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2630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中具有用于提供发光器件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和侧入式。其中,由于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小,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显示装置的厚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超薄化设计。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满足用户对超薄化显示装置的要求,还需要满足用户对窄边框(或超窄边框)的设计要求。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窄边框设计,通常将ic(驱动芯片)bonding(绑定)于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上,在此情况下,无需在显示面板的pad区进行ic封装,从而可以减小pad区的宽度,达到窄边框的目的。

基于此,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需要组装后,以完成显示装置的制备。但是由于背光模组的宽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减小,因此显示面板的pad区能够做窄,组装后的显示装置达到的窄边框效果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能够减小背光模组的宽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垂直于所述底板设置的多个侧板;所述多个侧板依次首尾相接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四周,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导光板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发光器件,所述基板平行于一所述侧板,且安装至该侧板上;所述发光器件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基板内设置有与所述发光器件相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发光器件的线路结构。

优选的,安装有所述基板的侧板在对应所述发光器件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发光器件穿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基板与该侧板背离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所述多个侧板包括安装有所述基板的第一侧板和未安装所述基板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优选的,在所述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内,所述底板上在位于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外表面凸出于所述底板其余部分的外表面,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且所述第二侧板的上表面平齐于或者高于第一侧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扩散片、至少一层棱镜片;所述棱镜片与所述扩散片之间,且在所述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内设置有粘接层;其中,在所述遮光区内,所述棱镜片背离所述扩散片一侧的表面粘接有遮光胶带的一端,所述遮光胶带的另一端粘接于所述侧板上。

或者,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依次位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扩散片、至少一层棱镜片;在所述导光板上表面,且位在所述扩散片与所述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与所述扩散片的侧面相互卡合;所述第一连接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二连接层与所述棱镜片的侧面相互卡合。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在背离所述底板一侧的表面,且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内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且与所述底板相平行;所述支撑板用于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支撑。

优选的,在所述光源包括发光器件的情况下,所述发光器件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之间具有至少一层衬垫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反射片;所述至少一层衬垫层包括依次位于所述底板上,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衬垫层和第二子衬垫层;其中,所述第一子衬垫层与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相连接;在所述光源包括发光器件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子衬垫层与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导光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光源还包括白墙;所述发光器件中除了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的出光面以外,其余的至少一个出光面上覆盖有所述白墙;构成所述白墙的材料为白色树脂材料或硅胶。

优选的,所述发光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led芯片以及覆盖所述led芯片上的荧光层;其中,当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发光器件时,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器件的荧光层间隔设置;或者,所有所述发光器件的荧光层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光源的基板与所述背板的一侧板之间通过双面胶粘接。

优选的,构成所述第一连接层和所述第二连接层的材料为双面胶。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具有遮光区,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的边框能够覆盖该遮光区。因此,遮光区的宽度的大小与上述边框的宽度成正比。此外,上述光源设置于该遮光区内。为了避免遮光区漏光。优选的在该光源的上方设置有遮光胶带。在此情况下,由于光源中的基板的长度要远远大于基板的厚度,因此将基板平行于一侧板的方式安装至该侧板上时,相对于将基板沿平行于底板的方式固定于导光板上而言,平行于一侧板安装光源在背光模组中占用的沿水平方向的尺寸更小。此时上述遮光胶带只需要沿基板厚度的方向将整个光源遮挡住即可,从而可以减小遮光胶带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上述遮光区的宽度,最终达到减小边框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背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光源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a为图3所示的光源的一种右视图;

图4b为图3所示的光源的另一种右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a所示的光源的发光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白墙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光源的一种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光源一侧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背光模组包括的两层棱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光源一侧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扩散板和棱镜片的固定方式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背光模组;02-显示面板;10-背板;101-底板;112-凹陷部;102-侧板;103-支撑板;20-导光板;21-扩散片;22-棱镜片;221-上棱镜片;222-下棱镜片;223-棱镜;23-反射片;30-光源;301-基板;302-发光器件;3021-led芯片;3022-荧光层;303-白墙;31-双面胶;40-遮光胶带;41-衬垫层;411-第一子衬垫层;412-第二子衬垫层;42-粘接层;43-第一连接层;44-第二连接层;50-柔性电路板;51-驱动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01,该背光模组01包括背板10。其中,背板10包括底板101以及垂直于底板101设置的多个侧板102。上述多个侧板102如图2所示,依次首尾相接围设于底板101的四周,该底板101和侧板102形成一容置空间。

