调整、通过清除部4、...的感光体鼓3、...表面的调色剂污染的清除等初始化工序。接着,控制部101从1个供纸托盘81供应第一张用纸(步骤S3),将用纸张数η设为1之后,沿着主搬运路径76通过搬运辊R31、R32向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的转印压合部m搬运,由薄片检测部180检测出向转印压合部m的用纸Ρ之后,使前端PI当接在校准辊R51、R52,通过校准前辊R41、R42夹持后端P2侧而临时停止。然后,由薄片检测部180进行用纸P的检测之后待机至经过时间t3 (在步骤S4中“否”),若经过时间t3 (在步骤S4中“是”),则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对第一张(η= 1)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并测定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α a(n) :n = 1)(步骤SQ,并将偏移量α a(n) (η = 1)存储到存储器104。偏移量α a(n)是初始设定时的用纸搬运位置α0与所测定的用纸搬运位置ad之间的距离(参照后述的图8A)。然后,待机至装置的初始化工序结束(在步骤S6中“否”),若结束装置的初始化工序(在步骤S6中 “是”),则转移到步骤S7。接着,控制部101基于在步骤S5中测定的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 a a (η) :η = 1),对第一张(η = 1)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在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中的校正量β a(步骤S7),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静电潜影)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一张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具体地,校正量β a是[基准调整量β 0] +[偏移量α a (η)] (η = 1)的值(参照图8Β)。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β a。这里,关于步骤S5和步骤S7的处理,进一步参照图8A和图8B来进行说明。图8A和图8B是表示在控制例1中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出的图像信息190的概略平面图。图8A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测定的测定用纸搬运位置的偏移 fi aa(n)的图。此外,图8B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β a的图。例如,如图8A所示,用纸P的中心位置C相对于搬运方向Yl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 (在图8A中为下方)偏离,用纸P相对于预先设定的用纸搬运位置(参照图8A的虚线) 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偏离(参照图8A的一点划线)而搬运用纸P的情况下,将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作为偏移量aa(n)(n= 1)存储在存储器104。而且,如图8B所示,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i3a(= β0+α&(η) :η = 1),使得在感光体鼓 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190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一张(n = 1)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匹配在图8Β的一点划线)。然后,控制部101基于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出的校正量β a来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印刷)处理(步骤S8)。即,基于在步骤S7中决定的校正量来进行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重新开始进行校准辊R51、R52和校准前辊R41、R42的驱动而开始进行第一张(n = 1)用纸P的搬运,在转印压合部m中进行对第一张(n = 1)用纸P的图像形成(印刷处理)。接着,控制部101确认是否存在下一个图像形成(印刷)(步骤S9),当存在下一个图像形成(印刷)的情况下,对用纸张数η进行增加之后(η — η+1),从供纸部80供应下一个第二张(n = 2)用纸P (步骤S10),将所供应的用纸P沿着主搬运路径76向转印压合部 Nl搬运。然后,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对第二张(n = 2)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 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从而测定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αΜη) :n =幻(步骤 Sll),将偏移量ab(n) (η = 2)存储在存储器104。偏移量a b (η)是初始设定时的用纸搬运位置a 0与所测定的用纸搬运位置a d之间的距离(参照图9A)。在步骤Sll以后,控制部101基于在步骤Sll中测定的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 (偏移量ab(n) :n = 2),对第二张(η = 2)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在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中的校正量i3b(步骤S12),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二张(n = 2)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具体地,校正量0b是[基准调整量β0] +[偏移量ab(n)](n = 2)的值(参照图9B)。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β b。这里,关于步骤Sll和步骤S12的处理,进一步参照图9A和图9B来进行说明。图9A和图9B是表示在控制例1中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出的图像信息190的概略平面图。图9A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测定的测定用纸搬运位置的偏移量a b(n)的图。此外,图9B是用于说明在控制例1中决定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Pb的图。例如,如图9A所示,用纸P的中心位置C相对于搬运方向Yl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在图9A中为下方)偏离,用纸P相对于预先设定的用纸搬运位置(参照图9A的虚线) 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偏离(参照图9A的一点划线)而搬运用纸P的情况下,将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作为偏移量ab(n)存储在存储器104。而且,如图9B所示,决定对感光体鼓 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β b,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190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二张(n = 2)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匹配在图9Β的一点划线)。然后,计算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与在该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的差分值Δ β (步骤 S13),并判断差分值Δ β是否在基准范围F内(步骤S14)。在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否”),转移到步骤S16, 另一方面,当差分值Δ β在基准范围F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是”),基于在步骤S7 中决定的上一次的第一张(n-1 :n = 2)用纸P(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的校正量β a(= β 0+α a (n-1) :n = 2),进行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并基于高速校正模式下的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第二张(n = 2)用纸P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印刷)处理(步骤S15),转移到步骤S16。接着,由薄片检测部180进行用纸P的检测之后待机至经过时间t3(在步骤S16 中“否”),若经过时间t3 (在步骤S16中“是”),则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对第二张(n = 2)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并测定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 (偏移量α a (η) :η =幻(步骤S17),并将偏移量α a (η) (η = 2)存储到存储器104。在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01在图7所示的步骤S18的子程序中,基于在步骤S17中测定的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aa(ri) :n = 2),对第二张(n = 2) 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
