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6914发布日期:2020-02-08 06:3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不断追求终端大屏占比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全面屏意味着在终端正面不再有专门的空间用于设置前置摄像头、听筒等器件。所以,“屏下摄像头”应运而生,所谓屏下摄像头,就是指将前置摄像头设置在屏幕之下,但是,虽然摄像头可以影藏在屏幕之下,但这也就会导致显示屏上设置摄像头对应的区域无法被点亮进行显示,因此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屏,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显示屏中设置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无法显示,限制终端屏占比,影响终端显示效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主背光模组与副背光模组,主背光模组中包括外框,外框的底壁上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凸起部中设置有贯穿凸起部上表面与底壁下表面的贯穿孔;

副背光模组包括副led光源与副导光板,副led光源与贯穿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摄像孔,摄像孔与贯穿孔共同用于位于副背光模组之下的屏下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副led光源与副导光板的进光部均位于底壁之下,副导光板的出光部伸入贯穿孔中,出光部上表面齐平,且其侧壁与贯穿孔内壁贴合;副led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副导光板的进光部后从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

可选地,副导光板下表面齐平。

可选地,副导光板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设置,外框上设置有固定连接外框与副导光板的固胶孔。

可选地,固胶孔位于底壁上凸起部所在区域以外的区域。

可选地,出光部顶部与凸起部顶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且出光部顶部与凸起部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液晶面板的双面胶。

可选地,双面胶为白色或灰色。

可选地,双面胶在出光部上的覆盖区域的宽度为d,0.25mm≤d≤0.35mm。

可选地,d为0.3mm。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液晶面板以及如上任一项的背光模组,液晶面板设置在主背光模组之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屏下摄像头及前述显示屏,屏下摄像头设置于副背光模组的摄像孔之下,通过摄像孔与贯穿孔进行图像采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其中,背光模组包括主背光模组与副背光模组,主背光模组中包括外框,外框的底壁上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凸起部中设置有贯穿凸起部上表面与底壁下表面的贯穿孔。副背光模组包括副led光源与副导光板,副led光源与贯穿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贯穿的摄像孔,该摄像孔与贯穿孔共同用于位于副背光模组之下的屏下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副led光源与副导光板的进光部均位于底壁之下贯穿孔以外的区域,副导光板的出光部顶部齐平并伸入贯穿孔中,且出光部侧壁与贯穿孔内壁贴合,副led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副导光板的进光部后从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点亮贯穿孔上表面的全部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背光模组的外框上设置贯穿孔,贯穿孔下的副led光源中设置有摄像孔,从而使得位于副背光模组之下的屏下摄像头可以通过这两个孔进行图像采集,实现拍摄。与此同时,副背光模组中副导光板的出光部伸入到贯穿孔中,并且其出光部顶部齐平且侧壁与贯穿孔内壁贴合,因此副导光板出光面覆盖了贯穿孔,在副led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副导光板之后,可以从位于贯穿孔中的出光部射出并点亮贯穿孔上表面的全部区域,从而使得背光模组中设置屏下摄像头对应的区域也能全部被点亮,为显示屏该区域的显示提供基础。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屏提升了终端的屏占比,使得全面屏在屏下摄像头的基础上得以实现,有利于提升终端用户的体验。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示出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2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2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2中提供的一种副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3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3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3中提供的一种副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4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示例4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侧入式副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8b为图8a中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图8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另一种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图8d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另外三种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副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9b为图9a中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另外两种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一种屏下摄像头的设置示意图,在图1当中,背光模组10中设置有贯穿孔100,该贯穿孔100贯穿了背光模组10的外框101:外框101的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贯穿孔100贯穿了凸起部的上表面以及外框101的底部。外框101还包括侧壁,侧壁与底壁围合形成了半包围的容纳腔室,该容纳腔室从下至上依次容纳了背光模组10的反射膜102、导光板103、扩散片104、增光膜105。在本实施例中,反射膜102、导光板103、扩散片104以及增光膜105与凸起部对应的位置都设置有开孔,通过开孔,反射膜102、导光板103、扩散片104以及增光膜105可以依次套接到凸起部外面,这样,反射膜102便直接设置在外框101底壁之上,导光板103位于反射膜102之上,再往上自然依次分别是扩散片104与增光膜105。其中,增光膜105可以由独立的上棱镜片与下棱镜片构成,也可以是由上棱镜片与下棱镜片复合得到的复合膜,甚至,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增光膜105还可以是逆棱镜膜。

