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523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装置尺寸的小型化不断发展。其中,也希望缩小装置的设置面积。尤其是在桌上型机器中,其市场需要要比中高速机更高一层。

一般地,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是在和作为操作面侧的装置前面为相反侧的装置背面侧配置驱动源等的同时,垂直地配置配电气盒。

在装置的进深方向上,虽然已知的有使得电气盒的宽度变窄来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高度方向的投影面积)的缩小化的技术,但由于电气盒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运行上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在缩小化上自然而然地是有限度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成是,在将图像形成部和位于其上方作为图像读取部的扫描仪之间的空间作为排纸部的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扫描仪的下部的支撑部内配置一部分的电气部件,并有效地利用扫描仪的支撑部的占有区域。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构成是,在图像读取部和排纸部之间的区域内配置有CPU底板或电源底板。在专利文献2中,排纸部是斜向形成的,并通过这种关系来利用排纸方向上游侧的狭窄空间以个别地配置CPU底板或电源底板。

在专利文献1或2等中,通过将电气部件的一部分配置在图像读取部和排纸部之间的区域内,就能够减小被垂直配置在以往装置背面侧的电气盒的宽度,从而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

然而,由于是根据利用空余空间来配置一部分电气部件的想法,所以对于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不能够说是足够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98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465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图像读取部,其被配置在所述装置本体的上部;片材排出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下部;以及电气盒,其被配置在所述片材排出部的上部且是所述图像读取部的下部,所述电气盒是在箱体状的电气框体的内部内藏有电气部件的构成,并且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是水平配置的。

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斜视图。

图2所示是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框架构成的斜视图。

图3所示是在图2中卸除扫描仪时的重要部分斜视图。

图4(a)、(b)所示是内藏在电气盒里的电气部件的平面图。

图5所示是从下侧看到的电气盒的斜视图。

图6所示是从下侧看到的扫描仪的斜视图。

图7所示是图像形成部的构成的概要断面图。

图8所示是在能够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部的构成的概要断面图。

图9所示是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气盒的配置构成的概要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之前,向具体说明以往的电气盒的配置构成。在电气盒中收纳并通过螺丝来固定有多个底板,这些底板是用来控制内藏在图像形成装置里的马达、电磁线圈或传感器等的各种电器电子零件的。

由用于对构成供纸搬送系统及造像处理系统的零件布置的辊或带等进行控制驱动的马达或齿轮箱等组成的驱动单元被设置在装置进深方向的背面侧,在其背面还进一步设置有电气盒。

如图9所示地,从组装性或维护性角度出发,电气盒82是被垂直地配置在和作为操作面侧的装置前面80为相反侧的装置背面侧。在图9中,符号84代表扫描仪,86代表排纸部,S代表装置本体的进深方向的宽度。

由于驱动单元背面的电气盒会增加装置的纵深,所以装置的设置面积就会增加这部分相应的量。

在装置的进深方向上,虽然是使得电气盒82的宽度w变窄来实现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但由于上述电气盒在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运行上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在缩小化上自然而然地是有限度的。

图1所示是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2的外观图。复印机2包括有装置本体4和被配置在装置本体4的上部并作为图像读取部的扫描仪6,以及在装置本体4的上方侧被配置在扫描仪6的下部并排出有图像形成处理后的片材的片材排出部8等。片材排出部8具有排纸盘的功能。

在片材排出部8的下方配置有图像形成部10和自由装卸在装置本体4里的供纸卡盒12。在扫描仪6的上部配置有ADF(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4。

还有,复印机2还具有接受来自于PC终端的印刷数据并通过图像形成部10来印刷而作为打印机的作用。另外,也可以具有传真功能。

图像形成部10具有用于图像形成的公知的构成。图像形成部10的具体构成将在后面叙述。

在图1中,箭头X方向表示从装置的操作面(前面)一侧看到的宽度方向,箭头Y方向表示装置的进深方向,箭头Z方向表示装置的高度方向。

在片材排出部8的上部且扫描仪6的下部水平(包括大致水平)地配置有电气盒16。电气盒16实际上是被收容在电气盒收纳部里的,从外部是不能够视觉认知的。

通过将电气盒16水平地配置在扫描仪6之下,与在装置背面侧配置电气盒16的情况相比,就能够省去其进深方向的宽度w,所以就能够比以往更大地进行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

