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37984发布日期:2019-05-22 03:2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扬声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内建发声功能的显示装置多将喇叭设置于面板边框或面板后侧。然而,将喇叭设置于边框的设计将压缩到面板的可视区范围。而若将喇叭设置于面板后方,当声波经过液晶层时,一方面容易扰乱液晶分子,另一方面声波会被玻璃基板吸收,而影响喇叭的音质。因此,现有技术提供的具扬声功能的显示面板仍有缺陷而有进步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承上述,本发明的其中之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将音膜设置在显示面,同时能使显示装置的画质不受音膜振动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扬声模块。显示面板具有出光面,扬声模块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其中扬声模块具有发声膜以及影像补偿膜。发声膜以及影像补偿膜沿出光面的法线方向排列,且发声膜与影像补偿膜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该出光面具有一显示区,该发声膜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于该显示区,该影像补偿膜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位于该显示区,其中该发声膜的垂直投影位于该显示区的部分与该影像补偿膜的垂直投影位于该显示区的部分彼此重叠。

其中,该发声膜用以产生一第一振动波,该影像补偿膜用以产生一第二振动波,该第一振动波与该第二振动波相位相反。

其中,更包括:一内框体,该显示面板以及该扬声模块设置于该内框体中;以及一隔离件,该隔离件连接于该扬声模块与该内框体之间。

其中,更包括:一第一支撑组件,该第一支撑组件连接于该发声膜与该影像补偿膜之间。

其中,该扬声模块与该显示面板之间具有一间距,且该显示装置更包括一第二支撑组件,该第二支撑组件连接于该扬声模块以及该显示面板之间。

其中,更包括:至少一第一致动元件,该至少一第一致动元件位于该第一支撑组件的一容置凹槽并连接于该发声膜,以使该发声膜产生一第一振动波;以及至少一第二致动元件,该至少一第二致动元件位于该第二支撑组件的一容置凹槽并连接于该影像补偿膜,以使该影像补偿膜产生一第二振动波。

其中,更包括:一外框体,该显示面板以及该扬声模块设置于该外框体中,其中该外框体具有一底部、一侧墙部以及一覆盖部,该侧墙部连接该底部与该覆盖部,而该覆盖部设置于一部分的该扬声模块上;至少一第一致动元件,位于该覆盖部的一容置凹槽并连接于该发声膜,以使该发声膜产生一第一振动波;以及至少一第二致动元件,位于该第一支撑组件的一容置凹槽并连接于该影像补偿膜,以使该影像补偿膜产生一第二振动波。

其中,更包括:一第一电极组,设置于该发声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以使该发声膜产生一第一振动波;以及一第二电极组,设置于该影像补偿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以使该影像补偿膜产生一第二振动波。

其中,该第一电极组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该第二电极组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而该多个第一微结构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与该多个第二微结构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重叠。

其中,更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层,设置于该发声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该第一电极具层有多个第一微结构;以及至少一第二电极层,设置于该影像补偿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该第二电极层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其中,该多个第一微结构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与该多个第二微结构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交错。

其中,其特征在于,该发声膜具有多个发声膜微结构,设置于该发声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该影像补偿膜具有多个影像补偿膜微结构,设置于该影像补偿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至少其中之一。

其中,更包括:多条第一导线,设置于该发声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其中之一,该多条第一导线彼此相交而呈网状排列;以及多条第二导线,设置于该影像补偿膜背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上表面以及朝向该显示面板的一下表面的其中之一,该多条第二导线彼此相交而呈网状排列,其中,该多条第一导线用以驱动该发声膜产生一第一振动波,且该多条第二导线用以驱动该影像补偿膜产生一第二振动波。

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区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区之间的一遮光区,该发声膜包括多个子发声膜,每一该子发声膜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对应于所述像素区的至少一个,且该显示装置更包括:多个第一致动元件,各该第一致动元件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该子发声膜,以使对应的该子发声膜产生一第一振动波,其中各该第一致动元件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位于该遮光区。

