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761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一种被动发光的平板显示设备,其耗电量低、辐射小,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现有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以及设在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组作为光源提供光线,显示面板将光线图像化,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其中,背光模组一般包括背板,以及设在背板上的导光板;而且在背板的底面设有类似定位柱的定位结构,以使得导光板定位在背板上,这样就能保证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画面稳定。

虽然在底面设置定位结构,能够保证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画面稳定,但是由于背板的底面所设置的定位结构在显示面板的投影必须位于显示面板的边框部分,以保证定位结构不影响显示面板的图像显示,因此,显示面板边框部分的宽度受到背板的底面所设置的定位结构尺寸的限制,这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极为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在导光板定位在背板时,减小对显示装置窄边框化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上的导光板,所述背板包括底面和多个侧壁,相邻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定位空隙;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部以及至少一个设在导光板主体部侧面的导光定位部,所述导光定位部与所述定位空隙卡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背板所包括的底面侧边设置多个侧壁,且相邻两个侧壁之间形成定位空隙,而导光板所包含的导光板主体部侧面至少设置一个导光定位部,使得该导光定位部能够与对应的定位空隙卡合,从而将导光板定位在背板上。而由于定位空隙位于底面侧边所设置的两个侧壁之间,这使得导光板定位在背板时,能够充分利用位于底面侧边相邻两个侧壁之间已有的空间作为定位空隙,而不需要在底面上额外增加定位结构将导光板定位在背板上,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显示装置时,作为定位结构的定位空隙不会限制显示面板边框部的宽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与导光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图1左上角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右上角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右下角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1左下角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背板、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框与背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背光模组, 10-背板;

100-侧壁, 100a-第一侧壁;

100b-第二侧壁, 100c-第三侧壁;

100d-第四侧壁, 11-导光板;

110-导光定位部, 110a-第一凸起式导光定位部;

110b-第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 110c-第三凸起式导光定位部;

110d-第四凸起式导光定位部, 111-导光板主体部;

12-光学膜片, 120-膜片定位部;

120a-第一凸起式膜片定位部, 120b-第二凸起式膜片定位部;

120c-第三凸起式膜片定位部, 120d-第四凸起式膜片定位部;

121-光学膜片主体部, 13-胶框;

130-胶框主体, 131-外缓冲片;

132-内缓冲片, 133-保护套;

2-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2、图10和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该背光模组1包括背板10,以及位于背板10上的导光板11,背板10包括底面,以及位于底面侧边的多个侧壁100,相邻两个侧壁100之间形成定位空隙;而导光板11包括导光板主体部111以及至少一个设在导光板主体部111侧面的导光定位部110,导光定位部110与定位空隙一一对应卡合。

可以理解的是,每两个侧壁100之间形成一个定位空隙,至于侧壁100的数量可根据导光定位部110的数量设定,导光定位部110可采用与导光板主体部111相同材料制成,使得在导光板11为侧入式导光板时,不影响导光板11光线的传输。另外,在背板10与导光板11之间一般会设置反射片(图1-图11未示出),以反射导光板11中出射到背板10的底面所在方向的光线,使得光线充分利用。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中,背板10所包括的底面侧边设置多个侧壁100,且相邻两个侧壁100之间形成定位空隙,而导光板11所包含的导光板主体部111侧面至少设置一个导光定位部110,使得将导光板11安装到背板10时,导光板主体部111能够与底面接触,导光定位部110能够与对应的定位空隙卡合,从而将导光板11定位在背板10上。而由于定位空隙位于底面侧边所设置的相邻两个侧壁100之间,这使得导光板11定位在背板10时,能够充分利用位于底面侧边相邻两个侧壁之间已有的空间作为定位空隙,而不需要在底面上额外增加定位结构将导光板定位在背板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应用于显示装置时,作为定位结构的的定位空隙不会限制显示面板2边框部的宽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位空隙,从结构上来说是通过相邻两个侧壁形成的,但是从制作方法上来说,是在已有的背板的侧壁开设多个作为定位空隙的空隙,并使得这些孔隙间隔设置,以保证从结构来看,一个孔隙的两侧各有一个侧壁100,即相邻两个侧壁100之间形成定位空隙。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定位空隙的厚度实质与侧壁的厚度相同,且定位空隙的厚度方向与侧壁100的壁厚方向相同。

