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2555发布日期:2019-05-03 21:0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进行二维局部调光的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电视机、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数字照相机等电子设备中必须具有显示器。搭载于电气设备的显示器能够显示高对比度的图像是重要的性能之一,作为实现该性能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局部调光。

在作为移动终端的显示器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实现薄型化,将使用导光板的侧光型背光单元作为光源使用。在这种移动终端,也希望实现能够实现显示图像的高对比度化或低耗电化的局部调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侧光型背光单元,其将多片导光板层叠,将能够独立调整明亮度的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配置在各导光板两侧的侧面。

图31是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能够进行二维局部调光的背光单元170的构成的剖视图。如图31所示,背光单元170包含层叠的两片导光板160、161和分别配置在各导光板160、161两侧的侧面的led165c、165d。各导光板160、161被分割为对应于与led165c、165d的距离对应的四个区域,在其中的部分区域设有出光图案181。这种设置有出光图案181的区域(发光区域)在导光板160、161的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配置。由此,例如从led165c入射到导光板161的光被从发光区域161a取出到外部,从led165d入射到导光板161的光被从发光区域161b取出到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1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的背光单元170中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32所示,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背光单元170中,优选来自led165c的光全部从最接近led165c的发光区域161a取出。但是,输入导光板161的光中的部分光穿出发光区域161a而行进,也从原本取出led165d发出的光的发光区域161b取出。同样地,从led165d入射到导光板161的光应全部从最接近led165d的发光区域161b取出,但部分光穿出发光区域161b而行进,也从原本取出led165c发出的光的发光区域161a取出。按照上述方式,来自led的光应全部从最接近该led的发光区域取出,但部分光穿出最接近该led的发光区域而行进,也从应取出其他led发出的光的发光区域取出。从不应取出的发光区域取出的光成为杂散光,成为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的原因。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因杂散光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而能够进行二维局部调光的侧光型的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是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包括:多个导光板,其具有彼此对置的一对主平面并层叠;以及

多个第一发光体及多个第二发光体,其分别沿所述导光板的彼此对置的一对侧面配置,该面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光板分别包含从一个侧面朝向另一侧面且在与所述侧面平行的方向上被分割的多个区域,

被设置在每个所述导光板上的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彼此不相邻的两个区域分别是形成有出光图案的发光区域,其中,该出光图案对从所述第一发光体或所述第二发光体射入的光进行反射而射出到所述导光板的外部,

所述多个导光板的所述发光区域以在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导光板的由所述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设有光吸收体,该光吸收体吸收从所述第一发光体及所述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在本发明第一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导光板包含层叠的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导光板,

所述第一导光板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从所述一个侧面朝向所述另一侧面分别包含分割的四个区域,所述第一导光板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四个区域中的彼此不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区域以在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导光板的由所述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设置的所述光吸收体,含有吸收从所述第一发光体及所述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的黑色颜料。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由含有黑色颜料的光吸收层构成,所述光吸收层是对入射光的一部分进行吸收的薄膜。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在本发明第三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是由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薄膜构成的光吸收层。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体由利用黑色颜料形成的多个黑色图案构成,所述黑色图案吸收入射光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在本发明第五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由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所形成的多个黑色图案构成,所述多个黑色图案以形成有该黑色图案的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七形态在本发明第五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所述黑色图案的最大外径尺寸为0.1mm以下。

本发明的第八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光板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主平面上。

本发明的第九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形成有从所述一个侧面到所述另一侧面而在所述一个主平面上延伸的多个棱镜。

本发明的第十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板分割为由棱镜区域所夹的多个分割区域,其中,该棱镜区域由从所述一个侧面到所述另一侧面而在所述一个主平面上延伸的多个棱镜构成。

本发明的第十一形态在本发明第九或第十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由沿与在所述导光板上形成的所述棱镜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光吸收槽构成,所述光吸收槽在内部含有所述黑色颜料。

本发明的第十二形态在本发明第九或第十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是在与形成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棱镜平行的方向上,以由所述棱镜所夹的方式形成的光吸收槽,该光吸收槽在内部含有所述黑色颜料。

本发明的第十三形态在本发明第十一或第十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槽含有的所述黑色颜料的吸收率为90%至100%,形成有所述光吸收槽的所述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

本发明的第十四形态在本发明第十一或十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黑色颜料埋入在所述光吸收槽的内部。

本发明的第十五形态在本发明第十一或十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在所述光吸收槽的侧面涂布有所述黑色颜料。

本发明的第十六形态在本发明第十一或第十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槽为狭缝或梯形形状。

本发明的第十七形态在本发明第九或第十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光吸收体是在所述导光板的表面形成的所述多个棱镜中,在由所述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形成的内部含有所述黑色颜料的棱镜。

本发明的第十八形态在本发明第十七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形成有含有所述黑色颜料的棱镜的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

本发明的第十九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区域形成有所述出光图案,所述出光图案分别在所述第一发光体及所述第二发光体中从较近的发光体一方朝向中央部而密度单调增加。

