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3928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带材精轧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改变喂料高 度实现调控和改善带材表面质量的带材轧制喂料装置。
背景技术
带材的表面质量包括粗糙度或表面光洁度等指标,连轧和平整是形成和 改善带材表面质量的关键工序。通常情况下带钢在经过连轧机的成品机架时 形成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的基本形态,经平整机架受平整工作辊的进一步作 用后形成产品最终的表面粗糙度或光洁度。高档汽车板和电工钢不仅要求板 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而且还要求上下两面的这两项指 标尽可能均匀一致。如果轧制后带材上下两面的表面质量差别较大,在平整 时又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改善,则将直接影响到成材率。虽然对轧后带材 上下两面粗糙度差别较大的情况,可通过平整机架工作辊的合理配置来减轻 或消除,但由于在实际生产中难以操作,致使这一问题事实上长期存在,无 法解决。作为调整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的喂料高度控制装置在有色金属轧制中获 得了成功应用,提高了轧材上下两面表面质量的一致性,但是在钢铁带材生 产中引入喂料高度控制装置对轧材上下两面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进行调控的 报道还没有见到。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它能实 现带材上下两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一致,能够提高带材的表面质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包括喂料辊组, 在喂料辊组后设有高度可以调节的光泽辊。由于该光泽辊的高度可以调节, 从而使得喂料高度可以调节,由此改变了轧件上下表面与工作辊辊面之间的 夹角。根据流体动力学原理,导入的润滑油量发生变化,变形区内轧件上下两
面的润滑状态(油膜厚度)改变,轧出产品上下两面的粗糙度与光洁度也有 不同。当轧件从低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辊缝时,其上表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 夹角较大,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所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糙度 低于(或光洁度高于)下表面的粗糙度(光洁度)。反之,当轧件从高于轧制 线的位置喂入轧缝时,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糙度高于(或光洁度低于)下表 面的粗糙度(光洁度)。由此,可根据来料带材上下表面的具体情况和产品最 终质量要求,对带材上下两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进行调整并使其最终趋于一 致,实现带材表面质量的改进。优选地,所述喂料辊组辊子数量为3个,包含2个固定辊和1个升降辊, 升降辊位于2个固定辊之间。固定辊固定于底部轴承座上,升降辊固定于上 部液压连杆上,通过液压升降机构来调整高度。固定辊与升降辊既可通过底 部轴承座和上部液压支承装置的固定连接组成喂料辊组,也可各自独立,通 过位置配合来组成喂料辊组。优选地,所述喂料辊组辊子数量为5个,包含3个固定辊和2个升降辊, 2个升降辊分别位于3个固定辊之间。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 引入光泽辊,不需要改变原有轧制工艺,即可实现对轧材上、下表面 粗糙度和光洁度的调整,达到改进板面质量的目的。2. 适于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带材表面质量调控,既可应用于平整机架,也 可引入到轧机成品机架,应用范围广。3. 属于对带材表面质量的微细调整,从保证上、下两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一致上来提高带材质量,不会对带材表面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图1为本实用新型喂料辊组安装辊子数量为3个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喂料辊组安装辊子数量为5个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说明。
实施例1如图l所示带材轧制喂料装置包括喂料辊组和光泽辊3。光泽辊位于喂料辊组后方;喂料辊组辊子数量为3个,包括2个固定辊2和1个升降辊 l,升降辊1位于2个固定辊2之间。升降辊1和2个固定辊2均为水平布置, 带钢以切线或稍带包角方式与其接触。右面2号辊的水平位置高于左面2号 辊的位置。光泽辊3的位置反映了带钢水平喂入轧缝的位置,如图1所示, 光泽辊3应高于与其相邻的第2个固定辊。调节该光泽辊3的高度,由此改变轧件上下表面与工作辊辊面之间的夹 角。当光泽辊3升高到使带钢水平进入轧机工作辊时,带钢在升降辊l和固 定辊2中通过时,在两辊上均有一定的包角,并且在升降辊l上的包角要大 于固定辊2上的包角。即升降辊1和固定辊2两辊轴心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两 辊的半径之和。当光泽辊3由通常工作位置继续升高时,带钢有可能与固定 辊2脱离接触,但在光泽辊3由通常工作位置向下降时,带钢一定与升降辊 l和固定辊2接触,并且在两辊上均有一定的包角。当光泽辊3下降到与带 钢脱离接触时,带钢一定以低于轧制线的角度喂入轧机工作辊,喂料辊组中 其它升降辊和固定辊的水平高度及相对位置也是依此确定的。当轧件从低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辊缝时,其上表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 角较大,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所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糙度低 于(或光洁度高于)下表面的粗糙度(光洁度)。