其中,现有背板的侧壁是绕着背板的底面侧边一周设置的封闭式回转结构,只是该封闭式回转结构沿着垂直于回转轴线的面的剖视形状,具体由底面形状决定。例如:底面形状为矩形,则该封闭式回转结构沿着垂直于回转轴线的面的剖视形状为矩形;底面形状为圆形结构,则该封闭式回转结构沿着垂直于回转轴线的面的剖视形状为圆形。

当上述导光定位部11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以保证导光定位部110能够与定位空隙卡合,这种情况下,保证导光定位部11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线位于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即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位于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以内的区域,以减小导光定位部110占据的空间,使得背光模组的边框区域比较窄,或者保证导光定位部在所述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线超过相邻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即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位于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以外的区域,使得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超出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一部分。

但是考虑到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与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平齐,使得在导光板11为侧入式导光板时,光线进入导光板11内部,在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会发生全反射而进入到用户可看到的可视区域,导致用户看到导光定位部110对应位置的显示图像时,图像发亮,基于此,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导光定位部110的最外端超出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一部分,且不仅在导光板主体部111上分布导光板网点,而且还在导光定位部110上分布导光板网点,并使得导光板网点不仅分布在背光模组1的透光区域,而且还分布在背光模组1的遮光区域,这样光线进入导光板11后,在导光定位部110的网点处发生散射,将一部分光线反射到遮光区域,从而减少用户看到导光定位部110对应可视区域的亮度。

进一步,如图6和图10所示,上述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12,光学膜片12一般位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而为了保证光学膜片12能够很好的定位在导光板11的出光面,可选的,光学膜片12包括光学膜片主体部121以及至少一个设在光学膜片主体部121侧面的膜片定位部120;膜片定位部120与定位空隙一一对应卡合;其中,膜片定位部120可采用与光学膜片12相同材质制成。

可以知道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侧壁100为两个时,则两个侧壁100之间具有一个定位空隙;相应的,光学膜片12中含有一个膜片定位部120。而光学膜片12的层数为多层结构时,每层光学膜片12设有对位标记孔,为了避免各层光学膜片12的对位标记孔在底面的正投影重合时,对应位置的亮度发暗的问题(这种问题被称为光学换面不均匀的问题),各层光学膜片12的对位标记孔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相互独立,不会在对位标记孔的位置出现显示暗区,从而解决了光学换面不均匀的问题。

例如:光学膜片12包括层叠设置的棱镜片和扩散片;在棱镜片上开设棱镜片对位标记孔,在扩散片上开设扩散片对位标记孔,棱镜片对位标记孔和扩散片对位标记孔在底面上的正投影相互独立,也就是没有重合或重叠,这样就能够解决棱镜片和扩散片的光学换面不均问题。至于棱镜片和扩散片的位置关系,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对于上述光学膜片12来说,如图1和图6所示,上述膜片定位部12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以保证膜片定位部120能够卡合在定位空隙中,这样就能够利用两个背光侧壁所形成的一个定位空隙对光学膜片12定位。另外,光学膜片定位120与导光板凸起部110所卡合的定位空隙可以是同一个定位空隙,也可以不是同一个定位空隙。

其中,膜片定位部12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交叠,既可以是膜片定位部12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线位于相邻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内,即膜片定位部120的最外端位于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以内的区域,以尽量减少膜片定位部所占据的空间,使得背光模组边框区域窄化;当然也可以是膜片定位部120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线超过相邻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外边缘,即膜片定位部120的最外端超出侧壁100的外侧面所在平面一部分,但这样会使得背光模组的边框区域宽度略有增加。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和图6所示,上述实施例中要使得膜片定位部120与定位空隙一一对应卡合,需要使得形成定位空隙的两个侧壁100的高度(侧壁100的高度方向与导光板11的厚度方向以及光学膜片12的厚度方向相同)至少大于导光板11的厚度,这样两个侧壁100所形成的定位空隙在与对应导光定位部110卡合后,还能够有剩余的位置与对应膜片定位部120卡合。

