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双面给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382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材料双面给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机床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
一般在冲压成型时,由于冲头向下冲压时工作件与冲头会因摩擦而产生塑性变形,而如此的变形及摩擦的能量会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为了减少摩擦力、防止咬模或模耗以减少加工力与提高制品的品质,通常会在工作件的上下两侧导入润滑油。如


图1所示,一般的给油装置1,是由一集油槽10、一输油管11及滚筒状的毛毡12所组成,该集油槽10内载有油料100,并连通该输油管11的一端110,该毛毡12则连通该输油管11的另一端111,可将由该输油管11所输出的油料经毛毡12而沾刷在工作件130上。但是,一般的给油装置1,由于同一时间给工作件给油的面积小且不均,因此效率不佳,且在作业时油气易外散,会使长期在工厂内作业的人员因吸入过多油气而使身体不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给工作件大面积均匀给油以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可防止油气外散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包括一置放工作件的置放面及分别位于该置放面上下两侧的多数给油元件,各该给油元件分别连接一供油装置及一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给油元件包括一本体、一喷嘴及一出油件;该本体具有纵向贯穿该本体的一穿孔,且在该本体两面开口处各具有一径向扩大端部,该本体内横向穿设一供气通道,该供气通道的入口开口是位于该本体的外壁面上并连通该供气装置,以及连通该本体穿孔内的一径向扩大端部上,在该本体的供气通道下方穿设一供油通道,该供油通道的入口开口是位于该本体的外壁面上,并连通该供油装置以供输入油料,而该供油通道的出口开口则位于该穿孔的周壁上以供该供油装置的油料输入至该本体的穿孔内;该喷嘴组设在该本体穿孔设有供气通道开口的扩大端部内,该喷嘴具有一入气部及一出气部;该出油件设在该本体穿孔内的另一扩大端部上,该出油件在向该穿孔内一侧设有一容纳由该供油通道所进的油料,并连通一喷油部向外喷出油气的集油空间。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壳体,且该外壳体表面形成有对应该置放面的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外壁面是由一顶面、一底面及四侧壁面所形成,该穿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该顶面及该底面,该供油通道具有一主油管、一第一支管及一第二支管,该主油管是横设贯穿于该本体内,且两端分别开口于该本体两相对侧壁面,该第一支管垂直该主油管而设于该本体内,该第一支管的一端连通该主油管,另一端则开口于与该两侧壁面相邻的另一侧壁面,该第二支管是垂直该第一支管而设于该本体内,该第二支管的一端是连通该第一支管,该另一端则开口于该本体穿孔的周壁上,在该第一支管于本体侧壁面的开口中组设一调节控制该第一支管流入该第二支管油量的油量调节件。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油装置具有一油槽及一连通该油槽及该本体的供油通道的输油管路。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在该输油管路上还设有一调节输入油量的调节装置。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主油管的一端设有一塞体。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嘴上方组设有防止漏气的O型环、垫片、固定该O型环及垫片的C形环及一盖板。
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给油元件的供气通道及供油通道,是分别以一对应口径的管体、C形环及止漏垫圈连结,该管体套设止漏垫圈塞入该给油元件的供气通道及供油通道内,并以一C形环固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双面给油装置可在同时对一工作件的表面作大面积快速的分布,从而增进了工作效率,并且外部包覆有壳体,使油气及油料不会外散,从而避免工作人员吸入过多油气,保障了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一般给油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外壳体及给油元件的相关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