也就是说,不是专利文献1等那样的只是电气部件的一部分,因为是将电气部件被一揽子内藏的电气盒全体都配置到装置本体的高度方向中的投影面积内,所以就能够较大地进行装置的设置面积的缩小化。

电气盒16的高度虽然会导致装置的高度方向(箭头Z方向)的尺寸增加,但因为是以水平的状态来增加的高度,所以基本上不会引起外观的逊色及操作性的降低。

另外,以往由于在装置背面侧背负有电气部件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装置重心会偏移,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气盒16的水平配置构成还具有矫正偏重心的效果。

图2所示是省略了复印机2的内部要素的框架构造。复印机2具有在装置使用时和操作者相向而对的前侧板18,以及位于前侧板18的相反侧的后侧板20。如图3所示地,电气盒16是在箱子形状电气框体22的内部内藏了由符号24、26表示的电气部件等的构成。

在电气部件中包含有使得扫描仪6和图像形成装置动作的控制器底板,电气框体22是由对控制器底板等发出的电波进行屏蔽的板金材料构成的。由此,就能够抑制电波对扫描仪6等的不良影响。

电气框体22被连结为横跨前侧板18和后侧板20。由此,电气盒16和装置框体就成为一体,装置框体本身的刚性也提高了。

图4(a)所示是电气盒16内的标准的底板构成(电气部件)。在没有安装选择类的状态下,至少是安装有作为控制器底板的CTL24,和作为图像形成部控制底板的BiCu26。由于这些底板在装置运行时会产生电波,所以就需要放入由板金形成的箱子中。

另外,在CTL24和BiCu26中,可以选择安装有几个底板。

图4(b)所示是安装有选择底板时的状态。在CTL24中安装有作为FAX底板的FCU28和HDD30,而在BiCu26根据所需的功能来安装有作为防止不正当复印底板的ICIB32和作为收费接口底板的MKB34。

CTL24或BiCu26等的被内藏在电气盒里并具有半导体等元件的底板受热的影响会较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将电气盒16配置在片材排出部8的上部,相对于图像形成部10中温度最高的定影装置(后述)来的热,片材排出部8是绝热空间。

由于电气盒16是隔着作为绝热空间的片材排出部8从图像形成部10向上方离开的,所以就能够抑制从图像形成部10对电气盒16的热传递。

另一方面,电气盒16侧和图像形成部10侧是部分连结的,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由图像形成部10产生的热会通过连结部分而部分地传递到电气盒16。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考虑了对这一点的对策。

图5所示是从下侧看到的电气盒16的图。当电气盒16是在片材排出部8之上的构成时,定影装置产生的热或通过纸张后被排出到片材排出部8里的用纸的热就会传递到电气盒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电气盒下部配置了遮断热的绝热构件。具体来说就是将绝热片材36粘帖到电气盒16的底面16a上。

另外,是在电气盒16的底面设置了具有将来自于图像形成部10的热放出到装置外的功能的排热导管38。排热导管38不仅是将来自于图像形成部10的热放出到装置外,同时还和绝热片材36同样地具有对通过纸张后的用纸产生的热进行绝热的功能。

如图3所示地,扫描仪6相对于电气盒16被安装为是可以装卸的。当内藏在电气盒16里的底板发生故障时,将故障的底板卸除修理,或者有时会需要更换。

另外,在安装选择底板时,会需要对电气盒16的内部进行操作。因此,是使得扫描仪6能够卸除以方便对电气盒16的操作。

图6所示是从下侧看到的扫描仪6。在扫描仪6的底面6a中安装有朝着电气盒16一侧突出的脚部6b。在电气盒16内的底板的维护等时是需要将扫描仪6取下的,这时,为了将扫描仪6暂时放置在台桌等载置面上而安装有脚部6b。

通过脚部6b和载置面的接触,在取下扫描仪6时就能够稳定地放置,从而防止扫描仪6的破损等。设置在扫描仪6上的脚部6b的材质是橡胶等的弹性构件或铸模构件。

也可以不追加橡胶制的脚部6b,而是通过拉深加工在构成扫描仪6的底面的板金构件中一体地形成脚部6b。即使扫描仪本体是由铸模构件来形成的,也能够和以板金来形成的情况同样地一体地来形成脚部。

