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83138发布日期:2019-05-03 21:0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配件。



背景技术:

已知有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装卸的配件(例如专利文献1)。一直以来,需要将配件以能够恰当地使用的状态装附于相机机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439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第1方案涉及的配件,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装卸,所述相机机身具备:拍摄元件,在将相机机身摆放成横向位置时是具有上边和下边以及右边和左边的矩形形状,以光轴为中心,供被拍摄体光入射;机身侧端子组,包括在所述拍摄元件的所述上边的上部配置的多个机身侧端子;机身侧装配件,配置于所述拍摄元件以及所述机身侧端子组的外侧,是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以及多个机身侧突出部,从所述机身侧装配件朝向内径方向突出,所述多个机身侧突出部分别配置于由机身侧第1直线和机身侧第2直线划分出的4个区域,所述机身侧第1直线通过所述机身侧端子组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以及所述光轴,所述机身侧第2直线与所述机身侧第1直线在所述光轴处正交,所述配件具备:配件侧装配件,是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与所述机身侧装配件接触;圆筒部,从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内周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配件侧端子组,配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包括在装附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机身侧端子接触的多个配件侧端子;第1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2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3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4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所述配件通过在所述光轴上的预定位置处与光轴大致正交的面内从插入位置到装附位置向第1方向旋转第1角度而装附于所述相机机身,所述插入位置是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向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之间插入的位置,所述装附位置是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分别与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相对的位置,第2中心角度比所述第1角度小,所述第2中心角度由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和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形成。

发明的第2方案涉及的配件,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装卸,所述相机机身具备:拍摄元件,以光轴为中心,供被拍摄体光入射;机身侧装配件,配置于所述拍摄元件的外侧,是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以及多个机身侧突出部,从所述机身侧装配件朝向内径方向突出,所述配件具备:配件侧装配件,是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与所述机身侧装配件接触;圆筒部,从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内周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第1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2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3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4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所述配件通过在所述光轴上的预定位置处与光轴大致正交的面内从插入位置到装附位置向第1方向旋转第1角度而装附于所述相机机身,所述插入位置是在光轴上的预定位置处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向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之间插入的位置,所述装附位置是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分别与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相对的位置,第2中心角度比所述第1角度小,所述第2中心角度由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和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形成。

发明的第3方案涉及的配件,能够相对于具有机身侧装配件和机身侧端子的相机机身装卸,具备:配件侧装配件,是以向所述相机机身入射的光的光轴为中心的圆环状,与所述机身侧装配件接触;圆筒部,从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内周缘部沿所述光轴方向延伸;配件侧端子组,配置于所述圆筒部的内侧,包括在装附于所述相机机身时与所述机身侧端子接触的多个配件侧端子;第1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2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第3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4配件侧突出部,从所述圆筒部朝向所述配件侧装配件的外周方向突出,在以所述光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所述配件通过在所述光轴上的预定位置处与光轴大致正交的面内从插入位置到装附位置向第1方向旋转第1角度而装附于所述相机机身,所述插入位置是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向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之间插入的位置,所述装附位置是所述第1配件侧突出部至所述第4配件侧突出部分别与对应的各机身侧突出部相对的位置,第2中心角度比所述第1角度小,所述第2中心角度由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和将所述第2配件侧突出部的所述圆周方向的另一端与所述光轴连结的直线形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相机系统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相机机身的装配件(mount)面的主视图。

图3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相机机身的装配件面的主视图。

图4是机身侧装配件中的板簧的主视图。

图5是从相机机身侧观察时的更换镜头的装配件面的主视图。

图6是从相机机身侧观察时的更换镜头的装配件面的主视图。

图7是更换镜头的装配件面的立体图。

图8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插入位置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主视图。

图9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装附位置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主视图。

图10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装附方向的过旋转状态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11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拆卸方向的过旋转状态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侧视图。

图12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第1误插入状态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主视图。

图13a、b、c是从更换镜头侧观察时的第2误插入状态、第3误插入状态、第4误插入状态下的机身侧爪部和镜头侧爪部的主视图。

标号说明

1…相机系统,2…相机机身,3…更换镜头,44…装附方向,210…机身侧装配件,211…基准面,212…开口,213…板簧,220…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70…拍摄元件,290…机身侧爪部,309…锁定销用滑动面,310…镜头侧装配件,311…基准面,312…圆筒部,320…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60…拍摄光学系统,390…镜头侧爪部,b1~b4…机身侧第1直线~第4直线,l1~l4…镜头侧第1直线~第4直线,b5…直线,o…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相机系统1的结构的概要的剖视图。相机系统1包括相机机身2和作为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卸的配件的一例的更换镜头3。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卸的配件的其他例子可以举出安装适配器(mountadaptor)、望远倍率镜(teleconverter)、广角倍率镜(wideconverter)等。

更换镜头3具有镜头侧装配件310、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镜头侧cpu330、镜头侧通信部340、镜头侧存储部350、拍摄光学系统360及驱动部370。关于镜头侧装配件310及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将在后文详述。

镜头侧cpu330由微型计算机及其外围电路等构成。镜头侧通信部340与相机机身2之间进行预定的数据通信。镜头侧通信部340连接于在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设置的镜头侧端子(后述)和镜头侧cpu330。镜头侧存储部350是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镜头侧存储部350连接于镜头侧cpu330。在镜头侧存储部350中预先存储镜头侧cpu330要执行的预定的控制程序等。镜头侧cpu330通过从镜头侧存储部350读入控制程序并执行程序,来进行更换镜头3的控制。

拍摄光学系统360使被拍摄体像成像于后述的拍摄元件270的拍摄面。拍摄光学系统360的光轴o与镜头侧装配件310及后述的机身侧装配件210的中心位置一致。图1的拍摄光学系统360概略地包括透镜(lens)361、聚焦透镜(focusinglens)362及透镜363。聚焦透镜362是调节被拍摄体像的成像位置的透镜。驱动部370连接于镜头侧cpu330,具有未图示的致动器等。驱动部370利用该致动器等使聚焦透镜362在光轴o的方向(+z、-z方向)上进退移动。