β0+α&(η) :η = 2)(步骤S181),并且决定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的校正量β b(= β0+α&(η) :η = 2)(步骤S182)(参照图8B),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二张(n = 2)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β a、 3 b。然后,返回到图6的步骤S19。接着,判断差分值A β是否在基准范围F内(步骤S19),当差分值Λ β在基准范围F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是”),转移到步骤S9,另一方面,在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否”),基于在步骤S18中决定的当前的第二张(η = 2)用纸Ρ(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出的校正量βΜ= β0+α&(η) :η = 2),进行在线性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并基于线性校正模式下的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第二张(n = 2)用纸P开始进行图像形成 (印刷)处理(步骤S20),转移到步骤S9。接着,控制部101确认是否存在下一个图像形成(印刷)(步骤S9),当存在下一个图像形成(印刷)的情况下,对用纸张数η进行增加之后(η — η+1),从供纸部80供应下一个第三张(n = 3)用纸P (步骤S10),将所供应的用纸P沿着主搬运路径76向转印压合部附搬运。然后,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对第三张(n = 3)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从而测定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α b(n) :n =幻(步骤Sll),将偏移量α b(n) (η = 3)存储在存储器104。然后,控制部101基于在步骤Sll中测定的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 ab(n) :n = 3),对第三张(η = 3)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在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中的校正量β b(= βΟ+αΜη) :η = 3)(步骤S12),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三张(n = 3)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i3b。然后,计算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与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的差分值Δ β (步骤S13),并判断差分值Δ β是否在基准范围F内 (步骤S14)。在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否”),转移到步骤S16, 另一方面,当差分值Δ β在基准范围F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是”),基于在步骤S7 中决定的上一次的第二张(n-1 :n = 3)用纸P(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的校正量β a(= β 0+α a (n-1) :n = 3),进行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并基于高速校正模式下的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第三张(n = 3)用纸P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印刷)处理(步骤S15),转移到步骤S16。接着,由薄片检测部180进行用纸P的检测之后待机至经过时间t3 (在步骤S16 中“否”),若经过时间t3 (在步骤S16中“是”),则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对第三张(n = 3)用纸P检测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搬运位置,并测定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 (偏移量α a (η) :η = ;3)(步骤S17),并将偏移量α a (η) (η = 3)存储到存储器104。在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01在图7所示的步骤S18的子程序中,基于在步骤S17中测定的从初始设定位置的偏差量(偏移量aa(ri) :n = 3),对第三张(n = 3) 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在预先设定的张数中的校正量= βθ+aa (η) :η = 3)(步骤S181),并且决定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的校正量β b( = β 0+aa(n) :n = 3)(步骤S182)(参照图8B), 使得在感光体鼓3、...上显像化的图像信息(静电潜影)的图像写入位置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搬运的第三张(n = 3)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匹配。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 3 a、β b。然后,返回到图6的步骤S19。接着,判断差分值A β是否在基准范围F内(步骤S19),当差分值Λ β在基准范围F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是”),转移到步骤S9,另一方面,在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在步骤S19中“否”),基于在步骤S18中决定的当前的第三张(η = 3)用纸Ρ(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出的校正量βΜ= βΟ+α&(η) :η = 3),进行在线性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并基于线性校正模式下的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第三张(n = 3)用纸P开始进行图像形成 (印刷)处理(步骤S20),转移到步骤S9。控制部101进一步也对第四张以后的用纸P,同样地重复进行步骤S9 步骤S20 的处理,进行相对于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控制。另外,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也可以是,删除步骤S19、S20以及图7的步骤S182 的处理,在步骤S14的处理的判断(“否”)与步骤S16的处理之间追加如下的处理基于在步骤S12中决定的在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中的校正量i3b( = βΟ+aMn))进行线性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并基于在线性校正模式下的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用纸P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印刷)处理。图10和图11是,分别表示在本控制例1的高速校正模式和线性校正模式中,关于供纸辊IlaUla的供纸拾起检测的有效/无效、关于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的有效/ 无效、通过激光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定时的有效/无效、关于校准辊R51、 R52的搬运驱动的有效/无效、关于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的有效/无效、关于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的有效/无效的关系的时序图。图10和图11所示的各时间t0 t9为如下。即,时间t0表示从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起到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为止的时间。时间tl 表示从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起到进行图像写入为止的时间。