在此情况下,上述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还包括位于该容置空间内的导光板20(lightguideplate,lgp)以及位于该导光板20入光面的光源30。其中,该导光板20为板状结构,导光板20的至少一个侧面为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

基于此,上述光源30包括基板301以及设置于该基板301上的发光器件302。该基板301平行于一侧板102,且安装至该侧板102上。具体的,上述基板301与背板10的一侧板302之间通过双面胶31粘接。其中,构成该基板301的基材可以为树脂材料,例如fr4。

此外,该发光器件302的一个出光面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从而可以使得发光器件302发出的光线能够从导光板20的侧面入射至导光板20内部,然后通过导光板20底部的网点,破坏光线在该导光板20内部的全反射,从而使得该导光板20内部的部分光线由导光板20的顶部出射。

其中,上述发光器件302如图3所示,包括设置于该基板301上的led芯片3021以及覆盖led芯片3021上的荧光层3022。

在此情况下,当基板301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器件302时,如图4a所示相邻两个发光器件302的荧光层3022间隔设置。

或者,如图4b所示,所有发光器件302的荧光层3022为一体结构。

在此情况下,当上述基板301设置有该发光器件302的一侧具有反射功能时,例如该基板301包括基板本体,以及覆盖该基板本体的反射层时。上述光源30为cob(chiponboardlight,高功率集成线光源)。该cob具有发光效率高、制作工序简单的优势。

进一步的,当发光器件302的尺寸(沿图3中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尺寸)较大时,该发光器件302的发光角度较大。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发光器件302发出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0的入射率,优选的如图5所示,该导光板20在靠近发光器件302的一侧为楔形。此时该导光板20靠近发光器件302一侧的厚度大于其余部分厚度。这样一来,导光板20的入光面可以完全覆盖发光器件302的一个出光面,从而使得发光器件302发出的光线能够尽可能全部入射至该导光板20内部。

然而,当发光器件302的上述尺寸较大时,如图6所示,该发光器件302的混光距离较大,在此情况下,相邻两个发光器件302发出光线在混光位置处交汇,形成亮区,使得亮区位置处会容易出现亮点(hotspot)或亮线不良。此外,相邻两个发光器件302发出光线在未到达混光位置处交汇,而形成暗区,这样一来,上述亮区与暗区交叉设置,从而降低了光源30输出光线的均匀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可以采用尺寸较小的发光器件302,例如该发光器件302型号可以为0.35t或者0.3t,在此情况下,该发光器件302中的led芯片3021的尺寸在1.7×0.15mm左右。这样一来,可以减小该发光器件302的混光距离,从而减小光源30输出光线出现明暗相交不良的几率。

在此情况下,由于发光器件302采用小尺寸,因此上述导光板20无需设置成如图5所示的楔形,即可以使得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完全覆盖该发光器件302的出光面。

此外,发光器件302除了具有与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的出光面以外,该发光器件302的四周仍然有光线出射。因此为了提高发光器件302入射至导光板20内部的光线的入射率,以提高该背光模组01的亮度。优选的,所述光源30如图7所示,还包括白墙303。

具体的,上述发光器件302中除了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的出光面以外,其余的至少一个出光面上覆盖有上述白墙303。其中,构成该白墙303的材料可以为白色树脂等材料例如,ppa(polyphthalamide,聚邻苯二甲酰胺),或者硅胶。

在此情况下,在制作上述光源30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在发光器件302中与基板301垂直的表面(即上述其余发光面)覆盖上述白墙303。这样一来,利用白墙303可以对由上述发光器件302中与基板301垂直的表面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够从该发光器件302中与导光板2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的出光面出射,使得更多个光线入射至导光板20,以达到提高背光模组01亮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01具有遮光区。设置有该背光模组01的显示装置的边框能够覆盖上述遮光区。因此,图7中遮光区的宽度d的大小与上述边框的宽度成正比。

