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28054发布日期:2020-09-08 12:26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屏技术的发展,目前多数厂商乃是将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设置面朝内的开孔,以供屏下摄像头对应放置,并藉此接收来自外界环境的入射光。

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屏下摄像头对应地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背光模组的开孔下方时,开孔将仅仅作为所述屏下摄像头用以接收环境光的收发通道。由于开孔的内侧并未设置有任何光源提供亮度,使得液晶显示装置在使用时,背光模组于所述开孔的区域将处于闲置状态而无法提供任何显示效果。

因此,亟需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屏下摄像头对应地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背光模组的开孔下方时,所述开孔将仅仅作为所述屏下摄像头用以接收环境光的收发通道。由于开孔的内侧并未设置有任何光源提供亮度,使得液晶显示装置在使用时,所述背光模组于所述开孔的区域将处于闲置状态而无法提供任何显示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开孔;

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开孔内;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内设置有自发光层;

当所述液晶装置进行显示时,所述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用于向所述第二显示区提供光源,所述自发光层用于向所述第一显示区提供光源。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自发光层与所述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层同层设置。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自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为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所述第一显示区至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方向上,所述发光单元的密度逐渐增大。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单元的发光频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显示画面的频率相同。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第一黑色快门帘;

所述第一黑色快门帘用于使射向所述传感器的光通过或被阻挡。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传感器之间的半透半反射膜;

所述半透半反射膜使射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方向的光透过、以及使远离所述传感器方向的光反射。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传感器包括摄像头传感器、指纹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及光线传感器。

在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两侧的上偏光层及下偏光层;

位于所述上偏光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一侧的盖板层;

位于所述盖板层与所述上偏光层之间的光学胶层;

其中,所述下偏光层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的第二开孔,所述上偏光层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的第三开孔。

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屏下传感器的挖孔处设置自发光层,在传感器非工作时,正常显示挖孔处的画面,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或/和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或/和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或/和其他材料的使用。

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当屏下摄像头对应地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背光模组的开孔下方时,开孔将仅仅作为所述屏下摄像头用以接收环境光的收发通道。由于所述开孔的内侧并未设置有任何光源提供亮度,使得液晶显示装置在使用时,所述背光模组于所述开孔的区域将处于闲置状态而无法提供任何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

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一开孔201;

传感器300,位于所述第一开孔201内;

显示面板4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00上,所述显示面板400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孔201对应的第一显示区401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第二显示区402,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设置有自发光层700;

当所述液晶装置进行显示时,所述背光模组200中的背光源用于向所述第二显示区402提供光源,所述自发光层700用于向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提供光源。

本申请通过在屏下传感器的挖孔处设置自发光层,在传感器非工作时,正常显示挖孔处的画面,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4,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背光模组200,包括第一开孔201。传感器300,位于所述第一开孔201内。显示面板400,位于所述背光模组200上,所述显示面板400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孔201对应的第一显示区401及包围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第二显示区402,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设置有自发光层700。当所述液晶装置进行显示时,所述背光模组200中的背光源用于向所述第二显示区402提供光源,所述自发光层700用于向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提供光源。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的透光性较高,在不发光时,能够透过可见光,可以实现所述传感器300在工作时,能够接收到足够多的外界光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300包括摄像头传感器、指纹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及光线传感器。在此不限制所述传感器的类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设置有阵列基板、位于所述阵列基板上的液晶层420、及位于所述液晶层420上的彩膜层430,具体请参阅图2、3、4。

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430包括多个色阻431。所述彩膜层430为整层设置的,所述色阻431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在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没有设置所述色阻431,具体请参阅图2、3、4。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的一个子像素对应所述彩膜层430的一个色阻431。所述色阻431可以是间隔设置的。所述色阻431对于光透过性较低,在形成所述彩膜层430时,对所述色阻431材料进行图案化处理,将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的色阻431去除,增加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光透过性,提高所述传感器300的接受光通量,增加所述传感器300工作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430包括与所述第一开孔201对应的第四开孔。将所述彩膜层430在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所有膜层挖空,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光透过性,提高所述传感器300的接受光通量,增加所述传感器300工作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设置有第一衬底、及位于所述第一衬底上的自发光层700。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与所述显示面板400中的液晶层420同层设置,具体请参阅图2、3、4。在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液晶层420,在本申请中是无液晶的,利用此空间设置自发光层700,不用增加厚度,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避免了膜层厚度的变化,同时自发光层700填充了空间,避免了膜层的塌陷。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与所述显示面板400中的彩膜层430同层设置。所述自发光层700的形成方式可以是打印或者蒸镀,与所述彩膜层430的色阻431材料类似,形成困难降低。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包括多个发光单元710,所述发光单元710的发光颜色为红色、绿色、蓝色中的任意一种,具体请参阅图2~图4。所述发光单元710可以是间隔设置的。通过多个所述发光单元710的rgb颜色光,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实现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内的全彩显示,提高显示装置100的屏占比。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710包括mini-led或micro-led。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显示区401至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方向上,所述发光单元710的密度逐渐增大,具体请参阅图1、图3。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想要正常显示,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孔201的边缘处,越容易出现显示效果下降,通过对相应所述第一开孔201的边缘处的所述发光单元710密度调整,增大密度述发光单元710的密度,使显示画面更细腻,缓解显示效果下降的技术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710的发光频率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显示画面的频率相同。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想要正常显示,要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画面像协调,可以通过算法优化,调整发光频率,使之与周围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显示画面进行融合,以此达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功能。

