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4590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如下的像承载(担载)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技术领域,该像承载辊与潜像承载体抵接而旋转、且被转印使用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也称为液体调色剂)显影于潜像承载体的调色剂像。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利用液体调色剂使形成于感光体的潜像显影而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转印材料上,并具有在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在感光体涂敷载体液将残留于转印辊上的残留调色剂除去的感光体清洁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体清洁部中,通过在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的感光体涂敷载体液而使残留调色剂的附着力减弱,在该状态下由感光体清洁刮板刮下附着于感光体上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未被感光体清洁刮板刮下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被感光体清洁辊刮下。以往,还公知有如下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液体调色剂将在具有凹部的感光体上形成的潜像显影而形成调色剂像,使具有凹部的作为像承载辊的转印辊与感光体抵接并旋转,从而将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辊,将转印到转印辊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转印材料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于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转印辊上后,用感光体清洁辊清洁感光体,将残留于感光体上的残留液体调色剂除去。在转印到转印辊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用转印辊清洁辊清洁转印辊,将残留于转印辊上的残留液体调色剂除去。但是,即使用感光体清洁辊清洁感光体,残留液体调色剂也不会完全被除去,残留液体调色剂堆积在设于感光体上的感光体凹部内。并且,若长时间使用图像形成装置,堆积在感光体凹部内的液体调色剂向凹部外渗出,会污染感光体周边的部件。因此,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网状(》工7')清洁装置清洁感光体凹部内,或用吸引泵吸引堆积在感光体凹部内的液体调色剂,将感光体凹部内的液体调色剂除去。在专利文献2中对堆积在转印辊凹部内的液体调色剂没有言及。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7763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317980号公报在由于感光体的更换、或与转印材料的厚度相应地位置调整等,感光体的位置移动时,为了确保清洁液涂敷辊及感光体清洁辊对感光体的清洁性良好,需要进行清洁液涂敷辊及感光体清洁辊与感光体的位置调整。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感光体清洁部中,清洁液涂敷辊和感光体清洁辊分别配设。因此,清洁液涂敷辊及感光体清洁辊与感光体的位置调整较繁杂。而且,由于清洁液涂敷辊与感光体清洁辊分别配设,不仅各辊的支承构造变得复杂,感光体清洁部也变得大型。而且,除了感光体清洁辊还配设有感光体清洁刮板。这样的清洁刮板方式与清洁辊方式相比面压较高。在液体显影方式中清洁对象是液体,因此难以确保清洁性能。公知有利用橡胶的清洁刮板刮掉液体显影剂的方法有效。但是,若这样还配设清洁刮板,则感光体清洁部变得更加大型。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转印辊的除凹部以外的外周面与感光体抵接。因此,感光体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辊上后,残留于感光体的残留液体调色剂被转印到转印辊。该情况下,被转印于在转印辊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相邻的转印辊的外周面上的液体调色剂向凹部移动而堆积在转印辊的凹部内。于是,若图像形成装置长时间使用,堆积在转印辊凹部内的液体调色剂向凹部外渗出,污染转印辊的周边部件。因此,考虑了将专利文献2记载的感光体的凹部清洁所使用的网状清洁装置、吸引泵应用于转印辊的凹部清洁。但是,网状清洁装置、吸引泵比较大型,而且构造复杂。因此,存在不仅需要大空间且成本变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承载由液体显影剂形成的像的像承载辊移动,也容易调整像承载辊与清洁辊的相互位置而不会打乱相互位置关系,能确保良好的清洁性并形成得小型紧凑。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除去堆积在像承载辊的凹部内的液体显影剂、并小型紧凑且廉价地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显影剂积蓄在像承载辊的凹部内、并小型紧凑且廉价地制造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清洁液涂敷辊,其借助第I转动轴而旋转,并对将含有调色剂及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的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的像承载辊涂敷清洁液;像承载辊清洁辊,其利用第2转动轴旋转地与涂敷了清洁液的像承载辊抵接,将残留于像承载辊的残留调色剂除去;清洁部件支承部,其借助第3转动轴而转动,相对于像承载辊定位,并且支承清洁液涂敷辊及像承载辊清洁辊。并且,清洁液涂敷辊将清洁液涂敷于液体显影剂的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的像承载辊的外周面。由此,在转印后残留于像承载辊的外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附着力变弱。因而,可利用像承载辊清洁辊,将附着力变弱的残留调色剂、载体液及清洁液从像承载辊的外周面有效地擦去。并且,清洁部件支承部转动时,像承载辊清洁辊的移动量小于清洁液涂敷辊的移动量。由此,可使像承载辊清洁辊对于像承载辊的面压变大,并且可减小清洁液涂敷辊对像承载辊的面压。结果,能够以简单结构得到清洁液涂敷辊的良好载体液涂敷性及像承载辊清洁辊的良好清洁性。特别是,通过使像承载辊清洁辊比清洁液涂敷辊更接近第3转动轴,从而清洁部件支承部追随像承载辊的移动而移动时,容易确保刚性,而且力关系稳定。由此,可稳定增大像承载辊清洁辊对像承载辊的面压,能够以简单结构使像承载辊清洁辊的清洁性良好。而且,通过将第2转动轴配设于第3转动轴的附近,从而能够减小由于在像承载辊、与像承载辊清洁辊之间的清洁夹持(二 7 )产生的摩擦力引起的转矩。由此,难以发生像承载辊清洁辊的颤振,因此能够消除因振动传播引起的清洁液涂敷辊的清洁液涂敷不均,并且能够提高像承载辊清洁辊对像承载辊的面压,能够稳定地进行对附着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的除去。特别是,通过将第3转动轴和第2转动轴同轴形成,从而几乎不会发生因框支承杆的摩擦力引起的转矩。清洁部件支承部更稳定地抵接保持于像承载辊。而且,由于这样得到像承载辊清洁辊的良好清洁性,因此可以不需要使用清洁刮板。因而,能够抑制由清洁刮板对像承载辊带来的损伤。由此,能够使像承载辊清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特别是,在像承载辊具有凹部时,该凹部与清洁刮板相对时,需要利用分离抵接机构使清洁刮板从像承载辊分离开。但是,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不设置清洁刮板,因此不需要分离抵接机构,能够使像承载辊清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
而且,通过清洁部件支承部借助第3转动轴而转动,由此被相对于像承载辊定位。该情况下,即使像承载辊具有凹部,也能与该凹部的位置无关地将清洁部件支承部相对于像承载辊定位。因而,即使像承载辊移动,也能使清洁部件支承部追随该像承载辊的移动地相对于像承载辊定位于一定位置或大致一定位置。由此,能够将像承载辊清洁辊及清洁液涂敷辊都相对于像承载辊简单定位。结果,在使像承载辊根据转印材料的厚度而保持着与潜像承载体的抵接不变地移动、或在更换潜像承载体时使像承载辊移动较大时,像承载辊清洁辊及清洁液涂敷辊相对于像承载辊的位置几乎不变化,因此能够将清洁液涂敷辊的清洁液涂敷性保持良好,并且能够将像承载辊清洁辊的清洁性保持良好。由于也容易使整个清洁装置相对于像承载辊抵接分离,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操作更换设于像承载辊表面的例如覆层部,提高了操作性。特别是,通过清洁部件支承部被可转动地支承于装置主体的框支承杆支承成大致平行移动,从而能够更稳定且更准确地将清洁部件支承部相对于像承载辊定位。而且,像承载辊清洁辊及清洁液涂敷辊支承于可转动的共用的清洁部件支承部。因而,能够将具有像承载辊清洁辊及清洁液涂敷辊的像承载辊清洁装置形成得结构简单且小型紧凑。而且,通过将像承载辊清洁装置形成得简单结构小型紧凑,从而能够一起提高图像形成装置及像承载辊清洁装置的可靠性,并能谋求节省空间,而且能够廉价地制造图像形成装置及像承载辊清洁装置。而且,第2转动轴配设在成为清洁夹持中的像承载辊与像承载辊清洁辊的共同的假想切线的方向(就是说,从清洁夹持起摩擦力的作用线上或大致作用线上)的位置。由此,可以使第2转动轴大致直接全部支承摩擦力。结果,能够有效地减小由像承载辊与像承载辊清洁辊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引起的转矩。因而,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像承载辊清洁辊对附着像承载辊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的清洁。而且,框支承杆相对于像承载辊与像承载辊清洁辊的假想切线方向倾斜,从而相对于上述摩擦力的方向倾斜设置。在像承载辊清洁辊进行像承载辊的清洁动作时,框支承杆被摩擦力施加压缩力,在该压缩力下,框支承杆对清洁部件支承部作用反作用力。此时,框支承杆相对于摩擦力的作用方向倾斜,从而产生像承载辊方向的反作用力的分力。由于该力,清洁部件支承部借助在像承载辊的旋转方向上分离开的第I及第2支承辊而更稳定地抵接保持于像承载辊。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转印辊的凹部与涂敷辊相对时的从转印辊的旋转中心到涂敷辊的周面的距离LI (mm)、转印辊的凹部与清洁辊相对时的从转印辊的旋转中心到清洁辊的周面的距离L2(mm)及到转印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的半径R(mm)满足L2 < LI < R的关系。作为满足该关系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具体结构,包括在转印辊的凹部与清洁辊相对时,与被抵接部或同转印辊的旋转轴同轴配设的支承部抵接而将清洁辊限制为进入凹部内的位置的第I限制辊;由于转印辊的旋转而转印辊的凹部与涂敷辊相对时,与被抵接部抵接而将涂敷辊限制为进入凹部内的位置的第2限制辊,清洁辊的半径Rl (mm)、第I限制棍的半径R2 (mm)、涂敷棍的半径R3 (mm)及第2限制棍的半径R4 (mm)满足(R1-R2) > (R3-R4)的关系。因而,在转印辊的凹部位于不与清洁辊相对的位置时,清洁辊与转印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抵接。因而,可利用清洁辊对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的转印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进行清洁。由此,可以将附着于转印后的转印辊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齐U、残留载体液)除去。此外,转印辊的凹部位于与清洁辊相对的位置时,清洁辊进入转印辊的凹部内。此时,第I限制辊与被抵接部或支承部抵接,从而清洁辊进入凹部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预先设定的最大进入量。因而,可利用该清洁辊有效地除去在自除凹部以外的转印辊的外周面刚进入凹部内后的凹部的倾斜面的区域容易堆积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由此,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积留在凹部内,并且也能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从凹部渗出。而且,这样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不会堆积在凹部内,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长时间使用,也能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液体显影剂堆积在凹部内,导致转印辊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的污染等转印辊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堆积在凹部内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引起的图像缺陷,可得到高画质的图像。而且,在转印辊的凹部位于不与涂敷辊相对的位置时,涂敷辊与转印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外周面抵接。因而,能够利用涂敷辊在转印后的转印辊的凹部以外的外周面涂敷用于容易除去残留调色剂的调色剂除去液。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除去附着于转印后的转印辊的残留调色剂。转印辊的凹部位于与涂敷辊相对的位置时,涂敷辊进入转印辊的凹部内。此时,通过使第2限制辊与被抵接部或支承部抵接,从而涂敷辊进入凹部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预先设定的第2最大进入量。该情况下,清洁辊的半径与第I限制的半径之差(绝对值)大于涂敷辊的半径与第2限制辊的半径之差(绝对值),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使清洁辊的外周面进入凹部内的最大进入量大于涂敷辊的外周面进入凹部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并且,由于这样涂敷辊的第2最大进入量小于清洁辊的最大进入量,因此可以在转印辊的大致上述的区域内堆积调色剂除去液。因而,能够利用清洁辊更有效地除去由涂敷辊涂敷于凹部内的转印辊的调色剂除去液。由此,可得到更高画质的图像。如此,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不堆积于凹部内,因此可不需要上述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可将图像形成装置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为简单构造,因此可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能谋求节省空间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承载用液体显影剂显影的像的像承载体辊的凹部位于不与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时,清洁部件与像承载体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抵接。因而,能够用清洁部件对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上后的像承载体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进行清洁。由此,能够除去附着于转印后的像承载体辊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像承载体辊的凹部位于与清洁部件相对的位置时,可利用清洁部件位置限制部,使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进入像承载体辊的凹部内,并将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进入凹部内的进入量限制为预先设定的最大进入量。就是说,利用清洁部件位置限制部限制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进入凹部内的进入位置。因而,可利用该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有效地除去在从像承载体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刚进入凹部内后的凹部的倾斜面的区域上容易堆积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由此,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积留于凹部内,并能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从凹部渗出。而且,这样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不会堆积在凹部内,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长时间使用,也能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液体显影剂堆积在凹部内,导致转印辊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的污染等转印辊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堆积在凹部内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引起的图像缺陷,可得到高画质的图像。如此,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不堆积于凹部内,因此可不需要上述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可将图像形成装置作成 简单构造。并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为简单构造,因此可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能谋求节省空间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而且,在像承载体辊的凹部位于不与涂敷载体液的涂敷部件相对的位置时,涂敷部件与像承载体辊的除了凹部之外的周面抵接。因而,能够利用涂敷部件在转印后的像承载体辊的凹部以外的周面涂敷用于容易除去残留调色剂的载体液。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除去附着于转印后的像承载体辊的残留调色剂。像承载体辊的凹部位于与涂敷部件相对的位置时,利用涂敷部件位置限制部,使涂敷部件进入像承载体辊的凹部内,并将涂敷部件进入凹部内的进入量限制为预先设定的第2最大进入量。该情况下,由于涂敷部件的第2最大进入量小于清洁部件的最大进入量,因此可使载体液堆积在像承载体辊的大致上述的区域内。因而,可利用清洁部件,有效地除去由涂敷部件涂敷于凹部内的像承载体辊的载体液。由此,可得到更高画质的图像。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被转印在显影部被液体显影剂显影的像的像承载体辊具有在像承载体辊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相邻而不与潜像承载体接触的第2径的周面部。该第2径小于与潜像承载体抵接的像承载体辊的周面部的第I径。因而,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从潜像承载体移动到像承载体辊的第2径的周面部。由此,可以使可能附着于第2径的周面部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为极微量。结果,能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向凹部内积蓄,并能防止从凹部渗出。由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长时间使用,也能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调色剂堆积在凹部内,导致像承载体辊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的污染等像承载体辊的周边部件的污染。如此,可不需要上述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可将图像形成装置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为简单构造,因此可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能谋求节省空间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像承载体辊具有不与潜像承载体接触的第3径的周面部。该第3径的周面部不与凹部相邻,但与同潜像承载体抵接的像承载体辊的第I径的周面部相邻。该情况下,该第3径小于第I径。通过将第3径的周面部设于非图像区域,从而可利用像承载体辊的I次旋转对2张转印材料形成图像,并可更高效率地进行图像形成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的擦净。特别是,通过使像承载体辊的第2径或第3径小于与潜像承载体接触的接触部的第I径,从而能够以更简单的构造抑制残留调色剂向凹部内积蓄。而且,通过利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将附着于第2径或第3径的周面部的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微量的残留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净,从而能够高效率地抑制残留调色剂向凹部内积蓄。该情况下,通过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使用相对于像承载体辊的旋转而相反旋转的像承载体辊清洁辊,从而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第2径或第3径的周面部的极微量的调色剂。由此,能以更简单构造更有效地抑制残留调色剂向凹部内积蓄。并且,在利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擦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调色剂之前,利用清洁液涂敷部将清洁液微量涂敷于像承载体辊的表面。由此,可更容易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表面的调色剂,提高像承载体辊的清洁性能。该情况下,通过清洁液使用液体显影剂的载体液,不需要使用专用的清洁液。因而,能够容易且廉价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表面的调色剂。还设有覆盖凹部的开口端的盖部件。利用该盖部件防止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落入凹部内。因而,可以使像承载体辊顺利地旋转。该情况下,在与凹部相邻的第2径的周面部几乎不附着残留调色剂,因此即使设置盖部件,也能有效地抑制残留调色剂附着。因而,能够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的残留调色剂都非常微量。由此,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从盖部件积蓄到凹部内,并且能够防止残留调色剂从凹部渗出。还设有覆盖凹部的开口端的调色剂吸收部件。因而,可利用调色剂吸收部件吸收非常微量的调色剂。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被转印用液体显影剂显影了的像的像承载体棍具有在周面具有凹部的棍基材,及设于除了凹部之外的棍基材的周面的覆层部
