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238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在不会发生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通过对显影装置内的带电量不足的调色剂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排出到显影装置外后对底面污染进行改善。其以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在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地来执行调整显影偏压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在执行将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附着到潜像载置体上后来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强制地消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时,执行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是当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就越少。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详细来说就是关于通过将 采用双成分显影剂来显影潜像载置体上的潜像后得到的调色剂像最终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将通过在事先被均匀带电的感光体等的潜 像载置体上形成光学的图像数据后得到的静电潜像由来自于显影装置的调色剂进行可视 化的。然后,将该可视像直接或借助于中间转印带等的中间转印体来转印到转印纸等的记 录材料上,并通过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后来形成图像。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是随着 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的劣化状态的发展,因调色剂的带电量的不足而引起底面污染等的画 质劣化。例如,在连续输出图像面积率较低的图像时,由于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的进出较 少,经长时间搅拌的众多的调色剂会残留在显影装置内。经过这种长时间的搅拌而承受了 应力的调色剂的外加剂会埋没或游离,或者是显影剂的流动性变坏后就会使得调色剂的带 电特性变化。其结果是,会发生底面污染等的画质劣化。作为改善因这种调色剂劣化而导 致的底面污染等的方法,有效的是对显影装置内劣化了的调色剂进行强制的消耗。对于强 制消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的方法可以参照专利文献1或2等。
[0003] 在对显影装置内劣化了的调色剂进行强制消耗的时候,因该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 会使得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降低。因此,由于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而导致显 影装置内的调色剂过度降低时,即使改善了因劣化了的调色剂而导致的底面污染等,也会 产生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新的画质劣化。
[0004] 在以往的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中,一般地,是在图像形成动作造成显影装置内的 调色剂的进出较少,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在容易劣化的情况下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 的。因此,在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时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为较高的状态,即使通 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强制消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问题也 不会明显。
[0005] 然而,根据对本发明的研究得知,即使因为长时间的搅拌而承受了应力等导致外 加剂埋没或游离后的劣化调色剂在显影装置内残留不多,有时对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的强 制消耗也会有效。
[0006] 具体来说就是,一般地,当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带电量不足时,调色剂就容易附着 到潜像载置体上的非静电潜像部分中,即容易产生底面污染。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带电量 不足既有如上所述调色剂的劣化导致的情况,也有调色剂并没有劣化,而是在高温高湿的 环境下产生的情况。这是因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调色剂的电荷容易消失的缘故。因 此,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即使调色剂没有劣化,也因为调色剂带电量不足而容易发生底面 污染。
[0007] 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如果对带电量不足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进行强制的 消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后,对于各个调色剂来说,就能够增加与载体的摩擦带 电的机会。其结果是,使得不足的调色剂带电量容易恢复,即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能够 抑制底面污染的发生。
[0008] 然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对调色剂进行强制的消耗的这种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 时,该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执行时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因为经历的图像形成动作的 内容等而各种各样。因此,在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执行时,也可以预见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 浓度较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来安通常地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时,显影装置内的调 色剂浓度就会大幅降低,从而发生得不到所需图像浓度的问题。
[0009] 这时,如果在进行调色剂的强制消耗动作的同时还进行调色剂补给动作,就能够 抑制调色剂的强制消耗动作导致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的降低。然而,被补充来的新 的调色剂的带电量通常是处于比残留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更低的状态中的。因此,在高 温高湿环境下即使对这种调色剂进行补充,仅因为会减少各个调色剂和载体的摩擦带电的 机会,就会导致不能够恢复调色剂带电量。因此,在调色剂的强制消耗动作的同时进行调色 剂补给动作时,就得不到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对底面污染的改善效果,或者是有可能使得 底面污染恶化。
[0010] 还有,以上问题是以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为例来说明 的,但在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带电量不足而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 时,也会发生同样的问题。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0104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132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3] 本发明鉴于以上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不会发生使得显 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并通过对显影装置内的带电 量不是的调色剂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排出到显影装置外后对底面污染能够进行改 善。
[0014]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包括有被收 容在显影装置内并被带电为规定极性的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施 加在显影区域中的显影偏压的作用来静电地附着到形成在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潜像上 后形成调色剂像,并通过将该调色剂像最终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后来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 包括: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其以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调整所述显影偏压的 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其以规 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附着到所述潜像载置体上后,执行 使得该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强制地消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 耗控制机构执行的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是当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 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就越少。
[0015]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的效果是,不会发生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 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并通过对显影装置内的带电量不足的调色剂进行调色剂强制 消耗动作来排出到显影装置外后对底面污染能够进行改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概要图。
