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232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该转印装置包括:一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色调剂图像从接收部件转印到介质上,一次转印部件通过从一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转印色调剂图像。
【专利说明】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文献2012-4282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包括二次转印偏压电源39的结构。该二次转印偏压电源39根据获得的片材种类的信息,改变具有正极性的峰值而非具有负极性的峰值。该具有正极性的峰值与电场对应,通过该电场使在咬合部被转印到记录片材上的色调剂返回到中间转印带上。
[0003]日本专利文献2012-118107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包括另一种二次转印偏压电源39的结构。其中,记录片材在被反转之后被再次输送,从而将另一个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该记录片材的背面上。在该结构中,二次转印偏压电源39在记录片材的反转与记录片材的再次输送之前和之后产生不同的二次转印偏压。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提高二次转印的效率性的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一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色调剂图像从接收部件转印到介质上。一次转印部件通过从一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转印色调剂图像。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二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二次转印部件,通过从二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将转印到接收部件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一次转印电源可在交流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其中,在所述交流模式下,将交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部件;在所述直流模式下,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部件。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当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选择所述交流模式。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根据介质的表面粗糙度的程度发生变化。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根据二次转印部件的电阻值发生变化。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一次转印部件设置于复数个图像承载体的每一个上,对于最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上的一次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选择交流模式。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按压力改变部件,其改变通过一次转印部件施加于图像承载体上的按压力;二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及二次转印部件,通过从二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将转印到接收部件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当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相t匕,按压力减小。
[0014]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及根据第一方面?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转印装置,与一次转印电源只包括直流电源的情况相t匕,二次转印的效率得到提高。
[001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转印装置,与一次转印电源只包括直流电源的情况相t匕,能够进一步抑制二次转印部件的由交流电压的施加引起的色调剂的飞溅。
[0018]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转印装置,与一次转印电源没有在交流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更适合的模式。
[0019]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转印装置,与将通过只施加直流电压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的情况相比,对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的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
[0020]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转印装置,与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不根据介质的表面粗糙度的程度发生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对表面粗糙度的程度不同的各种介质更适当地设定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
[0021]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转印装置,与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不根据二次转印部件的电阻值发生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一次转印中的不必要的放电。
[0022]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转印装置,与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最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上的一次转印部件中的一个的情况相比,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
[0023]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转印装置,与转印装置未包括改变通过一次转印部件施加于图像承载体上的按压力的按压力改变部件的情况相比,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
[0024]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转印装置,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施加的按压力不低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施加的按压力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二次转印部件的由交流电压的施加弓I起的色调剂的飞溅。
[0025]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未包括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色调剂消耗量较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0027]图1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0028]图2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0029]图3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所包含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一个及外围要素;
[0030]图4是说明施加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所包含的施加于每个一次转印棍的电压的图表;
[0031]图5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0032]图6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0033]图7示意性说明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0034]图8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0035]图9示意性说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一部分、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及外围要素;
[0036]图1OA示意性说明在普通纸上实施一次转印时成为相互接触状态的、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一部分、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及外围要素;
[0037]图1OB示意性说明在压花纸上实施一次转印时成为相互接触状态的、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一部分、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及外围要素;
[0038]图11是说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一次转印辊相对于图像承载体的位置与施加于图像承载体的负荷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39]图12说明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各转印性等级;
[0040]图13是总结对实施例1?5和比较例I?4实施的评价的条件的表;
