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扭绞装置以及绞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0922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线材扭绞装置以及绞线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线材扭绞装置以及绞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jp2001-76556a中公开有如下装置:从卷绕有线材的多个线轴沿线轴的轴向分别拉出线材,并且使多个线轴公转扭绞被拉出的多根线材来制造绞线。

然而,若沿线轴的轴向从线轴拉出线材,则被拉出的线材在扭转的状态下被拉出。通过扭绞已经扭转的多根线材从而获得的绞线,此后会因各线材的复原力而在扭绞上产生松弛,因此存在无法维持所希望的扭绞状态的担忧。

另外,也存在扭转的程度因从各线轴拉出的线材而不同的情况。通过扭绞扭转的程度不同的多根线材而获得的绞线因各线材的复原力不同,会局部地成为扭绞程度不同的状态,难以使扭绞的程度均匀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扭转地将线材从多个线轴拉出来制造绞线的线材扭绞装置以及绞线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某方式提供如下线材扭绞装置,其具备:轴部件,其在前端设置有供从线轴抽出的线材插通的所述多个喷嘴;轴部件旋转机构,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以上述轴部件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使上述轴部件旋转;多个公转体,它们以旋转轴与上述轴部件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轴部件的周围,通过上述轴部件的旋转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自转禁止机构,其禁止上述公转体自转;以及旋转驱动机构,其通过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使上述线轴旋转,上述线轴以其中心轴相对于上述轴部件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式通过上述公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上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上述公转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提供如下绞线的制造方法,利用所述制造方法获得以轴部件为中心使多个线轴公转从而从多个所述线轴分别抽出的多根线材被扭绞而成的绞线,其中,使通过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的公转体使得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正交地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所述线轴旋转以使得所述线材退绕,上述线轴通过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的公转体,以中心轴相对于上述轴部件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式支承为能够旋转,以从上述线轴退绕出的上述线材的张力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上述线轴的旋转,使上述轴部件旋转,并且使自转被禁止的多个上述公转体,以上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从而扭绞从多个上述线轴抽出的多根上述线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材扭绞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材扭绞装置的公转体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材扭绞装置的公转体的俯视图。

图4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材扭绞装置。

如图1所示,线材扭绞装置10具备轴部件11以及将轴部件11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使轴部件11旋转的轴部件旋转机构12。轴部件11是剖面呈圆形的棒状部件,在轴部件11的中心轴形成有供芯线13通过的芯线通路11a。在轴部件11的前端,以芯线通路11a为中心放射状等角度地设置有多个喷嘴11b,它们供从后述的线轴31退绕被抽出的线材32插通(图5)。

喷嘴11b是与芯线通路11a平行地形成于轴部件11的前端的孔,例如如图5所示,由孔构成的喷嘴11b以芯线通路11a为中心隔开60度地形成有6个。

轴部件11以基端侧端缘与前端侧端缘经由轴承14a、15a分别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台板14、15。台板14、15以轴部件11成为水平的方式立设于基台16。在基台16设置有能够使基台16移动的多个辊子16a以及能够设置基台16的多个支承脚16b。

在基端侧台板14,构成轴部件旋转机构12的伺服马达12a以其旋转轴12b与轴部件11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在伺服马达12a的旋转轴12b安装有第一带轮12c。在与第一带轮12c对应的轴部件11的基端侧设置有第二带轮12d,在第一带轮12c与第二带轮12d之间挂绕有带12e。伺服马达12a与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的控制输出连接。若通过来自控制器8的指令驱动伺服马达12a,旋转轴12b与第一带轮12c一起旋转,则该旋转经由带12e向第二带轮12d传递,设置有第二带轮12d的轴部件11以芯线通路11a为旋转中心旋转。

在轴部件11,在中心轴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一对支承板21、22。在一对支承板21、22,多个公转体23(在图1中示出两台公转体23)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多个公转体23以它们的旋转轴c2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成为平行的方式被一对支承板21、22支承为能够旋转。公转体23与喷嘴11b数量相同,在该情况下,设置有6个(图4以及图5)。