屏下摄像头12可以被设置在背光模组10的外框101之下,其可以通过贯穿孔100进行图像采集:外部光线穿过贯穿孔100到达屏下摄像头12处,并屏下摄像头12中成像。

背光模组10中,为了给屏下摄像头12提供让外部光线进入的通道,贯穿孔100中没有设置导光板,因为凸起部的遮挡,也不会被背光模组的led光源点亮,因此,在基于该背光模组10制备的显示屏中,贯穿孔100对应的位置也就不能正常进行图像显示。所以,在相关技术中,尽管可以将终端的摄像头隐藏到显示屏之下,但是还是需要牺牲显示屏的显示区域才能实现屏下摄像头的图像采集,这严重制约了终端的用户体验。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请参见图2a示出的该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在背光模组20a当中,包括两个背光模组,分别是主背光模组21与副背光模组22,其中,主背光模组21的结构可以参照图1中背光模组10的结构:主背光模组21中包括外框211,可以理解的是,主背光模组21中除了外框以外,还可以包括反射膜、led光源与导光板等器件。为了与副背光模组22中的led光源及导光板进行区分,本实施例中将主背光模组21中的led光源称为“主led光源”,将其中的导光板称为“主导光板”,将副背光模组22中的led光源与导光板分别称为“副led光源”与“副导光板”。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所谓的主led光源与副led光源并不仅仅是led芯片,也还包括与led芯片电连接,以控制led芯片的线路板,该线路板可以为常见的pcb线路板,也可以是柔性线路板。

主背光模组21中的外框211可以为金属材质,例如铁或者是其他金属,当然,外框211也可以是合金材质的。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外框211也可以塑胶材质的,当然,塑胶与金属结合形成的外框也是可行的,例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胶铁一体框。外框211包括底壁与侧壁,底壁上有向上凸起的凸起部。底壁与侧壁围合出的容纳腔室中可以设置主背光包括21的其他器件,例如主led光源、反射膜、导光板等,当然,因为凸起部的存在,主背光模组21中的反射膜、导光板等也需要如背光模组10中一样设置开孔。

在凸起部中设置有贯穿凸起部上表面与外框211底壁下表面的贯穿孔200,通过该贯穿孔200,外部光线可以穿过主背光模组21上表面从而到达主背光模组21的背面。

为了使得背光模组20a中贯穿孔200对应的位置也可以被点亮,就需要用到副背光模组22,在本实施例中,副背光模组22中包括副led光源221与副导光板222,在图2a当中,副背光模组22是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但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副背光模组22也可以直入式的背光模组。副导光板222包括进光部与出光部,其中,出光部伸入到贯穿孔200中并且与贯穿孔200的侧壁贴合。而进光部与副led光源则均位于外框211的底壁之下。副led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副导光板222的进光部后从其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点亮贯穿孔200上表面的全部区域。

应当理解的是,要求副led光源221发出的光点亮贯穿孔200上表面的全部区域,则副导光板222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的任意一个:

第一,副导光板222的竖直正投影区域覆盖贯穿孔200的竖直正投影区域,其中,竖直正投影是指投影线竖直的正投影。对于这种情况,简单概括就是要求副导光板222的出光面覆盖贯穿孔200的整个横截面,这样,从背光模组20a的顶部看,贯穿孔200上表面的全部区域才能被副led光源221发出的光照亮。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副导光板222出光部中没有贯穿出光部上表面与副导光板222底面的通孔,贯穿孔200就会被副导光板222覆盖住,这样贯穿孔200的上表面自然能够全部被点亮。

第二,副导光板222出光部中虽然存在贯穿出光部上表面与副导光板222底面的通孔,如,出光部中虽然有通孔贯穿副导光板222,但是因为出光部中出光面朝向设置,使得出光部射出来的光能够在照亮通孔的上方。

下面分别对上述两种情形进行说明:

首先,针对副导光板222出光部上无贯穿的通孔的情形:

示例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请参见图3a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背光模组30a包括主背光模组31与副背光模组32,主背光模组包括外框311,外框311底壁向上凸起形成凸起部,凸起部中有贯穿凸起部上表面与外框底壁下表面的贯穿孔300,主背光模组31中还包括设置在外框底壁之上的反射膜、主led光源、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主背光模组31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所以,主led光源中的led芯片具有出光侧面,其出光侧面正好朝向主导光板的进光侧面。本实施例中,凸起部的顶部高于增光膜的上表面,所以,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与凸起部对应的位置都需要开孔,这样才能够实现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在外框311中的设置。

在图3a当中,副背光模组3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副导光板322的进光面位于副led光源321的侧面,副led光源321发出的光从其发光侧面射出,然后从副导光板322的进光侧面进入到副导光板322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副导光板322的下表面齐平,并且出光部上表面也是齐平的,所以,在图3a当中,副导光板322呈“凸”字型。“凸”字型中间凸出的部分就是伸入到贯穿孔300,并与贯穿孔300的侧壁贴合的出光部,出光部的顶面就是副导光板322的出光面;而“凸”字型下面横向延伸的部分就是设置外框311底壁之下,与外框311底壁贴合的进光部。

可以理解的是,要求副导光板322出光部与贯穿孔300的侧壁贴合,是为了避免出光部与贯穿孔300侧壁之间存在缝隙,导致贯穿孔300上表面出光部均匀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出光部的顶部与外框311中凸起部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线,这样,出光部顶部的部分区域与外框凸起部顶部的区域可以共同形成用于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从而利用双面胶,将液晶面板固定在背光模组30a之上。为了避免双面胶对液晶面板显示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双面胶需要具有透光性,所以,用于固定粘贴液晶面板的双面胶一般不是黑色等透光性差的颜色,而是白色或者灰色的。

外框311凸起部中因为设置了贯穿孔300,因此,凸起部中可以用于设置双面胶的区域只剩贯穿孔300的孔沿,在一些示例当中,该孔沿的厚度介于0.05mm~0.15mm之间。而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至少需要0.4mm的宽度,因此,在这种示例当中,双面胶在出光部上的覆盖区域的宽度d应当满足0.25mm≤d≤0.35mm。在一种示例当中,孔沿的厚度为0.1mm,因此,d的取值可以为0.3mm。

在图3a当中,副背光模组3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入式的背光模组,例如,在图3b当中,背光模组30b与图3a中的背光模组30a类似,不过,在图3b当里,副背光模组38中的副led光源381设置在副导光板382的底部,副led光源381中的led芯片有包括发光顶面,从发光顶面射出的光线可以直接从副导光板382进光部的进光底面进入到副导光板382中,然后从副导光板382的出光部射出。

结合图3a与图3b可以看出,在图3a与图3b示出的背光模组中,副导光板中间厚度较大,这会导致以下两个问题:

一,由于屏下摄像头进行图像采集需要通过贯穿孔,因此,如果副背光模组位于贯穿孔中的出光部太厚,就会影响外部光线进入屏下摄像头,降低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

二、副导光板中间部分与边缘部分厚度不均匀,容易导致副导光板在注塑成型阶段出现中间部分向内凹陷的情况,从而导致副导光板品质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本实施例还提供一些其他形态的背光模组:

示例2:

请继续结合图2a,在本示例当中,副背光模组22出光部伸入到贯穿孔200中,并且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向下凹陷的槽,这里将这个向下凹陷的槽称为“下凹槽”。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副导光板222的出光部通过下凹槽向下凹陷,但出光部的凹陷并未到达副导光板222的底面,也即下凹槽并不是贯穿副导光板222的槽。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槽底的厚度与副导光板222进光部的厚度相等,如图2a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的侧壁顶部与外框211凸起部的顶部齐平,这样,下凹槽的侧壁顶部与凸起部顶部就可以形成用于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从而实现液晶面板在背光模组20a之上的固定。和背光模组30a类似,双面胶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其通常情况下不是黑色等透光性差的颜色,而是白色或者灰色的。