而为了使得光学膜片12能够更好的定位,形成定位空隙的两个侧壁100的高度应当至少等于导光板11的厚度和光学膜片12的厚度之和,但为了减少侧壁100对于背光模组厚度的影响,形成定位空隙的两个侧壁100的高度等于导光板11的厚度和光学膜片12的厚度之和,这样在保证光学膜片12定位准确性的同时,不会增加背光模组1的厚度,使得背光模组1具有向轻薄化发展的潜力。

具体的,如图11所示,侧壁100所在平面与底面所在平面垂直,如图1和图7所示,导光定位部110和导光板主体部111位于同一平面,此时,侧壁100不仅处在背板的侧边,相邻两个侧壁100之间形成定位空隙,使得侧壁100仅占据底面在厚度方向的空间,而定位空隙处在底面的侧边,这样通过在底面的侧边设置侧壁100,所形成的定位空隙既没有占据底面上方的空间,而且也没有外延底面的尺寸,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限定导光定位部110和导光板主体部111位于同一平面,使得导光板主体部111与底面接触,以保证导光定位部110与定位空隙卡合,使得导光板11定位到底面上,而不会占据任何底面空间,也不会使得底面的面积增大。

可选的,如图6和图8所示,光学膜片主体部121和膜片定位部120位于同一平面,此时,膜片定位部120不会对光学膜片的整体厚度产生影响,从而保证了光学膜片12的整体厚度比较薄。

而考虑到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具有一定的相对运动的趋势,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如图1-图5所示,上述实施例中,膜片定位部120与导光定位部110共用同一定位空隙,每个定位空隙包括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连通;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具有定位夹角,定位夹角不等于0和360°,使得同一个定位空隙中,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的开设方向不同。

其中,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可以看做是一条比较粗的直线,该直线被称为第一方向直线,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同样可以看做一条比较粗的直线,该直线被称为第二方向直线,第一方向直线和第二方向直线所呈的夹角即为定位夹角。

此外,如图6和图10所示,上述膜片定位部120与导光定位部110一一对应,导光定位部110与对应定位空隙的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卡合,导光定位部110对应的膜片定位部120与对应定位空隙的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卡合。

基于上述导光定位部110与对应定位空隙的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卡合,导光定位部110对应的膜片定位部120与对应定位空隙的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卡合,这使得在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出现相对运动时,对于一个定位空隙来说,对应的导光板11朝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对应的光学膜片12朝着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移动,且由于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具有定位夹角,定位夹角不等于0°和360°,这使得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12移动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导光板11朝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时,导光板11能够对朝着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光学膜片12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对光学膜片12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同理,光学膜片12朝着垂直于第二方向的方向移动时,能够对朝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导光板11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对导光板11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仅仅通过限定定位空隙是具有两个方向的定位空隙,就能够使得光学膜片12和导光板11相互配合,实现彼此定位,从而降低光学膜片12与导光板11的相对移动趋势。

优选的,上述定位夹角等于75°-135°,在这个夹角范围内,不会使得底面的形状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又能够使得光学膜片12和导光板11的彼此定位作用最佳。

而对于现有底面来说,其侧边一般为直线型的,如果在底面的侧边设置两个侧壁100,并限定所形成的定位空隙包括上述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需要将两个侧壁100设在底面对应两条方向不同的侧边,才能使得定位空隙具有分为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

示例性的,图1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限定的定位空隙的一种形成结构,该定位空隙位于底面的角部,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定位夹角为90°。

具体的,由于每个定位空隙中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的开设方向不同,使得每个导光定位部110为凸起式导光定位部,每个膜片定位部120为凸起式膜片定位部时,共用定位空隙的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和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

