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及使用其的冲压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0421发布日期:2018-08-04 13:1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由金属板形成的坯件材料成形加工来制造冲压加工制品的冲压加工装置中使用的减振器。



背景技术:

通过冲压加工装置制造以金属制的面板即坯件材料为素材的冲压加工制品。作为以坯件材料为素材的冲压加工制品,例如有构成汽车车体的底板、门板、遮光罩板以及顶板等,分别通过冲压加工装置将坯件材料成形为规定的立体形状。

冲压加工装置具有下模和在下模的上方上下移动自如的上模。下模包括由冲头等形成的下模主体和下坯件架,上模主体包括由冲模等形成的上模主体和上坯件架。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冲压加工装置包括安装在下模架的下模和安装在上模架的上模,上模通过上模架上下移动自如。下模包括作为下模主体的冲头和下坯件架,上模包括作为上模主体的冲模和上坯件架。在下模和上模之间配置有坯件材料的状态下,上模朝向下模下降移动,坯件材料的主要部分通过冲模和冲头成形为与制品形状对应的立体形状。在该成形加工时,坯件材料的外侧部由上下坯件架保持。下坯件架通过缓冲销上下移动自如,上坯件架通过螺栓沿冲模上下移动自如地倒吊。在上坯件架的上部设置弹簧,弹簧经由上坯件架将坯件材料向下坯件架按压。

专利文献2记载的冲压加工装置包括安装于冲床架的下模和安装于冲模架的上模,下模包括冲床和坯件架,上模包括通过冲床成形坯件材料的冲模,在冲模一体地设置坯件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94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78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冲压加工装置中,在下模设置具有凸面的成形面的冲头或冲床,在上模设置具有凹面状的成形面的冲模。与此相对,也有在上模设置冲头或冲床,在下模设置冲模的冲压加工装置。在任一类型中,冲头或冲模构成塑性加工坯件材料的制品成形部即成形模。另外,与专利文献1、2记载的冲压加工装置不同,还存在下坯件架通过螺栓上下移动自如地引导,通过弹簧或橡胶材料对下坯件架施加向上按压力的类型的冲压加工装置。

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在上坯件架通过螺栓上下移动自如地安装的类型的冲压加工装置中,在上模上升进行起模时,螺栓头撞击上模架产生冲击。另外,在通过弹簧或橡胶材料对下坯件架施加向上的推压力的类型中,在起模时,螺栓的顶部撞击下坯件架,产生强烈的冲击。

这样,若起模时,坯件架撞击冲模或冲床等的成形模产生冲击,则模或其他部件逐渐损伤,最终损坏。作为损坏对策而减缓上模的上升速度,则每单位时间的生产数量变少,即不能实现生产性的提高。另外,还能够通过弹簧或橡胶等得弹性部件缓和撞击。这种弹性部件将因自身的变形的动能转换为热能和自身蓄积的能量。由于蓄积的能量大于热能,这种弹性部件劣化较快,需要频繁地替换弹性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起模时缓和因模与坯件架的冲突而产生的撞击的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实现每单位时间的生产数量的增加的冲压加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耐用性和生产性优异的冲压加工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安装于冲压加工装置,所述冲压加工装置包括:下模,具有下成形模以及下坯件架;以及上模,具有通过与所述下成形模的协同作用成形加工坯件材料的上成形模以及通过与所述下坯件架的协同作用保持所述坯件材料的上坯件架,所述上模相对于所述下模上下移动自如,所述减振器吸收起模时从所述上成形模施加到所述上坯件架的冲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具有:壳体,安装在所述上坯件架和所述上成形模中一者的上下方向上;活塞杆,以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突出端抵接于设置在所述上坯件架和所述上成形模中另一者的杆抵接面;以及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杆,在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油中移动。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上成形模的引导槽内,所述活塞杆抵接于设置在侧销的杆抵接面,所述侧销安装于所述上坯件架并向所述引导槽内凸出。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上坯件架的引导槽内,所述活塞杆抵接于设置在侧销的杆抵接面,所述侧销安装于所述上成形模并向所述引导槽内凸出。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上坯件架,所述活塞杆抵接于形成在所述上成形模的杆抵接面。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安装于所述上成形模,所述活塞杆抵接于形成在所述上坯件架的杆抵接面。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有平坦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安装在设置于所述上坯件架和所述上成形模中一者的安装面。