本实施例中,假定凸起部设置了贯穿孔200之后,孔沿的厚度为0.05mm~0.15mm,则为了在凸起部顶部与下凹槽侧壁顶部设置双面胶,下凹槽侧壁顶部的厚度d应当满足0.25mm≤d≤0.35mm,在一种示例当中,孔沿的厚度为0.1mm,因此,d的取值可以为0.3mm。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2a当中,下凹槽的侧壁厚度是均匀的,也即下凹槽侧壁任何一处的厚度均为一致,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侧壁各处的厚度可以不完全一致,例如,在图4中示出了下凹槽侧壁厚度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一种副导光板,在图4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从下至上就是逐渐向外倾斜的,或者说下凹槽槽口的面积大于下凹槽槽底的面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侧壁各处厚度不均也可以是同一水平面上各处的厚度不均匀。

结合图2a,副导光板222进光部位于外框211底壁之下,进光部的上表面与外框211的底壁贴合。因为图2a中副背光模组2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因此,进光部具有进光侧面,副led光源221发出的光线自进光侧面进入到副导光板222内部,然后通过副导光板222的出光部射入到贯穿孔200中,并从副导光板222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可以理解的是,在图2a当中,副导光板22的出光面并不是单独的一个面,而是包括一个较高的出光面(即下凹槽侧壁顶部)与一个较低的出光面(即下凹槽槽底)。

毫无疑义的是,当副导光板的形态如图2a中所示时,副背光模组也可以是直入式的背光模组,请结合图2b示出的背光模组:

图2b当中背光模组20b与图2a中的背光模组20a类似,不过,在图2b当中,副背光模组28中的副led光源281设置在副导光板282的底部,副led光源281中的led芯片具有发光顶面,从发光顶面射出的光线可以直接从副导光板422进光部的进光底面进入到副导光板282中,然后从副导光板282的出光部射出。

在图2a、图2b以及图3a、3b示出的背光模组当中,副导光板的下表面均是齐平的,不过,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导光板的下表面也可以不是齐平的:

示例3:

请参见图5a示出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背光模组50a包括主背光模组51与副背光模组52,其中主背光模组51中同样包括外框511,并且外框511底壁上的凸起部中设置有贯穿孔500,贯穿孔500贯穿了凸起部上表面与外框511底壁下表面。主背光模组51中还包括设置在外框底壁之上的反射膜、主led光源、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在主背光模组51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凸起部的顶部高于增光膜的上表面,所以,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与凸起部对应的位置都需要开孔,这样才能够实现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在外框511中的设置。

在图5a当中,副背光模组52为侧入光式的背光模组,副导光板522的进光面位于副led光源521的侧面,副led光源521发出的光从其中led芯片的发光侧面射出,然后从副导光板522的进光侧面进入到副导光板522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副导光板522出光部上表面齐平,并且副导光板522底面对应于贯穿孔500的位置向上凹陷形成向上凹陷的凹槽,这里将该向上凹陷的槽称为“上凹槽”。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副导光板522的出光部通过上凹槽向上凹陷,但出光部的凹陷并未到达副导光板522的底面,也即上凹槽并不是贯穿副导光板522的槽。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副导光板522出光部的顶部与外框511中凸起部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线,这样,出光部顶部的部分区域与外框511凸起部顶部的区域可以共同形成用于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从而利用双面胶,将液晶面板固定在背光模组50a之上。为了避免双面胶对液晶面板显示的影响,本实施例中,双面胶需要具有透光性,所以,用于固定粘贴液晶面板的双面胶一般不是黑色等透光性差的颜色,而是白色或者灰色的。

外框511凸起部中因为设置了贯穿孔500,因此,凸起部中可以用于设置双面胶的区域只剩贯穿孔500的孔沿,在一些示例当中,该孔沿的厚度介于0.05mm~0.15mm之间。而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至少需要0.4mm的宽度,因此,在这种示例当中,双面胶在出光部上的覆盖区域的宽度d应当满足0.25mm≤d≤0.35mm。在一种示例当中,孔沿的厚度为0.1mm,因此,d的取值可以为0.3mm。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的内侧壁可以是竖直的,例如,图6当中,示出了一种副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在该副导光板中,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为90°,这样意味着上凹槽的槽口与槽底的面积是一致的。当然在本实施例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圆角90°。