[0017] 图2所示是该打印机中的图像形成部的放大说明图。
[0018] 图3所示是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例的流程图。
[0019] 图4所示是对通过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获得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进 行直线近似后的图示例。
[0020] 图5所示是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流程例的流程图。
[0021] 图6所示是对通过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来设定的显影偏压和对应于该显影偏压的 适当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关系的图示例。
[0022] 图7所示是对通过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来设定的显影偏压和对应于该显影偏压的 适当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关系的其他图示例。
[0023] 图8所示是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的执行而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的调色剂图样的 样子的说明图。
[0024] 图9所示是用于对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进行强制的消耗的调色剂图样的说明 图。
[0025] 图10(a)、10(b)所示是效果确认试验中显影偏压和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对应关 系的图。
[0026] 图11所示是该效果确认试验中,通过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设定的显影偏压(绝对 值)和在从图10所示对应关系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下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及不执 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时的底面污染评价的关系表。
[0027] 图12所示是变形例1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0028] 图13所示是在变形例1中,满足第一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 图示例。
[0029] 图14所示是在变形例1中,满足第二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 图示例。
[0030] 图15所示是在变形例2中,满足第三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 图示例。
[0031] 图16所示是在变形例1中,满足第三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 其他图示例。
[0032] 图17所示是变形例2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0033] 图18所示是显影γ和基准值γ th的差分和第一补正系数a的对应关系的表。
[0034] 图19所示是Vk和基准值Vkth的差分和第二补正系数b的对应关系的表。
[0035] 图20所示是变形例2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各色调色剂图样的样子的说明图。
[0036] 图21所示是变形例2中各色的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的形成时机的时机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对于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全彩色打印机的一个实施 方式来说明本发明。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彩色打印机的概要图。在本全彩色打 印机的装置内部,作为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Μ)、青色(C)、K(黑色)的各色图像的图 像形成机构,是将四个图像形成部1Y,1M,1C,1K在图中左右方向上等间隔隔开后来并列地 配设的。这里,表示装置或构件的符号,在分成对应于所成像的图像的调色剂颜色的每一个 颜色来说明时,就赋予黄色(Y)、品红色(M)、青色(C)、K(黑色)的添加字,而在总称时则省 略添加字。
[0038] 在各图像形成部1Y,1M,1C,1K中,分别配置有作为潜像载置体的感光体2。感光 体2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时,是通过来图示的图中的驱动源在顺时针转动方向上回转驱 动的。感光体2虽然可以采用在例如直径在30mm以上120mm以下的范围的铝筒表面上设 有作为光导电性物质的有机半导体层的层构造,但作为感光体也可以采用带状的构造。在 感光体2的周围配设有显影装置等的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需要的构件及装置。 四个图像形成部1Y,1M,1C,1K的构成都相同。
[0039] 图2所示是图像形成部1的放大说明图。
[0040] 在感光体2的周围依次配设了具有带电辊4a的带电装置4、显影套筒5a、限厚刮 板5b、具有第一、第二搬送螺杆5c,5d等的显影装置5、清洁刮板3b、具有回收螺杆3b等的 清洁装置3等的成像构件。如图1所示地,在感光体2Y、2M、2C、2K的下方设置有将对应于 每一种颜色的图像数据的激光Ly,Lm,Lc,Lk在通过带电装置4均匀带电后的各感光体2的 表面上扫描并拥有形成静电潜像而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曝光装置8。在各带电装置4和各 显影装置5之间,在感光体2的回转轴方向上确保有细长的空间,以使得由该曝光装置8照 射的激光Ly,Lm,Lc,Lk朝向感光体2的表面来进入。
[0041] 曝光装置8是采用了激光光源、多面镜等的激光扫描方式的曝光装置,并从未图 示的四个半导体激光源来发射对应于所需形成的图像数据的调制后的激光束8Y、8M、8C、 8K。曝光装置8通过金属或树脂制的框体来收纳光学构件、控制用构件,并在上面的射出口 上具有透光性的防尘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由一个框体来构成的,但也可以将多个 的曝光装置分别设置在各图像形成部中。除了采用激光光源等的曝光装置外,也可以采用 将公知的LED阵列和成像机构结合后的曝光装置。
[0042] 通过激光光束Ly,Lm,Lc,Lk而形成在各感光体2的表面上的每一个颜色的静电 潜像由收纳规定的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5来显影并成为显像。显影装置5如后所述 地,是采用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来进行显影处理的装置,当黄色(Y)、品红色 (M)、青色(C)、K (黑色)等各色的调色剂在收纳有各色的显影装置5Y、5M、5C、5K中被消耗 而使得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降低时,就通过后记的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来检测,并从设 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部的收纳有各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卡盒40Y、40M、40C、40K来通过 作为调色剂补给手段的调色剂补给机构9来将调色剂补给到各显影装置5内。
[0043] 在感光体2Y、2M、2C、2K的上部配置有中间转印单元6。中间转印单元6通过多个 棍6b、6c、6d、6e来张紧架设支持作为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6a,并通过驱动棍6b的回转 驱动来使得中间转印带6a在图中箭头方向上移动。中间转印带6a由环状的带构件构成, 并被张紧架设和配置为各感光体2的显影工序后一部分相接触。中间转印带6a例如是以 厚度为50 μ m以上600 μ m以下的树脂膜材或橡胶为基体的带,并具有可以通过施加到一次 转印辊7中的一次转印偏压来将各感光体2载置的各色的调色剂像静电地转印到中间转印 带6a的表面上的阻抗值。
[0044] 在中间转印带6a的内周部,设有与各感光体2相向而对的一次转印辊7Y、7M、7C、 7K。在中间转印带6a的外周部,在与清洁相对辊6e相向而对的位置里设有清洁装置6h。 清洁装置6h用于擦拭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上的不要的调色剂或纸粉等的异物,来 对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进行清洁。在本实施方式中,清洁相对棍6e还是对中间转印带6a 赋予张紧力的机构。因此,清洁相对辊6e是为了确保适当的带张紧力而移动的构成,清洁 装置6h也是连动后移动的构成。另外,中间转印带6a的附近,如图1所示地,还设有作为 检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上的浓度测定用补片的图像浓度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机 构的光学传感器17。
[0045] 与中间转印带6a关连的构件通过作为中间转印单元6的共通的支持构件来支持, 并相对于全彩色打印机的本体为一体地可以装卸。
[0046] 接着,对于通过黄色的图像形成部1Y来形成调色剂像的动作进行说明。通过曝光 装置8的动作而从半导体激光源射出的对应于图像数据的激光Ly被照射到由带电装置4Y 来均匀带电后的感光体2Y的表面上。由此,就在感光体2Y的表面上形成了黄色用的静电 潜像。该静电潜像接受了显影装置5Y的显影处理后通过黄色调色剂来显影,并成为黄色调 色剂像。如此,形成在感光体2Y的表面上的黄色调色剂像随着感光体2Y的回转驱动而朝 向与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相向而对的一次转印区域搬送。然后,在该一次转印区域中,接 受了一次转印辊7Y的转印作用后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上。
[0047] 这种潜像形成、显影、一次转印的成像动作在其他的感光体2也是以一定的时机 来依次同样地进行的。其结果是,就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上形成了黄色(Y)、品红色(M)、 青色(C)、K(黑色)等各色的调色剂图像相互重叠后的四色的调色剂图像。另一方面,没有 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而残留在感光体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或异物会通过清洁装置3 来从感光体2的表面被除去。