给油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在一冲压机具的工作件其双面供应冷却油料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2,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材料双面给油装置2具有一外壳体20,并在该外壳体20的两侧壁面200、201对称的设有一进料口202及一出料口203,且该进料口202和出料口203并形成一可置放工作件13的一置放面204,而在该外壳体20中位于该置放面204的上下方则各组设有至少一给油元件,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以三个给油元件3、7、9为例,以组设在壳体上方右侧的给油元件3来说,该给油元件3是由一本体4、一喷嘴5及一出油件6所组成(如图3所示)。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本体4的外壁面是由一顶面40、一底面41及前、后、左、右四侧壁面42、43、44、45所形成,由该本体4的中央形成一纵向贯穿顶底面40、41的一穿孔46,且此穿孔46在靠近于本体4的顶底面40、41各形成有一管径较原穿孔46管径大且开口在顶底面40、41的径向扩大端部460、461,该本体4内横向穿设有一供气通道47,且该供气通道47两端470、471开口在本体4的左右侧壁面44、45上,该供气通道47在中央连通穿孔46且靠近该顶面40的径向扩大端部460,以供高压气体由该侧壁面45的开口471经供气通道47进入穿孔46内,在该本体4的供气通道47下方也穿设有一供油通道48,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供油通道48是由一主油管480、一第一支管481及一第二支管482所形成,该主油管480是横设贯穿于该本体4内,且两端483、484分别开口在该本体4的左右侧壁面44、45,该第一支管481垂直该主油管480设在该本体4内,其一端485是连通该主油管480,另一端486则开口于前壁面42,第二支管482又垂直第一支管481设于该本体4内,其一端487是连通该第一支管481,该另一端488则开口于穿孔46的周壁上,以供油料输入至该本体4的穿孔46内,一油量调节件49是由该本体4的前壁面42螺设入第一支管481的开口486中,该油量调节件49的端部490成锥状,可借螺设入该第一支管481内的深浅而调节控制该第一支管481流入该第二支管482的油量。
该喷嘴5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具有一入气部50及一出气部51,且该入气部50与出气部51之间并以管道通连,该喷嘴5是由本体4的顶面40穿设入穿孔46中,由于该喷嘴5上方成盘状,因此插入该穿孔46后正好受卡制在穿孔46的扩大端部460上而定位,并在该喷嘴5的上方再加上O型环52、垫片53以防止漏气并以C形环54加以固定,并再以一盖板55螺设定位,当组设至定位后,请配合图4所示,该入气部50的两开口500、501是连通供气通道47,以可接收由该供气通道47传入的高压气体,并经通连的管道502而由出气部51出气。该出油件6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其底部是呈盘状,上方则为圆柱体,并在该柱体内凹设有一集油空间60,可容纳由该供油通道48所进的油料,并在该集油空间60中再连通设有一喷油部61,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喷油部61是一中空管体,且其开口分别位于该集油空间60中及出油件6的底面62,而该出油件6是由本体4的底部以冲压的方式组设入穿孔46内并以黏胶固定,而该出油件6底部受挡止于靠近底面41的扩大端部461处,且由于其底部盘状的半径稍大于该扩大端部461的半径,因此可结合更加牢固。
由于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以三个给油元件为例,因此为说明两给油元件的供气通道及供油通道,就以右侧及中央的给油元件3、7为例(如图3所示),可再借由一对应口径的管体70、及在该管体70的两端以C形环71及止漏垫圈72加以连结,先将该管体70两侧套入止漏垫圈72,并分别塞设入两给油元件3、7的供气通道47、73及供油通道48、74中,再以该C形环71固定并防止这些垫圈72掉落,如此,该两给油元件3、7间的供气通道47、73及供油通道48、74,就可借由上述元件分别的连接,连接后即如图4所示。
因此,对于位于右侧的给油元件3,则该主油管480一端484是外接至一供油装置80上(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供油装置80具有一油槽800及一输油管路801,该油槽800中载有油料,并借着连接输油管路801而输油给给油元件3,在该输油管路801上设有一止回阀8010以防止油料回流),另一端483则连通中央给油元件7的主油管74。对于中央的给油元件7,则两端则分别连通至左右给油元件3、9的主油管48、90。对于左侧的给油元件9,则主油管90其一端900连接至中央给油元件7的主油管74上,另一端901则组设入一塞体91,使这三个给油元件3、7、9的主油管48、74、90形成一完整的管道。