相机机身2具有机身侧装配件210、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机身侧cpu230、机身侧通信部240、机身侧存储部250、供电部260及拍摄元件270。关于机身侧装配件210及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将在后文详述。

机身侧cpu230由微型计算机及其外围电路等构成。此外,机身侧cpu230进行机身的各种控制。机身侧通信部240与更换镜头3之间进行预定的数据通信。机身侧通信部240连接于在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设置的多个机身侧端子(后述)和机身侧cpu230。

机身侧存储部250是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机身侧存储部250连接于机身侧cpu230。在机身侧存储部250中预先存储机身侧cpu230要执行的预定的控制程序等。机身侧cpu230通过从机身侧存储部250读入控制程序并执行程序,来进行相机机身2的控制。

供电部260具有电源,对相机机身2内的装置及更换镜头3进行电力的供给。供电部260连接于在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设置的机身侧端子(后述)和机身侧cpu230。拍摄元件270例如是ccd、cmos等固体拍摄元件。拍摄元件270连接于机身侧cpu230,拍摄被拍摄体并输出拍摄信号。关于所输出的拍摄信号的处理,省略说明。

(镜头装配件机构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系统1具备所谓的卡口(bayonet)式镜头装配件机构。以下,依次对相机机身2所具有的机身侧装配件210和更换镜头3所具有的镜头侧装配件310进行说明。

(机身侧装配件210)

图2、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从更换镜头3侧观察时的相机机身2的装配件的图。标号44表示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装附时的更换镜头3的旋转方向,是从+z方向观察时的旋转方向、即装附方向44。图2、图3示出将相机机身2以横向位置保持(水平方向保持)进行摆放的状态。如图2所示,对于矩形形状的拍摄元件270而言,在将相机机身2摆放成横向位置时,传感器270的长边方向成为水平方向即横向方向。即长边成为上边和下边,短边成为右边和左边。

图2的实线所示的在相机机身2的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机身侧第1直线b1是在使用相机系统1的拍摄者将相机机身2摆放成横向位置时从拍摄者观察时的上下方向。图2的实线所示的在相机机身2的水平方向x上延伸的机身侧第2直线b2是在使用相机系统1的拍摄者将相机机身2摆放成横向位置时从拍摄者观察时的左右方向。

此外,图2的x方向是水平方向、横向方向,y方向是垂直方向,纵向方向。

机身侧第1直线b1和机身侧第2直线b2在光轴o(中心)上正交。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的直线b3和b4,是沿着与机身侧第1直线b1及机身侧第2直线b2在拍摄元件270的光轴o上以45度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线。将这些直线b3和b4设为机身侧第3直线b3、机身侧第4直线b4。

相机机身2的装配件具备在图1中前述的机身侧装配件210及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机身侧装配件210具备具有固定的宽度且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配置的环状的基准面211。机身侧装配件210还具有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2爪部290b、机身侧第3爪部290c及机身侧第4爪部290d。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4个突出部即机身侧第1爪部290a~第4爪部290d统称为机身侧爪部290。

机身侧爪部290沿着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圆形的开口212以互相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如图2所示,机身侧第1爪部290a配置于右上的位置,机身侧第2爪部290b配置于左上的位置,机身侧第3爪部290c配置于左下的位置,机身侧第4爪部290d配置于右下的位置。机身侧第1爪部290a配置于比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上侧且比机身侧第1直线b1靠右侧的区域,机身侧第2爪部290b配置于比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上侧且比机身侧第1直线b1靠左侧的区域,机身侧第3爪部290c配置于比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下侧且比机身侧第1直线b1靠左侧的区域,机身侧第4爪部290d配置于比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下侧且比机身侧第1直线b1靠右侧的区域。

机身侧第1爪部290a和机身侧第3爪部290c分别配置于机身侧第4直线b4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机身侧第2爪部290b和机身侧第4爪部290d分别配置于机身侧第3直线b3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

此外,如图2所示,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4爪部290d各自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即中央部,不与机身侧第3直线b3、机身侧第4直线b4重合。

如图3所示,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具体而言,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最长,机身侧第3爪部290c第二长,机身侧第4爪部290d第三长,机身侧第2爪部290b最短。

将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1是约47度,处于46.5度~47.5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3是约42.5度,处于42.0度~43.0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4是约42度,处于41.5度~42.5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2是约40度,处于40.0度~41.0度之间。

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径向的长度(爪部的高度)分别相同。另外,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爪部的厚度)分别相同。

机身侧爪部290从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开口212朝向光轴o(拍摄元件270的中心)突出,在开口212的圆周上具有存在机身侧爪部290的部分和不存在机身侧爪部290的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开口212的圆周上的机身侧第1爪部290a与机身侧第4爪部290d之间的空间280a称作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

此外,也将插拔部称为装附/拆卸部。在装附时和拆卸时,镜头侧爪部290a~290d通过该装附/拆卸部。

同样,将机身侧第1爪部290a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b之间的空间280b称作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将机身侧第2爪部290b与机身侧第3爪部290c之间的空间280c称作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将机身侧第3爪部290c与机身侧第4爪部290d之间的空间280d称作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将这4个空间即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第4插拔部280d统称为机身侧插拔部280。

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具体而言,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最长,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第二长,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第三长,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最短。

将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3是约51度,处于51.0度~52.0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1是约50度,处于50.0度~51.0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4是约46度,处于45.5度~46.5度之间。

将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2是约39度,处于39.0度~40.0度之间。

当然,4个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角度α1~α4与4个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的角度β1~β4的合计值是360度。

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形成于机身侧第3直线b3的上侧且机身侧第4直线b4的下侧的区域,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形成于机身侧第3直线b3的上侧且机身侧第4直线b4的上侧的区域,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形成于机身侧第3直线b3的下侧且机身侧第4直线b4的上侧的区域,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形成于机身侧第3直线b3的下侧且机身侧第4直线b4的下侧的区域。

