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971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所述成像设备构造为通过使用电子照相印刷法在记录材料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所述成像设备例如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具有其多个功能的多功能设备。
背景技术
:在采用电子照相印刷法的成像设备中,调色剂图像在转印部中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并且然后被定影装置加热和加压以被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关于这种构造,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H10-97154中描述了一种成像设备,其中,记录片材在定影装置的夹持部(定影夹持部)中的传送速度设置为低于记录片材(记录材料)在转印部(转印夹持部)中的传送速度。通过这种构造,防止了记录片材在定影夹持部与转印夹持部之间被拉动,从而防止由记录片材的拉动所导致的图像的失真。在日本特开专利申请No.H10-97154中所描述的成像设备中,由于定影夹持部与转印夹持部之间的传送速度的差,记录片材具有在定影夹持部与转印夹持部之间的挠曲的形状。当记录片材如上述那样挠曲时,由于记录片材的刚性(刚度),力沿着与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到图像承载部件上,使得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与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片材相接触。当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速度通过该力改变时,可能导致图像缺陷,诸如颜色重合失调。鉴于上面的描述,可以设想到通过使得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上挠曲而抵消由于转印夹持部与定影夹持部之间的记录材料的挠曲所导致的施加到图像承载部件上的力。然而,当在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上显著挠曲的状态下使记录材料在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位置处与图像承载部件相接触时,承载在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可能失真而导致图像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可移动环形带;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构造为在所述可移动环形带上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旋转部件,所述转印旋转部件在所述转印旋转部件与所述可移动环形带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所述转印夹持部构造为将承载在所述可移动环形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上,所述记录材料以Vt的速度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中被传送;一对传送部件,所述一对传送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转印夹持部的上游并且被构造为将所述记录材料传送到所述转印夹持部,所述一对传送部件形成传送夹持部;第一驱动源,所述第一驱动源构造为驱动所述一对传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传送部件,使得所述记录材料以Vr的速度在所述传送夹持部中被传送;一对定影部件,所述一对定影部件在所述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转印夹持部的下游并且构造为将已经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中转印到所述记录材料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上,所述一对定影部件形成定影夹持部;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构造为驱动所述一对定影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影部件,使得所述记录材料以Vf的速度在所述定影夹持部中被传送;输入部分,其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记录材料的基重或者厚度的信息被输入到所述输入部分中;以及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构造为: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驱动速度使得所述Vr高于当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中被传送时的所述Vt;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源的驱动速度,使得在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至所述转印夹持部和所述定影夹持部这二者的时间段中所包括的时间段期间,在所述记录材料中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与所述定影夹持部之间形成挠曲状态;以及当输入到所述输入部分中的信息超过预定基重或者预定厚度时,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源的驱动速度,使得Vr1高于Vr0,其中,Vr0表示在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边缘达到所述定影夹持部之前的时间段期间的Vr,并且在所述时间段期间,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至所述传送夹持部,Vr1表示在所述记录材料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所述下游边缘达到所述定影夹持部之后并且包括在所述记录材料被传送至所述传送夹持部的时间段中的时间段期间的Vr。