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1662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在芯线和外层保护层之间设置有一层编织层。此种线缆使用时,在去掉外层保护层,打散并后刷包裹于芯线外的编织层后,需要对后刷的编制层折弯,以便于后续对折弯的编织层的缠绕固定,编织层被缠绕固定处理后的线缆安全美观,使用方便。在此过程中,对打散后刷的编制层的折弯处理,目前大都为人工折弯处理,繁琐复杂,费时费力,不适应大批量线缆使用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省时高效的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包括:

安装板;

气缸,固定于安装板上;

固定装置,位于所述安装板上,用于固定线缆;

推动块,与固定装置相对而设,固定安装于气缸输出端,并在气缸的带动下对所述线缆被打散的编织层进行折弯,使所述编织层向后贴合所述线缆。

作为优选,所述推动块与固定装置相对的端面上设有圆形的凹槽,所述推动块在气缸的带动下向固定装置移动时,线缆及被打散的编织层置于凹槽内,并由所述凹槽将被打散的编织层折弯并向后贴合线缆。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所述下固定座与推动块相对而设,固定安装于安装板上,用于放置所述线缆,所述上固定座位于下固定座上方,并且连接于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上固定座下移,与下固定座相配合夹紧固定所述线缆。

作为优选,所述上固定座和下固定座相对的端面上均设置有沟槽,所述上固定座向下固定座移动后,所述两个沟槽相扣合并夹持固定所述线缆,使所述线缆正对所述凹槽。

作为优选,包括对正装置,所述对正装置位于安装板上且置于固定装置一侧,用于夹持校正所述线缆,并使所述线缆轴心与凹槽轴心重合。

作为优选,所述对正装置包括上对正部和下对正部,所述上对正部固定安装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下对正部固定安装于安装板上,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上对正部下移,并与下对正部配合夹持校正所述线缆。

作为优选,所述上对正部和下对正部相对的一侧均设有V形槽,所述上对正部下移后,其上V形槽和下对正部的V形槽配合共同作用,夹持校正所述线缆。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导轨,所述推动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导轨上,所述气缸带动推动块沿导轨向固定装置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安装板,固定于安装板上的气缸,位于安装板上用于固定所述线缆的固定装置,与固定装置相对而设且固定安装于气缸输出端的推动块。所述推动块可在气缸的带动下对所述线缆被打散的编织层进行折弯,使所述编织层向后贴合所述线缆。上述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提高了编织层折弯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板;11、导轨;2、气缸;3、固定装置;31、上固定座;32、下固定座;33、沟槽;4、推动块;41、凹槽;5、对正装置;51、上对正部;52、下对正部;53、V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用于将线缆被打散的编织层向后折弯,如图1所示,上述线缆编织层折弯装置包括:安装板1,固定于安装板1上的气缸2,位于安装板1上用于固定上述线缆的固定装置3,与固定装置3相对而设且固定安装于气缸2输出端的推动块4。上述推动块4可在气缸2的带动下对上述线缆被打散的编织层进行折弯,使上述编织层向后贴合上述线缆。上述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机械化程度高,提高了编织层折弯的效率。

具体的,上述推动块4与固定装置3相对的端面上设有圆形的凹槽41,当上述推动块4在气缸2的带动下向固定装置3移动时,上述线缆和上述被打散的编织层可置于上述凹槽41内,并在凹槽41的移动下由凹槽41将上述被打散的编织层折弯并向后贴合于上述线缆。上述凹槽41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编织层折弯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装置3包括上固定座31和下固定座32,上述下固定座32与推动块4相对而设,固定安装于安装板1上,用于放置所述线缆,上述上固定座31位于下固定座32正上方,连接于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上述驱动装置可驱动上固定座31下移,使得上固定座31与下固定座32相配合,夹紧固定放置于下固定座32上的上述线缆。上述上固定座31和下固定座32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安全性,避免了人工固定所带来的危险。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可以是气缸、丝杠等任一可实现直线输出效果的装置,在此不再赘述。

更为优选地,上固定座31和下固定座32相对的端面均上均设置有细长的沟槽33,用于容置上述线缆,上固定座31和下固定座32上的沟槽33可相互扣合,并且扣合后的两个沟槽33可使得位于其间的上述线缆与凹槽41正对。上述沟槽33的设置,结构简单,在夹持固定上述线缆的基础上,还具有保护上述线缆的功能,避免上述线缆因过度挤压而损毁,影响后续使用。

具体的,上述固定装置3一侧还设置有一对正装置5,上述对正装置5与凹槽41相对设置,上述对正装置5位于安装板1上,用于夹持固定上述线缆,并使上述线缆与上述凹槽41轴心重合,方便后续凹槽41对线缆编织层的折弯。上述对正装置5的设置,避免了在上述编织层折弯作业时由于对正操作所浪费的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

优选地,上述对正装置5包括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上对正部51固定安装于上述驱动装置的输出端,所述下对正部52固定安装于安装板1上,并且,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错位设置,以至能达到扣合并对正上述线缆的效果,上述驱动装置可驱动上对正部51下移,使得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配合,夹紧上述线缆,使上述线缆校正并与凹槽41对正。上述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的设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了对正效果。

更为优选地,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相对的一侧均设有V形槽53,上对正部51下移后,其上的V形槽53和下对正部52的V形槽53配合共同作用,夹持校正上述线缆。上述V形槽53的设置,结构简单,充分利用了上述驱动装置,操作方便。

具体的,上述安装板1上设有导轨11,上述推动块4滑动设置于上述导轨11上,上述气缸2可带动推动块4沿导轨11向固定装置3移动。上述导轨11的设置,使得推动块4的移动更加平稳,减少了作业的失误率,提高了对正和折弯的作业效率,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编织层已被打散的上述线缆放置于下固定座32的沟槽33内,并且,编织层打散端朝向推动块4放置,另一端位于下对正部52的V形槽53上;然后,上述驱动装置驱动上固定座31和上对正部51下移,上固定座31和下固定座32配合逐步夹紧上述线缆,在此过程中,位于下对正部52的V形槽53上的上述线缆在上对正部51和下对正部52共同作用下,逐步校正并最终与凹槽41对正,并进一步被对正装置5夹紧;接下来,气缸2驱动推动块4前移,气缸2上的凹槽41容纳上述被打散的编织层并在移动过程中折弯被打散的编织层;最后,气缸2驱动推动块4回复原位,上述驱动装置带动上固定座31和上对正部51回复原位,取下编织层已被折弯的上述线缆,完成一次线缆编织层折弯作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