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9150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非透明外壳制作的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医用氧气加压舱、潜水加压氧舱等载人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氧舱为载人承压容器,其承压容器的外壳都是按一定形状(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由金属板加工而成。在承压容器的外壳上虽备有能够透射光线的观察窗,但因观察窗的数量有限,且观察窗的透光直径又偏小,所以单靠观察窗的自然采光是无法满足氧舱国标 (GB/T 12130-2005)对舱内照度彡601x的技术要求。因此,由金属板制作的载人承压容器一般还需配置人工采光的照明装置。在氧舱问世初期的照明装置是将白炽灯直接安装在氧舱内部,这种照明装置被称为内照明,后来为了氧舱安全,则将光源移置舱外,而处于舱外的光源,通过氧舱外壳上的透光玻璃,将光线射进舱内,以实现市电不进舱的安全要求,这种照明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被称作氧舱的外照明。这种外照明装置,一般是由外壳、透光玻璃、发光源构成的灯具本体和电路控制两部分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光源种类也发生了从白炽灯到普通日光灯,又到节能灯的进化过程,目前,国内外各生产厂家新生产的氧舱较多的是采用节能灯。爱迪生以电热效应为基础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漫长的蜡烛时代,是照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科技总在不断进步,白炽灯与新型照明灯相比又有许多不足,如发光效率低,产生的无用热多,寿命也短。而在白炽灯基础上进化出来的日光灯和节能灯均属荧光灯一类,都是以辉光放电而发光的照明器件,辉光放电耗能相比白炽灯的电热效应耗能要少得多,使用寿命也相对的长。目前,国内外更为先进的光源则是LED半导体发光器件,其发光原理是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半导体的pn结直接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因而,其能量的转换效率远远高于靠电热来激活电子,再靠电子来撞击原子而电离发光的节能灯。因此,与前述的几种光源相比, LED则是发光效率相比最高,产出的无用热最少,寿命也最长的发光器件。对各型氧舱而言,更换已损坏的照明灯是用户维修中最为烦琐的事,而LED光源能够显著减少维修甚至终身无需更换,这将大大降低设备的维修量,提升设备的使用完好率。LED作为发光光源,因其发光效率高,可实现舱内同等亮度的情况下,节能省电;LED产出的无用热最少,灯具温升偏低,可使灯具中的绝缘材料的电介质强度少受影响,而灯具中的有机玻璃也不会因过热而提前老化报废,LED这些优点都为氧舱的安全使用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保证。不仅如此,LED还可以实现低电压供电,可将氧舱由供给节能灯的市电交流 220V降低至直流安全电压的范围内,这将十分有利于氧舱的电气安全。针对临床治疗的需要,采用LED作为发光光源还具备以下优势1、患者在舱内的全程中,舱内亮度应是可变的,即患者治疗时,舱内要保持一定的高亮度,而患者处于休息阶段或患者在观看舱内播出的视频节目时,舱内宜暗,特别是对于某些患者(如破伤风等)在治疗时更须调低亮度。这些临床上需要改变舱内亮度的作法, 对于节能灯是无法实现的,而LED则可圆满实现。2、迄今为止,国内外氧舱有关光源的文献资料,尚未发现多于一种光色的报导,而针对氧舱临床的实际需要,在舱内如能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光色选择,这不仅能使患者对舱内环境产生新颖感,为患者营造一种愉悦的心情,而且,对于某些疾病,如眼病治疗时, 舱内光源若能由白光转变为绿光,将有利于眼睛疾患的康复。综上所述,面对氧舱临床实际,要求照明装置具备安全、高效、低耗、不维修、可调明暗、可变光色等技术性能,而目前国内外氧舱尚以节能灯为主来实现舱内照明的情况下, 是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氧舱使用节能灯来实现舱内照明而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而提供一种载人气压氧舱所用的新型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可实现安全、高效、 低耗、不维修、可调明暗、可变光色等技术性能。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 包括由外壳、透光玻璃、发光器件构成的灯具本体和电路控制两部分,其结构特点为采用至少含有两种不同光色的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作为发光器件,在透光玻璃与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之间设有磨砂玻璃,而电路控制部分则含有LED驱动电路、LED光色变换电路及 LED亮度调节电路,各个电路的控制开关均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灯具外壳通过螺栓与压紧法兰相连,成为灯具本体的支撑构架,在此构架内设置透光玻璃、磨砂玻璃和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所述的透光玻璃为使其具有良好的光线传导性能,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由现有的各种玻璃制成,但优选甲基丙烯酸甲脂即有机玻璃制作。所述的磨砂玻璃,是当人直视大面积透光灯具时,看不到局部有耀眼的光源,相反会营造柔和舒适的舱内照明环境,因此,磨砂玻璃的选配,是本实用新型为改善灯具品质而采取的措施之一。