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描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用于控制成像设备中的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的控制结构的控制方框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速度控制过程的流程图。图5A是示出了记录材料的前边缘位置和后边缘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B是示出了记录材料的传送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C是示出了记录材料的弯曲量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D是示出了从记录材料施加到中间转印带上的力的变化的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将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以下描述中,基于从成像设备的前表面观察成像设备的视点(图1的视点)表示上、下、左和右方向。[成像设备]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是所谓的级联式中间转印系统的全彩色打印机,其中,均形成在盒中的四个成像部分(1a、1b、1c和1d)沿着环形中间转印带8的下表面布置。用作构造为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部分的鼓盒1a、1b、1c和1d分别对应于黄色(Y)、洋红(M)、青色(C)和黑色(Bk)的调色剂颜色。成像设备100包括鼓盒1a、1b、1c和1d、中间转印带8、进给部分25、对准辊对14、定影装置16、控制部分50等。除了用在显影装置4a、4b、4c和4d中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以外,鼓盒1a、1b、1c和1d基本上以相同的方式构造。将在下文中描述鼓盒1a。省略其它鼓盒1b、1c和1d的描述,后缀“b”、“c”或“d”由“a”代替。鼓盒1a包括感光鼓2a以及围绕感光鼓2a布置的充电辊3a、显影装置4a、初次转印辊5a、清洁装置6a等。感光鼓2a具有在铝筒的外周表面上的带有负带电极性的感光层,并且所述感光鼓由驱动马达(未示出)根据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处理速度)驱动和旋转。充电辊3a随着感光鼓2a的旋转而旋转并且被供给振荡电压,在所述振荡电压中,交流电压叠加在负的直流电压上,从而给感光鼓2a的表面充电为不均匀的负电势。感光鼓2a的被充电部分被来自布置在鼓盒1a下方的曝光装置7的激光照射。曝光装置7用激光束扫描感光鼓2a的表面并且消除感光鼓2a的表面上的剩余电荷,从而在感光鼓2a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其中,激光束基于扫描线图像数据被开-关调制,所述扫描线图像数据通过使用旋转镜而扩展黄色分解彩色图像。显影装置4a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a,从而使得静电潜像可视化(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辊5a将中间转印带8保持在初次转印辊5a与感光鼓2a之间并且在中间转印带8与感光鼓2a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Ta。初次转印辊5a被供给正的直流电压,并且承载在感光鼓2a上的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初次转印部Ta中的中间转印带8上。清洁装置6a通过抵靠在感光鼓2a上的清洁刮刀移除附着物质,所述附着物质例如是已经经过初次转印部Ta而留在感光鼓2a的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6a移除的附着物质通过调色剂传送螺杆60a传送到排出端口(未示出)并被排出到诸如调色剂收集瓶的收集部件。用作可旋转图像承载部件的中间转印带8围绕张力辊11、驱动辊10和张紧辊13卷绕并且由连接至驱动辊10的成像马达32(见图3)在预定方向(箭头R1的方向)上驱动和旋转。驱动辊10还用作内侧二次转印辊,所述内侧二次转印辊将中间转印带8保持在驱动辊10与用作旋转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2(外侧二次转印辊)之间。也就是,驱动辊10在二次转印辊12与中间转印带8之间形成用作转印夹持部的二次转印部T2。上述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过程在鼓盒1a、1b、1c和1d中的每个鼓盒中并行地执行,并且分别形成黄色、洋红、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这些调色剂图像在被定位的同时被多次转印,从而基于提前设置的中间转印带8的传送速度叠加到先前已经转印的黄色的调色剂图像上,并且因此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全彩色调色剂图像。进给部分25包括盒18和进给辊19(分离辊),记录材料P堆叠在盒18中,进给辊19构造为从盒18逐一拉出记录材料P,从而单独地进给记录材料P。进给部分25通过进给辊19将记录材料P朝向对准辊对14传送。记录材料P是片材材料,诸如片材或者膜。另外,手动进给装置20布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下部中,以使得堆叠在暴露在成像设备100的主体外的手动进给盒20a上的记录材料P能够被朝向对准辊对14进给。由进给部分25或者手动进给装置20传送的记录材料P在记录材料P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边缘(前边缘)被保持为抵靠处于传送停止状态下的对准辊对14的状态下待命。