其中,该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像素区以及位于所述像素区之间的一遮光区,该影像补偿膜包括多个子补偿膜,每一该子补偿膜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对应于所述像素区的至少一个,且该显示装置更包括:多个第二致动元件,各该第二致动元件分别连接于对应的该子补偿膜,以使对应的该子补偿膜产生一第二振动波,其中各该第二致动元件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位于该遮光区。

其中,更包括:一共振膜,其中该共振膜包括多个导电粒子,该共振膜连接于该扬声模块的一侧部,该共振膜在该出光面的垂直投影位于该出光面的一非显示区。

其中,该影像补偿膜包括:一上电极层;一下电极层;以及一双折射分子层,设置于该上电极层与该下电极层之间,该双折射分子层具有多个补偿区,每一该补偿区具有至少一双折射分子。

其中,该发声膜用以产生一第一振动波,该影像补偿膜用以使通过每一该补偿区的光线产生一偏折,以使该显示面板发出的一光线入射该扬声模块的一入射角大致等于该光线射出该扬声模块的一出射角。

为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然而所提供的图式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显示装置的发声膜与影像补偿膜位置调换的示意图。

图3a与图3b显示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作动时的示意图。

图4至图8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9与图10为图5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1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4至图16为图1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1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化实施例。

图1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显示装置1000、1000a~1000g、

2000、2000a、3000、

3000a~3000c、4000、4000a、

5000

显示面板1

出光面10

子像素11

像素区p

遮光区b

显示区a

非显示区q

扬声模块2

发声膜21

发声膜微结构210

发声膜上表面21s1

发声膜下表面21s2

发声膜侧部21s3

子发声膜211

影像补偿膜22

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

影像补偿膜上表面22s1

影像补偿膜下表面22s2

子补偿膜221

上电极层222

下电极层223

双折射分子层224

补偿区r

双折射分子c

第一支撑组件3

容置凹槽30、30’

第二支撑组件4

容置凹槽40

第一致动元件5

第二致动元件6

外框体7

底部71

侧墙部72

覆盖部73

覆盖部容置凹槽730

内框体8

隔离件9

第一电极组91

第一电极层911、912

第一微结构910

第二电极组92

第二电极层921、922

第二微结构920

第一导线m1

第一导线垂直投影m1’

第二导线m2

第二导线垂直投影m2’

光线l

光线偏移量r1、r2

法线方向n

水平方向h

垂直投影j1-j7

间距g1、g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1至图19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的连接组件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然而,以下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悖离本发明构思精神的原则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以其它不同实施例实现本发明。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放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连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中间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连接”可以指物理及/或电性连接。再者,”电性连接”或”耦合”可为二元件间存在其它元件。

此外,应当理解,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域、层及/或部分,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而不脱离本文的教导。

本文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内容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包括”至少一个”。”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还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此外,诸如”下”或”底部”和”上”或”顶部”的相对术语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的关系,如图所示。应当理解,相对术语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的方位之外的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的”下”侧的元件将被定向在其它元件的”上”侧。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括”下”和”上”的取向,取决于附图的特定取向。类似地,如果一个附图中的装置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方”或”下方”的元件将被定向为在其它元件”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面”或”下面”可以包括上方和下方的取向。

第一实施例

以下将配合图1至图8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1以及扬声模块2。扬声模块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10,且具有发声膜21及影像补偿膜22。发声膜21及影像补偿膜22沿出光面10的法线方向n排列,因此出光面10发出作为影像显示的光线会经由发声膜21及影像补偿膜22后再向外射出。明确来说,本实施例中,影像补偿膜22设置在显示面板1与发声膜21之间,如图1所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位置可对调,亦即发声膜21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与影像补偿膜22之间,如图2所示。本发明不限制显示面板1的种类,显示面板1可例如为自发光或非自发光的显示面板。