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和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分别形成于机身侧第2直线b2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和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分别形成于机身侧第1直线b1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

此外,如图2所示,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各自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即中央部不与机身侧第1直线b1、机身侧第2直线b2重合。

在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开口212的内侧设置有由多个机身侧端子构成的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具有与环状的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形状对应的圆弧状的形状。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配置于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开口212的内周侧且拍摄元件270的上部,优选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配置于拍摄元件270的上部的中央。也就是说,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周向上的中心优选位于机身侧第1直线b1上。

机身侧第1爪部290a配置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右上区域,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配置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左上区域。由此,将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比将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角度α1与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角度β2相加而得到的角度小。

如上所述,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具有多个机身侧端子。多个机身侧端子(称作机身侧端子组)以呈圆弧状排列的方式配置于拍摄元件270的上边的上部。机身侧端子分别是导电性的销。机身侧端子由未图示的弹簧等朝向-z方向(图1)按压。

在此,-z方向即是从相机机身2朝向更换镜头3的方向,且是朝向被拍摄体的方向。另外,+z方向即是从更换镜头3朝向相机机身2的方向,且是朝向拍摄元件270的方向。

机身侧装配件210具有供锁定销214贯通的孔。在图2和图3中,供锁定销214贯通的孔配置于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右上区域。也就是说,在机身侧装配件210的环状的基准面211中,锁定销214的孔配置于存在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区域与存在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区域之间。锁定销214由未图示的弹簧等朝向-z方向(被拍摄体侧)按压。通过按压未图示的锁定解除按钮,锁定销214能够对抗弹簧的作用力而向+z方向(拍摄元件270侧)移动。

图4是从更换镜头3侧观察卸下机身侧装配件210后的相机机身2的装配件时的示意图。在与第1机身侧爪部290a对应的位置、即第1机身侧爪部290a的背侧设置有第1板簧213a。

同样,在与第2机身侧爪部290b对应的位置、即第2机身侧爪部290b的背侧设置有第2板簧213b,在与第3机身侧爪部290c对应的位置、即第3机身侧爪部290c的背侧设置有第3板簧213c,在与第4机身侧爪部290d对应的位置、即第4机身侧爪部290d的背侧设置有第4板簧213d。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4个第1板簧213a~第4板簧213d统称为板簧213。板簧213配置于机身侧爪部290的面向拍摄元件270的面,将对应的镜头侧爪部(后述)390朝向拍摄元件270侧(+z方向)按压。

如图4所示,在将光轴o和第1板簧213a的装附方向44(图2中图示)的后端部即终端部连结的直线b5附近配置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装附方向44的后端部。第2板簧213b、第3板簧213c、第4板簧213d以第1板簧213a为起点而绕着光轴o以大致90度间隔配置。

(镜头侧装配件310)

图5、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从相机机身2侧观察(从更换镜头3的后方观察)时的更换镜头3的装配件的图。图5的实线所示的在更换镜头3的垂直方向y上延伸的镜头侧第1直线l1是在使用相机系统1的拍摄者将相机机身2摆放成横向位置保持时从拍摄者观察时的上下方向。另外,图5的实线所示的在更换镜头3的水平方向x上延伸的镜头侧第2直l2线是在使用相机系统1的拍摄者将相机机身2摆放成横向位置保持时从拍摄者观察时的左右方向。

镜头侧第1直线l1和镜头侧第2直线l2在更换镜头3的光轴o(中心)上正交。如图5的点划线所示,将沿着与镜头侧第1直线l1及镜头侧第2直线l2在光轴o上以45度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线设为镜头侧第3直线l3、镜头侧第4直线l4。在将更换镜头3以能够使用的状态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机身侧第1直线b1与镜头侧第1直线l1一致,机身侧第2直线b2与镜头侧第2直线l2一致,机身侧第3直线b3与镜头侧第4直线l4一致,机身侧第4直线b4与镜头侧第3直线l3一致。此外,各直线彼此也可以不是完全一致,也可以在能够将更换镜头3以能够恰当地使用的状态装附于相机机身2的范围内产生了偏差。

更换镜头3的装配件具备在图1中前述的镜头侧装配件310及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镜头侧装配件310形成为以更换镜头3的光轴o为中心的圆环形状,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配置。镜头侧装配件310具有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与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基准面211接触的基准面311。基准面311是以光轴o为中心的圆环形状,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配置。在基准面311的光轴o方向后端面上,锁定销用滑动面309在沿着z方向的截面上朝向-z方向而形成为凹形状。锁定销用滑动面309,在更换镜头3装附期间供后述的锁定销214滑动。锁定销用滑动面309是以光轴o为中心的圆环形状,沿着与光轴o正交的面配置。

镜头侧装配件310通过使用螺钉313进行螺钉紧固而相对于在更换镜头3的内部配置的固定构件固定。在从相机机身2侧观察镜头侧装配件310的情况下,螺钉313绕着光轴o以大致90度间隔配置。另外,4个螺钉313分别配置于后述的4个镜头侧爪部390的外周。另外,螺钉313配置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周向上的两端部的外周。

镜头侧装配件310具有圆筒部312。圆筒部312在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内周缘部、即基准面311的内周缘部,在沿着光轴o的方向(以下,光轴o方向)上延伸。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圆筒部312的光轴o方向后端位于比基准面311靠相机机身2侧。镜头侧装配件310沿着圆筒部312的光轴o方向的后端部的外周以互相隔开间隔的方式具有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2爪部390b、镜头侧第3爪部390c及镜头侧第4爪部390d。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这4个突出部即镜头侧第1爪部390a~第4爪部390d统称为镜头侧爪部390。

