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134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背景·目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块,其中背光模块为液晶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导光板的下方设置有反射板,导光板的两侧或者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设置有背光源,导光板的上方依次设置有扩散片、棱镜片以及反射型偏光增亮片。背光源发出的自然光通过导光板、扩散片、棱镜片到达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将自然光中的X方向线偏振光传播给液晶面板中的下偏光片,将自然光中的与X方向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垂直的I方向线偏振光反射回反射板,由于y方向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的方向相同,所以X方向线偏振光可以通过下偏光片,反射板再次将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反射回来的光反射给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在两次反射过程中,y方向线偏振光通过扩散片和棱镜片时,由于扩散片和棱镜片具有消偏性,使得部分y方向线偏振光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从而提高背光源的光利用率。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扩散片、棱镜片的消偏作用很小,只有极少部分的y方向的线偏振光被消偏后变成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与I方向的线偏振光的自然光然,从而造成背光源的光利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的光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及反射板,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与反射板之间设置有四分之一波片。具体的,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可选的,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导光板及扩散片,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扩散片之间。可选的,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扩散片及棱镜片,所述扩散片及棱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扩散片与所述棱镜片之间。可选的,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棱镜片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膜之间。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块。[0012]进一步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下偏光片及上偏光片,所述背光模块中的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方向与所述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且不等于90度。优选的,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方向与所述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块中的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及反射板之间设置四分之一波片,与现有技术通过利用背光模块中的扩散片及棱镜片的消偏作用使部分的I方向的线偏振光被消偏后变成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与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自然光然相比,四分之一波片能改变y方向线偏振光的偏振状态,y方向的线偏振光两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后更多的I方向线偏振光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从而提高背光源的光的利用率。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对应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对应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对应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对应的一种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四分之一波片;11-反射板;12-导光板;13-扩散片;14-棱镜片;15-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χ方向线偏振光;2_y方向线偏振光;3_自然光;4_圆偏振光;5_与圆偏振光4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具体实施例一到实施例四如图I-图4所不,该背光模块包括四分之一波片10、反射板11、导光板12、扩散片13、棱镜片14及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其中,反射板11设置在导光板12之下,在导光板12之上依次设置扩散片13、棱镜片14及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可以理解的是,在背光模块中,还设置有背光源,背光源一般可设置在导光板的周边或者导光板与反射板之间,提供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I与I方向线偏振光2的自然光3。所述四分之一波片10可以设置在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与所述反射板11之间,四分之一波片10在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与反射板11之间的具体设置情况,可以是如图I-图4中任一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背光模块的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之上设置有液晶面板,液晶面板包括上偏光片与下偏光片,下偏光片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量片15相邻,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同I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相同,以便通过反射型偏光增量片的X方向线偏振光能透过下偏光片进入液晶面板,y方向线偏振光不能透过下偏光片进入液晶面板,其中,X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y方向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当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即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O度小于180度并且不等于90度时,y方向线偏振光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为椭圆偏振光,当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吸收轴(即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时,y方向线偏振光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经过反射板反射后,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可以全部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全部通过反射型偏光增量片并且进入液晶面板,但椭圆偏振光经过反射板反射后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为非X方向且非y方向的线偏振光,非X且非y方向的线偏振光有部分通过反射型偏光增量片并且进入液晶面板,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即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越接近45度或135度,非x方向且非I方向线偏振光在X方向提供的X方向线偏振光的量就越多,能通过反射型偏光增量片并且进入液晶面板的光也就越多,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即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越接近O度、90度或180度,非X方向且非y方向线偏振光在X方向线提供的X方向线偏振光的量越少,能通过反射型偏光增量片并且进入液晶面板的光也就越少。因此当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夹角为45度或135度时,光的利用率最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四分之一波片10的光轴方向与下偏光片吸收轴(即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如下实施例一的背光模块结构如图I所示,四分之一波片10可以设置在反射板11与导光板12之间。