请参阅图1,出光面10具有一显示区a,发声膜21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图1中以j1表示发声膜21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a,影像补偿膜22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图1中以j2表示影像补偿膜22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至少部分位于显示区a,且发声膜21的垂直投影j1位于显示区a的部分与影像补偿膜22的垂直投影j2位于显示区a的部分彼此重叠。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用以振动而发出声音,影像补偿膜22则用以振动而发出补偿振动波,以消除发声膜21对显示面板1所发出的光线的影响。因此,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较佳为沿法线方向n重叠,且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较佳以透明材质制成,以避免影响显示装置1000的输出画面。此外,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面积较佳约略等于显示面板1的面积,以方便利用显示区a以外的区域支撑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然而,本发明亦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3与第二支撑组件4。第一支撑组件3设置于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之间,以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之间具有间隙g1。第二支撑组件4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与显示面板1之间,以使影像补偿膜22与显示面板1之间间隔间隙g2。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用以振动而产生声音,影像补偿膜22则用以振动而补偿或消除发声膜21对显示面板1所造成的影像的影响。因此,第一支撑组件3与第二支撑组件4较佳以弹性材料制成,以避免阻碍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作用。在实作上,以上视角度来看(即俯视发声膜21上表面21s1的角度),第一支撑组件3与第二支撑组件4可分别为框形分布、点分布或区域条状分布在影像补偿膜22与显示面板1上,且显示面板1的垂直投影位于显示区a外。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详细而言,本实施例是利用反相的两振动波叠加后产生破坏性干涉的原理,使发声膜21产生的声波不致影响显示面板1所输出的影像。举例而言,当发声膜21振动发声,其膜体因扭曲变形而使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线产生折射而偏移,导致使用者看到显示面板1所输出的影像模糊不清。本实施例利用影像补偿膜22发出与发声膜21的波形反相的波形,以消除发声膜21对显示面板1的影像的影响。

详而言之,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用以产生第一振动波,影像补偿膜22用以产生第二振动波,其中第一振动波与第二振动波的相位相反。以下以图3a及图3b进一步说明上述对发声膜的补偿机制,其中图3b为图3a的区域iii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a所示,影像补偿膜22发出的第二振动波实质上具有与发声膜21发出的第一振动波相同的振幅与相反的相位。如此,当光线l分别通过影像补偿膜22与发声膜21时,如图3b所示,通过影像补偿膜22所发生的偏折r1可抵消通过发声膜21所发生的偏折r2。借此,发声膜21产生第一振动波而发出声音时,影像补偿膜22将发出与第一振动波反相的第二振动波,以消除发声膜21对显示面板1所发出的光线l的影响。

本发明不限制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致动方式。在图1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0包括至少一第一致动元件5以及至少一第二致动元件6,其中第一致动元件5位于第一支撑组件3的容置凹槽30并连接于发声膜21,以使发声膜21产生第一振动波;第二致动元件6位于第二支撑组件4的容置凹槽40并连接于影像补偿膜22,以使影像补偿膜22产生第二振动波。本发明不限制第一致动元件5与第二致动元件6的实施方式,其可例如为磁铁、陶瓷压电致动元件等可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振动的元件。需要强调的是,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致动方式不限于此,上述仅为举例说明。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本身可为压电陶瓷材料制成,而通过对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施加电压,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产生振动波。

请参阅图4,图4的显示装置1000a为图1的显示装置1000的一变化实施例。本变化实施例与图1的主要差异在于:图1中,第一致动元件5以及第二致动元件6分别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下表面21s2以及影像补偿膜22的下表面22s2;而在图4中,第一致动元件5以及第二致动元件6分别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以及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

更进一步来说,本变化实施例较佳具有一外框体7。显示面板1以及扬声模块2设置于外框体7中,且外框体7较佳包括底部71、侧墙部72以及覆盖部73。侧墙部72连接底部71与覆盖部73,而覆盖部73设置于一部分的扬声模块2上。详细而言,本实施例中,覆盖部73覆盖于发声膜21,且覆盖部73具有一容置凹槽730,用以容置第一致动元件5,而第二致动元件6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3的容置凹槽30’。本变化实施例利用外框体7覆盖部73的容置凹槽730以容置第一致动元件5,且在第一支撑组件3设置容置凹槽30’以容置第二致动元件6,以达到与图1的显示装置1000类似的技术功效。