本发明的第二十形态在本发明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特征在于,

还具有发光体点亮电路,其以基于从外部给予的亮度数据求出的亮度使多个所述第一发光体及所述第二发光体发光,所述第一发光体及所述第二发光体以并联的状态与所述发光体点亮电路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形态是具有本发明第一至第二十形态中任一形态的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在各导光板的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设有吸收从第一发光体及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的光吸收体。来自各发光体的光从接近该发光体的发光区域取出,未取出而穿出了该发光区域的光的大部分被光吸收体吸收,几乎不会从取出来自其他发光体的光的发光区域取出。按照上述方式,能够防止从原本不应取出的发光区域取出而成为杂散光,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第一及第二导光板的在由各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形成的光吸收体,含有以相同的比例吸收从第一及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的黑色颜料,因此,吸收来自各发光体的光中的穿出了最近的发光区域的光的大部分。由此,杂散光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因此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形态,光吸收体由含有黑色颜料的光吸收层构成,光吸收层是吸收入射光的一部分的薄膜。因此,通过使原本应取出的穿出了发光区域的光多次透射并吸收,从而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由于光吸收层是由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薄膜构成的光吸收层,因此在透射位于使从其他导光板取出的光向外部射出的路径中途的光吸收层时,其大部分透射而不被吸收。由此,面光源装置能够在使取出的光的亮度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形态,光吸收体是由黑色颜料构成的多个黑色图案,因此原本应取出的穿出了发光区域的光只要射入一次就能够大致可靠地吸收,抑制杂散光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形态,形成有黑色图案的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因此,在透射形成有位于使从其他导光板取出的光向外部射出的路径中途的黑色图案的导光板的表面时,其大部分透射而不会被吸收。由此,面光源装置能够在使取出的光的亮度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形态,通过使黑色图案的最大外径尺寸为0.1mm以下,从而即使将从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作为背景光向显示面板照射,观赏者也看不到黑色图案。因此,能够忽略黑色图案而鉴赏高对比度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形态,光吸收体设置于各导光板的至少一个主平面,因此能够抑制杂散光的产生。由此,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形态,由于在各导光板形成有从一个侧面延伸到另一侧面的多个棱镜,因此从第一或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通过与棱镜接触而能够不向左右偏斜地向前方行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形态,各导光板由棱镜区域所夹的多个分割区域构成,因此从第一或第二发光体射出的光不会从各分割区域突出而能够向前方行进。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形态,光吸收体是沿与棱镜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光吸收槽。因此,吸收原本应取出的穿出了发光区域的光,抑制杂散光的产生。由此,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形态,光吸收体是在与棱镜平行的方向上以由棱镜所夹的方式形成的光吸收槽。因此,吸收原本应取出的穿出了发光区域的光,抑制杂散光的产生。由此,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形态,光吸收槽含有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因此原本应取出的穿出了发光区域的光只要射入一次就大致可靠地吸收,抑制杂散光的产生。此外,通过使形成光吸收槽的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从而在透射位于使从其他导光板取出的光向外部射出的路径中途的光吸收槽时,其大部分透射而不被吸收。由此,面光源装置能够在使取出的光的亮度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形态,在光吸收槽内埋入有黑色颜料的光吸收槽吸收射入的光,从而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另外,埋入黑色颜料与涂布的情况等相比容易,因此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形态,在光吸收槽的侧面涂布有黑色颜料的光吸收槽,通过与其内部埋入有黑色颜料的光吸收槽同样地吸收射入的光,从而能够在进行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形态,在光吸收槽的形状为狭缝的情况下,使从该导光板射入的光的吸收率提高,且合计截面积比率变小,因此能够提高从不同的导光板射入的光的透射率。由此,能够在进行了局部调光时显示对比度更高的图像。另外,在光吸收槽的形状为梯形的情况下,使从该导光板射入的光的吸收率提高,因此能够显示对比度高的图像。另外,由于开口部的面积宽,因此容易形成光吸收槽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形态,由于将在导光板的表面形成的棱镜的一部分作为光吸收槽使用,因此能够缩短光吸收槽的制造工序。由此,能够减少导光板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形态,形成有含有黑色颜料的棱镜的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因此在透射形成有位于使从其他导光板取出的光向外部射出的路径中途的棱镜的导光板的表面时,其大部分透射而不会被吸收。由此,面光源装置能够在使取出的光的亮度基本不降低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形态,以从导光板的一个侧面及另一侧面朝向中央部而出光图案的密度较高的方式形成。由此,从在导光板的一个侧面配置的第一发光体射入的光,在从一个侧面到中央部的区域内作为均匀亮度的光射出。从配置在另一侧面的第二发光体射入的光,在从另一侧面到中央部的区域内作为均匀亮度的光射出。由此,能够进行二维的局部调光,能够以更高对比度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形态,多个第一发光体及多个第二发光体以并联的状态与发光体点亮电路连接,因此能够分别对各第一发光体及各第二发光体的发光强度进行独立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形态,具有上述第一至第二十形态的面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能够在进行了局部调光时,以高对比度显示图像或抑制消耗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所包含的两片导光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更详细来说,(a)是一个导光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b)是另一导光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两片导光板的各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的密度和出射光的亮度的图。

图5是在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所包含的导光板的b面形成的v字槽形状的棱镜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所包含的导光板的b面形成的棱镜的各种形状的图。

图7是表示对在一个导光板的c面配置的led和在d面配置的led的发光强度进行控制的光源点亮电路与各led的连接方法的电路图。

图8是沿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的x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记载了图8所示的背光单元的标准尺寸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背光单元中,从另一导光板的第二区域取出的光射出到一个导光板的外部的光路径的图。

图11是对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进行二维局部调光驱动时的图。

图12是在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所包含的一个导光板的第二区域及另一导光板的第三区域的b面形成有光吸收层的图。

图13是在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所包含的一个导光板的第二区域及另一导光板的第三区域的a面和b面形成有光吸收层的图。

图14是表示在设有图5及图6所示的各种形状的棱镜的导光板的b面形成的光吸收层的图。

图15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将三片导光板依次层叠而成的背光单元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从图15所示的导光板的第三区域取出到背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a)是一个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b)是另一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a)是一个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b)是另一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在图18所示的背光单元的导光板内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仅在导光板的a面形成有狭缝的背光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在导光板的a面和b面这两面形成有狭缝的背光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穿过形成有狭缝的导光板而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23是表示穿过形成有梯形的槽的导光板而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24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背光单元中以覆盖狭缝或梯形的槽的侧面的方式涂布有黑色颜料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a)是一个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b)是另一导光板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led发出的光一边接触棱镜一边在导光板内从第一区域朝向第三区域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27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中,从另一导光板的第二区域取出的光射出到一个导光板的外部的光路径的图。