[0048] 形成在感光体6a上的四色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6a的回转驱动而朝向与 辊14的表面相向而对的二次转印区域搬送。在二次转印区域中,对应于四色的调色剂图像 到达二次转印区域的时机,作为记录材料的用纸被搬送到来。中间转印带6a上的四色的调 色剂图像在该二次转印区域中,接受了二次转印辊14的转印作用后被二次转印到用纸上。 转印有四色的调色剂图像的用纸之后被朝向定影装置15搬送,并通过定影装置15的热和 压力的作用来使得四色的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后排出到机外。另一方面,没有被转印到用纸 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或异物会通过清洁装置6h来从中间转印带6a 的表面被除去。
[0049] 以下,对显影装置5的构成及动作进行详细说明。显影装置5在显影套筒5a的内 部沿着其回转方向设有多个的磁极。通过显影套筒5a内的汲取磁极,由第一搬送螺杆5c 而在显影装置5内被循环搬送的显影剂被汲取载置到显影套筒5a的表面上。之后,被汲取 的显影剂通过接受显影套筒5a内的搬送极的磁场和显影套筒5a的表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随着显影套筒5a的回转而朝向与限厚刮板5b相向而对区域来搬送。
[0050] 被搬送到限厚刮板5b的附近的显影剂的一部分通过限厚刮板5b和显影套筒5a 的间隙,并由此来使得载置在显影套筒5a上的显影剂的层厚得到限制。如此,层厚得到限 制后的显影剂随着显影套筒5a的回转来朝向与感光体2相向而对的显影区域搬送。在显 影区域中施加有规定的显影偏压Vb,并形成有使得调色剂向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 部分移动的显影电场。通过该显影电场的作用,被载置在显影套筒5a上的显影剂中的调色 剂就移动并附着到感光体2的静电潜像部分中了。其结果是,在感光体2上形成了调色剂 像。
[0051] 通过显影区域后消耗了调色剂的显影剂在显影套筒5a上的显影剂离开极位置处 从显影套筒5a上脱离,并返回第一搬送螺杆5c侧。之后,通过第一搬送螺杆5c被朝向显 影套筒轴方向一端侧搬送,并在那里向第二搬送螺杆5d交接后,通过第二搬送螺杆5d来朝 向显影套筒轴方向的另一端侧被搬送。对于通过第二搬送螺杆5d搬送来的显影剂是通过 调色剂补给机构9来适当地补给调色剂的。通过该调色剂的补给,因显影消耗了调色剂而 降低了调色剂浓度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恢复到目标的调色剂浓度里。然后,通过第二 搬送螺杆5d被朝向显影套筒轴方向的另一端侧来搬送的显影剂在那里向第一搬送螺杆5c 交接后,通过第一搬送螺杆5c来朝向显影套筒轴方向一端侧被搬送,并再次被汲取到显影 套筒5a上。
[0052] 在显影装置5的箱体底部,更详细来说就是,在第二搬送螺杆5d的显影套筒轴方 向另一端的附近的底部中,发置有作为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的磁导率传感器5e。该磁导率 传感器5e输出的是对应于存在于该检测区域内的显影剂(通过第二搬送螺杆5d搬送来后 存在于显影套筒轴方向另一端附近的显影剂)中的磁性载体的量的检测值。以存在于检 测区域内的显影剂的量是一定的为前提后,根据该检测值就能够计算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 度。
[0053] 磁导率传感器5e和上述的光学传感器17如图2所示地,是分别借助于未图示的 A/D变换器来连接到I/O板18中的。本全彩色打印机的控制部包括有CPU19、只读存储器 (ROM) 20、读写存储器(RAM) 20、I/O 板 18。
[0054] 接着,对于每次在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期到来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时进行的图 像浓度调整控制进行说明。图3所示是实施方式中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例的流程图。本实 施方式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是对应于显影Y的变化来变更显影电位。还有,作为图像浓度 调整时机可以例举有投入电源时、节能模式回归、外壳罩盖被关闭时等。
[0055] 在图像浓度调整控制中,首先是对感光体2的目标带电电位、施加在显影套筒5a 上的显影电压、曝光装置8的曝光功率等的显影电位变更条件进行变更后,将在互为不同 的显影电位下所形成的10等级的图像浓度调整用补片(调色剂补片)形成到各感光体2 上。本实施方式中的10个补片是将曝光装置8的曝光功率作为固定值,并对施加在显影套 筒5a上的显影电压(显影偏压Vb)和施加在带电装置4的带电辊上的带电电压(带电偏 压)变化后,来按照显影电位的低的顺序来依次成像的。然后,将形成在各感光体2上的各 色的调色剂补片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并通过光学传感器17来检测各色的调色剂补片 的图像浓度(步骤S1)。
[0056] 光学传感器17是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用于测定来自于各调色剂补片的反射光 量,并根据该测定结果来把握图像浓度。光学传感器17的输出值Vs被送到控制部中,并在 控制部中被换算成相当于各调色剂补片的图像浓度的调色剂附着量mg/cm 2。然后,如图4 所示地,将调色剂附着量mg/cm2和显影电位kV的关系进行直线近似后来得到关系式(直 线)(步骤S2)。该关系式的倾斜就是表示显影能力的显影γ,其单位是mg/ Cm2/kV。如此 来计算显影Y后,就从该显影Y来计算为了获得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调色剂附着量的显影 电位(步骤S3)。然后,根据计算出的显影电位,通过变更显影电压等的显影电位变更条件 (步骤S4)来调整图像浓度。
[0057]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图像浓度调整用补片按各种颜色制作成10等 级,但也能够以较少的补片来测定显影能力Y。虽然只要在3等级以上可以进行直线近似 来获得上述的关系式,但考虑到误差,以制作4等级以上的调色剂补片为好。
[00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带电量 不足导致的底面污染等的发生,是在规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中,将各显影装置5内的 调色剂附着到各感光体2上后,来执行使得各显影装置5内的调色剂进行强制的消耗的调 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是以在执行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到开始下一 次的图像形成动作之前的时机来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对于在其他 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0059] 图5所示是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流程例的流程图。
[0060] 首先,在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中,先是从设置在本打印机中的温度传感器或湿度 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当前的绝对湿度An (步骤S11)。然后,判断当前的绝对湿度An 是否在15g/m3以上(步骤S12)。这里,在判断到当前的绝对湿度An不满15g/m3时(步骤 S12为"否"),不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而结束控制。还有,判断是否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所 使用的绝对湿度的阈值不限于15g/m 3,可以进行适当的设定。
[0061] 另一方面,在判断到当前的绝对湿度An在15g/m3以上时(步骤S12为"是"),接 着判断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所检测到的绝对湿度Anl是否在15g/m 3以上(步骤 513) 。这时,在判断到上一次的绝对湿度An-Ι不满15g/m3时(步骤S13为"否"),就进行 调色剂强制消耗。这时,上上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因为没有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所以 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0062] 另一方面,在判断到上一次的绝对湿度An-Ι在15g/m3以上时(步骤S13为"是"), 就接着判断没有进行图像形成动作所经过的期间(放置期间)是否在规定期间以上(步骤 514) 。这时,在判断到放置期间不满规定期间时(步骤S14为"否"),不执行调色剂强制消 耗而结束控制。这时,因为上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没有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而且放置 期间也短,所以不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这是因为,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只要上一次的 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来实现了调色剂带电量的恢复,当放置期间较短 时,即使不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也不会发生底面污染的缘故。反过来,在判断到放置期间在 规定期间以上时(步骤S14为"是"),就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006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一次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3以上(步骤S12 为"是"),并且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执行时的绝对湿度也在15g/m 3以上(步骤S13 为"是"),在满足图像形成动作一直没有进行并经过了规定时间(步骤S14为"是")的条 件后以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步骤 S1-S20)。
[00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一次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3以上(步骤S12为 "是"),并且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执行时的绝对湿度不满15g/m 3 (步骤S13为"否") 的条件满足后,以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也进行调色剂强 制消耗(步骤S15-S20)。
[0065] 接着,对调色剂强制消耗的动作内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图像浓度调 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Vb越高,就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调色剂排出量)变少地来进行 调色剂强制消耗。显影偏压Vb和对应于该显影偏压Vb的适当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关系 可以通过事先的实验等来求得,例如,可以由图6所示的图来表示。显示该关系的对应关系 数据被事先存储在控制部的RAM21等中。CPU19在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程序后计算调色剂 强制消耗量Zn时,是采用存储在RAM21中的对应关系数据来计算对应于由图像浓度调整控 制调整的显影偏压Vb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的(步骤S15)。
