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边框显示模块及数据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3538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窄边框显示模块及数据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关于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的边框上的配线技术。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行动装置市场中,一直在要求消耗电力降低及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随着面板分辨率的提升或显示画质的提升,数据处理量及动作频率有増无减,而相反地要求降低消耗电力及降低成本是一大课题。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中,对显示面板输入绘图数据(drawingdata)信号的电路是由:负责绘图数据本身的运算或各种运算处理或图形处理的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图形处理单元)等处理器;以传送自该处理器的绘图数据作为输入,执行显示面板的时序控制或图像处理的时序控制器(timingcontroller,tcon);以及以来自时序控制器的绘图资料作为输入,并配合显示面板的型式而模拟输出绘图数据的源极驱动器(sourcedriver,sd)等驱动芯片,所构成。

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行动装置中,时序控制器和源极驱动器大多是呈分离的状态。例如,图1所示的fhd(fullhighdefinition,全高清,1920×1080像素)显示面板的情况中,大多需要1个时序控制器1及4个源极驱动器。此外,4k2k面板(分辨率接近4000×2000像素的面板)的情况中,需要1个时序控制器1及8个源极驱动器的情形很多。再者,如图1所示,将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连接的fpc(flexibleprintedcable,挠性印刷电缆)需要配合使用数个源极驱动器,而随着面板分辨率的增高,组件数亦増加,因而构成成本上升的主因。而且,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间虽有设置界面的必要,却因该界面而导致电力消耗。由于这种背景因素,使图1所示的电路构成处在难以降低成本及消耗电力的状况。

因此,为了减少组件数及消耗电力,如图2及图3所示的时序控制器及源极驱动器形成1个芯片的所谓系统驱动器(tcon+sd)也可加以探究。图2是显示设有2个系统驱动器的构成,图3则显示系统驱动器集成为1个的构成。通过系统驱动器化,即可使组件数减少及成本降低。更进一步,由于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之间不存在接口,所以消耗电力也可降低。特别是,从组件数及消耗电力降低的观点来看,如图3所示,可谓系统驱动器以只有一个为宜。但,系统驱动器则和以前的源极驱动器一样安装在液晶面板的玻璃上。绘图数据则从处理器(cpu/gpu)直接输入系统驱动器,或者经由edp接口或mipi接口输入系统驱动器。

此处,液晶面板是以源极线与栅极线所构成。fhd面板的情况中,源极线需要1920×3(rgb)条线,栅极线则需要1080条线。源极线为将绘图数据从源极驱动器模拟输出的线(数据线),并隔开预定间隔地配线成互相平行。栅极线则按逐条栅极线一边作时间性移动一边驱动源极线的绘图数据的控制线,其是朝和源极线正交与源极线正交的方向隔开预定间隔配线成互相平行。栅极线与源极线的各交叉点则设有显示像素(pixel)。此外,在目前阶段,源极驱动器或系统驱动器是以实装在液晶玻璃上的方式,亦即所谓cog(chipontheglass,玻璃覆晶)方式为主流。

液晶面板(显示面板)源极线的模型揭示于图4。液晶面板是分为属于源极驱动器实装区域的扇出区域(fanoutarea)、及液晶像素作矩阵排列的有效区域(activearea)。从该有效区域至包含扇出区域的玻璃模块边缘部分是称为液晶面板的边框区域,该边框区域较狭窄者即被认为商品价值较高。

如图4所示,设有4个源极驱动器的情况中,1个源极驱动器进行驱动所需的cog上源极线配线数只要少数即可。例如,fhd面板的情况中,源极线有1920×3(rgb)=5860条,而源极驱动器设有4个的情况中,每1个源极驱动器就要驱动1440条源极线。例如,专利文献1中,即揭示了设有4个源极驱动器的构成。另一方面,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时序控制器(tcon)及源极驱动器(sd)加以整合时,或者源极驱动器进行集成化而组件数为1个或2个时,1个源极驱动器需要驱动的cog上源极线配线数就增多,而产生边框区域的高度变大的问题。