图28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a)是一个导光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b)是另一导光板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led65c发出的光一边与在导光板60形成的棱镜80接触一边在导光板内从第一区域朝向第三区域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30是表示在第一至第四各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导光板的变形例的图。

图31是表示以往的能够进行二维局部调光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的背光单元中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显示装置的构成和动作>

图1是表示包含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构成的框图。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包含液晶面板20、显示控制电路30、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40、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45、光源点亮电路50、两片导光板60、61及光源65。导光板60、61层叠配置在液晶面板20的背面侧,光源65包含在导光板60、61的对置的各侧面配置的led。并且,存在将光源65和导光板60合并称为“背光单元”或“面光源装置”,将光源65所包含的各led称为“发光体”,将光源点亮电路50称为“发光体点亮电路”的情况。另外,以夹着导光板60、61的方式配置有光学片层、偏光板、反射片层等,但其图示省略。

液晶面板20包含n条扫描信号线g1至gn、m条数据信号线s1至sm及(m×n)个像素pij(m及n:2以上的整数、i:1以上n以下的整数、j:1以上m以下的整数)。扫描信号线g1至gn相互平行地配置,数据信号线s1至sm以与扫描信号线g1至gn交叉的方式相互平行地配置。在第i条扫描信号线gi和第j条数据信号线sj的交点附近配置有像素pij。按照这种方式,(m×n)个像素pij在各行各有m个、在各列有n个而以矩阵状配置。扫描信号线gi共通地与在第i行配置的像素pij连接,数据信号线sj共通地与在第j列配置的像素pij连接。

从液晶显示装置10的外部向显示控制电路30供给水平同步信号hsync、垂直同步信号vsync等控制信号和图像信号dat。显示控制电路30基于这些信号生成控制信号sc1、控制信号sc2、数字图像数据dv、亮度数据bd,向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40输出控制信号sc1,向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45输出控制信号sc2和数字图像数据dv。另外,显示控制电路30为了对光源65所包含的多个led的发光强度分别进行调整而使之发光,将从图像信号dat求出的亮度数据bd向光源点亮电路50输出。

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40基于控制信号sc1,将高电平的输出信号逐个依次赋予扫描信号线g1至gn。由此,扫描信号线g1至gn被逐条依次选择,一并选择一行的像素pij。数据信号线驱动电路45基于控制信号sc2和数字图像数据dv,针对各数据信号线s1至sm赋予与数字图像数据dv对应的信号电压。其结果,向所选择的一行像素pij写入与数字图像数据dv对应的信号电压。

光源点亮电路50基于从显示控制电路30赋予的亮度数据bd,使光源65所包含的各led发光。led发出的光射入导光板60、61,一边在导光板60、61内全反射一边行进,由在导光板60、61背面侧的表面形成的出光图案(未图示)反射,朝向液晶面板20照射。按照上述方式,通过使来自led的光透射写入了与数字图像数据dv对应的信号电压的像素,在液晶面板20显示图像。

<1.2背光单元的构成>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70的构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在图2中,“x方向”是从纸面的下方朝向上方的方向,“y方向”是从纸面的左方朝向右方的方向。该“x方向”及“y方向”在本说明书的其他附图中也表示与上述情况相同的方向。

如图2所示,层叠的两片导光板60、61是分别包含对置的主平面的矩形平板,导光板60层叠在导光板61上。在这些导光板60、61中,在一个主平面(显示面侧的主平面、以下记为“b面”)的整个面,形成有从一个侧面(图2的下侧的侧面、以下记为“c面”)到另一侧面(图2的上侧的侧面、以下记为“d面”)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棱镜80。例如,棱镜的宽度为5μm,间距为40μm。在各导光板60、61的c面及d面分别配置有多个led65c、65d。并且,导光板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也可以是能够应用于自由形状显示器的形状。

导光板60、61分别分割为四个区域,在其中的两个区域的另一主平面(背面侧的主平面、以下记为“a面”)形成有用于从导光板60、61取出光的出光图案81。这四个区域的详细说明见后述。另外,以夹着两片导光板60、61的方式设有光学片层91和反射片层92,但其说明也见后述。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70所包含的两片导光板60、61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更详细来说,图3的(a)是导光板6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3的(b)是导光板61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并且,在图3的(a)及图3的(b)中,在b面形成的棱镜省略。如图3的(a)及图3的(b)所示,导光板60、61被分割为四个区域,将该四个区域以从接近led65c一侧起依次设为第一区域至第四区域。

在导光板60的第一及第三区域的a面和导光板61的第二及第四区域的a面形成有出光图案81。在各导光板60、61形成的出光图案81以在将两片导光板60、61层叠时在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具有例如在导光板60内行进的光只要射入出光图案81就反射而向导光板60的外部射出的功能。

图4是表示在各导光板60、61的各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的密度与出射光的亮度的图。如图4所示,在导光板60的第一区域中,出光图案的密度形成为,在接近led65c一侧最低,随着向中央部接近而变高。在第三区域中,出光图案的密度形成为在接近led65d一侧最低,随着向中央部接近而变高。在第二及第四区域中未形成出光图案。

在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中,出光图案的密度形成为在接近led65c一侧最低,随着向中央部接近而变高。在第四区域中,出光图案的密度形成为在接近led65d一侧最低,随着向中央部接近而变高。在第一及第三区域未形成出光图案。