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710之间的间距大于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的相邻两个子像素之间的间距,具体请参阅图2、3、4。此处限定的间距可以是相邻两发光单元710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子像素边缘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相邻两发光单元710中心点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两子像素中心店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的一个子像素对应所述彩膜层430的一个色阻431。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补充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区441的显示画面,同时此设置可以更多接收到外界的光线,提高所述传感器300的接受光通量,增加所述传感器300工作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像素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像素密度。因为所述发光单元710的体积小,可承载的更大密度的像素密度,有利于提高显示的精细程度,提高用户的观感。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还包括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单元710之间的第一遮光单元720。由于所述发光单元710的距离较近,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单元710容易发生混色问题,通过所述第一遮光单元720,减少了混色问题,提高了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显示颜色纯净度,提高了显示的对比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发光层700还包括阴极层及阳极层,所述发光单元710位于所述阴极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所述阴极层位于靠近所述传感器300一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单元,所述阵列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所述阴极层包括多个阴极单元,一所述阴极单元对应一所述发光单元710,所述阴极单元通过透明连接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电连接。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工作状态时,进一步增加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透光性,提高所述传感器300的接受光通量,增加所述传感器300工作质量。

本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的密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的密度,将所述阴极单元的连接线更适合地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单元电连接,使挖孔处的阴极单元得以正常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400与所述传感器300之间的第一黑色快门帘800,具体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黑色快门帘800用于使射向所述传感器300的光通过或被阻挡。当所述传感器300工作时,所述第一黑色快门帘800打开,光线可以正常照向所述传感器300,所述传感器300可以正常接收光线。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时,所述第一黑色快门帘800关闭,避免自然光的影响或者所述发光单元710发出的光对所述传感器300的影响,增加所述传感器30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环绕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第一导光单元。所述第一导光单元包括第一光通部件以及第二黑色快门帘。所述第一光通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黑色快门帘均环绕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所述第一光通部件用于将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402内的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导通进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所述第二黑色快门帘用于使所述第一光通部件种的光通过或被阻挡。所述第一光通部件包括第一开口以及第一管壁,所述第一开口连接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导光处。第二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黑色快门帘开启,使所述第一光通部件种的光通过,所述第一显示区401正常显示,通过所述第一光通部件导入的白光,补充了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亮度。第二当所述传感器30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黑色快门帘关闭,使所述第一光通部件种的光被阻挡,所述传感器300可以正确接收射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光线,减少因所述背光模组200的光导致的光通量偏差。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400与所述传感器300之间的半透半反射膜。所述半透半反射膜使射向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方向的光透过、以及使远离所述传感器300方向的光反射,类似于图4,将所述第一黑色快门帘800换为所述半透半反射膜即可,具体请参阅图4。当所述传感器300工作时,所述半透半反射膜可以增加外界光线进入所述传感器300的光通量,同时,所述半透半反射膜又增强了远离所述传感器300的反射光的反射,增强了所述传感器300的光保有量,间接提高了所述传感器300接受的光通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面板400两侧的上偏光层440及下偏光层410。位于所述上偏光层440远离所述显示面板400一侧的盖板层600。位于所述盖板层600与所述上偏光层440之间的光学胶层500。其中,所述下偏光层410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孔201对应的第二开孔411,所述上偏光层440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孔201对应的第三开孔441,具体请参阅图2、3、4。所述上偏光层440以及所述下偏光层410保证了所述第二显示区402的正常显示,同时,对所述第一显示区401对应的两偏光层进行挖孔,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显示区401的光透过性,提高所述传感器300的接受光通量,增加所述传感器300工作质量。所述盖板层600用于保护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避免受到外界冲击时,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损坏。所述光学胶层500用于粘结所述盖板层600与所述上偏光层440,避免所述盖板层600或者所述上偏光层440的错位脱落,同时,所述光学胶具有一定的弹性,进一步保护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避免受到外界冲击时,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损坏。

本申请通过在屏下传感器的挖孔处设置自发光层,在传感器非工作时,正常显示挖孔处的画面,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开孔;传感器,位于该第一开孔内;显示面板,位于该背光模组上,该显示面板包括与该第一开孔对应的第一显示区及包围该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该第一显示区内设置有自发光层;当该液晶装置进行显示时,该背光模组中的背光源用于向该第二显示区提供光源,该自发光层用于向该第一显示区提供光源。本申请通过在屏下传感器的挖孔处设置自发光层,在传感器非工作时,正常显示挖孔处的画面,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屏占比。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