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058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是一种被动发光器件,需要BLU(Backlight Unite,背光模组)给液晶显示器提供光源使其显示图像。目前,液晶显示器主要采用的背光源技术包括: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管)和LED(Light Emitting Diodes,发光二极管)。由于LED背光源具有亮度高、色纯度高、寿命长、可靠性好、无汞污染等多种优点,在背光源的使用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

上述液晶显示器,按照LED背光源可以分为直下式(Bottom Lighting)结构和侧入式(Edge Lighting)结构。

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是将光源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光源发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侧面射入导光板内部,光线在导光板内部通过网点的散射作用后由整个出光面出射。在导光板出光侧还设置有扩散板(Diffuser),以使由导光板中出射的光线得到进一步扩散。

为了避免背光模组中导光板与设置在导光板出光面的光学膜层组之间产生相对移动从而影响背光模组的导光效果,通常需要将上述背光模组中的各个组件放置在胶框内,由胶框将各个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但是,用于固定背光模组的胶框由于其自身体积以及要实现背光模组的固定而必须的强度和硬度,必然会增加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和边框尺寸,对背光模组的减薄以及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省去了用于固定导光板与光学膜层组的胶框,缩窄了背光模组的边框尺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层组,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以及与出光面和底面相交的侧面,侧面包括入光面,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出光面上,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涂覆有胶层,胶层与光学膜层组的底面粘接固定。

进一步的,在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百叶窗微结构层,百叶窗微结构层包括有多个叶片状遮光部。

优选的,叶片状遮光部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夹角在30°~150°之间。

进一步的,入光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且在入光面上设置有锯齿结构。

优选的,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角度在45°~90°之间。

进一步的,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以及底面上涂覆有反射层,胶层涂覆在反射层上。

优选的,入光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

优选的,胶层包括掺杂有玻璃纤维和黑色树脂微粒子的透明有机硅胶层。

优选的,胶层的厚度小于等于0.5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层组,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以及与出光面和底面相交的侧面,侧面包括入光面,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出光面上,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涂覆有胶层,胶层与光学膜层组的底面粘接固定。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涂覆有胶层,由于光学膜层组的尺寸通常会略大于导光板的尺寸,因此,涂覆的胶层能够使得导光板与光学膜层组的底面之间相互粘接固定,从而无需再设置胶框来固定导光板与光学膜层组,缩小了背光模组的边框,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整体宽度和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两个入光面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出光面设置有百叶窗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出光面设置有百叶窗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的结构示意图一(图中胶层未示出);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的结构示意图二(图中胶层未示出);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有锯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相对于底面倾斜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中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以及底面上设置有反射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导光板;101-出光面;102-底面;102-侧面;113-入光面;123-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20-光学膜层组;30胶层;40-百叶窗微结构;401-叶片;α-叶片与导光板出光面之间的夹角;β-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γ-入光面相对于出光面倾斜的倾斜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包括导光板10和光学膜层组20,导光板10包括出光面101、与出光面101相对的底面102以及与出光面101和底面102相交的侧面103,侧面103包括入光面113,光学膜层组20设置在出光面101上,在除入光面113以外的侧面123上涂覆有胶层30,胶层30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粘接固定。

如图1所示,入射光线如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由入光面113入射至导光板10内部,经过导光板10中的网点散射后,由靠近光学膜层组20的出光面101射出导光板10,并通过光学膜层组20的散射等作用后出射。其中,在导光板10上的除入光面以外的其他侧面123上涂覆有胶层30,由于通常光学膜层组20会设置为略大于导光板10表面的尺寸,因此胶层30靠近光学膜层组20一侧会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之间粘接,以使得光学膜层组20与导光板1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10中,与出光面101相对的一面为底面102,与出光面101和底面102相交的侧面103中包括入光面113,因此,必然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

第二,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入光面113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1个入光面113,其余三个侧面103均为除入光面以外的其他侧面123。此外,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具有两个入光面113,分别与两个入光面113邻接的侧面103为除入光面以外的其他侧面123,本实用新型中不限定入光面113的具体个数,只要保证至少具有一个除入光面以外的其他侧面123,能够使得胶层30涂覆于该其他侧面123上,使得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之间粘接即可。