用作传送单元的对准辊对14构造为校正记录材料P的歪斜进给并且在根据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部T2中的转印位置的定时的定时将记录材料P朝向二次转印部T2传送。二次转印辊12被供给正的转印偏压,并且承载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彩色调色剂图像被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二次转印部T2中的记录材料P上。用作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16包括加压辊16b和定影辊16a,所述定影辊16a具有内置加热单元(诸如加热器),加压辊16b压靠定影辊16a。也就是,定影装置16包括用作一对定影部件的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并且定影装置16将已经通过二次转印部T2的记录材料P加热和加压,从而熔化调色剂图像,以将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具有定影于其上的图像的记录材料P通过输送辊15输送到形成于成像设备100的壳体的上部中的上托盘17。在成像设备100中,布置有构造为清洁中间转印带8的带清洁装置9。带清洁装置9通过抵靠中间转印带8的清洁刮刀刮除并移除附着物质,诸如已经通过二次转印部T2而留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另外,可从成像设备100的主体移除的调色剂瓶70a、70b、70c和70d分别布置在鼓盒1a、1b、1c和1d之下。调色剂瓶70a、70b、70c和70d容纳对应于相应盒的颜色的调色剂,并且当调色剂由显影装置4a、4b、4c和4d消耗时供给调色剂。[传送路径]接下来,将描述记录材料P的传送路径,所述传送路径包括对准辊对14、二次转印部T2和定影装置16。如图2的示意图所示,从进给部分25进给的记录材料P通过对准辊对14、二次转印部T2和定影装置16基本上从成像设备100内的下部传送到上部。对准辊对14包括第一对准辊14a和第二对准辊14b,所述第一对准辊14a和第二对准辊14b用作一对传送部件,并且用作夹持部(传送夹持部)的对准夹持部Nr形成在第一对准辊14a与第二对准辊14b之间。第一对准辊14a和第二对准辊14b均连接至传送马达31(见图3),从而被驱动和被旋转,并且将保持在对准夹持部Nr中的记录材料P向上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2。如上所述,二次转印部T2被形成作为在具有由驱动辊10支撑的内周表面的中间转印带8与二次转印辊12之间的夹持部。驱动辊10和二次转印辊12均连接至成像马达32(见图3),从而被驱动和旋转,并且将保持在二次转印部T2中的记录材料P向上传送。定影装置16包括被形成作为在定影辊16a与加压辊16b之间的夹持部的定影夹持部Nf。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均连接到定影马达33(见图3),从而被驱动和旋转,并且在将记录材料P保持在定影夹持部Nf中的同时将已经通过二次转印部T2的记录材料P向上传送。第一对准辊14a和第二对准辊14b、以及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中的每个辊对均可以具有下述构造,在所述构造中,一个辊被驱动并且另一个辊随着所述一个辊的旋转而旋转。另外,二次转印辊12可以随着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而旋转。构造为将记录材料P朝向二次转印部T2引导的转印前引导件27布置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并且构造为将记录材料P朝向定影夹持部Nf引导的定影前引导件28布置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例如,如图2所示,记录材料P从对准夹持部Nr、二次转印部T2和定影夹持部Nf传送的传送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竖向方向)以不同的角度倾斜。因此,当从记录材料P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图1的视点),由转印前引导件27和定影前引导件28形成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路径(传送空间)均是弯曲的。这些传送路径均具有在记录材料P的厚度方向上的预定宽度,并且被形成使得记录材料P在厚度方向上朝向曲线的外侧挠曲。被构造为检测记录材料P的对准前传感器21(用作上游侧检测单元)在记录材料P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靠近对准夹持部Nr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对准前传感器21构造为检测前边缘和后边缘进入对准夹持部Nr的每个定时,所述前边缘是记录材料P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边缘,所述后边缘是记录材料P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边缘。另外,被构造为检测记录材料P的定影前传感器22(用作下游侧检测单元)布置在靠近定影夹持部Nf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并且定影前传感器22构造为检测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和后边缘进入定影夹持部Nf的每个定时。来自对准前传感器21和定影前传感器22的检测信号在下文描述的速度控制过程的一部分中使用,用于控制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并且还用于例如监测传送状态(是否存在卡纸)。弯曲量传感器23(诸如电位计)布置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预定位置处。弯曲量传感器23用作挠曲量检测单元,所述挠曲量检测单元构造为检测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记录材料P的挠曲量(弯曲量)。记录材料P的挠曲量(弯曲量)指的是当记录材料P与记录材料P在上游侧上的夹持部与下游侧上的夹持部之间以最短路径伸展的状态相比具有挠曲形状时,记录材料P在厚度方向上的位移宽度。