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以及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

文档序号:3039934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以及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旋转轴上、用于检测旋转状态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以及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这种飞轮中存在有如下的飞轮,即,在形成为有底筒形的磁轭(ヨ一ク)的筒部内周设置永久磁铁,同时,在周方向形成多个从筒部外周面向外径侧突出、用于得到触发器信号的突起、即触发器用突起,将这样的飞轮一体地外嵌在驱动器的旋转轴上,另一方面,与磁轭的筒部相对地设置传感器,通过检测利用该传感器磁化的突起来检测旋转轴的旋转状态(驱动器的驱动状态)。作为在构成这样的飞轮的磁轭的筒部上形成触发器用突起的方法,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案,即,单独准备突起、利用粘接剂等一体化方法安装到磁轭筒部的方法,或冲压筒部、形成突起的方法等。但是,由于突起形成在外嵌于旋转轴的磁轭的外周面上,因此,要求以不破坏磁轭圆度的状态形成突起,尤其是在冲压成形的情况下,经常产生伴随磁轭筒部变形的情况,需要不破坏圆度的方法。
作为其改良措施,具有简单且低价地形成的方法(例如特开昭57-148568号公报),即,通过在磁轭的筒部形成锐角形突起的第一冲压工序和将该锐角形突起形成圆弧形的第二冲压工序而形成。
但是,由于上述现有的方法是在磁轭的筒内通过冲头进行冲压动作,因此不能确保大的冲压力,事先在第一冲压工序中、形成向外径侧较大地突出的锐角形的突起,使该突起在第二冲压工序中退避到内径侧、形成圆弧形,通过这样形成触发器用突起(极点)。因此需要两次冲压工序,具有作业工序多的问题。而且,在形成锐角形的大突起的第一冲压加工中,没有任何引导冲压方向前端侧的部件,破坏了磁轭筒部的圆度,即使在第二冲压工序中通过从两侧引导该受损的圆度进行修补,由于有回弹等的问题也很难充分修补,这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而提出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用于在构成飞轮的有底筒形的磁轭的筒部外周上,在周向冲压形成多个向外径侧突出、用于获得触发器信号的触发器用突起,该成形装置具有内侧引导体、突起冲压用冲头以及外侧引导体,所述内侧引导体与磁轭筒部的内周抵接;所述突起冲压用冲头可在冲压方向自由进退地设置在该内侧引导体上;所述外侧引导体形成有支承该冲头的支承槽、通过与磁轭筒部的外周抵接的抵接面对磁轭的筒部加压、冲压突起,在所述内侧引导体上连接有向磁轭的筒外延伸的辅助引导体,利用磁轭的筒外的辅助引导体承受外侧引导体的突起冲压力。
并且,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可将外侧引导体产生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可用一次加压操作并且在确保磁轭的圆度的状态下形成突起。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中,辅助引导体通过弹簧来承受来自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将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中,辅助引导体通过一体设置在外侧引导体上的外侧辅助引导体加压,通过这样地构成,可进一步确保磁轭的圆度。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中,冲头一体设置在固定于磁轭的筒外的固定引导体上,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将冲压力设定成很大。
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一项中,转动引导体可自由地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内侧引导体上,磁轭通过转动引导体组装在内侧引导体上,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容易地进行使磁轭相对于内侧引导体转动的操作。
