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结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9050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背光结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TFT-LCD显示技术领域,涉及液晶显示模组中的背光结构,更为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背光结构及包含该背光结构的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模组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而更薄更窄的行业发展需求,也对液晶显示模组的结构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液晶显示模组膜片耳朵的胶框设计,在边框较窄时均为膜片直接放置在导光板上,胶框做限制移动的挡墙,由于胶框下侧与导光板之间存在间隙,膜片易滑动至胶框下,使得膜片不能移动,或膜片表面不平整,在点灯或信赖性实验时会造成诸多问题,如膜片waving现象(指膜片翘曲,或受热后导致表面不平整,从而呈现出波纹状态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在背光结构上进行了改进设计,有效改善膜片滑动情况。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背光结构,包括胶框和条形薄带,所述胶框上设有凹洞,所述条形薄带的两端均固定在胶框上,所述条形薄带的中部在所述凹洞中形成凹洞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两端的上表面固定在凹洞旁胶框的下表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两端的下表面固定在凹洞旁胶框的上表面及凹洞两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凹洞衬底上表面具有粘性, 所述凹洞衬底上表面用于承托并粘贴膜片耳朵。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为柔性条形薄带。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厚度≤0.3mm。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至少为一条。

进一步的,所述条形薄带为胶带。

进一步的,所述胶带为单面或双面胶带。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背光结构以及设置在背光结构内的膜片,所述膜片设有膜片耳朵,所述膜片耳朵固定或放置在所述凹洞衬底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通过在胶框凹洞底部设置条形薄带能够有效防止膜片滑动至胶框下,从而阻止了由于膜片滑动后产生的一系列情况——如膜片waving现象发生。

2.在胶框下表面固定条形薄带的方式加工难度低,成本低廉,采用的单面胶带上表面具有粘性,还能够进一步固定住凹洞中放置的膜片耳朵,稳定性更佳。

3.在胶框上表面、凹洞侧壁和凹洞底部形成凹形的一体化条形薄带固定方式,封住所有缝隙,其防滑动至胶框下的效果更好,而且条形薄带的固定面积更大,与胶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背光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该处凹洞底部无条形薄带。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示意图,该处凹洞底部有条形薄带。

图4为实施例一中组装膜片后的背光模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E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背光结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放大示意图,该处凹洞底部有条形薄带。

图8为实施例二中组装膜片后的背光模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胶框,2-凹洞,3-条形薄带,4-膜片,5-膜片耳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的背光结构,包括胶框1和条形薄带3,胶框1上设有用于放置膜片耳朵的凹洞2,凹洞2没有底部,本例中凹洞实际上是在胶框1上挖去一小部分后形成的缺口。条形薄带3设置在凹洞2处,条形薄带3两端固定在胶框1上,具体的说,条形薄带3两端上表面固定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下表面上,如图3所示,本例中条形薄带为单面胶带,胶面朝上,条形薄带3的上表面粘贴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下表面上,从而使得条形薄带中部从凹洞2下方通过的部分形成凹洞2衬底。如图4、图5所示,放置膜片4后,膜片耳朵5位于凹洞2中,由于凹洞2底部的条形薄带3封住了在胶框1上安装膜片后胶框凹洞2边缘与膜片之间存在的间隙,有效防止膜片滑动至胶框1下,从而阻止了由于膜片滑动后产生的一系列情况发生。单面胶带上表面具有粘性,还能够进一步固定住凹洞2中放置的膜片耳朵,稳定性更佳。本例中条形薄带的固定方式简单,加工难度低,成本低廉。

条形薄带以具有柔性为佳,韧性较好,也更为耐用,成本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刚性条形薄带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条形薄带厚度应不超过0.03mm。本例中的单面胶带仅为优选方式,作为凹洞衬底的条形薄带中部并不必须具备粘性。根据需要也可以选择两端上胶的条形薄膜,将薄膜两端固定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下表面上来替换上段中的单面胶形式。当然,条形薄带也可以采用粘贴以外的常规技术方式固定在胶框1上,如热压等等。

通常情况下,由于膜片有多个耳朵,胶框1上也设有多个凹洞2,只要在一个凹洞2底部设置条形薄带衬底,就可以达到较好的膜片防滑效果,由图1、图2可知,本例胶框1中只有B处凹洞2设置有条形薄带,而A处未设置条形薄带。当然,如果更多的凹洞2底部也设有条形薄带衬底,则膜片防滑效果更好。

在使用本背光结构时,将若干膜片放置在背光结构中,形成背光模组,膜片设有膜片耳朵,膜片耳朵设置在背光结构中由条形薄带形成的衬底上。

实施例二:

如图6、图7所示的背光结构,包括胶框1和条形薄带3,胶框1上用于设置膜片耳朵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洞2和条形薄带3,凹洞2没有底部,本例中凹洞实际上是在胶框1上挖去一小部分后形成的缺口。条形薄带3设置在凹洞2处,条形薄带3两端固定在胶框1上,具体的说,条形薄带两端下表面固定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上表面及凹洞2两侧壁上。如图7所示,本例中条形薄带为单面胶带,胶面朝下,条形薄带3两端下表面粘贴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上表面及凹洞2两侧壁上,条形薄带3形成凹字形,从而使得条形薄带中部与凹洞2底部平齐从而在凹洞2底部形成凹洞2衬底。如图8、图9所示,放置膜片4后,膜片耳朵5位于凹洞2中,由于凹洞2底部的条形薄带封住了在胶框1上安装膜片后胶框凹洞边缘与膜片之间存在的间隙,有效防止膜片滑动至胶框1下,从而阻止了由于膜片滑动后产生的一系列情况发生。本例中,作为凹洞2衬底的条形薄带与固定在凹洞2侧壁的条形薄带为一体,封住所有缝隙,其防滑动至胶框1下的效果比实施例一更好,而且条形薄带的固定面积更大,与胶框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佳。凹洞衬底处的条形薄带上表面也可以具有粘性,能够进一步固定住凹洞2中放置的膜片耳朵,稳定性更佳。条形薄带也可直接采用双面胶。

条形薄带以具有柔性为佳,韧性较好,也更为耐用,成本较低。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刚性条形薄带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条形薄带厚度应不超过0.03mm。本例中的单面胶带仅为优选方式,作为凹洞2衬底的条形薄带中部并不必须具备粘性。根据需要也可以选择两端上胶的条形薄膜,将薄膜两端固定在凹洞2旁的胶框1上表面和凹洞2两侧壁上来替换上段中的单面胶或双面胶形式。当然,条形薄带也可以采用粘贴以外的常规技术方式固定在胶框1上,如热压等等。

通常情况下,由于膜片有多个耳朵,胶框1上也设有多个凹洞2,只要在一个凹洞2底部设置条形薄带衬底,就可以达到较好的膜片防滑效果,图6中只有C处一个凹洞2中设置有条形薄带。当然,如果更多的凹洞底部也设有条形薄带衬底,则效果更好。

在使用本背光结构时,将若干膜片放置在背光结构中,形成背光模组,膜片设有膜片耳朵,膜片耳朵设置在背光结构中由条形薄带形成的衬底上。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