[0066]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磁导率传感器5e来检测调色剂浓度T (步骤S16), 并在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T在规定值Tth以上时(步骤S17为"是")时,以通过前述步骤 S15的处理所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步骤S18)。当调色剂 浓度T在规定值Tth以上时,因为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足够高,所以即使执行 对应于显影偏压所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调色剂强制消耗,也不会发生显影装置内的 调色剂浓度较大降低后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的问题。
[0067] 另一方面,当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T不满规定值Tth时(步骤S17为"否")时, 就对通过前述步骤S15的处理所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和事先确定的调色剂强制消 耗限制量Zc进行比较(步骤S19)。然后,如果计算到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不满调色剂 强制消耗限制量Zc (步骤S19为"否"),就以该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来进行调色剂强制 消耗(步骤S18),如果计算得到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在调色剂强制消耗限制量Zc以上 (步骤S19为"是"),就以事先确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步 骤S20)。调色剂强制消耗限制量被设定为即使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T不满规定值 Tth时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也不会发生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的问题。因此,即使显 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T不满规定值T th,只要是以调色剂强制消耗限制量Zc以下的调色 剂强制消耗量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就不会发生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的问题。
[0068] 还有,调色剂强制消耗限制量Zc可以通过事先的实验来任意地设定。在将调色剂 强制消耗限制量Zc设定为"零"时,就意味着不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006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T在规定值Tth以上时,有时会以比 调色剂强制消耗限制量Zc更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即使是检 测到的调色剂浓度T在规定值Tth以上,为了不使得调色剂浓度过低而在调色剂强制消耗量 Zn中设置上限时,也可以采用图7所示的对应关系数据来代替图6所示的对应关系数据。 这时,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再大也不会被设定为超过图7中X所示的值的量。
[0070] 如上所述,在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时,再次执行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步骤S21)。通 过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或调色剂带电量因为是从该调色剂强制 消耗控制之前进行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开始变化的,所以最佳的显影电位条件就是变化 的。
[0071] 图8所示是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的执行而在中间转印带6a上形成的调色剂图样 的样子的说明图。
[0072] 图9所示是用于对各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进行强制的消耗的调色剂图样的说明 图。
[0073] 调色剂强制消耗是通过在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消耗用的静电潜像图样,并通过 显影装置5来对其进行显影后来进行的。附着在该静电潜像图样上的调色剂(调色剂图 样)既可以是不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而由各清洁装置3来回收,也可以是转印到中间转 印带6a上后通过消洁装置6h来回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后通过 清洁装置6h来回收的。
[0074] 调色剂强制消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能够通过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消耗 用静电潜像图样的面积或种类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既可以是实 心图像,也可以是网点图像,通过改变这些图像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就能够调整调色剂强 制消耗量。作为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而采用遍布感光体2上的全成像区域的实心图 像时,因为能够消耗较多的调色剂,所以调色剂的更替较快,但也因此而容易导致清洁的不 足。另一方面,作为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而采用网点图像时,虽然不会产生清洁性的 问题,但因为需要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较长的成像,所以会较花时间。
[0075]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后通过清洁装置6h来回收调色 剂强制消耗产生的各色的调色剂图样,但也可以是不将构成调色剂图样的所有的调色剂转 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而是仅将一部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a上后通过清洁装置6h来回 收,并将剩余的留在感光体2上后通过清洁装置3来回收。将多少调色剂留在感光体2上 可以通过调整施加在一次转印辊7上的一次转印偏压来设定。
[00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地,使得各色的调色剂图样不在中间转印带6a 上相互重叠地来形成各色的调色剂图样。由此,就能够防止在消洁装置6h中一次性输入的 调色剂量过大的事态,并能够抑制消洁不足的问题。在一次调色剂强制消耗中,如果不能够 消耗所设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Zc时,可以重复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后来进行调色剂 强制消耗量Zn、Zc量的调色剂消耗。
[007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地,是使得对各感光体2的调色剂消耗用静电 潜像图样的形成开始时机为同时地来控制的。由此,就能够缩短一次调色剂强制消耗所要 的时间。这时,对应于各感光体2的一次转印位置间距离,将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形 成至中间转印带6a上的各色调色剂图样相互不会重叠的副扫描方向长度为止。例如,当各 感光体2的一次转印位置间的距离为11cm时,最大的是形成具有10. 5cm的副扫描方向长 度的调色剂图样。
[0078] 接着,对本
【发明者】进行的效果确认试验进行说明。
[0079] 图10(a)、10(b)所示是本效果确认试验中显影偏压和调色剂强制消耗量的对应 关系的图。
[0080] 图11所示是通过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设定的显影偏压(绝对值)和在以从图10所 示对应关系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及不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时 的底面污染评价的关系的表。
[0081] 还有,在图11所示底面污染评价中将底面污染在纸上明显的程度作为"XX",将 底面污染在纸上能够目视确认但不明显的程度作为" X ",将底面污染在纸上能够目视确认 但比"X"评价较为不明显的程度作为"Λ",将底面污染在纸上不能够目视确认的程度作为 "〇"。
[0082] 在本效果确认试验中是将调色剂浓度为7%的200g的显影剂(载体为186g)置 入到显影装置中后来进行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图样的主扫描方向 长度为28cm是一定的,副扫描方向长度最大为10. 5cm,并根据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改变副 扫描方向长度。调色剂图样的调色剂附着量设定为〇.5mg/cm2。还有,使得各色的调色剂 图样在中间转印带6a上不相互重叠地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当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超过 147mg ( = 28cm*10. 5cm*0. 5mg/cm2)时,就重复调色剂强制消耗至到达调色剂强制消耗量为 止。
[0083] 如图11的实施例1-4所示地,在以根据显影偏压计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进行 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比起没有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时的底面污染评价为" X X "、" X "、"Λ" 来,各底面污染评价都改善为"〇"。另外,比较例1、2是以少于根据显影偏压来计算的调 色剂强制消耗量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的,底面污染评价是" X "或 "Λ",没有能够获得足够的底面污染评价。
[0084] (变形例1)
[0085] 接着,对前述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的一个变形例(以下,将本变形例称 为"变形例1")进行说明。