从在导光板60的c面配置的led65c射入的光,通过与在b面形成的棱镜80接触以使行进路径不向左右偏斜而从c面朝向d面行进,利用在第一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从导光板60取出。另一方面,从配置在d面的led65d射入的光利用棱镜80以使行进路径不向左右偏斜而从d面朝向c面行进,在第四区域中一边反复全反射一边行进,利用在第三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从导光板60取出。同样地,从配置在导光板61的c面的led65c发出的光从第二区域取出,从配置在d面的led65d发出的光从第四区域取出。按照上述方式,将取出来自led的光的区域记为“发光区域”。

在任一导光板60、61中,出光图案的密度均形成为,在距离led最近的部位最低,随着从led远离而变高。另一方面,从led射入的光的光量随着远离led而减少。因此,从各发光区域射出均匀亮度的光。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导光板60的由发光区域所夹的第二区域及导光板61的由发光区域所夹的第三区域的a面上,形成有作为吸收在各导光板60、61内行进的光的光吸收体发挥作用的光吸收层82。对该光吸收层82的详细说明见后述。

导光板60、61由丙烯酸、聚碳酸酯、玻璃等透明材料构成,厚度为例如0.4mm。图5是表示在导光板60的b面形成的棱镜80的形状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导光板60上形成的棱镜80形成为v字槽形状,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并且,图示虽省略,但在导光板61的b面也形成有与导光板60相同形状的棱镜。另外,在该导光板60、61形成的棱镜80的形状不限定于v字槽形状,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形状、梯形形状、柱面形状等。

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61的a面配置有反射片层92。反射片层92是用于使从导光板61向背面侧射出的光反射并再次返回导光板61的片层。反射片层92包含使从导光板61漏出的光漫反射而返回导光板61的白色片层、或镜面反射而返回导光板61的镜面片层等。

在导光板60的b面配置有光学片层91。光学片层91使用将扩散片层、棱镜片层、偏光反射片层等层叠而成的片层,典型来说,使用从导光板60侧依次将扩散片层/棱镜片层/棱镜片层/偏光反射片层层叠而成的片层。在这里,上述两片棱镜片层是以使棱镜的延伸方向相互正交的方式形成的片层。

导光板60、61的除了c面和d面以外的其他侧面以由白色的聚碳酸酯树脂构成的框架(未图示)覆盖。由此,从导光板60、61的侧面射出的光由该框架反射,分别返回至导光板60、61内,因此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射出到显示面侧的光的亮度变高。另外,还包括为了将导光板60固定于液晶面板20而使用的双面胶、为了保持导光板60的形状而使用的框架或遮光板(未图示)等。

在层叠的两片导光板60、61的c面配置的led65c或在d面配置的led65d构成光源65。在本实施方式中,该led65c、65d是白色led,但也可以是将分别发红色、绿色、蓝色的光的led组合而成的构造。

图7是表示对在导光板60的c面配置的led65c1至65c5和在d面配置的led65d1至65d5的发光强度进行控制的光源点亮电路50与各led65c1至65c5、65d1至65d5的连接方法的电路图。在图7中,为了简化说明,将在各侧面配置的led的个数分别设为五个,但实际上分别配置有大量led。该十个led65c1至65c5、65d1至65d5以并联的状态与光源点亮电路50连接。因此,光源点亮电路50基于从显示控制电路30赋予的各led65c1至65c5、65d1至65d5的亮度数据bd设定应向对应的led施加的电压值,将所设定的电压值施加给该led。按照上述方式,光源点亮电路50对在各导光板60、61的c面及d面配置的各led65c、65d的发光强度独立进行驱动。其结果,背光单元70能够将以led65c1至65c5、65d1至65d5的每一个光量不同的光向液晶面板照射。

<1.3光吸收体>

如在发明要解决的课题部分所说明,如图31所示,对于在导光板161的c面配置的led165c发出的光来说,存在未在应取出该光的发光区域161a取出而进入发光区域161b并在发光区域161b取出的情况。发光区域161b是应取出原本配置在d面的led165d发出的光的区域,因此在发光区域161b取出的led165c发出的光成为杂散光,成为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的原因。因此,为了使无法在发光区域161a取出的光不进入发光区域161b,需要将吸收未取出的光的光吸收体设置在导光板161上。同样地,导光板160上也需要设置光吸收体。

图8是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70的沿x方向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为了防止杂散光的产生,在导光板60的由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所夹的第二区域的a面、及导光板61的由第二区域和第四区域所夹的第三区域的a面,分别形成作为光吸收体发挥作用的光吸收层82。由此,例如在导光板60中,在第一区域未取出而进入第二区域的光,在第二区域中在导光板60的b面与光吸收层82之间反复全反射进入的期间内,通过透射光吸收层82而逐渐被吸收,在穿出第二区域时其大部分被吸收。其结果,穿出第二区域而进入第三区域的光大幅度减少,因此在第三区域作为杂散光取出的来自led65c的光也大幅度减少。

另外,在第二区域设置的光吸收层82不仅吸收在第一区域未取出而进入第二区域的来自led65c的光,也吸收在第三区域未取出而进入第二区域的来自led65d的光。由此,在第三区域作为杂散光取出的来自led65c的光在及第一区域作为杂散光取出的来自led65d的光均大幅度减少。

关于在第二区域内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参照图8的放大图进行说明。如放大图所示,对于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内朝向第三区域行进的来自led65c的光来说,由于导光板60的折射率与光吸收层82的折射率大致相等,因此,从导光板60入射到光吸收层82的光保持不变地透射光吸收层82内,在光吸收层82与空气层的界面上全反射。被全反射的光再次透射光吸收层82内而入射到导光板60,并在导光板60内朝向b面行进。入射到b面的光在b面与空气层的界面全反射,再次朝向光吸收层82。按照上述方式,光一边反复全反射一边在第二区域内朝向第三区域行进。

