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6683发布日期:2020-05-20 00:4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光组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电连接器的电子产品通常安装有显示电连接器的运作状态的发光元器件于设置有电连接器的电路板上,所以电连接器的周围会设有导光管,导光管具有光源输入端及光源输出端,光源输入端是与电路板上的发光元器件对应,光源输出端会朝向电子产品的外部,如此使用者从电子产品的外部可观察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但目前导光管与电连接器连接的固定结构常发生松脱的问题,导致导光管容易从电连接器上脱落,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解决目前导光管与电连接器连接的固定结构常发生松脱而导致导光管容易从电连接器上脱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电连接器壳体;导光组件,其位于电连接器壳体的侧壁上;固定连接结构,其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的侧壁与导光组件之间,以固定导光组件于电连接器壳体的侧壁上;其中所述固定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及第二固定结构,第一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孔,固定孔具有置入穿孔及限位穿孔,置入穿孔与限位穿孔连通;第二固定结构包括固定凸柱,固定凸柱具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设置于第一固定部上,第二固定结构设置于第一固定结构时,第二固定部穿过置入穿孔,第一固定部从置入穿孔移动至限位穿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具有置入穿孔及限位穿孔的第一固定结构和具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固定结构相连接固定导光组件于电连接器壳体上,第二固定结构可稳定地固定于第一固定结构上,不容易发生松脱的问题,也能有效防止导光组件从电连接器壳体上脱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导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连接的使用状态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连接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图8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壳体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6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包括电连接器本体(图中未示)、电连接器壳体10、导光组件11和固定连接结构12。电连接器壳体10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00、下表面101、相对的两个侧壁102、容置空间104、第一开口105及第二开口106。容置空间104位于上表面100、下表面101及两个侧壁102之间,第一开口105位于上表面100、下表面101及两个侧壁102的一端,第二开口106位于下表面101上,并且远离第一开口105,也表示电连接器壳体10与第一开口105相对的一端为封闭的。电连接器本体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容置空间104内,电连接器本体的接口端与第一开口105对应,电连接器本体的电性连接端与第二开口106对应。于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为水平式电连接器,所以第二开口106位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下表面101,当然电连接器1也可为垂直式电连接器,第二开口106能位于电连接器壳体10与第一开口105相对的一端上。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及导光组件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导光组件11位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于本实施例中,导光组件11通过固定连接结构12设置于对应的侧壁102上,换句话说,固定连接结构12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与导光组件11之间,以固定导光组件11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固定连接结构12包括第一固定结构121及第二固定结构122。第一固定结构121包括固定孔1211,每一个固定孔1211具有置入穿孔1211a及限位穿孔1211b,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连通,于本实施例中,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有部份交叠在一起而实现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连通,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之间具有干涉缺口1211c,本实施例的干涉缺口1211c为限位穿孔1211b与置入穿孔1211a连通的位置。置入穿孔1211a的直径或宽度大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与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的连线l1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即置入穿孔1211a及限位穿孔1211b沿著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作横向排列。

第二固定结构122包括固定凸柱1221,固定凸柱1221具有第一固定部1221a及第二固定部1221b,第二固定部1221b与第一固定部1221a连接,第二固定部1221b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221a上,第一固定部1221a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小于第二固定部1221b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第一固定部1221a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第二固定部1221b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大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并且小于置入穿孔1211a的直径或宽度。

于本实施例中,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均为圆孔,当然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中至少一者可改为方形、多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第一固定部1221a和第二固定部1221b均为圆柱,第一固定部1221a和第二固定部1221b的截面形状与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的形状对应为佳,当然第一固定部1221a和第二固定部1221b的截面形状也可与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的形状不对应。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中至少一者可改为方形、多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第一固定部1221a及第二固定部1221b中的一者可改为角柱,例如:三角柱、四角柱、五角柱。或者第二固定部1221b改为圆台、圆锥或角锥,仅要第二固定部1221b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大于第一固定部1221a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并且小于置入穿孔1211a的直径或宽度即可。第一固定部1221a或第二固定部1221b的最大外径是指当第一固定部1221a为圆柱或第二固定部1221b为圆柱、圆台或圆锥时,第一固定部1221a或第二固定部1221b的圆形横截面中的最大直径。

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121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第二固定结构122的第一固定部1221a设置于导光组件11朝向电连接器壳体10的表面上,第二固定部1221b远离导光组件11。

再一并参阅图6及图7,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与第二固定结构连接的使用状态图;如图所示,当第二固定结构122设置于第一固定结构121时,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1211内,使导光组件11固定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设置于对应的固定孔1211内是先将固定凸柱1221的第二固定部1221b穿过置入穿孔1211a,第二固定部1221b进入电连接器壳体10内,使第一固定部1221a位于置入穿孔1211a内,之后第一固定部1221a从置入穿孔1211a移动至限位穿孔1211b。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1221a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等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第一固定部1221a透过干涉配合固定于限位穿孔1211b中,如此一来,第二固定结构122可稳定地固定于第一固定结构121上,不容易发生松脱的问题,也能有效防止导光组件11从电连接器壳体10上脱落。

因第二固定部1221b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大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所以第二固定部1221b无法从限位穿孔1211b穿出,防止导光组件11沿著垂直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的方向脱离电连接器壳体10。此外,由于第一固定部1221a通过干涉缺口1211c进入限位穿孔1211b,而干涉缺口1211c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固定部1221a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使第一固定部1221a与干涉缺口1211c的侧壁产生干涉,因此第一固定部1221a无法从干涉缺口1211c脱离而移动至置入穿孔1211a,避免导光组件11脱离电连接器壳体10。由以上可知,使用本实施例的固定连接结构12可稳定地固定导光组件11于电连接器壳体10,导光组件11不容易发生松脱的问题。

