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527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显影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是现代办公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常见的设备包括激光打印机、激光复印机等,二者均是利用加载有目标信息的激光束扫描感光元件表面,在感光元件表面形成静电潜像,再用显影件表面承载的显影剂将静电潜像显影,最后通过设备内的转印装置将显影后的静电潜像转印至介质材料,从而完成成像过程。

上述显影剂一般被容纳在显影盒中,所述显影盒作为处理盒的一部分可拆卸地安装在设备中,上述感光元件作为一种旋转件可以被安装在设备内部,也可以被安装在处理盒内;上述显影件被安装在显影盒中,并与感光元件相对。

作为处理盒中的旋转件,不论是感光元件还是显影件要保持旋转,均需要不断接收驱动力,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显影盒,其中安装有显影件,所述显影盒的一个末端安装有动力传递装置,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从设备内部接收驱动力,并将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至显影件。

现有的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显影盒一个末端的齿轮部以及安装在齿轮部中且可自由摆动的动力接收件,该动力接收件的一端为球体,在所述球体上设置穿孔槽并在齿轮部内表面设置突起,通过穿孔槽与突起的配合将动力接收件与齿轮部结合起来,动力接收件的另一端从激光打印机内部接收驱动力。此种结构中的动力接收件由于其安装在齿轮部中的一端为球体,因而,动力接收件的旋转轴线可相对于感光圆筒的旋转轴线自由偏摆,即二者旋转轴线可以共轴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如上所述,现有的动力接收件在齿轮部内可自由摆动,因而,动力接收件的球体与齿轮部并不是紧配合,当显影盒处于运输过程中时,所述动力接收件有可能会与齿轮部脱离结合,使得动力传递装置整体失效,从而造成终端用户无法使用显影盒的不利情况,因此,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乃至现有的显影盒均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盒,安装于显影盒中的动力接收件没有安装球体,且动力接收件与齿轮部通过连接机构成为一体,因此,本发明所述的动力接收件不会存在与齿轮部脱离结合的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显影盒,包括显影盒壳体以及安装在显影盒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动力传递装置和作用机构,所述作用机构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作用杆和第二作用杆,所述第一作用杆与动力传递装置结合,当作用机构受到作用力的作用时,第一作用杆在包括显影盒纵向X和横向Y的平面内旋转,第二作用杆在包括显影盒横向Y和竖向Z的平面内旋转,沿显影盒的+Y方向,第一作用杆的旋转轴线和第二作用杆的旋转轴线均位于动力传递装置旋转轴线的上游,且沿竖向Z观察,所述第一作用杆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作用杆的旋转轴线与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轴线之间。

所述显影盒具有导电端和驱动端,其中驱动端包括多个端盖,所述作用机构安装在驱动端的其中一个端盖上。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包括中间件以及穿过中间件的动力接收件,所述第一作用杆包括第一中间杆以及分别位于第一中间杆长度方向两个末端的第一受力部和抬升部,所述抬升部与中间件结合,动力接收件在抬升部的作用下可实现伸出和缩回,所述第一受力部在动力接收件伸出时比动力接收件缩回时更靠近显影盒的导电端。

优选的,所述驱动端的多个端盖为依次结合的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第三端盖,第一端盖与显影盒壳体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作用机构还包括与第一作用杆连接的第二弹性件以及与第二作用杆连接的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第一作用杆与显影盒壳体之间,第三弹性件位于第二作用杆与至少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第三端盖的任意一个之间,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力大于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力接收件没有安装球体,因此,当显影盒处于运输过程中时,所述动力接收件不会存在与齿轮部脱离结合的可能,从而有效保证了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稳定性,不会出现由于动力传递装置失效导致的终端用户不能使用显影盒的不利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显影盒驱动端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作用杆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二作用杆的示意图。

图5C是第二作用杆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驱动组件以及部分端盖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齿轮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是本发明第二端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发明第二端盖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动力接收件缩回状态时,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1B是动力接收件伸出状态时,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中第一作用杆被第二作用杆压迫,二者结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显影盒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定义显影盒D的长度方向(显影件的长度方向)为纵向X,显影盒的装脱机方向为横向Y,垂直于所述纵向X和横向Y的方向为竖向Z,下述纵向、横向和竖向均与此定义一致。