[0041]图14A示意性说明在实施例1?5中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网格图案图像的状态;
[0042]图14B示意性说明在比较例I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网格图案图像的状态;
[0043]图15A是总结在比较例3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转印性的实验结果的表;
[0044]图15B是总结在比较例3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飞溅的实验结果的表;
[0045]图16A是总结在实施例1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转印性的实验结果的表;
[0046]图16B是说明在实施例1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飞溅的实验结果的表;
[0047]图17是说明实施例2?3及比较例2的二次转印效率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0048]图18A是总结在比较例4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转印性的实验结果的表;
[0049]图18B是总结在比较例4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飞溅的实验结果的表;
[0050]图19A是总结在实施例4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转印性的实验结果的表;
[0051]图19B是总结在实施例4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飞溅的实验结果的表;
[0052]图20A是总结在实施例5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转印性的实验结果的表;
[0053]图20B是总结在实施例5中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的飞溅的实验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54]第一实施方式
[0055]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接着,对转印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图1的箭头H表示装置的高度方向,箭头W表示装置的宽度方向,与装置高度方向和装置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表示装置的深度方向。
[0056]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0057]整体结构
[0058]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正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存储记录媒体P的记录媒体存储部12、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14及读取文件(省略图示)的文件读取部16。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和电源单元80A。控制器20控制上述的各部12、14及16。电源单元80A将电力供给到各部12、14及16和控制器20。记录媒体P为介质的一例。
[0059]记录媒体存储部
[0060]记录媒体存储部12包括用于存储分别不同大小的记录媒体P的第一存储单元22、第二存储单元24、第三存储单元26及第四存储单元28 (以下统称为“存储单元”)。各存储单元具有逐一供给记录媒体P的供给辊32、及向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输送路径30输送所供给的各记录媒体P的一对输送辊34。
[0061]输送部
[0062]输送部横跨记录媒体存储部12与图像形成部14而延伸。从设置于存储单元中的任意一个的供给辊32供给的记录媒体P沿着输送部即输送机构,经过二次转印咬合部T2(参照图1)和定影装置90而被输送之后,向排出部13排出。输送部包括输送路径30、31,33 及 35。
[0063]输送记录媒体P的三对输送辊36沿着输送路径30设置于比在存储单元上设置的一对输送棍34更靠下游侧。三对输送棍36中在记录媒体P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一对设置于图像形成部14内。一对定位辊38在记录媒体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输送辊36中位于最下游的一对更靠下游侧。一对定位辊38使记录媒体P暂时停止并在预定的定时将该记录媒体P传送到二次转印咬合部Τ2,由此使记录媒体P配置于色调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上。
[0064]定影装置90设置于比输送路径30的二次转印咬合部Τ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定影装置90将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媒体P上。排出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排出部13设置于比定影装置90更靠下游侧。
[0065]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输送到定影装置90的辅助输送部件96设置于二次转印咬合部Τ2与定影装置90之间。
[0066]图像形成装置10能够在记录媒体P的两面上形成图像。具体而言,输送路径30连接于记录媒体P被输送及被反转的双面输送路径31。双面输送路径31包括反转部33和输送部35。反转部33在装置高度方向上从图像形成部14朝向记录媒体存储部12直线延伸。输送到反转部33内的记录媒体P从后端进入到输送部35,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沿着输送部35输送。
[0067]输送部35的下游端在比一对定位辊38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利用引导部件(省略图示)而与输送路径30连接。多对输送辊(省略图示)设置于反转部33与输送部35,并隔开预定的间隔而配置。输送路径30和双面输送路径31通过切换部件(省略图示)相互切换。
[0068]图像形成部
[0069]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14的正面示意图。图像形成部14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Y、64M、64C及64K、转印装置100及定影装置90。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Y、64M、64C及64K分别以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⑷的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在转印装置100中,通过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Y、64M、64C及64K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后述的一个重叠在另一个上的方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重叠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102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定影装置90将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重叠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媒体P上。
[0070]分别具有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K)的颜色的色调剂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色调剂的例子。也可以采用具有其他颜色的色调剂。转印带102为接收部件的一例。
[0071 ] 在部分参照号码上标记的后缀Y、M、C及K分别表示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及黑色,以下省略。但是,相关要素必须以该后缀Y、M、C及K区分的情况除外。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
[0072]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14中所包含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中的一个的正面示意图。图3还示出未包括在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中的转印装置100的一部分要素(后述的转印带102和一次转印辊104)。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基本上都具有相同的结构。
[0073]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包括感光鼓62、充电装置72、曝光装置66、显影装置74及静电消除装置76。感光鼓62为图像承载体的一例。
[0074]感光鼓
[0075]感光鼓62为圆筒形,且通过驱动装置(省略图示)驱动而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箭头+R所示的方向)。感光鼓62包括铝缸体和感光层,所述感光层包括底层、电荷产生层及电荷输送层,并以此顺序位于缸体上。缸体在零电压(zero volt)接地。
[0076]感光鼓62在遮光的环境(即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环境)中显示出绝缘特性,但曝光在从曝光装置66中放出的光中的感光鼓62的一部分显示出半导体特性。当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通过充电装置72充电且接收从曝光装置66放出的光时,在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也可以在电荷输送层上追加保护层而在保护层的外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如图1所示,以各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感光鼓62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直线状配置。
[0077]充电装置
[0078]充电装置72对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进行负电荷充电。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充电装置72为电晕放电型(corona-discharge type)(非接触放电型)的电晕放电装置(参照图3)。
