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43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ー种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目前常用的平板显示器,其中TFT_LCD(Thin Film-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中的主流产品。液晶面板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部件,现有技术中,通过ODF (One DropFilling,液晶滴注)エ艺在阵列基板或者彩膜基板中的任意ー个基板上滴注液晶,在另ー个基板四周边缘处涂覆封框胶,然后将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进行对盒,从而形成液晶面板,并对封框胶进行固化处理以使封框胶固化。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TFT-LCD面板的阵列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点状液晶滴加样式示意图;图3所示为现有的TFT-LCD面板的彩膜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目前的TFT-LCD面板的制作エ艺中,液晶10采用点状液晶滴加方式,真空对盒后,依靠液晶10自身的扩散能力自行充满整个液晶面板。由于液晶10滴下的位置距离基板的四边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液晶10充满整个液晶面板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液晶在短时间内未充满整个液晶面板,则会出现真空气泡。如图1和图3所示,传统的TFT-1XD面板中,阵列基板100和彩膜基板上的取向层通常设置于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A,取向层距离边缘处的封框胶有一定距离,使得在无取向层的处于显示区域A和封胶框20之间的周边区域B处液晶10扩散方向无序且速度慢,液晶10继续扩散填充能力大大降低。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TFT-1XD面板的阵列基板100上的数据线电极侧和栅线电极侧都会有数据线101和栅线102经过该周边区域;而数据线电极侧的对侧和栅电极侧的对侧则无数据线101和栅线102经过,只有少量的几根公共电极线经过,大部分区域没有任何走线,尤其是在阵列基板的四个角落。因此液晶10在液晶面板内各方向的液晶填充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数据线电极侧和栅电极侧由于有数据线101和栅线102存在,液晶10会沿着数据线101和栅线102扩散,最容易填满;而数据线电极侧的对侧和栅线电极侧的对侧由于无金属走线存在,液晶10填充速度相对较慢,而液晶面板的四个角落液晶10充满速度最慢,最易发生液晶10未充满现象。液晶扩散充满的速度慢不仅会产生目视的气泡,而且严重影响产品的显示性能。目前针对这ー难题,可以从液晶滴加工艺上着手改善,但通常会给エ艺生产稳定性带来很大压力,因此,从产品结构设计上彻底解决这ー难题,会大大减轻生产エ艺的压力,提高产品的良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ー种液晶面板及显示装置,其能够有效解决在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液晶扩散慢的问题,避免真空气泡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液晶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ー种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四周的所述封胶框之间形成有一周边区域;且所述液晶面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四周的所述封胶框对盒形成,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ー个基板在与所述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加快所述液晶自所述显示区域ー侧向所述封胶框ー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优选的,所述引流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周边区域处的多个沟槽,且每一所述沟槽的槽体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ー侧贯通。优选的,所述沟槽的断面呈开ロ端大、底端小的梯形状。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的栅线;形成干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栅线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相邻的所述条状金属线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一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条状金属线的等厚的栅线保护层;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等厚的氮化硅层;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栅线保护层;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的数据线;形成干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数据线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相邻的所述条状金属线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二凹槽;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条状金属线的等厚的氮化硅层;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的栅线保护层,所述栅线保护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三凹槽;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等厚的氮化硅层;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的栅线保护层;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四凹槽;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的栅线保护层,所述栅线保护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ー侧贯通的第五凹槽;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的第六凹槽,且所述第六凹槽与所述第五凹槽位置对应;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栅线保护层;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氮化硅层;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在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ー侧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所述沟槽。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在与所述周边区域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ー侧贯通的第七凹槽;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黑矩阵的等厚的公共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呈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柱,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ー侧贯通的第八凹槽;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相覆盖所述支撑柱的等厚的公共电极。优选的,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相覆盖所述支撑 柱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在接触所述液晶的ー侧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沟槽。本发明还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的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通过在对盒形成液晶面板的第一基板和/或第二基板上构造用于加快所述液晶自所述显示区域ー侧向所述封胶框ー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从而有效解决在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液晶扩散慢的问题,避免真空气泡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液晶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