显影盒D包括显影盒壳体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中的显影件10以及安装在显影盒一个纵向末端的驱动组件D0,所述驱动组件D0包括相互结合的动力传递装置2和作用机构FA;所述显影件10具有旋转轴线L1,通过安装在其一个纵向末端的显影齿轮101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接收驱动力,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具有旋转轴线L2,并与设备内的动力输出件结合。

当显影盒D安装至设备中时,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处于脱离状态,在作用机构FA的作用下,动力传递装置2完成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保证动力传递装置2稳定的接收来自动力输出件的驱动力;当需要将显影盒D从设备中取出时,在作用机构FA的作用下,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显影盒具有导电端E和驱动端F以及分别位于导电端的导电端端盖和位于驱动端的驱动端端盖,所述显影件10被安装在导电端端盖和驱动端端盖之间,当显影盒在设备中安装到预定位置后,所述导电端E用于从设备中接收电力,驱动端F用于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D0安装在驱动端;所述驱动端端盖包括依次结合的第一端盖11、第二端盖12和第三端盖13的多个端盖,导电端端盖包括第四端盖14,所述驱动端的三个端盖通过螺钉结合依次在一起,其中,第一端盖11与显影盒壳体1连接,所述显影齿轮101安装在第一端盖11上,作用机构安装在第二端盖12上。

由于所述显影盒D中未安装感光元件,而在显影过程中,显影件和感光元件必须相互靠近,因此,为保证显影质量不受影响,优选的,所述显影件被迫推至与感光元件靠近,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显影盒D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显影盒壳体1纵向末端的迫推部140以及与所述迫推部连接的弹性件,优选的,显影盒壳体的两个纵向末端即导电端E和驱动端F均设置有所述迫推部140和弹性件,当显影盒D安装至设备的预定位置后,迫推部140受到设备内相应部件的推力,从而推动显影件10靠近感光元件。

将在下文中描述,位于驱动端的迫推部140即为第二受力部41,位于驱动端的弹性件即为第三弹性件46。如上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接收到的驱动力通过显影齿轮101传递至显影件10,因而,动力传递装置2并不是与显影件10直接连接,二者的旋转轴线L1和L2不重合,但相互平行(如图1所示)。

[作用机构]

如上所述,驱动组件D0包括相互结合的动力传递装置2和作用机构FA,在显影盒D需要工作时,动力传递装置2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结合,在需要将显影盒D从设备中取出时,动力传递装置2与设备中的动力输出件脱离结合,所述动力传递装置2与动力输出件的结合与脱离过程均在作用机构FA的作用下完成。

所述作用机构FA包括相互结合的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第一作用杆3的一端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另一端与第二作用杆4结合,第二作用杆4的另一端接收来自设备的作用力;当第二作用杆4接收到来自设备的作用力时,第二作用杆4在包括显影盒横向Y和竖向Z的平面内旋转,第一作用杆3在包括显影盒纵向X和横向Y的平面内旋转。

图3是显影盒驱动端的示意图,图4是第一作用杆的示意图;图5A和图5B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第二作用杆的示意图;图5C是第二作用杆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第一作用杆3包括第一中间杆30以及分别位于第一中间杆长度方向两个末端的第一受力部31和抬升部32,所述第一中间杆3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303、下表面304和侧面305,第一受力部31具有与第一中间杆30相同的下表面,抬升部32具有与第一中间杆30相同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受力部31包括相邻设置的压迫面31a和保持面31b,所述压迫面31a为斜面,如图所示,在第一中间杆30的长度方向上,沿抬升部32指向第一受力部31的方向,从上表面303向保持面31b倾斜形成压迫面31a;所述保持面31b用于与第二作用杆4保持接触,并不断接收来自第二作用杆4的作用力;所述抬升部32包括与第一受力部31相对设置的插入块321,所述插入块321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为避让中间件22(如图11A所示),抬升部32还包括与第一受力部31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部322,所述第二避让部322与中间杆的下表面304同侧,其形成为在插入块321中,从下表面303向上表面304切削形成凹陷。

