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9051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源分为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入式背光源两种。侧入式背光源是指光源位于产品的侧边放置,直下式背光源是指光源位于产品的正下方设置。

直下式背光源一般厚度偏大,厚度通常在30mm以上,主观显示效果均匀度约为65%,能看到较为明显的棋盘格(亮暗间隔)。尤其在四个角落位置,亮度较低,明暗间隔异常明显,即所谓的四角暗影。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般需要增加光源数量来改善四角暗影现象,但这无疑增加了生产制造成本。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直下式背光源,能够改善四角暗影的现象,且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液晶显示技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源模组,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在不改变光源数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光源的排布方式,来达到改善四角暗影的目的。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设计巧妙,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能有效改善四角暗影现象,提高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面板设于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出光面一侧。该液晶显示装置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效改善四角暗影现象,显示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改善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包括显示区域,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包括后壳体、与所述后壳体相对设置的盖板;所述后壳体与所述盖板之间设有光源。

所述光源包括第一点光源和第二点光源,所述第二点光源呈阵列式分布于所述后壳体,所述第一点光源分设于所述第二点光源的外围,所述第一点光源相对所述第二点光源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角位置的顶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点光源与所述第二点光源均为LED。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点光源的数量为四个,所述第一点光源设于所述后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点光源到所述显示区域上对应的角位置的顶点的距离为55mm至75mm。

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二点光源的阵列式的同一行中,两个相邻所述第二点光源之间的距离为40mm至60mm;于所述第二点光源的阵列式的同一列中,两个相邻所述第二点光源之间的距离为65mm至85mm。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与所述盖板之间还设有光学膜片和扩散板,所述光学膜片靠近所述盖板设置,所述扩散板设于所述光源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所述光学膜片包括第一扩散片、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所述第一扩散片靠近所述扩散板设置,所述第二扩散片靠近所述盖板设置,所述棱镜片夹设于所述第一扩散片和所述第二扩散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固设于所述后壳体、并设于所述光源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前框,所述前框设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后壳体的一侧,所述后壳体和所述前框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壳体和所述前框采用螺钉连接或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设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出光面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非显示区域。直下式背光源模组包括后壳体、与后壳体相对设置的盖板。通过在后壳体与盖板之间设有光源、光学膜片和扩散板,光源设于后壳体上,光学膜片靠近盖板设置,扩散板设于光源与光学膜片之间,用于提高光的显示亮度和显示均匀度。其中,光源包括第一点光源和第二点光源,在不改变光源总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点光源呈阵列式分布于后壳体,将第一点光源分设于第二点光源的外围,使得第一点光源相对第二点光源更靠近显示区域的角位置的顶点。这样可以明显改善四角暗影的缺陷,提高角落处的光的显示亮度,使整个显示区域显示更均匀,显示效果更好。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没有额外增加生产成本,通过改变光源的排布方式来改善四角暗影的问题,显示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液晶显示面板设于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出光面一侧。该液晶显示装置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效改善四角暗影现象,显示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的一个角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LED的一种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5为LED的另一种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标:100-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10-后壳体;120-盖板;130-反射片;140-前框;150-光源;151-第一点光源;153-第二点光源;160-光学膜片;170-扩散板;180-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等,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的第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的第二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包括后壳体110、与后壳体110相对设置的盖板120、反射片130和前框140。后壳体110与盖板120之间设有光源150、光学膜片160和扩散板170,光源150设于后壳体110上,光学膜片160靠近盖板120设置,扩散板170设于光源150与光学膜片160之间。

容易理解的是,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非显示区域。盖板120夹设于前框140和后壳体110之间,盖板120的边缘部分、且被前框140的边框遮挡的部分是非显示区域,而除此以外的其它部分是显示区域,图中的虚线框内表示显示区域。盖板120可以是玻璃或其它透光材料。光源150可以但不仅限于设于后壳体110上,光源150位于扩散板170远离光学膜片160的一侧即可。

光源150包括第一点光源151和第二点光源153,第二点光源153呈阵列式分布于后壳体110上,第一点光源151分设于第二点光源153的外围,第一点光源151相对第二点光源153靠近显示区域的角位置的顶点。第一点光源151与第二点光源153均为LED。

本实施例中,后壳体110上设置光源150的一面为矩形,光源150的总数量为十六个,第一点光源151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于靠近后壳体110的四个角位置的顶点处;第二点光源153的数量为十二个,分别设于后壳体110的中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的一个角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