多个公转体23是彼此相同的构造,因此对其中一个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俯视观察下,公转体23具有位于轴部件11的基端侧的方形部23a以及位于轴部件11的前端侧的梯形部23b,在它们的旋转轴c2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圆筒状的枢转支承部件23c、23d。枢转支承部件23c、23d经由轴承21a、22a分别被一对支承板21、22支承为能够旋转。这样,多个公转体23以旋转轴c2与轴部件11平行的方式被支承板21、2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通过轴部件11的旋转以轴部件11为中心公转。

另外,在线材扭绞装置10设置有禁止公转体23自转的自转禁止机构25。如图4所示,自转禁止机构25具有:第一链轮26,其与公转体23的旋转轴c2同轴地设置于公转体23的基端侧的枢转支承部件23c;第二链轮27,其与第一链轮26大小相同、形状相同,并且与轴部件11同轴地无法旋转地安装在基端侧台板14(图1)上;以及链28,其连结第一以及第二链轮26、27。此外,附图标记27a所表示的部件是将第二链轮27安装于基端侧台板14(图1)的安装脚27a。

这样,即便轴部件11旋转,第二链轮27也不旋转。因此,经由链28与第二链轮27连结且大小、形状与第二链轮27相同的第一链轮26即便以轴部件11为中心公转,第一链轮26本身也不旋转,因此在枢转支承部件23c设置有第一链轮26的公转体23自转被禁止。

因此,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公转体23以与基台16平行的水平状态(基准状态)架设于一对支承板21、22间的情况下,若支承板21、22与轴部件11一起旋转,虽然多个公转体23在轴部件11的周围公转,但由于公转体23自转被禁止,所以多个公转体23保持维持着水平状态(基准状态)的状态在轴部件11的周围公转。

如图4所示,在支承板21,6个公转体23隔开60度设置,在沿周向邻接的一对公转体23中的每个第一链轮26挂绕有单一的链28,该链28还挂绕于与轴部件11同轴设置的单一的第二链轮27。这样,6个公转体23通过3根链28分别自转的情况被禁止。另外,在链28分别设置有施加张力的辅助链轮29,以此操纵各链28的松弛。

另外,如图1所示,在将轴部件11的基端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台板14设置有覆盖部件30,该覆盖部件30覆盖自转禁止机构25、构成轴部件旋转机构12的带轮12c、12d以及带12e等。

如图3所示,在多个公转体23中的方形部23a分别安装有卷绕有线材32的线轴31。线轴31的安装构造彼此相同,因此对其中一个进行说明。线轴31通过旋转来退绕线材32,线轴31以其中心轴c3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以及与中心轴c1平行的公转体23的旋转轴c2正交的方式在公转体23上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为了这样支承线轴31,在公转体23的方形部23a设置有支承线轴31的两侧的一对支承部件33、33。支承部件33具有:圆筒状的安装件34,其固定于方形部23a;圆筒状的旋转体35,其经由轴承支承于安装件34的内周面;以及卡止棒36,其与旋转体35花键结合并设置为能够在轴向移动。安装件34以卡止棒36的中心轴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正交的方式安装于公转体23的方形部23a。一对支承部件33、33的卡止棒36、36安装为能够相对于线轴31相互接近分离。

由于一对卡止棒36设置于同轴上,所以一对卡止棒36的对置的一端部相互接近从两侧夹持线轴31,线轴31被支承为其中心轴c3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以及与中心轴c1平行的公转体23的旋转轴c2正交。即,线轴31的中心轴c3与卡止棒36的中心轴同轴。另外,一对卡止棒36的另一端部设置为从方形部23a的两侧突出,在方形部23a设置有防止卡止棒36相互分离的卡止件37。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卡止件37具有:手柄棒38,其以与卡止棒36正交的方式在卡止棒36的端缘安装为能够旋转;以及卡止钩39,其在卡止棒36支承住线轴31的状态下将手柄棒38与公转体23卡止。通过解除卡止钩39对手柄棒38的卡止,能够使一对卡止棒36相互远离,通过使一对卡止棒36相互远离,能够将被它们夹持的线轴31取下。

