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800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技术,特别是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液晶显示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而背光模组则是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一个重要部件。

一般情况下,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不同于大尺寸),包括:一胶框、一反射片、一导光板、光学膜片组、灯条以及遮光胶带(口字胶),灯条的柔性线路板通过遮光胶带固定于胶框上,其固定是方式是固定于遮光胶带与导光板相对的一侧,光学膜片组通过遮光胶带贴合于胶框上;与显示面板固定时,显示面板是通过遮光胶带固定在胶框上。在组装光学膜片组时,因撕保护膜易产生静电,而使光学膜片吸附在一起,这样背光模组会产生牛顿环这类的光学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使背光模组可以抗静电以及防止牛顿环的产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设于胶框一侧表面的反射片、设于胶框中的导光板、设于胶框中与导光板的侧边相对的灯条、设于导光板背离反射片一侧表面的光学膜片组,所述胶框背离反射片一侧表面设有双面胶,所述胶框上至少一侧框体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设于胶框与双面胶相对的一侧表面上,所述通槽贯穿胶框框体的内侧面、外侧面以及与双面胶相对的一侧表面;所述双面胶包括用于导静电以及散热的导电散热层、设于导电散热层两侧表面的双面胶层,与胶框相对的双面胶层上设有第一金属片,所述第一金属片与通槽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金属片分别与光学膜片组以及导电散热层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边缘上与通槽位置相对应处设有突出部,突出部嵌入通槽中。

进一步地,在与胶框相对的双面胶层上位于第一金属片处设有第一孔,第一金属片设于第一孔中,第一金属片的内表面与导电散热层接触,第一金属片的外表面形成第一裸露部,所述第一裸露部与突出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双面胶上位于灯条的一侧设有加宽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宽部上与灯条的灯珠位置相对应处设有通孔,所述灯条从双面胶背离胶框的一侧表面将灯珠经通孔伸入胶框中,所述灯条的柔性线路板与加宽部背离胶框的一侧表面贴合。

进一步地,背离胶框的双面胶层上设有第二金属片,所述第二金属片设置在加宽部与柔性线路板位置相对应处,所述第二金属片分别与导电散热层以及柔性线路板接触。

进一步地,背离胶框的双面胶层上位于第二金属片处设有第二孔,第二金属片设于第二孔中,第二金属片的内表面与导电散热层接触,所述第二金属片的外表面形成第二裸露部,所述第二裸露部与柔性线路板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散热层为石墨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片和第二金属片为铜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胶框上设置通槽、在双面胶中设置导电导热层以及在双面胶上设置第一金属片,第一金属片与光学膜片组以及导热导电层接触,当光学膜片组产生静电时可通过金属片和导热导电层将静电导走,从而实现抗静电和防止牛顿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种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发明光学膜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光学膜片组与胶框的装配图;

图4-1是本发明双面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双面胶的局部剖面图

图4-3是本发明双面胶与光学膜片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种双面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的第二种装配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种双面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种双面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4-1所示,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均包括胶框1、设于胶框1一侧表面的反射片2、设于胶框1中的导光板3、设于胶框1中与导光板3的侧边相对的灯条4、设于导光板3背离反射片2一侧表面的光学膜片组5,在胶框1背离反射片2一侧表面设有双面胶6,该双面胶6沿胶框1的边缘围绕一周;灯条4的灯珠15与反射片2相对设置,在胶框1的至少一侧框体上设有通槽7(图2所示),通槽7设于胶框1与双面胶6相对的一侧表面上,所述通槽7贯穿胶框1框体的内侧面、外侧面以及与双面胶6相对的一侧表面;所述双面胶6包括用于导静电以及散热的导电散热层8以及设于导电散热层8两侧表面的双面胶层9(图4-2所示),导电散热层8为由石墨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即石墨片;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叙述中,将双面胶6中两层双面胶层9分别定义为与胶框1相对的双面胶层9定义为第一双面胶层9a,背离胶框1的双面胶层9定义为第二双面胶层9b;

所述第一双面胶层9a上设有第一金属片12,第一金属片12为铜箔,所述第一金属片12与通槽7位置相对应,第一金属片12分别与光学膜片组5以及导电散热层8接触,从而将光学膜片组5产生的静电经第一金属片12、导电散热层8从通槽7导出至背光模组外,防止牛顿环现象的产生。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光学膜片组5设于胶框1中且位于导光板3与双面胶6之间。