)”卜,胶印部)。并且,除了在像承载体辊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相邻的预定区域之外的区域的覆层部设为第I膜厚部,该预定区域的覆层部设为比第I厚度薄的第2厚度的膜厚部。该第2厚度的膜厚部是不与潜像承载体接触的非接触部。因而,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从潜像承载体移动到像承载体辊的非接触部。由此,可以使可能附着于非接触部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为极微量。结果,能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向凹部内积蓄,并能防止从凹部渗出。由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长时间使用,也能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调色剂堆积在凹部内,导致像承载体辊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的污染等像承载体辊的周边部件的污染。如此,可不需要上述的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可将图像形成装置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为简单构造,因此可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能谋求节省空间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不与凹部相邻的预定区域的覆层部设为比第I厚度薄的第3厚度的膜厚部。该第3厚度的膜厚部也是不与潜像承载体接触的第2非接触部。并且,通过在非图像区域设置该第2非接触部,从而能利用像承载体辊的I次旋转对2张转印材料形成图像,并且更高效地进行图像形成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的擦净。而且,通过利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将附着于非接触部的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微量的残留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净,从而能够高效率地抑制残留调色剂向凹部内积蓄。该情况、下,通过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使用相对于像承载体辊的旋转而相反旋转的像承载体辊清洁辊,从而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非接触部的极微量的调色剂。由此,能以更简单构造更高效地抑制残留调色剂向凹部内积蓄。在利用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擦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调色剂之前,利用清洁液涂敷部将清洁液微量涂敷于像承载体辊的表面。由此,可更容易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表面的调色剂,提高像承载体辊的清洁性能。该情况下,通过清洁液使用液体显影剂的载体液,不需要使用专用的清洁液。因而,能够容易且廉价地除去附着于像承载体辊的表面的调色剂。还设有覆盖凹部的开口周面的盖部件。利用该盖部件防止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落入凹部内。因而,可以使像承载体辊顺利地旋转。该情况下,在与凹部相邻的非接触部几乎不附着残留调色剂,因此即使设置盖部件,也能有效地抑制残留调色剂附着。因而,能够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的残留调色剂都非常微量。由此,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从盖部件积蓄到凹部内,并能够防止残留调色剂从凹部渗出。 还设有覆盖凹部的开口周面且吸收液体显影剂的吸收部件。因而,可利用吸收部件吸收非常微量的调色剂。


图I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I例的图。图2是表示第I例的转印辊清洁部的一部的变形例的图。图3是第I例的转印辊清洁部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一部分的图。图5是说明支承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的支承框相对于转印辊的定位的截面图。图6是说明支承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的支承框相对于转印辊的定位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支承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的支承框相对于转印辊的定位的局部主视图。图8是表示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部及载体液涂敷部的立体图。图9是局部表示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部及载体液涂敷部的局部立体图。图IOA是表示凹部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IOB是表示凹部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IlA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一部分的图。图IlB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另一部分的图。图IlC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IlD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2A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2B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2C是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其余部分的图。图13A是表示第2例中利用进入凹部内的转印辊清洁辊将凹部内所堆积的液体显影剂除去之前的状态的图。图13B是表示利用转印辊清洁辊将凹部内堆积的液体显影剂除去了的状态的图。图14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局部立体图。图15是局部表示图14所示的转印辊、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横截面的图。图16A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一部分的图。图16B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另一部分的图。图16C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
图16D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7A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7B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7C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又一部分的图。图17D是说明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的工作的其余部分的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转印辊清洁部及载体液涂敷部的截面图。图19是说明第4例的转印辊清洁辊及载体液涂敷辊向凹部内进入的截面图。图20A是表示第4例中用进入凹部内的转印辊清洁辊将堆积在凹部内的液体显影剂除去之前的状态的图。图20B是表示第4例中用转印辊清洁辊将在凹部内堆积的液体显影剂除去了的状态的图。图21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局部图。图22A是表示第5例的凹部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2B是表示第5例的凹部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3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一部分的图。图24是说明第6例的转印辊的非接触部不与感光体接触的图。图25是说明第6例的利用转印辊进行调色剂像转印的图。图26是说明第6例的转印辊的图像区域的清洁结束的图。图27是说明第6例的转印辊的非接触部的擦净结束的图。图28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7例的一部分的图。图29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8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图30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9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图31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0例的一部分的图。图32是说明第10例的转印辊的非接触部不与感光体接触的图。图33是说明第10例的利用转印辊进行调色剂像的转印的图。
图34是说明第10例的转印辊的图像区域的清洁结束的图。图35是说明第10例的转印辊的非接触部的擦净结束的图。图36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1例的一部分的图。图37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2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图38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3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图39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4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使用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图I是示意性局部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各旋转方向及各移动方向是各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如图I所示,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作为承载静电潜像的潜像承载体的感光体2。该感光体2被未图示的驱动源驱动而逆时针旋转。在感光体2的周围配设有带电部3。而且,自带电部3起朝向感光体2的旋转方向依次配设有曝光部4、显影部5、感光体挤压部6、一次转印部7及感光体清洁部8。另外,图I中未图示,在一次转印部7与感光体清洁部8之间配设有对感光体2除电的除电部。带电部3是栅格电极(scorotron)或电晕管等带电部件,使感光体2的表面均勻带电。曝光部4是激光等的潜像形成部件,在感光体2的被均匀带电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显影部5具有液体显影剂积存部5a、传墨棍(r 二 a 〃 ^ : 口一 9 一)5b、显影剂量限制部件5c、中间棍5d、显影棍5e、中间棍清洁部5f、显影棍清洁部5g及液体显影剂回收部5h。液体显影剂积存部5a积存含有用搅拌辊5i搅拌了的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齐U。传墨辊5b逆时针旋转而汲取积存在液体显影剂积存部5a的液体显影剂。显影剂量限制部件5c限制用传墨辊5b汲取的液体显影剂的量。中间辊5d逆时针旋转。并且,向中间辊5d供给被显影剂量限制部件5c限制量且由传墨辊5c输送的液体显影剂。显影辊5e顺时针旋转而自中间辊5d供给液体显影剂。并且,在由显影辊5e和感光体2形成的显影夹持,显影辊5e利用所供给的液体显影剂将形成于感光体2的静电潜像显影,在感光体2形成调色剂像。中间辊清洁部5f清洁中间辊5d。即,中间辊清洁部5f用中间辊清洁刮板5 j将在向显影辊5e供给液体显影剂后的残留于中间辊5d的液体显影剂除去。显影辊清洁部5g清洁显影辊5e。即,显影辊清洁部5g用显影辊清洁辊5k将在使感光体2的静电潜像显影后残留于显影辊5e的液体显影剂除去。并且,用显影辊清洁刮板5m将附着于显影辊清洁辊5k的液体显影剂除去。液体显影剂回收部5h将用中间辊清洁部5f除去的液体显影剂及用显影辊清洁部5g除去的液体显影剂回收并积存。而且,感光体挤压部6具有第I感光体挤压部6a、第2感光体挤压部6b、第I感光体挤压辊6c、第2感光体挤压辊6d、第I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e、第I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f、第2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g、第2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h。第I感光体挤压辊6c被配设成在向感光体2的旋转方向侧与显影夹持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与感光体2抵接。并且,第I感光体挤压辊6c挤压感光体2而将在显影部5显影的液体显影剂的载体液及非图像部的调色剂等除去。第I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e清洁第I感光体挤压辊6c,将附着于第I感光体挤压辊6c的液体显影剂除去。用第I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e除去的液体显影剂积存于第I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f。积存于第I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f的液体显影剂被显影部5的液体显影剂回收部5h回收。第2感光体挤压辊6d被配设成在向感光体2的旋转方向侧与第I感光体挤压辊6c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与感光体2抵接。并且,第2感光体挤压辊6d挤压用第I感光体挤压辊6c挤压了的感光体2而将液体显影剂(主要是载体液)除去。第2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g清洁第2感光体挤压辊6d,将附着于第2感光体挤压辊6d的液体显影剂除去。用第2感光体挤压辊清洁刮板6g除去的液体显影剂积存于第2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h。积存于第2感光体挤压积存部6h的液体显影剂被显影部5的液体显影剂回收部5h回收。在一次转印部7配设有在图I中顺时针旋转的转印辊9。如图2及图3所示,转印辊9具有刚性的圆柱状的基材9a及为一定(恒定)厚度或大致一定厚度的橡胶等弹性部件的覆层片(U、功y卜 '>一卜,胶印片)%。基材9a具有设于其轴向两端部且由连续的横截面圆形的外周面形成的一对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及设于在轴向上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之间的外周部的凹部9e。覆层片9b,其两端部分别卷绕于在凹部9e内沿轴向延伸的一对卷取轴9f、9g而可更换地固定。因而,由于该凹部9e在转印辊9的外周面形成不连续部。并且,覆层片9b被施加预定的张力而与除了凹部9e和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之外的基材9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紧贴地卷绕贴附于其上。该情况下,贴附于基材9a外周面的覆层片9b的外径与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的各自外径相同或大致相同。而且,在转印辊9的凹部9e设有片状的盖部件9h。该盖部件9h被配设成在凹部9e的开口端的内侧附近覆盖凹部9e的开口周面(更具体而言是覆盖覆层部9b的两端部间的间隙)。在一次转印部7中,感光体2和转印辊9分别以成为预先设定的预定咬入量的方式定位于恒定位置,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未图示)。该情况下,如图I所示,通过感光体2和转印辊9的咬入形成一次转印夹持7a。并且,利用一次转印夹持7a,将转印于感光体2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辊9。S卩,在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9构成承载用液体显影剂显影的调色剂像的本发明的像承载辊。从一次转印部7朝向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在预定位置配设有二次转印部10。二次转印部10具有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辊11。并且,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辊11分别以成为预先设定的预定咬入量的方式定位于恒定位置,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该情况下,通过转印辊9和二次转印辊11的咬入形成二次转印夹持10a。并且,利用二次转印夹持IOa将转印于转印辊9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转印材料12。虽然未图示,在二次转印部10转印到转印材料12的调色剂像与使用液体显影剂的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同样地被定影部定影。由此,图像形成于转印材料12。 感光体清洁部8清洁感光体2。即,感光体清洁部8用感光体清洁刮板8a除去在一次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2的液体显影剂。并且,所除去的液体显影剂积存于液体显影剂回收部8b。如图I所示,在比二次转印部10靠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的位置配设有作为转印辊9的清洁装置的转印辊清洁装置20。该转印辊清洁装置20清洁二次转印后一次转印前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转印辊清洁装置20包括清洁部件支承部13、残留调色剂擦净部及载体液涂敷部15。并且,由二次转印部10和转印辊清洁部20构成转印装置。清洁部件支承部13具有一对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作为本发明的第3转动轴的转动轴13c、作为连杆发挥作用的一对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杆支承轴13n、第1 第4支承辊136、131138、1311、及支承框施力弹簧131、13>第I及第3支承辊13e、13g与第2及第4支承辊13f、13h分别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上间隔距离地设置。因而,第I及第3支承辊13e、13g构成本发明的第I支承辊,第2及第4支承辊13f、13h构成本发明的第2支承辊。
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分别形成为具有第I 第4臂部13^13^131^13 的大致-字状或大致U字状。该情况下,第I臂部13 位于第2臂部13a2的铅直方向上方,第3臂部Ub1位于第4臂部13b2的铅直方向上方。并且,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在第I及第3臂部Ua1USb1被转动轴13c支承为彼此成一体。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分别经由转动轴13c可转动地与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一端部连结。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另一端部经由杆支承轴13n可转动地设于在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安装的支承部件la。由此,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大致平行移动。在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第I 第4臂部Ua1USa2USb1USb2的顶端部,分别以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位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内面侧或外面侧(在图示例中为内面侧)可旋转的方式设有该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并且,第I及第2支承辊13e、13f与转印辊9的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外周面抵接,并且第3及第4支承辊13g、13h与转印辊9的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外周面抵接。该情况下,第I支承辊13e与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抵接位置位于第2支承辊13f与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下方。第3支承辊13g与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位于第4支承辊13h与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下方。在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与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抵接的状态下,转动轴13c的位置位于第I支承辊13e与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上方,并且位于第2支承辊13f与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下方。该情况下,转动轴13c的位置与第I支承辊13e对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抵接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转动轴13c的位置与第2支承辊13f 对第I支承辊抵接部9c的抵接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同样,转动轴13c的位置位于第3支承辊13g与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上方,并且位于第4支承辊13h与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的铅直方向上方。该情况下,转动轴13c的位置与第3支承辊13g对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大于转动轴13c的位置与第4支承辊13h对第2支承辊抵接部9d的抵接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距离。在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装置主体之间分别压缩地设有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并且,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分别在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的作用力下被施力使得以转动轴13c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由此,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分别以预定的抵接压与对应的转印辊9的支承辊抵接部9c、9d的外周面抵接。该情况下,转动轴13c配设在铅直方向(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朝向转印辊9的移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第I及第2支承辊13e、13f之间及在铅直方向上第3及第4支承辊13g、13h之间,所以从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分别向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有效地施加推压力。因而,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 即,转印辊9保持与转印辊清洁部20的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地旋转。而且,即使转印辊9移动了预定量,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也能在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的作用力下追随转印辊9的移动。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起到清洁转印辊9的转印辊清洁部的作用。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配设在比二次转印部10靠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且相对于一次转印部7位于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相反方向一侧。该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之间。