如图3所示,在多个公转体23的方形部23a设置有马达40,该马达40作为使线轴31旋转的旋转驱动机构。马达40是旋转轴41a通过联轴器42同轴连结的一对小型马达41、41。

一对小型马达41、41以它们的旋转轴41a、41a与卡止棒36平行的方式安装于方形部23a。另外,一对小型马达41、41以旋转轴41a、41a的一端向方形部23a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方形部23a。在向方形部23a的外侧突出的旋转轴41a、41a分别设置有第三带轮43。在与第三带轮43对应的支承部件33中的旋转体35设置有第四带轮44,在第三带轮43与第四带轮44之间挂绕有带45。

一对小型马达41、41与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的控制输出分别连接。若依据来自控制器8的指令,一对小型马达41、41同步地使它们的旋转轴41a、41a与第三带轮43一起旋转,则该旋转经由带45向第四带轮44传递。而且,设置有第四带轮44的旋转体35与花键结合于旋转体35的卡止棒36一起旋转,并且在卡止棒36夹持着线轴31的情况下使线轴31旋转。

此外,附图标记46所表示的部件是防止带45松弛的辅助带轮46,附图标记47所表示的部件表示连接器47,该连接器47用于将设置于公转体23的外部的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未图示的电源等与设置于公转体23的马达40等电连接。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公转体23的方形部23a与梯形部23b的边界设置有一对辊子51、51,该对辊子51、51夹持从设置于方形部23a的线轴31退绕的线材32,将其向公转体23的宽度方向(线轴31的中心轴c3方向)的中央引导。另外,在梯形部23b设置有多个带轮52、52,它们引导线材32,以使通过一对辊子51、51被引导的线材32在枢转支承部件23d内插通。

如图2所示,上述一对辊子51、51以及带轮52、52如图2所示那样安装于公转体23的表面侧与背面侧(图2的上侧与下侧)双方。因此,即便将卷绕于线轴31的线材32向公转体23的表面侧与背面侧的任一侧退绕,也能够将退绕出的线材32向枢转支承部件23d引导。

将从线轴31退绕在枢转支承部件23d内贯通的线材32向喷嘴11b(图1)引导。如图5所示,在前端侧支承板22设置有张力施加机构60,该张力施加机构60对从线轴31供给并向喷嘴11b引导的线材32施加张力。

张力施加机构60具有:张力臂61,其设置于前端侧支承板22,并且能够绕转动支点转动;线材引导部62,其安装于张力臂61的前端,供线材32挂绕;弹性部件63,其在张力臂61的转动支点与线材引导部62之间的规定位置对张力臂61施加与转动角度对应的弹力;以及转动角度检测器64,其检测张力臂61的转动角度。

即,从线轴31退绕在枢转支承部件23d贯通的线材32被张力臂61的前端的线材引导部62引导。因此,在前端侧支承板22设置有第一转向带轮66与第二转向带轮67,其中,上述第一转向带轮66使在枢转支承部件23d贯通的线材32转向轴部件11;上述第二转向带轮67通过使朝向轴部件11的线材32朝向前端侧支承板22的周向,使线材32转向线材引导部62。

在前端设置有线材引导部62的张力臂61设置为在支承板22的直径方向延伸,以使通过第二转向带轮67转向前端侧支承板22的周向的线材32到达线材引导部62。线材引导部62所引导的线材32挂绕于线材引导部62并被折回。在支承板22设置有第三转向带轮68,该第三转向带轮68使通过线材引导部62被折回的线材32再次转向轴部件11。

张力臂61能够以转动轴61a为支点转动,该转动轴61a与轴部件11平行地设置于支承板22。转动轴61a的转动角度通过安装于支承板22的作为转动角度检测器的电位计64检测。电位计64的检测输出被输入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图1)。另外,控制器8与各公转体23中的一对小型马达41、41(图3)连接。