在图5a当中,上凹槽内侧壁并不是竖直的,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以上凹槽槽口的面积大于其槽底的面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也可以小于90°,这样,上凹槽槽口到槽底的面积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槽口的尺寸足以供屏下摄像头部分穿过,从而伸入到上凹槽中,这样上凹槽就为屏下摄像头提供了一个容纳空间,这样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减小了副导光板722出光部的厚度,让光线在副导光板722中的光路更短,有利于增强屏下摄像头的成像效果。

二、削薄了副导光板中间部分的厚度,能够提升副导光板整体厚度的均与程度,降低了副导光板在注塑成型阶段出现中间部分向内凹陷的可能性,有利于提升副导光板的良品率。

在图5a当中,副背光模组5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入式的背光模组,例如,在图5b当中,背光模组50b与图5a中的背光模组50a类似,不过,在图5b当里,副背光模组58中的副led光源581设置在副导光板582的底部,副led光源581中的led芯片具有发光顶面,从发光顶面射出的光线可以直接从副导光板582进光部的进光底面进入到副导光板582中,然后从副导光板582的出光部射出。

下面针对副导光板出光部上有贯穿的通孔的背光模组进行介绍:

示例4:

请参见图7a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背光模组70a包括主背光模组71与副背光模组72,主背光模组包括外框711,外框711底壁向上凸起形成凸起部,凸起部中有贯穿凸起部上表面与外框底壁下表面的贯穿孔700,主背光模组71中还包括设置在外框底壁之上的反射膜、主led光源、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在主背光模组71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本实施例中,凸起部的顶部高于增光膜的上表面,所以,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以及增光膜与凸起部对应的位置都需要开孔,这样才能够实现反射膜、主导光板、扩散片715以及增光膜在外框711中的设置。

在图7a当中,副背光模组7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副导光板722的进光面位于副led光源721的侧面,副led光源721中led芯片发出的光从其发光侧面射出,然后从副导光板722的进光侧面进入到副导光板722的内部。本实施例中,出光部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下凹槽,副导光板722下表面对应于贯穿孔700的位置向上凹陷形成上凹槽,并且下凹槽与上凹槽连通,从而形成了贯穿副背光模组722上下表面的通孔。

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副导光板722的出光部上存在通孔,使得副导光板722出光面的竖直正投影不能完全覆盖贯穿孔700,但是,因为副导光板722中部分出光面是倾斜设置的,这使得副导光板722出光面射出的光仍然能够点亮贯穿孔700上表面的全部区域: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槽口的面积大于下凹槽槽底的面积,也即从下凹槽槽口到下凹槽槽底,下凹槽的横截面积在逐渐减小,对应的,下凹槽内侧壁与下凹槽槽底间的夹角是大于90°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下凹槽侧壁顶面可以作为副导光板722的出光面,下凹槽内侧壁也可以作为副导光板722的出光面。应当理解的是,副导光板722中的光线从下凹槽内侧壁射出的时候,并不是竖直的,而是在向上倾斜的同时又朝着下凹槽的轴线a-a’倾斜,这样,从下凹槽内侧壁各处射出的光线就能够点亮下凹槽槽口。

假定下凹槽内侧壁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α,因为下凹槽内侧壁与下凹槽槽底间的夹角同α互余,所以α自然小于9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25°≤α≤35°。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25°,对应的,下凹槽内侧壁与下凹槽槽底间的夹角65°;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35°,对应的,下凹槽内侧壁与下凹槽槽底间的夹角55°。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种示例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与竖直线之间的夹角为30°,对应的,下凹槽内侧壁与下凹槽槽底间的夹角60°。

令下凹槽内侧壁与上凹槽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β,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75°≤β≤85°。例如,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与上凹槽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7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内侧壁与上凹槽内侧壁之间的夹角为85°。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β的取值也可以是75°与85°之间的其他任何值,例如80°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槽口的尺寸可供屏下摄像头部分穿过,从而伸入到上凹槽中,这样有利于提升终端中器件设置对终端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降低终端的厚度。可选地,上凹槽内侧壁并不是竖直的,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以上凹槽槽口的面积大于其槽底的面积。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上凹槽内侧壁与其槽底之间的夹角也可以小于90°,这样,上凹槽总槽口到槽底的面积逐渐减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下凹槽的侧壁顶部与外框711凸起部的顶部齐平,这样,下凹槽的侧壁顶部与凸起部顶部就可以形成用于设置双面胶的支撑面,从而实现液晶面板在背光模组70a之上的固定。双面胶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其通常情况下不是黑色等透光性差的颜色,而是白色或者灰色的。