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中,在转动引导体和内侧引导体之间设置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进行转动引导体相对于内侧引导体的定位。通过这样地构成,可在将磁轭定位在突起形成位置上的状态下使其转动。
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中,定位装置与外侧引导体的加压动作关联,通过这样地构成,可正确且切实地形成突起。
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一种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采用成形装置,用于在构成飞轮的有底筒形的磁轭的筒部外周上,在周向冲压形成多个向外径侧突出的触发器用突起,并且该成形装置具有内侧引导体、突起冲压用冲头、外侧引导体以及辅助引导体,所述内侧引导体与磁轭筒部的内周抵接;所述突起冲压用冲头可在冲压方向自由进退地设置在该内侧引导体上;所述外侧引导体形成有支承该冲头的支承槽、通过与磁轭筒部的外周抵接的抵接面对磁轭的筒部加压、冲压突起;所述辅助引导体与上述内侧引导体连接并向磁轭的筒外延伸,在将磁轭设置在冲头不突出的状态下的内侧引导体上后,将外侧引导体向磁轭外周加压、冲压成形突起,然后利用磁轭的筒外辅助引导体承受该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
并且,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可将外侧引导体产生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可用一次加压操作并且在确保磁轭圆度的状态下形成突起。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可将外侧引导体产生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可用一次加压操作并且在确保磁轭圆度的状态下形成突起。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可将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可进一步确保磁轭的圆度。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可将冲压力设定成很大。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可容易进行使磁轭相对于内侧引导体转动的操作。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可在将磁轭定位在突起形成位置上的状态下使其转动。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可正确且切实地形成突起。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可将外侧引导体产生的冲压力设定成很大,可用一次加压操作并且在确保磁轭圆度的状态下形成突起。


图1(A)、(B)分别表示飞轮的正视图、X-X剖面图。
图2(A)、(B)分别表示磁轭的正视图、X-X剖面图。
图3是表示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的正视图。
图6是表示构成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的可动侧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说明通过冲头进行的冲压动作的主要部位的扩大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7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中,1是外嵌在机动两轮车发动机的曲轴上的飞轮,构成该飞轮1的磁轭2通过强磁性材料(例如铁)形成为有底筒形,该磁轭2的筒部2a的内周面通过粘接剂等一体化方法设置有磁铁托架3,通过该磁铁托架3和设置在磁轭筒部2a的开口侧的托架销3a支承固定多对永久磁铁4。
而且,在构成飞轮1的磁轭2的筒底部2b上以与筒部2a的轴心形成同心的位置关系开设通孔2c,在筒底部2b的外侧面上一体设置轴毂板5。上述轴毂板5由圆板形的板部5a、和位于该板部5a的轴心部并外嵌在磁轭通孔2c上的轴毂筒部5b构成。在上述板部5a和磁轭筒底部2b上开设多个铆接用通孔5c、2d,通过将铆钉6插通这些铆接用通孔5c、2d进行铆接固定,使磁轭2和轴毂板5一体化。并且,轴毂筒部5b在一体固定在磁轭2上的状态下、从磁轭通孔2c向筒部2a内侧(朝向筒底部2b侧)突出,该筒孔5d形成越向磁轭筒部2a的开口例、筒孔径越小的倾斜形状,而且,在筒孔5d上刻有键槽5e。这样构成的飞轮1,通过将轴毂筒部5b经由上述键槽5e外嵌在曲轴上,而以止转状与曲轴联动连接。