此处,参照图6就显示面板(液晶面板)边框区域的构成加以说明。边框区域的中心具有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已施以整合的驱动芯片,源极线即从驱动芯片上边向有效区域有效区域进行布线配线。而且,源极线的布线配线一般是使全部的线以一定角度θ从最左端或者最右端的线向面板的中心线实施布线配线。从该驱动芯片与源极线的连接部至有效区域有效区域之间的区域,在本案说明书中是定义为“扇出区域”,图中,该扇出区域的高度是以h1来表示。再者,边框区域中存在有位于较该扇出区域更远离有效区域有效区域的区域,在本案说明书中,该区域是定义为“扇入区域”。该扇入区域中,从芯片下边向左右延伸的栅极信号驱动线是朝面板的左右方向实施布线配线,边框区域的左右部分则配置有测试垫。此外,扇入区域中配置有源极线的测试线或其测试垫,甚至进一步配置有栅极驱动控制信号线或其测试垫等。该扇入区域的高度在图中是以h2来表示。上述h1+h2的值即为边框区域整体的高度。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得以减少该边框区域(特别是以h1表示的扇出区域)的高度的技术。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13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如前所述,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时序控制器(tcon)与源极驱动器(sd)施以整合时,或者源极驱动器进行集成化而组件数为1个或2个时,1个源极驱动器进行驱动所需的cog上源极线配线数会增多,有边框区域高度变大的问题。特别是,此种情况中,边框区域之中以h1表示的扇出区域的高度较难以删减。

此处,参照图7,举传统液晶面板的配线构造为例来说明求取边框区域高度h1的方法。首先,假设有效区域源极线的配线节距为ppix、扇出区域源极线的配线节距为pw,驱动芯片上源极线的连接部(输出垫)节距为pbp,从驱动芯片最边端的连接部至显示面板最边端的源极线为止的距离为dx。此处,由于ppix>pbp,连接驱动芯片与有效区域的源极线的一部分必须以一定角度使其倾斜。位于扇出区域最边端的源极线配线与、有效区域中和源极线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方向轴的角度θ,是以θ=sin-1(pw/ppix)表示。于是,区域边框中扇出区域的高度h1即为h1=dx·tanθ=dx·tan(sin-1(pw/ppix))。

依此方式,即可知h1的数值是取决于dx,该dx值越大,h1的数值亦越大。而且可知,θ越大,h1的数值也越大。还有,pw越大,h1的数值也越大。因ppix是由显示面板尺寸及分辨率所决定的值,故在实施源极线配线的时候,ppix可说是无法改变的固定值。ppix为一定的情况中,pw越大,θ也越大,h1也跟着变大。依此方式,θ即属于由pw及ppix所决定的值。

例如,13.3吋的fhd面板中,假设pw=7μm时,在源极驱动器为4个构成的情况中,是形成h1=1.5mm,但源极驱动器为2个构成的情况中,则形成h1=3mm,而源极驱动器为1个构成的情况中,即形成h1=6mm。h1的尺寸是由芯片最边端侧的源极线与有效区域的距离dx、及角度θ所决定。亦即,源极驱动器的集成度越高,h1的尺寸就越大,而在源极驱动器为1个构成的情况中,h1的尺寸达到最大。依此方式,组件数减少时,边框区域(特别是扇出区域)的尺寸就变大,从而存在着商品价值降低的大问题。

对于这点,乃存在有扇出区域尺寸h1必须降至4mm以下的要求。但,如前所述,h1的尺寸是θ越大其值越大,而且θ是由pw及ppix所决定的值,而ppix为固定值,无法加以调整,此外,pw过于狭窄时,邻接的源极线间会发生所谓串扰(cross-talk)等问题,因此pw无法设在一定值以下。而且,在玻璃配线的制造上,因信号配线难以设在一定宽度以下,故θ值也有限制,将θ减小以缩减h1尺寸的作法有其极限。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纵使在源极驱动器等驱动芯片的集成度提高的情况下,从驱动芯片至有效区域的边框区域尺寸也可窄小化的源极线配线方式。