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源,为使该印刷电路板与磨砂玻璃和灯具外壳之间均保持一定的工作间隙,而又相互之间牢固定位,所以,在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的前后均设有柔软垫支撑并缓冲。为使透光玻璃在灯具外壳和压紧法兰之间能够可靠固定,在二者与透光玻璃之间也设有软质橡胶板予以支撑定位并保护缓冲。经试验证明,LED发光管在长时间工作后,其稳定的温升与同等发光强度的节能灯及白炽灯相比甚微,冷却条件可以不设,但为使氧舱照明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做到万无一失, 更为发挥LED终身无故障的优势,为此在灯具外壳上仍备有连通大气的自然冷却孔。所述的LED驱动电路含有直流电源E、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光色变换控制开关 SA2、光色变换继电器KC、限流电阻R、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等部件,其中,由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并列连接后(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非封闭的并联连接),其一端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的相应触点相连,另一端则与限流电阻R相串联,以构成最基本的发光组Pi、P2、P3、P4……Pn,将其中至少两路即至少4个相同的发光组进行串并联复合连接,如=P1与P3相并联,P2与P4相并联,然后将这两个并联电路再串联起来,接入LED驱动电路的两个馈电点上,如A-A’,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发光单元。根据氧舱内部空间的大小,来确定灯具中需要配置发光单元的数量,并将结构相同的发光单元依次连接到LED驱动电路的A-A,、B-B'、C-C'等馈电点上,由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控制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 的点燃,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所述的发光组Pp P2、P3……通过馈电点A-A’、B-B’、C_C’……与直流电源E的连接可以是串联方式,也可以是并联方式,但最佳方案则是上述的串并联复合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因某个LED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时所造成的危害。所述的LED光色变换电路是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分别控制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的点燃来实现。LED光色变换电路含有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光色变换继电器KC及发光组Pp P2, P3、P4……Pn,每一个发光组中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均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相应的一组控制触点相连,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相连,在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的控制下,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KC相应控制触点的转换,实现不同光色二极管La或Lb的点燃,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以供操舱人员的随时转换。LED光色变换电路所选用的发光二极管,可以是单色管,也可以是复合管,但最佳方案为复合管。复合管是在一个壳体中容纳了至少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从而可以减少照明装置中发光二极管的安装数量,在同等性能的情况下,使用复合管的照明装置可以显著的减少体积。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其发光亮度是随流入该管的正向电流的大小来决定的,为使发光二极管能达到氧舱工作时所需要的最高亮度,本实用新型是在直流电源E—定的情况下,通过选配限流电阻R来实现。LED亮度调节电路可通过改变总的亮度调节电阻,以改变LED正向电流来实现,这种调节方式不仅会在调节电阻上耗能发热,更因正向电流的微小变化会带来亮度的较大变化,因而亮度的调节细度不够,会影响使用性能。LED亮度调节的最佳方案则是通过占空比的控制方式来实现,即将控制电路与亮度调节单元G及可调元件W相连接,构成LED的亮度调节电路,以实现占空比控制亮度。占空比控制方式是根据人眼存在视觉暂留现象,也就是视觉余辉现象,即光在一定时间 (一般为IOms)内周期点亮、点灭时,人眼看到的仍然是连续的亮度,也就是在IOms周期内, 延长灭灯的时间,而缩短亮灯的时间时,人眼看到的连续亮度就变暗,反之则变亮。上述有规则的LED点亮、点灭周期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各种现有技术来实现,如采用现有的电气元件组成的脉冲电路来实现,也可以是由IC电路或CMOS电路输出脉冲来实现。因此,LED点亮、点灭的控制电路则是脉冲产生电路,脉冲参数是由可调元件W来改变, 而脉冲电流是通过亮度调节单元G来输送给同光色的全部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调节单元G 连接在LED总馈电电路上,而可调元件W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通过占空比来调节氧舱亮度,不仅可免掉调节电阻上的耗能发热,更可以实现亮度调节的范围宽、细度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灯具本体透光材质中,增设了磨砂玻璃,当人眼直视大面积透光直径的灯具时,看不到局部有耀眼的刺激,相反会营造出柔和舒适的舱内照明环境。