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0936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液晶显示元件(110)具备共用电极(140),共用电极(140)覆盖与扫描线(120)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119)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位置,在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141),且在像素边界区域(146)中的至少与像素电极(130)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142)。
【专利说明】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以TN模式和VA模式为代表的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在,液晶显示装置用于很多设备。作为这样的例子,可举出电视、便携电话等。液晶显示装置是具备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元件通过控制电极间产生的电场来控制液晶的取向,从而控制光的透射率。在液晶显示元件中,控制液晶的取向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若从电场产生的方向这一观点出发对这些方式进行分类,则能够大体分为纵电场型和横电场型。
[0003]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具备相对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和被一对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一对透明基板中的一方具备像素电极。另一方具备相对电极。通过对像素电极与相对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与液晶层垂直的电场,换言之,产生纵方向的电场。通过控制纵方向的电场的强度和方向来控制液晶的取向。作为代表性的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可举出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和VA (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
[0004]作为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的一例,图11和图12示出液晶显示元件200的概要。图11(a)是液晶显示元件200的俯视图,图11(b)是图11(a)所示的A-A线的截面图。图12(a)是将图11(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12(b)是与图11(a)的A-A线平行的扫描线220上的线的截面的放大图。
[0005]如图11(b)所示,液晶显示元件200具备:作为一对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211和玻璃基板212 ;被玻璃基板211和玻璃基板212夹持的液晶层213。如图11(a)所示,玻璃基板211具备多个信号线219、多个扫描线220、多个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223、多个像素电极230以及多个共用电极240。
[0006]多个信号线219都平行且等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多个扫描线220也都平行且等间隔地配置。而且,各信号线219与各扫描线220正交。其结果是,在玻璃基板211的表面上由各信号线219和各扫描线220划分出的长方形的区域形成为矩阵状。I个该长方形的区域与I个子像素对应。I个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红、绿以及蓝)。
[0007]I个子像素中设置有2个TFT。该TFT是顶栅方式的共面型TFT,具备形成于扫描线220的一部分的栅极电极223、SI路径221以及SI路径222。在SI路径221的一端形成有源极电极(未图示)。该源极电极与信号线219经由接触孔(未图示)连接。另一方面,SI路径222连接到漏极电极224。漏极电极224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到像素电极230。
[0008]在从具有多条的扫描线220中选择了 I条的期间中,地址信号输入到该扫描线220,数据信号依次输入到多个信号线219。其结果是,与数据信号相应的电压输出到SI路径222和像素电极230,在像素电极230与相对电极225之间产生与数据信号相应的电场。
[0009]在未选择扫描线的期间中,液晶显示元件200也需要保持在像素电极230与相对电极225之间产生的电场。为了形成用于保持该电场的辅助电容而设置有多个共用电极240。共用电极240设置在与设置有扫描线220的层相同的层,与扫描线220同样地包括不透明的金属导电性材料。多个共用电极240与扫描线220平行地配置。而且,在相邻的扫描线220之间配置有I个共用电极240。
[0010]横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与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同样地具备被一对透明基板夹持的液晶层。但是,在一对透明基板中的一方具备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这一点上与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不同。横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通过对一方透明基板所具备的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液晶层的面内方向的电场,换言之,产生横方向的电场。作为横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可举出IPS(in-plane switching:面内开关)模式和FFS(fringe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
[0011]专利文献I记载了在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中降低寄生电容的影响的液晶显示元件。以下,一边参照图13和14,一边说明该发明的特征点。
[0012]图13示出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300的概要图。图13 (a)是液晶显示元件300的俯视图,图13(b)是图13(a)所示的A-A线的截面图。图14是将图13(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0013]如图13(b)所示,液晶显示元件300具备:作为一对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311和玻璃基板312 ;被玻璃基板311和玻璃基板312夹持的液晶层313。如图13(a)所示,玻璃基板311具备多个信号线319、多个扫描线320、多个TFT、多个像素电极330以及共用电极340。共用电极340在可视区域中包括透明的导电性材料。
[0014]多个信号线319都平行且等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多个扫描线320也得平行且等间隔地配置。而且,各信号线319与各扫描线320正交。其结果是,在玻璃基板311的表面上由各信号线319和各扫描线320划分出的长方形的区域形成为矩阵状。I个该长方形的区域与I个子像素对应。I个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红、绿以及蓝)。
[0015]I个子像素中设置有2个TFT。该TFT是顶栅方式的共面型TFT,具备形成于扫描线320的一部分的栅极电极323、SI路径321以及SI路径322。SI路径321与源极电极及信号线319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另一方面,SI路径322连接到漏极电极324。漏极电极324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到像素电极330。在像素电极330中设置有用于在像素电极330与后述的共用电极340之间形成电场的狭缝。
[0016]现有技术文献
[0017]专利文献
[0018]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209686号公报(2008年9月11日公开),,


【发明内容】

[001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20]在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元件200中,信号线219及扫描线220与像素电极2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成为使显示质量劣化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一边参照图12,一边进行说明。