镜头侧爪部390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圆筒部312的外周缘部朝向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外周方向突出地设置,相对于光轴o大致正交。另外,镜头侧爪部390在以光轴o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上延伸。如图5及图6所示,镜头侧第1爪部390a配置于左上的位置,镜头侧第2爪部390b配置于右上的位置,镜头侧第3爪部390c配置于右下的位置,镜头侧第4爪部390d配置于左下的位置。也就是说,镜头侧第1爪部390a配置于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上侧且比镜头侧第1直线l1靠左侧的区域,镜头侧第2爪部390b配置于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上侧且比镜头侧第1直线l1靠右侧的区域,镜头侧第3爪部390c配置于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下侧且比镜头侧第1直线l1靠右侧的区域,镜头侧第4爪部390d配置于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下侧且比镜头侧第1直线l1靠左侧的区域。

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和镜头侧第3爪部390c分别配置于镜头侧第3直线l3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镜头侧第2爪部390b和镜头侧第4爪部390d分别配置于镜头侧第4直线l4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

此外,镜头侧第3直线l3、镜头侧第4直线l4不一定通过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各自的关于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

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在光轴o方向上,机身侧爪部290配置于镜头侧装配件310与镜头侧爪部390之间。此时,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板簧213a接触,镜头侧第2爪部390b与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板簧213b接触,镜头侧第3爪部390c与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板簧213c接触,镜头侧第4爪部390d与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板簧213d接触。

镜头侧爪部390具有作为与板簧213接触而被向离开机身侧爪部290的方向施力的接触部的被施力部。此外,被施力部的形状只要镜头侧爪部390能够从板簧213受到充分的作用力即可,板簧213与被施力部的接触可以是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任一种。板簧213的形状、材质只要能够充分按压镜头侧爪部390即可,能够适当变更。

当机身侧爪部290的板簧213与镜头侧爪部390接触时,镜头侧爪部390被板簧213向沿着光轴o离开机身侧爪部290的方向(+z方向)按压。通过镜头侧爪部390被向+z方向(拍摄元件270侧)按压,镜头侧装配件310被朝向机身侧装配件210按压,相机机身2与更换镜头3的装附稳定。

此外,对于镜头侧爪部390和机身侧爪部290而言,无需使圆周方向的长度一致,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可以在板簧213能够按压镜头侧爪部390的范围内变更。另外,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的状态下,无需镜头侧爪部390的整面与机身侧爪部290的整面相对,镜头侧爪部的周向端部的位置也可以与机身侧爪部的周向端部的位置不同。

另外,对于镜头侧爪部390和机身侧插拔部280而言,无需使圆周方向的长度大致一致,相对于机身侧插拔部28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插入的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只要为其以下即可。

同样,对于机身侧爪部290和镜头侧插拔部380而言,无需使圆周方向的长度一致,相对于镜头侧插拔部38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插入的机身侧爪部29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为其以下即可。

如图6所示,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另外,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圆周方向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圆周方向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分别不同。具体而言,镜头侧第3爪部390c最长,镜头侧第1爪部390a第二长,镜头侧第4爪部390d第三长,镜头侧第2爪部390b最短。

将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7是约48.5度,处于48.0度~49.0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5是约48度,处于47.5度~48.5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8是约44度,处于43.0度~45.0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6是约36度,处于35.5度~36.5度之间。

此外,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6比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的后述的旋转角度小。

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径向的长度(爪部的高度)大致相同。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光轴o方向的长度(爪部的厚度)大致相同。

此外,镜头侧爪部390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在不会给与相机机身2的装附状态带来影响的范围内将一部分切口。即使在假设对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一部分进行了切口的情况下,也将配置于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相对的区域的突出部及切口部分合起来的整体设为镜头侧第1爪部390a。关于其他的镜头侧第2~第4爪部390b~390d也是同样的。作为切口方法,可以以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在周向上划分为2个以上的方式切口,也可以以缺少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一部分的方式切口,还可以以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至少一部分的径向的长度变短的方式切口。因此,镜头侧爪部390也可以将镜头侧第3直线l3或镜头侧第4直线l4上的一部分切口。

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周向的长度也可以在插入时通过对应的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的范围内变更。关于镜头侧第2爪部390b、镜头侧第3爪部390c、镜头侧第4爪部390d也是同样的。

而且,圆筒部312的径向的厚度能够适当变更,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比本实施方式的圆筒部312向内径侧突出的形状。

镜头侧爪部390从圆筒部312的外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圆筒部312的外周上具有存在镜头侧爪部390的部分和不存在镜头侧爪部390的空间部分。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圆筒部312的外周上的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镜头侧第4爪部390d之间的空间380d称作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同样,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镜头侧第2爪部390b之间的空间380b称作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与镜头侧第3爪部390c之间的空间380c称作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将镜头侧第3爪部390c与镜头侧第4爪部390d之间的空间380d称作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

将这4个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第4插拔部380d统称为镜头侧插拔部380。

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分别不同。具体而言,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最长,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第二长,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第三长,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最短。

将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6是约50度,处于49.5度~50.5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5是约45度,处于44.5度~45.5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8是约44.5度,处于44.0度~45.0度之间。

将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β7是约44度,处于43.5度~44.5度之间。

当然,4个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角度α5~α8与4个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的角度β5~β8的合计值是360度。

另外,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和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分别配置于镜头侧第2直线l2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和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分别配置于镜头侧第1直线l1的线上且以光轴o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区域。

此外,镜头侧第1直线l1和镜头侧第2直线l2不一定通过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的关于圆周方向的中心位置。

在圆筒部312的内侧设置有由多个镜头侧端子构成的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具有与环状的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形状对应的圆弧状的形状。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以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开口并行的方式配置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上部,优选如图5及图6所示那样配置于上部的中央。也就是说,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周向上的中心优选位于镜头侧第1直线l1上。

镜头侧第1爪部390a配置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左上,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配置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右上。由此,将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与将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另一端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比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角度α5与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的角度β6相加而得到的角度小。