发光源由LED取代了节能灯,因而为照明装置带来了节能高效、寿命长;LED光源终身使用无需更换,废热少,灯具温升低,因而有机玻璃不易老化,绝缘材料的抗电强度也高,有利于保证氧舱的总体质量不下降;供电电压则由节能灯的市电220V,下降到LED的直流安全低电压,这对于确保氧舱电气安全意义重大。总之,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可以实现舱内照明应具备的安全、高效、低耗、不维修、可调明暗、可变光色等技术要求,这不仅为舱内患者提供了舒适安逸的治疗环境,也为氧舱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为高压氧临床一直渴望的舱内改变亮度和变换光色的需求得以实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气原理图。图3为LED驱动控制时序图㈧。图4为LED驱动控制时序图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由图1 图4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用于载人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包括灯具本体及电路控制部分,灯具本体含有灯具外壳2、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透光玻璃8,在透光玻璃8与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之间设置有能使光线柔和的磨砂玻璃6,该磨砂玻璃6可以使人眼直视大面积透光灯具时,看不到局部有耀眼的刺激,相反会营造出柔和舒适的舱内照明环境。灯具外壳2通过螺栓7与压紧法兰10相连,成为灯具本体的支撑构架,在此构架内设置了透光玻璃8、磨砂玻璃6及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为将灯具固定在氧舱上,在灯具外壳2上设有固定螺纹孔3。透光玻璃8为使其具有良好的光线传导性能,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由现有的各种透光材质制成,但优选甲基丙烯酸甲脂即有机玻璃制作。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源,该印刷电路板按图2的线路走向,采用各种现有技术将电路元件予以电气导通,其中,可以用导线焊接导通,也可以用印刷电路板予以定位并导通,最佳方案是采用双面印刷电路板予以定位导通。所采用的LED发光管可以是单色管,也可以是复合管,本实施例采用了最佳方案一复合管,即在一个LED发光管的壳体内容纳了 La、Lb两个不同光色的发光二级管。在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的前后均设有软垫4(软垫材料可以选用海棉条),以使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能与磨砂玻璃6和灯具外壳2之间既保持一定的工作间隙,又能牢固定位。为使透光玻璃8在灯具外壳2和压紧法兰10之间能可靠固定,在透光玻璃8的前后也设有软垫9 (软垫材料可以选用软橡胶板)。在灯具外壳2上还设有连通大气的自然冷却孔1,以确保氧舱照明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万无一失,发挥LED终身无故障的优势。照明装置的电路控制部分主要是由LED驱动电路、LED光色变换电路及LED亮度调节电路组成,各个电路的控制开关均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由图2中可以看出,LED驱动电路是由直流电源E(Il),舱内照明控制开关 SA1 (12)、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 (13),光色变换继电器KC (14 16),限流电阻R (41 48) 及发光二极管La(21 28)、Lb (31 38)等组成。LED驱动电路不仅能有序点燃发光二极管LJ21 28)或Lb(31 38),更能在直流电源E(Il) —定的情况下,通过选配限流电阻 R(41 48),使照明装置在舱内的亮度达到最高值。选配限流电阻R的方法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皆知,这里不再叙述。由图2可以看出,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Ql 28)、Lb(31 38)为对应并列连接(一端为封闭,另一端为非封闭的并联连接),即不同光色的21与31、22与32、23与 33,24与34等发光二极管并列连接。其一端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1YKCV2 JC^KCh等的相应控制触点相连,另一端则与限流电阻41、42、43、44分别相串联,以组成最基本的发光组PpPyPyP4t5将其中两路共4个相同的发光组进行串并联复合连接,即P1与P3相并联, P2与P4相并联,然后再将这两个并联电路串联起来,接入LED驱动电路的第一馈电点A-A’ 上,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发光单元。按上述原则同样可组成P5、P6、P7、P8等4个最基本的发光组,再进行串并联复合连接后,接入LED驱动电路的第二馈电点B-B’上,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发光单元。以此类推,可以继续构成第三、第四等发光单元。究竟在一个灯具中需要配置多少个发光单元, 将由氧舱内部照明空间的大小来确定。上述的P1 P8中任意一个发光组,均由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白光)和 Lb(绿光)并列后与限流电阻R相串联而成,在光色变换继电器触点的控制下,发光组中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发光二极管La或者Lb工作,因此,La或者Lb工作时后面均串有一个限流电阻R进行保护。