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包括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转印棍清洁棍14c、转印棍清洁刮板14d、转印棍9的液体显影剂回收部14e、作为本发明的第2转动轴或本发明的轴部件的转动轴14f、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附图标记14h未图示,但表示配设于第2支承框13b侧的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与配设于第I支承框13b侧的第I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书中使用附图标记14h。)。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借助转动轴14f转动地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第2及第4臂部13a2、13b2。该情况下,转动轴14f设于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转动轴13c的附近。转印辊清洁辊14c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该转印棍清洁棍14c的至少表面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转印棍清洁刮板14d与转印棍清洁辊14c抵接地设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液体显影剂回收部14e设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第I及第2清洁部施力弹簧14g、14h分别可伸缩地压缩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之间。因而,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分别在对应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下被施力使得以转动轴14f为中心转动。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以预先设定的预定恒定载荷的抵接力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连续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由此,在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之间形成清洁夹持。转印辊清洁辊14c在与转印辊9的覆层片9b抵接的状态下,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相反旋转。通过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相反旋转,如图2所示,在转印辊清洁辊14c在清洁夹持由于与转印辊9的摩擦而作用有摩擦力F。该摩擦力F的朝向(图2箭头所示的朝向)为在清洁夹持中的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共同假想切线的方向上朝向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因此,若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弹性材料柔软,则在该摩擦力作用下被向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推压,所以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清洁动作变得不稳定。因此,为了使转印辊清洁辊14c稳定进行清洁动作,转印辊清洁辊14c使用刚性较高的弹性材料。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的表面层保持较高的刚性。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动轴14f配设下述位置在图2所示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及后述的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覆层片9b抵接的状态下来自清洁夹持的摩擦力F的作用线上或大致作用线上(就是说,清洁夹持处的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共同假想切线的方向)的位置。由此,摩擦力F经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几乎全都支承于转动轴14f。结果,摩擦力F对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矩变小。因而,支承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印辊清洁辊14c稳定地与转印棍9抵接。而且,通过将转动轴14f配设在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转动轴13c的附近,从而能够有效第减小摩擦力F对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转矩。特别是,在采用转印辊清洁辊14c进行清洁的方式时,为了确保良好的清洁性而需要使转印辊清洁辊14c对 转印辊9的抵接力大于采用清洁刮板的清洁方式时的抵接力。并且,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覆层片%的抵接成为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彼此之间的抵接,而且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而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摩擦力F必然变大。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转动轴14f配设于转动轴13c的附近,因此能够减小摩擦力F的转矩,能够减小影响。而且,由于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转动轴13位于转动轴14f的附近,因此减轻了摩擦力F对于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转矩。由此,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借助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稳定地抵接保持于转印辊9。特别是,如图2及图3所示,通过使转动轴13c和转动轴14f同轴形成,从而几乎不会产生摩擦力F对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的转矩,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借助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更稳定地抵接保持于转印辊9。而且,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被设置成相对于摩擦力F的方向有一些倾斜。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被摩擦力F施加压缩力。此时,在该压缩力作用下,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对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作用反作用力。在此,如上所述通过使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相对于摩擦力F的方向倾斜,从而产生转印辊9方向的反作用力的分力。借助该力,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借助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更稳定地抵接保持于转印棍9。载体液涂敷部15是清洁液涂敷部。载体液涂敷部15配设在比二次转印部10靠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且比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靠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相反方向一侧的位置。该载体液涂敷部15包括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载体液积存部15c、载体液供给辊15d、载体液涂敷辊15e、作为本发明的第I转动轴的转动轴15f 及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 (附图标记15h未图示,但表示了配设于第2支承框13b侧的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与配设于第I支承框13b侧的第I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书中使用附图标记15h。)。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借助转动轴15f 转动地设置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第2及第4臂部13a2、13b2。该情况下,转动轴13c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的转动轴15f之间的距离比转动轴13c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之间的距离大很多。就是说,转动轴14f比转动轴15f接近转动轴13c。
载体液积存部15c设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积存涂敷于转印辊9的作为清洁液的载体液。载体液供给辊15d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并且,载体液供给辊15d通过旋转,汲取在载体液积存部15c内积存的载体液而供给到载体液涂敷辊15e。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载体液供给辊15d抵接地设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载体液供给辊15d及载体液涂敷辊15e以相互追随旋转的方式设置,并且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追随旋转。载体液涂敷辊15e配设成位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铅直方向下方。具体而言,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抵接位置配设成比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的抵接位置靠铅直方向下方。第I及第2涂敷部施力弹簧15g、15h分别可伸缩地压缩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之间。由此,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分别对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作用作用力。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分别在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下被施力使得以转动轴15f为中心转动。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以预先设定的预定恒定载荷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连续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此时,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小于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此外,由于在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之间存在载体液,因此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之间几乎不产生摩擦力。因而,基本上不会对转动轴15f施加由摩擦力引起的力。此外,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的进入量被限制为比上述的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小的预先设定的最大进入量。在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转动支点即转动轴13c与转印棍清洁棍14c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转动轴13n与载体液涂敷棍15e之间的最小距离。就是说,由以转动轴13n为中心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转动引起的转印辊清洁辊14c的移动量小于由以转动轴13n为中心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转动引起的载体液涂敷辊15e的移动量。由此,在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引起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转印辊清洁辊抵接力与由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引起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载体液涂敷辊抵接力相等或大致相等时,转印辊清洁辊抵接力大于载体液涂敷辊抵接力。由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转印辊9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所涂敷的载体液几乎不通过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之间。结果,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性良好。而且,由于载体液涂敷辊抵接力较小,因此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载体液的涂敷性良好。如此,即使在转印辊清洁部14和载体液涂敷部15共用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也能实现转印辊9的良好清洁性及对转印辊9良好的载体液涂敷性。特别是,在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清洁辊14c比载体液涂敷辊15e更接近转动轴13。因而,能够使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引起、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转印辊清洁辊抵接力大于由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引起的载体液涂敷棍15e对转印棍9的抵接力。由此,即使转印辊清洁部14和载体液涂敷部15共用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也能使转印辊9的清洁性及转印辊9的载体液涂敷性都更良好。根据这样构成的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载体液涂敷于通过了二次转印夹持IOa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由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残留调色剂的附着力变弱。因而,可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有效地从转印辊9的外周面擦去附着力变弱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此外,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设于清洁部件支承部13的转动轴13c的附近,并且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的转动轴15f设于比转动轴14f距离转动轴13c更远的位置。因而,转印辊清洁辊14c比载体液涂敷辊15e更接近转动轴 13c,因此容易确保刚性,且力关系稳定。由此,能够稳定地增大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面压。而且,由于转动轴14f配设在转动轴13c的附近,从而能够减小由于在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e之间的清洁夹持产生的摩擦力F引起的转矩。由此,能够难以产生转印辊清洁辊14e的颤振。由此,可以减小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面压。结果,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得到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的良好载体液涂敷性及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的良好清洁性。而且,由于这样得到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的良好清洁性,因此即使不使用清洁刮板也完成清洁。由此,能够抑制对转印辊9的覆层片9b造成损伤。由此,能够更简化转印辊清洁部20的结构。特别是,在如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转印辊9那样具有凹部9e的情况下,该凹部9e与清洁刮板相对时,需要利用分离抵接机构使清洁刮板与转印辊9分离开。但是,由于不设置这样的清洁刮板,因此不需要分离抵接机构,能够更简化转印辊清洁部20的结构。而且,一起支承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及载体液涂敷部15的清洁部件支承部13被支承于转动的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设于清洁部件支承部13的第I 第4支承辊13e、13f、13g、13h借助支承框施力弹簧13i的作用力与转印辊9的第I及第2支承辊抵接部9c、9d抵接。由此,可以将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特别是,在该第I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9为了可更换覆层片9b而具有凹部9e,但可以与该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将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因而,即使转印辊9移动,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也能追随该转印辊9的移动而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于一定位置或大致一定位置。由此,可以将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相对于转印辊9简单定位。结果,即使转印辊9因更换、转印材料的厚度而有一些移动,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于转印辊9的位置也基本不发生变化,因此能够将载体液涂敷辊15e的载体液涂敷性保持良好,并且能够将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清洁性保持良好。特别是,清洁部件支承部13被以转动轴13n为中心转动的第I及第2框支承杆13k、13m支承成大致平行移动。因而,能够将清洁部件支承部13相对于转印辊9更稳定且更准确地定位。而且,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支承于可转动的共用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因而,能够将具有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的转印辊清洁部20形成为简单结构且小型紧凑。并且,通过将转印辊清洁部20形成得结构简单且小型紧凑,从而能将提高图像形成装置I及转印辊清洁部20的可靠性都提高,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而且能够廉价地制造图像形成装置I及转印辊清洁部20。而且,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配设在第I及第2支承框的转动轴13c的附近。因而,能够减小由于在转印辊9的覆层片9b与转印辊清洁辊14c之间的清洁夹持产生的摩擦力F引起的作用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转矩。由此,能够稳定进行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的载体液的涂敷,并且能够稳定进行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对附着于转印辊9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的清洁。而且,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配设在来自清洁夹持的摩擦力F的作用线上或大致作用线上(就是说,在清洁夹持处的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共同的假想切线的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使摩擦力F经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基本上直接支承于转动轴14f。结果,能够有效地减小由于在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对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矩。因而,能够更稳定地进行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对附着于转印辊9的残留调色剂及载体液的清洁。图4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图。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各例的说明中,对与其例之前说明的例子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结构要素的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与上述的第I例同样,覆层片9b被施加了预定张力而与除了凹部9e、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之外的基材9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紧贴地卷绕贴附于其上。该情况下,贴附于基材9a外周面的覆层片9b的外径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的各自外径相同或大致相同。此外,位于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的两端部被设为随着向凹部9e内进入而相互接近地倾斜的倾斜面9r、9s。此外,覆盖凹部9e的开口周面的盖部件9h的外周面形成为与转印辊9同心圆的圆弧。并且,盖部件9h防止转印棍清洁棍14c落入凹部9e的开口周面。如图4 图7所示,在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比二次转印部10靠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的位置,一对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设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未图示)。该情况下,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借助连结轴13c而彼此连结为一体。此夕卜,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借助转动轴13d —体转动地设于装置主体。第I 第4辊13e、13f、13g、13h分别以位于各自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相对面(内面侧)地旋转的方式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该情况下,第I及第2辊13e、13f与转印辊9的一个辊支承部9c的外周面抵接,并且第3及第4辊13g、13h与转印辊9的另一个辊支承部9d的外周面抵接。在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装置主体之间分别压缩地设有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并且,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分别在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施力使得以转动轴13d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由此,第I 第4辊13e、13f、13g、13h分别与对应的转印辊9的辊支承部9c、9d的外周面抵接。因而,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被相对于转印棍9定位。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在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之间,在比一次转印部7靠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一侧的位置配设有转印辊清洁部14(转印辊清洁部与上述的第I例的残留调色剂擦净部14同样,是为了进行转印辊9的清洁而设置的,为了便于说明,在转印辊清洁部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该转印辊清洁部14除了第I例的转印辊清洁部14之外,还包括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棍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第I及第2转印棍清洁棍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4n、14o、转印辊清洁辊14c的两端的旋转轴14p、作为本发明的第I限制辊的滚柱(二 ^,滚子)状(圆筒状)的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 (附图标记14q图示于图10A、图10B)。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分别被压缩地设于对应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之间。并且,这些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对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施力,以使这些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以转动轴14f为中心转动而转印辊清洁辊14c抵接于转印辊9。
