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526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镜头驱动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及其组装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包括具有多个凸出部的底座的镜头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能型手机)都配有镜头模块而具有照相或录像的功能。在镜头模块的组装程序中,具有一道将外壳组装于基座的工序,但由于零件在生产制造时会具有公差存在,因此当外壳组装于基座的平面上时,会因具有此公差存在而使得两者接触面会有倾斜或歪斜的状况发生,进而对镜头模块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外壳的开口通常需要留有让工具对外壳内部的各个零件施加黏胶的空间,但此往往使得在组装过程中,因开口过大而导致粉尘或微粒等异物掉落至镜头单元内部,进而对整个镜头模块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及其组装方法,以提升镜头驱动模块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前述镜头驱动模块用以驱动一光学镜头,主要包括:一承载件、一外框、一底座、一电磁驱动元件以及多个黏胶,其中,光学镜头设于承载件的一容纳空间,承载件设置于外框与底座之间,电磁驱动元件则设置于承载件与外框之间,用以驱使承载件与光学镜头相对于底座移动,底座具有多个凸出部朝该外框方向延伸,且每一凸出部具有一侧表面,黏胶设置于侧表面与外框之间,其中侧表面是平行于光学镜头的一中心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凸出部的侧表面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二平面,以及相对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倾斜的一斜面,其中一间隙形成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斜面与外框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镜头驱动模块更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与一第二弹性元件,且底座更具有一本体,凸出部系凸出于本体,其中第一弹性元件连接承载件与本体,且第二弹性元件连接承载件与凸出部。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底座具有一矩形结构,且第二弹性元件具有一截面,该截面经过中心轴并平行于矩形结构的一侧边,且截面于中心轴的相反两侧仅分别包含第二弹性元件的一个段部。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承载件具有一与第二弹性元件连接的连接面,沿中心轴方向观的该连接面与外框至少部分重叠。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外框具有多个沟槽,形成于外框的一内表面上,用以容纳黏胶。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电磁驱动元件具有至少一磁性元件,设置于外框的一内侧上,且所述多个凸出部位于该外框之内。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多个凸出部分别具有一定位凸点,且第二弹性件具有多个定位孔,所述多个定位凸点对应地结合于所述多个定位孔内。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更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的组装方法,包括:将一承载件组装于一第一弹性元件上;将承载件与第一弹性元件组装于一底座上;组装一第二弹性元件于底座的多个凸出部上;施加多个黏胶于一外框的一内表面上;以及将外框套设于底座上,以使黏胶从外框内表面流至每一凸出部的侧表面,其中所述多个侧表面平行于承载件的一中心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组装方法更包括将第二弹性元件组装于承载件上,且在外框套设于底座上前,将第二弹性元件组装于凸出部上以及将第二弹性元件组装于承载件上。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内表面具有多个沟槽,多个黏胶分别施加于所述多个沟槽与外框的一侧壁之间。

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凸出部的侧表面包括两个相互垂直的一第一平面与一第二平面,以及相对于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倾斜的一斜面,其中一间隙形成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斜面与外框之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驱动模块,可将镜头驱动模块因零件生产的公差而产生组装歪斜的情况降低,进而提升质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模块的示意图。

图2A表示图1中的镜头驱动模块的分解图。

图2B表示图1中的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3A表示沿图1中的线段A-A’的剖视图。

图3B表示沿图1中的线段C-C’的剖视图。

图4A表示图2A-图2B中的底座与第二弹性元件的示意图。

图4B表示沿图4A中的线段B-B’并省略承载件20的剖视图。

图5表示图2A-图2B中的外框的示意图。

图6A-图6E表示组装前述镜头驱动模块的流程示意图。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模块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镜头驱动模块;

10~底座;

11~本体;

111~开口;

12~凸出部;

12R~凸出部的侧表面;

12-1~第一平面;

12-2~第二平面;

12-3~斜面;

121~定位凸点;

20~承载件;

21~容纳空间;

22~连接面;

30~外框;

30R~侧壁;

31~凹槽;

32~内表面;

32G~沟槽;

301~开槽;

40~第一弹性元件;

50~第二弹性元件;

51~固定部;

511~定位孔;

52~接着部;

53、54~段部;

A-A’、B-B’、C-C’~线段;

C~线圈;

G~间隙;

L~弦臂;

M~磁性元件;

N~角落区域;

S~导流面;

O~中心轴;

901~905~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模块。然而,可轻易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实用新型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揭露所属的一般技艺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镜头驱动模块1的示意图,图2A-图2B则表示前述镜头驱动模块1的分解图。前述镜头驱动模块1可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例如相机、平板电脑或手机)的内部,其可用以承载一光学镜头并使该光学镜头相对于电子装置中的感光元件移动,进而能够调整光学镜头的焦距,以达到自动对焦(Auto-Foucsing,AF)的目的。