如图5A、图5B和图5C所示,第二作用杆4包括第二中间杆40以及分别位于第二中间杆长度方向两个末端的第二受力部41和结合部42,第二受力部41与第二中间杆具有相同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受力部41接收外部作用力,结合部42与第一作用杆3结合,用于将作用力传递至第一作用杆3,为达到该作用力传递的目的,所述第二作用杆4采用杠杆结构,即第二作用杆4绕旋转轴旋转,如图所示,第二作用杆4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旋转孔44,其旋转轴线为L4,优选的,所述旋转孔44设置在第二中间杆40上;受限于显影盒D和设备的结构,并考虑第二作用杆4的制造成本,如图5C所示,在第二作用杆4的旋转轴线L4的方向上,结合部42与第二受力部41或者第二中间杆40具有高度差h,此时,第二中间杆40与结合部42通过连接部43连接;当然如果不考虑第二作用杆4的制造成本,所述高度差h也可不存在,即第二受力部41、第二中间杆40和结合部42的上表面相同。

当第一受力部31接收到作用力后,通过第一中间杆30传递至抬升部32,再由抬升部32传递至动力传递装置2,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杆3也采用杠杆结构,即第一作用杆3绕旋转轴旋转,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作用杆3绕旋转部旋转,其旋转轴线为L3,所述旋转部形成为在驱动端端盖上设置凹部,在第一作用杆3的相应位置设置与所述凹部结合的凸部,或者在驱动端端盖上设置凸部,在第一作用杆3的相应位置设置与所述凸部结合的凹部。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在驱动端端盖上设置凹部,同时在第一作用杆3的相应位置设置与凹部结合的凸部,具体为,所述第一作用杆3还包括从侧面305向外突出形成的旋转突起33,在驱动端端盖上设置相应的旋转凹槽126(将在下文中描述),为保证第一作用杆3的工作稳定性,所述旋转突起33和旋转凹槽113均设置成两个;如图4所示,两个旋转突起33从第一作用杆3的侧面305上沿垂直于第一作用杆3的长度方向相对突出,或者说,在显影盒的竖向所在的方向突出(如图3所示),但两个旋转突起33相互分离,当旋转突起33与旋转凹槽113配合时,此种设计有助于减小旋转突起33与旋转凹槽11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大作用杆3的灵活性,并保证第一作用杆3工作稳定。

继续如图5B和图5C所示,结合部42包括与第二中间杆40连接的结合杆421以及从结合杆上突出的作用块422,所述结合杆421具有侧面421a和结合杆底面421b,结合杆侧面421a即为与第一作用杆3结合的结合面,所述作用块422从结合杆底面421b突出,结合杆底面421b位于作用块422与第二中间杆40之间的空间即形成空挡部423,当结合杆421与第二中间杆40通过连接部43连接时,该空挡部423位于作用块422与连接部43之间,此时,空挡部423仍然位于作用块422与第二中间杆40之间。作用块422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作用面4221、第二作用面4222、第三作用面4223和第四作用面4224,所述第二作用面4222、第三作用面4223和第四作用面4224均为倾斜面,所述倾斜是指相对于整体为平面的结合杆底面421b,二者之间有夹角,即所述第二作用面4222、第三作用面4223和第四作用面4224均与结合杆底面421b不平行。总体而言,设置第二作用面4222、第三作用面4223和第四作用面4224,是为了在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结合时,便于对第二作用杆4进行导向,并将第二作用杆4的作用力传递至第一作用杆3,因此,可根据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的材料以及二者的配合精度选择是否需要设置三作用面4223;同时,所述第四作用面4224还有防止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相互干涉的作用,具体将在下文中描述;如图5C所示,所述第二作用面4222在旋转轴线L4的方向上超过结合杆底面421b,并延伸至结合杆侧面421a,此种设置更有利于导引第二作用杆4。