本实施例中,假定凸起部设置了贯穿孔700之后,孔沿的厚度为0.05mm~0.15mm,则为了在凸起部顶部与下凹槽侧壁顶部设置双面胶,下凹槽侧壁顶部的厚度d应当满足0.25mm≤d≤0.35mm,在一种示例当中,孔沿的厚度为0.1mm,因此,d的取值可以为0.3mm。

在图7a当中,副背光模组72为侧入式的背光模组,但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背光模组也可以为直入式的背光模组,例如,在图7b当中,背光模组70b与图7a中的背光模组70a类似,不过,在图7b当里,副背光模组78中的副led光源781设置在副导光板782的底部,副led光源781中有一个发光顶面,从发光顶面射出的光线可以直接从副导光板782进光部的进光底面进入到副导光板782中,然后从副导光板782的出光部射出。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几种示例中提供的背光模组,除了副背光模组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以外,主背光模组的结构基本是通用的,因此,各背光模组中主背光模组里各器件的设置实施可以相互参考。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需要将屏下摄像头设置在副背光模组之下,屏下摄像头需要通过外框上的贯穿孔才能实现对外图像采集,而副led光源本身是不透光的,因此,副led光源不应当对屏下摄像头的取景范围造成遮挡,也即,在副led光源中与外框贯穿孔对应的区域中不应当存在线路板或者led芯片。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副led光源中,线路板中与外框上贯穿孔对应的位置(也即副导光板中出光部对应的位置或者说设置屏下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会设置一个摄像孔,该摄像孔贯穿线路板上下表面,以屏下摄像头通过该摄像孔以及外框上的贯穿孔共同实现图像采集。

当然,如果副led光源本身是由多套分散的子线路板与led芯片构成的,则只要子线路板不遮挡屏下摄像头,就不需要在子线路板上专门开设摄像孔。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各背光模组中的任意一种,与此同时,该显示屏中还包括液晶面板,液晶面满覆盖在该背光模组出光面上方,与背光模组通过双面胶固定连接。当然,毫无疑义的是,除了液晶面板,显示屏中也还可以包括其他光学器件。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各背光模组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该终端中包括前述显示屏。除了此以外,终端中还包括屏下摄像头,屏下摄像头设置在前述背光模组之下,并且位置与副导光板的出光部(或者贯穿孔、摄像孔)的位置对应,其通过贯穿孔与摄像孔实现对外图像采集。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中主背光模组与副背光模组的工作是可以独立控制的,也即可以控制主背光模组与副背光模组同时点亮,但也可以单独控制仅点亮主背光模组,或者是单独控制仅点亮副背光模组。所以,在终端当中存在主背光控制电路与副背光控制电路,其中主背光控制电路设置在主led光源的线路板中,用于控制点亮主导光板,而副背光控制电路设置在副led光源的线路板中,用于控制点亮副导光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终端在控制屏下摄像头进行拍摄的时候,应当控制副背光模组停止工作,以便影响屏下摄像头的图像采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几种背光模组,在主背光模组的外框中设置贯穿孔以实现屏下摄像头图像采集的基础上,会在贯穿孔对应的位置设置副背光模组,利用副背光模组中副led光源点亮贯穿孔中副导光板,从而照亮贯穿孔上表面的全部区域,避免因为在背光模组背面设置屏下摄像头而导致背光模组上部分区域会因为屏下摄像头而无法被点亮,影响背光模组点亮面积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基于这种背光模组而制备的显示屏、终端的屏占比,增强了终端的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将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继续对前述背光模组进行介绍,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了解该背光模组的优点与结构细节:

无论副背光模组是直入式的背光模组还是侧入式的背光模组,无论其中副导光板的结构如何,在本实施例当中,副导光板的进光部上表面与主背光模组外框底壁的下表面都是贴合的,且副导光板出光部的侧壁与贯穿孔的内侧壁也是贴合的。换言之,副导光板与外框对应的部分都是贴合的,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副导光板与外框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贯穿孔上表面出光部均匀的问题。

在一些示例当中,副导光板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设置在外框上的,应当理解的是,如果外框是胶铁一体框,则外框的制备过程中本来就需要经历一次注塑成型,而在外框上设置副导光板的时候,需要再次进行注塑,也即铁框会经历两次注塑。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毫无疑义的是,也可以先完成副导光板的注塑,然后再实现铁框边缘的胶体的注塑。

应当理解的是,如果副导光板是通过一体注塑设置在外框上的,则外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副导光板的固胶孔。一个外框上可以仅有一个用于固定连接副导光板的固胶孔,当然,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一个外框上也可以存在两个甚至多个用于固定副导光板的固胶孔。

由于固胶孔通常是通孔,因此,为了避免主背光模组的光通过这些通孔进入到贯穿孔中,从而在副背光模组本不应当工作的时候(例如屏下摄像头进行拍摄的时候)射入到贯穿孔中,影响屏下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当中,可以考虑将固胶孔设置在外框底壁上凸起部所在区域以外的区域。也即,本实施例中尽量避免将固胶孔设置在贯穿孔的侧壁上。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导光板也并非是通过在外框上进行一体注塑得到的,而先单独制备完成再被安装到外框上的。不过,相较而言,这种单独制备副导光板然后安装副导光板的方案中,不仅工序复杂,生产成本高,而且因为副导光板尺寸不大,因此,制备副导光板以及安装副导光板的时候,精度要求都非常高,很难达到生产要求,容易造成背光模组次品率高的问题。而副导光板通过一体注塑设置在外框上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单独生产副导光板后在外框上装配副导光板工序复杂的问题,而且能够实现副导光板与外框高精度的结合,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的品质。

更进一步地,因为将副导光板的固胶孔设置在外框底壁上凸起部所在区域以外的区域,避免了主背光模组的光漏到贯穿孔中,影响屏下摄像头拍摄效果的问题。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主要对前述背光模组中使用的副led光源进行简单说明:

副led光源包括线路板以及固定在该线路板上并且与线路板形成电性连接的多个led芯片。其中,线路板上设置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摄像孔,摄像孔是为了避免副led光源对位于该副led光源之下的屏下摄像头造成遮挡,从而影响其进行图像采集的。

由于副背光模组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入式背光模组两种类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这两类型的副背光模组中所采用的副led光源进行阐述:

如果副背光模组是侧入式背光模组,则副背光模组中各led芯片的发光侧面朝向副导光板的进光侧面,各led芯片发出的光自进光侧面射入副导光板后从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点亮贯穿孔上表面的全部区域,请参见图8a示出的一种副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在图8a中,副背光模组82中包括副导光板822以及副led光源821,其中副led光源821中包括线路板8210以及设置在该线路板上的led芯片a1、a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线路板8210上还可以包括其他未示出的led芯片。图8a中,副导光板822为前述实施例中示例1中示出的出光部顶部齐平且下表面也齐平的副导光板,但毫无疑义的是,图8a中的副导光板也可以替换成其他任意一个示例当中提供的副导光板。

同时,请进一步结合图8b中示出的副led光源821的俯视图:

由于线路板821本身是不透光的,因此,为了避免线路板8210遮挡住屏下摄像头,本实施例提供的副led光源821中,线路板8210中与外框上贯穿孔对应的位置(也即副导光板中导光部对应的位置或设置屏下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会设置一个摄像孔8211,该摄像孔8211贯穿线路板8210上下表面,以便让屏下摄像头通过该摄像孔进行图像采集,或者是通过该摄像孔以部分伸入到副导光板中。