[0079]曝光装置
[0080]曝光装置66 (参照图1、图2)在通过充电装置72充电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根据从控制器20中所包含的图像信号处理装置(省略图示)向曝光装置66传送的图像数据而形成。具体而言,在曝光装置66中,光源(以无参照符号的状态示出)放出的光线通过旋转多面镜(以无参照符号的状态示出)扫描移动。光线被包括反射镜在内的多个光学零件反射而生成与各色调剂一一对应的光线L。光线L从曝光装置66朝向感光鼓62放出。曝光装置66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感光鼓62的上侧。
[0081]显影装置
[0082]显影装置74 (参照图3)将形成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色调剂图像。省略显影过程的详细说明,显影装置74包括容纳显影剂G的容器74A、及将容器74A内的显影剂G供给到感光鼓62的显影辊75。显影剂G由色调剂和载体构成。色调剂带负电荷。
[0083]容纳显影剂G的容器74A经由供给路径(省略图示)而连接于盒体79 (参照图1)中对应的一个盒体,从而显影剂G供给到容器74A中。如图1所示,盒体79在装置高度方向上设置于各感光鼓62和各曝光装置66的上侧。盒体79在装置宽度方向上以直线状配置。盒体79能够单独替换。
[0084]静电消除装置
[0085]静电消除装置76 (参照图3)包括刮板(以无参照符号的状态示出),该刮板刮除在将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装置100之后残留在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另夕卜,静电消除装置76还包括收集刮板所刮除的色调剂的容器(以无参照符号的状态示出)、及向色调剂废弃盒(省略图示)输送该容器的色调剂的输送装置(省略图示)。
[0086]转印装置
[0087]转印装置100包括转印带102、一次转印辊104Y、104M、104C及104K,多个辊110、112及114、二次转印辊106、及反向辊108 (参照图1、图2)。另外,转印装置100还包括一次转印电源80B和二次转印电源80C。一次转印辊104Y、104M、104C及104K为一次转印部件的例子。二次转印单元120包括二次转印辊106、位于二次转印咬合部T2的转印带102的一部分及反向辊108。二次转印单元120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一例。
[0088]一次转印电源80B将电力供给到各一次转印辊104Y、104M、104C及104K。二次转印电源80C将电力供给到反向辊108。
[0089]转印带102为环形带,在反向辊108和多个辊110、112及114的周围延伸。由此,决定转印带102的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转印带102从正面观察时呈倒钝角三角形的形状,最长的边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
[0090]辊112发挥利用马达(省略图示)所生成的电力使转印带102沿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的驱动辊的作用。辊110发挥将张力施加于转印带102的张力施加辊的作用。
[0091]如上位置的转印带102的上部沿装置宽度方向延伸,并与以各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的感光鼓62从垂直方向上的下侧接触,由此形成一次转印咬合部Tl (参照图1、图3)。一次转印电源80B将一次转印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由此显影在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
[0092]转印带102在于垂直方向上的下侧形成钝角的该带的顶部,通过反向辊108而与二次转印辊106接触,由此形成二次转印咬合部T2。反向辊108接收二次转印电压来将重叠色调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二次转印咬合部T2的记录媒体P上。在二次转印中,反向辊108从二次转印电源80C接收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辊106在零电压接地。
[0093]当只将特定的颜色例如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时,通过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K只形成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接着,只有黑色⑷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其后,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以下,另行说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要素的转印装置100。
[0094]定影装置
[0095]定影装置90将通过转印装置100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重叠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媒体P(参照图1、图2)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影装置90在定影咬合部T3对重叠色调剂图像进行加热/加压而使重叠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定影咬合部T3相当于形成在加热辊90A与加压辊90B之间的咬合部。
[0096]文件读取部
[0097]如图1所示,文件读取部16包括载置文件(省略图示)的文件托盘41、载置文件的纸张的台板玻璃42、读取载置于台板玻璃42上的文件的纸张的文件读取装置44、及排出完成读取的文件的纸张的文件排出部43。
[0098]文件读取装置44包括将光照射到载置于台板玻璃42上的文件的纸张的光照射部46。文件读取装置44还包括一个全速率反射镜48和两个半速率反射镜52,这些反射镜的组合使从光照射部46射出并由文件的纸张反射的反射光在与台板玻璃42平行的方向上被反射并返回。另外,文件读取装置44还包括由全速率反射镜48和两个半速率反射镜52反射并返回的光所入射的成像透镜阵列54。另外,文件读取装置44还包括将通过成像透镜阵列54生成的图像形式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元件56。
[0099]全速率反射镜48沿着台板玻璃42以全速率移动。各半速率反射镜52沿着台板玻璃42以半速率移动。
[0100]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
[0101]图像形成装置10在记录媒体P上实施的图像形成工作的说明如下。
[0102]当控制器20 (参照图1)接收图像形成指令时,启动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转印装置100,定影装置90。响应于此,感光鼓62和显影辊75以各自的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印带102沿箭头C的方向进行旋转。另外,定影装置90中所包含的加热辊90A和加压辊90B进行旋转。与上述工作同步地,控制器20还启动一对输送辊36、一对定位辊38、辅助输送部件96及其他相关要素。
[0103]接着,感光鼓62在以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期间通过各充电装置72充电。图像数据通过控制器20中所包含的图像信号处理装置被进行处理之后从控制器20发送到曝光装置66。然后,曝光装置66根据图像数据,朝向各感光鼓62的充电外周表面放出各光线L,由此在外周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形成于各感光鼓62的静电潜像凭借各自的颜色并使用从各显影装置74供给的色调剂来显影为色调剂图像,由此在各感光鼓62以各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
[0104]形成于各感光鼓62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通过分别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的各一次转印辊104进行旋转的转印带102上,在转印带102形成各颜色的重叠色调剂图像。重叠色调剂图像通过转印带102的旋转而输送到二次转印咬合部T2。在此期间,根据重叠色调剂图像的输送定时,通过一对定位辊38将记录媒体P供给到二次转印咬合部T2。另外,将二次转印电压施加于反向辊108,由此转印带102的重叠色调剂图像从二次转印咬合部T2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
[0105]转印有重叠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通过辅助输送部件96从转印装置100的二次转印咬合部T2输送到定影装置90的定影咬合部T3。通过定影咬合部T3的记录媒体P从定影装置90接收热和压力(定影能量),其结果,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重叠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该记录媒体P上。
[0106]随后,记录媒体P从定影装置90排出,沿着输送路径30朝向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的排出部13输送。由此,完成以记录媒体P为对象的图像形成工作。
[0107]特征要素(转印装置)的结构
[0108]参照相关附图,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要素一例的的转印装置100进行如下说明。将电力供给到各一次转印辊104的一次转印电源80B分别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将电力供给到反向辊108的二次转印电源80C包括直流电源。
[0109]为了将形成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转印装置100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该第一模式下,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 ;在该第二模式下,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转印装置100可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当在转印装置100中选择第一模式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当在转印装置100中选择第二模式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第一模式为交流模式的一例,第二模式为直流模式的一例。