并且,在磁轭筒部2a的外周面上,在周方向形成多个向外径侧突出且在轴方向上长的触发器用突起2e。这些突起2e具有规定的角度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地形成在周方向上,而且,不是在筒部2a的整个圆周上而是在240度的角度范围内形成适当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个)。并且,飞轮1是通过将永久磁铁4等的必要部件组装在事先将突起2e冲压成形在筒部2a的外周上的磁轭2上而构成的,作为这样将触发器用突起2e形成在磁轭筒部2a上的方法,使用实施本发明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7。
在作为构成上述成形装置7的固定侧的固定台座8上设置本发明的固定引导体9、和从内侧与磁轭筒部2a的内周面抵接的内侧引导体10。
即,固定引导体9的四方形的后端侧部位(在图3的侧面剖视图中为左侧的部位,作为磁轭2的组装方向前端侧的部位)9a,通过上下方向的固定螺栓8a一体固定在固定台座8上。另一方面,固定引导体9的前端侧部位9b形成为在与固定台座8的上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的状态下,通过将磁轭筒部2a的下方部位装入该间隙,可以以外嵌在前端侧部位9b上的状态组装磁轭2。并且,用于一体固定本发明的冲头11的凹部9c朝向后方凹设在上述前端侧部位9b上,上述冲头11由下端部的矩形的基部11a、和从该基部11a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并用于在磁轭2上形成突起2e的本体部11b构成,矩形的基部11a通过固定螺栓9d固定在上述固定引导体凹部9c上。并且,在上述冲头11的固定状态下,本体部11b从前端侧部位9b(固定引导体9)的上面向上方突出,同时,冲头11的前端面与固定引导体9的前端面形成大致同一个平面的状态。
另一方面,上述内侧引导体10具有引导本体部10b,该引导本体部10b为了与除了磁轭筒部2a的下方部位的内周面抵接而具有与磁轭筒部2a的内周面相同的曲率,且将具有比磁轭2的筒深更长的前后长度的圆弧面10a作为外周面。而且,圆板部10d一体形成在内侧引导体10上,该圆板部10d具有位于上述引导本体部10b的前端、与外嵌的磁轭2同心的轴毂部10c。而且,在引导本体部10b上形成下方开口的方形的凹部10e,同时,形成冲头本体部11b可上下自由移动的通孔10f。并且,如后所述,在将冲头本体部11b以插通通孔10f的方式装入内侧引导体10时,上述凹部10e松动配合地外嵌固定引导体9的前端侧部位9b,且圆板部10d的后面与冲头11的前面接近且相对地设置,内侧引导体10与固定引导体9可进行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
而且,通过拧紧螺栓等的方法将本发明的辅助引导体12一体连接在上述内侧引导体10的引导本体部10b的后端面。上述辅助引导体12在图5的成形装置7的正视图中、由具有向磁轭2的左右延伸的支承片部12a的长尺寸体构成,具有与内侧引导体圆弧面10a的上侧切线同位置的上面。而且,辅助引导体12在下面形成与形成在引导本体部10b上的凹部10e相同形状的凹部12b,固定引导体9的后端侧部位9a以内嵌状与该凹部12b松动配合。并且,在辅助引导体12的左右支承片部12a上,分别以松动配合状且防止脱落的方式贯通有各一对引导螺栓12c,该引导螺栓12c的基端部固定在固定台座8上。而且,位于辅助引导体12下面与固定台座8上面之间、上下方向长的螺旋弹簧13分别外嵌在各引导螺栓12c外面上,这样,辅助引导体12与一体连接在该辅助引导体12上的内侧引导体10一同在受到螺旋弹簧13的支承的状态下被支承在固定台座8上。
在此,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7在后述的可动侧的部件不进行动作的非动作状态下、调整螺旋弹簧13(用图7的虚线表示),使一体设置在固定引导体9上、贯通内侧引导体10的冲头本体部11b的上端形成不从辅助引导体12与内侧引导体10的上端面突出的状态(例如大致同一个面的状态)。
而且,在上述非动作状态下,在内侧引导体10和辅助引导体12的各凹部10e、12b与固定引导体9的上端面之间,形成上下方向的间隙S,将该间隙S设定成具有允许内侧引导体10和辅助引导体12向下朝固定引导体9侧移动的冲压量,将该间隙S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成大于突起2e的突出量。
并且,在内侧引导体10的前方设置转动引导体14。上述转动引导体14具有直径小于内侧引导体圆板部10d的外径的圆板形的圆板部14a、和从该圆板部14a的轴心向前方突出的支承筒部14b。并且,将内侧引导体轴毂部10c以可自由地相对转动的状态内嵌在上述支承筒部14b的后端部,可将转动引导体14和内侧引导体圆板部10d以同心的位置关系进行组装。