如图3所示,为更清楚的显示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的结合,图中未示出第三端盖13,当显影盒D完成组装后,动力传递装置2穿过第二端盖12,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均安装在第二端盖12上。如上所述,第一作用杆3具有旋转轴线L3、动力传递装置2具有旋转轴线L2、第二作用杆4具有旋转轴线L4,沿+Y方向,即显影盒的安装方向,旋转轴线L3和L4均位于旋转轴线L2的上游,且考虑到设备内施加作用力的位置以及第二作用杆4的用料成本,优选的,沿竖向Z方向观察,所述第一作用杆3的旋转轴线L3位于第二作用杆4的旋转轴线L4与动力传递装置2的旋转轴线2之间。第一作用杆3的抬升部32与动力传递装置2结合,第一受力部31与第二作用杆4的结合部42结合,在第二作用杆4不受力的状态,所述结合面421a与压迫面31a相对,空挡部423与第一作用杆3相对,此时,沿+Y方向即显影盒的安装方向看去,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的重叠部分为所述空挡部423,作用块422不与第一作用杆3相对,因而,在旋转轴线L4的方向上,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之间将保持接触,然而,在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相对运动时,二者之间将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为改善此缺陷,发明人提出,在旋转轴线L4的方向上,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具体为至少在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设置避让部,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作用杆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中间杆30上的第一避让部301,其形成为从第一中间杆30的上表面303向下表面304凹陷。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述第一避让部301还可以设置在第二作用杆4上,具体为设置在第二作用杆4与第一作用杆3相对的位置。

当受力面411受到作用力作用时,第二作用杆4沿r1所示方向绕旋转轴L4旋转,同时,第一受力部31沿-X方向运动,抬升部32沿+X方向运动,从而将动力接收件21沿旋转轴线L2拉出。受限于显影盒D的内部结构以及设备内的空间,所述第二受力部41沿r1所示方向运动的空间和行程均有限,且结合部42沿r1所示方向运动的空间也有限,而要保证动力接收件21伸出与动力输出件结合,抬升部32的行程则是一定的,一般的,所述第一作用杆3会被设置成省力杠杆,此时,根据杠杆原理,第一受力部31的行程肯定大于抬升部32的行程,相应的,结合部42会随着第一受力部31行走较大的行程,而为了保证结合部42有较大的行程,第二作用杆4需被设置成费力杠杆,即第二受力部41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行走较小的行程,相应的,结合部42行走较大的行程;如图5C所示,第二受力部41的末端到第二作用杆4的旋转轴线L4的距离t2小于结合部42的末端到第二作用杆4的旋转轴线L4的距离t1。

[动力传递装置]

图6是本发明驱动组件以及部分端盖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中间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齿轮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包括动力接收件21、连接件27、齿轮部25以及复位件24,所述复位件24与连接件27和齿轮部25连接,动力接收件21与连接件27连接,连接件27还与齿轮部25配合,用于将动力接收件21从外部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至齿轮部25,所述齿轮部25具有旋转轴线L5,连接件27具有旋转轴线L6;所述齿轮部25还与显影齿轮101和搅拌齿轮102啮合,用于在接收到驱动力后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件10,所述显影齿轮101和搅拌齿轮102均设置在第一端盖11上;所述第一作用杆3的抬升部32与连接件27结合,用于通过控制连接件27的运动进而控制动力接收件21的伸出和缩回,因而,动力接收件21可在动力传递装置2的旋转轴线L2的方向上伸出和缩回。本发明中,在动力传递装置2组装完毕后,复位件24将一直处于施加作用力的状态,且不论动力传递装置2处于何种状态,所述动力接收件21的旋转轴线、齿轮部25的旋转轴线L5、连接件的旋转轴线L6总是与动力传递装置2的旋转轴线L2共轴,且与显影件10的旋转轴线L1平行。

所述动力接收件2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第二部分212用于与动力输出件结合并接收来自动力输出件的驱动力,所述第一部分211为柱状体,用于与连接件27连接。如图6所示,所述复位件24为弹簧(第一弹性件),弹簧24的一端固定在连接件27上,另一端固定在齿轮部25或显影盒壳体1上,且弹簧24一直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本发明实施例中,弹簧24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端盖11上;为实现动力接收件21与连接件27的连接,常用的方案为:在动力接收件的第一部分211上设置第一连接孔211a,相应的,在连接件27上设置第二连接孔(未示出),连接销26分别穿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一连接孔211a;当然,动力接收件21与连接件27的连接还可以通过在动力接收件第一部分211上设置突起,并在连接件27上设置卡槽的方式来实现。