如图3的方框图所示,布置在成像设备100中的用作控制单元的控制部分50分别连接到输入部分51、对准前传感器21、定影前传感器22和弯曲量传感器23,以便从其接收信号。输入部分51包括液晶面板和暴露于成像设备100的壳体外的按钮,并且输入部分51构造为允许用户向控制部分50输入设置在盒18中的记录材料P的至少类型(基重、尺寸、有无表面处理)。记录材料P的类型的具体示例包括厚纸、普通纸、薄纸和涂布纸。另外,用户可以通过例如从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记录材料的多个类型中做出选择来执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当成像设备100包括均容纳不同类型记录材料的多个盒时,待显示的记录材料的类型设置为在对应盒中的记录材料的类型。另外,当记录材料被手动供给时,用户任意地执行设置。然而,还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也可以从显示在液晶面板上的记录材料的类型中做出选择。另外,控制部分50分别连接到传送马达31、成像马达32和定影马达33,以便发送用于控制上述马达的旋转速度的控制信号。[传送速度控制]接下来,将参照图4的流程图描述通过根据该实施例的控制部分50控制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的速度控制过程。成像设备的处理速度可以根据记录材料的类型而改变,但是在每个处理速度中,在下文描述的每个部分的速度的幅值关系是相同的。控制部分50开始将记录材料P进给到进给部分25并且开始速度控制过程(开始)。首先,控制部分50开始使得成像马达32旋转,从而开始在鼓盒1a、1b、1c和1d中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过程并且开始使得定影马达33旋转(S1)。在这种情况下,二次转印速度Vt(其是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T2中的传送速度)被设置为大于定影速度Vf(其是记录材料P在定影夹持部Nf中的传送速度)的值(Vt>Vf)。因此,当记录材料在被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保持的同时被传送时,由于二次转印速度Vt与定影速度Vf之间的差,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出现记录材料的弯曲(挠曲)。也就是,记录材料P朝向图2中的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传送路径的曲线的右侧(其是外侧)挠曲。在这种状态下,由于记录材料P本身的刚性(刚度),在记录材料P内侧出现在抵消(延伸)所述弯曲的方向上的力。所述力用作在将二次转印部T2中的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12推回的方向上的力(制动力),并且用作在沿着定影夹持部Nf中的定影辊16a和加压辊16b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上的力。接下来,控制部分50检查提前设置的记录材料的类型(S2),并且确定对准速度Vr(其是记录材料P在对准夹持部Nr中的传送速度)的速度增量ΔVr(ΔVr=Vr1–Vr0)(S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控制部分50基于如上所述由用户选择的记录材料P的类型而得到从储存记录材料P与基重之间的关系的表(未示出)选择的记录材料P的基重的信息。然后,例如,如表1所示,引用使得基重与速度增量ΔVr相关联的表,对应于所得到的关于基重的信息的速度增量ΔVr被确定。此时,根据记录材料P的类型确定对准速度Vr增大的情况和对准速度Vr不增大的情况。也就是,当记录材料P的基重较大(151gsm[g/m2]或更大)时,速度增量ΔVr设置为正值。另一方面,当基重较小(150gsm或更小)时,速度增量ΔVr设置为0。确定速度增量ΔVr的方法不局限于此。足够的是,在记录材料P的刚度(挠曲刚度)较大时,速度增量ΔVr增大。另外,例如,当记录材料P如涂布纸容易地带电时,与用于其它类型的记录材料的速度增量ΔVr相比较而言,速度增量ΔVr可以设置为更小。表1基重[gsm]速度增量ΔVr至1500.0%151-1800.3%181-2560.4%257-3000.6%当从进给部分25进给的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对准前传感器21并且对准前传感器21的检测信号被接通时(S4),控制部分50使得传送马达31停止对准辊对14的旋转(S5)。然后,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在这种状态(传送停止状态)下被带至抵靠对准辊对14的对准夹持部Nr,并且因此校正记录材料P的歪斜进给。此后,对准辊对14在根据承载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定时的定时开始旋转(S6),并且以对准速度Vr=Vr0(其是第一传送速度)将记录材料P朝向二次转印部T2传送。所述速度被设置为略微大于Vt(Vr0>Vt)。然后,控制部分50导致对准辊对14连续旋转,直到经过预定时间段为止。预定的时间段指的是提前设置的时间段,使得在记录材料P由对准辊对14的传送以Vr=Vr0的对准速度开始之后,记录材料的前边缘能够到达定影夹持部Nf。控制部分50在从对准辊对14的旋转开始经过预定的时间段的定时使得对准辊对14的旋转速度增加速度增量ΔVr,然后将对准速度Vr从Vr0切换为Vr1,该Vr1是第二传送速度(S8)。当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前传感器21时,对准前传感器21的检测信号被关闭(S9)。然后,控制部分50在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夹持部Nr的定时使对准辊对14减速,并且使对准速度Vr从Vr1减小至Vr0(S10)。控制部分50检查有无后继待进给的记录材料P。当存在后继的记录材料P时(S11:是),则控制部分50待命直到后继的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到达对准前传感器21为止,并且从步骤4(S4)重复该过程。当不存在后继的记录材料P时(S11:否),则控制部分50在记录材料P被输送至上托盘17后的定时停止传送马达31、成像马达32和定影马达33的旋转(S12),从而完成速度控制过程(结束)。