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90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前照灯,尤其涉及将灯上下设置、且上部宽度尺寸小于下部宽度尺寸的汽车用前照灯。
近年来,从汽车前部外观设计的要求出发,如图8所示,要求将设置在散热器开口部左右的前照灯HL’做成从汽车正面看时(以下称为“正视”)上部宽度尺寸小于下部宽度尺寸的三角形或梯形。在这种场合,如果是汽车宽度尺寸受限制的小型汽车,则因这种限制而使前照灯HL’的宽度也受到限制,故要采取譬如将抗眩光灯和大光灯上下设置的设计方法。因此,这种前照灯是将分别构成抗眩光灯和大光灯的旋转抛物面状反射器R1和R2上下方向设置在灯体LB内,构成各光束灯。
然而,一旦在前述的形成三角形或梯形的灯体内将2个反射器上下设置,为了使灯体LB的上部宽度尺寸小于下部宽度尺寸,就只能缩小设置在上侧的抗眩光灯的反射器R1的宽度尺寸。从而使抗眩光灯的反射器R1面积缩小,难以得到所需的光线分布图案和照射光量。在这种场合,如果通过增大上侧的反射器的上下尺寸来达到所需的光线分布图案和照射光量,就又可能缩小下侧反射器的面积。另外,如果上下各灯的上下尺寸不同,则在其中一个灯点亮时,会破坏前照灯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前照灯,它既是正视为三角形或梯形的前照灯,又能确保安全行驶所必需的光线分布图案和照射光量,还可改善亮灯时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特点是,具有以聚光透镜及椭圆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投光灯和以抛物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反射灯,前述投光灯设置在前述反射式前照灯的上侧。这里,最好将前述投光灯和前述反射灯整体地装入从正面看形状为三角形或梯形的1个灯体内。另外,设置使前述投光灯和前述反射灯在前述灯体内一体地倾斜动作的对光机构。最好将构成该对光机构的转动支点部、上下对光调节部、左右对光调节部设置在将前述投光灯包围的位置上。
通过将既能得到所需的照射光量且正视面积又较小的投光灯安排在上侧,而将重量轻的反射灯安排在下侧,可以实现正视为三角形或梯形的前照灯,另一方面又可保证必要的照射光量,而且可构成光线分布特性稳定的前照灯。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表示安装有本发明前照灯的汽车的前部状态。
图2是本发明前照灯的主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水平剖视图。
图5是从正面看本发明前照灯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看本发明前照灯主要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前照灯的后视图。
图8表示设有传统前照灯的汽车的前部状态。
以下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图1是装有本发明前照灯的汽车前部的外观图,在汽车前部的散热器面罩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车体内侧的内侧边缘倾斜的大致梯形的左右前照灯HL。这些前照灯HL由设在上侧的抗眩光灯TBL和设在下侧的大光灯RBL构成,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前述抗眩光灯TBL和大光灯RBL的靠车体外侧的相邻区域设有转弯信号灯TSL。