请参阅图5,图5的显示装置1000b为其显示图1的显示装置1000的另一变化实施例。本变化实施例与图1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0b具有内框体8及隔离件9,其中显示面板1及扬声模块2设置于内框体8中,且隔离件9连接于扬声模块2与内框体8之间。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中,隔离件9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与内框体8之间,用以隔离影像补偿膜22发出的第二振动波借由空气分子传递至发声膜21上表面21s1的一侧,以防止反相的第一振动波与第二振动波在发声膜21上表面21s1的一侧发生叠加相消,而导致声压降低。隔离件9较佳以可弹性伸缩的材料制成,以避免阻碍发声膜21在法线方向n的位移。

值得一提的是,隔离件9的设置方式不以图5为限。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1000c的隔离件9可延伸在发声膜21的整个上表面21s1(参见图5)。此外,在其它变化实施例中,隔离件9与内框体8的结构也可应用在具有外框体7的显示装置1000d中,如图7所示,其中,内框体8设置于外框体7之中。

请参阅图8,图8的显示装置1000e为显示图1的显示装置1000的另一变化实施例。本变化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0e具有共振膜23,其连接于扬声模块2的一侧部21s3且包括多个导电粒子e。共振膜23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图8中以范围j3表示共振膜23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位于出光面10的非显示区q。本变化实施例中,共振膜23的振动频率与发声膜21的振动频率相同,用以与发声膜21协同共振。明确来说,共振膜23以发声膜21的共振频率振动,使发声膜21以较大的振幅振动发声,以提高显示模块1000e的发声音强。

如图8所示,上述侧部21s3位于发声膜21的相对两端,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共振膜23也可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的相对两端而与影像补偿膜22协同共振。此外,从上视角度而言(即俯视发声膜21的角度),共振膜23可例如在发声膜21的外缘形成框状,或设置于发声膜21的相对两侧边,本发明亦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9,图9的显示装置1000f为图5的显示装置1000b的变化实施例。图9与图5的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变化实施例中,发声膜21具有多个发声膜微结构210,且影像补偿膜22具有多个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明确而言,发声膜微结构210设置于发声膜21朝向显示面板1的下表面21s2以及背向显示面板1的上表面21s1的其中之一;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背向显示面板1的上表面22s1以及朝向显示面板1的下表面22s2的其中之一。在本实施例中,发声膜微结构210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下表面21s2,且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声膜微结构210以及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可同时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与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如图10的显示装置1000g所示。

进一步来说,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可交错或重叠。图9及图10中,以j4表示发声膜微结构21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而以j5表示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其中图9绘示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交错的实施例,图10绘示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重叠的实施例。进一步来说,在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交错的实施例中,视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的形状而定,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可为完全交错或不完全交错(即部分重叠)。举例而言,图9的实施例中,因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相对设置,且在法线方向n上,部分发声膜微结构210与部分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的厚度相加不超过发声膜微结构210或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的最大厚度,故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可设置为部分交错。此外,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的厚度(在法线方向n的高度)较佳不超过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本身的厚度。如此,在维持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厚度的前题下,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的设置可使发声膜21具有更大的共振空间。其中,发声膜微结构210与影像补偿膜微结构220相向设置且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范围交错的变化实施例,如图9,能提供最大的共振空间。

借由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1000利用波的叠加特性,设置影像补偿膜22使发声膜21发出的第一振动波可被影像补偿膜22所发出的反相第二振动波叠加相消。如此,显示装置1000可具有扬声模块2设置出光面10侧的优点(例如:缩小显示装置1000厚度、增加显示区a面积等,但不限于此),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声膜21干扰显示面板1出射光线的问题。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11,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0的爆炸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实施例分别使用第一致动元件5以及第二致动元件6而对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整体致动,以产生反相的第一振动波以及第二振动波;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仍设置于显示面板1出光面10之一侧,但设置为分区致动。

详细而言,请参考图11。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包括多个像素区p以及位于像素区p之间的遮光区b。图11的实施例中,像素区p指显示面板1中每一子像素11(subpixel)所设置的区域,且遮光区b指显示面板1中的黑矩阵区(blackmatrix,bm)。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是对应子像素11而分区致动。明确来说,发声膜21包括多个子发声膜211,每一子发声膜211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对应像素区p的至少一个。上述「对应」指子发声膜211在出光面10上的垂直投影与像素区p重叠。图11中的每一子发声膜211对应一个像素区p,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每一子发声膜211也可对应多个像素区p。