而该供气通道47也相同,对于位于右侧的本体4,则其一端471是连通至一供气装置(此供气装置是指一空压机(图未示)及一连接至空压机上的供气管路81,并借由在该供气管路81上设一电磁阀810及气压调节钮811以控制该供气管路81的供气及输入气压的大小,并连接至右侧给油元件3上,以供给高压空气),另一端470则连通至中央供油元件7的供气通道73上。对于中央的给油元件7,则两端则分别连通至左右给油元件3、9的供气通道47、92。对于左侧的给油元件9,则该供气通道92一端920连接至中央给油元件7的供气通道73上,另一端921则组设入一塞体93,以使这三个给油元件3、7、9的供气通道47、73、92能互相通连。
因此,当将该工作件13进入该进料口202的置放面204上后,该电磁阀810即开启并输入高压气体,以最右侧的给油元件3为例,配合4所示,当此高压空气由该本体4的供气通道47由入气部进入喷嘴5中,经该喷嘴5中的管道502由出气部51而向穿孔46内喷出,经该穿孔46内与集油空间60内的油料混合后,混合的油气即经由该喷油部61向工作件13喷出,并均匀地分布在该工作件13的表面上,当喷出油气后,该穿孔46内呈真空状态,借着与外界间的压力差将油料吸入至该穿孔46内的集油空间60中,而中央及左侧的给油元件7、9也是以相同的方式喷出。
如图5所示,是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其是将两给油元件设计成一个模组3’,以节省结合通道的元件。
权利要求1.一种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包括一置放工作件的置放面及分别位于该置放面上下两侧的多数给油元件,各该给油元件分别连接一供油装置及一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给油元件包括一本体、一喷嘴及一出油件;该本体具有纵向贯穿该本体的一穿孔,且在该本体两面开口处各具有一径向扩大端部,该本体内横向穿设一供气通道,该供气通道的入口开口是位于该本体的外壁面上并连通该供气装置,以及连通该本体穿孔内的一径向扩大端部上,在该本体的供气通道下方穿设一供油通道,该供油通道的入口开口是位于该本体的外壁面上,并连通该供油装置以供输入油料,而该供油通道的出口开口则位于该穿孔的周壁上以供该供油装置的油料输入至该本体的穿孔内;该喷嘴组设在该本体穿孔设有供气通道开口的扩大端部内,该喷嘴具有一入气部及一出气部;该出油件设在该本体穿孔内的另一扩大端部上,该出油件在向该穿孔内一侧设有一容纳由该供油通道所进的油料,并连通一喷油部向外喷出油气的集油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壳体,且该外壳体表面形成有对应该置放面的一进料口及一出料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外壁面是由一顶面、一底面及四侧壁面所形成,该穿孔的两端分别开口于该顶面及该底面,该供油通道具有一主油管、一第一支管及一第二支管,该主油管是横设贯穿于该本体内,且两端分别开口于该本体两相对侧壁面,该第一支管垂直该主油管而设于该本体内,该第一支管的一端连通该主油管,另一端则开口于与该两侧壁面相邻的另一侧壁面,该第二支管是垂直该第一支管而设于该本体内,该第二支管的一端是连通该第一支管,该另一端则开口于该本体穿孔的周壁上,在该第一支管于本体侧壁面的开口中组设一调节控制该第一支管流入该第二支管油量的油量调节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供油装置具有一油槽及一连通该油槽及该本体的供油通道的输油管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输油管路上还设有一调节输入油量的调节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主油管的一端设有一塞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喷嘴上方组设有防止漏气的O型环、垫片、固定该O型环及垫片的C形环及一盖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材料双面给油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给油元件的供气通道及供油通道,是以一对应口径的管体、C形环及止漏垫圈连结,该管体套设止漏垫圈塞入该给油元件的供气通道及供油通道内,并以一C形环固定。
专利摘要一种材料双面给油装置,是在一工作件的上下两侧设有至少一给油元件,且每一给油元件分别连接至一供油装置及一供气装置,每一给油元件是由一本体、一喷嘴及一出油件所构成,本体内有一供气通道及一供油通道,可分别外接至供气装置及供油装置以供输入高压空气及油料至本体的穿孔中,而输入的高压空气又在穿孔内与油料混合成油气,并经由出油件向工作件喷出油气,以均匀地分布在工作件上。
文档编号B21D55/00GK2435168SQ0024294
公开日2001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4日
发明者吴克胜 申请人:吴克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