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凹面的杆盖,在所述凹面的底部设置供所述活塞杆突出的贯穿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安装于冲压加工装置,所述冲压加工装置包括:下模,具有下成形模以及下坯件架;以及上模,具有通过与所述下成形模的协同作用成形加工坯件材料的上成形模以及通过与所述下坯件架的协同作用保持所述坯件材料的上坯件架,所述上模相对于所述下模上下移动自如,所述减振器吸收起模时从所述上成形模施加到所述上坯件架的冲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具有:中空的活塞杆,供支承杆贯穿,所述支承杆安装于所述上坯件架和所述上成形模中一者的上下方向上;壳体,组装有所述中空的活塞杆,并设置有抵接于所述上坯件架和所述上成形模中一者的模抵接面,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移动;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杆,在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油中移动;以及杆抵接面,设置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抵接于所述支承杆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安装于冲压加工装置,所述冲压加工装置包括:下模,具有下成形模以及下坯件架;以及上模,具有通过与所述下成形模的协同作用成形加工坯件材料的上成形模以及通过与所述下坯件架的协同作用保持所述坯件材料的上坯件架,所述上模相对于所述下模上下移动自如,所述减振器吸收起模时从所述下坯件架施加到所述下成形模的冲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具有:中空的活塞杆,供支承杆贯穿,所述支承杆安装于所述下成形模的上下方向上;壳体,组装有所述中空的活塞杆,并设置有抵接于所述下坯件架的模抵接面,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移动;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杆,在填充在所述壳体内的油中移动,以及杆抵接面,设置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抵接于所述支承杆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压加工装置,其包括:下模,具有下成形模以及下坯件架;以及上模,具有通过与所述下成形模的协同作用成形加工坯件材料的上成形模以及通过与所述下坯件架的协同作用保持所述坯件材料的上坯件架,所述上模相对于所述下模上下移动自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成形模和所述上坯件架之间配置有减振器,在所述坯件材料的成形加工后,从所述下模向上方起模所述上模时,所述减振器吸收从所述上成形模施加到所述上坯件架的冲击。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在所述上成形模上安装成,将向形成在所述上成形模的引导槽内突出的侧销水平安装在所述上坯件架,起模时所述减振器抵接于所述侧销。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在所述上坯件架上安装成,将向形成在所述上坯件架的引导槽内突出的侧销水平安装在所述上成形模,起模时所述减振器抵接于所述侧销。

也可以是,杆抵接面在所述上成形模上设置成,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上坯件架,起模时供所述减振器抵接。

也可以是,杆抵接面在所述上坯件架上设置成,所述减振器安装于所述上成形模,起模时供所述减振器抵接。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具有:壳体,组装有活塞杆,并填充有油;以及活塞,设置于所述活塞杆,在所述油中移动。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具有中空的活塞杆以及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移动,所述减振器通过贯穿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支承杆安装于所述上成形模,在所述壳体设置有抵接于所述上坯件架的模抵接面。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具有中空的活塞杆以及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移动,所述减振器通过贯穿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支承杆安装于所述上坯件架,在所述壳体设置有抵接于所述上成形模的模抵接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冲压加工装置,其包括:下模,具有下成形模以及下坯件架;以及上模,具有通过与所述下成形模的协同作用成形加工坯件材料的上成形模以及通过与所述下坯件架的协同作用保持所述坯件材料的上坯件架,所述上模相对于所述下模上下移动自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成形模和所述上坯件架之间配置有减振器,在所述坯件材料的成形加工后,从所述下模向上方起模所述上模时,所述减振器吸收从所述下坯件架施加到所述下成形模的冲击。

也可以是,所述减振器具有中空的活塞杆以及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外侧并相对于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移动,所述减振器通过贯穿所述中空的活塞杆的支承杆安装于所述下成形模的上下方向上,在所述壳体设置抵接于所述下坯件架的模抵接面。

实用新型效果

在坯件材料的成形加工后,当从下模向上方起模上模时,通过减振器吸收坯件架和模的冲突导致的撞击。换言之,抑制起模时的撞击,因此能够提高冲击速度。因此,能够实现间歇时间的缩短、即每单位时间的生产数量的增加。减振器具有将起模时施加到减振器的冲击能转换为热能的功能,并将热能传递至模从而冷却。减振器的散热性高,即便反复进行连续性冲压加工,也不会过度加热,耐用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通过一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对坯件材料冲压加工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使上模从下模上升进行起模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A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图3的B-B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图4的C-C线的向视图。