另外,转动引导体14和内侧引导体10从支承筒部14b的前方插入,通过将可自由地相对转动地贯通筒内的连接螺栓15的前端与轴毂部10c的筒内螺合,以可自由地相对转动的状态连接转动引导体14和内侧引导体10。此时,连接螺栓15的头部15a与形成在支承筒部14b内的台阶部14c抵接,由此防止转动引导体14从内侧引导体10向前方脱落。
并且,定位销16与开设在磁轭筒底部2b上的铆接用通孔2d中的、事先设定的两处铆接用通孔2d相对,并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贯通支承在上述转动引导体14的圆板部14a上。而且,在转动引导体圆板部14a的外周部位形成位于周方向的四个位置上、朝向内径侧切开的定位凹部14d。并且,在转动引导体圆板部14的外径侧部位,以具有与突起2e的形成角度间隔相同的角度间隔(30度)的方式、形成有与突起2e的形成数量相同的(9个)卡定凹孔14e,这些卡定凹孔14e通过将圆板部14a的后端侧面朝向前方凹设成球面形而构成。另外,9个卡定凹孔14e的孔中心从支承筒部14b的轴心起形成在同一直径上。
另外,17是朝向前后方向内置于内侧引导体10中的锁定销钉,该锁定销钉17以前端从内侧引导体圆板部10d起朝向前方进退的方式构成,可与形成在转动引导体14的外径侧部位的事先设定的位置上的球面形的卡定凹部14f自由离合地卡定。通过这样,在将转动引导体14组装到内侧引导体10上的情况下,通过使锁定销钉17与卡定凹孔14e卡定,可进行转动引导体14相对于内侧引导体10的转动方向(周方向)的定位。
并且,如后所述,在内侧引导体10和转动引导体14之间,相对于内侧引导体10设置定位装置(相当于本发明的定位机构)18,用于将转动引导体14与突起2e的形成位置相对地以定位状进行卡定。上述定位装置18具有销钉轴18a、加力弹簧18b以及检测传感器18c,销钉轴18a可在纵向自由移动地设置在长孔上,该长孔较长地开设在连通内侧引导体10和辅助引导体12的前后方向,销钉轴18a的前端可自由离合地与形成在转动引导体圆板部14a上的卡定凹孔14e卡定;加力弹簧18b对该销钉轴18a朝向转动引导体14侧加力;检测传感器18c通过销钉轴18a根据加力弹簧18b的作用力卡定在卡定凹孔14e上来输出检测信号。
并且,虽然为了进行突起2e的成形,将磁轭2相对于内侧引导体10组装设置成事先设定的成形设置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磁轭2是将从转动引导体14突出的定位销16插通两个事先设定的铰链用通孔2d而进行组装。此时,在磁轭筒底部2b,将位于外径侧、向筒内侧突出的定位片2f形成在周方向的四处,使这些定位片2f松动嵌合在形成于转动引导体圆板部14a的外周部位的上述定位凹部14d内,且使定位销16贯通铰链用通孔2d地进行组装,由此磁轭2在进行了转动方向的定位的状态下、以止转地一体化的状态组装在转动引导体14(内侧引导体10)上。
另外,在该成形设置的(组装)状态下,磁轭2的轴心位置与转动引导体14的轴心位置形成对准轴心的状态,通过将磁轭2组装成这样的状态,如图7的虚线所示,磁轭筒部2a的内周面形成至少与内侧引导体圆弧面10a抵接的状态。而且,在该成形设置的状态下,定位装置18的销钉轴18a与形成在转动引导体14上的9个卡定凹孔14e中的位于转动方向的一方端部(转动引导体14的转动方向前侧)的卡定凹孔14e卡定(参照图5)。并且,在上述成形设置的状态下,将设置在内侧引导体10的后端部的辅助引导体12设置在磁轭2的筒外。
另一方面,作为构成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7的可动侧部件(模具)的上侧的可动架台19,与无图示的动作装置连接,可在上下方向(突起2e的冲压方向)自由移动。在上述可动架台19的下端面一体固定有外侧引导体20和外侧辅助引导体21,外侧引导体20为了与磁轭筒部2a的外周面抵接与内侧引导体10相对地位于前方;外侧辅助引导体21为了与辅助引导体12的上面抵接而位于后方。在上述外侧引导体20上虽然形成具有与磁轭筒部2a的外径相同曲率的抵接面20a,但将该抵接面20a的周方向的长度设定成与邻接磁轭筒部2a形成的突起2e的形成位置不干涉的长度。而且,在抵接面20a上与突起2e的形成部位相对地凹设冲头支承槽20b。
另一方面,外侧辅助引导体21具有与辅助引导体12的平板形的上面抵接的平板形的抵接面21a,根据可动架台19的上下移动、与外侧引导体20一体地上下移动,外侧引导体20随着对磁轭筒部2a的外周面加压(施加冲压力),对辅助引导体12进行加压。
另外,可动架台19的向下移动(通过外侧引导体20进行加压)根据来自构成上述定位装置18的检测传感器18c的检测信号而进行,通过这样,在没有检测信号输入的状态下,不进行基于外侧引导体20的加压动作,可正确且切实地形成突起2e。