[0110]当使用者欲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文件读取装置44读取原稿时,使用者可在文件读取部16中所包含的用户界面(UI)(省略图示)上选择记录媒体P的种类。当使用者欲从PC (省略图示)等外部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10送出图像形成指令时,使用者可在显示于外部装置的、图像形成工作设定用应用程序等的UI (省略图示)上选择记录媒体P的种类。
[0111]使用者所选择的记录媒体P的种类的信息通过控制器20发送到转印装置100。当使用者选择压花纸作为记录媒体P时,转印装置100在第一模式下进行工作,当使用者选择普通纸作为记录媒体P时,在第二模式下进行工作。压花纸及普通纸为介质的例子。具体而言,普通纸为具有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介质的一例,压花纸为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的一例。表面粗糙度为表示表面不均匀即粗糙程度的参数。
[0112]当在转印装置100中选择第一模式时,将矩形波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 (参照图4)。相对于零电压,矩形波电压交替切换成正电压和负电压。矩形波电压的频率为T。正电压持续一段时间D1。负电压持续比Dl短的时间D2。将矩形波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设为Vpp时,矩形波电压的振幅成为l/2Vpp。矩形波电压的振幅l/2Vpp相对于电压Vdc在频率T下产生。
[0113]第一模式的频率T短于感光鼓62中的任一个的外周表面的某一部分通过一个对应的一次转印咬合部Tl的时间。换言之,频率T小于一次转印咬合部Tl的长度除以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转速的值。在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通过一次转印咬合部Tl期间,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电压多次切换成正电压和负电压。在此,“一次转印咬合部Tl的长度”是指在感光鼓62与通过一次转印辊104接受压力的转印带102之间产生按压力的部分的圆周长度。
[0114]当在转印装置100中选择第二模式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只将直流电压(省略图示)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
[0115]第一实施方式
[0116]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在第一模式下进行工作。因此,根据一次转印的定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将图4中说明的矩形波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图4中说明的矩形波电压在一次转印咬合部Tl,及分别位于一次转印咬合部Tl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与转印带102之间的间隙生成电场。另一方面,形成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感光鼓62的旋转而输送到一次转印咬合部Tl。接着,形成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从一次转印咬合部Tl转印到转印带102上。
[0117]在此,作为第一比较实施方式,作如下假设:在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压花纸上之前,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由此转印装置将形成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在该情况下,在色调剂图像完全通过位于一次转印咬合部Tl的下游侧的间隙之前,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与转印前相比带更多的负电荷,这是因为在感光鼓的外周表面与转印带之间产生放电。
[0118]另一方面,在施加正电压期间(时间Dl),在第一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与转印前相比带更多的负电荷,这是因为在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与转印带102之间产生放电(参照图4)。接着,色调剂图像中的负电荷量在施加负电压期间(时间D2)减少,这是因为在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与转印带102之间产生放电。在此,“电荷量”是指色调剂的每单位质量的电荷量(μ c/mg)。
[0119]因此,在第一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受图4中说明的矩形波电压所生成的电场的影响。因此,色调剂图像以少于第一比较实施方式的量的负电荷转印到转印带102上。其结果,在第一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相对于转印带102,图像力比第一比较实施方式弱。
[0120]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中,将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附着于转印带102上的力比第一比较实施方式弱。
[0121 ] 在第一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以比第一比较实施方式弱的力附着于转印带102上,因此能够从转印带102轻松地剥离色调剂图像。
[0122]因此,与第一比较实施方式相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的二次转印效率较高(参照图17)。关于此,将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另行后述。
[0123]包括转印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10由于二次转印效率得到了改善,因此色调剂消耗量减少。
[0124]在此,“二次转印效率”是指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色调剂量与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量的比率。二次转印效率能够由从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量减去在转印带102通过二次转印咬合部T2之后未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而是残留在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量的剩余量相当的色调剂量、与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量的比率计算出。二次转印效率的改善是指在能量的量未发生变化的状态下二次转印效率上升,或者以少量的能量实现了一定水平的二次转印效率。
[0125]在已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中,难以使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咬合部T2接触到压花纸的凹部。即使色调剂图像与凹部成功接触,施加的按压力本身也较小。但是,与第一比较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在第一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从转印带102上轻松地剥离。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中,压花纸上的二次转印效率比第一比较实施方式高。
[0126]另一方面,当选择第二模式时,根据一次转印的定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在该情况下,与将交流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情况相比,电力消耗量较少。
[0127]在此,作为第二比较实施方式,作如下假设:在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普通纸之前,将交流电压及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由此转印装置将形成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在该情况下,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以比在第二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弱的力附着于转印带上。另外,普通纸的表面粗糙度低于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因此,色调剂图像在普通纸上位移的可能性较高。
[0128]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以比第二比较实施方式强的力附着于转印带102上。即,在二次转印中,在第二模式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以比第二比较实施方式强的力附着于转印带102上。因此,在对普通纸实施二次转印的过程中,发生色调剂图像的位移的可能性减少。
[0129]因此,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中,与第二比较实施方式相比,在对普通纸实施二次转印的过程中发生色调剂图像的位移的可能性较少。
[0130]另外,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中,在第二模式下不将交流电压施加于任次转印棍104,因此电力消耗量减小。
[0131]如上所述,转印装置100可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与不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的转印装置相t匕,能够在更有效的模式下进行工作。因此,当选择第一模式时,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当选择第二模式时,在对普通纸实施二次转印的过程中,发生色调剂图像的位移的可能性降低。在普通纸上执行的工作同样适用于涂布纸。
[0132]以上,只对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在第一模式下进行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者选择普通纸时也能够使转印装置100在第一模式下进行工作。当对于普通纸选择第一模式时,与第二模式相比,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当对于普通纸选择第二模式时,与第一模式相比,画质得到提高。
[0133]第二实施方式
[0134]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