如上所述,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具有多个镜头侧端子。多个镜头侧端子(称作镜头侧端子组)以在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内侧排成单排的方式呈圆弧状地配置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镜头侧端子组分别以导电性的接触面朝向+z方向(图1)露出的方式配置。

多个镜头侧端子的全部的接触面可以位于比镜头侧爪部390的光轴o方向后端靠+z方向处,也可以位于比镜头侧爪部390的光轴o方向后端靠-z方向处。

另外,还可以使多个镜头侧端子的一部分接触面位于比镜头侧爪部390的光轴o方向后端靠+z方向处,使其余接触面位于比镜头侧爪部390的光轴o方向后端靠-z方向处。

镜头侧装配件310具有锁定销接受部314。如图5及图6所示,锁定销接受部314配置于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左上。也就是说,锁定销接受部314配置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锁定销用滑动面309中的与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外周侧对应的部分和与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外周侧对应的部分之间。

锁定销接受部314是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容纳相机机身2的锁定销214的槽。该槽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锁定销用滑动面309朝向-z方向(图1)设置成凹形状。

在没按下相机机身2的锁定解除按钮的状态下,锁定销214的-z方向端部(被拍摄体侧的锁定销214的前端)容纳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锁定销接受部314。另外,在按下了相机机身2的锁定解除按钮的状态下,锁定销214的-z方向端部位于比锁定销用滑动面309靠+z方向处。因此,在一边按压相机机身2的锁定解除按钮一边使更换镜头3与相机机身2相对旋转时,锁定销214不与锁定销用滑动面309接触。

当向相机机身2装附更换镜头3时,多个机身侧端子分别与对应的多个镜头侧端子物理地接触。通过该接触,多个机身侧端子与多个镜头侧端子电连接。即,多个机身侧端子与多个镜头侧端子电导通。

如图7所示,在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基准面311与镜头侧第4爪部390d之间,沿着从圆筒部312的外周面突出的方向配置有限制销315。限制销315配置于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装附方向44的后端侧即终端侧(接近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位置)。在从更换镜头3的后方观察镜头侧第4爪部390d时限制销315的一部分配置于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背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螺纹构件将限制销315从径向外侧螺纹紧固于圆筒部312,但限制销315的形状、材质不限于此。

(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的装附方法)

接着,参照图8、图9对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的装附方法进行说明。图8、图9是示出相机机身2的机身侧爪部290与更换镜头3的镜头侧爪部390的位置关系的图,可以知道爪部彼此的抵接状态。另外,图8,图9是从被拍摄体侧朝向拍摄元件270侧观察(沿着+z方向观察)机身侧装配件210和镜头侧装配件310时的图,镜头侧装配件310相对于图5、图6发生了左右翻转。

在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安装时,首先,将在更换镜头3的外周面标注的标识(未图示)与在相机机身2的外装面标注的标识(未图示)的位置对准,使机身侧装配件210与镜头侧装配件310相对而向各机身侧插拔部280插入各镜头侧爪部390。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将镜头侧第1爪部390a向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插入,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插入,将镜头侧第3爪部390c向机身侧第3插拔部280c插入,将镜头侧第4爪部390d向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插入。此时,机身侧第1爪部290a向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插入,机身侧第2爪部290b向镜头侧第3插拔部380c插入,机身侧第3爪部290c向镜头侧第4插拔部380d插入,机身侧第4爪部290d向镜头侧第1插拔部380a插入。将此时的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的位置称作插入位置,将更换镜头3位于插入相机机身2的位置的状态称为插入状态。

从上述的插入位置起,使更换镜头3向图8所示的装附方向44旋转。装附方向44是在与光轴o大致正交的面内沿着以光轴o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方向。伴随于更换镜头3的旋转,机身侧第1爪部290a及板簧213a向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基准面311之间的空间进入。

详细而言,在向+z方向插入更换镜头3时,镜头侧第1爪部390a向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拍摄元件270侧(+z侧)进入,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板簧213a的拍摄元件270侧(+z侧)相对。同时,机身侧第1爪部290a及板簧213a向镜头侧第1爪部390a与基准面311之间的空间进入。同样,机身侧第2爪部290b及板簧213b向镜头侧第2爪部390b与基准面311之间的空间进入,机身侧第3爪部290c及板簧213c向镜头侧第3爪部390c与基准面311之间的空间进入,机身侧第4爪部290d及板簧213d向镜头侧第4爪部390d与基准面311之间的空间进入。此时,镜头侧端子组与机身侧端子组依次接触。

此外,虽然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沿装附方向44旋转,但也可以使相机机身2相对于更换镜头3沿装附方向44的相反方向旋转。

图9是示出从图8的插入位置起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沿装附方向44旋转了第1角度(以下称为第1旋转角度)后的图,表示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装附完成的状态。将此时的更换镜头3的位置称作装附位置。第1旋转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约40度,是38.5度~41.5度。

在装附位置下,相机机身2的锁定销214被向-z方向按压而向更换镜头3的锁定销接受部314进入。当锁定销214向锁定销接受部314进入后,限制更换镜头3用于相对于相机机身2拆卸的旋转。也就是说,当各机身侧爪部290及各镜头侧爪部390在更换镜头3的装附位置下相互相对时,机身侧装配件210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确定。

另外,镜头侧爪部390被板簧213向拍摄元件270侧(+z方向)按压,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基准面311与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基准面211接触。通过镜头侧装配件310与机身侧装配件210进行面接触且被板簧213施力,更换镜头3与相机机身2被牢固地装附。

在装附位置下,多个镜头侧端子的各镜头侧端子分别与对应的多个机身侧端子的各机身侧端子接触并电连接。

另外,将从图8的各镜头侧爪部390在插入位置下插入于对应的各机身侧插拔部280的状态到即将到图9的装附位置之前的状态称作装附期间状态。由于相机机身2的锁定销214被向-z方向按压,所以在装附期间状态时,锁定销214的-z方向端部与镜头侧装配件310的锁定销用滑动面309接触。