这样,在将磁轭2以事先设定的成形设置状态组装到内侧引导体10上时,如上所述,定位装置18的销钉轴18a与位于转动方向一方的卡定凹孔14e卡定,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可动架台19下移动,外侧引导体20对磁轭筒部2a的外周面加压、向内侧引导体10施加冲压力,通过这样,内侧引导体10向下移动,在成形设置状态下不从内侧引导体10的圆弧面10a突出的冲头11从内侧引导体10的圆弧面10a突出,冲头本体部11b以将磁轭筒部2a的内周面推起的方式将第一突起2e形成在外侧引导体20的冲头支承槽20b的部位(参照图3、图4、图5以及图7的实线)。
此时,通过外侧引导体20对磁轭筒部2a加压,内侧引导体10向下移动、冲压形成突起2e,但此时作用于内侧引导体10的冲压力,经由位于磁轭2的筒外的辅助引导体12以螺旋弹簧13抵抗作用力的状态被挡住。这样,成形装置7可利用设置在磁轭2的筒外、支承于固定台座8上的螺旋弹簧13挡住外侧引导体20的冲压力,通过这样,即使增大来自外侧引导体20的冲压力、也不会与磁轭2干涉,可用大的冲压力形成突起2e。
而且,这种情况下,外侧引导体20与位于后方的外侧辅助引导体21一起向下移动,通过外侧引导体20对磁轭筒部2a进行加压,同时,外侧辅助引导体21对辅助引导体12进行加压。通过这样,在基于内侧引导体10承受用于冲压突起2e的冲压力、内侧引导体10向下移动时,辅助引导体12也被外侧辅助引导体21加压而向下移动,内侧引导体10与辅助引导体12同样处于向下移动状态,通过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磁轭筒部2a的圆度。
这样,在磁轭筒部2a上形成第一突起2e后,使转动引导体14的支承筒部14b只转动事先设定的规定角度(30度),使与第一突起2e形成部位邻接的第二突起2e形成对应部位与设置在内侧引导体10上的冲头11的设置部位相对,但此时由于在转动引导体14与内侧引导体10之间设置定位装置18,因此,通过从上述成形设置状态(第一突起2e的形成状态)起使其向图5的箭头方向转动,没入形成在周方向一方的端部上的卡定凹孔14e的销钉轴18a,自动脱离该卡定凹孔14e,通过从周方向一方的端部起与第二卡定凹孔14e相对,自动没入该卡定凹孔14e进行卡定。通过这样,磁轭2从上述成形设置状态起进行30度的转动,转动引导体14与磁轭2被定位地设置在第二突起2e的形成位置上。然后在将磁轭2与转动引导体14一起设置在第二突起2e的形成相对位置上的状态下,通过如上所述地再次使下移动架台19下移动、并进行基于外侧引导体20的加压(冲压),在磁轭筒部2a上形成第二突起2e。
然后,从第三到第九的突起2e是通过转动上述转动引导体14、一面利用定位装置18依次定位、一面利用外侧引导体20进行加压而形成。
在如上述构成的本方式中,在构成飞轮1的磁轭2的筒部2a外周形成突起2e的情况下,突起2e在磁轭筒部2a的内外周面上以抵接内侧、外侧的各引导体10、21的状态形成,因此可确保磁轭2的圆度。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在与磁轭筒部2a的内周抵接的内侧引导体10上设置在磁轭2的筒外连接的辅助引导体12,并且在外侧引导体20对磁轭筒部2a进行加压时,内侧引导体10承受的冲压力由设置在磁轭2的筒外的辅助引导体12侧承受,与在磁轭筒部2a的内侧承受外侧引导体20的冲压力的场合相比可承受大的冲压力,可利用一次冲压成形形成突起2e,可操作性良好地进行成形操作。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突起2e以被形成在外侧引导体20的抵接面20a上的冲头支承槽20b阻挡的状态形成,由于突起2e附近的磁轭筒部2a形成被内外侧的引导体12、20引导的状态,因此不会由于冲压成形而使磁轭筒部2a变形,可以不破坏磁轭2的圆度地形成突起2e。
而且,在实施本发明的装置中,由于辅助引导体12通过一体设置在外侧引导体20上的外侧辅助引导体21,与内侧引导体10同样地被加压而形成可动的结构,因此内侧引导体10和辅助引导体12同样地向下移动变位,因此,在内侧引导体10的前后端部向下移动量没有变化、可以进一步确保磁轭2的圆度。
并且,由于冲头11一体安装在固定于磁轭2的筒外的固定引导体9上,因此可较大地设定冲压成形时的冲压力,可更简单且高效地对磁轭2进行突起2e的成形。
并且,由于形成以下结构,即,转动引导体14可自由地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内侧引导体10上,在对转动方向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将磁轭2组装到该转动引导体14上,一面使磁轭2与转动引导体14一起转动一面进行冲压作业,因此,可容易进行将多个突起2e依次形成在磁轭筒部2a上的作业,可以高效地进行成形作业。
而且,在内侧引导体10和转动引导体14之间设置定位装置18,可容易进行将磁轭2与转动引导体14一起固定在事先设定的突起2e形成位置上的作业,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并且,在定位装置18上连接检测传感器18c,只要不设置成进行该定位的状态,外侧引导体20就不会进行加压动作,因此可进一步正确且切实地进行突起2e的成形作业。