例如:对于侧入式的导光板11来说,导光板11的入光面位于导光板11的侧面,与导光板11的板面垂直;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与导光板主体部111的板面平行,即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为一具有方向的矢量,其平行于导光板主体部111的板面。每个膜片定位部120为凸起式膜片定位部,此时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与导光板主体部111的板面平行,即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为一具有方向的矢量,其平行于导光板主体部111的板面。其中,

共用定位空隙的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其垂直于导光板11的入射面,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平行于导光板11的入射面,这样就能够保证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定位夹角为90°;或者,

对应同一个定位空隙的凸起式导光部的凸起方向平行于导光板11的入射面,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垂直于导光板11的入射面,这样就能够保证第一方向定位空隙和第二方向定位空隙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定位夹角为90°。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3所示,当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数量为多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数量为多个;此时,至少两个所述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对应至少两个凸起导光定位部的至少两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

下面以多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中,有两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为例说明至少两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所带来的效果。相应的,应当有两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且这两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与上述凸起方向不同的两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一一对应。

当两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导光板11在朝着第一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移动时,导光板11还具有朝着第二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移动的趋势,这样通过两个方向作用力的相互抵消,从而降低导光板11的移动机率。

同理,通过限定两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不同,可降低光学膜片12的移动机率。

具体的,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降低导光板11的移动机率和光学膜片12的移动机率,但不仅限于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沿着导光板主体部11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顺时针变化;沿着光学膜片主体部12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顺时针变化。

第二种方式:沿着导光板主体部11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逆时针变化;沿着光学膜片主体部12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逆时针变化。

第三种方式:沿着导光板主体部11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交替变化;沿着光学膜片主体部121侧面的周向方向,各个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起方向交替变化。

而考虑到作用到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的力的方向比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个方向的作用力相互协调抵消,降低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的移动机率。优选上述第一种方式或第二种方式。

示例性的,图7给出了一种导光板11,该导光板11包括导光板主体部111和四个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分别为第一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a(左上角)、第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b(右上角)、第三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c(右下角)和第四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d(左下角),从图7可以看出,第一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a的凸起方向朝向图7的上侧方向,第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b的凸起方向朝向图7所示的左侧方向,第三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c的凸起方向朝向图7所示的左侧方向,第四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d的凸起方向朝向图7所示的右侧方向。

图2-图5给出了图7所示出的导光板与背板之间对应配合关系,且背板中的底面为矩形结构,所包括的侧壁一共有四个,分别是第一侧壁100a、第二侧壁100b、第三侧壁100c和第四侧壁100d。其中,第一侧壁100a位于如图2和图5所示的底面的左侧边,第二侧壁100b位于如图2和图3所示的底面的上侧边,第三侧壁100c位于如图3和图4所示的侧壁的右侧边,第四侧壁100d位于如图4和图5所示的底面的下侧边。

第一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a朝着图2上部方向卡合在第一侧壁100a和第二侧壁100b所形成的第一定位空隙,第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b朝着图3右侧方向卡合在第二侧壁100b和第三侧壁100c所形成的第二定位空隙,第三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c朝着图4右侧方向卡合在第三侧壁100c和第四侧壁100d所形成的第三定位空隙,第四凸起式导光定位部110d朝向图5左侧方向卡合在第四侧壁100d和第一侧壁100a所形成的第四定位空隙。

图8给出了一种光学膜片12,该光学膜片包括光学膜片主体部121和四个膜片定位部120(见图6),分别为第一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a、第二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b、第三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c、第四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d。从图8可以看出,第一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a的凸起方向朝向图8的左侧方向,第二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b的凸起方向朝向图8所示的上侧方向,第三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c的凸起方向朝向图8所示的下侧方向,第四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d的凸起方向朝向图8所示的下侧方向。