图2是前述左右前照灯中的右侧前照灯的主视图,图3是沿其A-A线的水平剖视图,图4是沿B-B线的垂直剖视图,图5是从前方看前述前照灯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看其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这些图中,本实施形态的前照灯是在1个灯体1内一体地装入前述抗眩光灯TBL、大光灯RBL以及转弯信号灯TSL。即,用正视为梯形的灯体1和正视为对应的梯形且安装于前述灯体的前面开口部位的前透镜2分隔出灯室,在该灯室的上部区域内装有用投光灯构成的前述抗眩光灯TBL,在前述灯室内的下部区域装有用反射灯构成的大光灯RBL。而且在与该抗眩光灯TBL和大光灯RBL相邻的区域装有用反射灯构成的前述转弯信号灯TSL。前述前透镜2通过将其周边缘上形成的密封脚2a插入在前述灯体1的开口部周边缘上形成的、充填有粘接剂的密封槽1a内而密封安装在前述灯体1上。
构成前述抗眩光灯TBL的投光灯3具有用铝铸件形成的椭圆形反射器31、与该椭圆反射器31连接的筒部32和安装在该筒部32的聚光透镜33。前述椭圆反射器31的内面形成旋转椭圆形状的反射面31a,在形成于该椭圆反射器31中央部的灯泡安装孔上安装着可拆卸的灯泡34,该灯泡34的灯丝位于前述反射面31a的第1焦点上。在前述椭圆反射面31的开口边缘的左右位置上形成向外侧凸出的一对安装片31b,用安装螺钉35将前述筒部32安装于此处。另外,前述筒部32用铝铸件制成,在其局部一体地形成支架4,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说明。在前述筒部32外周侧面的相互对向的位置上,向着筒部32的外径方向形成阶梯状的膨出部32a。而且在该膨出部32a的背面固定着前述椭圆形反射器31。
在前述筒部32的前端开口处设有前述聚光透镜33,在该聚光透镜33的底面外周部设有向外径方向凸出的环状卡合边缘33a。另外,在直径位置上设置有一对脚部36a的圆环状承托环36,使该承托环36与前述聚光透镜33的卡合边缘33a的前侧面抵接,且通过安装螺钉37将前述承托环36的脚部36a与前述筒部32的前端连接,将聚光透镜33固定支承在前述筒部32的前端。另外,38是在前述筒部32内一体成形的遮光壁,位于前述椭圆反射器31的前述反射面31a的第2焦点附近,通过对从前述灯泡34的前述灯丝射出且被前述反射面反射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形成抗眩光束的光线分布图案。该投光灯3可通过反射面31a将从前述灯泡34射出的光线无损失地反射,并可通过聚光透镜33以所需的光线分布角度进行照射,故与反射灯相比,即使缩小其正视的面积,其照射光量仍较大。
另外,在前述投光灯3的前述筒部,一体形成板状的支架4。在该支架4的下侧部形成由大致半圆形的凹部构成的缺口部41,并在规定的位置开设3个螺纹穿孔42。而且,在该支架4的下侧部延伸的区域内,设置构成前述大光灯RBL的反射灯5。前述反射灯5设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抛物面反射器51。该抛物面51向着前方开口,该开口的正视形状为矩形,其内面形成由旋转抛物面构成的反射面51a。另外,在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的中央部形成的灯泡安装孔上安装着可拆卸的灯泡52,该灯泡52的灯丝位于前述反射面51a的焦点位置上。另外,在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背面的3个部位设有凸出的安装轮毂57,通过将安装螺钉58从后方向前方与前述支架4的前述螺纹穿孔42螺纹结合,将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支承在支架4上。这时,前述抛物面反射面51的膨出状后端部从前方穿过前述支架4的前述缺口部41。
另外,在与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的开口边缘相对的前述透镜2的背面区域形成将从前述灯泡52射出的直射光和被前述反射面51a反射的反射光折射、以得到所需光线分布图案用的光线分布控制棱镜21。这样,在整个前述前透镜2上,形成前述光线分布控制棱镜21的区域就具有前述反射灯5的透镜的功能。该反射灯5为得到所需的光线分布图案及照射光量,将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的正视面积做成大于前述投光灯3,尤其是将其水平方向的宽度尺寸做成大于前述投光灯3的宽度尺寸。