时间t2表示从图像写入起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的搬运为止的时间。时间t3表示从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起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为止的时间。时间t4表示从第二张以后的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P的后端P2的检测起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搬运停止为止的时间。时间t5表示从校准辊R51、R52的用纸搬运起到供纸辊IlaUla的供纸拾起开始为止的时间。时间t6表示从第二张以后的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起到进行图像写入为止的时间。时间t7表示因装置的初始化的相对于时间tl的延迟时间。时间 t8表示对于第一张用纸P的校准辊R51、R52的停止期间。时间t9表示对于第二张以后的用纸P的校准辊R51、R52的停止期间。如图10所示,根据本控制例1,在高速校正模式下利用第一张用纸P的检测值,因此与图11所示的线性校正模式不同,对第二张以后的用纸P,在比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早的定时进行通过激光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 因此,关于从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起到校准辊R51、R52的搬运驱动为止的校准辊R51、R52的停止期间t8、t9,能够将对于第二张以后的用纸P的停止期间t9设定成比对于第一张用纸P的停止期间伪短。此外,对于第一张用纸P的停止期间伪能够与装置本身的装置的初始化工序(启动时间)等重叠,能够有效利用对于第一张用纸P的停止期间伪。此外,对第二张以后的用纸P利用第一张用纸P的检测值,不拉长停止期间t9也可,适合高速设备。相对于此,在图11所示的线性校正模式下,与高速校正模式不同,在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之后,进行通过激光的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因此需要相应的时间,但是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成为本来的(根据实际检测的用纸搬运位置)图像写入位置,因此能够将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对感光体鼓 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精度大致设为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读取精度 (例如在200dpi的读取精度下为0. 127mm的误差)。而且,通过根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的在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b,切换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从而即使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突然变大,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 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
另外,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控制例1中对所有的用纸P进行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需要的任意的用纸P进行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实施方式2)但是,在校准辊R51、R52中临时停止时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不一定在前后的用纸P中处于相同的位置,存在多少产生偏差的可能性。本实施方式2考虑这一点,求对依次搬运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检测值进行了平均的平均值,从而吸收这样的每个用纸 P的一些偏差,决定精度更高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在本实施方式2中,控制部101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设为如下的结构在高速校正模式下,将基于对从相同的供纸部80(例如为同一级的供纸托盘81等)搬运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进行了平均的平均值α av而得到的计算值设为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3 a。根据本实施方式2,通过在高速校正模式下将基于对从相同的供纸部80(例如为同一级的供纸托盘81等)搬运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偏差量进行了平均的平均值 α av而得到的计算值设为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β a,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运算结构来提高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的精度。(控制例2)下面,以下参照图6和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2。在本控制例2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代替图7所示的子程序而设置了图12所示的子程序。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2的“校正量β a、β b的决定处
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另外,在本控制例2中,以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图12所示的“校正量i3a、β b的决定处理”的子程序中,在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01使用偏移量α a (η)来计算α av = ( α a (1) + α a (2)+. . . + α a (η))/n (步骤 S181a),并基于该计算结果即平均值α av,对第η张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O+αaV)(步骤S18 ),并基于偏移量aa(n)来决定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i3b(= i30+aa(n))(步骤S183a)。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β a、β b。然后,返回到图6的步骤S19。另外,成为对象的张数的用纸P不限定于如本控制例2所示那样连续搬运的用纸 P,可以任意地设定为例如奇数张数或偶数张数的隔1张的用纸P、从1张起到10 30张为止的用纸P (参照后述的控制例3)、从2张起到8张为止的用纸P、任意设定的张数的用纸
P绝 Γ 寸O(实施方式3)但是,在校准辊R51、R52中临时停止时的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偏离的可能性高。但是,该偏差在上一次搬运的用纸P与下一次搬运的用纸P之间不会极端不同或者几乎没有,但是,存在例如第一张与第三十一张之间相当偏离的可能性。具体地,在多张的连续图像形成(具体为超过500张的大量印刷)中,考虑校准辊R51、R52因与用纸P的摩擦而发热从而热膨胀的情况,有时因该热膨胀等而用纸搬运位置渐渐变化,因此存在如果总是将最初的值用于平均值的计算则精度变差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3中, 考虑这一点,按某个一定张数分别对平均值的计算处理进行初始化。在本实施方式3中,控制部101在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按预先设定的初始化张数 H(例如为30张)的区分,初始化平均值α av。根据本实施方式3,因热膨胀等而用纸搬运位置渐渐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平均值α av的精度的恶化。(控制例3)下面,以下参照图6和图1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3。在本控制例3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代替图7所示的子程序而设置了图13所示的子程序。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3的“校正量β a、β b的决定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另外,在本控制例3中,以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控制例3中,在存储器104中预先存储初始化张数H (例如为30张)(参照图 3)。另外,初始化张数H也可以在服务模拟等设定模式下能够设定变更。在本控制例3中,初始化张数H被设为30张。S卩,在本控制例例3中,按H张(= 30张)区分具有图像形成请求的图像形成张数,按H张(=30张)初始化平均值α av的计算处理。