图9是记载有图8所示的背光单元70的标准尺寸的一例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例如将导光板60、61在x方向上的长度设为200mm,将各区域的长度分别设为50mm,将各导光板60、61的厚度设为0.4mm,光相对于导光板60、61的a面及b面朝向呈45°角度的方向行进。另外,光吸收层82典型来说由膜厚为10μm左右的薄膜构成。

在该情况下,如图9的放大图所示,在导光板60内行进的光每行进8mm则向光吸收层82射入一次,则在长度为50mm的第二区域行进期间内向光吸收层82射入约62次,射入光吸收层82的光在光吸收层82空气层的界面全反射,再次透射光吸收层82返回导光板60。因此,向光吸收层82射入的光通过在光吸收层82往复而透射两次。其结果,在导光板60内行进的光在第二区域行进的期间内从光吸收层82透射124次。若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为95%,则以45°在光吸收层82内传输的光的光路长为光吸收层82的厚度的√2倍。光路长越长,相应地透射率越低,约为93%。因此,通过从光吸收层82透射124次,约99.99%的光被光吸收层82吸收,其余的约0.01%的光进入第三区域。由此可知,通过在第二区域设置光吸收层82,从而能够吸收成为杂散光的原因的光的大部分。在该情况下,将导光板60的透射率设为100%。

另外,若光从光吸收层82透射60次,则在第二区域未被吸收而进入第三区域的光约为入射光的1.3%,其在第三区域作为杂散光取出。但是,取出的光的光量少,因此在局部调光时不存在对比度下降而成为问题的情况。按照上述方式,通过将正面透射率为95%或更大的光吸收层82设置在导光板60、61的a面上,从而能够使光吸收层82吸收成为杂散光的光的大部分。本发明的发明人进一步详细研究的结果获知,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的光吸收层82是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光吸收层。通过设置这种光吸收层82,从而使作为杂散光取出的光大幅度减少,因此能够使局部调光时的对比度降低至不会成为问题的程度。

另外,在从背光单元70的led65c、65d射入的光射入光学片层91的期间内,在从设置于导光板60、61的多个光吸收层82透射的情况下,多个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的累加值小于一个导光板的正面透射率。因此,优选通过调整所使用的黑色颜料的浓度及黑色图案的合计面积比率,使光透射的光吸收层的累加透射率为95%至99%。

图10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背光单元70中,从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取出的光向导光板60的外部射出的光路径的图。在使光从光吸收层82透射一次时的透射率与上述情况相同为93%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从led65c射入导光板61的光利用在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81取出到显示面侧和背面侧。取出到背面侧的光由在导光板61背面设置的反射片层92反射。反射的光依次透射导光板61、光吸收层82、导光板60而射入光学片层91。从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依次透射光吸收层82、导光板60射入光学片层91。光从光吸收层82透射一次时的透射率为93%,因此从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取出到显示面侧和背面侧的光均仅从光吸收层82透射一次,其93%射入光学片层91。因此,透射光学片层91从背光单元70射出的光的亮度降低很小。

这种光吸收层82并非吸收特定颜色的光,能够使用吸收全部波长光的黑色颜料形成。此时,为了使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使用调整了成为光吸收层82的黑色颜料的浓度的“稀黑色颜料”,或适当调整通常10μm左右的光吸收层82的膜厚。另外,在导光板60、61上形成这种光吸收层82的方法包括丝网印刷、使用光刻胶的光刻法等。

图11是对背光单元70进行了二维局部调光驱动时的图。在图11所示的背光单元70中,两片导光板60、61分别被分割为四个区域,在各导光板60、61的c面和d面分别各配置五个led65c、65d。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及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a面形成光吸收层82,对在导光板60、61上配置的合计20个led65c、65d的亮度进行独立控制。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使从在背光单元70上设定的20个区域分别射出的光的亮度独立变化的二维局部调光。由此,能够抑制在液晶面板20上显示的图像的对比度降低。

<1.4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即使应利用在导光板60的第一区域设置的出光图案81取出的来自led65c的光未取出而进入第二区域,也通过反复入射至在第二区域形成的光吸收层82而由第二区域吸收其大部分。由此,来自led65c的光中的未从第一区域取出的光,基本不会由原本设置在应取出来自led65d的光的第三区域中的出光图案81取出,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杂散光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另外,由于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高达95%至99%,因此从led65c、65d射出的光即使通过形成有光吸收层82的导光板60、61,也不会使其亮度大幅度降低。

<1.5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光吸收层82形成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及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a面。但是,如图12所示,也可以使光吸收层82b形成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及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b面。或者,如图13所示,也可以使光吸收层82a、82b分别形成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a面和b面、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a面和b面。并且,如图13所示,在各导光板60、61的两个面分别设置正面透射率为95%的光吸收层82a、82b的情况下,从光吸收层82a和光吸收层82b连续透射的光的正面透射率的累加值降低至约90%。因此,优选通过调整构成光吸收层82的黑色颜料的浓度或光吸收层82的膜厚,使从光吸收层82a和光吸收层82b连续透射的光的正面透射率的累加值为95%以上。

图14是表示在图5及图6所示的设有各种形状棱镜80的导光板60的b面形成的光吸收层82b的图。如图14所示,在形成有v字槽形状的棱镜80的导光板60中,在棱镜80内埋入光吸收层82。另外,在形成有突起形状或梯形突起形状的棱镜80的导光板60中,在各棱镜80间的导光板60的表面形成光吸收层82b。但是,在图6所示的柱面形状的棱镜80中,由于导光板60的表面由棱镜80完全覆盖,因此无法在其b面形成光吸收层82b。并且,图14是对导光板60进行说明,但导光板61也是同样的。