[0135]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5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
己 O
[0136]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A(对应图1中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14的正面示意图。将电力供给到反向辊108的二次转印电源80C1包括直流电源82C1和交流电源84C1。
[0137]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A(参照图5)除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以外还具有第三模式。在第三模式下,形成于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从对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而转印到转印带102上。另外,在第三模式下,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从二次转印电源80C1施加于反向辊108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而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
[0138]当在转印装置100A中选择第三模式时,二次转印电源80C1将矩形波电压(省略图不)施加于反向棍108。相对于零电压,矩形波电压交替切换成正电压和负电压。
[0139]在转印装置100A中,第三模式是根据待转印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种类来选择的。具体而言,当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表面粗糙度高于普通纸的记录媒体P例如压花纸时,选择第三模式。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A在第三模式下进行工作。
[0140]在转印装置100A中,当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任一个的压花纸传送到二次转印咬合部T2时,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压花纸上。
[0141]第二实施方式
[0142]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A在第三模式下进行工作。因此,根据一次转印的定时,各一次转印电源80B将图4中说明的矩形波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中的对应的一个辊。另外,根据二次转印的定时,二次转印电源80C1将矩形波电压施加于反向辊108。
[0143]另一方面,形成于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感光鼓62的旋转而输送到各一次转印咬合部Tl。当在转印装置100A中选择第三模式时,根据二次转印的定时,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任一个的压花纸输送到二次转印咬合部T2。
[0144]在压花纸通过二次转印咬合部T2时,压花纸表面的凸部通过二次转印辊106受到压力而与转印带102或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接触。与此相对,压花纸表面的凹部几乎不与转印带102或转印带102的色调剂接触。
[0145]在此,作为第三比较实施方式,作如下假设:形成于感光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而转印到转印带上之后,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反向辊而转印到压花纸上。
[0146]在该情况下,将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附着于转印带上的力大于通过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情况。因此,为了将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压花纸上,施加于反向辊的交流电压的振幅有时需大于通过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上的情况。
[0147]因此,在第三比较实施方式中,形成转印到压花纸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呈现飞溅的倾向(参照图14B)。色调剂飞溅可能会导致二次转印失败。
[0148]与此相对,当在转印装置100A中选择第三模式时,将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附着于转印带102上的力减小。因此,与第三比较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在转印装置100A中施加于反向辊108的交流电压的振幅可变小。
[0149]因此,与第三比较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A中对压花纸实施二次转印的过程中的色调剂的飞溅得到抑制。
[0150]除此以外的工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51]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52]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
[0153]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0154]当在根据变形例的转印装置100B(对应图5中说明的转印装置100A)中选择第三模式时,由对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中的至少一个根据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发生变化。
[0155]具体而言,在转印装置100B中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越高,由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越大和/或交流电压的频率T越短。
[0156]根据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而改变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和/或频率T的条件存储于转印装置100B中所包含的存储单元(省略图示)中。当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压花纸上时,具有预定的振幅l/2Vpp和/或预定的频率T的交流电压依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条件而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
[0157]压花纸根据表面粗糙度程度被分类为各种种类。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压花纸的种类的信息也存储于存储单元中。当使用者在Π上从各种种类的压花纸中选择特定的种类时,转印装置100B获取与从存储单元选择的压花纸的种类的信息对应的条件。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58]当在根据变形例的转印装置100B中选择第三模式时,由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和/或频率T根据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越高,振幅l/2Vpp越高或者频率T越短。或者,振幅l/2Vpp增大的同时,频率T也缩短。
[0159]在根据变形例的转印装置100B中,与通过一次转印电源施加于一次转印辊的交流电压的振幅或频率中的任意一个都不根据压花纸的表面粗糙度程度发生变化的情况相t匕,能够将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和/或频率T设定成更适于指定种类的压花纸。因此,在根据变形例的转印装置100B中,将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设定成适于指定种类的压花纸的值。
[0160]除此以外的工作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0161]第三实施方式
[0162]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
[0163]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6主要对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0164]图6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C(对应图1中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14的正面示意图。转印装置100C包括电阻测定装置200。电阻测定装置200测定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阻。
[0165]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在转印装置100C中选择第三模式时,在将形成于各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之前,测定图像形成装置1C内部的温度及湿度。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根据测定图像形成装置1C内部的温度及湿度的定时,电阻测定装置200测定例如100 μ A的电流供给到二次转印单元120时得到的电阻。接着,根据测定出的温度及湿度及在二次转印单元120中测定的电阻,转印装置100C改变由二次转印电源80C1施加于反向辊108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中的至少一个。另外,转印装置100C改变通过对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中的至少一个。
[0166]具体而言,转印装置100C具有确定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的回归方程式(或表)。振幅l/2Vpp及频率T根据对图像形成装置1C内部的温度及湿度的各值给定的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阻来确定。根据测定的温度、测定的湿度、电阻的测定值,转印装置100C依回归方程式确定并改变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