在图13所示的“校正量β a、β b的决定处理”的子程序中,在步骤S17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01判断用纸张数η是否超过了一个区分即H张(=30张)(步骤SlSlb), 在没有超过的情况下(在步骤SlSlb中“否”),使用偏移量aa(n)来计算aav = (aa(l) + aa(2)+.. . + α a (n))/n (步骤S182b),并基于该计算结果即平均值α av,对第η 张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 3b(= i3 0+aa(n))(步骤S183b),并基于偏移量α a (η)来决定在该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Μ= i30+aa(n))(步骤S184b)。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β a、 3 b。然后,返回到图6的步骤S19。另一方面,在步骤SlSlb中,在用纸张数η超过一个区分即H张(=30张)(第(H 的倍数+1)张)的情况下(在步骤SlSlb中“是”),在将用纸张数η设为1而将之前(第H 张)的用纸P的检测值即α a (H) (H = 30)代入到α a (η) (η = 1)的初始化处理之后(步骤Sl^b),删除在存储器104中存储的过去的历史即Cia(I) α a (H)(设为0),并将偏移量aa(l)存储在存储器104。然后,基于偏移量α a (1) ( = aa(H)),对第(H的倍数+1) 张用纸P决定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写入位置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
= β 0+α a (1))(步骤SlSm3),并转移到步骤S184b。这时,更新存储器104的校正量 β a。而且,在步骤S184b的处理之后,返回到图6的步骤S19。S卩,在步骤S186b的处理中, 实质上将第H的倍数张视为新的区分的第一张。另外,在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使用由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检测的全部偏移量aa(l)、α a (2).....α a (η)来计算这些全部检测值的平均值α av。但是,例如因向供纸托盘81的供纸状态而仅其中一张的偏差变大而供纸的情况下、或者主搬运路径76上的搬运中产生了用纸P的搬运偏差的情况下,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对该用纸P的检测值成为与其他的检测值相比较相差很大的可能性高。因此,将该与其他的检测值相差大的检测值设为全部检测值的平均值α av的对象的情况下,平均值aav偏向相差大的检测值,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的精度恶化。因此,在实施方式2、3中优选为,控制部101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 中的校正量0b的差分值△ β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从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校正量β a中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图14是,在控制例2、3的“平均值α av的计算处理”的子程序中差分值Δ β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从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超过基准范围F的校正量β a 中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在“平均值α av的计算处理”的步骤S181a、S182中,首先进行如下的初始化处理对合计的计算值即合计值α a代入偏移量α a(l),对变量i、j分别代入 “1” (步骤 S186a)。接着,对变量i进行增加之后(i — i+1)(步骤S186b),计算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i3a(= β0+α&( -1))与在该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 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i3b(= i3 0+aa(i))的差分值Δ β (步骤 S186c),并判断差分值Δ β是否在基准范围F内(步骤S186d)。在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在步骤S186d中“否”),转移到步骤 S186g,另一方面,当差分值Δ β在基准范围F内的情况下(在步骤S186d中“是”),对变量j进行增加之后(步骤S186e)之后,对合计值α a加上偏移量α a(i)(步骤S186f)。接着,判断变量i是否小于用纸张数η (步骤S186g),在变量i小于用纸张数η的情况下(在步骤S186g中“是”),转移到步骤S186b。另一方面,如果变量i成为用纸张数 n(在步骤S186g中“否”),计算平均值aav =(合计值α a)/j (步骤S186h)由此,从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差分值Δ β超过基准范围F的校正量β a中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偏差量,不将可靠度低的数据采用为平均值的数据,从而能够提高平均值的数据的精度。相应地,能够提高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精度。(实施方式4)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了多个供纸部80、...的情况下,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0a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0b的差分值Δ β 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时,在供应用纸P的供纸部80中存在关于用纸搬运位置的异常的可能性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4中,控制部101在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 与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的差分值Δ β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数K (例如为3张)中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从相同尺寸(也包括用纸尺寸的纵横的方向)的其他供纸部80 (例如,在供应A4 横向的用纸P的供纸部中供应A4横向的用纸P的其他供纸部)供应用纸P,对差分值Δ β 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连续张数K的计数进行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4,在多个供纸部80、...中,将来自差分值Δ β在规定张数K(例如为3张)中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供纸部80的供纸变更为,来自用纸尺寸的方向相同且相同尺寸的其他供纸部80的供纸,从而即使在多个供纸部80、...的其中一个中发生了关于用纸搬运位置的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而且,在差分值Δβ在规定张数Κ(例如为3 张)中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情况下,对连续张数K的计数进行重置,因此能够返回到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印刷)处理速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作为从其他的供纸部80供应用纸P的情况下、用于通知应检查在从其他的供纸部80供应用纸P之前供应了用纸P的供纸部80的情况的通知器, 控制部101具备显示部件,其通过消息使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显示部119显示应检查供纸部80的情况。由此,用户能够容易识别应检查差分值Δ β在规定张数Κ(例如为 3张)中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供纸部80的情况。(控制例4)下面,以下参照图15和图16来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4。图15和图16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4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在本控制例4的流程图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例1 幻的步骤S9的处理的判断(“是”)与步骤SlO的处理之间设置了步骤S9a S9f的处理,在步骤S14的处理的判断(“是”)与步骤S15的处理之间设置了步骤S14a,在步骤S14的处理的判断(“否”) 与步骤S16的处理之间设置了步骤S14b。另外,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控制例4的流程图中,对实际上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 (控制例1 3)相同的处理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以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在本控制例4中,在存储器104中预先存储规定张数K (例如为3张)(参照图3)。 