前述转弯信号灯TSL在与前述投光灯3和反射灯5相邻的区域内构成在这些灯的上下尺寸范围内延伸的反射灯6,具有构成所需曲面形状的反射面61a的反射器61和在其上下中间位置可拆卸地安装在前述反射器61上的灯泡62。而且,在前述反射器61的前侧位置上沿前述前透镜2的内面设有内透镜71。该内透镜71形成兼作前述投光灯3和反射灯5各自的延伸部的延伸构件7。即,该延伸构件7用透光性合成树脂形成,分别形成可从正面看到整个前述投光灯3的圆形开口72和可从正面看到整个前述抛物面反射器51的开口的大致矩形开口73。而且,该延伸构件7在多个部位通过螺钉支承在前述前透镜2的背面(未图示)。另外,在前述延伸构件7的局部形成前述内透镜71,该内透镜71具有正视为上下分割的大致长方形的透光部。在该内透镜71的周围,按其矩形形状沿全周形成凹槽74,以该凹槽74为界,除了前述内透镜71的透光部以外的前述延伸构件7的整个表面都涂覆黑色漆膜。这样,从前述灯泡62射出的光就被前述反射面61a反射,并从上下分开的前述内透镜71射出,看上去就像是将各独立形成的转弯信号灯TSL分别与前述投光灯3(抗眩光灯TBL)和前述反射灯5(大光灯RBL)相邻设置。
另一方面,还设有使前述投光灯3和反射灯5相对前述灯体1而一体地上下左右倾斜动作进行光轴调节、即对光调节用的对光机构8。该对光机构8在与前述投光灯3的筒部32一体形成的前述支架4的局部、即前述筒部32的斜下方位置形成圆形的支承孔43,另外,在通过该圆形支承孔43的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线上分别形成一对矩形的支承孔44、45,这里,前述圆形支承孔43以及一对矩形支承孔44、45如图7所示,在围住前述投光灯3、换言之,在围住该筒部32的相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各顶点部位形成,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通过前述筒部32的圆心。
在前述支架4的前述圆形支承孔43处嵌合支承着用合成树脂形成的球体支承部81,在该球体支承部81的后部开有球状凹部81a。在前述球状凹部81a中,球体82a旋转自如地与之嵌合,该球体82a与凸出于前述灯体1内侧面的枢轴82的前端一体形成,这样就构成转动支点部C。在前述矩形支承孔44和45中,分别嵌合支承着用合成树脂形成的对光螺帽83和84。而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前述灯体1上的一对对光螺钉85、86的前端螺纹部85a、86a与前述各对光螺帽83、84螺纹结合。这样就形成上下对光调节部V和左右对光调节部H。还有,这些对光螺钉85、86各自的头部85b、86b贯穿前述灯体1的后侧面而向外侧(汽车的引擎室内)凸出,用螺丝刀等工具可以使前述各对光螺钉85、86旋转。
在该对光机构8上,一旦使前述对光螺钉85、86旋转,其螺纹部85a、86a就旋入或旋出前述对光螺帽83、84,故支承这些对光螺帽83、84的前述支架4就以前述转动支承部C为支点而倾斜动作。即,前述对光螺帽85、86分别设置在通过前述转动支点部C的水平线上以及垂直线上,故由于前述对光螺钉85和86的旋转,前述支架4就以前述水平线及垂直线为轴而上下左右倾斜动作,通过该倾斜动作可以调节前述投光灯3和反射灯5的照射光轴。
另外,90、91是橡胶制的防水罩,嵌装在保持前述灯泡34、52的灯座38、53上,在灯体1与各灯座38、53之间防水。
在装配前述前照灯时,首先在与支架4形成一体的筒部32上安装椭圆形反射器31,该椭圆形反射器31上已装有构成投光灯3的聚光透镜33和灯泡34,再安装抛物面反射器51,该抛物面反射器51已装有构成反射灯5的灯泡52,再将构成对光机构8的球体支承部81和对光螺帽83、84嵌合安装后形成局部组件。另一方面,在灯体1的内面安装枢轴82,同时从灯体1的后方将对光螺钉85、86插入,然后将前述局部组件从灯体1的前方插入,这样将枢轴82和球体支承部81嵌合,且将对光螺钉85、86分别与对光螺帽83、84螺纹结合,这样将前述局部组件支承在灯体1内。并且在将构成转弯信号灯TSL的反射器61用螺钉等适当方法安装在灯体1内后,将延伸构件7从灯体1的前方插入并固定,然后以覆盖灯体1的开口的形式安装前述前透镜2,同时安装防水罩90、91等零件,就完成了整个前照灯HL的装配。