[用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案发明人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手段热切探讨的结果,获得了以下的认知,即,通过有效运用边框区域中较扇出区域远离有效区域位置的扇入区域,使连接于驱动芯片输出端的信号线的一部分以通过扇入区域后朝向有效区域的方式实施配线,即可超越传统设计上的限制,使边框区域尺寸得以窄小化。然后,本案发明人等又想到,若能根据上述认知,即可解决传统技术的问题,从而完成本发明。以下即针对本发明的构成具体加以说明。

本发明的第1面向是关于用以向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输出绘图数据的数据输出装置。本发明的数据输出装置包括驱动芯片及连接于该驱动芯片的多条源极线。驱动芯片是配置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因该边框区域一般是以玻璃形成,故如本发明般的构成可称为cog(chipontheglass)方式等(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边框区域为玻璃的情形)。这种玻璃覆晶封装cog方式和基底薄膜形成有连接配线的cof(chiponthefilm,薄膜覆晶)方式有明确的区别。再者,驱动芯片可为源极驱动器,也可为栅极驱动器,也可为源极驱动器与时序控制器整合所得的所谓系统驱动器。本发明中,驱动芯片以在边框区域仅配置1个为佳,但也不限定于此,也可在边框区域配置复数个(例如2至4个)。而且,多条信号线是一端连接在驱动芯片,通过边框区域,再于邻接边框区域的有效区域施行平行配线。信号线可为连接于源极驱动器的源极线,也可为连接于栅极驱动器的栅极线。

此处,边框区域具有扇出区域及扇入区域。扇出区域是指从驱动芯片与信号线的连接部(亦即,驱动芯片的输出端)至有效区域之间的区域。再者,扇入区域是指位在较扇出区域远离有效区域的区域。如图6所示,扇入区域一般配置有源极线的测试线或其测试垫,甚至配置有栅极驱动控制信号线或其测试垫等。在此情况中,驱动芯片与信号线的连接部是设在位于驱动芯片的有效区域侧的上边。而且,多条信号线至少包含第1组信号线,其是配线成从上述连接部向扇入区域侧,依序通过该扇入区域及扇出区域而到达有效区域。

依上述构成,本发明是在配线构造上作了巧思,使多条信号线的一部分(第1组信号线)通过边框区域的扇入区域,将传统配线方式中未曾使用于信号线配线的扇入区域活用作为信号线的配线区域。依此方式,通过将多条信号线的一部分配线成通过扇入区域的方式,即可使边框区域的尺寸,特别是扇出区域的尺寸窄小化。

特别是,本发明是将驱动芯片与信号线(至少第1组信号线)的连接部设在驱动芯片的上边。即,驱动芯片的形状具有:位在有效区域侧的上边、位在该上边的相反侧的下边、连结这些上边与下边的左边、右边等至少四个边。例如,驱动芯片为形成以上边及下边为长边,以左边及右边为短边的横向较长型的矩形。而且,使驱动芯片与信号线的连接部设在驱动芯片的四边中的上边。依此方式,本发明中,多条信号线是构成为包含第1组信号线,其是以从设在驱动芯片的上边的连接部朝向扇入区域侧再通过扇入区域及扇出区域而到达有效区域的方式实施配线。依此方式,通过将从驱动芯片的上边拉出的第1组信号线暂且先转向扇入区域,且通过扇入区域及扇出区域的方式迂回后,再以导向有效区域的方式实施配线,即可使边框区域(特别是扇出区域)的尺寸窄小化。即,如本发明般的cog方式的显示器中,因必须将驱动芯片配置在边框区域,故在边框窄化方面会有设计上的极限,但若依本发明,即使是cog方式的显示器,仍可超越这种设计上的极限,而实现边框区域的窄小化。