另外,在转动轴61a与线材引导部62之间的张力臂61的规定位置安装有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63的一端,该弹簧63作为向张力臂61的转动方向给予作用力的施力单元。通过弹簧63对张力臂61施加与转动角度对应的弹力。弹簧63的另一端固定于移动部件69。移动部件69与张力调节螺钉70旋合,通过使螺钉70旋转能够调整移动量。这样,弹簧63的另一端的固定位置能够位移,能够调节通过张力臂61施加于线材32的张力。

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图1)以通过转动角度检测器亦即电位计64检测出的转动角度成为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控制作为旋转驱动机构的马达40(图3)。这样,在张力施加机构60中,通过弹簧63经由张力臂61对线材32施加张力,并且以张力臂61成为规定的角度的方式使线轴31旋转。其结果是,规定量的线材32被抽出,并且线材32的张力被维持为规定值。

如图1的扩大图所示,在轴部件11的设置前端侧支承板22的部位,针对每个喷嘴11b设置有第四转向带轮71,该第四转向带轮71使从第三转向带轮68朝向轴部件11的线材32进一步转向而在喷嘴11b通过。在喷嘴11b通过的线材32从轴部件11的前端侧抽出。因此,若通过轴部件旋转机构12使轴部件11旋转,则在芯线通路11a的周围,多个喷嘴11b与轴部件11一起旋转。因此,当一边使轴部件11旋转,线材32一边从多个喷嘴11b被抽出时,抽出的多根线材32被扭绞起来。

如图1所示,在轴部件11的中心轴形成有供芯线13通过的芯线通路11a。因此,还设置有芯线供给机80,该芯线供给机80从轴部件11的基端侧向芯线通路11a供给芯线13。在从芯线供给机80供给并且从轴部件11的前端抽出的芯线13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有从多个喷嘴11b抽出的线材32。通过这样在芯线13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多根线材32,能够获得绞线9。然后,这样获得的绞线9通过回收装置90回收。

回收装置90将绞线9等速地卷绕于滚筒91,回收装置90具有:用于卷收绞线9的滚筒91;使滚筒91旋转的卷绕马达92;供卷绕于滚筒91的绞线9挂绕的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以及例如由编码器构成的回收侧旋转传感器94,其检测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的旋转速度。

马达92以其旋转轴92a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正交的方式安装于基板96。滚筒91与马达92的旋转轴92a同轴地安装。另外,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以所挂绕的绞线9位于芯线通路11a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安装于基板96。在基板96设置有能够移动回收装置90的多个辊子97与能够设置回收装置90的支承脚98。绞线9在挂绕于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之后卷绕于滚筒91。这里,附图标记99所表示的部件是夹持辊子99,该夹持辊子99与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一起夹持绞线9,以使挂绕于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的绞线9不会从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脱落。

回收侧旋转传感器94的检测输出被输入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另外,控制器8与卷绕马达92连接。这里,绞线9向滚筒91的卷绕速度由挂绕有绞线9的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的旋转速度决定。因此,控制器8以通过回收侧旋转传感器94检测出的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的旋转速度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卷绕马达92,以使绞线9等速地卷绕于滚筒91。

另一方面,芯线供给机80具有:抽出线轴81,其供芯线13卷绕来存线;抽出马达82,其使抽出线轴81旋转;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其供从抽出线轴81退绕出的芯线13挂绕;以及例如由编码器构成的供给侧旋转传感器84,其检测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的旋转速度。

抽出马达82以其旋转轴82a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正交的方式安装于基板86。抽出线轴81与马达82的旋转轴82a同轴地安装。另外,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以挂绕并被抽出的芯线13位于芯线通路11a的延长线上的方式安装于基板86,以使该芯线13笔直地进入芯线通路11a。在基板86设置有能够移动芯线供给机80的多个辊子87以及能够设置芯线供给机80的支承脚88。通过抽出线轴81旋转而被退绕抽出的芯线13在挂绕于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之后,插通于芯线通路11a。

