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8915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走线机构,具体是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



背景技术:

全自动A/C双摆头是大型数控机床的核心功能部件,是一个集机械、液压、电气等为一体的高度集成系统,包括液压电气走线技术、密封技术、冷却技术、循环润滑技术、制动技术、消隙技术和定位夹紧技术等关键性技术。CN 103273357 B公开了“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是本申请人2013年申请的专利,该全自动A/C双摆头的优点是通过传动系统实现机床的动力传递、通过向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中通入液压油实现C轴转位系统的转位或者固定,通过向第三腔室或第四腔室中通入液压油实现A轴转位系统的转位或者固定,速度快,精度高,且成本较低。但是该全自动A/C双摆头并未具体公开其走线方式。本申请是对CN 103273357 B的进一步改进及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构思新颖,在实现排线绕C轴转动的同时,可实现排线转动中的降速比,使实际转角大于360°的C轴转位系统可以方便地设置绝对值编码器、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等软极限保护,从而实现A/C双摆头的扁平电缆排线所需的走线功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该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箱体和下箱体、传动系统、C轴转位系统和A轴转位系统,该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A轴中心设置有绝对值编码器,所述的绝对值编码器用于检测A轴摆动的角度位置,所述的绝对值编码器的上方设置有开关支架,所述的开关支架安装在所述的下箱体的侧壁上,所述的开关支架上安装有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所述的第一接近开关用于检测A轴齿盘的夹紧位置,所述的第二接近开关用于检测A轴齿盘的松开位置,所述的上箱体的侧壁上安装有行程开关,所述的行程开关用于检测C轴转位角度是否超过极限值,所述的绝对值编码器、第一接近开关、第二接近开关和行程开关上分别电连接有微型电缆线,所述的微型电缆线与扁平电缆连接,所述的上箱体与所述的下箱体之间设置有行星齿轮走线机构,所述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包括外齿轮、内齿轮和多个小齿轮,所述的外齿轮和所述的内齿轮安装在所述的上箱体的底部,所述的内齿轮位于所述的外齿轮的外侧,所述的多个小齿轮间隔设置在所述的内齿轮与所述的外齿轮之间,每个所述的小齿轮同时与所述的内齿轮和所述的外齿轮啮合,所述的多个小齿轮的下方安装有一齿轮环道,所述的齿轮环道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的下箱体的顶端,所述的齿轮环道的底部安装有与所述的行程开关相适配的若干撞块,所述的内齿轮与所述的小齿轮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间隙,所述的小齿轮与所述的外齿轮之间设有第二环形间隙,所述的下箱体上安装有进线口,所述的上箱体上安装有出线口,所述的扁平电缆的端部穿过所述的进线口伸入所述的第二环形间隙,再绕过一个小齿轮伸入所述的第一环形间隙内,最后自所述的出线口伸出。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在C轴转动时,进线口随C轴转动,出线口不动,扁平电缆随C轴一起排线、走线。相对于外齿轮的直径,小齿轮的直径忽略不计,故小齿轮中心的前进速度可认为是外齿轮中心的前进速度的一半,而外齿轮中心的前进速度就是C轴转速,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走线,扁平电缆的排线前进速度较C轴转速降低一倍。若C轴转角360°,小齿轮实际转角180°。在C轴转动过程中,若干撞块与行程开关配合,实现C轴转位的硬限位报警,可提升C轴转位的安全性。

所述的行程开关的安装位置靠近所述的进线口,所述的进线口与所述的出线口之间的夹角为30~90°。进线口与出线口之间的夹角设计,只要能保证C轴360°以上的转角需求即可。进线口与出线口之间30~90°的夹角设计可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

所述的上箱体的下部套设有定位套,所述的内齿轮、多个小齿轮和外齿轮位于所述的定位套的下方,所述的内齿轮的上部与所述的定位套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的内齿轮的底端通过螺钉与一底环固定连接,所述的底环同时压紧所述的内齿轮和所述的齿轮环道。定位套及底环的设置,使内齿轮、小齿轮和大齿轮装配牢固、可靠,确保C轴转位过程中扁平电缆的顺利排线。

所述的齿轮环道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安装有若干小轴,每根所述的小轴上安装有一个所述的小齿轮,所述的若干撞块分别固定在所述的若干小轴的底端,每根所述的小轴的上端由一根卡簧压紧。若干小轴的设置,方便撞块的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构思新颖,在实现排线绕C轴转动的同时,可实现排线转动中的降速比,使实际转角大于360°的C轴转位系统可以方便地设置绝对值编码器、第一接近开关和第二接近开关等软极限保护,从而实现A/C双摆头的扁平电缆排线所需的走线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外观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中一个撞块的外观图;

图5为图4中C-C剖视图;

图6为移除上箱体后双摆头的俯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中扁平电缆沿小齿轮的排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的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行星齿轮走线机构,如图1所示,该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箱体1和下箱体2、传动系统、C轴转位系统和A轴转位系统,该方滑枕全自动AC双摆头的A轴中心设置有绝对值编码器21,绝对值编码器21用于检测A轴摆动的角度位置,绝对值编码器21的上方设置有开关支架22,开关支架22安装在下箱体2的侧壁上,开关支架22上安装有第一接近开关23和第二接近开关24,第一接近开关23用于检测A轴齿盘的夹紧位置,第二接近开关24用于检测A轴齿盘的松开位置,上箱体1的侧壁上安装有行程开关11,行程开关11用于检测C轴转位角度是否超过极限值,绝对值编码器21、第一接近开关23、第二接近开关24和行程开关11上分别电连接有微型电缆线,微型电缆线与扁平电缆5连接,上箱体1与下箱体2之间设置有行星齿轮走线机构,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行星齿轮走线机构包括外齿轮31、内齿轮32和多个小齿轮33,上箱体1的下部套设有定位套12,内齿轮32、多个小齿轮33和外齿轮31位于定位套12的下方,内齿轮32的上部与定位套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外齿轮31和内齿轮32安装在上箱体1的底部,内齿轮32位于外齿轮31的外侧,多个小齿轮33间隔设置在内齿轮32与外齿轮31之间,每个小齿轮33同时与内齿轮32和外齿轮33啮合,多个小齿轮33的下方安装有一齿轮环道34,内齿轮32的底端通过螺钉与一底环36固定连接,底环36同时压紧内齿轮32和齿轮环道34,齿轮环道34通过螺钉固定在下箱体2的顶端,齿轮环道34的底部安装有与行程开关11相适配的2个撞块38(如图4和图5所示),齿轮环道34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安装有4根小轴35,每根小轴35上安装有一个小齿轮33,2个撞块38各固定在2根小轴35的底端,每根小轴35的上端由一根卡簧37压紧,内齿轮32与小齿轮33之间设有第一环形间隙41,小齿轮33与外齿轮31之间设有第二环形间隙42,下箱体2上安装有进线口25,上箱体1上安装有出线口13,进线口25与出线口13之间的夹角为60°,行程开关11的安装位置靠近进线口25,扁平电缆5的端部穿过进线口25伸入第二环形间隙42,再绕过一个小齿轮33伸入第一环形间隙41内,最后自出线口13伸出。图7中,D为扁平电缆入口,E为扁平电缆出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