在发光单元中,同一光色的全部发光二极管串并联复合连接的电路组成为1、LED驱动电路的第一馈电点A,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1+ KC1^3 将LED发光组分为两路,即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h导通了发光二极管21 与限流电阻41相串联的一路,另有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3导通了发光二极管23与限流电阻43相串联的另一路。同理,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V2导通了发光二极管22与限流电阻42相串联的一路及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y导通了发光二极管24与限流电阻44相串联的一路。2.发光二极管21、限流电阻41的串联电路又与发光二极管23、限流电阻43的串联电路相并联;同理发光二极管22、限流电阻42的串联电路也与发光二极管24、限流电阻 44的串联电路相并联。3.上述的两个并联起来的电路,最终再串联起来接入LED驱动电路的第一馈电点 A-A'上,以构成本实用新型同光色发光二极管La之间的串并联复合电路。在光色变换继电器的作用下,光色变换继电器的常闭控制触点KCp1 KCV4可实现通断关系转向,即断掉全部LJ21 24)的供电关系,而导通全部Lb(31 34)的供电关系。由于在每一个发光组中,La与LJ21与31、23与33、22与32J4与34)均为并列连接, 因此,导通的全部Lb发光二极管也是按上述La的连接一样,构成本实用新型同光色发光二极管Lb之间的串并联复合电路,也接入LED驱动电路的第一馈电点A-A’上。以此类推,可以继续构成本实用新型同光色发光二极管之间的串并联复合电路,并接入LED驱动电路的第二馈电点B-B’和第三馈电点C-C’上……。该串并联复合电路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因某个LED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时所造成的危害。[0054]所述的LED驱动电路是在舱内照明控制开关12的控制下,点燃或关掉全部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舱内照明控制开关12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以供操舱人员的控制使用。所述的LED光色变换电路是由光色变换控制开关13、光色变换继电器14 16及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等组成。考虑到氧舱照明通常是以白光为主,其它光色则是偶尔才用,因此为使照明装置能够减少故障和延长寿命,在设计电路和选配元件时应做到光色变换控制开关13选用单刀单掷开关,并让该开关13处于断开时,点燃全部白光二极管;用光色变换继电器14 16的常闭控制触点来接通白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选用单色管也可以选用复合管,但最佳方案为复合管。即将二个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 安装在一个LED发光管壳体中,构成复合管。复合管可以减少照明装置中发光二极管的安装数量,在同等性能的情况下,使用复合管的照明装置可以显著的减少体积。LED光色变换电路的最基本单元亦然是发光组中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21 与31,22与32……观与38的并列连接,其一端可分别连接到光色变换继电器的控制触点 KCmKCh2……KC2_4上,而且所有白光二极管21、22……观均与光色变换继电器控制触点中的常闭控制触点相连,所有绿光二极管31,32……38均与光色变换继电器常闭控制触点中的常开触点相连,这样就可在光色变换控制开关13的控制下,通过光色变换继电器14 16 的同步控制,就可分别点燃发光单元中全部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21 28)或者Lb (31 38),以实现LED照明装置的光色变换。光色变换控制开关13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以供操舱人员的随时转换。所述的LED亮度调节电路,参见图2、图3、图4,可以由各种现有技术来实现,通常可以采取改变总的亮度调节电阻,以改变LED正向电流来实现,此时图2中序号17的亮度调节单元将由三极管G改为可调电阻。这种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但可调电阻耗能发热,调节细度也不大。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是采用改变占空比的方式来实现,其电路连接关系如图 2所示,控制电路18与亮度调节单元17及可调元件19相连接,构成LED的亮度调节电路, 亮度调节单元17连接于LED总馈电电路上,可调元件19则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通过可调元件19来实现亮度控制。图3、图4为LED驱动控制时序图,即占空比控制视觉亮度的示意图,图3和图4 的横坐标为亮灯和灭灯的持续时间T,单位为毫秒(ms),纵坐标为视觉亮度F,单位为流明 (Im)。图3、图4中的t<^ntQN’为亮灯持续时间;t0FF和t0FF,为灭灯持续时间,F和F’为视觉亮度。亮灯持续时间^及、,’与灭灯持续时间分别之和为点亮、点灭的周期T,而周期T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周期T = t0N+t0FF = t0N' +t0FF'。而亮灯持续时间tQN 在一个周期内所占的比率,即为占空比Θ。所以,占空比θ=-^L-X100%=-F-i2l:~X100%通过占空比来控制视觉亮度时,会出现的两个极端情况为1.占空比θ =1。此时t, = 0,即灭灯时间为零,视觉亮度最高。2.占空比θ =0。此时= 0,即亮灯时间为零,视觉亮度最低。通过占空比来控制视觉亮度的通常情况为在保持点亮、点灭周期T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亮灯持续时间,即由缩短到’ ;而延长灭灯持续时间即由t,延长到t,’,也就是由图3转变为图4,此时占空比θ将下降,也就是亮灯持续时间在一个周期内所占的比率下降了,所以视觉亮度也下降,即由F下降到F’,反之则可提高视觉亮度。