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114862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包括:内罩,呈腔体结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笼罩在冷床上方,以引导经冷床上的轧件加热后的热空气;输送通道,环绕所述内罩的所述开口设置,用于收集从所述开口的周围流出的热空气并将收集的热空气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本发明用于安装在轧钢生产线的冷床上方,当轧件在冷床上冷却时,受热的空气经内罩收集、引导后进入输送通道,将热空气传送到各处用于供暖或加热,从而实现将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并且,本发明是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密度差和对流原理,无需任何外加动力。
【专利说明】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工厂余热回收利用及热轧钢工艺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冶金行业生产棒材、型钢等钢铁产品时,经过轧制工序之后要进入冷却工序。冷却工序即是将轧制后的半成品通过辊道等传输装置,送至冷床上进行自然冷却或喷水冷却,使轧件由冷却前的800?950°C降低到下冷床时的80?100°C以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轧件上的热能逐渐散失掉,明显造成能源浪费。但是,目前尚未见到业界采取有效措施将这部分散失的热能加以收集利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以回收利用轧件在冷床上散失的热能。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包括:内罩,呈腔体结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笼罩在冷床上方,以引导经冷床上的轧件加热后的热空气;输送通道,环绕所述内罩的所述开口设置,用于收集从所述开口的周围流出的热空气并将收集的热空气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
[0006]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罩呈长方体形,所述开口占据所述内罩的整个下底面。
[0007]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通道包括:外罩,与所述内罩结构相同,并包围所述内罩的四周及上方,且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于通过热空气;热气管,一端与所述外罩的内部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0008]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低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
[0009]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的上部为弧形面。
[0010]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和内罩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罩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罩的内壁。
[0011]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的上表面上连接有吊索,所述吊索连接一起重装置,所述起重装置用于将所述外罩抬升、放下;所述热气管为柔性管道。
[0012]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罩为耐火材料,所述外罩为耐火材料或锅炉用钢板。[0013]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通道包括:外罩,成中空仓型,将所述内罩包容在内,且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于通过热空气;热气管,一端在外罩的最高部分与所述外罩的内部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0014]在上述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低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
[0015]分析可知,本发明用于安装在轧钢生产线的冷床上方,当轧件在冷床上冷却时,受热的空气经内罩收集、引导后进入输送通道,将热空气传送到各处用于供暖或加热,从而实现将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并且,本发明是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密度差和对流原理,无需任何外加动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内罩、外罩及提升设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如图1、图2所不,本优选实施例主要包括内罩3、外罩4、热气管5,其中,夕卜罩4和热气管5构成热空气向余热利用设备输出的输送通道。
[0021]具体而言,内罩3呈腔体结构,例如本优选实施例的内罩3呈长方体形。如图1,内罩3底部设有开口 30,优选地,开口 30占据内罩3的整个底面。应用时,开口 30笼罩在冷床I的上方,以引导轧件2加热后的热空气62从内罩3的下边缘31逸出。外罩4和热气管5构成的输送通道环绕内罩3的开口 30设置,收集从开口 30的周围流出的热空气并将收集的热空气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
[0022]在本优选实施例的输送通道中,外罩4与内罩3的结构基本相同,略呈长方体状的箱体结构,其底面省略形成一个开口用于容纳内罩3。如图1,整体而言,夕卜罩4包围内罩3的四周及上方,且外罩4的下边缘41与内罩3的下边缘31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于通过热空气,使热空气流入内罩3和外罩4之间的空间。优选地,夕卜罩4的下边缘41低于内罩3的下边缘31。如图1中箭头所示的热空气62的流动路径,热空气62沿着内罩3的下边缘31进入外罩4之后,再经由热气管5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热气管5的一端与外罩4的内部连通,另一端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0023]优选地,如图1,外罩4的上部为中间向上隆起的弧形面,并且外罩4的各侧面、顶面连接处为圆角(优选外罩成中空仓型,将内罩包容在内;此时热气管的一端在外罩的最高部分与外罩的内部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热气管5的端部则与外罩4的最高部分连通,如此,可以使热空气快速地从外罩4中输出,减少热量损失。
[0024]为了能够同时移动本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外罩4和内罩3之间通过连接杆71连接,连接杆71的一端连接于内罩3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外罩4的内壁。此外,外罩4的上表面上还连接有吊索72,吊索72连接一起重装置73,起重装置73用于将外罩4抬升、放下。为了与此适应,在提升、落下外罩4时,不影响热气管5的稳定性,热气管5为柔性管道。
[0025]在制造材料方面,本优选实施例的内罩3由耐火材料制作而成,外罩4由耐火材料或锅炉用钢板制作而成,热气管5可以为普通蒸汽传输管道。此外,为了形成热气管5的柔性特点,热气管5为多段式结构,相邻的段之间通过软管或管道关节51连接。另外,优选热气管5的截面为圆形,与外罩4连通且成为一体或者连接固定。
[0026]在本优选实施例应用时,将其安装固定在冷床I的上方,通过内罩3将受高温轧件2加热的上行的热空气阻挡,转而向下。冷空气61从冷床I的下方支架11的间隙进入,带走轧件2散发的热量。受热后的热空气62从内罩3的下边缘31外溢后进入内罩3和外罩4之间的空间再上行,形成动力和压力,在外罩4内侧上端集中进入热气管5,热气管5传送热空气到其他地方,用于供暖或加热。
[0027]综上,本发明用于安装在轧钢生产线的冷床上方,当出轧钢机的轧件在冷床上冷却时,受热的空气经内罩引导,进入内罩和外罩之间,然后上行进入热气管,热气管将热空气输出至余热利用设备。可见,本发明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密度差和对流原理,不需要外加动力,可以将热能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0028]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罩,呈腔体结构,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笼罩在冷床上方,以引导经冷床上的轧件加热后的热空气; 输送通道,环绕所述内罩的所述开口设置,用于收集从所述开口的周围流出的热空气并将收集的热空气输送至余热利用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呈长方体形,所述开口占据所述内罩的整个下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包括: 外罩,与所述内罩结构相同,并包围所述内罩的四周及上方,且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于通过热空气; 热气管,一端与所述外罩的内部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低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上部为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和内罩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罩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罩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上表面上连接有吊索,所述吊索连接一起重装置,所述起重装置用于将所述外罩抬升、放下;所述热气管为柔性管道。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为耐火材料,所述外罩为耐火材料或锅炉用钢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通道包括: 外罩,成中空仓型,将所述内罩包容在内,且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以便于通过热空气; 热气管,一端在外罩的最高部分与所述外罩的内部连通,另一端用于连接余热利用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床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的下边缘低于所述内罩的下边缘。
【文档编号】B21B43/00GK103949484SQ201410141291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9日
【发明者】李江波, 于云霞, 顾晓庆, 陈伟, 吴吉浩, 张广杰, 陈文达, 席超, 陈艳辉, 赵娜, 朱迎春 申请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