[0167]在回归方程式中电阻的测定值越大,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越大和/或交流电压的频率T越短。另外,在回归方程式中电阻的测定值越小,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越小和/或交流电压的频率T越长。
[0168]在此,利用电阻测定装置200测定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阻,但也可由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压值及电流值计算出电阻。
[0169]第三实施方式
[0170]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C中,根据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阻的测定值,由二次转印电源80C1施加于反向辊108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及频率T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变化。另外,根据由二次转印电源80C1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改变的振幅或频率、或者改变的振幅及频率,改变由各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一个或两个。
[0171]因此,在转印装置100C中,不太可能出现由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l/2Vpp变得过大或交流电压的频率T变得过短的情况。
[0172]因此,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C中,根据二次转印单元120的电阻,与一次转印中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和频率中至少一个不会发生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一次转印中发生的不必要的放电。
[0173]除此以外的工作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0174]第四实施方式
[0175]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
[0176]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7主要对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0177]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D中,由相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将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施加于用于转印将被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中位于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辊104。另一方面,由除此以外的相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在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一次转印辊104更靠上游侧的其他一次转印辊104的每一个。即,在转印装置100D中,对于最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一次转印辊104利用交流模式(以下,将该模式称为“第一变形模式”)。
[0178]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D(对应图1中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⑷的各颜色形成色调剂图像。例如,当以四种颜色转印色调剂图像时,在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辊104中设置于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棍为一次转印棍104K。在该情况下,一次转印棍104K为最后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部件的一例。
[0179]当以黄色(Y)、品红色(M)及蓝绿色(C)这3种颜色转印色调剂图像时,在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辊104中设置于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侧的辊为一次转印辊104C。在该情况下,一次转印辊104C为最后转印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部件的一例。
[0180]因此,在一次转印部件中最后转印色调剂图像的部件是根据形成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的组合所需的多个色调剂的组合进行决定的。
[0181]当利用第一变形模式时,与第二模式相比,二次转印效率得到提高,色调剂消耗量随此减少(参照图17)。关于此,将另行后述。因此,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减少色调剂消耗量的选项时,转印装置100D在第一变形模式下进行工作。
[0182]第四实施方式
[0183]以下,将以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及黑色⑷这四种颜色转印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为基准进行说明。
[0184]当在转印装置100D中选择第四模式时,根据通过一次转印辊104YU04M及104C实施的一次转印的定时,由相应的一次转印电源80B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YU04M及104C。因此,具有黄色(Y)、品红色(M)及蓝绿色(C)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各一次转印咬合部Tl依次转印到转印带102上。
[0185]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三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朝向黑色⑷色调剂图像用的一次转印咬合部T1(以下称为“一次转印咬合部T1K”)输送。此时,各色调剂图像以比由交流电压转印的色调剂图像更强的力附着于转印带102上。
[0186]在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三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咬合部TlK期间,形成于感光鼓62K上的黑色(K)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102上。
[0187]在实施黑色(K)色调剂图像的一次转印的期间,已完成转印的其他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一次转印咬合部TlK和位于一次转印咬合部TlK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间隙,受到以矩形波的形态(参照图4)在两个方向之间交替切换的力的作用而被输送。
[0188]因此,与通过一次转印咬合部TIK之前相比,将通过一次转印咬合部TI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附着于转印带102上的力减弱。
[0189]因此,在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D中,与将多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全部只由直流电压转印到转印带上的情况相比,只由直流电压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的附着力较弱。
[0190]除此以外的工作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0191]第五实施方式
[0192]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
[0193]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8及图9主要对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0194]图8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E中所包含的图像形成部14的正面示意图。图9是表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中的一个、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104、及周边要素的示意图。
[0195]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E包括一次转印电源80B1来代替一次转印电源80B。另外,转印装置100E包括二次转印电源80C2来代替二次转印电源80C或80C1。各一次转印电源80B1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与其对应的一次转印辊104。二次转印电源80C2将交流电压施加于反向辊108。
[0196]另外,转印装置100E包括针对各一次转印辊104设置的一对按压力改变单元210。一对按压力改变单元210能够改变一次转印辊104施加于转印带102的按压力。图9是按压力改变单元210中的一个的主视图。按压力改变单元210为按压力改变部件的一例。
[0197]按压力改变单元210包括第一支架202、压缩弹簧204及第二支架206。第一支架202作为对于一次转印辊104的旋转轴104A的轴承发挥作用。压缩弹簧204在第一支架202与第二支架206之间维持压缩状态。第二支架206保持第一支架202,且能够沿着连结感光鼓62的旋转中心和一次转印辊104的旋转中心的假想线F的方向(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
[0198]压缩弹簧204将第一支架202所保持的一次转印辊104沿着假想线F朝向感光鼓62按压。第二支架206能够沿箭头E的方向移动,随此能够调节压缩弹簧204的压缩量(压缩弹簧204的长度为从其自然长度压缩的长度)。
[0199]在转印装置100E中,按压力改变单元210根据转印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种类改变一次转印辊104施加于转印带102的按压力。具体而言,在转印装置100E中,二次转印中一次转印辊104施加于压花纸的按压力小于二次转印中一次转印辊104施加于普通纸的按压力(以下,将后者称为“基准按压力”)。转印装置100E在普通纸二次转印用Al模式与压花纸二次转印用A2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在该普通纸二次转印用Al模式下,一次转印辊104所施加的按压力与基准按压力相同,在该压花纸二次转印用A2模式下,一次转印辊104所施加的按压力小于基准按压力。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E在A2模式下进行工作,当使用者在UI上选择普通纸时,在Al模式下进行工作。
