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8758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反射面及第一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光面连接在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入光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入光面用于接受光源的光线,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一切角,所述第一切角为锐角。本发明还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导光板结构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专利说明】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之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通常为侧边式背光架构,即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边,也就是说导光板的侧面为入光面,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通常会在导光板的底面增加反射片,以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但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由于导光板为长方体的板装结构,导光板的侧面通常垂直于顶面和底面,这样,导致位于导光板入光面的一侧的出光面会现明显的亮线,亮线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距离光源近,且光线经过反射集中在一个区域。亮线的存在导至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所述导光板的结构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产生亮线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反射面及第一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光面连接在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入光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入光面用于接受光源的光线,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一切角,所述第一切角为锐角。
[0006]其中,所述第一切角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
[0007]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二反光面连接在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第二反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二切角,所述第二切角为锐角。
[0008]其中,所述第二切角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
[0009]其中,所述第二反光面和所述第一反光面对称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两侧。
[0010]其中,所述第二反光面和/或所述第一反光面均呈平面状结构。
[0011]其中,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反光面的表面设有反射涂层。
[0012]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导光板之所述入光面。
[0013]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通过光学胶贴合至所述反射面。
[0014]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所述背光模组。
[0015]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通过在出光面和入光面之间设置第一反光面,且第一反光面与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的第一切角为锐角,使得光线打到第一反光面上后,经过第一反光面反射至反射面上的第一位置,若没有第一反光面,同样角度的光线会打到出光面的延长面上,出光面的延长面再将光线反射至反射面上的第二位置,相比第二位置,第一位置距离入光面的距离更远。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反光面的设计,使得距离光源较近的位置处的光线被拉远,也就是消弱了导光板近光侧的光线,使得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靠近光源一侧的光线亮度得到消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产生亮线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板之部分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光板之部分示意图。
[0020]图4是现有技术的导光板的对三条光线的传导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对三条光线的传导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反光面在出光面方向上所对应的尺寸X及第一反光面在入光面方向上所对应的尺寸Y的变化对亮线峰值大小的影响示意图。
[0023]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切角的角度与亮线峰值大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0024]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切角的角度与相对耦光效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6]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导光板应用在显示装置之背光模组中,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产生亮线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所述的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导光板之所述入光面。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通过光学胶贴合至所述反射面。
[0027]请参阅图1,导光板大体呈长方体板状结构,导光板包括入光面11、出光面12、反射面13及第一反光面14。按图1所示的导光板摆放方式而言,出光面12和反射面13分别为顶面和底面,入光面11为侧面,第一反光面14形成于出光面12的一个边缘处。所述出光面12和所述反射面1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光面14连接在所述出光面12和所述入光面11之间,所述入光面11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光面14和所述反射面13之间,所述入光面11用于接受光源的光线,所述第一反光面14与所述出光面12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一切角Θ1,如图2所示,与出光面12共面的延伸出来的虚线表示的部分就是出光面12的延长面,也就是说出光面12的延长面位于出光面12的外围且与出光面12共面。
[0028]所述第一切角Θ1为锐角。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切角Θ1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
