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机械加工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1309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合机械加工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方面涉及到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一种适合小批量适合机械加工的液体气体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把热量从一种较热的物体传递给另外一种较冷的物体的设备,称为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类型很多,有固体气体之间,有固体液体之间,气体到气体之间,液体到气体之间的热交换。热交换器在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常用的空调,冰箱都有高效率的热交换器。通常的液体到气体的热交换器是壳管型结构,液体在管内流动把热量交换到金属的壳或者管,然后通过自然通风或者强制通风把热量散发到周边空气中去,从而实现液体与气体之间的热交换。目前,这类热交换器一般热交换效率低,需要开模具进行生产,不适合少量的试验产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实验室所需要的高效率,便于少量加工的热交换器,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合机械加工的热交换器。
本发明提出的热交换器有两部分组成,热交换在图1中的部件1是有一块材料经过机械加工而成,它组成了热交换器的底部,它的主要作用是和流体进行热交换。部件2也是由一块材料经过机械加工而成,它的是热交换器的上盖及外侧,它同部件1组成热交换器;它的作用还在于它具有接口把液体引入热交换器,它处于部件2的两端。这样部件1和2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热交换器。
如图1所示的部件1,它由机械加工的棱柱11,导流沟道12,底面13组成。所说的棱柱11,导流沟道12,底面13是由一块材料加工而成。它是通过金属切削等手段,在一块板材料上面交错切割,形成导流沟道12和棱柱11。这种材料的要具有好的导热能力,机械强度,机械加工性能。这种材料一般是金属如铜合金(紫铜,黄铜,白铜等),铝合金(如LD31合金铝),也可以是非金属材料,如陶瓷材料。液体进入交换器后,通过导流沟道12,流出热交换器。由于棱柱的作用,液体在会遍布所有的导流沟道,并形成湍流,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
如果所说的流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说的金属材料可以采用耐腐蚀材料,如抗腐蚀的铝合金,白铜等材料。


图1,热交换器的剖面2,热交换器的底部图3,热交换器的棱柱具体实方式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部件1是用一块金属板加工而成,本实施例中该金属板材料采用铝合金,也可采用其它的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如铜合金。为了扩大散热器的有效散热面积,棱柱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如6-13mm,具体的高度应当综合考虑交换器的紧凑,交换效率,机械加工的难易程度。本实施例中棱柱的高度为10mm。如果为了紧凑,便于机械加工棱柱高度可以采用6mm,如果要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效率,棱柱高度可以为13mm。
为了满足一定的流量的要求,导流沟道应当具有合适的宽度,较小的沟道宽度可以提高热交换器的效率,但是增加了加工难度。大的沟道宽度容易加工,但会降低热交换效率。通常沟道的宽度为1-3mm,本实施例采用1.5mm。
为了形成湍流的需要,棱柱的角度应当在一个15度到150度的范围,角度过小不利于流体的形成,角度过大会增大流体的阻力,本发明的角度为60度。
为了便于所说的热交换器与其它部件的接触,热交换器的上下表明应当具有较高的精度。
部件1和2的连接可以采用焊接或者其它连接方式来保证热交换器的水密性,和气密性。如果热交换器仅靠一面同外部进行热交换,可以采用螺钉或者铆钉将部件1和2连接在一起,然后采用胶涂在部件1和2的接触部分来保证密封性能,这样能够简化部件1和2的焊接问题。本实施例采用这种方式进一步的简化交换器的加工工艺要求,绕开了铝等金属的焊接难题。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液体气体的热交换器,包括底部1、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底部1,外壳2各自由同一块金属材料加工而成,所说的底部包括用于形成湍流的棱柱,流体流过的导流沟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棱柱的一个角度范围为15度到15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棱柱的高度为6-1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导流沟道宽度为1-3mm。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金属材料是铝合金。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金属材料是白铜。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外壳2具有把液体引入交换器的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底部1和外壳2的连接是通过机械方式连接,同时用胶涂连接部位。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液体气体便于机械加工的热交换器,包括底部1、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底部1,外壳2各自由同一块金属材料加工而成,所说的底部包括用于形成湍流的棱柱,流体流过的导流沟道。
文档编号B21D53/02GK1841000SQ20051005967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1日
发明者董珍时, 刘小波, 田岳鑫 申请人:董珍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