另外,规定张数K也可以在服务模拟等设定模式下能够设定变更。由此,能够变更关于供纸部80的用纸搬运位置的应检查的程度。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控制例4中,在步骤S2的初始化工序中,对用于计数差分值Δ β连续超过基准范围F的连续张数的变量k进行重置(对变量k代入“0”)。然后,在步骤S9a中,判断变量k是否小于规定张数K,在变量k小于规定张数K的情况下(在步骤S9a中“是”),转移到步骤S10,另一方面,在变量k为规定张数K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9a中“否”),在操作部118(参照图17,未图示消息)的显示部119中显示用于表示应检查当前正供纸的供纸部80的情况的消息(例如为“请检查供纸部”等消息) (步骤S9b),并判断在多个供纸部80、...中是否存在与当前供纸的供纸部80相同尺寸(也包括用纸尺寸的方向)的其他供纸部80(步骤S9c)。在没有相同尺寸的其他供纸部的情况下(在步骤S9c中“否”),转移到步骤S10, 另一方面,当存在相同尺寸的其他供纸部的情况下(在步骤S9c中“是”),对变量k进行重置(对变量k代入“0”)(步骤S9d),并切换为相同尺寸的其他供纸部(步骤S9e)。然后, 从存储器104读出与其他供纸部对应的校正量β a(步骤S9f),转移到步骤S10。此外,在步骤SHa中,对变量k进行重置(对变量k代入“0”),在步骤S14b中,对变量k进行增加(k — k+1)。(实施方式5)但是,根据用户,有时要求优先即使无法实现在高速校正模式下的图像形成处理速度、但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是本来的图像写入位置的线性校正模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控制部101能够选择模式切换动作和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其中,在该选择模式切换动作中,根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 β 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b来切换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在该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中,与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由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2检测了用纸搬运位置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i3b的值无关地切换到线性校正模式。根据本实施方式5,在要求优先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为本来的图像写入位置的线性校正模式的情况下,用户选择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从而与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β 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的用纸P中的校正量^b的值无关地将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设为本来的图像写入位置。因此,能够应对即使无法实现在高速校正模式下的速度也优先线性校正模式的要求。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设为组合了实施方式4和实施方式 5的结构。(控制例5)下面,以下参照图17至图19来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5。控制部101根据在存储器104(参照图3)中存储的动作切换用存储器标志FL的状态来识别模式切换动作与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中的哪一个的选择。图1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部118的显示部119中、接受模式切换动作和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选择的动作选择画面的平面图。如图17所示,在这里,在用于修护人员进行期望的设定和选择的服务模拟模式下进行模式切换动作与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选择。即,在显示部119显示的动作选择画面中,通过用户对画面的触摸操作,从而选择用于将动作切换用存储器标志FL设为切换到模式切换动作的状态(例如为“0”)的第一选择按钮BT1、或者用于将动作切换用存储器标志FL设为切换到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状态(例如为“1”)的第二选择按钮BT2。然后,操作执行键EXE,从而确定在第一选择按钮BTl和第二选择按钮BT2中的反转显示状态的按钮的动作选择。另外,在初期,动作切换用存储器标志FL成为切换到模式切换动作的状态(例如为“0”),在图17中,表示选择了第一选择按钮BTl的状态。图18和图19分别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5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在本控制例5的流程图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例1 3)的步骤SlO的处理与步骤Sll的处理之间设置步骤SlOa的处理,在步骤S18的处理与步骤S19的处理之间设置步骤SlSa的处理。另外,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控制例5的流程图中,对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例1 3)相同的处理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控制例5中,在步骤SlOa中,判断是否选择了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在没有选择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情况下、即在选择了模式切换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lOa中“否”),转移到步骤Sl 1,在选择了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情况下 (在步骤SlOa中“是”),转移到步骤S16。此外,在步骤SlSa中,判断是否选择了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在没有选择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情况下、即在选择了模式切换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lSa中“否”), 转移到步骤S19,在选择了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的情况下(在步骤SlSa中“是”),转移到步骤S20。(实施方式6)在以上说明的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将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设为第一和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172的两个检测部,但是,也可以设为用于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前辊R41、R42的上游侧检测用纸P的用纸搬运位置的一个检测部。图20A和图20B是用于说明在主搬运路径76上的用纸P的检测结构的说明图。 图20A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其他的结构例的侧面图, 图20B是概略表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和薄片检测部180的其他的结构例的平面图。另外,在图20A和图20B中,对与图2所示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以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20A和图20B所示,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设置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前辊R41、R42的上游侧的附近,检测薄片搬运位置。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检测在校准前辊R41、R42中搬运的用纸P的用纸检测位置。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配设在搬运方向Yl上的校准前辊R41、R42的上游侧的附近。 在这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检测在沿着与搬运方向Yl垂直的用纸面的宽度方向X上的从预先设定的用纸搬运基准(中心位置)C的偏差量(偏移量)。具体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具备发光部170a和光接收部170b。在这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构成线传感器,并且被设为如下的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传感器该CIS传感器由利用使用在一列线上排列的与各像素对应的等倍镜头的阵列而结合的方式的线传感器的发光部(具体为发光侧线传感器)170a以及光接收部(具体为光接收侧线传感器)170b构成。