[0021]图12(a)是将图11(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12(b)是与图11(a)的A-A线平行的扫描线220上的线的截面的放大图。
[0022]如图12(a)所示,在信号线219与像素电极230之间仅存在有机绝缘膜217。因此,在信号线219与像素电极230之间产生寄生电容Csd227。
[0023]如图12(b)所示,在扫描线220与像素电极230之间仅存在绝缘膜216和有机绝缘膜217。因此,在扫描线220与像素电极230之间产生寄生电容Cgd228。
[0024]这些Csd227和Cgd228成为闪烁和各像素间的串扰的原因而使液晶显示元件200的显示质量劣化。
[0025]I个子像素除了具有Csd227和Cgd228以外,还具有液晶电容和辅助电容。液晶电容形成在像素电极230与相对电极225之间。辅助电容形成在共用电极240与SI路径222之间。这些液晶电容、辅助电容、Csd227以及Cgd228之和作为像素电容。寄生电容相对于像素电容的比例越大,寄生电容对液晶显示元件200的显示质量的影响越大。换言之,若通过使辅助电容变大来使像素电容变大,则能够使寄生电容相对于像素电容的比例变小。因此,能够抑制寄生电容对显示质量的影响。
[0026]但是,为了在液晶显示元件200中将辅助电容设计得较大,需要将共用电极240的宽度(与信号线219平行的方向的长度)设计得较大。由于共用电极240包括不透明的材料,因此,若使共用电极240的宽度变大则背光源透射过的区域变窄。因此,当为了抑制寄生电容的影响而将辅助电容设计得较大时,会产生液晶显示元件200的亮度下降的其它问题。
[0027]作为横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元件300为了抑制寄生电容的影响而具备共用电极340,其特征点在于共用电极340的形状和设置位置。在俯视时,共用电极340形成于除了漏极电极324和接触孔以外的所有区域(参照图13(a))。另一方面,在从截面看时,共用电极340形成在设置有信号线319的层及设置有扫描线320的层与设置有像素电极330的层之间(参照图13(b))。
[0028]因此,信号线319及扫描线320与像素电极330被共用电极340遮蔽。其结果是,在信号线319与像素电极3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sd和在扫描线320与像素电极3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gd被抑制。
[0029]由于Csd和Cgd被抑制,因而能够使共用电极340所保持的电压稳定。从而,能够防止液晶显示元件300的显示质量的劣化。
[0030]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共用电极340形成于除了漏极电极324和接触孔以外的所有区域,因此,背光源329a需要透射过共用电极340。共用电极340具有由形成共用电极340的透明导电性材料所具有的吸收系数和共用电极340的膜厚决定的吸收率。背光源329a中的与吸收率对应的光被共用电极340吸收,透射过共用电极340的光成为背光源329b。这样,液晶显示元件300具有由于背光源329a被共用电极340吸收而导致亮度下降的问题。此外,在此未考虑像素电极330对背光源329b的吸收。
[0031]此外,专利文献I所述的发明是以FFS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为前提的,无法应用于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
[003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中不牺牲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和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的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003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34]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
[0035]具备一对透明基板和配置在该一对透明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
[0036]—方上述透明基板具备:
[0037]扫描线;
[0038]信号线,其与上述扫描线正交;
[0039]驱动元件,其连接到上述信号线和上述扫描线;
[0040]透明像素电极,其与上述扫描线和信号线相比配置在上层,且连接到上述驱动元件;以及
[0041]透明共用电极,其配置于上述扫描线及信号线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之间的层,覆盖与上述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位置,在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且在像素边界区域中的至少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上述像素边界区域是在信号线方向相邻的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的区域,
[0042]另一方上述透明基板具备相对电极。
[0043]根据上述的构成,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透明共用电极配置于扫描线及信号线与透明像素电极之间的层。而且,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被透明共用电极覆盖。在该构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在透明共用电极覆盖与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扫描线的一部分及像素电极与透明共用电极相互遮蔽。同样地,在透明共用电极覆盖与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信号线的一部分及像素电极与透明共用电极相互遮蔽。由此,形成在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被抑制。
[0044]而且,透明共用电极在与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具备开口部。由此,不透射过透明共用电极地入射到液晶层的光增加。其结果是,该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提高。
[0045]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在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中,能够不牺牲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及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
[0046]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所具备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在上述像素边界区域中的至少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由此,能控制上述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其结果是,能控制上述像素边界区域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因此,能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047]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如下所示的记载会充分了解。另外,本发明的长处,通过参照了附图的下面的说明会变得明白
[0048]发明效果
[0049]本发明能够在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中不牺牲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以及在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因此,在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中,起到不牺牲其亮度地提高显示质量的效果。