反之,当轧件从高于轧制线 的位置喂入轧缝时,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糙度高于(或光洁度低于)下表面 的粗糙度(光洁度)。由此,可根据来料带材上下表面的具体情况和产品最终 质量要求,对带材上下两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进行调整并使其最终趋于一致, 实现带材表面质量的改进。对于来料上表面粗糙度较低,下表面粗糙度较高的情况,如图1,调高 光泽辊3,使轧件由通常位置变为从高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轧缝,轧材上表 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大。轧制后, 轧材上表面的粗糙度微量"升高",下表面的粗糙度微量"降低"。对于来料上表面粗糙度较高,下表面粗糙度较低的情况,如图1,调低 光泽辊3,使轧件由通常位置变为从低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轧缝,轧材上表 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大,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轧制后, 轧材上表面的粗糙度微量"降低",下表面的粗糙度微量"升高"。对于来料带材上、下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相同的情况,无须调整光泽辊3的高度,保持正常喂料状态完成轧制即可。 实施例2如图2所示的喂料辊组和光泽辊3。光泽辊位于喂料辊组后方;喂料辊 组辊子数量为5个,包含3个固定辊2和2个升降辊1, 2个升降辊1分别位 于3个固定辊2之间。2个升降辊1和3个固定辊2均为水平布置,带钢以 切线或稍带包角方式与辊子接触。右面2号辊的水平位置稍高于中间、左面 2号辊。光泽辊3的位置反映了带钢水平喂入轧缝的位置,如图2所示,光 泽辊3应高于与其相邻的第3个固定辊2的位置调节该光泽辊3的高度,由此改变轧件上下表面与工作辊辊面之间的夹 角。当光泽辊3升高到使带钢水平进入轧机工作辊时,带钢在升降辊l和固 定辊2中通过时,在两辊上均有一定的包角,并且在升降辊1上的包角要大 于固定辊2上的包角。即升降辊1和固定辊2两辊轴心间的垂直距离小于两 辊的半径之和。当光泽辊3由通常工作位置继续升高时,带钢有可能与固定 辊2脱离接触,但在光泽辊3由通常工作位置向下降时,带钢一定与升降辊 l和固定辊2接触,并且在两辊上均有一定的包角。当光泽辊3下降到与带 钢脱离接触时,带钢一定以低于轧制线的角度喂入轧机工作辊,喂料辊组中 其它升降辊和固定辊的水平高度及相对位置也是依此确定的。当轧件从低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辊缝时,其上表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 角较大,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所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槌度低 于(或光洁度高于)下表面的粗糙度(光洁度)。反之,当轧件从高于轧制线 的位置喂入轧缝时,轧出产品的上表面粗糙度高于(或光洁度低于)下表面 的粗糙度(光洁度)。由此,可根据来料带材上下表面的具体情况和产品最终 质量要求,对带材上下两面的粗糙度和光洁度进行调整并使其最终趋于一致, 实现带材表面质量的改进。对于来料上表面粗糙度较低,下表面粗糙度较高的情况,如图1,调高 光泽辊3,使轧件由通常位置变为从高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轧缝,轧材上表 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大。轧制后,
轧材上表面的粗糙度微量"升高",下表面的粗糙度微量"降低"。对于来料上表面粗糙度较高,下表面粗糙度较低的情况,如图1,调低光泽辊3,使轧件由通常位置变为从低于轧制线的位置喂入轧缝,轧材上表 面与上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大,下表面与下工作辊之间的夹角较小。轧制后, 轧材上表面的粗糙度微量"降低",下表面的粗糙度微量"升高"。对于来料带材上、下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相同的情况,无须调整光泽辊 高度,保持正常喂料状态完成轧制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包括喂料辊组,其特征在于在喂料辊组后设有高度可以调节的光泽辊(3)。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辊 组辊子数量为3个。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辊 组中包含2个固定辊(2)和l个升降辊(1),升降辊(1)位于2个固定辊(2)之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辊 组辊子数量为5个。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喂料辊 组中包含3个固定辊(2)和2个升降辊(1), 2个升降辊(1)分别位于3 个固定辊(2)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材轧制的喂料装置,包括喂料辊组,还包括光泽辊。喂料辊组包括固定辊和升降辊。光泽辊设置于喂料辊组之后,其高度可以调节。由于该光泽辊的高度可以调节,从而使得喂料高度可以调节,由此改变了轧件上下表面与工作辊辊面之间的夹角,使变形区内轧件上下两面的润滑状态发生变化,由此使所轧制出带材的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得以调整,并使上下两面的表面质量趋于一致。本实用新型通过引入光泽辊喂料辊组,不需要改变原有轧制工艺,即可实现对轧材上、下表面粗糙度和光洁度的调整,达到改进板面质量的目的。
文档编号B21B39/02GK201030382SQ20072006925
公开日2008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4日
发明者傅建钦 申请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