本实用新型为改变占空比,图2中序号17的亮度调节单元将是一个三极管,该三极管17工作时,则有脉冲电流输出,以点燃发光单元中同光色的全部发光二极管21 观或者31 38 ;当三极管17不工作时,则没有脉冲电流输出,此时全部发光二极管熄灭,所以三极管17是LED亮度调节电路的执行单元。而三极管17工作与否是由控制电路18来控制,控制电路18是脉冲产生电路,脉冲的具体参数将决定视觉亮度中的^和t,的长短, 而控制电路18输出的脉冲参数是由可调元件19来调节,可调元件19可以是可调电位计, 也可以是可调电容。当LED亮度调节电路通过选配限流电阻41 48以达氧舱最高亮度,此时的亮度调节单元17,如为可调电阻时,则应将可调电阻短路(R = 0),如为占空比控制电路时,则应改变可调元件19,使LED 一直点亮,即t0FF = 0,θ = 1。上述有规则的LED点亮、点灭周期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各种现有技术来实现,如采用现有的电气元件组成脉冲电路来实现,也可以是由现有的IC电路或CMOS电路来实现。通过占空比来调节氧舱亮度,不仅可免掉调节电阻上的耗能发热,更可以实现亮度调节的范围宽、细度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色变换继电器KC是指光色变换继电器KC1 (14)、 KC2 (15)......KCn (16)的总称。
权利要求1.一种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包括由外壳O)、透光玻璃(8)、发光器件构成的灯具本体和电路控制两部分,其特征为采用至少含有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的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 作为发光器件,在透光玻璃(8)与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 之间设有磨砂玻璃(6),电路控制部分含有LED驱动电路、LED光色变换电路及LED亮度调节电路,各个电路的控制开关均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的LED驱动电路含有直流电源E、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光色变换继电器KC、限流电阻R及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其中,由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并列连接后,其一端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的相应触点相连,另一端则与限流电阻R相串联,构成发光组P”P2、 P3、P4……Pn,将其中至少两路即至少4个相同的发光组进行串并联复合连接,如P1与P3相并联,P2与P4相并联,然后将这两个并联电路再串联起来,接入LED驱动电路的两个馈电点上,构成一个发光单元,结构相同的发光单元依次连接到LED驱动电路的A-A’、B-B'、C-C' 馈电点上,由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控制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的点燃,舱内照明控制开关SA1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的LED光色变换电路含有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光色变换继电器KC及发光组Pi、P2、P3、P4……Pn,每一个发光组中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均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相应的一组控制触点相连,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与光色变换继电器KC相连,光色变换控制开关SA2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的两个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La、Lb安装在同一个LED发光管的壳体内。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其特征为所述的LED亮度调节电路含有控制电路(18)、亮度调节单元(17)及可调元件(19),控制电路(18)、亮度调节单元(17) 及可调元件(19)相互连接,亮度调节单元(17)连接于LED总馈电电路上,可调元件19则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压氧舱的照明装置,包括由外壳(2)、透光玻璃(8)、发光器件构成的灯具本体和电路控制两部分,其特征为采用至少含有两种不同光色的发光二极管的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作为发光器件,在透光玻璃(8)与LED发光管印刷电路板(5)之间设有磨砂玻璃(6),电路控制部分含有LED驱动电路、LED光色变换电路及LED亮度调节电路,各个电路的控制开关均安装在氧舱控制台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照明装置,可以实现舱内照明应具备的安全、高效、低耗、不维修、可调明暗、可变光色等技术要求,这不仅为舱内患者提供了舒适安逸的治疗环境,更使高压氧临床一直渴望的舱内改变亮度和变换光色的需求得以实现。
文档编号F21S10/00GK202109390SQ20102070007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邹维贤, 郭建 申请人:烟台朗格高压氧舱有限公司, 邹维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