具体地,第一点光源151到显示区域上对应的角位置的顶点的距离为55mm至75mm,优选地,该距离为65mm时,显示效果更好,当然,也可以是63mm或67mm或其它数值。

请继续参照图2,第二点光源153呈两行六列的矩阵式分布,排列在后壳体110的中间位置。

在后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上,即矩阵式的同一行中,两个相邻第二点光源153之间的距离为40mm至60mm,优选地,该距离为50mm时显示效果更好。

在后壳体110的宽度方向,即矩阵式的同一列中,两个相邻第二点光源153之间的距离为65mm至85mm,优选地,该距离为75mm时显示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光源150的个数并不仅限于上述列举的数值,根据实际显示区域的大小范围,第二点光源153的数量可以适当调整,相邻两个光源15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适当调整。

此外,光学膜片160包括第一扩散片、棱镜片和第二扩散片,第一扩散片靠近扩散板170设置,对光进行均匀化处理,有利于提高显示的均匀度。第二扩散片靠近盖板120设置,棱镜片夹设于第一扩散片和第二扩散片之间。经过第一扩散片均匀化处理后的光再经过棱镜片,可以提高光的亮度。第二扩散片对光源150、棱镜片、第一扩散片等起保护作用。

反射片130固设于后壳体110上、并位于光源150远离盖板120的一侧。反射片130可以将照射到反射片130上的光再反射回去、并进入扩散板170,提高光的利用率。

前框140设于盖板120远离后壳体110的一侧,后壳体110和前框140可拆卸地连接。前框140和后壳体110用于固定扩散板170、光学膜片160、盖板120等部件。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后壳体110和前框140采用螺钉180连接。当然,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粘接、插扣或卡接等固定连接方式。

通过设计样品分析比较,以43英寸显示屏为例,背光源的光源150均采用16个LED,将LED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排列。

图4为LED的一种排布方式示意图,也是常规的分布方式,即在后壳体110上按照两行八列的矩阵式分布。在后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上,即矩阵式的同一行中,两个相邻的光源150之间的距离为50mm,在后壳体110的宽度方向上,即矩阵式的同一列中,两个相邻的光源150之间的距离为100mm。离显示区域的角落最近的一个光源150,其与显示区域上对应角位置的顶点处的距离为85mm,该距离值偏大,导致正常发光角度下的LED光无法充足到达显示区域的角落位置,造成了四角有阴影、暗框出现的不良现象。

以本实施例中提到的LED的排布方式,请继续参照图2。在后壳体110的四个角落分别设置一个第一点光源151,其余十二个第二点光源153按照两行六列的矩阵式分布。在后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上,即矩阵式的同一行中,两个相邻的第二点光源153之间的距离为50mm,在后壳体110的宽度方向上,即矩阵式的同一列中,两个相邻的第二点光源153之间的距离为75mm。离显示区域的角落最近的一个第一点光源151,其与显示区域上对应角位置的顶点处的距离为65mm,该距离值适中,正常发光角度下的LED光可以充足到达显示区域的角落位置,消除了四角暗影的不良现象,且整体画面显示均匀。

图5为LED的另一种排布方式示意图,若采用规则的阵列式排布且要消除四角暗影的问题,设计出第三种LED的排布方式。可以看出,要满足角落处无暗影,在后壳体110的宽度方向,即矩阵式的同一列中,相邻两个光源150的距离很大,该距离几乎是常规设计的1.5倍,这样导致了中间区域亮度严重不足,出现暗影。若要使得显示更加均匀,消除暗影区域,则还需在中间额外增设一排LED,即多增加八个LED,生产制造成本大幅度增加。

对比三种排布方式可以发现,本实施例提供的LED的异形排布方式,在不增加光源150数量的情况下,仅改变其排布方式就可以消除四角暗影,达到显示均匀的效果。同时,在角落处各设置一个第一点光源151后,中间的第二点光源153的间距可以适当减小,增强混光效果,提高显示的均匀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设于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和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在不增加光源150数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光源150的排布方式,在四个角落单独放置一个第一点光源151,同时合理的缩小相邻两个第二点光源153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改善四角暗影的问题,也可以改善主观亮暗不均匀的问题。该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显示效果好,实用性强,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和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液晶显示面板设于直下式背光源模组100的出光面一侧。该液晶显示装置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有效改善四角暗影现象,增强混光效果,显示效果好,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