[0050]另外,本发明能抑制作为在信号线方向相邻的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的区域的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其结果是,能控制像素边界区域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因此,能控制像素边界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能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1]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b)是示出该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截面图。
[0052]图2(a)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元件中在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sd被共用电极抑制的状况的概要图,(b)是示出在扫描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gd被共用电极抑制的状况的概要图。(C)是示出背光源透射过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的状况的概要图。
[0053]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
[0054]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
[0055]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b)是示出该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截面图。
[0056]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b)和(C)是示出该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截面图。
[0057]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光学显微镜像的图。
[0058]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
[0059]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
[0060]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
[0061]图11(a)是示出现有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b)是示出该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截面图。
[0062]图12(a)是示出现有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在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sd的概要图,(b)是示出在扫描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gd的概要图。
[0063]图13(a)是示出现有的其它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俯视图,(b)是示出该液晶显示元件的概要的截面图。
[0064]图14是示出现有的其它液晶显示元件中背光源透射过该液晶显示元件的状况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5]以下,参照图1?图10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0066]〔实施方式I〕
[0067](液晶显示元件10的概要)
[0068]一边参照图1和2,—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10。图1(a)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0的概要的俯视图,图1(b)是示出图1(a)所示的A-A线的截面的概要的截面图。图2(a)是将图1(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图2(b)是与图1(a)的A-A线平行的扫描线20上的线的截面的放大图。图2(c)是与图2(a)同样地将图1(b)的一部分放大的图,示出背光源29入射到液晶层13的状况。
[0069]液晶显示元件10是作为I种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的VA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使用点反转驱动作为驱动方法。如图1 (b)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0具备玻璃基板11 ( 一方透明基板)、玻璃基板12 (另一方透明基板)以及被玻璃基板11和玻璃基板12夹持的液晶层13。在玻璃基板11的与液晶层13侧的表面相对的一侧的表面,以与该表面紧贴的状态设置有偏振板(未图不)。同样地,在玻璃基板12的与液晶层13侧的表面相对的一侧的表面,以与该表面紧贴的状态设置有偏振板(未图示)。而且,液晶显示元件10具备用于对玻璃基板11所具备的偏振板照射白色光的背光源(未图示)。
[0070]在玻璃基板12的液晶层13侧的表面上层叠有彩色滤光片26和相对电极25。彩色滤光片26是使透射过液晶层13的白色光的背光源中的红、绿以及蓝中的任一波长范围的光选择性地透射的滤光片。图1(b)中未图示,但通过将红、绿以及蓝的彩色滤光片配置为矩阵状而构成了彩色滤光片26。优选在彩色滤光片26中除了红、绿以及蓝的彩色滤光片以外还形成有黑矩阵。
[0071]液晶显示元件10的特征点在于玻璃基板11所具备的共用电极40 (透明共用电极)的形状和形成共用电极40的位置。因此,以下,详细地说明层叠在玻璃基板11上的各构成部件。对于玻璃基板12和液晶层13,能够应用作为VA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而已知的构成。
[0072](玻璃基板11的构成)
[0073]在玻璃基板11的液晶层13侧的表面上,依次层叠有底涂层(BC) 14、多个SI路径
21、SI路径22、第I绝缘膜15、多个扫描线20、第2绝缘膜16、多个信号线19、有机绝缘膜
17、共用电极40、第3绝缘膜18以及像素电极30 (透明像素电极)。
[0074]详细内容后述,但多个信号线19都平行且等间隔地形成。同样地,多个扫描线20都平行且等间隔地形成。而且,各信号线19和各扫描线20形成为在俯视时相互正交。由各信号线19和各扫描线20划分出的I个长方形的区域与I个子像素对应。
[0075]图1(b)是A-A线的截面图,因此,图1(b)中没有记载扫描线20。扫描线20形成在第I绝缘膜15之上。同样地,图1 (b)中没有记载多个SI路径21。SI路径21与SI路径22形成在同一层。
[0076](TFT)
[0077]作为液晶显示元件10的驱动元件的多个TFT对各子像素区域设置有2个。各TFT分别具备栅极电极23、SI路径21、SI路径22以及漏极电极24。SI路径21与信号线19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在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TFT中,信号线19相当于源极电极。SI路径22的一端连接到漏极电极24。漏极电极24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连接到像素电极30。
[0078]在玻璃基板11的表面上,首先形成BC14、SI路径21以及SI路径22。SI路径21和SI路径22包括硅。BC14包括例如Ta205。BC14作为保护玻璃基板11的表面的保护膜发挥作用。另外,在形成SI路径21和22的图案时作为蚀刻阻挡物发挥作用。
[0079]在包括扫描线20的一部分的栅极电极23与SI路径21及SI路径22的界面处形成有图1(a)中未图示的栅极绝缘层和沟道层。
[0080](扫描线20)
[0081]在SI路径21、SI路径22以及BC14之上形成有多个扫描线20和第I绝缘膜15。多个扫描线20都平行且等间隔地形成。多个扫描线20的方向与SI路径22的方向正交。
[0082]上述的各TFT配置在各扫描线20与各信号线19的交叉部附近。
[0083]优选扫描线20具有高导电率,优选包括金属材料。作为扫描线20使用的金属材料,可举出铝、钥、铬、钨以及钛等。通过从这些金属群中选择多个金属来形成层叠膜,能够形成具有高导电率的扫描线20。作为形成扫描线20的其它材质,也可以使用具备导电性的化合物。
[0084]各扫描线20形成在第I绝缘膜15之上。第I绝缘膜15包括SiNx或者Si02。向液晶显示元件10中入射的背光源需要透射过第I绝缘膜15。为了不牺牲液晶显示元件10的亮度,优选第I绝缘膜15对可视区域的光具有低的光吸收率。
[0085]在第I绝缘膜15之上形成有第2绝缘膜16。第2绝缘膜16是用于使扫描线20与后述的信号线19绝缘的层间绝缘膜。第2绝缘膜16与第I绝缘膜15同样地包括SiNx或者Si02。优选第2绝缘膜16与第I绝缘膜15同样地对可视区域的光具有低的光吸收率。
[0086](信号线19)
[0087]在第2绝缘膜16之上形成有多个信号线19。多个信号线19都平行且等间隔地形成。各信号线19与各扫描线20相互正交(参照图1(a))。因此,在玻璃基板11上由各信号线19和各扫描线20划分出的长方形的区域形成为矩阵状。I个该长方形的区域与I个子像素对应。I个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红、绿以及蓝)。