动力接收件的第二部分212包括与第一部分211连接的支撑部212a以及从支撑部上向远离第一部分突出的动力接收部212b,优选的,所述动力接收部212b为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部212a为圆盘状,动力接收部212b沿支撑部212a的圆周方向径向相对设置。

本发明中,所述连接件27包括分体设置的中间件22和支撑件23,动力接收件21穿过中间件22并进入支撑件23中,且动力接收件21和支撑件23通过上述方式连接,因而,中间件22、支撑件23和动力接收件21连为一体。

如图7所示,中间件22包括底座221、从底座上表面221a沿旋转轴线L6向外延伸的结合部222、穿过底座221的第一通孔223以及穿过结合部222的第二通孔224。所述第二通孔224具有第二通孔上表面224a和第二通孔下表面224b,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下表面224b即为底座上表面221a,即第二通孔下表面224b为底座上表面221a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通孔223的中心线与第二通孔224的中心线相交,其中,第一通孔223用于允许动力接收件的第一部分211穿过,第二通孔224用于与第一作用杆3结合,因此,第一通孔223的中心线与动力接收件21的旋转轴线重合,即为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轴线L2或者连接件的旋转轴线L6;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21为圆柱台,结合部222从圆柱台上表面221a的部分圆周方向上向外延伸,而非整个圆周。如上所述,作用杆3的抬升部32与连接件27结合,具体为抬升部32的插入块321插入至所述第二通孔224中(如图11A和图11B所示)。

如图8所示,支撑件23包括支撑台230、面向中间件22的支撑孔232、以及从支撑台向外侧突出的动力传递部233,所述动力接收件的第一部分211进入支撑孔232中,动力传递部233与齿轮部25配合,用于向齿轮部25传递驱动力,所述支撑孔232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只要能够将动力接收件的第一部分容纳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孔232为盲孔,即支撑件23具有底表面234,所述弹簧24的一端与支撑件底表面234固定连接,考虑到显影盒D不工作时弹簧24即被压缩,因而,弹簧24与支撑件底表面234之间保持接触即可,而不必将弹簧24固定在支撑件底表面234上。当连接件27与动力接收件通过连接销26连接时,所述支撑件23还包括穿过支撑台230的第三连接孔231。

如图9所示,齿轮部25包括圆柱状的凸缘体250、由凸缘体围合形成的凸缘腔251、在凸缘腔内壁上形成的容纳部252,为将齿轮部25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出去,所述齿轮部25还包括在凸缘体250外圆周设置的齿轮254,当显影盒组装完毕后,齿轮254与所述显影齿轮101和搅拌齿轮102啮合;动力传递部233被容纳部252容纳,一般的,动力传递部233和容纳部252的个数分别为两个,为更稳定传递驱动力,并防止支撑件23从齿轮部25中脱离,所述动力传递部233的个数优选为不少于三个,本发明实施例中,动力传递部233的个数为四个,每两个相对设置,容纳部252的个数也为四个,每两个相对设置。

如上所述,作用杆的抬升部32与连接件27结合,用于通过控制连接件27的运动进而控制动力接收件21的伸出和缩回,而连接件27包括分体设置的中间件22和支撑件23,动力接收件穿过中间件22并进入支撑件23中,当中间件22受到抬升部32的作用力后,需通过一个传递机构将作用力传递至动力接收件21。本发明中,所述传递机构与动力接收件的第一部分211连接,并与中间件的底座上表面221a抵接,具体为,传递机构为固定在动力接收件第一部分211上的卡簧28或者从动力接收件第一部分211的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的台阶部。

如图6所示,当所述传递机构为卡簧28时,为防止卡簧28脱落,所述动力接收件第一部分211外表面还设置有卡口槽211b,卡簧28卡接在卡口槽211b上。当动力传递装置2装配完毕,且作用杆3完成与动力传递装置2的结合后,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抬升部32的插入块321插入至中间件22的第二通孔224中,动力接收件21穿过中间件22进入支撑件23中,连接销26穿过支撑件23和动力接收件21。