此外,上述光源30设置于该遮光区内。为了避免遮光区漏光。优选的,如图7所示,在该光源30的上方设置有遮光胶带40。在此情况下,由于光源30中的基板301的长度要远远大于基板301的厚度,因此将基板301平行于一侧板102的方式安装至该侧板102上,即采用topview的安装方式时,相对于将基板301沿平行于底板101的方式固定于导光板20上,即采用sideview的安装方式而言,采用topview的安装方式时,光源30在背光模组01中占用的沿水平方向的尺寸更小。此时上述遮光胶带40只需要沿基板301厚度的方向(即上述水平方向)将整个光源30遮挡住即可,从而可以减小遮光胶带40的长度,进而能够减小上述遮光区的宽度d,最终达到减小边框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上述基板301内可以设置与该发光器件302相连接,且用于驱动该发光器件302的线路结构。这样一来,上述光源30内部无需单独制作具有该线路结构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该光源30的厚度(沿水平方向的尺寸)。

在此情况下,上述基板301可以采用硬质材料构成,例如fr4(环氧玻璃纤维)。此时,上述线路结构可以制作于该fr4板内。或者,上述基板301可以为具有上述线路结构的柔性电路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底、顶等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背光模组01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背光模组01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进一步的,为了减小背光模组01中遮光区的宽度d,优选的如图8所示,安装有该基板301的侧板102在对应发光器件302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110,该发光器件302穿设于安装孔110内。

在此基础上,基板301与侧板102背离导光板20一侧的表面相连接。具体的,同上所述,可以利用双面胶将基板301粘接在于该侧板102背离导光板20一侧的表面上。这样一来,采用上述设置方式时,由于发光器件302穿设于侧板102上安装孔110内,因此该侧板102的厚度与发光器件302的一部分厚度共用,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该光源30的厚度,使得该背光模组01沿水平方向的尺寸更小,最终达到显示装置窄边框的目的。

此外,由于该背光模组01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因此如图9所示,该背光模组01设置于该显示面板02的非显示侧。在此情况下,上述背光模组01还需要对该显示面板02进行支撑。由上述可知,该背光模组01中的多个侧板中包括安装由光源30中基板301的侧板102,该侧板102为如图8所示的第一侧板102a。此外,上述多个侧板102中还包括除了上述第一侧板102a以外的,未安装上述基板301的第二侧板102b(如图9所示)。该第二侧板102b用于对显示面板01进行支撑。其中,该第二侧板102b(和/或第一侧板102a)与背板101可以为一体结构,通过冲压工艺一次成型。

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该第二侧板102b的支撑性能。优选的,构成该第二侧板102b的材料为质地较硬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示例性的,该不锈钢的型号可以为sus304)。此外,为了制作方便,该背板10中的侧板102和底板101为一体结构。因此构成该背板10的材料为上述金属材料。

基于此,通常该背光模组01为矩形,因此该背光模组01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侧板102。此外,在背光模组01中,该导光板20的一个侧面为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因此上述多个侧板102中只有与该导光板20的入光面相对设置的侧板102为上述第一侧板102a。在此情况下,上述四侧板102中除了该第一侧板102a以外,其余三个侧板均为用于对该显示面板02进行支撑的第二侧板102b。

或者,当该导光板2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为入光面时,上述四个侧板102中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且分别与该导光板20的两个入光面相对的侧板102为上述第一侧板102a。在此情况下,上述四侧板102中除了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02a以外,如图9所示,其余两个相对的侧板102均为用于对该显示面板02相对的两端进行支撑的第二侧板102b。

由上述可知,该背光模组01中可以通过第二侧板102b对显示面板02进行支撑。因此无需在该背光模组01中设置胶框。从而可以在背光模组01中省去胶框的厚度,以进一步减小该背光模组01沿水平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实现窄边框。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01对该显示面板02的支撑效果。优选的,如图10所示,第一侧板102a在背离底板101一侧的表面,且位于该背光模组01的遮光区内设置有支撑板103。

其中,该支撑板103与第一侧板102a相连接,且与底板101相平。该支撑板103用于对显示面板02进行支撑。这样一来,背光模组01在第一侧板102a所在的一侧,可以通过支撑板103对上述显示米板02进行支撑,从而可以避免显示面板02在背光模组01中第一侧板102a所在的一侧直接与该背光模组01中的其他光学膜片,例如扩散片21和棱镜片22等相接触,从而对上述光学膜片造成挤压。