[0088]各子像素具备上述的TFT。TFT所具备的SI路径21与信号线19经由未图示的接触孔电连接。该接触孔具有贯通第I绝缘膜15和第2绝缘膜16的形状。
[0089]优选信号线19与扫描线20同样地具有高导电率,优选包括金属材料。作为信号线19使用的金属材料,可举出铝、钥、铬、钨以及钛等。通过从这些金属群中选择多个金属来形成层叠膜,能够形成具有高导电率的信号线19。作为形成信号线19的其它材质,也可以使用具备导电性的化合物。
[0090]在信号线19之上形成有透明的有机绝缘膜17。有机绝缘膜17设置为信号线19与后述的共用电极40的层间绝缘膜。优选有机绝缘膜17的膜厚与第I绝缘膜15、第2绝缘膜16以及第3绝缘膜18的膜厚相比较大。通过将有机绝缘膜17形成得较厚,能够使由于形成信号线19、扫描线20等而产生的表面的凹凸平坦化。与形成其它绝缘膜的SiNx或者S12相比,有机绝缘膜具有容易形成表面平坦的厚膜的特点。
[0091]此外,以下,将玻璃基板11的表面上矩阵状地形成有像素的区域称为像素形成区域。
[0092](共用电极40)
[0093]在有机绝缘膜17之上形成有共用电极40。如图1 (a)所示,共用电极40对每个子像素具备I个开口部41。在形成有开口部41的区域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将SI路径22与后述的像素电极30电连接的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未图示)。换言之,共用电极40至少在形成有接触孔的区域具有开口部41。
[0094]由于在形成有接触孔的区域中形成有开口部41,因而能够使SI路径22、漏极电极24及像素电极30与共用电极40为电绝缘状态。SI路径22、漏极电极24及像素电极30与共用电极40分别为不同的电位,因此,相互之间需要预先绝缘从而不产生漏电。
[0095]此外,只要是能够确保SI路径22、漏极电极24及像素电极30与共用电极40之间电绝缘的形状即可,对于开口部41的形状和个数没有限制。不过,若在共用电极40中对各子像素形成多个开口部41,则各子像素间的辅助电容的大小有可能不均匀。当各子像素间的辅助电容的大小不均匀时,该不均匀性有可能被用户识别为显示不均。因此,优选共用电极40所具备的开口部41对每个子像素为I个。
[0096]共用电极40是为了使各子像素具有辅助电容而形成的电极。为了在没有对各信号线19输入地址信号的期间中保持各子像素所具备的液晶层13所产生的电场而需要该辅助电容。
[0097]在像素形成区域中,在除了开口部41以外的所有区域形成有共用电极40。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40为I个,与各子像素对应的共用电极40为相同电位。
[0098]共用电极40包括作为透明导电性材料的铟锡氧化物(ITO)或者铟锌氧化物(ΙΖ0)。由于共用电极40形成于除了开口部41以外的像素形成区域,因而优选共用电极40在可视区域中具有良好的光透射率。此外,优选共用电极40具有良好的导电率。只要是这样的具有良好的光透射率和导电率的透明导电性材料即可,也能够将ITO和IZO以外的材质用作共用电极40。
[0099]液晶显示元件10的特征点在于共用电极40。后面描述液晶显示元件10通过具备共用电极40而得到的效果。
[0100]在共用电极40之上形成有第3绝缘膜18。第3绝缘膜18是使共用电极40与像素电极30绝缘的层间绝缘膜。第3绝缘膜18与第I绝缘膜15和第2绝缘膜16同样地包括SiNx或者S12。优选第3绝缘膜18也与第I绝缘膜15和第2绝缘膜16同样地对可视区域的光具有低的光吸收率。
[0101](像素电极3O)
[0102]在第3绝缘膜18之上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30。对I个子像素设置有I个像素电极。其结果是,在像素形成区域中形成有矩阵状的像素电极30。
[0103]像素电极30经由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与TFT所具备的SI路径22电连接。优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形成于由各信号线19和各扫描线20划分出的子像素区域的中央部分(参照图1(a))。这一点与设置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的区域不透射光有关。
[0104]省略详细说明,但优选在采用VA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10中,在相对电极25的子像素区域的中央设置有取向控制部。取向控制部例如可以是孔,也可以是突起物(肋)。取向控制部具有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的效果。能够提供液晶的取向性,但在设置有该孔的区域中光的透射率会下降。通过使相对电极25中的设置有该取向控制部的位置与像素电极30中的设置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的位置一致,能够抑制液晶显示元件10中的透射光的损失。S卩,能够提闻液晶显不兀件10的売度。
[0105]相对电极25所具备的上述孔的位置也可以不是子像素区域的中央。相对电极25所具备的上述孔的数量对每个子像素区域也可以为多个。上述孔的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可以是椭圆状。在这些情况下,优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的设置位置不是子像素区域的中央,而是与形成有上述孔的位置一致。
[0106]而且,为了限制液晶的取向,相对电极25也可以不是具备上述孔,而是具备突起。在该情况下,优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的位置与该突起的位置一致。
[0107]另外,在采用TN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优选在子像素区域的外缘部附近设置有漏极电极24和接触孔。由此,能够使对液晶的取向性的影响变小。
[0108]接触孔贯通第I绝缘膜15、第2绝缘膜16、有机绝缘膜17以及第3绝缘膜18从而将漏极电极24与像素电极30连接。
[0109]像素电极30包括ITO或者ΙΖ0。像素电极30设置于液晶显示元件10中透射光的区域。因此,优选像素电极30在可视区域中具有良好的光透射率。此外,优选像素电极30具有良好的导电率。只要是这样的具有良好的光透射率和导电率的透明导电性材料即可,也能够将ITO和IZO以外的材质用作像素电极30。
[0110]而且,在像素电极30和第3绝缘膜18之上,形成有用于提高液晶分子的取向性的取向膜(未图示)。
[0111](共用电极40的效果)
[0112]液晶显示元件10通过具备共用电极40而得到的效果是:抑制寄生电容;确保合适的辅助电容;以及提高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以下,说明各个效果。
[0113](寄生电容的抑制)
[0114]在从截面看液晶显示元件10时,共用电极40设置于信号线19与像素电极30之间且扫描线20与像素电极30之间(参照图1(b))。另一方面,在俯视时,共用电极设置于除了开口部41以外的像素形成区域中的所有区域(参照图1(a))。
[0115]因此,在图1(a)所示的A-A线的截面中,信号线19与像素电极30被共用电极40遮蔽(参照图2 (a))。其结果是,在信号线19与像素电极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sd27被抑制。在与图1(a)所示的A-A线平行的扫描线20上的线的截面中,扫描线20与像素电极30被共用电极40遮蔽(参照图2(b))。其结果是,在扫描线20与像素电极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gd28被抑制。
[0116]这样,由于液晶显示元件10具备共用电极40,因而寄生电容Csd27和Cgd28被抑制。其结果是,由Csd27和Cgd28导致的液晶显示元件10的显示质量的劣化被抑制。即,共用电极40起到提高液晶显示元件10的显示质量的效果。
[0117](辅助电容的确保)
[0118]在液晶显示元件10中,辅助电容Ccs形成在共用电极40与像素电极30之间。共用电极40与像素电极30在除了开口部41以外的较大的区域中重叠。因此,在液晶显示元件10中,形成充分大的Ccs是容易的。此外,在共用电极40与SI路径之间形成有膜厚较大的有机绝缘膜17。从而,在共用电极40与SI路径之间形成的电容非常小。
[0119]为了使液晶显示元件10得到良好的显示质量,Ccs的大小有优选的范围。在液晶显示元件10中,通过变更共用电极40所具备的开口部41的大小,能任意地变更Ccs。当将开口部41形成得较大时,共用电极40和像素电极30重叠的区域会变窄。从而Ccs变小。另一方面,当将开口部41形成得较小时,共用电极40和像素电极30重叠的区域会变宽。从而Ccs变大。
[0120]在将形成在像素电极30与相对电极25之间的液晶电容设为Cpix的情况下,优选Ccs 与 Cpix 的关系满足 0.6 X Cpix ( Ccs ( 0.95XCpix。
[0121]通过设为0.6 X Cpix ( Ccs,液晶显示元件10能够为了满足显示质量而具备充分大的Ccs。换言之,即使在没有对各扫描线20输入地址信号时,也能够保持稳定的电场。因此,能够抑制闪烁的发生,液晶显示元件10能够得到满意的显示质量。