从图8b当中可以看出,摄像孔8211的轮廓呈圆形,而线路板8210的整体轮廓呈正方形。可以明白的是,摄像孔8211的轮廓形状与主背光模组外框设置的贯穿孔横截面的形状有关,贯穿孔的横截面除了可以是圆形以外,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甚至是其他不规则形状,因此,摄像孔8211的轮廓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或者是其他不规则形状。线路板8210上一共设置了四个led芯片,这四个led芯片在线路板8210上距离摄像孔8211的轴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围合形成了一个正方形,这四个led芯片均匀分布在轮廓同样为正方形的副导光板的四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作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副背光模组82中线路板8210轮廓的尺寸至少应当略大于副导光板822轮廓的尺寸,如果线路板8210轮廓的尺寸仅仅略大于副导光板822轮廓的尺寸,则在各led芯片应当分布在线路板的轮廓边缘处。当然如果线路板8210轮廓的尺寸比副导光板822轮廓的尺寸大得比较多,则也就不必要求led芯片分布在线路板8210的边缘处了。

当然,如果副导光板822整体轮廓不同,则上述四个led芯片的设置方式也不同,例如,假定副导光板822的轮廓与线路板8210的轮廓一致,而线路板8210的轮廓如图8c所示,则这四个led芯片在线路板8210上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参照图8c中的设置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副led光源中包括n个led芯片,这n个led芯片可以围合形成的正n边形,并且每一个距离摄像孔8211轴心的距离都相等。毫无疑义的是,n的取值除了可以为4以外,还可以为3、6、8等几种中的任意一种,例如图8d中示出了几种led芯片数目的副led光源的俯视图。

如果副背光模组是直入式背光模组,则副背光模组中各led芯片为具有发光顶面的定发光式led芯片,led芯片的发光顶面朝向副导光板的进光底面,各led芯片发出的光自进光底面射入副导光板后从出光部的出光面射出,点亮贯穿孔上表面的全部区域,请参见图9a示出的一种副背光模组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在图9a中,副背光模组92中包括副导光板922以及副led光源921,其中副led光源921中包括线路板9210以及设置在该线路板上的led芯片a1、a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线路板9210上还可以包括其他未示出的led芯片。图中,副导光板922为前述实施例中示例2中示出的副导光板出光部上有下凹槽但副导光板下表面齐平,但毫无疑义的是,图9a中的副导光板也可以替换成其他任意一个示例当中提供的副导光板。

同时,请进一步结合图9b中示出的副led光源921的俯视图:

由于线路板921本身是不透光的,因此,为了避免线路板9210遮挡住屏下摄像头,本实施例提供的副led光源921中,线路板9210中与外框上贯穿孔对应的位置(也即副导光板中导光部对应的位置或设置屏下摄像头对应的位置)会设置一个摄像孔9211,该摄像孔9211贯穿线路板9210上下表面,以便让屏下摄像头通过该摄像孔进行图像采集,或者是通过该摄像孔以部分伸入到副导光板中。

从图9b当中可以看出,摄像孔9211的轮廓呈圆形,而摄像孔9211的轮廓形状根据主背光模组外框设置的贯穿孔横截面的形状有关,贯穿孔的横截面除了可以是圆形以外,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甚至是其他不规则形状,因此,摄像孔9211的轮廓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平行四边形、正多边形或者是其他不规则形状。线路板9210的整体轮廓呈圆形,其上设置了多个led芯片,这些led芯片在线路板9210上距离摄像孔9211的轴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围合形成了一个芯片圆环,这些led芯片可以围绕着摄像孔9211均匀分布。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一些示例当中,副led光源中的各led芯片环绕摄像孔形成m个led芯片圆环,m大于等于1。例如,在图9c当中示出了m的取值分别为2、3时,副led光源的俯视图。可以理解的是,这里要求led芯片环绕摄像孔形成led芯片圆环,主要是期望副导光板中在出光部轴心处看来,各个方向进入的光线均匀,当然,在本实施例其他一些示例当中,也可以不要求各led芯片围合形成led芯片圆环,而仅仅是形成环。

本实施例提供的副led光源可以应用于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包括副背光模组的背光模组中,无论该副背光模组中副导光板的形态如何。

本实施例提供的副led光源,通过在一个线路板上设置摄像孔,可以使得位于该线路板背面的屏下摄像头通过该摄像孔完成图像采集,同时,副led光源可以通过副导光板向外框贯穿孔上表面提供光线,从而解决了背光模组中屏下摄像头对应位置不能被点亮的问题,提高了终端的屏占比,增强了用户体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