另外,虽然也可考虑将信号线连接到驱动芯片的左右短边或下边,但在该情况下,边框窄化的效果会有限制,无法像本发明将信号线连接到驱动芯片上边的配线构造那样使边框尺寸窄小化。即,为了使边框窄化效果发挥到最大限度,如本发明的方式,将连接部设在驱动芯片的上边,并使自该连接部拉出的信号线朝扇出区域迂回的配线结构乃至为重要。

本发明中,多条信号线以再包含第2组信号线为佳,该第2组信号线是配线成仅通过边框区域的扇出区域再到达有效区域。依此方式,即和传统配线方式同样地,通过设置仅通过扇出区域的信号线,将扇出区域及扇入区域的两者有效加以运用,使扇出区域尺寸的窄小化得以更有效率地实现。

本案说明书中,信号线在有效区域的延伸方向是定义为“延伸方向”(图中的y轴方向),而与该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则定义为“正交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于此情况下,在有效区域中,优选为,以朝正交方向看,第1组信号线是位在第2组信号线外侧的2个部位,而且,朝正交方向看,第2组信号线是位在2个部位的第1组信号线之间。依此方式,位于正交方向两外侧的第1组信号线是配线成暂先通过扇入区域后,再到达有效区域;位于正交方向中央的第2组信号线则配线成仅通过扇出区域就到达有效区域,使由扇出区域及扇入区域组成的边框区域的空间可有效率地加以利用。

本发明中,第1组信号线具有第1部至第4部。第1部是以其与驱动芯片的连接部为起点,朝离开有效区域的方向配线的部位。第2部是连接于第1部,在扇入区域朝正交方向配线的部位。另外,第2部优选为在扇入区域中与正交方向平行延伸,但并非限定于此,即使多少有些倾斜,只要朝正交方向延伸即可。第3部是衔接于第2部,并从扇入区域通过扇出区域朝接近有效区域的方向配线的部位。第4部是衔接于第3部,再配线于有效区域上的部位。由于通过以上述第1部至第4部构成第1组信号线,得以最短方式到达有效区域,故可删减第1组信号线的配线成本。

本发明中,驱动芯片优选为使连接部间的节距较有效区域中的信号线间节距狭窄。在此情况中,第2组信号线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以既定角度对延伸方向及正交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线的倾斜部。此外,第1组信号线的第3部是以既定角度对正交方向倾斜的方式实施配线。此时,第1组信号线的第3部的倾斜角度θ1优选为大于第2组信号线的倾斜部的倾斜角度θ2(θ2>θ1)。依此方式,通过将第1组信号线实施配线,即可有效实现扇出区域尺寸的窄小化。

本发明中,在正交方向最靠内侧的连接部中连接于驱动芯片的第1组信号线,是在有效区域中配线于正交方向最靠外侧。而且,在正交方向最靠外侧的连接部中连接于驱动芯片的第1组信号线是在有效区域中配线在正交方向的最靠内侧。如前所述,本发明中,第1组信号线是局部地以和驱动芯片的连接端为起点,且延伸于有效区域的相反方向。依上述构成的方式,有关于第1组信号线,通过在边框区域连接于驱动芯片越靠内侧的输出端,在有效区域则配置在越靠外侧的位置,即可避免多条第1组信号线发生混线(交叉)的情形(参照图11)。

本发明的第2面向是关于显示模块。本发明的显示模块包括上述第1面向的数据输出装置及显示面板。另外,如前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配置有驱动芯片的边框区域;及邻接于该边框区域,而多条信号线是平行地配线的有效区域。

[发明的功效]

若依本发明,即使在驱动芯片的集成度已提高的情况中,从驱动芯片至有效区域的边框区域尺寸也可窄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分离的显示模块的整体构成方块图。

图2为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一体化的显示模块的整体构成方块图。

图3为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一体化的显示模块的整体构成方块图。

图4为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分离的显示模块中,显示面板的有效区域及边框分区图。

图5为时序控制器与源极驱动器一体化的显示模块中,显示面板的有效区域及边框分区图。

图6为显示面板源极线的传统配线方式图。

图7为自图6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中央起左侧一半的放大图,藉以说明传统配线方式中边框区域尺寸是如何求得的图式。

