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夹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薄壁套类零件的胀紧夹具。
背景技术:
薄壁套类零件的外圆精磨及精车加工对零件加工面圆度、外圆与定位孔同轴度要求高,现有的夹具使用效率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夹具上弹簧胀套等零部件损坏后不易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薄壁套类零件易于更换的胀紧夹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薄壁套类零件的胀紧夹具,包括拉杆,胀紧夹具还包括:
锥形定位销,其一端用于支撑弹簧胀套,另一端用于连接底座;
锥形拉板,用于支撑弹簧胀套;
弹簧胀套,配合锥形定位销和锥形拉板,用于向外膨胀紧固定位工件;
限位板,用于锥形定位销的定位;
其中,拉杆依次穿过锥形拉板、锥形定位销、限位板和螺母,锥形定位销的顶部连接锥形拉板,锥形定位销和锥形拉板外套设有弹簧胀套,弹簧胀套内设置有内锥面,锥形拉板和锥形定位销外均设置有外锥面,且弹簧胀套的内锥面与锥形拉板和锥形定位销形成的外锥面配合,锥形拉板的顶端设置有顶端螺钉,顶端螺钉穿过锥形拉板并插入拉杆顶部。
锥形定位销外自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弹簧胀套、支撑座和过度盘,锥形定位销底部通过锁紧螺钉连接底座。
锥形定位销底部与底座之间设置有限位板,限位板套设于拉杆上,且限位板上向着拉杆设置有防转销,过度盘的侧壁上也设置有防转销,防转销通向锥形定位销底部侧壁。
支撑座的圆周上通过锁紧螺钉依次连接过度盘和底座。
拉杆与锥形定位销之间、锥形定位销与支撑座之间均设置有O形圈。
垂直于拉杆侧壁设置有推杆,推杆位于弹簧胀套下边缘,推杆上还设置有锁紧螺钉。
锥形定位销和锥形拉板纵向截面的宽度,自两者的相接处分别向上下两端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胀紧夹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顶端螺钉拆卸后,便于弹簧胀套及内部零件损坏后的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的纵向剖面图;
其中:1-顶端螺钉,2-锥形拉板,3-弹簧胀套,4-锥形定位销,5-拉杆,6-支撑座,7-过度盘,8-底座,9-限位板,10-螺母,11-推杆,12-锁紧螺钉,13-定位销,14- O形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适用于薄壁套类零件的胀紧夹具,包括拉杆5,胀紧夹具还包括:锥形定位销4,其一端用于支撑弹簧胀套3,另一端用于连接底座8;锥形拉板2,用于支撑弹簧胀套3;弹簧胀套3,配合锥形定位销4和锥形拉板2,用于向外膨胀紧固定位工件;限位板9,用于锥形定位销4的定位;其中,拉杆5依次穿过锥形拉板2、锥形定位销4、限位板9和螺母10,锥形定位销4的顶部连接锥形拉板2,锥形定位销4和锥形拉板2外套设有弹簧胀套3,弹簧胀套3内设置有内锥面,锥形拉板2和锥形定位销4外均设置有外锥面,且弹簧胀套3的内锥面与锥形拉板2和锥形定位销4形成的外锥面配合,锥形拉板2的顶端设置有顶端螺钉1,顶端螺钉1穿过锥形拉板2并插入拉杆5顶部;薄壁套类零件装夹时,直接套于弹簧胀套3上,然后拧紧顶端螺钉1使得弹簧胀套3在角度不同的锥形定位销4和锥形拉板2向外膨胀,由于锥形定位销4和锥形拉板2的角度不同,故弹簧胀套3受到的向外的力也不同,最终胀紧弹簧胀套3外部的薄壁套类零件;当薄壁套类零件需要拆卸时,拆下顶端螺钉1,推动推杆11,弹簧胀套3即可松懈,直接将定位工件即薄壁套类零件取下,当弹簧胀套3、锥形定位销4、锥形拉板2等零部件损坏时,直接拆下顶端螺钉1,再依次分离弹簧胀套3、锥形拉板2和锥形定位销4,进行已损坏零部件的更换,更换方法简单,便于操作。
锥形定位销4外自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弹簧胀套3、支撑座6和过度盘7,锥形定位销4底部通过锁紧螺钉12连接底座8,锥形定位销4底部与底座8之间还设置有限位板9,限位板9套设于拉杆5上,且限位板9上向着拉杆5设置有防转销13,拉杆5后端设有限位板9,避免液压缸拉力过大损坏夹具内部部件,增加夹具的使用寿命,过度盘7的侧壁上也设置有防转销13,防转销13通向锥形定位销4底部侧壁,支撑座6的圆周上通过锁紧螺钉12依次连接过度盘7和底座8。
拉杆5与锥形定位销4之间微间隙配合,且在微间隙之间设置有O形圈14,利于拉杆5在锥形定位销4内上下活动,锥形定位销4与支撑座6之间也设置有O形圈14。
垂直于拉杆5侧壁设置有推杆12,推杆12位于弹簧胀套3下边缘,推杆12上还设置有锁紧螺钉12,拉杆5中部设有推杆12,用于松开自锁住的弹簧胀套2,锁紧螺钉12实现弹簧胀套12防转,可提高重复定位精度。
锥形定位销和锥形拉板纵向截面的宽度,自两者的相接处分别向上下两端逐渐增大。锥形拉板2纵向截面的两个斜边的延长线呈90°夹角,锥形拉板2顶部外缘倒角,锥形定位销4纵向截面的两个斜边与竖直面呈12°夹角。锥形拉板2与锥形定位销4不同角度的设计,实现了锥形拉板2与锥形定位销4拥有不同的夹紧力,更加牢固的夹持工件。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