另外,本发明当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对转动引导体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手动进行旋转操作,也可使其机械性地转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以及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作为安装在转动轴上、用于检测转动状态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以及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等非常有用,尤其适合于不破坏磁轭筒部的圆度地进行的成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用于在构成飞轮的有底筒形的磁轭的筒部外周上,在周向冲压形成多个向外径侧突出、用于获得触发器信号的触发器用突起,该成形装置具有内侧引导体、突起冲压用冲头以及外侧引导体,所述内侧引导体与磁轭筒部的内周抵接;所述突起冲压用冲头可在冲压方向自由进退地设置在该内侧引导体上;所述外侧引导体形成有支承该冲头的支承槽、通过与磁轭筒部的外周抵接的抵接面对磁轭的筒部加压、冲压突起,在所述内侧引导体上连接有向磁轭的筒外延伸的辅助引导体,利用磁轭的筒外的辅助引导体承受外侧引导体的突起冲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引导体通过弹簧来承受来自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引导体通过一体设置在外侧引导体上的外侧辅助引导体加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冲头一体设置在固定于磁轭的筒外的固定引导体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引导体可自由地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内侧引导体上,磁轭通过转动引导体组装在内侧引导体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动引导体和内侧引导体之间设置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进行转动引导体相对于内侧引导体的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位装置与外侧引导体的加压动作关联。
8.一种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方法,采用成形装置,用于在构成飞轮的有底筒形的磁轭的筒部外周上,在周向冲压形成多个向外径侧突出的触发器用突起,并且该成形装置具有内侧引导体、突起冲压用冲头、外侧引导体以及辅助引导体,所述内侧引导体与磁轭筒部的内周抵接;所述突起冲压用冲头可在冲压方向自由进退地设置在该内侧引导体上;所述外侧引导体形成有支承该冲头的支承槽、通过与磁轭筒部的外周抵接的抵接面对磁轭的筒部加压、冲压突起;所述辅助引导体与上述内侧引导体连接并向磁轭的筒外延伸,在将磁轭设置在冲头不突出的状态下的内侧引导体上后,将外侧引导体向磁轭外周加压、冲压成形突起,然后利用磁轭的筒外辅助引导体承受该外侧引导体的冲压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飞轮上的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该成形装置可不破坏磁轭的圆度且高效地在构成飞轮的有底筒形的磁轭的筒部外周冲压形成多个用于获得触发器信号的触发器用突起。触发器用突起的成形装置(7)具有内侧引导体(10)、突起冲压用冲头(11)以及外侧引导体(20),所述内侧引导体(10)与磁轭筒部(2a)的内周抵接;所述突起冲压用冲头(11)可在冲压方向自由进退地设置在该内侧引导体(10)上;所述外侧引导体(20)使形成支承该冲头(11)的支承槽(20b)的抵接面(20a)与磁轭筒部(2a)的外周抵接并进行加压,向磁轭(2)的筒外伸出的辅助引导体(12)与上述内侧引导体(10)连接,利用磁轭(2)的筒外辅助引导体(12)承受外侧引导体(20)的冲压力。
文档编号B21D24/00GK1976769SQ20058002146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3日
发明者堀内伸哉, 新保丰, 横尾次男, 出居勉, 铃木卓 申请人:株式会社美姿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