第三,光学膜层组20可能为多个对导光板10中出射光线起不同光学作用的膜层组成,本实用新型中仅为通过涂覆胶层30使得整个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与导光板10之间进行相对固定,光学膜层组20内部各个膜层相互之间使用其他固定方式进行固定,不包括在本方案内。此外,背光模组中光源与导光板10之间通过其他的常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也不包括在本方案内。

第四,所述胶层30在其他侧面123上的涂覆,可以为整面涂覆,也可以为部分涂覆,或者点涂,具体涂覆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和光学膜层组,导光板包括出光面、与出光面相对的底面以及与出光面和底面相交的侧面,侧面包括入光面,光学膜层组设置在出光面上,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涂覆有胶层,胶层与光学膜层组的底面粘接固定。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涂覆有胶层,由于光学膜层组的尺寸通常会略大于导光板的尺寸,因此,涂覆的胶层能够使得导光板与光学膜层组的底面之间相互粘接固定,从而无需再设置胶框来固定导光板与光学膜层组,缩小了背光模组的边框,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整体宽度和厚度。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上设置有百叶窗微结构层40,百叶窗微结构层40包括有多个叶片状的遮光部401。

遮光部401为叶片形状且为不透光材质制作,如图3所示,遮光部401在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上排列设置,设置为与出光面101呈一定角度的方向,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由出光面101出射的光线在遮光部401的遮挡作用下,缩小显示画面的可观测范围,使得显示画面具有一定的指向方向。如图3所示,遮光部401向右侧倾斜,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出射光线中仅有向右侧发出的光线能够由多个遮光部401之间的空隙发射出去,向左侧发出的光线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由于受到遮光部401的阻挡而无法出射。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设置百叶窗微结构层40,使得多个叶片状的遮光部401偏向某一固定的方向,进而使得出射光线具有指向性,仅向某一固定方向所在的区域出射,从而实现防窥显示或其他特殊情况下的需要向一个较小区域显示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导光板10出光面101上设置的百叶窗微结构层40,是通过复合涂布技术以及热滚压技术制作成形。首先将遮光材料层通过复合涂布技术涂覆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上,然后再在遮光材料层上通过热滚压技术制作包括有多个叶片状的遮光部401,多个叶片状的遮光部401根据背光模组需要实现的出光角度和可显示范围,在叶片状遮光部401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之间制作有相应的角度α。

优选的,叶片状遮光部401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之间的夹角α在30°~150°之间。

如图3所示的夹角α为锐角,出射光线向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的右侧显示,如图4所示,夹角α为钝角时,出射光线向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的左侧显示,具体显示的位置区域与夹角α的角度值对应。叶片状遮光部401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之间的夹角α若小于30°,会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范围过小且过于偏向右侧,观测者的观测效果较差,同理,叶片状遮光部401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01之间的夹角α若大于150°,会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范围过小且过于偏向左侧,观测者的观测效果同样较差,因此,夹角α优选的范围在30°~150°之间。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具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可显示区域内的显示效果,在确定多个叶片状遮光部401的夹角α角度时,将每一个叶片状遮光部401的夹角α角度设置相同。

进一步的,如图5或图6所示,入光面113相对于出光面101倾斜,如图7所示,在入光面113上设置有锯齿结构。

例如,如图5所示,当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3相对于出光面101垂直时(如图中虚线所示),光源发出的光线射向导光板10入光面113时,部分与入光面113之间角度过大的光线(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无法入射至导光板10内,导致光线的损失。当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3相对于出光面101倾斜时,能够使得原先无法入射的部分光线(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由于入光面113倾斜的补偿,而入射至导光板10中,提高了导光板10的入光效率。尤其是当光源偏向于导光板10入光面113的上方时,如图5所示的入光面113的倾斜方式能够使得尽可能多的光线入射导光板10内。