由上述可知,光源30中的基板301以平行于该第一侧板102a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一侧板102a上,此外,该基板301内可以制作有用于驱动发光器件302发光的线路结构。在此情况下,当上述线路结构较复杂时,需要增加基板301的尺寸。基于此,为了避免增加基板301的厚度导致背光模组01沿水平方向的尺寸增加,因此可以增加该基板301沿竖直方向的尺寸。此时,为了对该基板301进行有效的固定安装。优选的,用于安装该基板301的第一侧板102a沿竖直方向的尺寸(高度)也需要增加,以使得第一侧板102a的高度大于该第二侧板102b的高度。

在此情况下,如图10所示,在该背光模组01的遮光区内,上述底板101上在位于靠近第一侧板102a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112。

其中,该凹陷部112的外表面(背离导光板20一侧的表面)凸出于底板101其余部分的外表面。这样一来,通过在底板101上设置上述凹陷部112,可以使得该底板101能够与高度增加后的第一侧板102a相连接,并且通过增高的第一侧板102a对沿竖直方向尺寸较大的基板301进行固定。

在未设置上述支撑板103的情况下,该显示面板02通过第二侧板102b对其进行支撑。因此第二侧板102b的上表面平齐于或者高于第一侧板102a的上表面。从而使得显示面板02能够与第二侧板102b相接触。

此外,在设置上述支撑板103的情况下,为了使得位于该背光模组01出光侧的显示面板02的上表面能够保持水平。优选的,支撑板103和第二侧板102b背离底板101一侧的表面平齐。从而可以使得在第一侧板102a和支撑板103的支撑作用下,该显示面板02的上表面具有较高的平整度。

基于此,当上述底板101具有凹陷部112的情况下,为了对该凹陷部112上方的发光器件302进行支撑,优选的,该发光器件302与凹陷部112的底面之间具有至少一层,如图8所示的衬垫层41。

在此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背光模组01还包括位于导光板20与底板101之间的反射片23的情况下,上述至少一层衬垫层41包括依次位于底板101上,且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衬垫层411和第二子衬垫层412。

具体的,第一子衬垫层411与反射片23的下表面相连接。这样一来,当底板101上设置有凹陷部112,导致反射片23的一部分悬空而无法与底板101上除了凹陷部112以外的部分相接触时,可以通过第一子衬垫层411对上述悬空于该凹陷部112上方的反射片23进行支撑。

其中,上述反射片23可以将光源30出射光线反射至导光板20中,从而可以提高光源30出射光线的利用率。

此外,在该光源包括发光器件302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子衬垫层411与该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相连接。这样一来,通过第一子衬垫层411以及位于该第二子衬垫层412可以对发光器件302以及悬空于该凹陷部112上方的导光板20进行支撑。

在此基础上,构成上述第一子衬垫层411和第二子衬垫层412的材料可以为双面胶(tape)。这样一来,第一子衬垫层411除了对反射片23进行支撑以外,还可以对该反射片23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此外,同理第二子衬垫层412也可以对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的安装位置进行固定。

上述是以底板101设置有凹陷部112时,对发光器件302、反射片23以及导光板20的固定方式进行的说明。此外,如图7所示当该底板101的上表面(靠近导光板20一侧的表面)平齐时,该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均与该反射片23的上表面相接触。此时,由于反射片23完全承载与该底板101的上表面,因此可以通过将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均与该反射片23的上表面相接触,使得底板101通过该反射片23对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进行支撑。

基于此,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的下表面(靠近底板101一侧的表面)与底板101的上表面之间可以设置胶层。该胶层可以为黑色的双面胶。

此外,为了使得该背光模组01能够向显示面板02提供一个高亮度、高均匀性的面光源。该背光模组01还包括一些光学膜片,例如依次位于20导光板背离底板101一侧的扩散片21(diffuser)、至少一层棱镜片22(prism)。

其中,通过设置扩散片21可以对导光板20出射的光线进行雾化,提高背光模组01出射光线的均匀性。

此外,上述棱镜片22可以将经过扩散片21的光线,汇聚在一个更小的范围内,从而达到增亮效果。

基于此,上述至少一层棱镜片22如图11所示,包括上棱镜片221(up-prism)和下棱镜片222(down-prism)。其中,上棱镜片221上的棱镜223的延伸方向x与下棱镜片222上的棱镜223的延伸方向y垂直。这样一来,上棱镜片221可以在x方向上,对出射光线进行增亮。而下棱镜片222可以在y方向上,对出射光线进行增亮,从而使得经过整个棱镜片22各个位置出射的光线在亮度增加的同时,达到各处亮度均匀。