请继续参阅图11,显示装置2000具有多个第一致动元件5,各第一致动元件5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位于遮光区b,且各第一致动元件5分别连接于对应的子发声膜211,使对应的子发声膜211产生第一振动波。本实施例的影像补偿膜22包括对应于上述多个子发声膜211的多个子补偿膜221。换句话说,子补偿膜221与子发声膜211在出光面10上的垂直投影重叠。本实施例中,子补偿膜221设置于发声膜21朝向显示面板1下表面21s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子补偿膜221可设置于发声膜21背向显示面板1的上表面21s1。并且,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2000较佳具有分别与多个子补偿膜221对应的多个第二致动元件6。第二致动元件6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较佳亦位于遮光区b,且每一第二致动元件6与对应的子补偿膜221连接以使子补偿膜221发出与第一振动波反相的第二振动波。

图12为显示装置2000a的爆炸示意图,其中显示装置2000a为图11的显示装置2000的一变化实施例。图12与图11的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图11中,每一子发声膜211各自对应一个像素区p,亦即对应一个子像素11;图12的实施例中,影像补偿膜22的子补偿膜221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对应多个像素区p。更详而言之,图12的实施例中,每一子补偿膜221对应三个子像素11,例如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以组成一个像素。

第三实施例

请参阅图13,其显示依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00。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3000利用压差致动的原理,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发出反相的振动声波。

详细而言,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以及影像补偿膜22较佳以驻极体材料制成,且显示装置3000具有第一电极组91以及第二电极组92,其中第一电极组91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组92包括至少一第二电极层。举例而言,图13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91具有两第一电极层911、912,分别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及下表面21s2;第二电极组92具有两第二电极层921、922,分别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及下表面22s2。通过对两第一电极层911、912施加电压差,并对两第二电极层921、922施加电压差,本实施例使发声膜21以及影像补偿膜22产生反相的第一振动波以及第二振动波。

需要强调的是,图13的实施例以每一电极组包括两电极层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变化实施例中,只要能以至少一电极层而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因电压差而产生振动即可。电极层可为透明聚合物、玻璃电极、氧化铟锡(ito)、氧化铝锌(azo)等透明导电材质。

以下配合图14至图16说明图13的显示装置3000的变化实施例,其中,图14与图15及图16的其中一差异在于:图14的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与图13的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同样地具有两个第一电极层911、912与两个第二电极层921、922,而图15与图16中,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皆仅具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911可设置在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或下表面21s2,第二电极层921可设置在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或下表面22s2,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14至图16的变化实施例与图13的另一主要差异在于:图14至图16的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91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一微结构910,第二电极组92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二微结构920。第一微结构91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以j6表示其垂直投影范围)与第二微结构92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以j7表示其垂直投影范围)可重叠或交错。

明确而言,图14与图15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91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j6与第二微结构92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j7交错;图16显示的变化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91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j6与第二微结构920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j7重叠。此外,在投影范围j6与投影范围j7交错的实施例中,投影范围j6与投影范围j7可为完全交错或不完全交错(即部分重叠),视第一微结构910与第二微结构920的形状与设置位置而定。举例而言,图14的实施例中,第一微结构910与第二微结构920分别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与下表面21s2、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与下表面22s2,其中第一微结构910与第二微结构920分别在发声膜21的下表面21s2与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相向设置,且在法线方向n上,部分第一微结构910与部分第二微结构920的厚度相加不超过第一微结构910或第二微结构920的最大厚度,故投影范围j4与投影范围j5可设置为部分交错。

进一步来说,图14至图16的变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的厚度较佳与图13中的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的厚度相同。如此,在不改变第一电极组91与第二电极组92厚度的前提下,在第一电极组91设置第一微结构910与在第二电极组92设置第二微结构920可增加发声膜21的共振空间。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7,其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4000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本实施例中是以网状导线作为张力线而作为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的致动器。当对网状导线施加电流,网状导线变形而使发声膜21与影像补偿膜22进行振动。