虽然图6只是给出一个膜片凸起部120与定位空隙的配合关系,但是根据前文对应同一定位空隙的凸起式膜片定位部和凸起式导光定位部在底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所形成的定位夹角的分析可知,底面形状为矩形时,且形成定位空隙的两个侧壁位于底面两个相连的侧边时,所形成的定位夹角为90°;此时,凸起式膜片定位部的凸出方向与凸起式定位部的凸出方向垂直,因此,当光学膜片12、导光板11、背板10配合在一起时,第一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a的朝着图2左侧方向卡合在第一侧壁100a和第二侧壁100b所形成的第一定位空隙,第二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b朝着图3上侧方向卡合在第二侧壁100b和第三侧壁100c所形成的第二定位空隙,第三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c朝着图4下侧方向卡合在第三侧壁100c和第四侧壁100d所形成的第三定位空隙,第四凸起式膜片定位部120d朝向图5下侧方向卡合在第四侧壁100d和第一侧壁100a所形成的第四定位空隙。

而为了避免侧壁100对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侧边的磨损,如图9和图11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导光板主体部111的侧面与每个侧壁100之间均具有第一缓冲空间,光学膜片主体部121的侧面与每个侧壁100之间均具有第二缓冲空间,第一缓冲空间、第二缓冲空间以及侧壁100一一对应,第一缓冲空间与对应第二缓冲空间连通,第一缓冲空间与对应第二缓冲空间构成缓冲容纳区,缓冲容纳区中设有内缓冲片132。

基于上述限定结构可以发现,通过限定导光板主体部111的侧面与每个侧壁100之间均具有第一缓冲空间,光学膜片主体部121的侧面与每个侧壁100之间均具有第二缓冲空间,且第一缓冲空间与对应第二缓冲空间连通,以构成缓冲容纳空隙,从而在其中设置内缓冲片132,这样在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发生移动时,能够通过内缓冲片132缓冲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防止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直接撞到侧壁100,而影响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的定位,这也从另外一方面保护了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

另外,通过在缓冲容纳空隙中设置内缓冲片132,也使得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在定位的同时,防止使用过程中侧壁100对导光板11的侧边和光学膜片12的侧边的磨损。

进一步,如图9和图11所示,背光模组1还包括胶框13,胶框13包括胶框主体130和至少一个外缓冲片131,外缓冲片131与内缓冲片132一一对应;外缓冲片131和所述内缓冲片132设在所述胶框主体130的同一表面;胶框主体130、外缓冲片131和对应的内缓冲片132之间具有嵌入口的侧壁嵌入空隙,内缓冲片132对应的侧壁100通过嵌入口伸入侧壁嵌入空隙中,此时胶框主体130应当位于光学膜片12背离导光板11出光面所在方向(图11未示出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且胶框主体130所在位置为遮光区域,胶框主体130所围成的区域为透光区域,供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12导出的光线通过。

由于胶框主体130、外缓冲片131和对应的内缓冲片132之间具有嵌入口的侧壁嵌入空隙,内缓冲片132对应的侧壁100通过嵌入口伸入侧壁嵌入空隙中,使得侧壁嵌入空隙能够对侧壁100进行保护,而且由于内缓冲片132、外缓冲片131均有一定的缓冲功能,而制作胶框13所用的材料一般具有缓冲功能,因此,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一次性完成内缓冲片132、外缓冲片131和胶框主体130的制作,以简化背光模组的制作工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背光模组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具体的,如图11所示,上述显示装置一般还包括显示面板2,为了防止漏光,上述背光模组中的胶框13还包括保护套133;保护套133设在胶框主体130没有形成内缓冲片132的表面,显示面板2位于保护套133内,使得保护套133保护显示面板2,而且还能够封装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2的连接部,防止背光模组所提供的光线在该连接部漏光。

另外,保护套133一般为缓冲材料制成,因此,可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完成保护套133、胶框主体130、内缓冲片132,外缓冲片131的制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的遮光区域应当与背光模组的板边框区域应当至少与背光模组中胶框主体130的位置,即使得显示面板2的边框区域与背光模组的遮光区域位置对应,当然此时,显示面板2的边框区域在导光板11的正投影,与导光板11的边缘有部分重叠,以保证导光板11中凸起式导光定位部所凸出部位的导光板网点位于遮光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