从而,采用本实施形态的前照灯时,作为抗眩光灯TBL的投光灯3设置在作为大光灯RBL的反射灯5的上侧,故可实现正视为上部宽度尺寸小于下部宽度尺寸的三角形或梯形前照灯HL。而且,在这种场合,上侧的投光灯3的正视面积虽然缩小,但由于具有椭圆形反射器31和聚光透镜33,故可增大其照射光量,能够保证前照灯HL所要求的照射光量。从而,即使在大致中央处划分前照灯HL的上下区域来构成各自不同的灯,也能满足上下各灯所必需的照射光量,特别是可提高一个灯点亮时的外观美观性。
另外,前述的实施形态是在设有重量较重的聚光透镜33的投光灯3的周围分别设置转动支点部C和上下左右各对光调节部V、H来构成对光机构8,故投光灯3的重量就由该对光机构8来承受,可防止投光灯3因自重而向前方或后方倾斜,能将投光灯3及反射灯5稳定地支承在灯体1内。能构成光线分布特性稳定的前照灯HL。
还有,前述实施形态在装配前照灯时,可以在与支架4形成一体的筒部32上安装聚光透镜33和椭圆形反射器31,并在支架4上分别安装抛物面反射器51以及构成对光机构8的零件,故可以将该组装后的部件作为局部组件安装到灯体1的内部,与将一个个零件依次装入灯体1内部的装配作业相比,本发明的灯容易装配。另外,在与投光灯3的筒部32形成一体的支架4上构筑对光机构8,楞一次性变换投光灯3和反射灯5各自的照射方向,故可减少构成对光机构8的零件数及其装配工时,还可减轻其重量。
另外,前述实施形态是将投光灯作为抗眩光灯,将反射灯作为大光灯,当然也可将投光灯作为雾灯,在反射灯上则利用公知的具有2根灯丝的灯泡,作为具有抗眩光灯和大光灯两种功能的组合灯。另外,前述实施形态是在灯体内还设置前转弯信号灯,当然也可在灯体外独立设置这种前转弯信号灯。在这种场合,由于在灯体内只需装入投光灯和反射灯,故可提高对各灯的布局设计和灯体及前透镜的形状设计的灵活性。另外,支架也可使用不同于筒部的材料。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将投光灯设置在反射灯的上侧构成前照灯,故可通过投光灯来确保所需的光线分布图案和照射光量,同时实现正视时上部宽度小于下部宽度的三角形或梯形的前照灯。另外,在这样将重量较重的投光灯置于上侧时,通过将对光机构设在包围投光灯的位置上,可以稳定地支承投光灯,且可实现光线分布图案稳定的前照灯。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具有以聚光透镜及椭圆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投光灯和以抛物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反射灯,所述投光灯设置在所述反射式前照灯的上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投光灯和所述反射灯整体地装入从正面看形状为三角形或梯形的1个灯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设有使所述投光灯和所述反射灯在所述灯体内一体地倾斜动作的对光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对光机构的转动支点部、上下对光调节部、左右对光调节部分别设置在包围所述投光灯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一种汽车用前照灯,将以聚光透镜和椭圆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投光灯设置在以抛物面反射器为主体构成的反射灯的上侧,并装入正视为梯形的灯体内,再用前透镜密封后构成前照灯。投光灯的正视面积虽小,却能得到所需的照射光量,故可实现正视三角形或梯形的前照灯。另外。虽然投光灯较重,但通过设置包围投光灯的对光机构,可以稳定地支承投光灯,稳定光轴,本发明既可实现上部宽度小于下部宽度、正视为三角形或梯形、且上下设置2个灯的前照灯,又可满足各灯所需的照射光量。
文档编号F21S8/10GK1235105SQ9910672
公开日1999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1999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12日
发明者白须久代志, 岩间贵史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