[0086] 图12所示是本变形例1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0087] 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是从绝对湿度An和放置期间的关系来判断是否进行调色 剂强制消耗的(步骤S11-S14),而在本变形例1中,是根据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计算得到的 显影Y来判断是否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的。具体来说就是,将图像浓度调整控制中相当于 各调色剂补片的图像浓度的调色剂附着量mg/cm 3和显影电位kV的关系进行直线近似后得 到的关系式(直线)如图4所示地以纵轴为调色剂附着量、以横轴为显影电位的二维坐标 系来表示时,就是以其在纵轴上的截距为Vt,在横轴上的截距为Vk。这时的直线的斜率以 Vt/Vk来表不,就是显影γ。
[0088] 这里,可以认为显影Y (Vt/Vk)较大时显影能力也较大,而底面污染也容易发生, 反过来,当显影Y较小时显影能力也较小,而底面污染也不容易发生。另外,VK可以认为 是底面污染发生时的底面电位,当它至少大于"零"时,无论显影Y如何都不容易发生底面 污染。
[0089] 从以上条件可知,在本变形例1中,在满足显影Y大于基准值Yth,并且Vk在零以 下的值的基准值Vk th以下的调色剂强制消耗实施条件(第一条件)时(步骤S31为"是"), 就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步骤S15S21)。另一方面,在满足显影γ在基准值Y th以下,并 且Vk在基准值Vkth以下的调色剂强制消耗不实施条件(第二条件),或Vk大于基准值Vk th 的调色剂强制消耗不实施条件(第三条件)时(步骤S31为"否"),就不进行调色剂强制 消耗。
[0090] 图13所示是满足第一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图示例。图14 所示是满足第二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图示例。
[0091] 图15所示是满足第三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图示例。
[0092] 图16所示是满足第三条件时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其他的图示 例。
[0093] 在本变形例1中,在如图13所示对应关系时就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而在如图 14-图16所示对应关系时就不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0094] 还有,本变形例1中的基准值Yth虽然设定为零,基准值Yth也可以通过实验等来 做适当的设定。同样地,本变形例1中的基准值Vkth也可以通过实验等来做适当的设定。
[0095] 另外,在本变形例1中,在如图14-图16所示对应关系时虽然不进行调色剂强制 消耗,但在图14-图16所示的对应关系时,也可以以比图13所示对应关系时少的调色剂强 制消耗量来实施调色剂强制消耗。
[0096] (变形例2)
[0097] 接着,对前述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的其他变形例(以下,将本变形例称 为"变形例2")进行说明。
[0098] 图17所示是本变形例2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0099] 在本变形例2中,也与前述变形例1同样地,虽然在满足显影Y大于基准值Yth, 并且Vk在零以下的值的基准值Vkth以下的调色剂强制消耗实施条件(第一条件)时来进 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步骤S31为"是"),但这时候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的决定方法与前 述变形例1不同。
[0100] 在本变形例2中,是使得显影γ和基准值Yth的差分越大,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 就越多地采用第一补正系数a来对根据显影偏压计算的补正前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进行 补正的。具体来说就是,例如,采用图18所示数据表,如果显影Y和基准值Y th的差分不 满0. 1,就决定为第一补正系数a = al,并在0. 1以上不满0. 2时决定为第一补正系数a = a2,而在0. 2以上时,就决定为第一补正系数a = a3(步骤S41)。补正系数al,a2,a3被适 当地设定为满足al〈a2〈a3的关系。
[0101] 另外,在本变形例2中,是使得Vk和基准值Vkth的差分越大,调色剂强制消耗量 Zn就越多地采用第二补正系数b来对根据显影偏压计算的补正前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 进行补正的。具体来说就是,例如,采用图19所示数据表,如果Vk和基准值Vk th的差分不 满30V,就决定为第二补正系数b = bl,并在30V以上不满60V时决定为第二补正系数b = b2,而在60V以上不满90V时决定为第二补正系数b = b3,而在90V以上时,就决定为第二 补正系数b = b4(步骤S42)。补正系数bl,b2,b3被适当地设定为满足131化243化4的关 系。
[0102] 如此,在决定了第一补正系数a及第二补正系数b后,就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 地,在对应于显影偏压Vb后来计算补正前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后(步骤S15')来计算 Zn = Zn' XaXb,之后再对补正前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进行补正(步骤S43)。由此,就 计算出了反映有显影Y和基准值Yth的差分及Vk和基准值Vk th的差分的调色剂强制消耗 量Zn。
[0103] (变形例3)
[0104] 接着,对前述实施方式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的另一个变形例(以下,将本变形例 称为"变形例3")进行说明。
[0105] 在本变形例3中,为了实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所需时间的短缩化,是将通过调 色剂强制消耗而附着到感光体2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样的后端与先前在中间转印带6a上 转印的其他调色剂图样的先端相连续地转印后来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更为详细的 就是,由于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而消耗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是因各色的显影装置而不 同的,所以通常的是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而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图样的副扫描方向长度就会 因颜色不同而不同。在本变形例3中,即使在各色调色剂图样的副扫描方向长度为不同的 情况下,也如图20所示地,各色调色剂图样的后端和先端是在中间转印带6a上相连续地来 得到控制的。
[0106] 图21所示是各色的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的形成时机的时机图。当被配置 在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移动方向上游侧里的感光体依次是第一色(Y)、第二色(M)、第三色 (C)、第四色(K)时,就首先执行第一色(Y)的调色剂强制消耗,然后依次执行第二色(M)、第 三色(C)、第四色(K)的调色剂强制消耗。第二色(M)的调色剂消耗用的静电潜像图样的形 成(曝光)是以比第一色(Y)的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的形成结束时机仅提早P值的 时机来开始的。该P值是以第一色(Y)的一次转印位置和第二色(M)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 的中间转印带6a上的距离为L,以中间转印带6a的表面移动速度为v时,通过P = L/v来 计算得到的值。对于第三色(C)、第四色(K)来说也是同样的,第η色的调色剂消耗用的静 电潜像图样的形成开始时机是仅比第η-1色的调色剂消耗用静电潜像图样的形成结束时 机提早Ρ值的时机。
[0107] 根据本变形例3,就如图20所示地,各色调色剂图样的后端和先端在中间转印带 6a是连续的,从而就能够以各色的调色剂图样在中间转印带上互不重叠范围内的最小的时 间来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0108] 还有,调色剂的强制消耗也能够是不在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消耗用的静电潜像图 样,而仅使得调色剂向感光体侧移动地来施加显影偏压的方式来执行。然而,这种情况下, 由于显影电压的上升或落下时的影响,就难以高精度地控制调色剂图样的先端或后端的位 置。如本变形例3所示地,在使得各色调色剂图样的后端和先端在中间转印带6a上连续地 来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时,因为需要对各色的调色剂图样的先端或后端的位置进行高精度 的控制,所以是以与带电、曝光、显影等通常的图像形成动作相同的方法来形成调色剂图样 为好。
[0109]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本发明在下面的各种方式中都具有特有的效果。(方式A)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包括有被收容在显影装置5内并被带电为规定极性(负极性等) 的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施加在显影区域中的显影偏压Vb的作用 来静电地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2等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潜像上后形成调色剂像,并通 过将该调色剂像最终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后来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等的图像 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其以投入电源时等的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调整所述显影偏 压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控制部等的调色剂强制消耗 控制机构,其以刚执行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等的规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使得所述显影 装置内的调色剂附着到所述潜像载置体上后,执行使得该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强制地消耗 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执行的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 控制是当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Vb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Zn就越 少。