[0200]当在转印装置100E中选择Al模式时,第二支架206移动到一次转印辊104施加到转印带102的按压力与基准按压力变得相同的基准位置。在此,“基准位置”是指对普通纸实施一次转印时的、第二支架206相对于感光鼓62的预定的位置。
[0201]当在转印装置100E中选择A2模式时,第二支架206移动以使一次转印辊104所施加的按压力变得小于基准按压力。具体而言,在转印装置100E中,第二支架206能够沿着假想线F移动到比基准位置更远离感光鼓62的预定的位置。
[0202]第五实施方式
[0203]当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E中选择A2模式时,第二支架206沿着假想线F移动到比基准位置更远离感光鼓62的预定的位置。随此,一次转印辊104施加于转印带102的按压力变得小于基准按压力。在该情况下,与以基准按压力被按压的色调剂相t匕,在一次转印咬合部Tl中被按压的色调剂轻微挤压(稍微变形)。即,与以基准按压力被按压的色调剂相比,在一次转印咬合部Tl被按压的色调剂的与转印带102接触的区域较小。因此,在一次转印咬合部Tl中被按压的色调剂由比以基准按压力被按压的色调剂弱的力附着于转印带102上。
[0204]在此,作为第四比较实施方式,作如下假设:在基准位置上,色调剂图像只由施加于一次转印辊的直流电压转印到转印带上,接着,由施加于反向辊的直流电压及交流电压转印到压花纸上。在该情况下,转印到转印带上的色调剂以比A2模式下更强的力附着于转印带上。
[0205]与此相对,在A2模式下,与第四比较实施方式相比,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再次转印到压花纸时施加的交流电压的振幅较小。
[0206]因此,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100E中,与第四比较实施方式相比,压花纸上的色调剂飞溅进一步得到抑制。
[0207]另外,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E中,与第四比较实施方式相比,由压花纸上的色调剂飞溅引起的图像形成失败的可能性进一步得到抑制。
[0208]除此以外的工作与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相同。
[0209]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210]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
[0211]对于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10A、图1OB及图11主要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如下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零部件等),以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符号进行标记。
[0212]图1OA及图1OB分别是表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64中所包含的一次转印辊104及外围要素(转印装置100F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OA示意性说明对普通纸实施一次转印时的、感光鼓62与一次转印辊104之间的位置关系。图1OB示意性说明对压花纸实施一次转印时的、感光鼓62与一次转印辊104之间的位置关系。
[0213]在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转印装置100F中,能够改变一次转印辊104相对于感光鼓62的位置。具体而言,一次转印棍104以感光鼓62的旋转轴OA为中心进行旋转。
[0214]转印装置100F包括根据转印色调剂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种类改变按压转印带102的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置的位置改变单元220。S卩,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置能够通过位置改变单元220改变。具体而言,在转印装置100F中,对压花纸实施二次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置(图1OB的实线)相对于对普通纸实施二次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置(图1OB的虚线。以下称为“基准位置2”),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从正面观察时向顺时针方向位移。在转印装置100F中,通过上述的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移,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与转印带102的接触长度(卷曲长度)发生变化。在此,“接触长度”是指转印带102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接触的部分的圆周长度。另外,位置改变单元220为按压力改变部件的一例。
[0215]图1OA及图1OB中,将对普通纸实施二次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104的旋转中心标记为0B1、将对压花纸实施二次转印时的一次转印辊104的旋转中心标记为0B2、将感光鼓62的旋转中心标记为0A、将连结中心OA和中心OBl的线标记为LA、将连结中心OA和中心0B2的线标记为LB、将在装置深度方向上从正面观察时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与线LA及LB的交叉点分别标记为Ml及M2。在该情况下,一次转印辊104在对压花纸实施二次转印的位置时的接触长度长于在一次转印辊104位于基准位置2时从交叉点Ml到交叉点M2的感光鼓62的圆周长度。
[0216]转印装置100F具有BI模式和B2模式,在该BI模式下,利用位于基准位置2的一次转印辊104实施对普通纸的二次转印,在该B2模式下,以通过一次转印辊104的移动而增加预定长度的接触长度实施对压花纸的二次转印。当使用者在Π上选择压花纸时,转印装置100F在B2模式下进行工作,当使用者在UI上选择普通纸时,在BI模式下进行工作。
[0217]图11是表示在图1OA所示的情况和图1OB所示的情况下,一次转印辊104在与感光鼓62之间夹着转印带102的状态下施加于感光鼓62的外周表面的按压力的分布状态的图表。根据图11的图表,与B2模式下相比,按压力在BI模式下局部更是施加于转印带102上。换言之,与BI模式下相比,在B2模式下转印到转印带102的按压力较小。另外,转印装置100F是采用恒载荷法(即使在一次转印辊10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的弹性载荷也不发生变化的方法)。因此,图11的图表中出现的2个曲线所定义的区域彼此相同。
[0218]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219]变形例中的工作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0220]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改变单元210和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位置改变单元220分别发挥作用以改变转印到转印带102上的色调剂图像相对于转印带102的附着力。即,按压力改变单元210和位置改变单元220分别具有与根据将交流电压和直流电压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任一实施方式的一次转印电源80B相同的功能。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按压力改变单元210和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位置改变单元220可代替一次转印电源80B适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任一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工作也是与上述相同。
[0221]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实施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0222]上述说明涉及由一次转印电源80B施加于一次转印辊104的交流电压具有矩形波的情况。但该电压无需一定要具有矩形波,也可为正弦波、三角波等波形。另外,该电压还可具有组合上述波形而得到的波形。其也同样适用于由二次转印电源80C1施加于反向辊108的交流电压。
[0223]例示
[0224]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1?5及比较例I?4进行说明。图13是下述总结对实施例I?5和比较例I?4实施的评价的条件的表。
[0225]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及比较例
[0226]评价对象装置
[0227]关于对实施例1?3及比较例I?3实施的评价,如下进行说明。
[0228]评价对象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
[0229]将图像形成装置10的条件进行各种改变来实施评价。
[0230]评价中使用压花纸(Leathac66 (注册商标),250gsm)。
[0231]处理速度(压花纸)即输送速度为440mm/s。
[0232]转印带102包括两个层。外周侧的层的厚度为67 μ m。内周侧的层的厚度为33 μ m。两层均由内部分散着炭黑的聚酰亚胺制作。转印带102的体积电阻率为12.51ogQ -Cm0转印带102的内周侧的表面电阻率为10.31og Ω /Sq。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使用数字超高阻 / 微安计 R8340A (Advantest Corporat1n 制造)和 UR 探针 MCP-HTP12 (DIAInstrumentsC0.,Ltd.制造)进行测定。测定在温度22°C及湿度55%的环境中实施。体积电阻率通过将19.6N的负荷和500V的电压经10秒施加于转印带102来进行测定。
[0233]反向辊108的直径为20mm,体积电阻率为6.51og.Ω,Asker C硬度为65度。二次转印辊106的直径为24mm,体积电阻率为7.0log.Ω,Asker C硬度为75度。评价在温度22°C及湿度55%的环境中实施。
[0234]评价项目
[0235]基本上,对下述两个项目进行评价。
[0236]转印性评价
[0237]在转印性评价中,将实心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并评价图像是否被适当转印。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将转印性分为GO至G6的等级。G3以上的转印性等级认为是良好。该评价通过肉眼检查进行。