伴随于更换镜头3的旋转,锁定销214的-z方向端部在更换镜头3的锁定销用滑动面309上滑动。因而,从锁定销用滑动面309的锁定销接受部314起在装附方向44的相反方向上的第1旋转角度范围内,不配置固定镜头侧装配件310的固定螺钉。由于在上述相反方向的第1旋转角度范围不配置固定螺钉,锁定销214的-z方向端部在锁定销用滑动面309上滑动时不会与固定螺钉抵碰,因此能够顺滑地装卸更换镜头3。

(更换镜头3从相机机身2的拆卸方法)

在装附位置下,当用户按下相机机身的未图示的锁定解除按钮时,锁定销214从锁定销接受部314向拍摄元件270侧退避。由此,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的旋转限制被解除,能够使镜头侧装配件310相对于机身侧装配件210旋转。若一边按压未图示的锁定解除按钮一边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沿与装附方向44相反的方向(拆卸方向)旋转,则各镜头侧爪部390从与各机身侧爪部290的像侧面相对的位置向各机身侧插拔部280的位置移动,到达图8所示的插入位置。

(装附方向的过旋转状态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10对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沿装附方向44旋转了第1旋转角度以上的过旋转状态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相机机身2的机身侧第4爪部290d与更换镜头3的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点划线的上部(a)是从被拍摄体侧朝向拍摄元件270侧观察时的图,点划线的下部(b)是从侧面观察镜头装配件机构时的图。在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装附时,若用户一边按压锁定解除按钮一边使更换镜头3沿装附方向44旋转,则在装附位置下锁定销214不会进入锁定销接受部314。由此,能够从图9所示的装附位置起进一步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旋转。在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从装附位置进一步沿装附方向44进行了旋转的情况下,限制销315会与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装附方向44的后端抵接,从而防止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进一步旋转。

(拆卸方向的过旋转状态的说明)

接着,参照图11对使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沿装附方向44的相反方向(拆卸方向)超过插入位置而旋转的过旋转状态进行说明。图11是在向拆卸方向的过旋转状态下从侧面观察镜头装配件机构的一部分时的图。如图7所示,由于限制销315配置于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装附方向44的终端部,所以当将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插入后用户要使其反向旋转时,限制销315会与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装附方向44的前端抵接,从而防止更换镜头3相对于相机机身2向拆卸方向进一步旋转。

这样,限制销315与机身侧爪部290的周向端部抵接,据此防止装附方向44的过旋转和拆卸方向的过旋转双方。由于限制销315防止装附方向44的过旋转和拆卸方向的过旋转双方,所以无需准备防止装附方向44的过旋转的构件和防止拆卸方向的过旋转的构件这2个构件。

另外,由于限制销315利用机身侧爪部290的周向端部来防止过旋转,所以无需另外设置在过旋转时与限制销315抵接的构件。

(误插入状态的说明)

接着,对不将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对准而用户要在错误的位置下使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插入的误插入状态进行说明。由于在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不会通过机身侧插拔部280,所以镜头侧爪部390与机身侧爪部290在光轴o上的位置关系与插入位置下的位置关系不同。图12、图13a、图13b、图13c是示出相机机身2的机身侧爪部290与更换镜头3的镜头侧爪部39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可以知道爪部彼此的抵接状态。另外,图12、图13a、图13b、图13c是从被拍摄体侧朝向拍摄元件270侧观察(沿着+z方向观察)机身侧装配件210和镜头侧装配件310时的图,镜头侧装配件310相对于图5、图6发生了左右翻转。作为误插入状态的例子,在图12中示出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从插入位置向拆卸方向偏离了15度的状态。另外,在图13a~图13c中示出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从插入位置以90度间隔偏离的状态。

图12示出从插入位置向拆卸方向偏离了15度的状态(第1误插入状态)。如图12的影线所示,镜头侧爪部390在4个标号γ1~γ4所示的部分处与机身侧爪部290抵接,因此镜头侧爪部390不向机身侧插拔部280插入。也就是说,在第1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与机身侧爪部290在4个部位处抵接,由此可靠地防止误插入。

图13a是示出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从插入位置向拆卸方向偏离了大致90度的状态(第2误插入状态)的图。图13b是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从插入位置向拆卸方向偏离了大致180度的第3误插入状态的图。图13c是更换镜头3的标识和相机机身2的标识从插入位置向拆卸方向偏离了大致270度的第4误插入状态的图。

如图13a所示,在第2误插入状态的情况下,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标号γ5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抵碰并且γ7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2爪部290b抵碰,镜头侧第3爪部390c无法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插入。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标号γ6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4爪部290d抵碰,镜头侧第1爪部390a无法向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插入。这样,在第2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在3个部位处与机身侧爪部290抵接而防止误插入。

如图13b所示,在第3误插入状态的情况下,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标号γ8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抵碰,镜头侧第4爪部390d无法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插入。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标号γ9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3爪部290c抵碰,镜头侧第1爪部390a无法向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插入。这样,在第3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在2个部位处与机身侧爪部290抵接而防止误插入。

如图13c所示,在第4误插入状态的情况下,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标号γ10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抵碰并且γ11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2爪部290b抵碰,镜头侧第1爪部390a无法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插入。另外,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标号γ12所示的部分会与机身侧第3爪部290c抵碰,镜头侧第3爪部390c无法向机身侧第4插拔部280d插入。这样,在第4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在3个部位处与机身侧爪部290抵接而防止误插入。

(1)如上所述,在更换镜头3位于插入位置的插入状态以外的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在至少2个部位处与机身侧爪部290抵接,由此,在插入位置以外的位置下,禁止镜头侧爪部390向机身侧插拔部280插入。因此,即使要在误插入位置下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装附,爪部彼此也会在至少2个部位处抵接,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误插入。

(2)另外,在第1误插入状态~第4误插入状态下,2处以上的抵接部位中的一处抵接部位位于拍摄元件270的上边的上侧。也就是说,在误插入位置下,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中的某一个与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装附方向44前端侧的端部抵接,防止镜头侧第2爪部390b以外的、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以及镜头侧第4爪部390d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插入。