图1表不现有技术中的阵列基板的结构不意图;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阵列基板上的点状液晶滴加样式的示意图;图3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彩膜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中的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中的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表不第一基板和第_■基板对盒后的结构不意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8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9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0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1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2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3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七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图14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八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15表示本发明的液晶面板的第九种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了ー种液晶面板,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与位于显示区域四周的封胶框之间形成有一周边区域;且液晶面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四周的封胶框对盒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第一基板和/或第二基板在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并与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加快液晶自显示区域ー侧向封胶框ー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以下以第一基板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基板的示意图,其中,该第一基板上设有所述引流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基板100的显示区域A与四周的封胶框20之间形成周边区域B,并且该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具有数据线电极,为数据线电极侧,还有ー侧具有栅电极,为栅电极侧,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中与该数据线电极侧和栅电极侧对应的部分分别有数据线101和栅线102经过,而在周边区域B的其他部分则设置所述引流结构30。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基板的示意图,其中,该第二基板200上设有该引流结构30。如图5所示,第二基板200的显示区域A与四周的封胶框20之间形成周边区域B,并且在周边区域B处设置有引流结构30。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该引流结构3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基板100和/或第二基板200的用干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的周边区域B处的多个沟槽,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每ー沟槽的槽体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 —侧贯通,从而为处于显示区域A的液晶提供ー个向封胶框20处扩散的引流通道,以加快液晶扩散填充速度。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该引流结构3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比如设置于第一基板100和/或第二基板200的用干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的周边区域B处的条状凸起等。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沟槽的断面呈开ロ端大、底端小的梯形状。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此并不限定该沟槽的断面形状。此外,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液晶面板通常为四边形,因此,通常,该周边区域B可以分为与液晶面板的四边位置对应的四个边区域以及与液晶面板的四角位置相对应的四个角区域;其中,在所述边区域处,多个沟槽呈等间距排布;在所述角区域处,多个沟槽呈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 —侧放射状地排布。上述方案,有利于液晶向各个方向有序扩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基板100在数据电极侧和栅电极侧有数据线101和栅线102经过,因此,如图4所示,该多个沟槽仅设置于第一基板100的所述周边区域B中不具有所述数据线101和所述栅线102的部分。此外,沟槽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形成于第一基板100和/或第二基板200上。对于第一基板100来说,第一基板100为阵列基板,其通常包括第一玻璃基板、栅线、数据线、栅线保护层、氮化硅层、像素电极等,沟槽可以是通过在其周边区域B设置数据线和/或栅线等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栅线保护层上刻蚀出凹槽状结构形成,还可以是通过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氮化硅层刻蚀出凹槽状结构形成,还可以是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像素电极上刻蚀出凹槽状结构形成,等等;对于第二基板来说,第二基板为彩膜基板,其通常包括第二玻璃基板、黑矩阵、隔垫物(PS)、公共电极等,沟槽可以是通过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黑矩阵上形成凹槽状结构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黑矩阵上形成凸起结构形成,还可以是在其周边区域B处的公共电极上刻蚀凹槽状结构形成,还可以是通过在周边区域B处布置隔垫物形成,等等。以下就几个优选实施例来说明该液晶面板上的沟槽的形成方式。其中图6所示为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对盒后形成的液晶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至15所示为图5中F-F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实施例1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一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 ;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的栅线102 ;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形成干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栅线102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1005,且相邻的条状金属线1005之间形成自靠近显示区域A —端向靠近封胶框20 —端贯通的第一凹槽;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条状金属线1005的等厚的栅线保护层1002 ;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栅线保护层1002的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 ;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氮化硅层1003的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并与栅线102同层设置条状金属线1005,通过相邻条状金属线1005之间形成第一凹槽,并于条状金属线1005上在该周边区域B处依次覆盖等厚的栅线保护层1002、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从而,由于第一凹槽的存在,在像素电极1004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即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条状金属线1005可以是与栅线102采用同一材质,并在制作形成所述栅线102的同时,制作形成于周边区域B处,并且该条状金属线1005与所述栅线102分离,以保证所述栅线102进行正常的传输信号。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条状金属线1005优选的设计为端面呈梯形结构,从而,形成断面呈梯形的所述沟槽。实施例2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二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 ;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栅线保护层1002 ;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的数据线;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形成干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数据线101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1005,且相邻的条状金属线1005之间形成自靠近显示区域A —端向靠近封胶框20 —端贯通的第二凹槽;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条状金属线1005的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 ;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氮化硅层1003的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并与数据线101同层设置条状金属线1005,通过相邻条状金属线1005之间形成第二凹槽,并于处于该周边区域B的条状金属线1005上依次覆盖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从而,由于第ニ凹槽的存在,在像素电极1004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即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该条状金属线1005可以是与数据线101采用同一材质,并在制作形成所述数据线101的同吋,制作形成于周边区域B处,并且该条状金属线1005与所述数据线101 分离,以保证所述数据线101进行正常的传输信号。