设置在扫描仪6中的脚部6b在扫描仪6被载置到电气盒16的上面时,是被收纳到电气盒16的内部即电气框体22内的,并且是不会妨碍电气盒16和扫描仪6的密接的。

换句话说就是,是将电气框体22的内部空间作为扫描仪6的脚部6b的收容空间来利用,没有另外设置对应于突出物的脚部的多余的占有空间,就能够将脚部安装到扫描仪6中。

根据图7来说明图像形成部10的构成。

在图像形成部10中配置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40。感光体鼓40通过充电机构41来使得其表面被均匀带电,并通过曝光机构42来根据图像信息而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43作为调色剂像来被可视化。

形成在感光体鼓40上的调色剂像通过转印机构47被转印到从供纸卡盒12通过供纸滚轮45来送出并通过对位辊对46以规定的时机被搬送到转印部里的记录介质且作为片材的用纸P上。

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鼓40上的调色剂等会通过清洁机构48来除去。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P通过例如具有热源的定影辊49a和加压辊49b的定影装置49来定影调色剂像,并通过排纸辊对50来排出到片材排出部8里。

在用纸P的两面形成图像时,用纸P是通过排纸辊对50的逆向转动来将用纸后端作为先端送入搬送路径51,并通过搬送辊52的搬送后,再由对位辊对46以规定的时机来搬送到转印部。

在图7中,符号53代表能够开关的手动送纸盘,44代表将调色剂补给到显影装置43里而作为调色剂补给机构的调色剂罐。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对黑白(单色)机进行了说明,如图8所示地,即使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能够同样地进行。

彩色构成中的图像形成部10是串列构成,也就是说,是将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体鼓60Y、60C、60M、60K的四个成像单元(处理卡盒)并列设置的。Y代表黄色、C代表青色、M代表品红色、K代表黑色的显影色。

与各成像单元的感光体鼓相向而对地配置了具有作为中间转印体的环状带状的中间转印带61的中间转印单元62。

中间转印带61可以转动地被卷绕在多个的支持辊63、64、65、66上。

通过支持辊63作为驱动辊在反时针转动方向上的驱动,中间转印带61就在箭头L方向被转动驱动了。

符号67代表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压接后对该中间转印带61施加张力的张紧辊。

感光体鼓60Y、60C、60M、60K分别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在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被转动驱动。

位于最上游的第一感光体鼓60Y通过充电辊68来被带电为规定的极性,并在该带电面上照射由作为曝光机构的光写入单元69射出的经过光调制的激光光束。

如此,就在第一感光体鼓60Y上形成了静电潜像,并且,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70作为黄色调色剂像来被可视图像化。

在一次转印辊71里施加有转印电压,由此,感光体鼓60Y上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在箭头L方向上被转动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上了。

附着在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体鼓60Y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会通过清洁装置72来被除去。

与上述同样地,在第二至第四感光体鼓60C、60M、60K上分别形成有青色调色剂像、品红色调色剂像、黑色调色剂像,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被转印到上述转印了黄色调色剂像的中间转印带61上,就在中间转印带61上载置了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像了。

在装置本体4的下部配置有作为供纸装置的供纸卡盒12,从供纸卡盒12送出的用纸P通过对位辊对的转动以规定的时机来朝着二次转印部被搬送。

由中间转印带61的支持辊63支撑的部分和与此相向而对地来配置的二次转印辊73之间是二次转印部。

在二次转印辊73上施加有转印电压,由此来使得中间转印带61上重叠的调色剂像被一起转印到用纸P上。

二次转印辊73隔着中间转印带61来朝着支持辊63被推压,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1的表面抵接的同时在反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驱动。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P被送到定影装置74,在这里,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来使得调色剂像被定影到用纸P上。

从定影装置74出来的用纸P通过排纸辊对75来排出并堆垛到片材排出部8中。

在图8中,符号76代表用于将调色剂补给到显影装置70的调色剂罐。

在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61会残留有没有被完全转印的调色剂。为了清扫该残留调色剂,是在中间转印单元62中设置了带清洁装置77。

这里,作为图像形成装置虽然例示的是以串列型的中间转印方式的构成,但对于串列型的直接转印方式和在一个感光体鼓的周围配置多个的显影机构的方式也同样能够实施的。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方式,只要在上述的说明中没有特别限定,在权力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效果仅仅是列举有本发明产生的最佳效果,本发明的效果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