将在下文中参照图5A、图5B、图5C和图5D描述如何通过增大对准速度Vr来改变记录材料P的弯曲量和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力。这里,二次转印速度Vt和定影速度Vf均被限定为常数。另外,时间t1和时间t2分别表示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时间和对准速度Vr从Vr0增大到Vr1的时间。图5A是示出了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在传送路径上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B是示出了对准夹持部Nr、二次转印部T2和定影夹持部Nf中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速度(对准速度Vr、二次转印速度Vt、定影速度Vf)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C是示出了记录材料P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Nr与T2之间的弯曲)以及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T2与Nf之间的弯曲)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5D是示出了从二次转印部T2中的记录材料P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力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如上所述,定影速度Vf设置为小于二次转印速度Vt(图5B)。因此,当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时,由于二次转印速度Vt与定影速度Vf之间的差,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出现记录材料P的弯曲(挠曲),并且弯曲量随时间增大(图5C的实线)。当记录材料P如上所述挠曲时,由于记录材料P的刚性(刚度),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F1(见图2)施加到二次转印部T2中的中间转印带8上。力F1随着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增大而增大,并且因此,力F1随时间增大(图5D)。在图5D中,时间轴的上侧表示在与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箭头R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制动力),并且时间轴的下侧表示在沿着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的方向上的力。同时,在速度增加之前的对准速度Vr(Vr0)设置为略微大于二次转印速度Vt,并且因此,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出现记录材料P的弯曲(挠曲)。然后,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在直到对准速度Vr增大到Vr1的时间内也逐渐增大(图5C)。当对准速度Vr增大到Vr1时,对准速度Vr与二次转印速度Vt之间的差增大。然后,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相比较于在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之前的状态迅速增大。当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出现弯曲时,由于记录材料P的刚性(刚度),在沿着旋转方向的方向(其是与力F1相反的方向)上的力F2施加到二次转印部T2中的中间转印带8上(见图2)。另外,当对准速度Vr从Vr0增大到Vr1时,与速度增加之前相比较,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的增加率增大,因此,力F2的增加率也增大(图5D)。速度Vr1的值被设置以使得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的增加率变为基本上等于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的增加率(图5C)。因此,在二次转印部T2中,防止了力F1(其是从记录材料P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力(制动力))和力F2之间的差(ΔF=F1-F2)通过增大对准速度Vr而增大(图5D)。[实施例的效果]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成像设备100的情况下,对准速度Vr被控制为在从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时间到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夹持部Nr的时间的时间段的至少一部分中大于之前的速度(Vr0)。由此,力F2(对准辊对14通过所述力F2将记录材料P推到二次转印部T2中)增大,从而抵消由于形成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挠曲(弯曲)而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力F1。因此,抑制了从记录材料P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制动力)的增大,减小了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的影响,从而防止出现颜色重合失调等。这里,作为该实施例的对比示例,设想到下述构造,其中,对准速度Vr平均地增大。例如,给出了下述构造,其中,在从对准辊对14开始旋转的时间到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夹持部Nr的时间的时间段期间,对准速度Vr被设置为Vr0与Vr1之间的值。