[0122]另外,为了设为0.6 X Cpix彡Ccs,需要使俯视时的共用电极40的面积比成为Ccs=0.6XCpix规定的面积大。在共用电极40中,使其面积变大意味着使开口部41的面积变小。通过使共用电极40的开口部41的面积变小,共用电极40的左右两端的电阻值会减少。因此,能够抑制各子像素间的串扰的发生。其结果是,液晶显示元件10能够得到满意的显示质量。
[0123]另一方面,通过设为Ccs ( 0.95XCpix,能够在对各扫描线20输入有地址信号的期间中对辅助电容充分地进行充电。由此,即使在没有对各扫描线20输入地址信号的期间中,也能合适地保持用于控制液晶层13的电场。
[0124]假设为了将Ccs设定为合适的范围而需要将开口部41的面积设定得较大。则在该情况下,有可能共用电极40的面积变小而共用电极40的两端的电阻值增加。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共用电极40的膜厚形成得较大,能够降低在共用电极40的两端产生的电阻值。
[0125](亮度提高)
[0126]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40包括ITO或者IZO的透明导电性材料。而且,共用电极40具备开口部41,在俯视玻璃基板11时,开口部4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形成有像素电极30的区域。
[0127]如图2 (C)的截面图所示,由于设置有开口部41,因而入射到液晶显示元件10的背光源29会不被共用电极40吸收地入射到液晶层13。
[0128]另一方面,即使在入射到液晶显示元件10的背光源29透射过共用电极40而入射到液晶层13的区域中,由于共用电极40具有良好的光透射率,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0的亮度也不会显著下降。
[0129]这样,由于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40包括透明导电性材料且具备开口部41,因而与具备包括金属材料的共用电极的现有的液晶显示元件不同,液晶显示元件10不会牺牲亮度。
[0130]此外,开口部41的一部分也可以设置于设置有像素电极30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但是,优选开口部4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设置有包含接触孔24的像素电极30的区域。
[0131]这样,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10通过具备共用电极40,既能够具备为了满足显示质量而优选的辅助电容,又能够不牺牲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及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其结果是,能够提高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10的显示质量。
[0132]此外,液晶显示元件10不限于VA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只要是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就能够实施本发明。
[0133]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具备液晶显示元件10。该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具备液晶显示元件10,能够不牺牲亮度地提高该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0134]〔实施方式2〕
[0135](液晶显示元件50)
[0136]一边参照图3,一边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50。图3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50的概要的俯视图。液晶显示元件50在共用电极51和TFT53的形状上与液晶显示元件10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共用电极51和TFT53进行说明。此夕卜,对与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0137](共用电极51)
[0138]液晶显示元件50与液晶显示元件10同样地是VA模式的液晶显示元件。但是,液晶显示元件10是通过点反转驱动被驱动的,而液晶显示元件50是通过行线反转驱动被驱动的。由于该驱动方法的不同,液晶显示元件5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51的形状与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40的形状不同。
[0139]与连接到I条扫描线20的多个子像素对应地形成有I个共用电极51。因此,液晶显示元件50具备按每一行线独立的形状,其结果是,各共用电极51被电绝缘。
[0140]各共用电极51分别连接到用于控制辅助电容的CS驱动器。CS驱动器对各共用电极51输出合适的信号,从而使连接到各扫描线20的各子像素能够具备合适的辅助电容。
[0141]在俯视时,各共用电极51的形状是覆盖形成有各扫描线20的所有区域和形成有各信号线19的一部分的区域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共用电极51是长方形,但只要满足上述的构成即可,其形状不限于长方形。
[0142]由于共用电极51具备上述这样的形状,因而能够抑制在扫描线20与像素电极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gd和在信号线19与像素电极3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Csd的一部分。
[0143]因此,即使在纵电场型且通过行线反转驱动被驱动的液晶显示元件50中,也能够抑制寄生电容对显示质量的影响。即,能够提高液晶显示元件50的显示质量。
[0144](TFT)
[0145]液晶显示元件50所具备的TFT是顶栅方式的TFT。在各子像素区域中,在各扫描线20与信号线19的交叉部附近设置有2个TFT。该TFT具备栅极电极53、漏极电极54、SI路径55以及SI路径56。该TFT与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TFT相比,SI路径和栅极电极的形状不同。
[0146]在液晶显不兀件50中,用于形成一方栅极电极53的导电膜从扫描线20起形成在与扫描线20垂直的方向上(参照图3)。该导电膜包括与扫描线20相同的材质。
[0147]SI路径55与扫描线20交叉,在该交叉部形成有其它栅极电极53。SI路径55将上述一方栅极电极53与上述其它栅极电极53连接。而且,SI路径55以横贯扫描线20的部分连接到兼作源极电极的信号线19。SI路径56以将一方TFT与漏极电极54连接的方式形成。
[0148]在栅极电极53与SI路径55及SI路径56的界面处形成有栅极绝缘膜和沟道层。SI路径55和SI路径56包括硅。
[0149]〔实施方式3〕
[0150]一边参照图4,一边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元件60。液晶显示元件6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61与液晶显示元件5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51相比,开口部的形状不同。共用电极51的形状为长方形。因此,将共用电极51的与信号线平行的方向的长度作为宽度时,其宽度总是恒定的。
[0151]而另一方面,共用电极61的宽度不是恒定的。设置有信号线19的区域和设置有信号线19的周边区域中的共用电极61的宽度形成得比除了该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共用电极61的宽度大。
[0152]由此,共用电极61能够覆盖设置有信号线19的区域中的较大的区域。因此,液晶显示元件60与液晶显示元件50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信号线19与像素电极30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Csd。S卩,液晶显示元件60与液晶显示元件50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
[0153]〔实施方式4〕
[0154](液晶显示元件110)
[0155]一边参照图5至7,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110。图5(a)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10的概要的俯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A-A线的液晶显示元件110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10将液晶显示元件10 (参照图1)的构成作为基础。即,液晶显示元件110具备作为一方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111、作为另一方透明基板的玻璃基板112、液晶层113、底涂层(BC) 114、第I绝缘膜115、第2绝缘膜116、有机绝缘膜117、第3绝缘膜118、信号线119、扫描线120、SI路径121、Si路径122、栅极电极123、漏极电极124、相对电极125、彩色滤光片126、作为透明像素电极的像素电极130以及作为透明共用电极的共用电极140。