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条状金属线1005优选的设计为端面呈梯形结构,从而,形成断面呈梯形的所述沟槽。实施例3如图9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三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的栅线保护层1002,栅线保护层1002在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显示区域A —端向靠近封胶框20 —端贯通的第三凹槽;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栅线保护层1002的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 ;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氮化硅层1003的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栅线保护层1002的与周边区域B对应的位置处刻蚀第三凹槽,并于该周边区域B对应位置处的栅线保护层1002上依次覆盖等厚的氮化硅层1003、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从而,由于第三凹槽的存在,在像素电极1004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即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实施例4如图10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四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的栅线保护层1002 ;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一侧的氮化硅层1003,氮化硅层1003在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显示区域A—端向靠近封胶框20一端贯通的第四凹槽;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氮化硅层1003的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氮化硅层1003的与周边区域B对应的位置处刻蚀第四凹槽,并于该周边区域B对应位置处的氮化硅层1003上覆盖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从而,由于第四凹槽的存在,在像素电极1004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即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实施例5如图11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五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 ;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的栅线保护层1002,栅线保护层1002在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 —侧贯通的第五凹槽;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一侧的氮化硅层1003,氮化硅层1003在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一侧贯通的第六凹槽,且第六凹槽与第五凹槽位置对应,每一所述第六凹槽对应地与一所述第五凹槽贯通;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氮化硅层1003的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栅线保护层1002和氮化硅层1003的与周边区域B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刻蚀对应的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并于该周边区域B对应位置处的氮化硅层1003上覆盖等厚的像素电极1004,从而,由于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的存在,在像素电极1004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即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第五凹槽和第六凹槽优选的设计为构成ー贯通的断面呈梯形的凹槽状结构,从而,形成断面呈梯形的所述沟槽。实施例6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六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一基板100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001 ;形成于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第一玻璃基板1001的栅线保护层1002 ;形成于栅线保护层1002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栅线保护层1002的氮化硅层1003 ;形成于氮化硅层1003的靠近第二基板200的一侧的像素电极1004,像素电极1004在靠近第二基板200的ー侧的表面上,并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沟槽。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像素电极1004的与周边区域B对应的位置处刻蚀所述沟槽,从而在第一基板1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像素电极1004上的沟槽可以是通过在像素电极1004上刻蚀凹槽状结构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像素电极1004上刻蚀凸起状结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像素电极1004上的所述沟槽的断面呈梯形。实施例7如图13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七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二基板200包括第二玻璃基板2001;形成于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周边区域B覆盖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黑矩阵2002,黑矩阵2002在与周边区域B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 —侧贯通的第七凹槽;形成于黑矩阵20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黑矩阵2002的等厚的公共电极2003。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周边区域B处的黑矩阵2002上刻蚀第七凹槽,并在该周边区域B处的黑矩阵2002上覆盖等厚的公共电极2003,以在所述公共电极2003的用干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黑矩阵2002上的第七凹槽可以是通过在黑矩阵2002上刻蚀凹槽状结构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黑矩阵2002上刻蚀凸起状结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黑矩阵2002上的所述第七凹槽的断面呈梯形,从而形成断面呈梯形的所述沟槽。实施例8如图14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八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二基板200包括第二玻璃基板2001;形成于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黑矩阵2002 ;形成于黑矩阵20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的隔垫物;形成于黑矩阵20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呈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柱2004,相邻的支撑柱2004之间形成自靠近显示区域A —侧向靠近封胶框20 —侧贯通的第八凹槽;形成于黑矩阵20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相覆盖支撑柱2004的等厚的公共电极2003。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周边区域B处的设置支撑柱2004,相邻支撑柱2004之间形成第八凹槽,并在该周边区域B处的支撑柱2004上覆盖等厚的公共电极2003,以在所述公共电极2003的用干与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所述的沟槽,从而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支撑柱2004采用与隔垫物相同材质,并与隔垫物同时制作形成。此外,如图14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支撑柱2004为端面呈梯形结构,从而相邻所述支撑柱2004之间形成梯形的所述第八凹槽,进而形成断面呈梯形的所述沟槽。