图15是将三片导光板60至62依次层叠而成的背光单元70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将三片导光板60至62层叠,导光板60和导光板62分别分割为四个区域,其所夹的导光板61分割为五个区域。因此,在图15中,以各出光图案81在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为了方便将导光板60至62分为第一至第六区域的六个区域记载。在导光板60至62的各c面上分别配置有led65c,在各d面上分别配置有led65d。在导光板60的第一及第四区域、导光板61的第二及第五区域、导光板62的第三及第六区域的各a面分别形成有出光图案81,上述各区域成为发光区域。各发光区域以在使导光板60至62重合时在层叠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各导光板60至61的两个发光区域所夹的区域的b面分别形成有光吸收层82。例如在导光板60中,如图15所示,从led65c射出的光中的穿出了第一区域的光的大部分光由第二及第三区域的光吸收层82吸收,因此几乎没有进入第四区域的光。其结果,从led65c射出的光基本不会从第四区域取出而成为杂散光。同样地,从led65d射出的光中的穿出了第四区域的光的大部分由第二及第三区域的光吸收层82吸收,因此基本没有进入第一区域的光。其结果,从led65c射出的光的大部分从第一区域取出,从led65d射出的光的大部分从第三区域取出。导光板61及导光板62也是同样的。

图16是表示从导光板60的第四区域取出到背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16所示,从led65d射入导光板60并从第四区域取出到背面侧的光,透射分别在导光板61及导光板62上形成的光吸收层82射入反射片层92,由反射片层92反射。反射的光再次透射分别在导光板62及导光板61上形成的光吸收层82后,从导光板60的第四区域射出。在该情况下,直到从导光板60取出到背面侧的光射出到显示面侧,合计透射光吸收层四次。若使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为95%,则从光吸收层82透射四次时的透射率降低至约75%。因此,通过调整构成光吸收层82的黑色颜料的浓度或光吸收层82的膜厚,在背光单元70的第一至第六区域的任一区域中,均优选使在射入的光射出之前透射的一个或多个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的累加值达到95%以上。

<2.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包含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及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2.1背光单元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除了光吸收体的构成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对光吸收体进行说明。

<2.2光吸收体>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图17的(a)是导光板60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图17的(b)是导光板61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如图17的(a)所示,在导光板60的第一及第三区域的a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有用于取出光的出光图案81。如图17的(b)所示,在导光板61的第二及第四区域的a面也形成有出光图案81。

在导光板60的第一区域与第三区域所夹的第二区域的a面上,为了使穿出了第一区域的来自led65c的光不进入第三区域,且使穿出了第三区域的来自led65d的光不进入第一区域,形成有作为吸收这些光的光吸收体发挥作用的多个黑色图案83。同样地,在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也形成有作为吸收光的光吸收体发挥作用的多个黑色图案83。

例如,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中,黑色图案83由吸收率为90%至100%(透射率为0至10%)的黑色颜料形成,以全部黑色图案83相对于第二区域的合计面积比率为5%以下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使形成有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0的正面透射率为95%以上。同样地,在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中,也能够通过以相对于第三区域的合计面积比率为5%以下的方式形成黑色图案83,使形成有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1的正面透射率为95%以上。使形成有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0及导光板61的正面透射率为95%以上的理由,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为95%以上的理由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并且,本发明的发明人进一步详细研究后了解,能够用于形成黑色图案83的黑色颜料为吸收率90%至100%的黑色颜料。

黑色图案83的形状例如如图17的(a)及图17的(b)所示,优选圆形且其直径为0.1mm以下。其理由在于,若使黑色图案83的直径大于0.1mm,则在将来自该背光单元的光作为背景光向液晶面板照射使其显示图像时,观赏者会在显示图像中看到黑色图案83。并且,黑色图案83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形,也可以是例如最大外径尺寸为0.1mm以下的多边形等。另外,黑色图案83的膜厚典型来说是10μm。

作为在导光板60、61的a面形成这种黑色图案83的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存在丝网印刷、使用光刻胶的光刻法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黑色图案83仅形成在导光板60、61的a面上。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也可以将黑色图案83仅形成在导光板60、61的b面上,或者分别形成在a面和b面的两个面上。任何一种情况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表示其情况的附图及详细说明。

<2.3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形成黑色图案83的黑色颜料的吸收率为90%至100%,因此射入黑色图案83的光大致可靠地由黑色图案83吸收。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变为杂散光的光,因而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由局部调光引起的显示图像对比度的降低。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有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0、61的正面透射率表现出高的值,为未形成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0、61的正面透射率的95%至99%,因此从led65c、65d射出的光即使透射形成有黑色图案83的导光板60、61,也能够不使其亮度大幅度降低。

<3.第三实施方式>

包含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及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3.1背光单元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除了光吸收体的具体构成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对光吸收体进行说明。

<3.2光吸收体>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图18的(a)是导光板60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图18的(b)是导光板61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如图18的(a)所示,在导光板60的第一及第三区域的a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有用于取出光的出光图案81。同样地,如图18的(b)所示,在导光板61的第二及第四区域的a面也形成有用于取出光的出光图案81。

在导光板60及导光板61的b面分别形成有从c面延伸至d面的棱镜80。在这种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及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中形成有作为光吸收体发挥作用的多条狭缝84。各狭缝84沿与棱镜80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其宽度典型来说是100μm。在各狭缝84的内部埋入有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因此,射入狭缝84的光大致全部被吸收。