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分别固定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这些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分别支承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一端。由此,将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产生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设定为恒定载荷。该情况下,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力较大。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以预先设定的预定量咬入转印辊9,因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转印辊9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齐U、残留载体液)及所涂敷的载体液几乎不会通过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之间。结果,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性良好。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分别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4n、14o的螺纹部(未图示)螺纹接合。并且,借助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抵接。第I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4n可在所对应的第I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滑动地贯穿该第I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I清洁部主体框14a连结。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4o可在所对应的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j滑动地贯穿该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j,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2清洁部主体框14b连结。此外,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4n、14o分别嵌合支承第I及第2清洁部施力弹簧14g、14h。并且,通过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旋转,从而调节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通过这样调节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从而可将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产生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调节为所希望的值。如图9所示,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分别以与转印辊清洁辊14c同心或大致同心且可旋转的方式设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两端的旋转轴14p。如图IOA所示,转印辊清洁辊14c位于与除凹部9e以外的转印辊9的连续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的位置时,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分别自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分离开。此外,如图IOB所示,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不连续部即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由于覆层片9b进入凹部9e内,因此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借助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而向使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方向转动。于是,转印辊清洁辊14c与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抵接着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此时,如上所述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相对于转印辊9被定位。结果,转印辊清洁辊14c向凹部9e内的进入受限,并且通过转印辊9旋转从而与覆层片9b分离开。该情况下,转印辊清洁辊14c不与盖部件9h抵接。并且,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被限制为最大进入量tl。而且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在比二次转印部10靠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且比转印辊清洁部14靠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相反方向一侧,配设有作为调色剂除去液涂敷部的载体液涂敷部15。该载体液涂敷部15包括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载体液积存部15c、载体液供给辊15d、载体液涂敷辊15e、转动轴15f、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 (附图标记15h未图示,表示配设于第2支承框13b侧的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 弹簧,与配设于第I支承框13b侧的第I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书中使用附图标记15h。)、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5n、150、载体液涂敷辊15e的两端的旋转轴15p、作为本发明的第2限制辊的滚柱状(圆筒状)的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附图标记15q图示于图10A、图10B)。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借助转动轴15f转动地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载体液积存部15c积存涂敷于转印辊9的作为调色剂除去液(清洁液)的载体液。载体液供给辊15d以可旋转的方式设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并且,载体液供给辊15d通过旋转,汲取积存在载体液积存部15c内的载体液将其供给到载体液涂敷棍 15e。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载体液供给辊15d抵接地设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载体液供给辊15d及载体液涂敷辊15e以彼此追随旋转的方式设于涂敷部主体框15a。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追随旋转。并且,载体液涂敷辊15e通过追随旋转而将从载体液供给辊15d供给的载体液涂敷到二次转印结束后的转印辊9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力小,因此利用转印辊9更有效地涂敷载体液。结果,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载体液涂敷性良好。此外,转印辊清洁辊14c配设在载体液涂敷辊15e的铅直上方。具体而言,配设成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的抵接位置位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铅直上方。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分别被压缩设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之间。并且,这些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对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施力,以使这些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以转动轴15f为中心转动而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棍9抵接。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分别固定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这些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分别支承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一端。由此,由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产生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被设定为恒定载荷。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力较小。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咬入较小,在转印辊9更有效地涂敷载体液。结果,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载体液涂敷性良好。此外,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的转动轴15f独立设置,因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与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彼此独立。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分别与 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5n、15o的螺纹部(未图示)螺纹接合。并且,借助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抵接。第I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5n可在所对应的第I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滑动地贯穿该第I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I涂敷部主体框15a连结。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5o可在所对应的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j滑动地贯穿该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
15j,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2涂敷部主体框15b连结。此外,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轴部15n、15o分别嵌合支承第I及第2涂敷部施力弹簧15g、15h。并且,通过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旋转,从而调节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通过这样调节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从而可将由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产生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调节为所希望的值。如图9所示,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分别以与载体液涂敷辊15c同心或大致同心且可旋转的方式设于载体液涂敷辊15c的两端的旋转轴15p。如图IOA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位于与除凹部9e以外的转印辊9的连续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的位置时,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分别自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分离开。此外,如图IOB所示,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不连续部即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由于覆层片9b进入凹部9e内,因此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借助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而向使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方向转动。于是,载体液涂敷棍15e与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抵接着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此时,如上所述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相对于转印辊9被定位。结果,载体液涂敷辊15e向凹部9e内的进入受限,并且通过转印辊9旋转而与覆层片9b分离开。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不与盖部件9h抵接。并且,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被限制为第2最大进入量t2。另外,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半径R3 (mm)。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与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的半径R4 (mm)相等或大致相等。因而,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与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之差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半径R3 (mm)与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的半径R4(mm)之差((R1-R2) > (R3-R4) > 0)。结果,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tl比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大(tl > t2)。此时,转印辊9的凹部9e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时的自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周面的距离LI (mm)、转印辊9的凹部9e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时的自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周面的距离L2 (mm)、及到转印辊9的除了凹部9e之外的周面的半径R(mm)满足L2 < LI〈R的关系。接着,说明第2例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工作。如图IlA所示,在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 15e都不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与连续的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载体液涂敷到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并且转印辊清洁辊14c清洁圆弧状的覆层片9b而将附着于该圆弧状覆层片9b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所涂敷的载体液除去。此时,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和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自覆层片9b分离开。并且,在转印辊9的旋转下,如图IlB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位于就要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位置。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IlC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的倾斜面9r抵接着移动,然后自外周面分离开,并且转印辊清洁辊14c位于就要自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的外周面分离开的位置。于是,载体液涂敷辊15e进行的载体液的涂敷停止。此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分别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直到达到第2最大进入量t2。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IlD所示,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的倾斜面9r抵接着移动,然后自外周面分离开,并且载体液涂敷辊15e维持着保持为第2最大进入量t2地自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状态。于是,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对转印辊9的清洁停止,并且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载体液涂敷继续停止。此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分别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由此,转印棍清洁棍14c进入凹部9e内直到达到最大进入量tl。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12A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s抵接后,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抵接着移动而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于是,开始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进行载体液的涂敷。此时,转印辊清洁辊14c维持着保持为最大进入量tl地自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状态。由此,继续停止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12B所示,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s抵接后,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抵接着移动而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于是,开始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此时,继续进行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对圆弧状覆层片9b的载体液涂敷。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12C所示,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由此,一起进行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覆层片9b的载体液涂敷及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清洁。