供给侧旋转传感器84的检测输出被输入作为控制装置的控制器8。另外,控制器8与抽出马达82连接。这里,附图标记89所表示的部件是夹持辊子89,该夹持辊子89与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一起夹持芯线13,以使挂绕于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的芯线13不会从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脱落。

插通于芯线通路11a的芯线13的抽出通过抽出马达82使抽出线轴81旋转来进行,抽出速度通过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的旋转速度检测。控制器8控制抽出马达82,以使得通过供给侧旋转传感器84检测出的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的旋转速度恒定,以便从抽出线轴81等速地退绕芯线13而将其向芯线通路11a供给。

并且,控制器8分别求出由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的旋转速度决定的绞线9的回收速度、与由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的旋转速度决定的芯线13的抽出速度,并且以芯线13的抽出速度与绞线9的卷绕速度成为目标值的方式分别控制卷绕马达92以及抽出马达82。由此,通过芯线13的抽出以及绞线9的卷绕,在卷绕于线轴81的芯线13的外径以及卷绕于滚筒91的绞线9的外径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芯线13的抽出速度以及绞线9的卷绕速度保持为目标值。

接下来,说明使用线材扭绞装置10的绞线9的制造方法。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线材扭绞装置10的绞线9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将轴部件11作为中心使多个线轴31公转,并且扭绞从多个线轴31分别被退绕抽出的多根线材32,制造绞线9。另外,由于在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形成有供芯线13通过的芯线通路11a,所以通过一边使公转体23公转,一边从轴部件11的基端侧向芯线通路11a供给芯线13,在从轴部件11的前端被抽出的芯线13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线材32,制造具有芯线13的绞线9。

具体而言,按照以下顺序制造绞线9。

首先,准备供芯线13卷绕来存线的抽出线轴81,并且将抽出线轴81安装于抽出马达82的旋转轴82a。然后,在芯线13从抽出线轴81退绕挂绕于供给侧速度检测带轮83之后,将芯线13插通于芯线通路11a。

另一方面,准备供线材32卷绕来存线的多个线轴31,并且将它们安装于多个公转体23。具体而言,使线轴31位于相互分离的一对卡止棒36之间,然后使一对卡止棒36相互接近从两侧夹持线轴31。其结果是,以线轴31的中心轴c3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正交的方式将线轴31通过公转体23支承为能够旋转。而且,使手柄棒38与卡止钩39卡止从而防止卡止棒36相互分离。

接下来,如图2所示,在一对辊子51、51间夹持从线轴31退绕出的线材32,将一对辊子51、51所引导的线材32挂绕于多个带轮52、52,使其插通于被支承板22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枢转支承部件23d。在枢转支承部件23d插通的线材32经由张力施加机构60插通于喷嘴11b。

具体而言,将在枢转支承部件23d插通的线材32依次挂绕于第一以及第二转向带轮66、67、线材引导部62、第三以及第四转向带轮68、71,使其插通于在轴部件11的前端形成的喷嘴11b。这样,将从多个喷嘴11b被拉出的多根线材32,与从轴部件11的前端被拉出的芯线13一起,挂绕于回收装置90的回收侧速度检测带轮93,并且使它们的端部与滚筒91卡止。

从这种状态,以滚筒91卷绕绞线9的回收速度与芯线供给机80对芯线13的抽出速度成为目标值的方式分别控制卷绕马达92以及抽出马达82。

若卷绕马达92使滚筒91旋转将从喷嘴11b抽出的多根线材32与芯线13一起卷绕来回收,则挂绕有线材32的线材引导部62接近第二以及第三带轮67、68。此时,张力施加机构60的张力臂61转动,其转动角通过电位计64检测。

电位计64的检测输出被输入控制器8,控制器8以通过电位计64检测出的转动角度成为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控制各公转体23的马达40的旋转。其结果是,从各公转体23的线轴31依次抽出施加有规定的张力的线材32。