如上所述,弹簧24在显影盒D不工作时被压缩,当动力接收件21在抬升部32的作用下伸时,弹簧24逐渐恢复至自然状态,然而,当动力接收件21需要缩回时,第一作用杆3的第一受力部31需要被施加向着+X方向的作用力,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显影盒D中安装第二弹性件35来实现,作为作用机构FA的一部分,第二弹性件35为安装在第一作用杆3和显影盒壳体1之间的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第一作用杆连接,另一端可以与第二端盖12、第一端盖11和显影盒壳体1任意一个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作用杆3还包括设置在下表面304的第一保持部302,如图10A所示,第二端盖12包括与第一保持部302相对的第二容纳部127,第二弹性件35的一端被第二容纳部127容纳,另一端被第一保持部302保持。

为保证显影件10被迫推至靠近感光元件的位置,显影盒D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导电端E和驱动端F的迫推部140和弹性件,由于第二受力部41也需要接收设备的作用力,优选的,所述第二受力部41可以作为位于驱动端F的迫推部,位于驱动端F的弹性件46作为第二作用杆4复位的复位件,因此,作用机构FA还包括第三弹性件(弹性件46),所述第三弹性件46为位于第二作用杆4与至少第一端盖11、第二端盖12和第三端盖13任意一个之间的弹簧。同样的,为保持住所述第三弹性件46,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作用杆4还包括设置在其中的第二保持部45,弹簧46的一端被第二保持部45保持,另一端抵接在至少第一端盖11、第二端盖12和第三端盖13中任意一个上,优选的,所述第二保持部45设置在与受力面411相对的一侧。

在显影盒D装机前,弹簧24保持压缩状态,当受力面411受到作用力时,作用机构FA的运动过程为:第二受力部41沿r1所示方向绕旋转轴线L4旋转(如图3所示),弹簧46被压缩,结合部42在沿r1所示方向旋转的同时向第一受力部31施加作用力,进而压缩弹簧35,抬升部32将动力接收件21拉出,同时,弹簧24逐渐恢复至自然状态;当受力面411受到的作用力消失时,第二受力部41在弹簧46的回复力作用下,沿与r1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结合部42也沿与r1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施加在第一受力部31上的作用力消失,第一受力部31在弹簧35的回复力作用下复位,同时,抬升部32将动力接收件21拉回,同时压缩弹簧24。可以看出,在动力接收件21被拉回的过程中,要保证弹簧24被压缩,弹簧35作用在第一受力部31上的回复力一定要大于弹簧24被压缩时所需的力,同时,要保证结合部42不再对第一受力部31施加作用力,弹簧46作用在第二受力部41上的回复力一定要大于弹簧35作用在第一受力部31上的回复力,即第三弹性件46、第二弹性件35和第一弹性件24的弹性力依次变小。

[第二端盖]

图10A是本发明第二端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0B是本发明第二端盖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第二端盖12包括支架12a以及与其连接的调节部12b,所述支架12a和调节部12b一体形成,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支架12a和调节部12b还可以为分体结构。

支架12a包括用于允许动力传递装置2穿过的第三通孔122、沿第三通孔的圆周方向设置的限制部121、设置在第三通孔周边的缺口120,所述缺口120与第三通孔122连通,沿+X方向,所述限制部121设置在第三通孔的最下游。沿显影盒的安装方向+Y,所述缺口120位于动力传递装置2的上游,具体为沿第三通孔的圆周方向,缺口120所对应的圆弧中点在+Y方向上位于动力传递装置2的旋转轴线L2的上游。如图10A所示,限制部121随着缺口120的设置被切断,当沿着-X方向看去时,限制部121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此种设置有利于第一作用杆3更灵活的运动,当然,在第三通孔的圆周方向上,限制部121还可以连为一体,当沿着-X方向看去时,限制部121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此时,沿着-X方向,缺口120位于限制部121下方。