[0238]色调剂飞溅评价
[0239]在色调剂飞溅评价中,将网格图案图像作为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并评价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的网格图案图像中的色调剂飞溅程度。具体而言,图14A所示的结果认为是良好,图14B所示的结果认为是不良。该评价也是通过肉眼检查进行。
[0240]实施例1
[0241]将对实施例1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总结在图16A及16B中。
[0242]实施例2
[0243]将对实施例2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在实施例2中,将图13中定义的一次转印电压施加于所有的一次转印辊104。
[0244]实施例3
[0245]将对实施例3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2不同,将在图13中定义的一次转印电压仅施加于在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一次转印辊104K (黑色⑷用)上。对其他一次转印辊104YU04M及104C分别施加1.8kV的直流电压。
[0246]比较例I
[0247]将对比较例I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示于图17中。
[0248]比较例2
[0249]将对比较例2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示于图14B中。
[0250]比较例3
[0251]将对比较例3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总结在图15A及图15B 中。
[0252]总结
[0253]以下,对实施例1?3及比较例I?2实施的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
[0254]在示出对比较例2实施的评价的结果的图14B中,可明确看出色调剂的飞溅(符号Ts表示飞溅的色调剂)。与此相对,在示出对实施例1?5实施的评价的结果的图14A(关于实施例4及5将另行后述)中,色调剂的飞溅受到抑制。
[0255]如图15A及图15B所总结,对比较例3进行评价的条件全然未满足转印性评价和色调剂飞溅评价的基准。因此,比较例3认为是不良。
[0256]如图16A及图16B所总结,实施例1满足对两个评价的所有条件,因此认为是良好。与比较例3 (参照图15A)相比,在实施例1(参照图16A)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1认为是在转印性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另外,与比较例3(参照图15B)相比,在实施例1(参照图16B)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1认为是在色调剂飞溅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
[0257]根据示出实施例2?3及比较例I的结果的图17,与比较例I相比,实施例2?3的二次转印效率较高。即,可知通过将交流电压施加于所有一次转印辊或者将交流电压只施加于在一次转印辊104中在转印带102的旋转方向上位于最下游侧的辊,能够提高二次转印效率。
[0258]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实施例及比较例
[0259]评价对象装置
[0260]以下,对实施例4?5及比较例4实施的评价进行说明。
[0261]评价对象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结构
[0262]作为评价对象的图像形成装置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只是在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各一次转印辊104另外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按压力改变单元210或位置改变单元220这方面存在差异。
[0263]实施例4
[0264]将对实施例4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总结在图19A及图19B中。在实施例4中,施加于转印带102的按压力通过按压力改变单元210改变为39.2gN/cm (基准按压力为147gN/cm)。
[0265]实施例5
[0266]将对实施例5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总结在图20A及图20B中。在实施例5中,转印带102与感光鼓62之间的接触长度通过位置改变单元220相对于基准位置2改变3mm。
[0267]比较例4
[0268]将对比较例4实施的评价的条件总结在图13中。将评价结果总结在图18A及图18B中。在比较例4中,施加于转印带102的按压力通过按压力改变单元210设定为基准按压力(147gN/cm)。
[0269]总结
[0270]以下,对实施例4?5及比较例4实施的评价的结果进行总结。
[0271]如图18A及图18B所总结,对比较例4进行评价的条件全然未满足转印性评价和色调剂飞溅评价的基准。因此,比较例4认为是不良。
[0272]如图19A及图19B所总结,实施例4满足对两个评价的所有条件,因此认为是良好。与比较例4 (参照图18A)相比,在实施例4 (参照图19A)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4认为是在转印性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另外,与比较例4(参照图18B)相比,在实施例4(参照图19B)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4认为是在色调剂飞溅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
[0273]如图20A及图20B所总结,实施例5满足对两个评价的所有条件,因此认为是良好。与比较例4 (参照图18A)相比,在实施例5 (参照图20A)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5认为是在转印性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另外,与比较例4(参照图18B)相比,在实施例5(参照图20B)中施加于二次转印单元120的交流电压较小。因此,实施例5认为是在色调剂飞溅评价中显出良好的结果。
[027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相关的上述的说明是以附图及说明书的制作为目的,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定或局限于特定的公开方式。能够实现各种变形例或改良例,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为最明确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例而选择、说明了上述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应该能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实现适于特定目的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在上述权利要求书中定义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及 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所述色调剂图像从所述接收部件转印到介质上,所述一次转印部件通过从所述一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转印所述色调剂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二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及 二次转印部件,其通过从所述二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将转印到所述接收部件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介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转印电源可在交流模式与直流模式之间进行选择操作,其中,在所述交流模式下,将交流电压施加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在所述直流模式下,只将直流电压施加于所述一次转印部件。
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选择所述交流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所述介质的表面粗糙度的程度发生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电压的振幅及频率中的至少一个根据所述二次转印部件的电阻值发生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次转印部件设置于复数个图像承载体的每一个上, 对于最后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接收部件上的所述一次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选择所述交流模式。
8.—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次转印部件,其将形成于图像承载体的外周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接收部件; 按压力改变部件,其改变通过所述一次转印部件施加于所述图像承载体的按压力; 二次转印电源,其包括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 '及 二次转印部件,其通过从所述二次转印电源接收电压来将转印到所述接收部件上的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高于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与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具有预定基准表面粗糙度的介质上时相比,所述按压力减小。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图像承载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及 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介质上。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4345611SQ20141018686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吉冈智章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