图8为本发明显示模块的源极线配线方式图。

图9为自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中央起左侧一半的放大图,藉以说明边框区域尺寸得以窄小化的本发明功效图。

图10为图9所示放大图的简化图。

图11为藉第1组信号线连接的驱动芯片输出端与有效区域输入端的对应关系图。

图12为传统配线方式与本发明配线方式的效果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本发明并非限定在下文说明的方式,而是包含本行业者在自明的范围内可自下文所述方式作适当改变者。本发明可将下文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作适当的组合,各实施方式也可单独利用。

另外,本案说明书中,所称“a至b”是指“a以上b以下”的情况。

图8是揭示本发明显示模块1的优选形态方式。基本上,显示模块1由包含显示面板10、驱动芯片20、多条源极线(信号线)31、32、与门极信号驱动线41所构成。显示面板10的例子有液晶面板或有机el面板。此外,图8所示例子中,驱动芯片20是时序控制器(tcon)与源极驱动器(sd)业已整合者,其负责将绘图数据输出到源极线31、32的功能、及控制该绘图数据的输出时序的功能。但,也可使驱动芯片20仅单只具备源极驱动器的功能,时序控制器则可另外设置。源极线31、32与门极信号驱动线41是连接至驱动芯片20的输出端。栅极信号驱动线41则连接于未图标的栅极驱动器。另外,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驱动芯片20是担负担时序控制器及源极驱动器双方两者的功能,故该驱动芯片20连接有栅极信号驱动线4。但,驱动芯片20仅作为提供源极驱动器功能的情形中时,栅极信号驱动线41只要连接于另行设置的时序控制器即可。

上述的显示模块1中,也可将包含驱动芯片20及源极线31、32者视为数据输出装置。亦即,也可将数据输出装置(驱动芯片20及源极线31、32)从显示模块1分离,而仅制造或贩卖该数据输出装置。本发明的数据输出装置是在例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中,作为将模拟图像数据输出到显示面板的电路功能。

显示面板10一般是由源极线、栅极线、及显示像素所构成。源极线是在以玻璃等构成的面板基板上隔开预定间隔彼此平行地设置多条。栅极线则在相同的面板基板上沿着与源极线正交的方向隔开预定间隔彼此平行地设置多条。显示像素是设在源极线与栅极线的各交叉点。各显示像素连接有作为开关组件的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例如,fhd液晶面板的情况中,源极线需要1920×3(rgb)条线,栅极线则需要1080条线。

源极驱动器(驱动芯片20)为用以驱动显示面板的源极线的电路。源极驱动器是连接于多条源极线,藉以对各源极线施加驱动电压(调阶显示电压)。源极驱动器也可设在以玻璃等构成的面板基板上。本发明的显示模块虽然也可对一个显示面板装设复数个源极驱动器,但在组件数删减及消耗电力删减的观点上,以一个显示面板仅装设一个源极驱动器12较合适。此外,显示模块也可具备用以驱动显示面板栅极线的栅极驱动器,惟其图标已予省略。栅极驱动器是将使tft导通(on)的扫描信号依序施加于各栅极线。操作信号通过栅极驱动器施加于栅极线,使tft形成on状态,而驱动电压从源极驱动器施加于源极线时,电荷即储存在位于各交叉点的显示组件中。藉此效应,显示组件的透光率根据施加在源极线的驱动电压而发生变化,通过显示组件进行图像显示。