这样,在以张力成为恒定的方式对线轴31的旋转进行了控制的状态下,使轴部件11旋转,从而以轴部件11为中心使多个线轴31公转。然后,从多个线轴31分别退绕而从轴部件11的多个喷嘴11b依次抽出的多根线材32螺旋状地卷绕于从轴部件11的前端依次抽出的芯线13的周围,由此制造绞线9。而且,制造出的绞线9依次卷绕于滚筒91而被回收。

控制器8以抽出芯线13的速度、卷绕绞线9的速度成为目标值的方式分别控制卷绕马达92以及抽出马达82,并且使轴部件11的旋转速度均匀,使在芯线13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的线材32的卷绕间距均匀。

这里,在制造绞线9时,在轴部件11的周围公转的多个公转体23的自转被禁止。禁止公转体23自转通过自转禁止机构25进行。另外,控制器8以张力施加机构60的张力臂61的转动角成为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控制马达40,使线轴31旋转,由此张力施加机构60所施加的线材32的张力被维持为规定值。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线材扭绞装置10以及绞线的制造方法中,以抽出线材32的线轴31的中心轴c3相对于轴部件11的中心轴c1正交的方式,将线轴31通过公转体23支承为能够旋转,因此通过马达40使线轴31旋转来退绕线材32,能够将线材32在轴部件11的长度方向拉出。即,由于将线材32在线轴31的圆周方向拉出,所以在拉出时,线材32不会扭转。

因此,能够从多个线轴31将线材32以所希望的速度拉出进行扭绞。通过这样不扭转地被拉出的线材32获得的绞线9会维持所希望的扭绞状态。另外,不会发生扭绞的程度局部不同的情况,能够获得扭绞程度均匀的绞线9。

另外,由于旋转驱动机构是与线轴31并列设置的马达40,所以与将马达40设置于线轴31的轴向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公转体2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公转体23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扩大所引起的公转半径的扩大。

另外,马达40由旋转轴41a同轴连结的一对小型马达41、41构成。因此,与通过单一的马达以相同的输出使线轴31旋转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小马达41、41的径向尺寸。并且,能够减小供马达41、41设置的公转体23在旋转轴c2方向上的尺寸。通过这样采用一对小型马达41、41,能够避免公转半径扩大、公转体23在旋转轴c2方向上的尺寸扩大所引起的装置10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设置有相对于从多个线轴31退绕出的多根线材32分别施加规定的张力的多个张力施加机构60,所以从各喷嘴11b抽出的线材32彼此的张力大致相等,能够抑制从喷嘴11b抽出的线材32彼此的张力偏差。通过这样抑制多根线材32间的张力的偏差,能够获得以规定的间距规则正确地被扭绞成的绞线9。

另外,卷绕有线材32的线轴31的外径伴随着线材32被拉出变小。假如线轴31的旋转速度始终恒定,则在周向被拉出的线材32的速度对应于线轴31的外径而变化。这种线材32的拉出速度的变化会对线材32的张力带来影响。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线轴31的旋转与线轴31的外径无关,以通过张力施加机构60施加于线材32的张力恒定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即便在线轴31的外径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将从线轴31拉出的线材32的速度保持为目标值,也能够避免速度的变动所引起的负面影响。