如图3-1和图3-2所示,所述光学膜片组5的边缘上与通槽7位置相对应处设有突出部10,突出部10嵌入通槽7中,突出部10的形状与通槽7的形状相适配,从而避免嵌入通槽7中后,光学膜片组5会来回晃动,这样还能够实现防呆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通槽7设于胶框1与灯条4垂直的两侧长边上,通槽7分别间隔设置,位于两侧长边上的通槽7分别交错设置,相应地,突出部10与通槽7对应设置;所述每侧的通槽7设有3个。

如图4-1所示,在第一双面胶层9a上位于第一金属片12处设有第一孔13,使第一金属片12设于第一孔13中,第一金属片12与导电散热层8接触,在第一金属片12的外表面形成第一裸露部14,所述第一裸露部14与突出部10接触(图4-3所示),增加第一金属片12与突出部10的接触面积。

在本发明中,如图4-1所示,双面胶6上还设有供导电散热层8与液晶显示装置接触的接触部20,接触部20可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实际情况设置,在此对接触部20的位置不作具体限定,仅需要能够实现将静电导出即可。

如图1和图5所示,实施例1的背光模组中灯条4设于双面胶6与胶框1相对的一侧表面;

在第一双面胶层9a上位于第一金属片12处设有第一孔13(图4-2所示),使第一金属片12设于第一孔13中,第一金属片12与导电散热层8接触,在第一金属片12的外表面形成第一裸露部14,所述第一裸露部14与突出部10接触(图4-3所示),增加第一金属片12与突出部10的接触面积;在双面胶6上位于灯条4的一侧设有加宽部11,加宽部11的宽度大于双面胶6其余部分的宽度,灯条4通过加宽部11固定。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中,双面胶6可在位于加宽部11处的第一双面胶层9a上设置挖空部21,使位于挖空部21处的导电散热层8裸露,通过将灯条4的柔性线路板23与位于挖空部21处这部分导电散热层8接触,实现将灯条4产生的热量以及柔性线路板产生的静电通过导电散热层8进行吸收导走,从而降低灯条4的温度以及消除静电,从而进一步防止牛顿环现象的产生。

在实施例1中,胶框1与双面胶6相对的一侧表面位于框体内孔边缘设有下沉台阶24,下沉台阶24与灯条4相邻设置,从而用于承载灯条4以及光学膜片组5,相应地,导光板3与灯条4相邻的一侧的高度与下沉台阶24的台阶面所处高度相等,灯条4的柔性线路板23的两侧分别放置在下沉台阶24以及导光板3与之相邻的一侧边缘上。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2的背光模组中灯条4设于双面胶6背离胶框1的一侧表面上,在双面胶6上位于灯条4的一侧设有加宽部11,加宽部11的宽度大于双面胶6其余部分的宽度,灯条4通过加宽部11固定;

在第一双面胶层9a上位于第一金属片12处设有第一孔13(图4-2所示),使第一金属片12设于第一孔13中,第一金属片12与导电散热层8接触,在第一金属片12的外表面形成第一裸露部14,所述第一裸露部14与突出部10接触(图4-3所示),增加第一金属片12与突出部10的接触面积。

如图7所示,实施例2中加宽部11上还设有与灯条4的灯珠15位置相对应的通孔16,所述灯条4从双面胶6背离胶框1的一侧表面将灯珠15经通孔16伸入胶框1中,所述灯条4的柔性线路板23与加宽部11背离胶框1的一侧表面贴合,通过灯珠15与位于通孔16中的导电散热层8接触,从而使灯珠15的热量能够经导电散热层8散发出去。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2中,在第二双面胶层9b上设有第二金属片17,所述第二金属片17设置在加宽部11与柔性线路板23位置相对应处,所述第二金属片17分别与导电散热层8以及柔性线路板23接触,具体地,在第二双面胶层9b上位于第二金属片17处设有第二孔18,使第二金属片17设于第二孔18中,第二金属片17的内表面与导电散热层8接触,所述第二金属片17的外表面形成第二裸露部19,所述第二裸露部19与柔性线路板23接触,实现将灯条4产生的热量以及柔性线路板产生的静电通过第二金属片17、导电散热层8进行吸收导走,从而降低灯条4的温度以及消除静电,从而进一步防止牛顿环现象的产生。

本发明中,第一金属片12的设置可根据需要至少在双面胶6位于其中一个通槽7位置处设置,也可以设置在所有的通槽7位置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第二金属片17也可根据需要在加宽部11与柔性线路板23位置相对应处设置一个或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公开的背光模组,在此不再赘述,面板22通过双面胶6背胶框1的一侧表面与背光模组粘贴固定。

虽然已经参照特定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在此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