然而,通过这种构造,与该实施例相比较而言,在从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二次转印部T2的时间到所述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时间的时间段期间,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迅速增大。然后,当记录材料P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显著弯曲时,记录材料P可能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上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8形成接触,从而使承载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失真。同时,在根据该实施例的速度控制过程中,对准速度Vr的增速定时设置为与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定时基本上相同或者在上述定时之后。因此,至少直到对准速度Vr增大,能够防止记录材料P在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显著挠曲而导致图像缺陷。也就是,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上游侧上,记录材料P不弯曲超过必须的程度,并且因此,能够降低对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的影响。[变型示例1]作为上述速度控制过程的变型示例,代替基于从通过对准辊对14进行传送开始所经过的时间确定增速定时的方法,对准速度Vr的增速定时可以基于来自定影前传感器22的信号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定影前传感器22的检测信号被接通并且控制部分50检测到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定时,对准速度Vr增大。通过这种构造,消除了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传送速度的变化的影响,并且因此,与上述实施例相比较而言,控制部分50能够更精确地检测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通过例如使对准速度Vr的增速定时接近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进入定影夹持部Nf的定时而可以更精确地设置对准速度Vr的增速定时。[变型示例2]作为速度控制过程的另一变型示例,还可以基于来自弯曲量传感器23的信号确定对准速度Vr的增速定时。在这种情况下,当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等于或者大于提前设置的最大弯曲量时,弯曲量传感器23的检测信号被接通。然后,优选的是,对准速度Vr在弯曲量传感器23被接通的定时增大。通过这种构造,当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增大并且大的制动力可施加到中间转印带8上时,对准速度Vr可以增大以抑制制动力的增大。另一方面,当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较小时,对准速度Vr不增大,并且因此,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的增加率可以保持为相对较小。也就是,在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速度的影响减小的同时,与上述实施例相比较而言,对准速度Vr可以根据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弯曲量而设置为较小。[其他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与转印夹持部中的记录材料P形成接触的图像承载部件不局限于中间转印带,而是可以例如是在直接转印系统的单色成像设备中的鼓状中间转印本体或者感光鼓。简而言之,图像承载部件可以是在上游侧上的传送夹持部与下游侧上的定影夹持部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的任意部件,在所述转印夹持部中,记录材料P被保持在所述部件与旋转部件之间并且调色剂图像可以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旋转部件可以是带部件,诸如二次转印带而不是二次转印辊12。另外,布置在转印夹持部上游侧上的传送单元可以是另一传送部件对而不是对准辊对,只要传送部件对能够保持并且传送记录材料P。在上述速度控制过程中,对准速度Vr增加的定时可以在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的定时之后。另外,对准速度Vr减小的定时可以在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夹持部Nr的定时之前。简言之,足够的是,在从记录材料P的前边缘到达定影夹持部Nf时的时间到记录材料P的后边缘经过对准夹持部Nr时的时间的时间段的至少一部分中,对准速度相比较于之前的对准速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对准速度增大的时间段的长度适当地设置在预定的最大长度或更小的范围内,以使得对准夹持部Nr与二次转印部T2之间的弯曲量不超过提前设置的上限值。通过这种构造,例如,当记录材料P的尺寸较大时,能够进一步减小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T2的上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形成接触而使调色剂图像失真的风险。另外,根据该实施例的二次转印速度Vt和定影速度Vf可以设置为相对于成像设备的处理速度的恒定值,以使得在二次转印部T2与定影夹持部Nf之间的记录材料P中形成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去弯曲量传感器23。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本发明,应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阐释,以便包含所有的这种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