图6是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通过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对坯件材料冲压加工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图9的D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图10的E-E线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各个附图中,对具有共通性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

图1示出的冲压加工装置10具有下模11和上模21,上模21相对于下模1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下模11安装于未图示的支承台,上模21 安装于由作为上下驱动部件的未图示的柱塞驱动液压缸等形成的支承台,上模21通过柱塞驱动液压缸上下移动自如。

下模11包括下成形模12,下成形模12具有制品成形面13。上模21 包括上成形模22,上成形模22具有制品成形面23。若坯件材料W配置在下模11上,使上模21朝向下模11下降移动,则通过下模11的制品成形面13和上模21的制品成形面23的协同作用,塑性加工即成形加工出立体形状的冲压加工制品。各个制品成形面13、23示意性示出。在成形截面呈杯形状的冲压加工制品的情况下,下成形模12构成制品成形面13 为凸面的冲头,上成形模22构成制品成形面23为凹面的冲模。

下侧架支承部14与下成形模12一体地设置于下成形模12的下部,下侧架支承部14与下成形模12是一体的。下侧架支承部14向下成形模 12的外侧突出。下坯件架15配置在下成形模12的外侧。下坯件架15沿下成形模12上下移动。为了在上下方向上驱动下坯件架15,在下侧架支承部14设置缓冲销16,缓冲销16由作为驱动手段的液压缸16a驱动。

上侧架支承部24与上成形模22一体地设置于上成形模22的上部,上侧架支承部24与上成形模22是一体的。上侧架支承部24向上成形模 22的外侧突出,与下侧架支承部14相对。上坯件架25配置在上成形模22的外侧,并且上坯件架25沿上成形模22上下移动。为了在冲压加工时将坯件材料W的外侧部保持在夹持即夹住于下坯件架15和上坯件架25 之间的状态,在上坯件架25上设置未图示的驱动手段。

这样,下模11包括作为成形坯件材料W的成形模的下成形模12和作为夹持坯件材料W的坯件架的下坯件架15。另外,上模21包括作为成形坯件材料W的成形模的上成形模22和作为夹持坯件材料W的坯件架的上坯件架25。

如图1所示,下成形模12与下侧架支承部14成为一体,下侧架支承部14形成下成形模12的一部分,但是也可以使下成形模12和下侧架支承部14成为分开的状态。同样地,可以使上成形模22和上侧架支承部24 成为分开的状态。

为了引导上坯件架25上下移动,在上成形模22的外表面设置多个引导槽31,引导槽31沿上下方向延伸,将向各个引导槽31内突出的侧销 32水平安装于上坯件架25。如图3所示,减振器33安装于上成形模22。减振器33配置在引导槽31内,位于侧销32的下侧。减振器33的前端部向上。

冲压加工坯件材料W时,在上模21从下模11分开的状态下,将坯件材料W配置在下模11上。此时,下坯件架15的坯件材料抵接面通过缓冲梢16定位在比下成形模12的制品成形面13更接近上模21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朝向下模11驱动上模21。这样,首先开始,坯件材料W 的外侧部由下坯件架15和上坯件架25夹持。接着,如图1所示,通过制品成形面13和制品成形面23成形加工冲压加工制品。

图2示出在冲压加工所完成的成形加工后,使上模21上升进行起模的状态。起模时,若使上成形模22上升移动,则减振器33的活塞杆41 抵接于侧销32,减振器33工作,吸收上坯件架25和上成形模22的冲击。

图4是图3的B-B线的放大截面图,图5是图4的C-C线的向视图。如图4所示,减振器33具有形成有带底的缸体孔34的壳体35。安装孔 36设置于壳体35,减振器33通过贯穿安装孔36的未图示的螺纹部件固定于上成形模22。缸体孔34在壳体35的前端面开口,缸体孔34的开口部被安装在壳体35的前端面的杆盖37闭塞。杆盖37通过螺纹部件38安装于壳体35。