发光部170a和光接收部170b隔着主搬运路径76而对峙(参照图 20A),并且分别沿着宽度方向X而配置,以便沿着校准前辊R41、R42 (参照图20B)。如此配设的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形成为能够覆盖从所搬运的用纸P的最小宽度(例如为明信片尺寸)起到最大宽度(例如为A3纵向尺寸)的长度,以便能够检测用纸P在宽度方向X 上的一侧边缘P3。另外,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也可以被设为C⑶传感器。在图20A和图20B所示的结构中,也在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的情况下,关于其他用纸P的应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位置,利用关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用纸P的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的检测,从而也能够在高速设备上高速且高精度地进行用纸P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与在感光体鼓3、...上的图像写入位置的位置匹配。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7)
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中,执行1个图像形成(印刷)请求、即1个作业内的处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7中执行连续的印刷请求、即连续执行多个作业。S卩,通常如果印刷请求不同,则用纸P的尺寸和所使用的供纸托盘可能不同。因此,考虑这样的情况,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中按一个印刷请求结束处理。但是,即使是多个印刷请求,在不停止装置的动作而连续处理该多个印刷请求、并且所使用的供纸托盘也相同的情况下,对连续的印刷请求直接继续实施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的处理,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因此,考虑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7中,控制部101在不停止装置的动作而连续处理多个印刷请求、并且所使用的供纸托盘也相同的情况下,对连续的印刷请求直接继续实施。由此,在多个印刷请求中能够提高印刷处理速度。(控制例7)下面,在以下参照图21说明本实施方式7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7。图21是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1至控制例6中进行控制例7的流程图。在图21所示的流程图中,在进行多个印刷请求的情况下,控制部101始终监视当前的印刷处理是否为相同的1个印刷请求、即相同作业的印刷处理(在步骤S41中“是”)。 另一方面,在结束一个作业的印刷处理而执行下一个作业的印刷处理的情况下(在步骤 S41中“否”),判断下一个作业的处理是否为从上一个作业的处理结束起不停止装置而连续执行的连续印刷(步骤S4》。在连续印刷的情况下(在步骤S42中“是”),接着判断用于供纸的供纸托盘是否为与在上一个作业中使用的供纸托盘相同的托盘(步骤S43)。然后,在供纸托盘相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43中“是”),控制部101对下一个作业也直接继续实施在上一个作业中实施的从控制例1至控制例6中的一个处理(步骤S44)。另一方面,在步骤S42中不是连续印刷(在步骤S42中“否”)、或者在步骤S43中不是相同的供纸托盘的情况下(在步骤S43中“否”),从最初起对下一个印刷请求实施控制例1 6中的一个处理(步骤S40。S卩,在步骤S45中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印刷处理的初始化。(实施方式8)在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7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1至控制例7 中,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印刷模式为单面印刷。但是,在印刷模式中,除了单面印刷之外还存在双面印刷的模式。即使是相同的用纸P,在双面都没有印刷的最初的用纸P与在单面已印刷的状态的用纸P中,在校准辊R51、R52中夹持时的接触状态不同,因此在校准辊R51、 R52中当接而停止时的用纸搬运位置可能不同。因此,考虑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8中,控制部101在印刷模式为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按用纸P的印刷面(正面侧和反面侧)对每个印刷面决定图像写入位置。由此,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于在用纸P上的印刷状态(正面侧印刷的情况与反面侧印刷的情况)而高精度地决定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S卩,控制部101在正面侧印刷的情况下,仅使用对正面侧进行印刷时由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进行检测的、在存储器104中存储的正面侧印刷时的检测值,进行校正处理,在反面侧印刷的情况下,仅使用对反面侧进行印刷时由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进行
3检测的、在存储器104中存储的反面侧印刷时的检测值,进行校正处理。(实施方式9)但是,在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8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中,在对多张用纸P 进行连续印刷处理时,开始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后从供纸部80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 R52,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连续印刷处理之前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R5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9中,控制部101在多个供纸部80、...中选择用于进行图像写入的供纸部,在对多张用纸P进行连续印刷处理时,在开始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从所选择的供纸部80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R52。根据本实施方式9,在对多张用纸P进行连续印刷处理时提前第一张的供纸的状态下,能够避免对于不期望的用纸P的印刷,并抑制用纸P的无用的排出。具体地,控制部101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即在进行图像写入之前,由供纸辊 Ila从所选择的供纸部(例如为图1所示的最上端的供纸托盘81)拾起用纸P,经由主搬运路径76搬运到校准辊R51、R52,使当接到校准辊R51、R52的压合部N5,在校准前辊R41、R42 中夹持的状态下停止(待机)。其中,基于进行图像写入的对象的原稿尺寸和其倍率设定,从多个供纸部 80、...中选择供纸部。或者,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LAN等与PC等外部设备连接,基于从该外部设备远程输入的指示内容来进行。或者,基于用户从用于进行外部输入的操作部件 (图17所示的操作部118等)输入的指示内容来进行。在供纸部80的选择中还包括,在更新了供纸部80时,选择进行了更新的供纸部80的处理。在这里,供纸部80的更新是指,当在供纸部80中收纳的用纸P的变更或补充等在供纸部80中收纳的用纸P的信息变更时进行供纸部80的设定变更(重置)的处理。例如,在供纸部80中收纳的用纸P用完,为了在供纸部80中补充用纸P而装卸供纸部80的处理等。(控制例9)下面,以下参照图22至图2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9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9。图22和图23分别是表示实施方式9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的控制例9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流程图。在本控制例9的流程图中,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例1 3)的步骤Sl的处理之前设置步骤SlOl的处理,在步骤S7的处理与步骤S8的处理之间设置步骤S7a S7d 的处理。另外,在图22和图23所示的控制例9的流程图中,对与图6所示的流程图(控制例1 3)相同的处理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以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分别对多个供纸部80、...单独地实施用纸P的图像形成位置的初始设定。 因此,分别对多个供纸部80、...,通过上述的初始设定而单独地设定用纸搬运位置α 0和基准调整量β 0。而且,使用与在进行印刷处理时供应用纸P的供纸部80对应地设置的用纸搬运位置α 0和基准调整量β 0,进行用纸P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处理。