另外,如图13A所示,在转印辊9的凹部9e通过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抵接位置时,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由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的载体液容易堆积在覆层片%从除凹部9e以外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刚进入凹部9e内后的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9s的区域A及B。在此,通过上述的转印辊清洁辊14c的一连串工作,将容易堆积在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9s的区域A及B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由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的载体液除去。此时,如上所述,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因此如图13A所示,利用进入凹部9e内较大的转印辊清洁辊14c首先将堆积在区域A的调色剂及载体液借助转印辊清洁辊14c高效率地除去、或者使其向区域B移动(因此,区域A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未图示于图13A)。接着,如图13B所示,区域B来到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抵接位置,从而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将堆积在区域B的调色剂及载体液高效率地除去。
根据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的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抵接。因而,能够用转印辊清洁辊14c清洁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由此,能够除去在附着于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在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转印辊9的凹部9e内。此时,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1■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从而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最大进入量tl。因而,可利用该转印辊清洁辊14c,有效地除去容易堆积在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棍9的外周面刚进入凹部9e内后的覆层片%的倾斜面9r、9s的区域A及B中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涂敷载体液。由此,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积留在凹部9e内,并且也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从凹部9e渗出。而且,如此几乎没有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堆积在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也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于在凹部9e内堆积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而导致除转印辊9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12的污染等转印辊9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堆积在凹部9e内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导致的图像缺陷,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而且,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抵接。因而,可以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在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涂敷用于容易除去残留调色剂的载体液。由此,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于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残留调色剂。在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转印辊9的凹部9e内。此时,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抵接,从而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第2最大进入量t2。该情况下,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与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之差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半径R3 (mm)与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的半径R4 (mm)之差((R1-R2) > (R3-R4)),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使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并且,由于这样载体液涂敷辊15e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小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最大进入量tl,因此载体液可堆积在覆层片9b的大致上述的区域A及B内。因而,可利用该转印辊清洁辊15e,有效地除去被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于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上的载体液。由此,能够得到更高画质的图像。如此,在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几乎不存在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堆积在转印辊9的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可以不需要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能够将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为简单构造,因此能够实现得到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的高可靠性,并且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的廉价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其他工作及其他作用效果与第I例相同。图14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立体图,图15是 图14的横截面图。如图14及图15所示,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9的基材9a还具有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这些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分别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的内侧相邻地设置。该情况下,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相当于涂敷辊侧辊支承部,并且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相当于本发明的清洁辊侧辊支承部。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除了与凹部9e对应的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为与第I及第2棍支承部9c、9d的外周面的半径相同或大致相同半径的圆弧。与凹部9e对应的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部分形成为凹部。该情况下,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凹部中,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旋转方向两端面作成倾斜面9k、9m、9n、9o,并且这些倾斜面之间的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外周面作成圆弧面9p、9q(附图标记9q未图示,但与上述同样,为了便于说明而使用。)。各倾斜面9k、9m、9n、9o分别形成为在轴向与覆层片%的倾斜面9r、9s —致(整合)或大致一致的倾斜面,并且圆弧面9p、9q分别形成为与转印辊9的外周面同心或大致同心的圆的圆弧面。该情况下,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倾斜面9k、9m、9n、9o之间的圆弧面9p、9q的半径R6 (mm)小于转印棍9的外周面的半径(外径)R5 (mm)且大于圆弧状的盖部件9h的外周面的半径R7 (mm) (R7 < R6 < R5)。在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与载体液涂敷棍15e的半径R3 (mm)彼此相等或大致相等(R1 = R3或Rl ^ R3)。而且,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小于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的半径R4(mm) (R2<R4)。因而,在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也是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与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mm)之差(R1-R2)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半径R3 (mm)与第 I 及第 2 涂敷辊侧辊 15q、15r 的半径 R4 (mm)之差(R3-R4) ((R1-R2) > (R3-R4)> 0)。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第I清洁辊侧辊14q与第3辊支承部9i的倾斜面9k、9m及圆弧面9p抵接着移动,并且第2清洁辊侧辊14r与第4辊支承部9j的倾斜面9n、9o及圆弧面9q抵接着旋转。并且,第I及第2清洁棍侧棍14q、14q分别与圆弧面9p、9q抵接时,转印棍清洁棍14c的外周面以最大进入量tl进入凹部9e内。另一方面,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与上述的第2例同样地分别与无不连续部的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的外周面抵接着旋转。因而,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q分别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的外周面抵接时,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外周面以第2最大进入量t2进入凹部9e内。该情况下,各辊的半径R1、R2、R3、R4满足(R1-R2) > (R3-R4),并且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具有凹部,因此与上述的第2例同样,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t2(tl > t2)。接着,说明该第3例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工作。如图16A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不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与连续的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载体液涂敷到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并且转印辊清洁辊14c清洁圆弧状的覆层片9b而将附着于该圆弧状覆层片9b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所涂敷的载体液除去。此时,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和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都自覆层片9b分离开。并且,在转印辊9的旋转下,如图16B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成为即将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位置。在转印棍9的进一步旋转下,载体液涂敷棍15e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抵接着移动。当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分别与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圆弧面9p、9q抵接时,载体液涂敷辊15e向凹部9e的进入停止。此时,载体液涂敷辊15e以第2最大进入量t2进入凹部9e内。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分别与圆弧面9p、9q抵接着旋转,从而载体液涂敷辊15e自倾斜面9i■分离开。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维持第2最大进入量t2。如图16C所示,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转印辊清洁辊14c成为即将自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位置。此时,第I及第2涂敷棍侧棍15q、15r与圆弧面9p、9q抵接,载体液涂敷辊15e维持第2最大进入量t2。在转印棍9的进一步旋转下,转印棍清洁棍14c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抵接着移动。如图16D所示,当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分别与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的圆弧面9p、9q抵接时,转印棍清洁棍14c向凹部9e的进入停止。此时,转印棍清洁棍14c以最大进入量tl进入凹部9e内。如图17A所示,在转印棍9的进一步旋转下,第I及第2清洁棍侧棍14q、14r分别与圆弧面9p、9q抵接着旋转,由此转印棍清洁棍14c自倾斜面9i■分离开。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停止。该情况下,转印辊清洁辊14c维持最大进入量tl。此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自覆层片9b分离开而维持第2最大进入量t20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s抵接后,如图17B所示,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s抵接着移动而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于是,开始载体液涂敷辊15e进行的载体液涂敷。此时,转印辊清洁辊14c维持着保持为最大进入量tl地自覆层片9b的外周面分离开的状态。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停止继续。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覆层片9b的倾斜面9s抵接后,与覆层片%的倾斜面9s抵接着移动,如图17C所示,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于是,开始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此时,继续进行载体液涂敷辊15e对圆弧状覆层片9b的载体液涂敷。在转印辊9的进一步旋转下,如图17D所示,转印辊清洁辊14c及载体液涂敷辊、15e都成为与连续的圆弧状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由此,一起进行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覆层片9b的载体液涂敷及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根据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q所抵接的第3及第4辊支承部9i、9j具有凹部,因此即使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与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之差(R1-R2)不那么大,也能更有效地使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第2最大进入量t20
该第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其他工作及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2例相同。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转印装置的转印辊清洁部及载体液涂敷部的截面图。在第4例及下面的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仅是一部分结构要素的名称及功能不同,可使用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图4 图8。因而,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也使用图4 图8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第2例的一对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构成一对第I及第2凸轮从动件(cam follower)抵接部(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及第2凸轮从动件抵接部也用与第I及第2辊支承部9c、9d相同的附图标记9c、9d表示。)。并且,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具有设于在轴向上第I及第2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之间的基材9a周面的凹部9e。在上述的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分别旋转地设于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的第I 第4辊13e、13f、13g、13h,在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分别构成第I 第4凸轮从动件(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 第4凸轮从动件也分别用与第I 第4辊13e、13f、13g、13h相同的附图标记13e、13f、13g、13h表示。)。该情况下,第I及第2凸轮从动件13e、13f与转印辊9的一个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的外周面抵接,并且第3及第4凸轮从动件13g、13h与转印辊9的另一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d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与上述的第2例同样,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分别在第I及第2施力弹簧13i、13j的作用力下被施力而以转动轴13d为中心逆时针转动。由此,第I 第4凸轮从动件13e、13f、13g、13h分别与所对应的转印辊9的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的外周面抵接。因而,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被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如图19所示,与上述的第2例同样,在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之间配设有转印辊清洁部14。并且,在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转印辊清洁部14中,第2例的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分别构成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也用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4i、14j相同的附图标记14i、14j表示。)。在第4例的转印辊清洁部14中,第2例的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分别构成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也用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棍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4k、14m相同的附图标记14k、14m表示。)。因而,在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也能使用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图4 图8。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分别固定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分别具有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4n、14o。第I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4n可在所对应的第I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滑动地贯穿该第I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I清洁部主体框14a连结。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4o可在所对应的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j滑动地贯穿该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j,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2清洁部主体框14b连结。此外,第I及第2清洁部施力弹簧14g、14h分别嵌合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4n、14o,并且可伸缩地压缩设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之间。由此,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分别对所对应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作用作用力。如图18所示,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分别在所对应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下被施力而以转动轴14f为中心转动。此时,转印辊清 洁辊14c位于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连续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的位置时,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动作长度为动作长度xl。并且,通过在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之间设置涂敷部侧间隙,从而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不受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限制地转动。