再者,图11中,是将驱动芯片20(源极驱动器)的构成简化并放大显示。如图11所示,驱动芯片20的形状具有:位于有效区域侧的上边21、位于该上边21的相反侧的下边22、连结这些上边21与下边22的左边23、右边24等至少四个边。图标的例子中,驱动芯片20是以上边21及下边22为长边,左边23及右边24为短边,而形成横向长型的矩形。但,驱动芯片20的形状并非限定于此,也可设成角部呈圆弧状的大致四角形、角部切除的大致四角形(八角形)、或其他多角形。此外,驱动芯片20的左右短边(左边23–右边24)相较于上下长边(上边21–下边22)通常非常短。例如,长边:短边的比例为10:1至40:1或20:1至30:1左右。具体而言,上下长边为30mm左右,左右短边则为1mm左右。驱动芯片20更具有和信号线(源极线)连接用的连接部25(连接端子)。例如图8至图11所示,驱动芯片和信号线的连接部25是配置在驱动芯片的上边21。图示的例子中,全部的连接部25是位在驱动芯片的上边21。惟,至少后述的第1组源极线31和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若配置在驱动芯片的上边21,则例如后述的第2组源极线32和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即可配置在驱动芯片的下边22。

如图8所示,显示面板10是划分为有效区域有效区域11及边框区域12。有效区域有效区域11为多条多条源极线与多条多条栅极线相交叉,且在其各交叉点设有显示组件的区域。影像是显示在该有效区域有效区域11。另一方面,边框区域12则为配置有驱动芯片20的区域,连接于驱动芯片20的输出端的各种源极线31、32则配线成向有效区域有效区域11链接。由于该边框区域12并非显示影像的部分,故要求其尺寸尽量窄小化。因边框区域12一般是以玻璃形成,故将在边框区域12配置驱动芯片20的构成称为cog(chipontheglass,玻璃覆晶)方式。此种玻璃覆晶封装cog方式与在基底薄膜形成连接配线的cof(chiponthefilm,薄膜覆晶)方式有明确区别。

此外,如图8所示,边框区域12是划分成扇出区域12a及扇入区域12b。扇出区域12a为从驱动芯片20和源极线31、32的连接部25(亦即,驱动芯片20的输出端)至有效区域11之间的区域。此外,扇入区域12b则为位在较扇出区域12a远离有效区域11的区域。例如图6所示,扇入区域12b配置有连接于驱动芯片20的影像输入线、或电源输入线、源极线测试垫、栅极信号测试垫等。图8中,扇出区域12a与扇入区域12b的交界线是以延伸于正交方向(有效区域中,与源极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虚线表示。此外,图8中,扇出区域12a的高度是以符号h1标示,扇入区域12b的高度则以符号h2标示。本发明是在这些扇出区域12a及扇入区域12b中,就以使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窄小化为目的的源极线配线方式进行提案。

如图8所示,本发明中,多条源极线中包含有第1组源极线31及第2组源极线32。第1组源极线31是配线成从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朝向扇入区域12b,且在扇入区域12b中与正交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再从该扇入区域12b通过扇出区域12a而到达有效区域11。此外,第2组源极线32是配线成从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不通过扇入区域12b,而仅通过扇出区域12a即到达有效区域11。

再者,驱动芯片20上,沿正交方向(x轴方向)隔开一定间隔设有复数个连接部25(输出端)。各个连接部25(输出端)连接有源极线。此时,第1组源极线31是连接于设在正交方向左右外侧的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因此,第1组源极线31是位于驱动芯片20的左右两侧2个部位。此外,第1组源极线31在显示面板10的有效区域11中也是配置在正交方向的左右外侧。另一方面,第2组源极线32是位于2个部位的第1组源极线31之间。亦即,第2组源极线32是连接于设在正交方向中央的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此外,第2组源极线32在显示面板10的有效区域11中也是配置在正交方向的中央。通过依此方式实施配线,第1组源极线31与第2组源极线32在边框区域12皆不会有交叉的情形。

此外,第1组源极线31的条数和第2组源极线32条数只要按照显示面板的分辨率或所要求的边框区域尺寸适当调整即可。例如,本实施方式中,第1组源极线31是存在于2个部位,但第1组源极线31只要分别包含至少2条以上源极线(合计4条)即可,但也可包含4条以上(合计8条)或10条以上(合计20条)。此外,例如第2组源极线32的数目假设为100%时,2个部位的第1组源极线31的合计数可采取10至100%、15至80%、或20至60%左右。另外,2个部位的第1组源极线31的合计数优选为第2组源极线32的条数以下。