在图22所示的流程图中,若为了进行图像写入而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00,则用户进行供纸部80的选择(步骤S101),控制部101开始进行装置的初始化工序(关于印刷处理)(步骤S》。或者,用户进行供纸部80的更新(步骤S101),控制部101开始进行装置的初始化工序(关于印刷处理)(步骤S2)。在这里,假设在步骤SlOl中选择图1所示的最上级的供纸托盘81。在步骤S7a中,在待机对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的印刷请求的状态下,没有对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的印刷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7a中“否”),继续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后述的图M所示的时间tlO)中等待印刷请求(步骤S7b)。然后,在没有印刷请求的状态下经过了设定时间tl0(在步骤S7b中“是”),将在校准辊R51、R52中待机的用纸 P搬运(排出)到排出托盘91(步骤S7d),并转移到步骤S101。此外,在步骤S7b中经过设定时间tl0(在步骤S7b中“否”)之前具有印刷请求(后述的图25所示的时间til),并且所选择的供纸部80变更为其他的供纸部80的情况下(在步骤S7c中“是”),将在校准辊 R51、R52中待机的用纸P搬运(排出)到排出托盘91(步骤S7d),并转移到步骤S101。此夕卜,在步骤S7c中,当没有进行供纸部80的变更的情况下(在步骤S7c中“否”),转移到步骤S8。另一方面,在步骤S7a中,具有对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的印刷请求(在步骤 S7a中“是”),直接转移到步骤S8。图M和图25是,表示关于供纸辊IlaUla的供纸拾起检测的有效/无效、关于薄片检测部180的用纸检测的有效/无效、通过激光对感光体鼓3、...的图像信息的写入定时的有效/无效、关于校准辊R51、R52的搬运驱动的有效/无效、关于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1的用纸搬运位置检测的有效/无效的关系的时序图。具体地,图M是在步骤S7b中没有印刷请求的状态下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tlO 时的时序图。图25是在步骤S7b中没有印刷请求的状态下没有超过预先设定的时间tlO 的时间til内、在步骤S7c中没有变更供纸部80时的时序图。此外,图M所示的时间tlO表示等待印刷请求的最大时间(上限时间)。图25所示的时间til表示检测到印刷请求为止的相对于时间tl的延迟时间。另外,各时间tl t9与图10和图11所示的时序图相同。在本控制例9中,从在搬运方向Yl上设置于校准辊R51、R52的上游并向校准辊 R5UR52搬运用纸P的多个供纸部80、...中、为了进行图像写入而选择的供纸部80 (在本控制例9中选择为最上级的供纸托盘81)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多张用纸P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从所选择的供纸部80 (在本控制例9中选择为最上级的供纸托盘81)对校准辊R51、R52搬运用纸P。由此,与在印刷请求之后供应第一张用纸P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前对多张用纸P进行连续印刷处理时的第一张的供纸。此外,在本控制例9中,在更新了供纸部80的情况下,从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进行了更新的供纸部80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R52,因此能够提前对于进行了更新的供纸部80的在对多张用纸P进行连续印刷处理时的第一张的供纸。此外,在本控制例9中,在变更了供纸部80时,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被排出到排出托盘91,因此在提前对于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时的第一张的供纸的状态下,能够避免对不期望的用纸P的印刷。此外,在本控制例9中,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tlO之后,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被排出到排出托盘91,因此在提前对于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时的第一张的供纸的状态下,能够避免对不期望的用纸P的印刷。此外,在本控制例9中,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在搬运方向Yl上被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下游侧而被排出到排出托盘91,因此在提前对于多张用纸P的连续印刷处理时的第一张的供纸的状态下,能够避免对不期望的用纸P的印刷。另外,在本控制例9中,在变更所选择的供纸部80的情况、或者在步骤S7b中经过了设定时间tio的情况下,将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排出到排出辊91,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将用纸P搬运到校准辊R51、R52以外的方式,则可以是以下所示的方式。S卩,也可以是,将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在搬运方向Yl上排出到校准辊R51、R52的上游侧,从而返回到搬运了用纸P的供纸部80。此夕卜,也可以将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的用纸P搬运到所供纸的供纸部以外的其他供纸部。此外,也可以将在进行连续印刷处理之前搬运到校准辊R51、R52 的用纸P搬运到用于在用纸P的双面印刷图像的再供纸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组合了实施方式4至实施方式9 中的至少2个的结构。(关于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9中,使用了利用多个感光体鼓对用纸P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的彩色串联式(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沈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1的整体结构的侧面图。图沈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201是例如具有复印、打印、扫描、传真的各模式的数字图像形成装置,在前侧设置有操作面板210。在图像形成装置201的上面配置有硬质透明玻璃体的原稿台211,在原稿台211的上方配设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212,在原稿台211的下方配设有光学单元213。在光学单元213的下方设置有用于在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系统,在该图像形成系统中,旋转自如地支承作为表面由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静电潜影载体而发挥作用的感光体鼓214(像载体的一例)。在该感光体鼓214的周围,以在感光体鼓214的圆周面相向的状态配置有带电器215、显像器216、转印单元217以及清除器218。在该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201中,通过操作面板210的操作而指示开始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则光学单元213扫描在原稿台211上放置的原稿的图像面,在感光体鼓214的表面照射来自光学单元213内的复印灯的光在原稿图像画面上的反射光。在照射来自原稿的反射光之前,感光体鼓214的表面通过带电器215均勻地带上单一极性的电荷,通过来自原稿的反射光的照射的光导电作用,从而在感光体鼓214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从显像器216对形成了静电潜影的感光体鼓214的表面供应调色剂,静电潜影被显像化成显像剂图像。在感光体鼓214的下游侧配置有由加热辊和加压辊构成的定影单元220。在该定影单元220与感光体鼓214之间配设有转印单元217的转印带250与纸张引导器219,通过转印带250与薄片引导器219而形成从感光体鼓214起到定影单元220的用纸定影搬运路径。在图像形成装置201的侧面设置有排纸托盘233,在定影单元220与排纸托盘233之间形成排纸搬运路径222。排纸搬运路径的一部分经由分支门225而被分支为连接到在感光体鼓214的下方配设的自动双面供纸装置223的再搬运路径224。在图像形成装置201的下部,设置有从图像形成装置201的前侧装卸自如地安装的多个(这里为4个)供纸盒226、...(薄片供应部的一例)。各供纸盒226收纳有分别不同的尺寸的用纸,在感光体鼓214的旋转之前,经由供纸辊227供应来自多个供纸盒 226,...中的一个供纸盒226的用纸。所供应的用纸通过搬运辊R31、R32经由共同搬运路径228向感光体鼓214的方向搬运,由校准前辊R41、R42夹持其后端侧,其前端当接在校准辊R51、R52而停止。该部分的结构与图27A和图27B所示的结构相同。此外,校准辊R51、 R52和校准前辊R41、R42的动作定时也与图28所示的动作定时相同,通过校准辊R51、R52 进行在将用纸搬运到感光体鼓214的后述的图像形成部位(转印压合部)的用纸搬运路径上的用纸的搬运和搬运停止。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1具备大容量供纸单元(LCC) 260 (薄片供应部的一例)。