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9963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平辊轧机轧辊轴向窜动主要是由于轧机牌坊及轴承座衬板磨损后造成辊间交叉,轧钢时辊间形成轴向力,导致辊系轴向窜动,对轧制稳定性及设备寿命都会有巨大的影响。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更换新衬板或在旧衬板下加垫片来对辊间交叉状态进行补偿。但由于一套四辊轧机有32个衬板,衬板磨损后辊系交叉状态多达14种,现场人员往往无法准确确定磨损位置和交叉状态,只能凭经验逐块更换可能磨损较大的衬板或在相应位置加垫片。这种调整方法具很大的盲目性,不但增加了衬板备件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而且可能导致调整完后出现更大的辊间交叉和轴向窜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准确判断四辊轧机辊间交叉状态并快速对其进行调整,不能辊间轴向力及轧辊的轴向窜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右交叉简称为右交叉状态,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左交叉简称为左交叉状态;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当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时,利用右手定则或左手定则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得到磨损衬板的位置;将第一支承辊及第二支撑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包括: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存在唯一确定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右手定则包括:将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右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右交叉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左手定则包括:将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左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左交叉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磨损衬板包括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辊上;所述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辊上;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辊上;所述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辊上。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通过测量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的磨损量,对磨损的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保证第一支撑辊及第二支撑辊的轴线与轧线方向近似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将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通过观察调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上机时窜动情况来确定调垫效果,每次加垫尺寸为0.3±0.1mm,同时要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一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二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如此反复直到上机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不窜动,即可判断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撑辊及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处于平行状态。

本发明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通过将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右交叉简称为右交叉状态,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左交叉简称为左交叉状态,确定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当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时,利用右手定则或左手定则确定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根据确定的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得到磨损衬板的位置,准确判断辊间交叉状态,将第一支承辊及第二支撑辊的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将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磨损衬板加垫推动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能快速、准确对四辊轧机辊系有害交叉及窜动进行抑制,提高了辊系交叉调整的速度和轴向窜动量的控制水平,减少了轧机备件损耗和维护成本,保证了轧机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四轧辊机辊系布置图;

图3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右交叉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左交叉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右手定则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第二支撑辊的调整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第二工作辊的调整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第一工作辊的右交叉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第一支撑辊状态调整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提供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的第一工作辊状态调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右交叉简称为右交叉状态,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左交叉简称为左交叉状态;

步骤2,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

步骤3,当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时,利用右手定则或左手定则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

步骤4,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得到磨损衬板的位置。

步骤5,将第一支承辊及第二支撑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

步骤6,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

详细介绍步骤2。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包括: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存在唯一确定关系,已知其中3要素,那么第4要素就唯一确定。

详细介绍步骤3。

所述右手定则包括:将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右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右交叉状态,可以快速、准确判断辊间交叉状态。

所述左手定则包括:将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左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左交叉状态,可以快速、准确判断辊间交叉状态。

详细介绍步骤4。

所述磨损衬板包括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辊上;所述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辊上;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辊上;所述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辊上。

详细介绍步骤5。

所述将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通过测量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的磨损量,对磨损的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保证第一支撑辊及第二支撑辊的轴线与轧线方向近似垂直。

详细介绍步骤5。

所述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将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所述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通过观察调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上机时窜动情况来确定调垫效果,每次加垫尺寸为0.3±0.1mm,同时要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一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二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如此反复直到上机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不窜动,即可判断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撑辊及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处于平行状态,能快速、准确对四辊轧机辊系有害交叉及窜动进行抑制,以获得近似平行的辊间状态,从而减少辊间轴向力及轧辊的轴向窜动。

为了更清楚的介绍本发明实施例,下面从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某热轧线四辊轧机下主电机及工作辊在轧钢期间出现明显的轴向窜动,通过工作辊操作侧锁紧档板和主电机转子码盘轴处可准确测出主传动系统的窜动方向和窜动大小。第一工作辊轴向窜动方向与辊子转动方向对应,奇道次第一工作辊向DS侧窜动、偶道次向OS侧窜动,其最大窜动量达5mm。轧辊轴向窜动已造成主电机止推轴瓦冲击严重,轧辊轴端档板螺栓频繁松动,档板变形、档板衬板经常脱落。

运用轧辊交叉状态判定定则和三步法对辊系交叉状态进行调整:

参见图8,根据第一工作辊为主动且第一工作辊奇道次向DS侧窜动、偶道次向OS侧窜动,将右手沿第一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右手拇指指向第一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右手食指与第一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第一工作辊处于右交叉状态,根据右手定则判定第一辊系为右交叉状态,可以快速、准确判断辊间交叉状态。

参见图9,对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4块和第一支撑辊轴承座衬板4块进行磨损测量,对磨损较大的操作侧入口牌坊衬板和轴承座衬板、传动侧出口牌坊衬板和轴承座衬板进行更换新件。

参见图10,根据第一步中确定的辊系右交叉状态,同时测量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出口衬板磨损较大,对第一工作辊轴承包操作侧出口衬板加0.3mm垫片,将第一工作辊推向与第一支撑辊平行的方向,第一工作辊上机后观察下辊系窜动依然存在;继续在第一工作辊轴承包操作侧出口侧衬板下加0.3mm垫片,第一工作辊上机后观察下辊系窜动量有所减轻;考虑到轧辊轴承包与牌坊间隙不能过小,继续在第一工作辊轴承包传动侧入口侧衬板下加0.3mm垫片,第一工作辊上机后观察下辊系窜动量基本消除,可判断下工作辊与下支撑辊处于近似平行状态。通过观察调整后工作辊上机时窜动情况来确定调垫效果,每次加垫尺寸为0.3mm,同时要保证轴承包与牌坊间隙在1.3mm,如此反复直到上机后工作辊不窜动,即可判断下工作辊与下支撑辊处于平行状态,能快速、准确对四辊轧机辊系有害交叉及窜动进行抑制,以获得近似平行的辊间状态,从而减少辊间轴向力及轧辊的轴向窜动,明显提高了辊系交叉调整的速度和轴向窜动量的控制水平,大大减少了轧机备件损耗和维护成本,保证了轧机的稳定运行。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