[0156]此外,在图5 (a)中,仅对于被2条信号线119夹着的子像素记载了 SI路径121、Si路径122、栅极电极123、漏极电极124以及开口部141。这一点在图6、8?10中也是同样的。
[0157]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液晶显示元件110的特征性的扫描线120、相对电极125、像素电极130以及共用电极140。这些部件以外的部件是与构成液晶显示元件10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因此省略其说明。
[0158](共用电极140)
[0159]如图5(a)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10所具备的共用电极140除了具备开口部141以夕卜,还具备切口部142。切口部142只要设置于像素边界区域146中的至少与各像素电极130不相对的位置即可,像素边界区域146是在信号线方向相邻的各像素电极130之间形成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a)中图示出具有矩形的形状的切口部142。但是,切口部142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0160]优选切口部142不仅设置于与透明像素电极不相对的位置,其一部分还设置于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另外,优选切口部142设置于与配置在像素电极130的两侧的2条信号线119中的任一方信号线119接近的位置。后面描述通过使切口部142的一部分设置于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和使切口部142设置于与上述任一方信号线119接近的位置而得到的优点。
[0161]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切口部142的一部分还设置于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且切口部142设置于与上述任一方信号线119接近的位置的情况。
[0162]图6(a)是与图5(a)同样地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10的概要的俯视图。图6 (b)是图6 (a)所示的B-B线的液晶显示元件110的截面图。图6 (c)是图6(a)所示的C-C线的液晶显示元件110的截面图。
[0163]如图6(a)所示,B-B线是与信号线119平行的线,是包含切口部142的线。因此,如图6(b)所示,共用电极140没有形成于像素边界区域146。以下,将与没有形成共用电极140的区域对应的液晶层113表述为液晶层113a。
[0164]另一方面,C-C线是与信号线119平行的线,是不包含切口部142的线。因此,如图6(c)所示,在像素边界区域146中,没有形成像素电极130,但形成有共用电极140。以下,将与没有形成像素电极130但形成有共用电极140的区域对应的液晶层113表述为液晶层113b ο
[0165]在液晶显示元件110中,共用电极140和相对电极125分别被施加相同的电压。因此,图6 (c)所示的液晶层113b被相同电位的共用电极140和像素电极130夹着。因此,仅在图6(c)所示的构成中,使液晶层113b产生对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有效的电场是困难的。
[0166]另一方面,图6(b)所示的液晶层113a几乎不受共用电极140的影响。因此,在液晶层113a中,根据施加到像素电极130与相对电极125之间的电压,产生对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有效的电场。该液晶层113a产生的电场在扫描线方向也具有扩展。因此,根据施加到像素电极130与相对电极125之间的电压而产生的电场不仅产生于液晶层113a还产生于液晶层113b。
[0167]其结果是,在液晶显示元件110中,能控制液晶层113b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图6(a)所示的箭头示出液晶分子的取向方向145。B-B线的附近的取向方向145和C-C线的附近的取向方向145朝向不同的方向。尽管如此,由于液晶层113a和液晶层113b产生有效的电场,因而各自的取向方向145被控制为有序的状态。即,液晶显示元件110通过具备切口部142,能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已知在难以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的情况下,液晶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会产生粗糙等显示不良,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质量会下降。由于液晶显示元件I1能通过上述的构成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因此能抑制粗糙等显示不良。
[0168]此外,液晶显示元件110将液晶显示元件10的构成作为基础。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10能不牺牲其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和在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换言之,液晶显示元件110能不牺牲其亮度地提高显示质量。这一点对于实施方式5?7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也是同样的。
[0169]另外,优选切口部142的一部分设置于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由此,能更有效地抑制共用电极140对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影响。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10能更精确地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
[0170]另外,优选切口部142设置于与配置在像素电极130的两侧的2条信号线119中的任一方信号线119接近的位置。换言之,在I个子像素区域中,优选共用电极140的形状是相对于与信号线119平行且通过像素中心位置的直线是非对称的。由此,能使像素边界区域146的电场分布局限于扫描线方向的一侧。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10能更精确地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
[0171]图7是示出红、绿以及蓝的各子像素显示颜色的状态的液晶显示元件110的光学显微镜像的图。图7示出了在像素边界区域146中所有子像素的取向中心位置为相同位置。
[0172](相对电极125)
[0173]如图6(b)和(C)所示,优选相对电极125为了更精确地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而具备取向控制部125’。取向控制部125’例如可以是圆形的孔,也可以是肋等突起物。
[0174]此时,优选取向控制部125’设置于与开口部141相对的位置。取向控制部125’和开口部141均有可能使光透射率下降。通过将这2个部件设置于相互相对的位置,能抑制像素中的其它区域的光透射率的下降。
[0175](扫描线120)
[0176]液晶显示元件110所具备的扫描线120配置在像素中心位置(与设置有漏极电极124的位置大致一致)的附近的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参照图5(a))。在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配置有取向控制部125’和开口部141,该区域的光透射率不高。通过在该区域设置扫描线120,能抑制像素中的其它区域的光透射率的下降。换言之,通过将扫描线120配置在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的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能提高液晶显示元件110的开口率。
[0177](像素电极130)
[0178]液晶显示元件110所具备的像素电极130与液晶显示元件10所具备的像素电极30同样地包括透明导电性材料。优选像素电极130所具有的信号线方向的各缘端中的与切口部142相对的各缘端的至少一部分是随着从上述2条信号线中的与切口部142接近的一方信号线离开而单调地向像素边界线147靠近的倾斜端。像素电极130通过具备这样的倾斜端,能更精确地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另外,由于切口部142的一部分形成于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因而像素电极130通过具备倾斜端而得到的效果被进一步加强。