[0110] 由调色剂带电量不足产生的底面污染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较高的状况下 尤为显著。然后,如果是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较高的低调色剂带电量·高调色剂浓度 的情况,增加调色剂的摩擦带电的机会后调色剂带电量会恢复,即使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 控制来将带电量不足的调色剂从显影装置排出,也不招致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那样的 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大幅下降的事态。因此,在这种状况下,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来将更多的调色剂从显影装置排出,就不会引起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那样的调色剂浓 度的下降,从而就能够改善底面污染。反过来,在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带电量不够高,而且 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较低的高调色剂带电量?低调色剂浓度的情况下,很少会发生底 面污染。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不仅是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从显影装置排出调色剂后来 改善底面污染的必要性较小,而且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来将更多的调色剂从显影装置 排出时,反而有可能因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过低而得不到所希望的图像浓度。因此,在 高调色剂带电量?低调色剂浓度的情况下,比起低调色剂带电量?高调色剂浓度的情况来, 通过减少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中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在不会发生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 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 改善底面污染。
[0111] 这里,在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地来调整显影偏压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 中,一般地,如果是高调色剂带电量·低调色剂浓度的情况,就将显影偏压调低,反过来,如 果是低调色剂带电量?高调色剂浓度的情况,就将显影偏压调高。因此,通过图像浓度调整 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的值就能够作为显示是底面污染发生较少的高调色剂带电量·低调色 齐U浓度的情况还是底面污染发生显著的低调色剂带电量?高调色剂浓度的情况的指标值来 使用。
[0112] 于是,在本方式中,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绝对值)越高,就执 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来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变少。通过这样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在高调色剂带电量?低调色剂浓度的情况下,比起低调色剂带电量·高调色剂浓度的情况 来,就不会发生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变少(包括不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本身的情况, 艮P,调色剂强制消耗量为零的情况)、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 像浓度的事态,可以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改善底面污染。
[0113] (方式 B)
[0114] 根据方式A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在执行所述图像浓度 调整控制后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动作之前,当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执行了通过 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就越少的调色剂强制消耗 控制时,在该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之后的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动作之前,就再次执行所述 图像浓度调整控制。
[0115] 在执行了调色剂强制消耗时,由于比起在这之前进行的控制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 来,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要更为降低,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那样的最佳显 影偏压是变化的。根据本方式,因为是在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执行后再次执行图像浓度调 整控制,就能够在对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而改变了的最佳显影偏压进行调整后来进行 下一个图像形成动作。由此,就能够抑制因为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的执行而使得图像浓度 不能成为目标图像浓度的事态。
[0116] (方式 C)
[0117] 根据方式A或B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之前,具 有在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接触或邻近地配置的带电构件中施加直流电压后进行带电 处理的带电机构,以使得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达到目标带电电位。
[0118] 作为电子照片成像系统的带电方式,公知的是采用本方式那样的带电机构的方式 (接触?邻近DC带电方式)。该接触?邻近DC带电方式与采用电晕充电器的带电方式,或 采用AC带电偏压的接触或非接触的带电辊来带电处理的带电方式相比,具有构成简洁、成 本低的优点。然而,接触?邻近DC带电方式因为带电辊等的带电构件的表面特性(尤其是 表面粗度)而对感光体表面不能均匀地赋予电荷,从而具有产生微小的带电电位不均、调 色剂附着到感光体表面上的非曝光部分里的底面污染容易发生的缺点。为了不发生该底面 污染,虽然有效的是增大感光体的非潜像部(底面部)电位和显影辊电位的电位差的底面 电位,但在采用载体的双成分显影方式中,增大底面电位后,就容易发生载体静电地附着到 感光体的非潜像部(底面部)上,也就是载体附着的问题。因此,在双成分显影方式中,因 为要求在不发生载体附着的范围中来设定底面电位,所以用于抑制底面污染的底面电位的 设定范围是较窄的。因此,如本方式所示,在双成分显影方式中采用接触?邻近DC带电方 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非常需要以底面电位的调整以外的方法来抑制底面污染。根据本方 式,因为能够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改善底面污染,所以就能够适应这种强烈的要求, 并且是非常有用的。
[0119] (方式 D)
[0120] 根据方式A至C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控制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 度传感器等检测绝对湿度的机构,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 整控制机构当所述绝对湿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 3以上,且上一次的图像浓 度调整控制执行时的绝对湿度也在15g/m3以上,以满足图像形成动作一直没有进行并经过 了规定时间的条件后的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了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就执行调 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以使得通过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 耗量越少。
[0121] 由此,即使调色剂没有劣化,在调色剂带电量不足而容易发生底面污染的高温高 湿的环境下,不会发生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 态,并能够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改善底面污染。
[0122] (方式 E)
[0123] 根据方式A至D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绝对湿度的绝对湿 度检测机构,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以所述绝 对湿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 3以上,且满足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执行 时的绝对湿度不满15g/m3时的条件后的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了图像浓度调整 控制时,就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以使得通过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越 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少。
[0124] 由此,即使调色剂没有劣化,在调色剂带电量不足而容易发生底面污染的高温高 湿的环境下,不会发生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 态,并可以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动作来改善底面污染。
[0125] (方式 F)
[0126] 根据方式A至E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显影装置内的双成分 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检测的磁导率传感器5e等的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并且,所述调 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检测的调色剂浓度T不满规定值T th时, 比起所述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T在规定值Tth以上的情况,来使得调色 剂强制消耗量减少地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0127] 由此,就能够在调色剂浓度T不满规定值Tth的低调色剂浓度状态的时候,能够对 调色剂强制消耗以较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执行的事态进行稳定的回避。因此,就能够 稳定地抑制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的发生。