结果,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不会受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影响地作用于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以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产生的恒定载荷抵接于转印辊9的外周面。如图19所示,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不连续部即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由于覆层片9b进入凹部9e内,因此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借助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转动而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于是,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移动,与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抵接。因而,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受限而停止。此时,如上所述,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被相对于转印棍9定位。结果,转印辊清洁辊14c向凹部9e内的进入受限而自覆层片9b分离开,并且不与盖部件9h抵接。该情况下,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被限制为最大进入量tl。S卩,转印辊9的凹部9e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时,转印辊清洁辊14c位于比自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周面向凹部9e延长的假想周面更靠转印辊9的轴中心侧的位置。如此,由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和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构成本发明的清洁部件位置限制部件及清洁部件位置限制部。而且,如图4,图8 图19所示,第4例的载体液涂敷部15中,第2例的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分别构成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也用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设定部件15i、15j相同的附图标记15i、15j表示。)。在第4例的载体液涂敷部15中,第2例的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分别构成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在以下的第4例及第5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也用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抵接载荷调节部件15k、15m相同的附图标记15k、15m表示。)。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j分别固定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分别具有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5n、15o。第I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5n可在所对应的第I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滑动地贯穿该第I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I涂敷部主体框15a连结。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5o可在所对应的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j滑动地贯穿该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j,并可相对转动地与第2涂敷部主体框15b连结。此外,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分别嵌合于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轴部15n、15o,并且可伸缩地压缩设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j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之间。由此,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分别对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作用作用力。
如图18所示,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分别在所对应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下被施力而以转动轴15f为中心转动。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此时,涂敷辊清洁辊15e位于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作为连续部的覆层片9b抵接的位置时,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动作长度为动作长度x2。该情况下,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转印装置中,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动作长度xl小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动作长度x2 (xl < x2)。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由同样的弹簧构成时,通过这样使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动作长度xl小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动作长度x2,从而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作用力较大。因而,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力大。由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于转印辊9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所涂敷的载体液几乎不通过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之间。结果,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清洁性良好。此外,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较小。因而,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力小。并且,通过在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 j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之间设置涂敷部侧间隙,从而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不受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限制地转动。结果,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不受对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影响地作用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由此,载体液涂敷辊15e以由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产生的恒定载荷抵接于转印辊9的外周面。该情况下,由于清洁部主体框14a、14b的转动轴14f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的转动轴15f独立设置,因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与载体液涂敷辊15e对转印辊9的抵接载荷彼此独立。此外,如图19所示,载体液涂敷辊15e位于与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不连续部即凹部9e相对而不与覆层片9b抵接的位置时,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借助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而转动。
如图19所示,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不连续部即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与上述的转印辊清洁辊14c时同样,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借助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作用力转动而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于是,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移动而与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j抵接。因而,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框15a、15b的转动受限而停止。此时,如上所述,第I及第2支承框13a、13b与凹部9e的位置无关地被相对于转印辊9定位。结果,载体液涂敷辊15e向凹部9e内的进入受限而自覆层片9b分离开,并且不与盖部件9h抵接。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外周面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被限制为第2最大进入量t2。S卩,转印辊9的凹部9e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时,载体液涂敷辊15e位于比上述的假想周面靠转印辊9的轴中心侧的位置。并且,此时,也是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动作长度yl小于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动作长度 y2(yl < y2)。并且,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第2最大进入量t2 (tl > t2)。这是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周面抵接时的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施力弹簧14g、14h的动作长度xl小于载体液涂敷辊15e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周面抵接时的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施力弹簧15g、15h的动作长度x2(xl < x2)。因而,从位置被限制为最大进入量tl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到转印辊9的轴中心的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径向距离,小于从位置被限制为第2最大进入量t2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到转印辊的轴中心的距离。如此,由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j和第I及第2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构成本发明的涂敷部件位置限制部件。另外,如图20A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通过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抵接的抵接位置时,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由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的载体液,容易堆积在覆层片9b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刚进入凹部9e内后的覆层片9b的倾斜面的区域A及B。因此,若如上所述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tl大于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则如图20A所示,利用进入凹部9e内较大的转印辊清洁辊14c首先将堆积在区域A的调色剂及载体液借助转印辊清洁辊14c高效率地除去、或使其向区域B移动(因此,区域A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未图示于图20)。接着,如图20B所示,区域B来到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抵接位置,从而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将堆积在区域A的调色剂及载体液高效率地除去。这样在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最大进入量tl被设定为以最大进入量tl进入凹部9e内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将堆积在区域A及B的调色剂及载体液除去。第2最大进入量t2被设定为以第2最大进入量t2进入凹部9e内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调色剂及载体液堆积在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上的区域A及B内。具体而言,这些最大进入量tl及第2最大进入量t2通过例如实验所得的数据等设定。如上所述,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转印装置具有转印辊9、转印辊清洁部14、载体液涂敷部15。 根据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与转印辊9的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抵接。因而,能够用转印辊清洁辊14c清洁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由此,能够除去在附着于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在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转印辊9的凹部9e内。此时,利用第I及第2转印辊清洁辊定位部件14i、14j和第I及第2清洁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4k、14m将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限制为最大进入量tl。因而,可利用该转印辊清洁辊14c,有效地除去容易堆积在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刚进入凹部9e内后的覆层片9b的倾斜面9r、9s的区域A及B中的残留液体显影剂(残留调色剂、残留载体液)及涂敷载体液。由此,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积留在凹部9e内,并且也能够防止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从凹部9e渗出。而且,如此几乎没有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堆积在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即使图像形 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也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于在凹部9e内堆积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而导致除转印辊9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12的污染等转印辊9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能够防止由于堆积在凹部9e内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导致的图像缺陷,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而且,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抵接。因而,可以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在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除凹部9e以外的外周面涂敷用于容易除去残留调色剂的载体液。由此,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于二次转印后的转印辊9的残留调色剂。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转印辊9的凹部9e内。此时,由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辊定位部件15i、15j和第I及第2载体液涂敷部主体转动限制部件15k、15m将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限制为第2最大进入量t2。该情况下,由于载体液涂敷辊15e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小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最大进入量tl,因此能够使载体液堆积在覆层片%的大致上述的区域A及B内。因而,能够利用该转印辊清洁辊15e将由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在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的载体液有效地除去。由此,能够得到更高画质的图像。如此,在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几乎不存在残留液体显影剂及涂敷载体液堆积在转印辊9的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可以不需要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能够将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为简单构造,因此能够实现得到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I的高可靠性,并且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的廉价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其他动作及其他作用效果都与上述的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21是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局部图,图22A是表示图21所示的第5例的凹部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2B是表示图21所示的第5例的凹部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相对的位置的状态的图。如图21所示,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转印辊清洁辊14c的两端的旋转轴14p分别可旋转地设置有作为本发明的滚柱部件的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附图标记14q未图示,但表示在与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r相反一端的旋转轴14p配设的第I清洁辊侧间隙滚柱,该第I清洁辊侧间隙滚柱与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r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书中使用附图标记14q。)。该第5例的转印辊清洁辊14c也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并且进入凹部9e内。该情况下,如图22A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棍清洁棍14c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棍9的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由此,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分别自转印辊9的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分离开,在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的外周面与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清洁辊侧间隙G1。如图22B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的位置时,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的外周面分别与转印辊9的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抵接,清洁辊侧间隙Gl消失。通过这样使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与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抵接,从而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预先设定的最大进入量。此时的转印辊清洁辊14c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为与上述的图19所示的第4例相同的最大进入量tl。如此,由第I及第2清洁辊侧间隙滚柱14q、14r构成转印辊清洁部件位置限制部。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在载体液涂敷辊15e的两端的旋转轴15p分别可旋转地设有作为本发明的第2滚柱部件的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附图标记15q未图示,但表示在与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r相反一端的旋转轴15p配设的第I涂敷辊侧间隙滚柱,该第I涂敷辊侧间隙滚柱与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r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在说明书中使用附图标记15q。)。该第5例的载体液涂敷辊15e也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覆层片9b的外周面抵接,并 进入凹部9e内。该情况下,如图22A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不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覆层片9b抵接。由此,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分别自转印辊9的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分离开,在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的外周面与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涂敷辊侧间隙G2。