优选地,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及图8中b区域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部1221a的高度等于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深度。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部1221b与第一固定部1221a连接的表面与导光组件11与第一固定部1221a连接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深度,当第一固定部1221a设置于限位穿孔1211b内时,第二固定部1221b与第一固定部1221a连接的表面与导光组件11与第一固定部1221a连接的表面分别抵接于固定孔1211周缘的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的表面,如此第二固定部1221b与导光组件11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之间产生摩擦阻力,也能防止第一固定部1221a往置入穿孔1211a移动。

优选地,复参阅图6、图7及图9,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的内表面上具有让位槽1021,第一固定结构121设置于让位槽1021的底部。当第二固定结构122设置于第一固定结构121时,第二固定结构122位于让位槽1021内。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穿过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第二固定部1221b位于让位槽1021内,即第二固定部1221b不进入容置空间104内,如此第二固定部1221b不会影响电连接器本体的设置,并且有效缩小电连接器壳体10的体积。

复参阅图1、图3及图5,本实施例的导光组件11包括固定座111及导光管112,导光管112设置于固定座111上,第二固定结构122设置于固定座111朝向电连接器壳体10的表面上,也就是固定凸柱1221的第一固定部1221a设置于固定座111朝向电连接器壳体10的表面上,第二固定部1221b远离固定座111朝向电连接器壳体10的表面。导光管112具有光源输入端1121及光源输出端1122,光源输入端1121的端面靠近具有第二开口106的下表面101,光源输出端1122的端面位于第一开口105的一侧。当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设置于电路板(图中未示)上时,导光管112的光源输入端1121对应电路板上的发光元器件,发光元器件所发出的光源会从光源输入端1121进入,光源经导光管112传播至光源输出端1122,光源从光源输出端1122发出。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的数量与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数量对应,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的数量也为两个,当然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的数量也可与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数量不对应,但固定凸柱1221的数量需少于固定孔1211的数量。此外,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数量及第二固定结构122的固定凸柱1221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

本实施例的导光组件11的数量为两个,其分别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所以固定连接结构12的数量也为两个,分别固定导光组件11于侧壁102上,当然导光组件11的数量也可为单个,固定连接结构12的数量与导光组件11的数量对应。每一个导光组件11的导光管112的数量至少一个,每一个导光管112的光源输入端1121的端面靠近具有第二开口106的下表面101,光源输出端1122的端面位于第一开口105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121是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第二固定结构122是设置于导光组件11上,当然第一固定结构121也可改设置于导光组件11上,第二固定结构122可改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0及图11,其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壳体的剖视图和图10中c区域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121的固定孔1211的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不相交叠,固定孔1211还包括连通穿孔1211d,连通穿孔1211d的两端分别与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连接,以使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连通,连通穿孔1211d与限位穿孔1211b连通的一端为干涉缺口1211c,干涉缺口1211c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固定凸柱的第一固定部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固定凸柱的第一固定部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限位穿孔1211b的直径或宽度,固定凸柱的第一固定部通过连通穿孔1211d进入限位穿孔1211b内。

请参阅图12,其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同在于,第一实施例的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与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的连线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平行,本实施例的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与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的连线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垂直,也表示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沿著电连接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w作纵向排列。当然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与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的连线也能相对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倾斜,也表示置入穿孔1211a与限位穿孔1211b作斜向排列。

请参阅图13及图14,其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及第二固定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同在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固定结构121具有两个固定孔1211,两个固定孔1211的两个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的连线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平行,本实施例的两个固定孔1211的两个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的连线l2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垂直,也表示两个固定孔1211沿著电连接器壳体10的宽度方向w作纵向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固定孔1211的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与对应的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的连线l1可以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平行、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垂直或相对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倾斜。于本实施例中,限位穿孔1211b的中心与对应的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的连线相对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倾斜。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结构122的两个固定凸柱1221与第一固定结构121的两个固定孔1211对应设置,所以两个固定凸柱1221也是沿著导光组件11的固定座111的宽度方向作垂直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固定孔1211的两个置入穿孔1211a的中心的连线l2也能相对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长度方向l倾斜,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其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还包括隔板13,隔板13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内,隔板13与侧壁102相互平行,并且分隔电连接器壳体10内的空间为多个容置空间。于本实施例中,隔板13将容置空间分成第一容置空间104a及第二容置空间104b,第一容置空间104a及第二容置空间104b可分别容置一个电连接器本体,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具有两个电连接器本体。当然隔板13的数量可为多个,以形成多个容置空间,进而容置多个电连接器本体。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的隔板13可应用至上述实施例中。

请参阅图16,其是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与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不同在于,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还包括散热组件14,散热组件14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上表面100上。当电连接器1于使用时,散热组件14可将电连接器本体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外部。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4包括多个散热鳍片141。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4可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导光组件11设置于电连接器壳体10的侧壁102上,所以导光组件11与散热组件14设置于不同的表面上,导光组件11不会影响散热组件14的设置,也不会影响电连接器1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具有置入穿孔及限位穿孔的第一固定结构和具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固定结构相连接固定导光组件于电连接器壳体上,第二固定结构可稳定地固定于第一固定结构上,不容易发生松脱的问题,也能有效防止导光组件从电连接器壳体上脱落。置入穿孔与限位穿孔具有干涉缺口,当第一固定部欲从限位穿孔移出时,干涉缺口的侧壁与第一固定部之间产生干涉,有效防止第一固定部从限位穿孔移出。另外限位穿孔的直径或宽度小于第二固定部的最大外径或最大宽度,使第二固定部不会从限位穿孔穿出,避免导光组件脱离电连接器壳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