[0029]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通过在出光面12和入光面11之间设置第一反光面14,且第一反光面14与出光面12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的第一切角Θ1为锐角,使得光线打到第一反光面14上后,经过第一反光面14反射至反射面13上的第一位置,请参阅图5,图5中的反射面上标号分别为Ρ1、Ρ2及Ρ3的三个区域为第一位置。若没有第一反光面14,同样角度的光线会打到出光面12的延长面上,如图4所示,出光面12的延长面再将光线反射至反射面13上的第二位置,反射面上的标号为P的区域为第二位置。相比第二位置,第一位置距离入光面的距离更远。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反光面14的设计,使得距离光源较近的位置处的光线被拉远,也就是消弱了导光板近光侧的光线,使得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12之靠近光源一侧的光线亮度得到消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产生亮线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30]入光面11与反射面13之间可以直接连接,如图2所示,反射面与入光面共同具有一个边缘,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只有在出光面12之靠近入光面11的边缘处进行磨边或切角的处理,以在出光面12和入光面11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反光面14。而入光面11垂直于反射面13。
[0031]入光面11和反射面13之间也可以设置第二反光面15,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反光面15连接在所述入光面11和所述反射面13之间,所述第二反光面15与所述反射面12之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二切角Θ2,所述第二切角Θ2为锐角。所述第二切角Θ2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
[0032]第二反光面15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反光面14相同,在导光板中反射至第二反光面15上的光线,会经过第二反光面15的反射,且反射至出光面12上的第三位置,如图5所示,标号为Ρ4的区域为第三位置。若没有第二反光面,同样角度的光线会打到反射面13的延长面上(如图4所示),反射面的延长面再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12上的第四位置,如图4所示,标号为Ρ5的区域为第四位置。相对第四位置,第三位置距离入光面的距离更远。也就是说,通过第二反光面15的反射,使得距离光源较近的位置的光线被拉远,也就是消弱了导光板近光侧的光线,使得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靠近光源一侧的光线亮度得到消弱,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产生亮线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33]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光面15和所述第一反光面14对称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两侧。
[0034]—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光面15和/或所述第一反光面14均呈平面状结构。平面的结构易于加工,反射效果均匀。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反光面14和/或第二反光面15的表面设计微突起,通过微突起的结构实现不同的反射效果。或者将第一反射面14和/或第二反射面15的表面设计呈曲面或锯齿状。
[0035]进一步的设计,所述第一反光面14和/或所述第二反光面15的表面设有反射涂层。反射涂层可以增加第一反光面14和/或第二反光面15的反射效果。
[0036]请参阅图4和图5,图4和图5分别描述了现有技术的导光板及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对三条光线L1、L2及L3传导的路径示意图,很明显能够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明显削弱了亮线效果。请参阅图4,光源100发出的三条光线L1、L2及L3进入导光板后,集中传导在导光板反射面13上的标号为P的区域中,经过反射面13反射后,集中在出光面12上的标号为LI的区域内射出。请参阅图4,光源100发出的三条光线L1、L2及L3进入导光板后,分别传导至导光板反射面13上标号分别为P1、P2及P3的三个区域中,经过反射面13反射后,P1、P2及P3的三个区域中的光线被传导至出光面12上,其中两条光线之间的距离为L2,另一条光线落在L2区域外。图4所示的LI的区域为亮线区域,从图5可以看出,L2区域中的光线明显减少了,而且,与LI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相比,L2区域距离光源较远,L2区域的面积也大于LI区域的面积。
[0037]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反光面14在出光面12方向上所对应的尺寸X及第一反光面14在入光面11方向上所对应的尺寸Y的变化对亮线峰值大小的影响示意图。从图6可以看出:当第一切角Θ1角度大小固定时,增加第一切角Θ1水平和垂直长度分量(也就是增加X或Y的尺寸),亮线峰值逐渐下降。同时也说明了,不同第一切角Θ1角度对亮线减缓的趋势不一致,图6中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第一切角Θ1的角度(分别为13.2度、8.6度和7.2度)的实验数据。至于第二反光面15与第二切角Θ2与亮线峰值之间的关系,与图6所示的第一反光面14及第一切角Θ1与亮线峰值之间的关系相似。
[0038]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切角Θ1的角度与亮线峰值大小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7表明:第一切角ΘI在0-35度区间内时,第一切角ΘI的值越小,亮线峰值越小,g卩削弱壳线越有利。
[0039]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之第一切角Θ1的角度与相对耦光效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图。本发明提供的导光板,耦光效率相对无切角时均能保持在90%以上。图8表明:第一切角ΘI在0-20度区间内时,耦光效率相对无切角时均能保持在93%以上。
[0040]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反射面及第一反光面,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反光面连接在所述出光面和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入光面连接在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入光面用于接受光源的光线,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出光面的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一切角,所述第一切角为锐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角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还包括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二反光面连接在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反射面之间,所述第二反光面与所述反射面之延长面之间形成第二切角,所述第二切角为锐角。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角的值大于O度具小于等于35度。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面和所述第一反光面对称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两侧。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面和/或所述第一反光面均呈平面状结构。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反光面的表面设有反射涂层。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如权利1-7任意一项所述的导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正对所述导光板之所述入光面。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通过光学胶贴合至所述反射面。10.—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
【文档编号】G02B6/00GK105842775SQ201610261922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常建宇, 陈锦雄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