优选的,如图5所示,入光面113相对于出光面101倾斜的倾斜角度γ小于等于45°。

若倾斜角度γ大于45°,则会使得大量入射光线由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3入射后,由于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3与底面102之间的夹角过小,经由底面102反射后再次从入光面113射出,从而降低了导光板10的入光效率,且导致在导光板10入光面113处产生显示暗带,影响显示效果。

如图6所示的倾斜方式与图5原理相同,以上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入光面113上设置有锯齿结构,每一个锯齿相对的两个侧面的方向不同,照射在入光面113上的光线通过锯齿结构上面向不同方向的表面入射至导光板10内,能够将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分散,以使得导光板10入光面113的入光均匀。

本实用新型中对锯齿结构中每一个锯齿的形状不做限制,可以为如图7中所示的三角形锯齿,也可以为梯形或其他形状组成的锯齿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入射光线通过锯齿结构进入导光板10内部方向发散且均匀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相对于底面102倾斜。

例如,以与入光面113相对的侧面123为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光线在侧面123反射后由出光面101出射,如图中虚线箭头(侧面123相对于底面102垂直时的光出射方向)和实线箭头(侧面123相对于底面102倾斜时的光出射方向)所示,当侧面123相对于底面102倾斜时,能够对出射光线的发射角度进行调整,进而控制出射光线的角度范围,辅助上述百叶窗微结构40对导光板10出光面101出射光线的角度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将部分由于角度过大而无法出射的光线(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反射至导光板10的底面102,经过底面102的再次反射后出射(如图中实线箭头所示),从而增加导光板10的出光效率,并且降低显示装置显示画面时在导光板10的侧面123的位置处产生亮线的可能性。

优选的,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与底面102的夹角β的角度设置在45°~90°之间。

夹角β角度小于45°,会由于角度过小,使得侧面123附近的光线无法出射,从而导致侧面123附近出现暗带,进而使得导光板10出光面101出射的光线明暗不均,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夹角β角度大于90°,会进一步增大侧面123上光线的入射角度,从而降低导光板10的出光效率。

进一步的,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以及底面102上涂覆有反射层40,胶层30涂覆在反射层40上。

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上涂覆反射层40,涂覆的反射层40能够使导光板10内部照射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上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内部,从而降低光线损失,进而提高导光板10的出光效率。涂覆在底面102上的反射层40,能够替代背光源反射片的作用,将由导光板10底面102出射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10内部,从而在降低导光板10光线损失,提高导光板10出光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使得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减薄。

当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上涂覆有胶层30时,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上先涂覆反射层40后,再涂覆胶层30,从而使得照射在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上的光线均能够经反射层40反射回导光板10内部。

优选的,胶层30包括掺杂有玻璃纤维和黑色树脂微粒子的透明有机硅胶层。

胶层30中的透明有机硅胶成分粘性较大,能够实现将导光板10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之间相互粘接固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透明有机硅胶较为柔软,难以保证相互粘接后导光板10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之间的位置固定,因此,在胶层30的透明有机硅胶成分中掺杂玻璃纤维,以提高胶层30的强度。此外,由于通过透明有机硅胶能够投射光线,因此,涂覆的透明有机硅胶不能阻挡光线的出射。为了减少导光板10内的光线由除入光面以外的侧面123出射而损耗,进一步的,在胶层30中掺杂黑色树脂微粒子,以使得光线照射在胶层30上时,不会由胶层30中透过而出射,从而提高导光板10的出光效率。

优选的,胶层30的厚度小于等于0.5mm。

胶层30的厚度小于等于0.5mm即可满足背光模组对于导光板10与光学膜层组20的底面之间相互粘接固定的强度要求。若胶层30的厚度大于0.5mm,会使得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不利于对背光模组的窄边框和减薄要求,且浪费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背光模组。

在上述背光模组的结构设计方案中,已经对光线在各种结构的背光模组中的发出、光路走向以及出射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设置有上述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也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将上述的背光模组应用在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能够实现背光模组的全部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