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右交叉简称为右交叉状态,第一工作辊操作侧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辊传动侧向左交叉简称为左交叉状态;
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
当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时,利用右手定则或左手定则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
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得到磨损衬板的位置;
将第一支承辊及第二支撑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
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包括:
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转动时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轴向力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为主动或被动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右交叉状态或左交叉状态存在唯一确定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手定则包括:
将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右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右交叉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手定则包括:
将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线方向握住,当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的轴向力方向,左手食指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转动方向保持一直,则说明所述第一工作辊或第二工作辊处于左交叉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磨损衬板包括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
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辊上;
所述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辊上;
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辊上;
所述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辊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磨损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
通过测量所述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的磨损量,对磨损的第一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二支撑辊牌坊衬板、第一支撑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支撑辊轴承包衬板进行更换或加垫以恢复至原始设计尺寸,保证第一支撑辊及第二支撑辊的轴线与轧线方向近似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的所述磨损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磨损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磨损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
将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进行加工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的平整度,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少轧机轧辊轴向窜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及第二工作辊轴承包衬板加垫推动所述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承辊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平行包括:
通过观察调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上机时窜动情况来确定调垫效果,每次加垫尺寸为0.3±0.1mm,同时要保证所述第一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一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辊的轴承包与所述第二工作辊牌坊间隙在1.3±0.2mm,如此反复直到上机后所述第一工作辊及第二工作辊不窜动,即可判断第一工作辊与第一支撑辊及第二工作辊与第二支撑辊处于平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