壳体35、杆盖37、活塞杆41等为金属制,导热性优异。如图5所示,在壳体35的外周面设置平坦的安装面39,若利用安装孔36将壳体35固定于上成形模22,则减振器33紧贴金属制的上成形模22的安装面。这样,减振器33具有安装时接触于对象部件的安装面39。因此,即便减振器33 频繁工作而发热,热量从壳体35迅速地传导至上成形模22,因此减振器 33不会温度过度上升。

如图4所示,活塞杆41设置在缸体孔34内,活塞杆41在缸体孔34 内沿轴方向往复移动。活塞杆41贯穿设置于杆盖37的贯穿孔42,向壳体 35的前方突出。在减振器33中,将活塞杆41突出的一侧作为前端部,将相反侧作为基端部。活塞43设置于活塞杆41的基端部,缸体孔34由活塞43划分成壳体35的基端部侧的弹簧侧油室44,以及壳体35的前端部侧的蓄压器侧油室45。容纳蓄压器46的套管47安装在蓄压器侧油室45 内。蓄压器46由橡胶等弹性变形自如的部件形成。压缩线圈弹簧48安装在弹簧侧油室44内。压缩线圈弹簧48的一端抵接于缸体孔34的基端壁,另一端抵接于活塞43,向活塞杆41施加从壳体35的前端突出的方向的弹簧力。

在缸体孔34内填充油,活塞43在油中移动。在活塞43和缸体孔34 之间设置间隙49,当活塞43移动时,油通过间隙49。在与活塞43的移动范围对应的缸体孔34的部分形成有锥面34a。锥面34a的内径从前端部侧向基端部侧逐渐变小。连通孔51设置成在活塞43的中心部沿轴方向延伸,连通孔51向弹簧侧油室44开口。横孔52设置于活塞杆41。横孔52 使连通孔51和蓄压器侧油室45连通。锥面53设置于连通孔51的开口部,抵接于锥面53的逆止阀54安装于活塞43。逆止阀54阻止油从弹簧侧油室44向连通孔51流动,允许油从连通孔51向弹簧侧油室44流动。使用钢球作为逆止阀54,固定于活塞43的终止销55防止逆止阀54从活塞43 脱落。

当上成形模22上升进行起模时,安装于上成形模22的减振器33的活塞杆41的突出端41a抵接于侧销32的外周面,活塞杆41被压入壳体 35内。侧销32中抵接于突出端41a的部分是杆抵接面32a。若压入活塞杆41,则活塞43抵抗弹簧力向图4中下方的基端部侧被驱动,弹簧侧油室44内的油通过间隙49流入蓄压器侧油室45。间隙49在活塞43的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前端侧相对较大,在活塞43的轴方向的移动范围的基端侧较窄。由于油通过间隙49的流动阻力,活塞43受到阻力,同时活塞杆 41被徐徐压入壳体35内。油流入蓄压器侧油室45内,通过缺口部56,使蓄压器46收缩。

在与活塞43的移动范围对应的缸体孔34的部分形成有锥面34a。锥面34a的内径从前端部侧向基端部侧逐渐变小,因此在活塞43抵抗弹簧力从前端部侧向基端部侧被驱动时,间隙49逐渐缩小,施加到活塞43的阻力逐渐增大。

这样,活塞43的移动受到油的阻力和蓄压器46的弹性收缩的阻力,因此能够吸收活塞43受到的冲击力。由此,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传递到上坯件架25,并通过减振器33吸收冲击,抑制起模时的冲击力。活塞 43在油中移动时,油通过间隙49而发热。虽然金属制的壳体35被油的热量加热,但壳体35的热量传递到上成形模22,从而减振器33不会过度加热而是被冷却。减振器33将活塞杆41的冲击能转换为油的热能,其散热性良好,能够提高减振器33的耐用性。

在杆盖37形成对应于侧销32的外周面的圆弧面形状的凹面57。贯通孔42设置在凹面57的底部。活塞杆41进入壳体35的最里面,侧销32 撞上凹面57。由于在杆盖37设置有凹面57,侧销32被凹面57引导,侧销32的横方向中央部的外表面抵接于活塞杆41的中心部。活塞杆41从凹面57的最凹陷的位置即底部突出。