[0179]此外,在像素电极130中,也可以是与切口部142相对的各缘端均为倾斜端。
[0180]〔实施方式5〕
[0181](液晶显示元件150)
[0182]一边参照图8,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150。图8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50的概要的俯视图。液晶显示元件150是变更了实施方式4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110所具备的扫描线120的位置的液晶显示元件。如图8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50所具备的扫描线120设置于像素边界区域146。
[0183]通过将扫描线120设置于离开像素中心位置的像素边界区域146,能将从连接TFT (驱动元件)所具备的漏极电极124和像素电极130的连接部至TFT所具备的栅极电极123为止的距离设计得较长。根据上述的构成,液晶显示元件150与液晶显示元件110同样地能抑制粗糖等显不不良且能提闻制造工序的合格率。
[0184]〔实施方式6〕
[0185](液晶显示元件160)
[0186]—边参照图9, 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160。图9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60的概要的俯视图。液晶显示元件160与实施方式4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110相比,在具备矩形的像素电极161的这一点上不同。与具备倾斜端的像素电极130相比,矩形的像素电极161能对比像素区域大的范围施加电压。即,由于液晶显示元件160具备矩形的像素电极161,液晶显示元件的开口率提高。因此,液晶显示元件160的亮度提高。
[0187]此外,液晶显示元件160具备切口部142,因此,能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因此,液晶显不兀件160能抑制粗糖等显不不良且具有闻売度。
[0188]〔实施方式7〕
[0189](液晶显示元件170)
[0190]一边参照图10,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170。图10是示出液晶显示元件170的概要的俯视图。液晶显示元件170是变更了实施方式6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160所具备的扫描线120的位置的液晶显示元件。如图10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70所具备的扫描线120设置于像素边界区域146。
[0191]通过将扫描线120设置于离开像素中心位置的像素边界区域146,能将从连接TFT(驱动元件)所具备的漏极电极124和像素电极130的连接部至TFT所具备的栅极电极123为止的距离设计得较长。根据上述的构成,液晶显示元件170能提高制造工序的合格率。
[0192]而且,液晶显示元件170具备矩形的像素电极161。由此,液晶显示元件170的开口率和亮度提高。
[0193]此外,液晶显示元件170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同样地具备切口部142,因此,能控制像素边界区域146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因此,液晶显不兀件170能抑制粗糖等显不不良,具有闻売度,且能提闻制造工序的合格率。
[0194]此外,优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实施方式4至7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的任一种。根据该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起到与实施方式4至7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同样的效果。
[0195]〔总结〕
[0196]本发明的方式I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
[0197]是具备一对透明基板(111、112)和配置在该一对透明基板(111、112)之间的液晶层(113)的液晶显示元件(110),
[0198]一方上述透明基板(111)具备:
[0199]扫描线(120);
[0200]信号线(119),其与上述扫描线(120)正交;
[0201]驱动元件(具备栅极电极123、SI路径121、SI路径122以及漏极电极124的TFT),其连接到上述信号线(119)和上述扫描线(120);
[0202]透明像素电极(130),其与上述扫描线(120)和信号线(119)相比配置在上层,且连接到上述驱动元件(TFT);以及
[0203]透明共用电极(140),其配置于上述扫描线(120)及信号线(119)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之间的层,覆盖与上述扫描线(120)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信号线(190)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位置,在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
(141),且在像素边界区域(146)中的至少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142),像素边界区域(146)是在信号线方向相邻的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之间形成的区域,
[0204]另一方上述透明基板(112)具备相对电极(125)。
[0205]根据上述的构成,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透明共用电极配置于扫描线及信号线与透明像素电极之间的层。而且,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被透明共用电极覆盖。在该构成的液晶显示元件中,在透明共用电极覆盖与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扫描线的一部分及像素电极与透明共用电极相互遮蔽。同样地,在透明共用电极覆盖与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信号线的一部分及像素电极与透明共用电极相互遮蔽。由此,形成在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与像素电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被抑制。
[0206]而且,透明共用电极在与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具备开口部。由此,不透射过透明共用电极地入射到液晶层的光增加。其结果是,该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提高。
[0207]这样,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在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中,能够不牺牲液晶显示元件的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及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
[0208]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所具备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在上述像素边界区域中的至少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由此,能控制在上述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其结果是,能控制上述像素边界区域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因此,能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209]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式2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优选在上述方式I中,
[0210]上述切口部(142)的一部分设置于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