图9为第1组及第2组源极线31、32的配线构造的放大显示图。如图9所示,第1组源极线31是由分别包含第1部31a、第2部31b、第3部31c、第4部31d所构成。另外,包含在第1组的多条源极线31中,从第1部31a至第4部31d是全都隔开一定间隔平行地配线。

第1部31a是以连接在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为起点,朝离开有效区域11的方向配线的部位。因此,第1部31a是整体均配线在扇入区域12b。第1部31a是一端连接于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25(输出端),另一端衔接于第2部31b。图示例中,第1部31a是与延伸方向(y轴方向)平行延伸。

第2部31b为在扇入区域12b中朝正交方向(x轴方向)配线的部位。第2部31b为一端衔接于第1部31a,另一端衔接于第3部31c。此外,第2部31b是整体配线于扇入区域12b。第2部31b优选为在扇入区域12b中与正交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另外,第2部31b的长度只要按每条源极线调整,使后述第3部31c的倾斜角度θ1与第3部31c间的节距pw1位于适当范围即可。

第3部31c为从扇入区域12b通过扇出区域12a朝接近有效区域11的方向配线的部位。第3部31c是一端衔接于第2部31b,另一端衔接于第4部31d。如图9所示,第3部31c优选为以既定角度θ1对正交方向轴(y轴)倾斜。角度θ1优选为45度以上,例如45度至90度、50度至85度、或60度至80度。此外,第3部31c的倾斜角度θ1优选为至少大于后述第2组源极线32的倾斜部32b的倾斜角度θ2(θ1>θ2)。另外,图9中,第1组源极线31的第3部31c间的节距是以符号pw1表示。该第3部31c的节距pw1以至少5μm以上为佳,5至15μm特佳。再者,第3部31c的节距pw1以至少大于后述第2组源极线32的倾斜部32b的节距pw2(pw1>pw2)为佳。

第4部31d为配线在有效区域11上的部位。因此,第4部31d是以和有效区域11上的显示像素节距对应的间隔配置。有效区域11中,源极线全都呈平行。

此外,如图9所示,第2组源极线32的一部分中,属于扇出区域12a的部分是由包含直线部32a及倾斜部32b所构成。第2组源极线32是由直线部32a与倾斜部32b的两者或任一者、及配置于有效区域11上的有效部32c所构成。第2组源极线32可包含仅由直线部32a与有效部32c组成者、或仅由倾斜部32b与有效部32c构成者。基本上,第2组源极线32中,位于正交方向中央者是仅由直线部32a与有效部32c构成,而位于正交方向最靠左右外侧者则仅由倾斜部32b与有效部32c构成,位于其间者则由包含直线部32a、倾斜部32b、及有效部32c所构成。另外,第2组所包含的多条源极线32是直线部32a、倾斜部32b及有效部32c隔开一定间隔平行地配线。

直线部32a是以连接在与驱动芯片20的连接部(输出端)为起点,而朝接近有效区域11的方向配线的部位。因此,直线部32a是整体配线在扇出区域12a。直线部32a是一端连接于驱动芯片20的输出端,另一端衔接于倾斜部32b。图标例中,直线部32a是与延伸方向(y轴方向)平行来延伸设置。

倾斜部32b,是一端衔接于直线部32a,另一端连接于有效部32c,且以既定角度对延伸方向(y轴方向)及正交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部位。倾斜部32b是朝接近有效区域11的方向配线在扇出区域12a。如图9所示,倾斜部32b优选为以既定角度θ2对正交方向轴(y轴)倾斜。角度θ2以45度以下为佳,例如,以5度至45度、10度至30度、或15度至20度为佳。因倾斜部32b的角度θ2会影响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故尽量以小角度为宜。再者,如前所述,倾斜部32b的倾斜角度θ2是至少小于第1组源极线31的第3部31c的倾斜角度θ1。此外,图9中,第2组源极线32的倾斜部32b间的节距是以符号pw2标示。该倾斜部32b的节距pw2优选为至少3μm以上,而3至10μm为特佳。而且,如前所述,倾斜部32b的节距pw2是至少小于第1组源极线31的第3部31c的节距pw1。