实施例9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所提供第九种实施例中的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处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处设有所述沟槽。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200之间设置液晶10 ;第二基板200包括第二玻璃基板2001;形成于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覆盖第二玻璃基板2001的黑矩阵2002 ;形成于黑矩阵2002的靠近第一基板100的ー侧,并至少在整个周边区域B相覆盖支撑柱2004的公共电极2003,公共电极2003在接触液晶的ー侧的表面上并与周边区域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沟槽。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周边区域B处的公共电极2003上形成所述沟槽,从而在第二基板200的周边区域B上形成引流结构3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公共电极2003上的沟槽可以是通过在公共电极2003上采用半曝光掩膜エ艺刻蚀凹槽状结构形成,也可以是通过在公共电极2003上采用半曝光掩膜エ艺刻蚀凸起状结构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设置于该周边区域B的像素电极1004上的所述沟槽的断面呈梯形。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结构30仅设置于第一基板100或第二基板200上,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结构30还可以同时设置于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此时,第一基板100和第二基板200上的所述引流结构30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形成,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引流结构3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形成。本发明还提供了ー种包括上述的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四周的封胶框之间形成有一周边区域;且所述液晶面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四周的所述封胶框对盒形成,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在与所述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加快所述液晶自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所述封胶框一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结构为设置在所述周边区域处的多个沟槽,且每一所述沟槽的槽体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沟槽的断面呈开口端大、底端小的梯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栅线; 形成于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栅线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相邻的所述条状金属线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一凹槽;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条状金属线的等厚的栅线保护层;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等厚的氮化硅层;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栅线保护层;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数据线; 形成于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位置处,并与所述数据线处于同一层的多根条状金属线,相邻的所述条状金属线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二凹槽;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条状金属线的等厚的氮化硅层;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栅线保护层,所述栅线保护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三凹槽;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等厚的氮化硅层;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的栅线保护层;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端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端贯通的第四凹槽;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栅线保护层,所述栅线保护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的第五凹槽;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在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刻蚀出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的第六凹槽,且所述第六凹槽与所述第五凹槽位置对应;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氮化硅层的等厚的像素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栅线保护层; 形成于所述栅线保护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栅线保护层的氮化硅层; 形成于所述氮化硅层的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像素电极,所述像素电极在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所述沟槽。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在与所述周边区域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的第七凹槽; 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黑矩阵的等厚的公共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 第二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 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呈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柱,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形成自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靠近所述封胶框一侧贯通的第八凹槽; 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相覆盖所述支撑柱的等厚的公共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3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 第二玻璃基板; 形成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覆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的黑矩阵; 形成于所述黑矩阵的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并至少在整个所述周边区域相覆盖所述支撑柱的公共电极,所述公共电极在接触所述液晶的一侧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所述沟槽。
13.—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液晶面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所述液晶面板的显示区域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四周的封胶框之间形成有一周边区域;所述液晶面板由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通过四周的所述封胶框对盒形成,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基板在与所述液晶接触的表面上,并与所述周边区域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加快所述液晶自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所述封胶框一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基板和/或第二基板上构造用于加快所述液晶自所述显示区域一侧向所述封胶框一侧扩散填充速度的引流结构,解决在液晶面板的周边区域液晶扩散慢的问题,避免真空气泡的出现,大大提高液晶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显示性能。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3033994SQ20121054502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周纪登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