[0211]根据上述的构成,在上述信号线方向的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的控制性提高。因此,能更精确地控制该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能更可靠地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212]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式3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优选在上述方式I或2中,
[0213]上述切口部(142)设置于与配置在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的两侧的2条信号线
(119)中的任一方信号线(119)接近的位置。
[0214]根据上述的构成,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元件所具备的上述透明共用电极是相对于上述信号线方向而非对称的形状。由于上述透明共用电极具有相对于上述信号线方向而非对称的形状,因而上述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的强度分布成为相对于上述信号线方向而非对称的分布。由此,在上述信号线方向的像素边界区域产生的电场的控制性提高。因此,能更精确地控制该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能更可靠地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215]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式4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优选在上述方式3中,
[0216]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所具有的上述信号线方向的各缘端中的与上述切口部
(142)相对的各上述缘端的至少一部分是随着从上述2条信号线(119)中的与上述切口部
(142)接近的一方信号线(119)离开而单调地向像素边界线(147)靠近的倾斜端。
[0217]根据上述的构成,能更精确地控制上述信号线方向的像素边界区域的液晶分子的取向中心,能更可靠地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218]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式5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也可以在上述I至4中的任一方式中,
[0219]上述扫描线(120)设置于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的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130)相对的位置。
[0220]根据上述的构成,上述扫描线设置于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的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是光透射率不高的区域。通过将上述扫描线设置于光透射率不高的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能抑制像素中的其它区域的光透射率的下降。换言之,能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口率。
[0221]另外,在本发明的方式6所涉及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上述I至4中的任一方式中,
[0222]上述扫描线(120)设置于上述像素边界区域(146)。
[0223]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将上述驱动元件所具备的栅极电极与连接上述驱动元件所具备的漏极电极和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的连接部的距离设计得较长。由此,能提高制造液晶显示元件时的合格率。
[0224]另外,优选本发明的方式7所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上述方式I至6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
[0225]根据上述的构成,在具备纵电场型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不牺牲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地抑制在扫描线及信号线与像素电极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另外,能抑制因液晶分子的取向偏差而导致的粗糙等显示不良。
[0226]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227]在说明书中给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仅是阐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应该被狭义地解释为只限于那样的具体例,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所记载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能够做各种变更来实施。
[0228]工业h的可利用件
[0229]本发明能够广泛用作液晶显示元件和液晶显示装置。
[0230]附图标记说明
[0231]110液晶显示元件
[0232]111玻璃基板(一方透明基板)
[0233]112玻璃基板(另一方透明基板)
[0234]113液晶层
[0235]114底涂层
[0236]115第I绝缘膜
[0237]116第2绝缘膜
[0238]117有机绝缘膜
[0239]118第3绝缘膜
[0240]119信号线
[0241]120扫描线
[0242]121 SI 路径
[0243]122 SI 路径
[0244]123栅极电极
[0245]124漏极电极
[0246]125相对电极
[0247]126彩色滤光片
[0248]130像素电极(透明像素电极)
[0249]140共用电极(透明共用电极)
[0250]141开口部
[0251]142切口部
[0252]145取向方向
[0253]146像素边界区域
[0254]147像素边界线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元件, 具备一对透明基板和配置在该一对透明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上述液晶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 一方上述透明基板具备: 扫描线; 信号线,其与上述扫描线正交; 驱动元件,其连接到上述信号线和上述扫描线; 透明像素电极,其与上述扫描线和信号线相比配置在上层,且连接到上述驱动元件;以及 透明共用电极,其配置于上述扫描线及信号线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之间的层,覆盖与上述扫描线的至少一部分和上述信号线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相对的位置,在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具有开口部,且在像素边界区域中的至少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不相对的位置具有切口部,上述像素边界区域是在信号线方向相邻的各上述透明像素电极之间形成的区域, 另一方上述透明基板具备相对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部的一部分设置于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口部设置于与配置在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的两侧的2条信号线中的任一方信号线接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透明像素电极所具有的上述信号线方向的各缘端中的与上述切口部相对的各上述缘端的至少一部分是随着从上述2条信号线中的与上述切口部接近的一方信号线离开而单调地向上述像素边界区域靠近的倾斜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扫描线设置于像素中心位置的附近的与上述透明像素电极相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扫描线设置于上述像素边界区域。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元件。
【文档编号】G02F1/1337GK104246593SQ201380020270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7日
【发明者】川岛由纪, 守屋由瑞, 田坂泰俊, 阿砂利典孝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