有效部32c为配线在有效区域11上的部位。因此,有效部32c是以对应于有效区域11上的显示像素节距的间隔来配置。有效区域11中,源极线全都呈平行。

如图8及图9所示,第1组源极线31是配置在驱动芯片20的左右外侧且条数为一定的源极线,这些第1组源极线31是在朝向离开有效区域11的方向延伸后,在扇入区域12b朝横方向延伸,且在充分到达面板的左右侧之后,朝接近有效区域11的方向弯折,然后通过扇出区域12a而与有效区域11的源极线端连接。

如参照图7所说明者,从和面板尺寸或面板分辨率的关系来考虑源极线的配线节距pw为一定的情况时,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一般是由自驱动芯片20的端部至有效区域11的端部为止的距离dx及配线的角度θ来决定。从而,只要将图7所示的距离dx缩小,或是将角度θ缩小,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也可减小。

图10至图12为本发明配线方式的放大图。如前所述,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是由自驱动芯片20的端部至有效区域11的端部为止的距离dx及配线角度θ来决定。对于此点,本发明的配线方式中,第1组源极线31是配线成暂先通过扇入区域12b后,接着通过扇出区域12a,再到达有效区域11,因其倾斜角度θ1可在某种程度内自由地调整,故在决定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的时候该第1组源极线31的配线可以忽略。因此,本发明的配线方式中,只有第2组源极线32是决定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的主要因素。此处,从驱动芯片20的端部至第2源极线32所连接的有效区域11的端部为止的距离db(参照图9、图10)就可较图7所示的传统配线方式的距离dx短缩。因此,由第2组源极线32所决定的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可充分缩小。

换句话说,如图7所示,只要减小源极线的倾斜角度θ,即可减小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但,由于设计上的问题,倾斜角度θ无法设在一定值以下,倾斜角度θ的缩小有其极限。因此,以该极限值的倾斜角度θ倾斜的源极线数越多,图7所示的距离dx就越长,结果,高度h1越大。相对于此种情况,如图9及图10所示,本发明中,由于使第1组源极线31a的配线转向扇入区域12b,以极限值的倾斜角度θ2(相当于图7的θ)倾斜的源极线只有第2组源极线32,结果,图9所示的db即短于图7所示的距离dx。结果,通过有效活用扇入区域12b,以源极线的一部分通过扇入区域12b的方式实施配线,即可使扇出区域12a的高度h1充分缩小。依此方式,通过有效活用扇入区域12b,相同条数的源极线可实施配线,而不会超出传统尺寸。

再者,图11是揭示藉第1组信号线连接的驱动芯片输出端与有效区域输入端的对应关系。第1组信号线中,在正交方向最靠内侧的连接部连接于驱动芯片的信号线是在有效区域中配线于正交方向最靠外侧。此外,第1组信号线中,在正交方向最靠外侧的连接部是连接于驱动芯片的信号线,但在有效区域中则是配线于正交方向最靠内侧。依此方式,有关于第1信号线,是通过使在边框区域中连接于驱动芯片越靠内侧输出端者,在有效区域中配置在越靠外侧位置,即可避免多条第1信号线发生混线(交叉)。

图12中,是将利用传统配线方式的显示面板与利用本发明配线方式的显示面板并列显示。如图12所示,若依本发明的配线方式,可达成边框区域,特别是扇出区域的边框的窄化。例如,13.3吋的fhd面板中,pw=7μm时,在传统配线方式中,h1=6mm为其极限,本发明则可删减至h1=4mm。依此方式,在现况下,扇出区域高度h1=6mm为极限,若依本发明,该h1可成功删减至2/3左右,本发明对本技术领域的贡献可谓甚大。

[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在例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中利用于液晶面板的边框窄化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