图1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70的导光板60内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19所示,在导光板60的侧面(c面)配置的从led65c射出的光中的、未在形成有出光图案81的第一区域取出而进入第二区域的光,被在第二区域形成的多条狭缝84中的某一条狭缝吸收。第二区域形成的各狭缝84以沿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其深度为从b面的表面到导光板60的厚度的60%以下的方式形成。狭缝84的深度越深,能够吸收越多的光,但导光板60的强度越弱。因此,优选狭缝84的深度为导光板60的厚度的60%以下。按照上述方式,通过在导光板60上形成狭缝84,从而进入第二区域的光容易射入狭缝84的侧面,且只要射入狭缝84一次就大致可靠地被埋入在狭缝84中的黑色颜料吸收,因此穿出第二区域而进入第三区域的光大幅度减少。

另外,如图18的(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全部狭缝84的开口部相对于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b面的面积的合计面积比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也优选1%至5%。因此,通过调整各狭缝的宽度及狭缝的数量,调整狭缝84的开口部的合计占有面积相对于b面的面积的比率。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包含埋入有黑色颜料的狭缝84的导光板60的正面透射率为95%以上。并且,在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形成的狭缝的形状及功能也与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形成的狭缝84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存在将例如埋入有黑色颜料的狭缝84这种埋入有光吸收物质的槽或在侧面涂布有光吸收物质的槽称为“光吸收槽”的情况。

<3.3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埋入狭缝84的黑色颜料的吸收率为90%至100%,因此射入狭缝84的光大致可靠地被狭缝吸收。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成为杂散光的光,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由局部调光引起的显示图像对比度的降低。另外,形成有狭缝84的导光板60、61的正面透射率表现出高的值,为未形成狭缝84的导光板60、61的正面透射率的95%至99%,因此透射形成有狭缝84的导光板60、61射出到显示面侧的光基本不受黑色图案83的影响。由此,从led65c、65d射出的光即使透射形成有狭缝84的导光板60、61,也能够避免其亮度大幅度降低。

<3.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狭缝84仅形成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b面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狭缝84仅形成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a面上,或形成在a面和b面这两个面上。图20是表示仅将狭缝84a形成在导光板60的a面上的背光单元7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将狭缝84a、84b分别形成在导光板60的a面和b面这两个面上的背光单元70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如图20及图21所示,例如在导光板60中,由于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在第二区域形成的狭缝84吸收未由作为发光区域的第一区域取出而透射的光,因此能够大幅度减少未由第二区域取出而由第三区域取出的成为杂散光的光。并且,在图21的情况下,优选对应的狭缝84a、84b的深度的合计为导光板60的厚度的60%以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吸收槽的一例对狭缝84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取代狭缝84形成梯形的槽85。图22是表示穿过形成有狭缝84的导光板60而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图23是表示穿过形成有梯形的槽85的导光板60而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23所示,由于在导光板60形成的梯形的槽85的b面上的开口部的面积大于狭缝84的开口部的面积,因此b面上的梯形的槽85的合计面积比率大于图22所示的狭缝84的合计截面积比率。因此,从下层的导光板61的发光区域取出的光容易被梯形的槽85吸收,导光板60的正面透射率降低。其结果,与狭缝84的情况相比,射出到显示面侧的光减少。因此,需要通过使梯形的槽85数量减少或其宽度减小而使合计面积比率减小,使导光板60的正面透射率增大。另一方面,梯形的槽85由于与狭缝84相比开口部的面积较大,因此还具有容易形成的优点。并且,光吸收槽的形状不限定于狭缝84或梯形的槽85,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将黑色颜料84d埋入在狭缝84的内部或梯形的槽85中。但是,也可以如图24所示,将黑色颜料84d以覆盖狭缝84或梯形的槽85的至少侧面的方式涂布。在任一情况下,射入狭缝84等的光均由涂布在其侧面的黑色颜料84d吸收,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包含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及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图示及说明。

<4.1背光单元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除了光吸收体的具体构成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对光吸收体进行说明。

<4.2光吸收体>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图25的(a)是导光板60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图24的(b)是导光板61的俯视图及剖视图。如图25的(a)所示,在导光板60的第一及第三区域的a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形成有用于取出光的出光图案81。同样地,如图25的(b)所示,在导光板61的第二及第四区域的a面上也形成有出光图案81。在各导光板的表面分别形成有从c面延伸至d面的棱镜80。棱镜80设置用于使得从led65c射出而从c面朝向d面行进的光、及从led65d射出而从d面朝向c面行进的光均不会向左右偏斜。

在导光板60中,棱镜80中的第二区域的棱镜80成为埋入有黑色颜料的棱镜86,也作为对穿出第一区域或第三区域而入射到第二区域的光进行吸收的光吸收槽发挥作用。在导光板61中,棱镜80中的第三区域的棱镜80成为埋入有黑色颜料的棱镜86,也作为对穿出第二区域或第四区域而入射到第三区域的光进行吸收的光吸收槽发挥作用。

在该情况下,埋入棱镜86的黑色颜料可以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淡黑色颜料,也可以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但是,很难通过仅在导光板60的整个面形成的棱镜80中的第二区域的棱镜80中埋入黑色颜料而形成棱镜86,或仅在导光板61的整个面形成的棱镜80中的第三区域的棱镜80中埋入黑色颜料形成棱镜86。例如,在向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棱镜80埋入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时,该黑色颜料也会被埋入在成为发光区域的第一区域及第三区域形成的至少一部分棱镜80。由此,产生应从成为导光板60的发光区域的第一区域或第三区域取出的光的一部分光被埋入的黑色颜料吸收的问题。因此,优选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棱镜86中埋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用于形成光吸收层82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黑色颜料。对于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棱镜也是同样的。