如图10B所示,限制部121沿第三通孔122的径向向内延伸,即从第三通孔122的圆周边缘向其旋转轴线L2延伸,因而,限制部121具有下表面123,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限制部121用于限制连接件27的运动,具体的是限制支撑件23向+X方向的运动,或者说限制支撑件23向远离显影盒壳体1的方向运动;支撑件23随着中间件22受到第一作用杆3的抬升部32的作用力后,支撑件23、中间件22和动力接收件21一起向着远离显影盒壳体1的方向运动,当动力接收件21运动的距离足以与动力输出件结合时,动力接收件21向着远离显影盒壳体1的方向的运动需要被限制,由于动力接收件21、中间件22和支撑件23连为一体,因此,可通过限制动力接收件21、中间件22和支撑件23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达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限制部121通过限制支撑件23上的动力传递部233来限制动力接收件21的运动,此时,动力传递部233与限制部下表面123抵接。

如图10A所示,调节部12b包括与缺口120连接的导槽125以及与所述旋转突起配合的旋转凹槽126,当第一作用杆3运动时,所述导槽125用于引导第一作用杆3,更好的保证第一作用杆3的运动轨迹处于所述包括显影盒纵向X和横向Y所在的平面内。同时,为防止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从第二端盖12上脱落,沿显影盒D的+X方向,所述第三端盖13安装在第二端盖12的下游,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被夹持在第二端盖12与第三端盖13之间,同样的,第三端盖13也可以起到保持第一作用杆3的运动轨迹的作用。

[动力接收件的伸出和缩回]

图11A是动力接收件缩回状态时,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11B是动力接收件伸出状态时,沿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12是本发明中第一作用杆被第二作用杆压迫,二者结合时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11A所示,在第一作用杆3不受力时,第一作用杆3基本与显影盒D的横向Y平行,所述结合杆421与第一避让部301相对,结合面421a与压迫面31a相对,动力接收件21处于缩回状态;当第二作用杆4受到外力作用,开始沿图3中r1所示方向旋转时,结合面421a开始与压迫面31a接触,作用块422逐渐向第一受力部31靠近,随着结合面421a从压迫面31a向保持面31b运动,作用块422在第二作用面4222、第三作用面4223和第四作用面4224的导引作用下逐渐运动至保持面31b,如图11B所示,作用块422到达保持面31b上方,第一受力部31压缩弹簧35,同时,动力接收件21被抬升部32拉出,抬升部32与第二通孔上表面224a接触,此时,由于保持面31b相对于横向Y和竖向Z倾斜,而第一作用面4221仍保持相对于横向Y和竖向Z平行,在作用块422继续沿r1所示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作用块422将与保持面31b形成线接触,如图11B和图12所示,第一作用面4221与第四作用面4224的交线f与保持面31b接触。

当第二作用杆4不再受到外力作用,并在第三弹性件46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绕与r1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时,结合部42与第一受力部31逐渐脱离结合,第一受力部31在第二弹性件35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推动第一受力部31向+X方向运动,同时抬升部32向-X方向运动,在压缩第一弹性件24的同时带动动力接收件21缩回;对比图11A和图11B可知,第一受力部31在动力接收件21在伸出状态时比动力接收件21在缩回状态时更靠近显影盒的导电端E。

如上所述,第四作用面4224的倾斜设置还具有防止第一作用杆3和第二作用杆4相互干涉的作用,如图12中虚线所示,如果所述第四作用面4224不倾斜,即第四作用面4224与第一作用面4221相互垂直,那么当结合部42运动至图12所示位置时,图中的虚线位置将会与保持面31b相互干涉,从而阻碍结合部42的进一步运动。可以预见的是,在第四作用面4224不倾斜,且结合部42运动至图12所示位置时,虽然保持面31b可以继续向-X方向运动,此时的第四作用面4224与第一作用面4221的交线f’可以与保持面31b接触,但是此时的保持面31b在-X方向上还需继续运动一端距离,相应的,抬升部32也将继续向+X方向运动,从而导致动力接收件21在+X方向上的运动量过大,造成动力接收件21不能顺利的与动力输出件结合。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力接收件没有安装球体,其旋转轴线与显影件的旋转轴线保持平行,且动力接收件与齿轮部通过连接件成为一体,因此,当显影盒处于运输过程中时,本发明所述的动力接收件不会存在与齿轮部脱离结合的可能,从而有效保证了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稳定性,不会出现由于动力传递装置失效导致的终端用户不能使用显影盒的不利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