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24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背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源结构,该背光源结构包括由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围合而成并呈中空的胶框,光源组件,导光板,反射面板以及金属壳;其中,导光板包括正面和反面,反射面板包括正面和反面;光源组件设置于胶框的下边框;导光板设于胶框设有光源组件的一侧,且导光板的正面与胶框抵接,以覆盖胶框的中空的位置;反射面板的正面与导光板的反面贴合,且反射面板的正面通过粘胶与胶框粘接,以使得反射面板固定于胶框上;金属壳与胶框可拆卸连接并紧贴于反射面板的反面,且金属壳所在的位置对应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以使得反射面板紧贴于导光板上。
【专利说明】背光源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源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液晶显示器(IXD)广泛应用于显示【技术领域】。本领域技术人员当知,液晶本身不能发光,通常需要借助外部的光源实现显示的功能。背光源安装于液晶显示器中,为液晶提供光源,从而使得液晶显示器能够显示文字或者画面。现有的背光源中,金属壳全包于胶框,并与胶框可拆卸连接。导光板和发射板置于金属框与胶框之间的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导光板和发射板的固定作用。上述的缺点在于:背光源结构整体的厚度大,占用整机的空间过多,不利于成品机薄化的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度更薄的背光源结构,并节省产品的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结构,该背光源结构包括由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围合而成并呈中空的胶框,光源组件,导光板,反射面板以及金属壳;其中,
[0005]所述导光板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反射面板包括正面和反面;
[0006]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胶框的下边框;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胶框设有光源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导光板的正面与所述胶框抵接,以覆盖所述胶框的中空的位置;
[0007]所述反射面板的正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反面贴合,且所述反射面板的正面通过粘胶与所述胶框粘接,以使得所述反射面板固定于所述胶框上;
[0008]所述金属壳与所述胶框可拆卸连接并紧贴于所述反射面板的反面,且所述金属壳所在的位置对应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以使得所述反射面板紧贴于导光板上。
[0009]优选地,所述反射面板通过粘胶与所述胶框的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粘接。
[0010]优选地,所述金属壳包括:用于紧贴所述反射面板的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紧贴于反射面板的位置与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相对应;与所述主体板垂直且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平行设置;与所述主体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均垂直并连接的底板;
[0011]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突起,所述胶框的左边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突起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卡合连接;
[0012]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二突起,所述胶框的右边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起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卡合连接;
[0013]所述底板的内侧设有至少一第三突起,所述胶框的下边框设有与所述第三突起配合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突起与所述第三凹槽卡合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光源组件上包括柔性线路板,所述底板对应所述柔性线路板处设置有开孔,以使得所述柔性线路板可以贯穿所述开孔。
[0015]优选地,所述主体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一体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结构,通过在反射面板上涂布粘胶,从而实现将反射面板和导光板固定在胶框上。另一方面,在反射面板的反面、光源组件所对应的位置上设置金属壳,该金属壳与胶框可拆卸连接。金属壳紧贴于反射面板上,进而使得反射面板与导光板均匀贴合,从而保证了导光板发光均匀。由于金属壳的覆盖面积仅对应光源组件的所在的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金属壳全包于反射面板上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壳面积大大减小,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背光源结构的物料成本,而且使得背光源结构更加薄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后视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左视图;
[0021]图4为图2中反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结构。
[0026]参照图1至5。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源结构的左视图;图4为图2中反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由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围合而成并呈中空的胶框1,光源组件(图中未示),导光板(图中未不),反射面板2以及金属壳3。其中,导光板包括正面和反面,反射面板2包括正面和反面。
[0027]光源组件设置于胶框I的下边框。导光板设于胶框I设有光源组件的一侧,且导光板的正面与胶框I抵接,以覆盖胶框I的中空的位置。反射面板2的正面与导光板的反面贴合,且反射面板2的正面通过粘胶与胶框I粘接,以使得反射面板2固定于胶框I上。金属壳3与胶框I可拆卸连接并紧贴于反射面板2的反面,且金属壳3覆盖的面积对应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以使得反射面板2紧贴于导光板上。