图26是表示从led65c发出的光一边与在导光板60上形成的棱镜80接触一边从第一区域朝向第三区域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26所示,从led65c射出的光穿出形成有出光图案81的第一区域而进入第二区域,在第二区域中一边反复由作为光吸收槽发挥作用的棱镜86反射,一边朝向第三区域行进。按照上述方式,光一边在第二区域内行进,一边每当射入棱镜86即由埋入在棱镜86中淡黑色颜料逐渐吸收。其结果,在穿出第二区域进入至第三区域时,从第一区域进入第二区域的光大幅度减少。由此,在第三区域中作为杂散光取出的光减少,能够抑制图像的对比度降低。

图27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背光单元70中,从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取出的光射出到导光板60外部的光路径的图。如图27所示,从led65c射出的光由导光板61的第二区域形成的出光图案81取出到显示面侧及背面侧。取出到背面侧的光由在导光板61的背面设置的反射片层92反射。反射的光依次透射导光板61、棱镜86、导光板60射入显示面侧的光学片层91。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依次透射棱镜86、导光板60射入显示面侧的光学片层91,取出到显示面侧的光依次透射棱镜86、导光板60射入显示面侧的光学片层91。因此,需要以使导光板61及导光板60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的方式,决定棱镜80的宽度、棱镜80数量及埋入棱镜80的淡黑色颜料的浓度。另外,棱镜80为了容易在内部埋入黑色颜料,优选作为槽形状的v字槽形状或梯形形状等。

另外,埋入黑色颜料的棱镜86使用在导光板60、61的b面形成的棱镜80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缩短导光板60、61的制造工序。由此,能够减少导光板60、61的制造成本。

<4.3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埋入棱镜86的黑色颜料的正面透射率为95%至99%,因此未在第一区域取出的光反复射入第二区域的棱镜86,从而其大部分由第二区域吸收。由此,来自led65c的光中的未从第一区域取出的光,基本不会由原本应取出来自led65d的光的在第三区域设置的出光图案81取出,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杂散光使图像的对比度降低。另外,由于导光板60、61的正面透射率高达95%至99%,因此透射形成有棱镜86的导光板60、61射出到显示面侧的光基本不受棱镜86的影响。由此,从led65c、65d射出的光即使透射形成有狭缝84的导光板60、61,也能够避免其亮度大幅度降低。

另外,由于将在棱镜80的一部分埋入黑色颜料的棱镜86作为光吸收槽使用,因此能够缩短导光板60、61的制造工序。由此,能够减少导光板60、61的制造成本。

<4.4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黑色颜料埋入在导光板60、61的b面形成的棱镜86的一部分,从而棱镜86不仅具有使射入的光直进的功能,也作为光吸收槽发挥作用。但是,也可以独立于棱镜80形成光吸收槽。图28是表示本变形例的背光单元的构成的俯视图及剖视图,更详细来说,图28的(a)是导光板60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图28的(b)是导光板61的俯视图和剖视图。如图28的(a)及图28的(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独立于棱镜80而在导光板60的第二区域的各棱镜80之间及在导光板61的第三区域的各棱镜80之间平行于棱镜80地形成光吸收槽87。光吸收槽87优选吸收大量射入的光,另外,光吸收槽87独立于棱镜80地形成,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优选将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埋入在光吸收槽87中。图29是表示led65c发出的光一边与导光板60形成的棱镜80接触一边从第一区域朝向第三区域行进的光的行进路径的图。如图29所示,从led65c射出的光穿出形成有出光图案81的第一区域进入到第二区域,一边在第二区域中反复进行基于棱镜80的反射一边朝向第三区域行进。按照上述方式,光在进入第二区域内时只要射入光吸收槽87一次,就大致可靠地光吸收槽87被吸收。其结果,穿出第二区域而进入第三区域的光与从第一区域进入第二区域的光相比大幅度减少。由此,在第三区域中作为杂散光取出的光减少,能够抑制图像的对比度降低。另外,对于在导光板61的形成有光吸收槽87的第三区域内行进的光也是同样的。

另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同样地,以导光板60及导光板61的正面透射率达到95%至99%的方式调整光吸收槽87的宽度和数量。由此,即使从led65c射出的光透形成有光吸收槽87的导光板60、61,也能够避免其亮度大幅度降低。

另外,也可以取代在光吸收槽87中埋入黑色颜料,在光吸收槽的侧面涂布吸收率为90%至100%的黑色颜料。在该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光吸收槽87中埋入黑色颜料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5.全部实施例共通的变形例>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构成背光单元的各导光板60、61的整个b面上,以射入的光不向左右偏斜而直进的方式形成有棱镜80。但是,也可以取代这种导光板60、61,使用由多个棱镜所构成的棱镜区域89分割为多个分割区域88的导光板60、61。图30是表示在各分割区域88的边界设有由多个棱镜构成的棱镜区域89的导光板60、61的构成的图。图28所示的导光板60、61按分割区域88具有高的限制效果,因此,从led65c射出的光的大部分从与该led65c对应的分割区域88射出。因此,取代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导光板60、61,使用图30所示的导光板60、61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本申请是主张基于2016年9月20日申请的名称为“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的日本特愿2016-182775号的优先权的申请,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

20…液晶面板

50…光源点亮电路(发光体点亮电路)

60…导光板(第一导光板)

61…导光板(第二导光板)

65…光源

65c…led(第一发光体)

65d…led(第二发光体)

70…背光单元

80…棱镜

81…出光图案

82…光吸收层

83…黑色图案

84…狭缝

85…梯形的槽

86…棱镜(光吸收槽)

87…光吸收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