如图1、图2A-图2B所示,镜头驱动模块1主要包括一底座10、一承载件20、一外框30、一第一弹性元件40、一第二弹性元件50、多个线圈C以及多个磁性元件(例如磁铁)M。其中,承载件20的内部为一容纳空间21所贯穿,以供一光学镜头(未图标)设置于其中并用于承载该光学镜头,线圈C及磁性元件M则可组成一电磁驱动元件,配置用于驱使承载件20以及光学镜头而相对于底座10移动。其中线圈C设置于承载件20的侧边上并具有椭圆形结构;磁性元件M则设置于位在外框30的侧壁30R内侧的凹槽31内,并面向线圈C。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C可经由第一弹性元件40以及电性接脚(未绘示)电性链接至外部电路以接收一电流,藉此可与磁性元件M之间产生磁力以带动承载件20相对于底座10沿光学镜头的一中心轴O方向(Z轴)移动。

请一并参阅图2A、图3A,图3A为沿图1中的线段A-A’的剖视图。前述承载件20设置于底座10与外框30之间,其中底座10包含一本体11及多个凸出部12。前述本体11实质上具有一矩形结构,且为一开口111所贯穿,其中开口111对齐光学镜头的中心轴O,四个凸出部12则配置于本体11的四个角落,并朝外框30的方向凸出于本体11。前述第一弹性元件40设置于底座10的本体11上,并连接承载件20的下表面和本体11;第二弹性元件50则设置于底座10的凸出部12以及承载件20上,并连接凸出部12和承载件20的上表面,其中承载件20被夹设于第一弹性元件40与第二弹性元件50之间。于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第二弹性元件40、50为具有金属材质的簧片。应了解的是,线圈C及磁性元件M所组成的电磁驱动元件可设置于承载件20与外框30之间,用于驱使承载件20以及光学镜头相对于底座10移动。

再请参阅图4A,图4A表示前述第二弹性元件50、承载件20与底座10的示意图。第二弹性元件50包含多个固定部51、从俯视观的大致呈圆状的一接着部52以及多个弦臂L,其中固定部51通过弦臂L以连接接着部52。当第二弹性元件50设置于承载件20与底座10上时,每一固定部51的定位孔511系对应地结合于底座10的每一个凸出部12上的定位凸点121,可使得第二弹性件50稳固定地结合于底座10上,且第二弹性元件50的接着部52会与承载件20的一连接面22连接,举例而言,可以卡合、黏着或贴合的方式连接,其中从俯视观的连接面22大致呈圆状。

此外,如图4B所示,其表示沿图4A中的线段B-B’并省略承载件20的剖视图,其中线段B-B’经过中心轴O且平行于本体11的侧边。由图4A、图4B可以看出,于该剖视图中的第二弹性元件50的截面(线段B-B’)在中心轴O的相反侧仅会切过第二弹性元件50的接着部52的两个段部53、54(以剖面线表示)。换言之,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元件50的四个侧边仅形成有单层的弹性臂,如此一来,当镜头驱动模块1驱使光学镜头移动时,第二弹性元件50的变形程度可缩小,同时可节省第二弹性元件50于镜头驱动模块1内所占据的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4A,前述底座10上每一凸出部12的侧表面12R皆包含一第一平面12-1、一第二平面12-2以及一斜面12-3,其中,第一平面12-1与第二平面12-2相互垂直,斜面12-3则相对于第一平面12-1与第二平面12-2顷斜。当外框30组装于底座10时,如图3B所示(图1中沿线段C-C’的剖面图),一间隙G形成于侧表面12R(包含第一平面12-1、第二平面12-2以及斜面12-3)与外框30的侧壁30R之间,其中,一黏胶(例如为具有树脂的黏胶)可施加于间隙G中,以使外框30可稳固地与底座10结合。

图5表示外框30的示意图,前述外框30大致具有矩形结构,一开槽301贯穿外框30并以对齐光学镜头的中心轴O(图2A),且外框30具有一内表面32以及围绕内表面32的侧壁30R,其中于内表面32上形成有多个沟槽32G,分别邻近于内表面32的四个角落,且所述多个沟槽32G具有弧形结构。此外,侧壁30R与沟槽32G之间形成有一扇形的角落区域N,前述黏胶可放置或施加于其上。当外框30结合于底座10上时,如图3B沿图1中线段C-C’的剖视图所示,黏胶会从角落区域N沿着相对于内表面32倾斜的导流面S流入外框30与底座10之间的间隙G,并流至底座10的凸出部12的侧表面12R上,其中藉由黏胶可使凸出部12的第一平面12-1、第二平面12-2、斜面12-3皆与侧壁30R有效地连接固定,让外框30与底座10得以稳固地组装结合。如此一来,通过第一平面12-1、第二平面12-2、斜面12-3三者同时作为外框30与底座10组装的黏接面,可强化镜头驱动模块1的整体结构强度。此外,由于外框30的内表面32设有沟槽32G,可用于容纳并限制黏胶溢流,于是,当施加黏胶于角落区域N时,或在外框30与底座10的组装过程中,皆可避免黏胶往内表面32的中心处或底座10开口111中心处流动,进而能有效地防止其对光学镜头造成损害。