[0028]在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设置在胶框I的下边框上。当然,光源组件设置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导光板设置于胶框I的一侧,并覆盖胶框I的中空位置。当光源组件启动发光时,光线射入导光板上的各个导光点上。导光点将光线往各个角度发射扩散,从而使得导光板能够均匀发光。反射面板2与导光板的反面贴合。为了使得导光板和反射面板2能够固定在胶框I上,在反射面板2正面的周边涂上粘胶,并将反射面板2涂有粘胶的位置与胶框I粘接,从而使得反射面板2固定在胶框I上。导光板位于胶框I和反射面板2之间的位置,因此,导光板也得以固定在胶框I上。应当说明的是,反射面板2通过粘胶与胶框I粘接,使得反射面板2与导光板贴合。由于仅在反射面板2的周边涂布粘胶,因此,并不能保证反射面板2均匀地贴合于导光板上,且极有可能出现反射面板2局部翘起的现象。若在靠近光源组件处出现导光板与反射面板2贴合不均匀,将会导致导光板上亮度不均的情况发生。为克服上述缺点,在反射面板2的反面设置金属壳3。该金属壳3与胶框I可拆卸连接,且金属壳3紧贴于反射面板2上。为了进一步薄化背光源结构,该金属壳3所覆盖的面积对应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这样即实现金属壳3紧贴反射面板2,使得反射面板2与导光板均匀贴合,保证导光板发光均匀。另一方面,金属壳3仅设置在光源组件对应的位置,相对于现有的金属壳3全包于反射面板2上的结构,本实施例大大地减小了背光源结构的物料成本。
[00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结构,通过在反射面板2上涂布粘胶,从而实现将反射面板2和导光板固定在胶框I上。另一方面,在反射面板2的反面、光源组件所对应的位置上设置金属壳3,该金属壳3与胶框I可拆卸连接。金属壳3紧贴于反射面板2上,进而使得反射面板2与导光板均匀贴合,从而保证了导光板发光均匀。由于金属壳3的覆盖面积仅对应光源组件的所在的位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金属壳3全包于反射面板2上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壳3面积大大减小,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背光源结构的物料成本,而且使得背光源结构更加薄化。
[0030]进一步地,反射面板2通过粘胶与所述胶框I的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粘接。
[0031]在本实施例中,反射面板2仅在与胶框I的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对应的位置涂布粘胶,而反射面板2相对于胶框I设有光源组件的下边框不涂布粘胶。这样,当反射面板2受到金属壳3的挤压时,反射面板2就能够更加均匀地与导光板贴合,从而保证导光板的发光效果更佳良好。
[0032]进一步地,金属壳3包括:用于紧贴反射面板2的主体板,主体板紧贴于反射面板2的位置与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相对应;与主体板垂直且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平行设置;与主体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均垂直并连接的底板。
[0033]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突起,胶框I的左边框上设有与第一突起配合的第一凹槽,第一突起与第一凹槽卡合连接。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二突起,胶框I的右边框上设有与第二突起配合的第二凹槽,第二突起与第二凹槽卡合连接。底板的内侧设有至少一第三突起,胶框I的下边框设有与第三突起配合的第三凹槽,第三突起与第三凹槽卡合连接。
[00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设置为一个,第二突起设置为一个,第三突起设置为两个,且两第三突起成轴对称。安装金属壳3时,第一突起插入第一凹槽中,使得第一突起与第一凹槽卡合连接。第二突起插入第二凹槽中,使得第二突起与第二凹槽卡合连接。第三突起插入第三凹槽中,使得第三突起与第三凹槽卡合连接,从而使得金属壳3与胶框I可拆卸连接。金属壳3的主体板紧贴于反射面板2,且该主体板的覆盖面积对应光源组件的位置,从而使得反射面板2与导光板均匀贴合。
[0035]进一步地,光源组件上包括柔性线路板4,底板对应柔性线路板4处设置有开孔,以使得柔性线路板4可以贯穿开孔。
[0036]进一步地,主体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一体连接,从而加强了金属壳3与胶框I的连接强度,提高背光源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0037]进一步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00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围合而成并呈中空的胶框,光源组件,导光板,反射面板以及金属壳;其中, 所述导光板包括正面和反面,所述反射面板包括正面和反面; 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胶框的下边框;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胶框设有光源组件的一侦牝且所述导光板的正面与所述胶框抵接,以覆盖所述胶框的中空的位置; 所述反射面板的正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反面贴合,且所述反射面板的正面通过粘胶与所述胶框粘接,以使得所述反射面板固定于所述胶框上; 所述金属壳与所述胶框可拆卸连接并紧贴于所述反射面板的反面,且所述金属壳所在的位置对应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以使得所述反射面板紧贴于导光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板通过粘胶与所述胶框的上边框、左边框以及右边框粘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包括:用于紧贴所述反射面板的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紧贴于反射面板的位置与所述光源组件所在的位置相对应;与所述主体板垂直且连接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平行设置;与所述主体板、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均垂直并连接的底板; 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一突起,所述胶框的左边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突起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卡合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一侧设有至少一第二突起,所述胶框的右边框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突起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第二凹槽卡合连接; 所述底板的内侧设有至少一第三突起,所述胶框的下边框设有与所述第三突起配合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突起与所述第三凹槽卡合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上包括柔性线路板,所述底板对应所述柔性线路板处设置有开孔,以使得所述柔性线路板可以贯穿所述开孔。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底板一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4213744SQ201420626493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8日
【发明者】谢建平, 郎应红, 黄小剑, 任小康 申请人:深圳市普尔菲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