(3)如上所述,在机身侧装配件210的开口212内且拍摄元件270的上边的上部配置有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在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上部存在机身侧第1爪部290a,机身侧第1爪部290a在4个机身侧爪部290中圆周方向的长度最长。另外,在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上部存在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在4个机身侧插拔部280中最短。

因而,对于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仅能在正确的插入位置下将镜头侧第2爪部390b插入,不会向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误插入其他的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

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也不会倾斜(向与光轴o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地进入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

由此,防止在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爪部390a~390c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碰撞而损伤机身侧端子。

(4)另外,机身侧第1爪部290a虽然在误插入状态下供镜头侧爪部390中的某一个抵碰而防止误插入,但由于机身侧第1爪部290a在4个机身侧爪部290中圆周方向的长度最长,刚性高,所以也能够降低在误插入时机身侧第1爪部290a破损的可能性。

(5)另外,在第2~4误插入状态下,抵接部位中的至少一个处于夹着光轴o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抵接部位的1个是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附近且比通过光轴o的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上侧,并且抵接部位的1个比通过光轴o的机身侧第2直线b2靠下侧。因此,在第2~4误插入状态下,抵接部位是2处或3处,但由于在通过光轴o的机身侧第2直线b2的上下分别抵接,所以能够降低误插入的可能性。

(6)另外,在第1~4误插入状态下,2处以上的抵接部位中的1个位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外周侧。也就是说,在误插入位置下,机身侧第1~4爪部290a~290d的某一者与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装附方向44前端侧的端部抵接。据此,防止向镜头侧第2插拔部380b误插入其他的机身侧第2~4爪部290b~290d。总之,保护镜头侧端子。

(7)如上所述,在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上部存在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装附方向44前端侧的端部。由此,防止镜头侧第1爪部290a通过机身侧第1插拔部280a以外的机身侧插拔部280b~280d而与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碰撞从而损伤镜头侧端子。

(8)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虽然在误插入状态下与机身侧爪部290的任一者抵碰而防止误插入,但镜头侧第1爪部390a在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圆周方向的长度第二长而耐受性比较高,因此也能够降低在误插入时镜头侧第1爪部390a会破损的可能性。

(9)在此,如图8所示,镜头侧第2爪部390b通过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而配置于插入位置,在装附位置下与机身侧第2爪部290b相对。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角度α6(图6)比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角度β2(图3)小。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角度β2比从插入位置到装附位置的第1旋转角度小。

因此,通过使镜头侧第2爪部390b比第1旋转角度小,能够进一步减小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而防止在误插入状态下镜头侧第2爪部390b以外的其他的镜头侧爪部390通过。

尤其是,在镜头侧爪部390与机身侧爪部290的抵接部位是2处或3处的第2误插入状态~第4误插入状态下,能够防止镜头侧第2爪部390b以外的其他的镜头侧爪部390a、390c、390d通过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

(10)由于在机身侧第2插拔部290b的内径侧配置有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所以通过防止上述其他的镜头侧爪部390a、390c、309d通过,也能够防止该其他的镜头侧爪部390、圆筒部312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抵碰而使机身侧端子破损。

(11)此外,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角度α6也可以比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角度α5、α7、α8小。机身侧第2插拔部280b的角度β2也可以比上述镜头侧第1爪部390a、镜头侧第3爪部390c、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角度α5、α7、α8小。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将更换镜头3以能够恰当地使用的状态装附于相机机身2。尤其是,在相机机身2与更换镜头3的装附时,4个镜头侧爪部390被4个机身侧爪部290的板簧213分别向+z方向按压,因此,即使在更换镜头3和相机机身2中的任一方受到了冲击的情况下,由于突出部(镜头侧爪部390、机身侧爪部290)分别有4个,所以耐冲击性也高。

另外,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时,能够通过相机机身2及更换镜头3各自的端子而在相机机身2与更换镜头3之间进行通信、供电、控制,能够恰当地使用相机系统1。

更换镜头3的4个突出部配置于相对于将接点保持部的中心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在光轴o上以大致45度交叉的直线上,与绕着光轴o以大致90度间隔配置的4个板簧213接触而与相机机身2的4个突出部相对。由此,不管在将相机系统1摆放成横向位置(水平保持)时还是摆放成纵向位置时,耐冲击性都高。尤其是,即使更换镜头3和相机机身2中的任一方受到了上下方向的冲击,由于在将接点保持部的中心和光轴o连结的直线(图5和图7所示的b1、l1)的右侧和左侧分别配置有各2个突出部,所以也能够由2个以上的突出部来承受上下方向的冲击。

参照图2,在机身侧第3直线b3上配置机身侧第2爪部290b和机身侧第4爪部290d,在机身侧第4直线b4上配置机身侧第1爪部290a和机身侧第3爪部290c。在此,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角度α4在4个机身侧爪部290中角度第三大,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角度α2在4个机身侧爪部290中角度最小(第四大)。另外,机身侧第1爪部290a的角度α1在4个机身侧爪部290中角度最大,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角度α3在4个机身侧爪部中角度第二大。

由此,在更换镜头3和相机机身2中的任一方受到了上下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对上侧的2个突出部(机身侧第1爪部290a和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组合和下侧的2个突出部(机身侧第4爪部290d和机身侧第3爪部290c)的组合施加的力大致均等。即使在左右方向上受到了冲击的情况下,对左侧的2个突出部(机身侧第3爪部290c和机身侧第2爪部290b)的组合和右侧的2个突出部(机身侧第1爪部290a和机身侧第4爪部290d)的组合施加的力也大致均等。

参照图5,在镜头侧第3直线l3上配置镜头侧第1爪部390a和镜头侧第3爪部390c,在镜头侧第4直线l4上配置镜头侧第2爪部390b和镜头侧第4爪部390d。在此,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角度α8在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角度第三大,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角度α6在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角度最小(第四大)。另外,镜头侧第1爪部390a的角度α5在4个镜头侧爪部中角度第二大,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角度α7在4个镜头侧爪部中角度最大。