该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转印装置中,涂敷辊侧间隙G2小于清洁辊侧间隙Gl (G2 < Gl)。如图22B所示,转印辊9的凹部9e位于与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的位置时,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并且,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的外周面分别与转印辊9的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抵接,涂敷辊侧间隙G2消失。通过这样使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与凸轮从动件抵接部9c、9d抵接,从而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进入量被限制为预先设定的最大进入量。此时的载体液涂敷辊15e进入凹部9e内的最大进入量为与上述的图19所示的第4例相同的第2最大进入量t2。如此,由第I及第2涂敷辊侧间隙滚柱15q、15r构成本发明的涂敷部件位置限制部件及涂敷部件位置限制部。并且,在该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也同样,清洁辊侧间隙Gl即最大进入量tl被预先设定为,以最大进入量tl进入凹部9e内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将堆积在区域A及B的调色剂及载体液除去。涂敷辊侧间隙G2即第2最大进入量t2被预先设定为,以第2最大进入量t2进入凹部9e内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调色剂及载体液堆积在凹部9e内的覆层片9b上的区域A及B内。具体而言,这些清洁辊侧间隙Gl及涂敷辊侧间隙G2通过例如由实验所得的数据等设定。该第5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其他动作及其他作用效果都与上述的第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23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一部的图。如图23所示,在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侧板(未图示),感光体2的旋转轴和转印辊9 (相当于本发明的像承载体辊)的旋转轴轴支承于该侧板。由此,决定感光体2与转印辊9之间的距离。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上与凹部9e相邻的基材9a的周面部的预定区域设为半径小于除了凹部9e之外的基材9a的其他周面部的半径的小径区域I。该情况下,位于基材9a的小径区域I的覆层部9b的周面部具有与凹部9e相邻、且与位于基材9a的除小径区域I及凹部9e以外的位置的径(半径)R的周面部(感光体2所接触的接触部的周面部)相邻的径(半径)R8的周面部(径R8是自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该周面部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并且,在该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第2径R8小于第I径R(R8 < R)。为了容易理解地图示径R8,为了便于说明,图23中未将其表示在最大长度的位置。即,转印辊9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上与凹部9e相邻的转印辊9的周面部的预定区域,具有比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其他周面部的半径R小的小径区域(小径部)A。该转印辊9的在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位于比与转印辊9的周面部的半径R相同的径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圆弧状的假想周面部J靠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侧的位置。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形成为周向上无高低差的顺滑连续的平坦或大致平坦面。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也可形成为周向上无高低差的顺滑连续弯曲的凸面或周向上无高低差的顺滑连续弯曲的凹面。并且,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与半径R的周面部的边界通过弯曲的弧部顺滑地连续形成,并且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与凹部9e的侧壁面的边界也通过弯曲的弧部顺滑地连续形成。转印辊9具有在覆层部9b的周面部转印调色剂像的图像区域(图像部)C和在周面部不转印调色剂像的非图像区域(非图像部)D。S卩,由于在凹部9e不能形成图像,因此通过设置凹部9e,在转印辊9的周面部存在非图像区域D。并且,凹部9e及小径区域I配设于非图像区域D。在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转印辊清洁部14构成本发明的像承载体辊清洁部,并且转印辊清洁辊14c构成本发明的像承载体辊清洁部件。另外,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如上所述,转印辊9具有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9e相邻的小径区域I。感光体2及转印辊9分别被定位于恒定位置而可旋转地轴支承于装置主体。因而,如图24所示,当转印辊9旋转而转印辊9的小径区域I到达与感光体2的周面部抵接的位置时,转印辊9的周面部自感光体2分离开。即,转印辊9的小径区域I成为与感光体2不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并且,由于该转印辊9的非接触部9r、9s这样与感光体2不接触,因此可抑制调色剂及载体液从感光体2移动。

该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接着,说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一次转印部7及二次转印部10的动作。如图25所示,在一次转印部7的一次转印夹持7a从感光体2转印到转印辊9的图像区域C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而进入二次转印部10的二次转印夹持10a,在该二次转印夹持IOa被转印到转印材料14。此时,转印辊9的图像区域C的在转印辊旋转方向的终端部位于一次转印夹持7a时,图像区域C的在转印辊旋转方向的顶端接近或到达转印棍清洁棍14c与感光体2的抵接部。当在一次转印部7的转印结束后,通过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非图像区域D进入一次转印夹持7a。若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则小径区域I进入一次转印夹持7a。此时,如使用图24上述那样,小径区域I的周面部自感光体2分离开,不与该感光体接触。由此,在一次转印部7的转印后附着于感光体2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不被转印到小径区域I,在小径区域I仅附着微量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在二次转印部10对转印材料14的调色剂像转印结束后,在转印辊9的表面残留转印残余的液体显影剂。由转印辊清洁辊14c清洁转印辊9,将残留的液体显影剂的调色剂 及载体液从转印辊9除去。此时,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相反旋转,因此擦去附着于转印辊9表面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被擦去的附着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调色剂及载体液被转印辊清洁刮板14d刮掉而回收到液体显影剂回收部14e。回收到液体显影剂回收部14e的调色剂及载体液被输送到未图示的废调色剂盒中。如图26所示,当凹部9e通过二次转印夹持IOa时,图像区域C的在转印辊旋转方向的终端到达转印棍清洁棍14c与转印棍9的抵接部。由此,利用转印棍清洁棍14c对图像区域C的清洁结束。其后,若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则小径区域I进入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棍14c的抵接位置。若转印棍9进一步旋转,则小径区域I与转印棍清洁棍14c抵接着旋转。此时,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相反旋转,因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小径区域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擦去。然后,如图27所示,小径区域I的旋转方向侧端成为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抵接位置。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转印辊9的小径区域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去。因而,调色剂及载体液几乎不会从小径区域I输送到在相邻的凹部9e上设置的盖部件9h。由此,仅是附着于小径区域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被擦去后的非常微量的调色剂及非常微量的载体液附着于盖部件9h。如此,由于仅是非常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附着于盖部件9h,因此这些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基本都不会积留于凹部9e内,而且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也不会从凹部9e渗出。根据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转印辊9具有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上与凹部9e相邻的小径区域I。感光体2及转印辊9分别被定位于恒定位置、可旋转地轴支承于装置主体。因而,可将转印辊9的小径区域I设为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由此,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从感光体2移动到转印辊9的非接触部9r、9s。由此,可以使可能附着于小径区域I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是极微量。因而,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附着于转印辊9的与小径区域I相邻的凹部9e的盖部件9h,能够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9h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是极微量。由此,能够防止这些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积留于凹部9e内,也能防止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从凹部9e渗出。而且,如此几乎不存在残留调色剂积蓄在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调色剂积蓄在凹部9e内,转印辊9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14的污染等转印辊9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可以不需要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I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图像形成装置I为简单构造,因此能够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且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I。特别是,通过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小径区域I的极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极微量的残留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盖部件9h附着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因而,可以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9h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是非常微量。通过使转印辊9的非接触部9r、9s的周面部的径R8小于与感光体2接触的转印辊9的接触部的周面部的第I径R,从而能够以更简单构造抑制残留调色剂积蓄于凹部9e内。 而且,由于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设于不形成图像的非图像区域(非图像部)D,因此即使设置了非接触部9r、9s也不会对图像有影响。因而,即使图像形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也能总是稳定得到良好图像。该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上述的第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28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7例的一部分的图。如图28所示,该第7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是在上述的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配设作为清洁液涂敷部的载体液涂敷部15而构成。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部15配设在比转印辊清洁部14靠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侧。该载体液涂敷部15具有涂敷部主体15a、载体液积存部15c、载体液供给辊15d及载体液涂敷辊15e。涂敷部主体15a借助转动轴15f旋转地设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载体液积存部15c积存向转印辊9涂敷的载体液。载体液供给辊15d及载体液涂敷辊15e以相互随同旋转的方式设置。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e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追随旋转。涂敷部主体15a被弹簧15g的作用力施力而以转动轴15f为中心转动,从而载体液涂敷辊15e与转印辊9的周面部抵接。并且,载体液供给辊15d通过旋转而汲取积存在载体液积存部15c内的载体液并向载体液涂敷辊15e供给。载体液涂敷辊15e通过旋转,从而将从载体液涂敷辊15e供给的作为清洁液的载体液涂敷到转印辊9的周面部。该第7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在这样构成的第7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转印辊清洁部14的转印辊清洁辊14c擦去附着于转印辊9的表面的调色剂及载体液之前,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e将载体液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由此,附着于转印辊9的表面的调色剂更容易被除去,可以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该情况下,为了除去调色剂而使用液体显影剂的载体液,从而可以不需使用专用的清洁液。因而,能够容易且廉价地除去附着于转印辊9的表面的调色剂。该第7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作用效果相同。只要能将载体液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而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即可,可以使用载体液涂敷辊15e以外的其他涂敷部件。只要能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而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即可,也可以使用载体液以外的其他涂敷液。
图29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8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如图29所示,该第8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能够通过转印辊9的I次旋转对2张转印材料14连续转印的转印辊9。S卩,第8例的转印辊9具有2处图像区域G、2处非图像区域H、第I小径区域E及第2小径区域F。第I小径区域E设于设有凹部9e的一个非图像区域H内。该第I小径区域E中的覆层部9b的周面部的径R8(从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第I小径区域E的周面部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小于第I及第2小径区域E、F以外的覆层部9b的周面部的半径R(R8 < R)。第2小径区域F设于另一非图像区域H内。该第2小径区域F中的覆层部9b的周面部的径R9(从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第2小径区域F的周面部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小于第I及第2小径区域E、F以外的覆层部9b的周面部的半径R(R9 < R)。图29中,为了容易理解,径R9未图示在最大长度的位置。这些第I及第2小径区域E、F与第I及第7例的小径区域I同样,不会与感光体2接触,分别构成本发明的非接触部9r、9s及第2非接触部9t。第I小径区域E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两侧与凹部9e相邻地设置。而第2小径区域F与 凹部9e相对地设置。该第8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这样构成的第8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设于2张转印材料14之间、即2处非图像区域H的第I及第2小径区域E、F,可以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进行对附着于第I及第2小径区域E、F的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微量的残留载体液的擦净。如此,可以将2张转印材料14之间的非图像区域H利用作为小径区域F,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的擦净。该第8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30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9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如图30所示,该第9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是取代上述的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片状的盖部件9h而在盖部件9h的配设位置设置用于吸收调色剂的块状的调色剂吸收部件18。该调色剂吸收部件18以覆盖凹部9e的开口周面(更具体而言,是覆层部9b的两端部间的间隙)的方式配设。该盖部件18可以使用能够将调色剂吸收到内部的海绵等以往公知的适当材料。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突出设置于凹部9e内,调色剂吸收部件18被在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方向支承于该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并且,利用调色剂吸收部件18吸收非常微量的调色剂及微量的载体液。通过使调色剂吸收部件18支承于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从而可防止转印辊清洁辊14c落入凹部9e的开口周面(更具体而言,落入覆层部%的两端部间的间隙)。该第9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都与第6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31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0例的一部分的图。如图31所示,该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覆层部9b具有设置于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9e相邻的预定区域的薄膜厚部I (与第6例的小径区域I对应)。该情况下,除了薄膜厚部I之外的覆层部%的部分侧的薄膜厚部I的厚度大于凹部9e侧的薄膜厚部I的厚度。并且,该薄膜厚部I的厚度t3(具体而言,薄膜厚部I的最大厚度;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厚度)小于除了薄膜厚部I之外的覆层部9b的厚度t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I厚度)(t3 < t4)。图31中为了容易理解,厚度t3未表示在最大长度的位置。因而,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的径R8小于除了凹部9e之外的转印辊9的其他外周面的半径R(R8 < R)。结果,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处的外周面位于比由与转印辊9的外周面的半径R相同的径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圆弧状的假想外周面B靠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侧的位置。 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形成为周向上无高度差的顺滑连续的平坦或大致平坦面。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也可以形成为周向上无高度差的顺滑连续弯曲的凸面或周向上无高度差的顺滑连续弯曲的凹面。并且,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与半径R的外周面的边界通过弯曲的弧部顺滑连续形成,并且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与凹部9e的侧壁面的边界也通过弯曲的弧部顺滑连续形成。另外,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如上所述转印辊9具有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9e相邻的薄膜厚部I。感光体2及转印辊9分别被定位于恒位置而可旋转地轴支承于装置主体。因而,如图32所示,当转印辊9旋转而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到达与感光体2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时,转印辊9的外周面自感光体2分离开。即,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成为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并且,由于该转印辊9的非接触部9r、9s这样不与感光体2接触,因此抑制调色剂及载体液从感光体2移动。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第6例相同。接着,说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一次转印部7及二次转印部10的动作。当在一次转印部7的转印结束时,通过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非图像区域D进入一次转印夹持7a。若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则薄膜厚部I进入一次转印夹持7a。此时,如使用图32所上述的那样,薄膜厚部I的外周面自感光体2分离开,不与该感光体接触。由此,在一次转印部7的转印后附着于感光体2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几乎都不转印到薄膜厚部I,在薄膜厚部I仅附着微量的残留液体显影剂。如图34所示,当凹部9e通过二次转印夹持IOa时,图像区域C的在转印辊旋转方向的终端到达转印棍清洁棍14c与转印棍9的抵接部。由此,利用转印棍清洁棍14c对图像区域C的清洁结束。其后,若转印辊9进一步旋转,薄膜厚部I进入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棍14c的抵接位置。若转印棍9进一步旋转,则薄膜厚部I与转印棍清洁棍14c抵接着旋转。此时,由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而相反旋转,因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薄膜厚部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擦去。并且,如图35所示,薄膜厚部I的旋转方向侧端成为与转印辊清洁辊14c抵接的抵接位置。由此,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净。因而,调色剂及载体液几乎不会从薄膜厚部I输送到在相邻的凹部9e上设置的盖部件9h。由此,仅是附着于薄膜厚部I的极微量的调色剂及极微量的载体液被擦去后的非常微量的调色剂及非常微量的载体液附着于盖部件9h。如此,由于仅是非常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附着于盖部件9h,因此这些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基本不会积留于凹部9e内,而且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也不会从凹部9e渗出。根据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转印辊9具有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9e相邻的薄膜厚部I。感光体2及转印辊9分别被定位于恒定位置、可旋转地轴支承于装置主体。因而,因而,可使转印辊9的薄膜厚部I成为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由此,能抑制调色剂及载体液从感光体2移动到转印辊9的非接触部9r、9s。由此,能使可能附着于薄膜厚部I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为极微量。因而,能够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附着于转印辊9的与薄膜厚部I相邻的