有关前述镜头驱动模块1的组装方法请一并参阅图6A-图6E。如图6A所示,首先将承载件20与线圈C组装,并将其设置于第一弹性元件40上,其中承载件20与第一弹性元件40的一部分相互连接,举例而言,可以卡合或黏着的方式连接。接着,如图6B所示,将前述承载件20与第一弹性元件40组装于底座10上,其中第一弹性元件40的一部分连接底座10的本体11。接下来,如图6C所示,将第二弹性件50设置于凸出部12上,其中,可先将凸出部12的定位凸点121对应地卡合于第二弹性件50的定位孔511,并可再选择性地施加黏着剂以利第二弹性件50的端部与凸出部12相互固定,之后再将承载件20的连接面22与第二弹性元件50的接着部52相互连接,举例而言,可以卡合、黏着或贴合的方式连接。此外,如图6D所示,将磁性元件M装设于一外框30的凹槽31内,并于外框30的侧壁30R与内表面32上的沟槽32G之间的多个角落区域N施加黏胶。最后,如图6E所示,将外框30套设于底座10上,此时从中心轴O方向观之,外框30的内表面32会与承载件20的连接面22至少部分重叠,其中,施加于角落区域N的黏胶会对应地流至底座10的每一凸出部12的侧表面12R上。如此一来,即完成镜头驱动模块1的组装。于一实施例中,第6C图所示的设置磁性元件M以及黏胶于外框30的步骤,可于图6A的承载件20与第一弹性元件40的组装步骤之前或之后实施。

根据前述实施例的内容(图6A~图6E)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述镜头驱动模块1的组装方法,其主要包括如图7所示的步骤,首先将承载件20设置于第一弹性元件40上(步骤901);接着,将承载件20与第一弹性元件40组装于底座10上(步骤902),详细而言,第一弹性元件40连接于底座10的本体11;然后,将第二弹性元件50组装于底座10的多个凸出部12上(步骤903),其中第二弹性元件50的多个定位孔511对应地结合于每一凸出部12的定位凸点121,以使两者能够稳固结合;之后,施加多个黏胶于外框30的内表面32上(步骤904),具体而言,所述多个黏胶是设置于外框30内表面32的沟槽32G与侧壁30R之间的四个角落区域N;随后将外框30套设于底座10上(步骤905),以使黏胶从该内表面32的角落区域N流至每一凸出部12的侧表面12R,让每一侧表面12R与外框30侧壁30R之间的间隙G可流入黏胶,进而使得外框30与底座10可稳固地结合。应了解的是,前述施加多个黏胶于外框30的内表面32上的步骤904,可在前述步骤901~步骤903之前、之间或之后进行,将线圈C组装于承载件20以及将磁性元件M组装于外框30的步骤则可于步骤905之前完成。

本实用新型藉由在外框30套设于底座10的步骤905之前,事先将第二弹性元件50与底座10的凸出部12以及承载件20相互连接(步骤903),使得外框30的开槽301不再需要留有额外空间让工具施加黏胶以使第二弹性元件50与承载件20连接,因此开槽301可有效地缩小,以减少外部异物、粉尘或微粒进入镜头驱动模块1内部的机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驱动模块与其组装方法,前述镜头驱动模块用以驱动一光学镜头,包括一承载件、一外框、一底座、一电磁驱动元件以及夹设承载件的一第一、第二弹性元件,其中,底座具有多个凸出部,藉由施加黏胶于平行于光学镜头的中心轴的凸出部的外表面与外框侧壁之间,不仅可使外框与底座稳固地结合,更相较于传统不具凸出部的底座:外框与底座通过垂直于中心轴的组装接触面以作组装,改由通过凸出部的侧表面黏着于外框的侧壁的组装方式,可将镜头驱动模块因零件生产的公差而产生组装歪斜的情况降低,进而提升质量。此外,藉由在外框套设于底座前,事先将第二弹性元件与凸出部以及承载件相互连接,让外框的开槽不再需要留有以作为施加黏胶之用的额外空间,使得开槽可缩小,进而减少外部异物、粉尘或微粒进入到镜头驱动模块内部的情形。

在本说明书以及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具有通常知识者能藉由上述的描述实施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装置,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