请参考图17,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4000进一步具有多条第一导线m1以及多条第二导线m2。多条第一导线m1设置于发声膜21背向显示面板1的上表面21s1以及朝向显示面板1的下表面21s2的其中之一。多条第二导线m2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背向显示面板1的上表面22s1以及朝向显示面板1的下表面22s2的其中之一。进一步而言,多条第一导线m1彼此相交而呈网状排列,且多条第二导线m2彼此相交而呈网状排列。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m1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且避开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a而设置。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m1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m1’位于非显示区q,以避免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画面。影像补偿膜22位于发声膜21与显示面板1之间,且第二导线m2同样避开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a而设置在影像补偿膜22的上表面22s1,以使第二导线m2在出光面10的垂直投影m2’位于非显示区q。

图18的显示装置4000a为图17的显示装置4000的变化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本变化实施例中,多条第一导线m1与多条第二导线m2在显示区a的垂直投影m1’、m2’位于像素区p之间,例如:位于bm区。如此,可避免第一导线m1与第二导线m2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画面。实际应用中,本变化实施例中的发声膜21可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之上或设置于影像补偿膜22与显示面板1之间,并且多条第一导线m1可以设置于发声膜21的上表面21s1或下表面21s2;然而,本发明亦不限于此。

第五实施例

请参阅图19,其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5000。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是利用电场控制液晶分子转动至一特定角度,以补偿光线经过发声膜21后产生的光路径偏移。

详细而言,请见图19,本实施例中,发声膜21使用与图13相同的致动方式,即发声膜21上、下表面各设置一第一电极层911、91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中,影像补偿膜22包括上电极层222、下电极层223以及双折射分子层224,其中,双折射分子层224设置于上电极层222与下电极层223之间。双折射分子层224具有多个补偿区r,且每一补偿区r具有至少一双折射分子c。本实施例利用双折射分子c的折射率异向性,控制双折射分子c转动至适当的角度以补偿光线经过发声膜21所产生的偏折。

明确而言,图19的实施例中,发声膜21用以产生第一振动波,影像补偿膜22用以使通过每一补偿区r的光线产生一偏折,以使该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l入射该扬声模块2的入射角θ1大致等于光线l射出扬声模块2的出射角θ3。

进一步来说,当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线l通过发声膜21,光线l因发声膜21振动而在射出发声膜21时发生偏折,形成相异于入射角θ1的出射角度θ2。而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对应的补偿区r内的双折射分子c产生一适当的偏转角度,使得光线l在通过对应的双折射分子c时,行径路线得到修正,而以相等于入射角θ1的出射角θ3射出影像补偿膜22。

值得一提的是,图19及上述对应说明仅为举例,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其它变化实施例中,影像补偿膜22与发声膜21的位置也可对调,亦即影像补偿膜22设置于发声膜21与显示面板1之间,而藉由使影像补偿膜22预先使光线l产生相应的修正角度,可使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线l在依序通过影像补偿膜22与发声膜21之后,仍能以相等于入射角的出射角射出扬声模块2。举例而言,若发声膜21的振动波使光线l产生相对法线方向n偏转+θ角度,本变化实施例中,可使影像补偿膜22预先将光线l相对法线方向n偏转-θ角度。

在另一变化实施例中,双折射分子层224也可包括沿法线方向n设置的两层双折射分子c,其中借由第一层双折射分子修正光线l沿水平方向h的偏移,第二层双折射分子修正光线l沿法线方向n的偏移。如此,可使光线l自扬声模块2射出时已修正回光线l离开显示面板1时的光传输路径上。然而,本发明亦不限于此。在其它变化实施例中,也可不需设置两层双折射分子c,而是通过双折射分子c的特殊排列,而使光线l通过双折射分子层224时经历两道光路径修正程序,即相对水平方向h偏移的修正与相对法线方向n偏移的修正。

综合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借由「该扬声模块2具有发声膜21以及影像补偿膜22」以及「发声膜21以及影像补偿膜22沿出光面的法线方向n排列」的技术手段,以使发声膜21的振动对光线的偏移效果得到补偿,避免发声膜21的振动影响显示装置的画质。

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