凹部9e的盖部件9h,能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9h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为极微量。由此,能够防止这些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积留于凹部9e内,并且也能防止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从凹部9e渗出。而且,如此几乎不存在残留调色剂积蓄在凹部9e内的情况,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也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于残留调色剂积蓄在凹部9e内,转印辊9以外的其他辊的污染、转印材料12的污染等转印辊9的周边部件的污染。结果,可以不需要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网状清洁机构、吸引泵,能够将图像形成装置I作成简单构造。并且,由于这样图像形成装置I为简单构造,因此能够实现得到高可靠性,并且能够谋求节省空间化的廉价的图像形成装置I。特别是,通过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将附着于薄膜厚部I的极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极微量的残留载体液大致完全擦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附着于盖部件9h。因而,能使可能附着于盖部件9h的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都为非常微量。通过使覆层部9b的非接触部9r、9s的厚度t3小于与感光体2接触的覆层部的接触部的厚度t4,能够以更简单构造抑制残留调色剂积蓄于凹部9e内。而且,由于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设于不形成图像的非图像区域(非图像部)D,因此即使设置了非接触部9r、9s也不会对图像有影响。因而,即使图像形成装置I长时间使用,也能总是稳定得到良好图像。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第6例相同。图36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1例的一部分的图。如图36所示,该第1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是在上述的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配设作为清洁液涂敷部的载体液涂敷部15而构成。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部15配设在比转印辊清洁部14靠与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一侧的位置。该载体液涂敷部15具有涂敷部主体15a、载体液积存部15b、载体液供给辊15c及载体液涂敷辊15d。涂敷部主体15a借助转动轴15e旋转地设于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置主体。载体液积存部15b积存向转印辊9涂敷的载体液。载体液供给辊15c及载体液涂敷辊15d以相互随同旋转的方式设置。该情况下,载体液涂敷辊15d相对于转印辊9的旋转追随旋转。涂敷部主体15a被弹簧15f的作用力施力而以转动轴15e为中心转动,从而载体液涂敷辊15d与转印辊9的外周面抵接。并且,载体液供给辊15c通过旋转而汲取积存在载体液积存部15b内的载体液并向载体液涂敷辊15d供给。载体液涂敷辊15d旋转,从而将从载体液涂敷辊15d供给的作为清洁液的载体液涂敷到转印辊9的外周面。该第1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第1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转印辊清洁部14的转印辊清洁辊14c擦去附着于转印辊9的表面的调色剂及载体液之前,利用载体液涂敷辊15d将载体液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由此,附着于转印辊9表面的调色剂更容易被除去,可以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该情况下,为了除去调色剂而使用液体显影剂的载体液,从而可以不需使用专用的清洁液。因而,能够容易且廉价地除去附着于转印辊9的表面的调色剂。该第11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作用效果相同。只要能将载体液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而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可以使用载体液涂敷辊15d以外的其他涂敷部件。只要能微量涂敷于转印辊9的表面而提高转印辊9的清洁性能,也可以使用载体液以外的其他涂敷液。图37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2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如图37所示,该第1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能够通过转印辊9的I次旋转对 2张转印材料12连续转印的转印辊9。S卩,第12例的转印辊9具有2处图像区域G、2处非图像区域H、第I薄膜厚部E及第2薄膜厚部F。第I薄膜厚部E设于设有凹部9e的一个非图像区域H内。该第I薄膜厚部E中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径R3(从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第I薄膜厚部E的外周面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小于第I及第2薄膜厚部E、F以外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半径R(R3 < R)。第12例的第I薄膜厚部E在图37示出与图31所示的第10例的薄膜厚部I不同的形状,但是设为与该第10例的薄膜厚部I相同的形状。因而,第I薄膜厚部E的厚度t3小于除了第I薄膜厚部E之外的覆层部9b的厚度t4。第2薄膜厚部F设于另一非图像区域H内。该第2薄膜厚部F中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径R4(从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到第2薄膜厚部F的外周面的长度中的最大长度)小于第I及第2薄膜厚部E、F以外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半径R(R4 < R)。图37中,为了容易理解,未将径R3、R4表示在最大长度的位置。该第2薄膜厚部F的厚度t5 (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厚度)小于除了第I薄膜厚部E之外的覆层部9b的厚度t4(t5 < t4)。这些第I及第2薄膜厚部E、F与第I及第11例的薄膜厚部I同样,不会与感光体2接触,分别构成本发明的非接触部9r、9s及第2非接触部9t。第I薄膜厚部E在转印辊9的旋转方向两侧与凹部9e相邻地设置。而第2薄膜厚部F与凹部9e相对地设置。该第1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这样构成的第1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在设于2张转印材料12之间、即2处非图像区域H的第I及第2薄膜厚部E、F,可以利用转印辊清洁辊14c进行对附着于第I及第2薄膜厚部E、F的微量的残留调色剂及微量的残留载体液的擦净。如此,可以将2张转印材料12之间的非图像区域H利用作为薄膜厚部F,从而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残留调色剂及残留载体液的擦净。该第12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作用效果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38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3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如图38所示,该第1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是取代上述的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片状的盖部件9h而在盖部件9h的配设位置设置用于吸收调色剂的块状的调色剂吸收部件18。该调色剂吸收部件18以覆盖凹部9e的开口周面(更具体而言,是覆层部9b的两端部间的间隙)的方式配设。该盖部件18可以使用能够将调色剂吸收到内部的海绵等以往公知的适当材料。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突出设置于凹部9e内,调色剂吸收部件18被在转印辊9的旋转中心方向支承于该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并且,利用调色剂吸收部件18吸收非常微量的调色剂及微量的载体液。通过使调色剂吸收部件18支承于调色剂吸收部件支承部19,从而可防止转印辊清洁辊14c落入凹部9e的开口周面(更具体而言,是覆层部%的两端部间的间隙)。该第1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都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图39是示意性局部表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第14例所用的转印辊的图。上述的第I 第13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都是非接触部9r、9s由覆层部9b的薄 膜厚部构成。与此相对,如图39所示,该第1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使用一定或大致一定厚度的覆层部%。并且,第1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非接触部9r、9s如下述这样设置。SP,垫片(spacer,衬垫)部件9u不设置在凹部9e,也不设置于在转印棍9的旋转方向侧与凹部9e相邻的预定区域的辊基材9a的外周面。并且,一定或大致一定厚度的覆层部9b贴附于垫片部件9u的外周面和除了凹部9e之外的未设置垫片部件9u的辊基材9a的外周面。如此,将在除了凹部9e之外且未设置垫片部件9u的辊基材9a的外周面贴附的覆层部9b的部分构成为非接触部9r、9s。S卩,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部9r、9s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径R8小于与感光体2接触的接触部的覆层部9b的外周面的径R。根据该第1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使用一定或大致一定厚度的覆层部,能够简单且廉价地设置非接触部9r、9s。该第14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其他结构及其他作用效果都与第10例的图像形成装置I相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I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I例中作为像承载辊使用转印辊9,但作为像承载辊也可以使用感光鼓。此时,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设置转印辊9,也可以不设置转印辊9。而且,像承载辊可以是不具有凹部的像承载辊。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2及第3例。例如,转印辊清洁辊14c的半径Rl (mm)、第I及第2清洁辊侧辊14q、14r的半径R2 (mm)、载体液涂敷辊15e的半径R3 (mm)及第I及第2涂敷辊侧辊15q、15r的半径R4(mm)的关系不限于上述的第2及第3例,只要满足(R1-R2) > (R3-R4) > 0的关系,可以任意设定。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I 第14例中,作为将载体液向载体液涂敷辊供给的载体液供给部件使用载体液供给辊15d,但也可以使用将载体液向载体液涂敷辊滴下的载体液滴下部件等其他载体液供给部件。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I 第14例中,为了能够容易除去调色剂而使用载体液,但也可使用公知的其他清洁液。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4及第5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4及第5例中,将承载用液体显影剂显影了的像的像承载体辊应用于转印辊9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像承载体辊也可应用于感光体2。
而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 第14例。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各例中,设置I个或2个非接触部,但也可以设置预先设定个数的非接触部。转印辊清洁部件可以使用转 印辊清洁辊以外的其他清洁部件。总之,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潜像承载体,在该潜像承载体形成潜像; 曝光部,其将所述潜像承载体曝光而形成所述潜像; 显影部,其用含有调色剂和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潜像承载体的所述潜像显影; 像承载辊,其被转印由所述显影部显影了的像; 涂敷部,其具有对所述像承载辊涂敷清洁液的清洁液涂敷辊,借助第I转动轴转动;清洁部,其具有与用所述清洁液涂敷辊涂敷了所述清洁液的所述像承载辊抵接来清洁所述像承载辊的清洁辊,借助第2转动轴转动;和 清洁部件支承部,其支承所述涂敷部及所述清洁部,并借助第3转动轴转动而使所述清洁液涂敷辊以比所述清洁辊大的移动量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转动轴与所述第2转动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3转动轴与所述第I转动轴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2转动轴和所述第3转动轴是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转动轴设置在通过所述像承载辊与所述清洁辊抵接而形成的清洁夹持的所述像承载辊的假想切线的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部件支承部具有与所述像承载辊抵接或分离的第I支承辊及与所述像承载辊抵接或分离的第2支承辊, 所述第3转动轴配设于所述第I支承辊与所述第2支承辊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在周面具有凹部, 由于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而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相对时的自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的周面的距离LI、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辊相对时的自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清洁辊的周面的距离L2、及到所述像承载辊的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周面的半径R满足如下关系L2 < LI < R, 其中,LI、L2、R的单位是mm。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在周面具有凹部,将所述像承载体所承载的像转印到转印材料,包括 与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轴同轴配设的限制辊支承部; 第I限制辊,其在由于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而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辊相对时,与所述限制辊支承部抵接而将所述清洁辊限制在进入所述凹部内的位置;和 第2限制辊,其在由于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而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相对时,与所述限制辊支承部抵接而将所述清洁液涂敷辊限制在进入所述凹部内的位置, 所述清洁辊的半径R1、所述第I限制辊的半径R2、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的半径R3及所述第2限制辊的半径R4满足如下关系 R1-R2 > R3-R41, 其中,R1、R2、R3及R4的单位是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辊的半径Rl大于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的半径R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辊支承部是配设于所述像承载辊的轴向端部的半径R5的辊, 所述辊的半径R5与从所述像承载辊的旋转中心到所述像承载辊的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周面的距离相等或大致相等, 其中,R5的单位是mm。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在周面具有凹部, 还包括清洁辊位置限制部,所述清洁辊位置限制部在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辊相对时,使所述清洁辊位于比从所述像承载辊的周面向所述凹部延长的假想周面靠所述像承载辊的轴中心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清洁液涂敷辊位置限制部,所述清洁液涂敷辊位置限制部在所述像承载体辊的所述凹部与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相对时,使所述清洁液涂敷辊位于比所述假想周面靠所述像承载体辊的轴中心侧的位置, 所述清洁辊对用所述清洁液涂敷辊涂敷了清洁液的所述像承载体辊进行清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被所述清洁辊位置限制部限制了位置的所述清洁辊到所述像承载辊的轴中心的所述像承载辊的径向的距离小于从被所述清洁液涂敷辊位置限制部限制了位置的所述清洁液涂敷辊到所述像承载辊的轴中心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承所述清洁辊而转动的清洁辊支承框, 所述清洁辊位置限制部具有支承所述清洁辊支承框并使所述清洁辊支承框转动的轴部件、及限制所述轴部件的移动的轴部件移动限制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辊位置限制部是向与所述像承载体辊的旋转方向同向旋转的清洁辊, 所述清洁辊位置限制部具有设于所述清洁辊的滚柱部件, 所述清洁液涂敷棍是向与所述像承载体棍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棍, 所述清洁液涂敷辊位置限制部具有配设于所述清洁液涂敷辊的第2滚柱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包括第I径的周面部、由于旋转而与所述潜像承载体分离开的小于所述第I径的第2径的周面部、和与所述第I径的周面部及所述第2径的周面部不同的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第2径的周面部与所述像承载辊的所述凹部相邻, 所述像承载辊具有小于所述第I径的第3径的周面部,所述第3径的周面部设于不与所述凹部相邻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覆盖所述凹部的开口周面的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与所述清洁辊抵接, 具有覆盖所述凹部的开口周面、吸收液体显影剂的吸收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像承载辊包括在周面具有凹部的辊基材;和覆层部,其由所述凹部支承且设于除了所述凹部之外的所述辊基材的周面、具有第I厚度的膜厚部及小于第I厚度的第2厚度的膜厚部,所述像承载辊与所述潜像承载体抵接而在所述覆层部的所述第I厚度的膜厚部的面转印由所述显影部显影了的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层部的所述第2厚度的膜厚部与所述辊基材的所述凹部相邻设置, 所述像承载辊具有小于所述第I厚度的第3厚度的膜厚部, 所述第3厚度的膜厚部配设在与所述第2厚度的膜厚部不相邻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洁辊是周面相对于所述像承载辊的周面的移动方向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清洁辊。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覆盖所述凹部的开口周面的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与所述清洁辊抵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以转动轴(15f)为中心转动且在将含有调色剂及载体液的液体显影剂的像转印到转印材料(12)上后的转印辊(9)涂敷载体液的载体液涂敷辊(15e);借助转动轴(14f)支承于清洁部件支承部(13)而将残留于转印辊(9)的残留调色剂除去的转印辊清洁辊(14c);在清洁部件支承部(13)转动时,移动量大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移动量的载体液涂敷辊(15e)。于是,即使转印辊(9)移动,也容易进行转印辊(9)与转印辊清洁辊(14c)的相互位置调整而不会打乱相互位置关系,确保良好的清洁性。
文档编号G03G21/00GK102681386SQ20121007143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8日
发明者井熊健, 佐佐木努, 奥村尚之, 西山和宏, 高野秀裕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