省略大容量供纸单元260的结构的细节,但是,从大容量供纸单元260供应的用纸经由在搬运辊R31、R32之前合流为共同搬运路径228的单元侧搬运路径沈1,通过搬运辊R31、R32向感光体鼓214的方向搬运,由校准前辊R41、R42夹持其后端侧,其前端当接在校准辊R51、 R52而停止。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1中的用纸搬运路径由排纸搬运路径221、用纸定影搬运路径222、再搬运路径224、共同搬运路径228、主搬运路径229、以及单元侧搬运路径261构成。校准辊R51、R52与感光体鼓214的旋转同步地旋转,将用纸导入到感光体鼓214 与转印单元217之间的转印压合部。导入到转印压合部的用纸接受转印单元217的电晕放电,在用纸的表面转印在感光体鼓214的表面保持的调色剂像。被转印调色剂像的用纸沿着转印带250和薄片引导器219搬运到定影单元220,在定影单元220中受到加热和加压,在用纸的表面融化显像剂图像而定影。在用纸的单面印刷图像的单面印刷模式下,通过了定影单元220的用纸通过排纸辊231经由排纸搬运路径222从排出口 232排出到排纸托盘233。这时,排纸辊231通过未图示的排纸辊驱动部而在用纸搬运方向上被往返驱动。在用纸的双面印刷图像的双面印刷模式下,在排纸搬运路径222的一部分露出分支门225,通过了定影单元220的用纸经由具备了搬运辊234的再搬运路径2M而搬运到自动双面供纸装置223。搬运到自动双面供纸装置223的用纸以反转了正反面的状态通过再供纸辊235而被供应,通过再搬运辊236经由共同搬运路径2 在反转了正反面的状态下再次向感光体鼓214的方向搬运,其前端当接在校准辊R51、R52,通过校准前辊R41、R42夹持其后端而停止。在以上说明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1中,将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170 和薄片检测部180设为如图2或图20A和图20B所示的结构,从而能够应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9的结构。本发明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实施,而不会脱离其主旨或者主要的特征。因此,上述的实施例在所有的点上仅仅是例示,并非用于限定解释。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表示,不局限于说明书本文。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用于形成图像;校准辊,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设置于在用于搬运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路径上设置的图像形成部位的上游侧从而对记录薄片进行搬运和搬运停止,并且矫正薄片搬运状态; 以及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所述校准辊的所述搬运方向的上游侧检测所述薄片搬运路径上的记录薄片的薄片搬运位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高速校正模式,在对多张记录薄片进行连续图像形成处理时,由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该多张记录薄片中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决定对所述像载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校正量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对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以后进行图像形成的其他记录薄片,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以及线性校正模式,在进行所述连续图像形成处理时,由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对所述多张记录薄片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基于检测出的所述薄片搬运位置决定对所述像载体的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基于所决定的所述校正量校正图像写入位置,基于校正后的所述图像写入位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位对该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根据相对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具备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校准辊的上游侧的附近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以及第二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的所述第一薄片搬运位置检测部的上游侧检测所述薄片搬运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处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的情况下,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另一方面,在该差分值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情况下,切换到所述线性校正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记录薄片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校准辊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薄片搬运路径供应记录薄片的多个薄片供应部,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张数中连续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情况下,从相同尺寸的其他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并且对所述差分值连续超过了所述基准范围的连续张数的计数进行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通知器,在从所述其他的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的情况下,通知应检查在从该其他的薄片供应部供应记录薄片之前供应了记录薄片的薄片供应部的情况。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下对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测定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并且将对该张数的记录薄片的校正量进行了平均的平均值设为所述图像写入位置的校正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与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差分值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范围的情况下,从所述平均值的数据中排除所述差分值超过所述基准范围的所述校正量。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选择模式切换动作和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在该模式切换动作中,根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切换到所述高速校正模式与所述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模式,在该线性校正模式优先动作中,与根据了相对于预先设定的所述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在进行所述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所述校正量的值无关地切换到所述线性校正模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高速校正模式,在对多张记录薄片进行连续图像形成处理时,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多张记录薄片中的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并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其他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以及线性校正模式,基于校正后的图像写入位置对多张记录薄片进行图像形成,根据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张数的记录薄片中的校正量βa的在进行图像形成时检测出的记录薄片中的校正量βb,切换到高速校正模式与线性校正模式中的一个校正模式。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86626SQ20111039341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日
发明者渥美英要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