[0128] (方式 G)
[0129] 根据方式A至F中任何一个所述的力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 在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形成由调色剂附着量互为不同的多个调色剂补片构成的等级图样,并 通过光学传感器17等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机构来检测该多个调色剂补片的调色剂附着量 后,根据其检测结果来执行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 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将显示对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所用所述等级图样而通过所述调 色剂附着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导出的调色剂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直线以纵轴为 调色剂附着量和横轴为显影电位的二维坐标系来表示时与纵轴的截距为Vt,与横轴的截距 为Vk的时候,当满足所述直线的倾斜度(显影γ)大于基准值Y th等的基准倾斜度且Vk 在零以下的值的基准值Vkth以下的第一条件时,就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以使得调 色剂强制消耗量多于满足所述直线的倾斜度(显影Y)在基准倾斜度Y th以下且Vk在所 述基准值Vkth以下的第二条件或Vk大于所述基准值Vkth的第三条件情况下的量。
[0130] 如前述变形例1所述,由于显影Y (Vt/Vk)大的时候显影能力较大而容易发生底 面污染,反过来,可以知道显影Y较小时显影能力也小,就不容易发生底面污染。另外,可 以将Vk看作底面污染发生的底面电位,当它至少大于零的时候,底面污染不容易发生且与 显影Y无关。如本方式所示,在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通过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来使 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比满足所述第二条件或所述第三条件的情况更多,在比不容易发生底 面污染的情况来得要容易发生底面污染的情况下,因为能够以更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来 实施调色剂强制消耗,所以就能够避免调色剂强制消耗以不必要的较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 量来实施的事态。
[0131] (方式 H)
[0132] 根据所述方式G,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满足所述第一条 件时,所述直线的倾斜度与基准倾斜度的差分越大,就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多地来执 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0133] 由此,就能够更恰当地避免调色剂强制消耗以不必要的较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 来实施的事态。
[0134] (方式 I)
[0135] 根据所述方式G,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满足所述第一条 件时,Vk与所述基准值的差分越大,就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多地来执行所述调色剂强 制消耗控制。
[0136] 由此,就能够更恰当地避免调色剂强制消耗以不必要的较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量 来实施的事态。
[0137] (方式 J)
[0138] 根据方式A至I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 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Vb在规定值以上时,即使是所述规定的 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也不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由此,当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 调整的显影偏压在规定值以上时,不是以比显影偏压为规定值不满时更少的调色剂强制消 耗量来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因为不进行调色剂强制消耗的本身,所以就能够更稳定地抑 制使得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浓度降低至得不到所需的图像浓度的事态的发生。
[0139] (方式 K)
[0140] 根据方式A至J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采用被分别收容在不同 的5¥、511、5(:、51(内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来对形成在感光体2¥、21、2(:、21(等的多个的 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各潜像进行显影后形成调色剂像,并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 上的调色剂像相互重叠地转印到被载置在中间转印带6a等的中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 构件上的记录材料上的构成,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将通过该调色剂强制消 耗控制而附着到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相互不重叠地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 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后,采用清洁装置6h等的清洁机构来从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 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除去该调色剂。
[0141] 由此,因为能够避免大量的调色剂一次性地被输入到所述清洁机构中的事态,所 以就能够抑制调色剂强制消耗所致附着在感光体上的调色剂的清洁不良。
[0142] (方式 L)
[0143] 根据所述方式K,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使得对各显影装置 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同时开始。
[0144] 由此,就可以以简单的控制来缩短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所需要的时间。
[0145] (方式 M)
[0146] 根据所述方式K,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是将附着到潜像载 置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样的后端与先前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 构件上的调色剂图样的先端相连续后来被转印地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0147] 由此,即使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来附着到各潜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量不同,也能 够缩短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所需要的时间。
[0148] (方式 N)
[0149] 根据方式A至Μ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采用被分别收容在不同 的显影装置内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来对形成在多个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各潜 像进行显影后形成调色剂像,并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相互重叠地转 印到被载置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的记录材料上的构成,并且,所述调色剂 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将通过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而附着到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 一部分的调色剂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后采用清洁机构来从 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除去该一部分的调色剂的同时,采用清洁装置 3等的潜像载置体用的清洁机构来从各潜像载置体除去附着在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剩 余的的调色剂,并具有改变所述一部分的调色剂的量和所述剩余的调色剂的量的比率的控 制部等的变更机构。
[0150] 由此,就能够将通过调色剂强制消耗来附着到各潜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分散到中 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构件用的清洁机构和潜像载置体用的清洁机构中后进行回收。这 时,因为能够改变被回收到中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构件用的清洁机构中的所述一部分 的调色剂的量和被回收到潜像载置体用的清洁机构中的所述剩余的调色剂的量的比率,所 以就可以避免在各清洁机构中发生清洁不良的事态。
[0151] (方式 0)
[0152] 根据所述方式N,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更机构根据使用实际数据来变更所述比率。
[0153] 使用实际数据是显示各个图像形成装置的固有的使用方法的数据,例如可以例举 有总图像形成页数、感光体的累积移动距离、各色的平均调色剂图像面积和使用环境等。通 过根据这样的使用实际数据来改变所述比率,例如,作为潜像载置体用的清洁机构来使用 清洁刮板的时候,对于基本没有得到使用的颜色的潜像载置体来说,可以控制成在较多地 设定所述剩余的调色剂量后,来使得更多的调色剂被输入到该潜像载置体用的清洁机构 中。这时,清洁刮板和潜像载置体的摩擦可以通过因调色剂强制消耗而附着到潜像载置体 上的调色剂来降低,从而可以获得防止清洁性能的效果。这时,在判定是否是基本没有得到 使用的颜色的潜像载置体时,例如可以以相对于感光体移动距离(使用实际数据)的平均 调色剂图像面积(使用实际数据)在某一阈值以下为条件来判定。