另外,若在拉出的线材32的速度上产生变动,线轴31的旋转速度无法追随于该变动,则无法将线材32以所希望的速度拉出,若是比较细的线材32,则存在线材32被扯掉的担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将从线轴31拉出的线材32的速度保持为目标值,所以即便在线材32比较细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在无法将线材32以所希望的速度拉出时产生的线材32被扯碎的情形。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主旨并非是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轴部件旋转机构12,使用伺服马达12a。但并不限定于此,轴部件旋转机构12只要能够使在前端形成有多个喷嘴11b的轴部件11旋转,也可以为任何驱动源,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压缩空气等的流体压力能够使轴部件11旋转的流体压力马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自转禁止机构25使用链轮26、27与链28。但并不限定于此,自转禁止机构25只要能够禁止公转体23自转,也可以为任何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带与带轮的结构、使用齿轮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6根线材32螺旋状地卷绕于芯线13的周围制造绞线9。扭绞的线材3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6根,也可以是6根以外的多根。在该情况下,与扭绞的线材32的数量相等或者这以上的数量的喷嘴11b设置于轴部件11的前端,通过轴部件旋转机构12使轴部件11旋转。这样,只要能够使多个喷嘴11b同时旋转,线材32的数量可以是6根以外的多根,例如是3~5根,也可以是7根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获得的绞线9卷绕于回收装置90亦即滚筒91来存线。但并不限定于此,获得的绞线9并非一定存线。例如,也可以将获得的绞线9保持原样地供给至未图示的卷线机,通过卷线机立即用于卷线。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加机构60设置于在轴部件11的前端侧设置的支承板22。但并不限定于此,张力施加机构60也可以分别设置于各公转体2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喷嘴11b抽出的多根线材32螺旋状地卷绕于从轴部件11的芯线通路11a抽出的芯线13的周围。取代于此,也可以不使用芯线13地扭绞多根线材32。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供给芯线13以及形成芯线通路11a。而且,通过轴部件旋转机构12使轴部件11旋转,从多个喷嘴11b抽出的多根线材32在没有芯线13的状态下被扭绞。

本申请主张于2015年8月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53893号的优先权,并且通过参照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线材扭绞装置,扭绞从多个喷嘴抽出的多根线材,其中,具备:

轴部件,其在前端设置有供从线轴抽出的线材插通的所述多个喷嘴;

轴部件旋转机构,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以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使所述轴部件旋转;

多个公转体,它们以旋转轴与所述轴部件成为平行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轴部件的周围,通过所述轴部件的旋转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

自转禁止机构,其禁止所述公转体自转;以及

旋转驱动机构,其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控制,使所述线轴旋转,

所述线轴以其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式通过所述公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公转体,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是与所述线轴并列设置的马达,

所述马达是旋转轴同轴连结的一对小型马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材扭绞装置,其中,

还具备张力施加机构,该张力施加机构对从所述线轴供给的所述线材施加张力,

所述控制装置以通过所述张力施加机构施加的张力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所述线轴的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材扭绞装置,其中,

所述张力施加机构具有:

张力臂,其能够绕转动支点转动;

线材引导部,其安装于所述张力臂的前端,供从所述线轴向所述喷嘴延伸的所述线材挂绕;

弹性部件,其在所述张力臂的所述转动支点与所述线材引导部之间的规定位置对所述张力臂施加与所述张力臂的转动角度对应的弹力;以及

转动角度检测器,其检测所述张力臂的转动角度,

所述控制装置以通过所述转动角度检测器检测出的转动角度成为规定的角度的方式控制所述旋转驱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材扭绞装置,其中,

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中心轴形成有供芯线通过的芯线通路,

所述线材扭绞装置还具备从所述轴部件的基端侧向所述芯线通路供给芯线的芯线供给机,

在从所述轴部件的前端抽出的所述芯线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从所述多个喷嘴抽出的所述线材。

5.一种绞线的制造方法,利用所述制造方法获得以轴部件为中心使多个线轴公转从而从多个所述线轴分别抽出的多根线材被扭绞而成的绞线,其中,

利用与所述线轴并列设置且旋转轴同轴连结的一对小型马达,使以所述线轴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轴部件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式被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的公转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所述线轴旋转,以使得所述线材退绕,

以从所述线轴退绕出的所述线材的张力成为恒定的方式控制所述线轴的旋转,

使所述轴部件旋转,并且使自转被禁止的多个所述公转体以所述轴部件为中心公转从而扭绞从多个所述线轴抽出的多根所述线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绞线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所述轴部件的基端侧向在所述轴部件的所述中心轴形成的芯线通路供给芯线,

在从所述轴部件的前端抽出的所述芯线的周围,螺旋状地卷绕多根所述线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