或者,上述背光模组01中只包括一个棱镜片22。在此情况下,该棱镜片22上可以同时包括延伸方向为x的棱镜223和延伸方向为y的棱镜223。

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01中,扩散片21以及棱镜片22的固定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具体的,例如,如图10所示,棱镜片22与扩散片21之间,且在上述背光模组01的遮光区内设置有粘接层42。且该扩散片21与导光板20之间也具有上述粘结层42。其中,构成该粘结层42的材料可以为黑色的双面胶。其中,上述粘结层42通常设置于具有光源30的一侧。

在此情况下,在上述遮光区内,该棱镜片22背离扩散片21一侧的表面粘接有遮光胶带40的一端,该遮光胶带40的另一端粘接于侧板102上。其中,棱镜片22的四个边可以均设置有上述遮光胶带40。此时,不同的遮光胶带40的另一端,可以固定于不同侧板102上。

具体的,位于设置有光源30的第一侧板102a一侧的遮光胶带40,其另一端固定于该第一侧板102a上;或者,位于未设置光源30的第二侧板102b一侧的遮光胶带40,其另一端固定于该第二侧板102b上。又或者,当上述第一侧板102a上方如图10所示设置有支撑板103时,位于该第一侧板102a一侧的遮光胶带40的另一端可以固定于该支撑板103的上表面。

此外,上述扩散片21以及棱镜片22的固定方式又例如,如图12所示,在导光板20上表面,且位在扩散片21与侧板10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层43。该第一连接层43与扩散片21的侧面相互卡合。

具体的卡合方式为,在第一连接层43靠近该扩散片21的侧面设置凹槽;在扩散片21靠近第一连接层43的侧面设置于该凹槽位置相对应且形状相匹配的凸耳,以使得第一连接层43的侧面与扩散片21的侧面相接触时,上述凸耳能够卡入凹槽内,以实现对扩散片21的固定。

其中,上述是以第一连接层43设置凹槽,扩散片21设置凸耳为例进行的说明。当然还可以在第一连接层43的侧面设置凸耳,而在扩散片21的侧面设置凹槽。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为了对棱镜片22进行固定,上述第一连接层4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层44。该第二连接层44与棱镜片22的侧面相互卡合。具体卡合方式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背光模组01中包括上棱镜片221和下棱镜片220时,可以在第一连接层43的上表面设置依次堆叠的两层第二连接层44,以分别通过上述卡合方式对上棱镜片221和下棱镜片220进行固定。

其中,第一连接层43与扩散片21相互卡合,第二连接层44与棱镜片22相互卡合的俯视图如图13所示。

优选的,构成该第一连接层43和第二连接层44的材料可以为双面胶。这样一来,通过双面胶自身的粘性,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层43粘接于发光器件302和导光板20的上表面,而第二连接层44可以粘接于第一连接层43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层43和第二连接层44上的凸耳或凹槽,可以在双面胶本体上,切割出第一连接层43和第二连接层44的同时形成。

此外,可以在扩散板21和棱镜片22的相对两端,或者四周均设置上述第一连接层43和第二连接层44。

在此基础上,如图12所示,将遮光胶带40的一端粘接于棱镜片22的上表面,另一端粘接于侧板102背离导光板20一侧的表面上。其中,本发明对该遮光胶带40粘接与侧板102上的长度b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光学膜片的大小对该长度b进行调整。例如,当上述光学膜片的尺寸较大时,可以适当的增大上述长度b;反之亦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01。该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该背光模组01出光侧的显示面板0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具体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数码相框、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由上述可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01,可以使得该背光模组01具有较小的遮光区的宽度d。

在此基础上,对于显示面板02而言,如图12所示,可以将驱动芯片51(ic)设置于柔性电路板50或覆晶薄膜(chiponfilm,cof)上,从而可以减小显示面板02上非显示区域的宽度a。由于显示装置的边框需要覆盖背光模组01遮光区的宽度d以及弯折后的柔性电路板50,而背光模组01遮光区的宽度d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以得到相应的减小。因此该边框的宽度也可以减小。例如,当上述显示装置为手机时,该手机的模组边框的宽度可以控制在1.5mm内。而通常手机的边框宽度在5.0mm左右。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能够有效的实现窄边框的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