由此,在更换镜头3和相机机身2中的任一方受到了上下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对上侧的2个突出部(镜头侧第1爪部390a和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组合和下侧的2个突出部(镜头侧第4爪部390d和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组合施加的力大致均等。即使在左右方向上受到了冲击的情况下,对左侧的2个突出部(镜头侧第1爪部390a和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组合和右侧的2个突出部(镜头侧第3爪部390c和镜头侧第2爪部390b)的组合施加的力也大致均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镜头侧第3直线l3上的镜头侧第1爪部390a和镜头侧第3爪部390c中,镜头侧第3爪部390c的角度较大,在配置于镜头侧第4直线l4上的镜头侧第2爪部390b和镜头侧第4爪部390d中,镜头侧第4爪部390d的角度较大。即,在夹着光轴o相对的2个镜头侧爪部390彼此中,比镜头侧第2直线l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靠下侧的2个镜头侧爪部390较大。因而,能够利用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下侧的大的角度的镜头侧爪部390的2个以大面积来承受在将相机系统摆放成横向位置的状态下更换镜头3从下方向受到的冲击。另外,在将相机系统摆放成横向位置的状态下更换镜头3受到了来自下方向的冲击的情况下,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下侧的镜头侧爪部390在接近机身侧爪部290的方向(-z方向)受到冲击。在此,板簧213将镜头侧爪部390向离开机身侧爪部290的方向(+z方向)按压。因而,即使在将相机系统摆放成横向位置的状态下更换镜头3受到来自下方向的冲击,比镜头侧第2直线l2靠下侧的镜头侧爪部390也能够以大面积且以分别相对的机身侧爪部290的板簧213的作用力来吸收冲击,因此耐冲击性高。

在将更换镜头3装附于相机机身2的状态下,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配置于拍摄元件270的上部。在将相机系统1摆放成横向位置的状态下,向更换镜头3入射的太阳光在更换镜头3的射出侧向下侧入射,因此拍摄元件270的下侧容易产生重影(ghost),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不是在拍摄元件270的下侧而是在上侧配置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所以能够抑制重影。

4个板簧213绕着光轴o以大致90度间隔配置。由此,4个板簧213中的夹着光轴o的至少2个板簧213与2个镜头侧爪部390接触,该2个镜头侧爪部390被向+z方向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更换镜头3具备4个镜头侧爪部390。即使在更换镜头3的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的1个镜头侧爪部390发生了破损的情况下,由于至少2个镜头侧爪部390配置于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位置,所以也能够利用配置于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位置的2个板簧213进行按压。因此,即使更换镜头3的镜头侧爪部390破损而数量不足,也能够提供能够将更换镜头3以能够使用的状态装附于相机机身2的相机系统1。

另外,由于板簧213处于直线b5上(图4),所以能够将直线b5附近的镜头侧端子向机身侧端子强力按压。

也能够进行以下这样的变形,也能够将一个或多个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变形例)

也可以去掉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的1个而设为具备3个镜头侧爪部的结构。即使是3个镜头侧爪部,由于相机机身2的板簧213绕着光轴o以90度间隔配置,所以也能够从至少3个板簧213按压镜头侧爪部而装附成能够使用的状态。

也可以去掉4个镜头侧爪部390中的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2个而设为具备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2个镜头侧爪部的结构。即使是2个镜头侧爪部,由于夹着光轴o而相对且相机机身2的板簧绕着光轴以90度间隔配置,所以也能够从至少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板簧213按压镜头侧爪部而装附成能够使用的状态。此外,在设为具备夹着光轴o而相对的2个镜头侧爪部的结构的情况下,2个镜头侧爪部中的1个优选配置于接近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中心的位置。通过在接近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中心的位置配置镜头侧爪部并使其与板簧213接触,能够使镜头侧端子与机身侧端子接触而恰当地使用相机系统1。

镜头侧装配件310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树脂。另外,镜头侧装配件310的端部(镜头侧爪部390的外周侧端部、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端部、圆筒部312的光轴o方向端部等)也可以使至少一部分倾斜地形成。镜头侧装配件310的端部也可以不倾斜,也可以局部存在台阶。

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能够适当变更。尤其是,通过使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的圆周方向的端部倾斜,能够顺滑地进行从插入位置向装附位置旋转时的与机身侧端子保持部220的接触。

另外,镜头侧端子保持部320虽然具备呈圆弧状配置的多个镜头侧端子,但也可以在将更换镜头3向相机机身2装附时在与机身侧端子接触的范围内错开镜头侧端子的位置。

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长度,能够在装附位置下从板簧213受到按压的范围内适当变更。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和被施力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也可以配置于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镜头侧爪部390从板簧213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受到按压的位置也可以是与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同样,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和机身侧爪部290的圆周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也可以在装附位置下不一致。另外,镜头侧爪部39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和对应的机身侧爪部290的圆周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不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配件而举例说明了相机系统1的更换镜头3,但配件不限于更换镜头3。例如,也可以是装附于相机机身2与更换镜头3之间且变更更换镜头3的焦点距离的望远倍率镜、广角倍率镜、近摄环等。或者,也能够应用于使得能够向上述的相机机身2的装配件规格装附包括其他的装配件规格的更换镜头3的配件的安装适配器等。即,只要是装附于相机机身2的装配件而使用的配件即可,能够同样应用于任意配件。在该情况下,镜头侧爪部、镜头侧端子等相当于各配件的配件侧突出部、配件侧端子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能够相对于相机机身2装卸的配件,但上述的相机机身2也可以是使得能够向与上述的装配件规格不同的相机机身装附上述的装配件规格的更换镜头3的安装适配器,也可以设为能够向该安装适配器装附上述的配件的结构。

以上,虽然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想到的其他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