具体的,背光源发出的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I与y方向线偏振光2的自然光3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棱镜片14到达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是由两种不同的薄膜材料上下循环叠放得到的具有反射偏光特性的增亮片,一种是各向同性的薄膜材料,另一种是各向异性的薄膜材料,在X方向(即X方向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两种薄膜材料的折射率相同,所以当X方向线偏振光I经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时,两种不同薄膜材料的界面处不发生反射,X方向线偏振光I可以直接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在y方向(即I方向线偏振光振动方向)两种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不同,所以当y方向线偏振光2经过该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时,在两种材料的界面处发生反射依次通过棱镜片14、扩散片13后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y方向线偏振光2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变成圆偏振光4,圆偏振光4经过反射板11反射后变成与圆偏振光4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5,圆偏振光5再次经过四分之一波片10全部转化成X方向线偏振光1,X方向线偏振光依次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棱镜片14后又顺利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一中,扩散片13和棱镜片14可以是集成的一块光学膜,扩散片13与棱镜片14都可以集成在导光板15上,也可以不包括扩散片13和棱镜片14。[0031]实施例二的背光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四分之一波片10可以设置在导光板12与扩散片13之间。具体的,背光源发出的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I与y方向线偏振光2的自然光3通过导光板12、四分之一波片10、扩散片13、棱镜片14到达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x方向线偏振光I可以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 y方向线偏振光2被反射依次通过棱镜片14、扩散片13后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y方向线偏振光2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成圆偏振光4,圆偏振光4通过导光板12到达反射板11后经反射板11反射变成与圆偏振光4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5,圆偏振光5通过导光板12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圆偏振光5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全部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1,X方向线偏振光I依次通过扩散片
13、棱镜片14后顺利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二中,扩散片13和棱镜片14可以是集成的一块光学膜,棱镜片14与导光板12可以集成为一体,反射板11与导光板12可以是集成的一体结构,也可以不包括棱镜片14。实施例三的背光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四分之一波片10可以设置在扩散片13与棱镜片14之间。具体的,背光源发出的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I与y方向线偏振光2的自然光3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四分之一波片10、棱镜片14到达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x方向线偏振光I可以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y方向线偏振光2被反射通过棱镜片后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y方向线偏振光2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成圆偏振光4,圆偏振光4依次通过扩散片13、导光板12到达反射板11经反射板11反射,变成与圆偏振光4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5,圆偏振光5依次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圆偏振光5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全部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1,X方向线偏振光I通过棱镜片14后顺利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三中,扩散片13与导光板12可以集成为一体,或者棱镜片14与导光板12集成为一体,反射板11与导光板12可以是集成的一体结构,也可以不包括导光板12。实施例四的背光模块结构如图4所示,四分之一波片10可以设置在棱镜片14与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之间。具体的,背光源发出的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I与y方向线偏振光2的自然光3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棱镜片14、四分之一波片10到达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x方向线偏振光I可以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y方向线偏振光2被反射后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Y方向线偏振光2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转化成圆偏振光4,圆偏振光4依次通过棱镜片
14、扩散片13、导光板12到达反射板11后经反射板11反射,变成与圆偏振光4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5,圆偏振光5依次通过导光板12、扩散片13、棱镜片14到达四分之一波片10,圆偏振光5再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10后全部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1,X方向线偏振光I顺利通过反射型偏光增亮片15。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四中,扩散片13和棱镜片14可以是集成的一块光学膜,棱镜片14可以与导光板10集成为一体,扩散片13也可以与导光板集成为一体,反射板11与导光板12可以是集成的一体结构,也可以不包括导光板12及扩散片13。[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一到四所述的背光模块的液晶显
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背光模块中的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及反射板之间设置四分之一波片,与现有技术通过利用背光模块中的扩散片及棱镜片的消偏作用是部分的I方向的线偏振光被消偏后变成包含X方向线偏振光与y方向的线偏振光的自然光然相比,y方向线偏振光两次通过四分之一波片后全部转化为X方向线偏振光,从而提高背光源的光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块,可以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及反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与反射板之间设置有四分之一波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板及扩散片,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扩散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扩散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片及棱镜片,所述扩散片及棱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扩散片与所述棱镜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棱镜片,所述棱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之间,所述四分之一波片设置在所述棱镜片与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膜之间。
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包括下偏光片及上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中的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方向与所述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O度且小于180度,且不等于90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方向与所述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涉及液晶显示制造领域,能提高背光源的光的利用率。背光模块包括反射型偏光增亮片及反射板,在所述反射型偏光增亮片与反射板之间设置有四分之一波片。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747156SQ20122043611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9日
发明者秦广奎, 柳在健, 周晓东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