【权利要求】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将包括有被收容在显影装置内并被带电为规定极性的调色剂 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通过施加在显影区域中的显影偏压的作用来静电地附 着到形成在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潜像上后形成调色剂像,并通过将该调色剂像最终转印 到记录材料上后来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其以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调整所述显影偏压的图 像浓度调整控制后,使得图像浓度成为目标图像浓度; 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其以规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内的调 色剂附着到所述潜像载置体上后,执行使得该显影装置内的调色剂强制地消耗的调色剂强 制消耗控制;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执行的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是当所述图像浓 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就越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在执行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后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动 作之前,当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执行了通过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 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就越少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时,在该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之后的进行下一个图像形成动作之前,就再次执行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形成潜像之前,具有在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接触或邻 近地配置的带电构件中施加直流电压后进行带电处理的带电机构,以使得所述潜像载置体 的表面达到目标带电电位。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绝对湿度的绝对湿度检测机构,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当所述绝对湿度检 测机构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3以上,且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执行时的绝对湿度 也在15g/m 3以上,以满足图像形成动作一直没有进行并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条件后的规定的 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了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就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以使得通过 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少。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绝对湿度的绝对湿度检测机构,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以所述绝对湿度检 测机构检测到的绝对湿度在15g/m3以上,且满足上一次的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执行时的绝对 湿度不满15g/m 3时的条件后的规定的图像浓度调整时机来执行了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时,就 执行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以使得通过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调整的显影偏压越高,调色剂 强制消耗量越少。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显影装置内的双成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检测的调色剂浓度不 满规定值时,比起所述调色剂浓度检测机构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在规定值以上的情况,来 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减少地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在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形成由调色剂附着量互为不同的多 个调色剂补片构成的等级图样,并通过调色剂附着量检测机构来检测该多个调色剂补片的 调色剂附着量后,根据其检测结果来执行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将显示对所述图像浓度 调整控制所用所述等级图样而通过所述调色剂附着量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导出的调色剂 附着量和显影电位的关系的直线以纵轴为调色剂附着量和横轴为显影电位的二维坐标系 来表示时与纵轴的截距为Vt,与横轴的截距为Vk的时候,当满足所述直线的倾斜度大于基 准倾斜度且Vk在零以下的值的基准值以下的第一条件时,就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 制以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多于满足所述直线的倾斜度在基准倾斜度以下且Vk在所述基 准值以下的第二条件或Vk大于所述基准值的第三条件情况下的量。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所述直线的倾斜度与基准倾斜 度的差分越大,就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多地来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满足所述第一条件时,Vk与所述基准值的差分越大, 就使得调色剂强制消耗量越多地来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所述图像浓度调整控制机构调整的显影偏压在规定 值以上时,即使是所述规定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时机,也不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采用被分别收容在不同的显影装置内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来对形成在多 个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各潜像进行显影后形成调色剂像,并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的 表面上的调色剂像相互重叠地转印到被载置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的记录 材料上的构成,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将通过该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而附着到各潜像载 置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相互不重叠地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 后,采用清洁机构来从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村料搬送构件上除去该调色剂。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使得对各显影装置的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同时开始。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是将附着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样的后端 与先前被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的调色剂图样的先端相连续 后来被转印地执行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
14.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采用被分别收容在不同的显影装置内的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来对形成在多 个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各潜像进行显影后形成调色剂像,并将形成在各潜像载置体的 表面上的调色剂像相互重叠地转印到被载置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的记录 材料上的构成, 并且,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机构在将通过所述调色剂强制消耗控制而附着到各潜 像载置体的表面上的一部分的调色剂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 后采用清洁机构来从所述中间转印体或所述记录材料搬送构件上除去该一部分的调色剂 的同时,采用潜像载置体用的消洁机构来从各潜像载置体除去附着在各潜像载置体的表面 上的剩余的的调色剂, 并具有改变所述一部分的调色剂的量和所述剩余的的调色剂的量的比率的变更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机构根据使用实际成绩数据来变更所述比率。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4155861SQ201410190719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14日
【发明者】浦山太一, 吉田隆司, 高桥朋子, 星翔太郎, 杉山浩之, 间瀬隆介, 赤藤昌彦, 尾关孝将, 善波英树, 中川悦典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