若侧销32从活塞杆41分开,则活塞杆41被压缩线圈弹簧48的弹簧力向突出的方向驱动。此时,逆止阀54从锥面53离开,蓄压器侧油室45 内的油同时流经间隙49和连通孔51二者,向弹簧侧油室44移动。这样,当突出驱动活塞杆41时,蓄压器侧油室45内的油同时流经间隙49和连通孔51二者,向弹簧侧油室44移动,活塞杆41迅速地突出移动。抵接于套管47的终止面58设置于活塞43,终止面58抵接于套管47时,活塞 43位于突出界限位置。此外,符号59是封止塞,用于向壳体35内注入油的注入口被封止塞59密封。

图6~图8是分别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6~图8示出图1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的左侧部分,右侧部分也是相同的结构。

在图6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引导槽31设置于上坯件架25的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向引导槽31突出的侧销32安装于上成形模22。减振器33配置在引导槽31内,位于侧销32的上侧。减振器33的前端部向下。因此,起模时,侧销32上升,抵接于活塞杆41,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经由减振器33传递给上坯件架25,从上成形模22施加到上坯件架 25的冲击力被减振器33吸收。

在图1以及图6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在上成形模22和上坯件架25中一者上设置引导槽31,在另一者上设置侧销32。侧销32被引导槽31引导而上下移动,减振器33的活塞杆41抵接于侧销32。侧销32 具有活塞杆41的突出端41a抵接的杆抵接面32a。

在图7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侧销32安装于上坯件架25,引导槽31设置于上成形模22,侧销32没有向引导槽31突出。减振器33朝向下安装于侧销32的前端面。活塞杆41的前端面与引导槽31的下端面、即杆抵接面31a相对。因此,起模时,杆抵接面31a上升,抵接于活塞杆 41的突出端41a,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经由减振器33传递给上坯件架 25,从上成形模22施加到上坯件架25的冲击力被减振器33吸收。

在图8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侧销32安装于上成形模22,引导槽31设置于上坯件架25,侧销32没有向引导槽31突出。减振器33朝向上安装于侧销32的前端面。活塞杆41的前端面与引导槽31的上端面、即杆抵接面31b相对。因此,起模时,上成形模22上升,活塞杆41的抵接端41a抵接于杆抵接面31b,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经由减振器33传递给上坯件架25,从上成形模22施加到上坯件架25的冲击力被减振器 33吸收。

在图7以及图8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在上成形模22和上坯件架25中一者上设置引导槽31,在另一者上设置侧销32,在侧销32的前端面安装减振器33。由此,减振器33的活塞杆41的突出端41a抵接于引导槽31的杆抵接面31a、31b。这样,虽然利用侧销32作为用于减振器 33安装的部件,但减振器33也可以直接安装在上成形模22和上坯件架 25中一者上。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引导槽31和侧销32错开的位置配置减振器33。

图9是示出通过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对坯件材料冲压加工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0是图9的D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11是图10 的E-E线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9所示,下模11是与图1示出的冲压加工装置10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上模21中,支承杆60沿上下方向安装于构成上成形模22的一部分的上侧架支承部24,在支承杆60安装减振器33。支承杆60使用具备螺丝部的紧固螺栓,但也可以将压入销作为支承杆60。

如图11所示,减振器33具有供支承杆60贯穿的中空的活塞杆41,减振器33通过支承杆60安装于上成形模22。如图9所示,安装于支承杆 60的减振器33容纳在形成于上坯件架25的容纳空间61内。减振器33 的壳体35为圆筒形状,将图11的上端部作为基端部,将下端部作为前端部。杆盖37a通过终止件62固定于壳体35的前端部,活塞杆41的前端部从杆盖37a的贯穿孔42a突出。活塞杆41的后端部从设置于壳体35的基端部的贯穿孔42b突出,活塞杆41从壳体35的两端面突出。

环状的活塞43通过一体地设置于活塞杆41的凸缘43a和活塞片43b 形成。缸体孔34通过活塞43划分成壳体35的基端部侧的弹簧侧油室44,壳体35的前端部侧的蓄压器侧油室45。蓄压器46与蓄压器侧油室45相对,并被容纳在杆盖37a的容纳槽63内。压缩线圈弹簧48安装在弹簧侧油室44内。压缩线圈弹簧48的一端抵接于设置在壳体35的基端部内的弹簧接收部件64。压缩线圈弹簧48的另一端抵接于活塞43。压缩线圈弹簧48向活塞杆41施加从壳体35的前端部侧突出的方向的弹簧力。连通孔51贯穿活塞43形成,在活塞43设置有环状的逆止阀54a。环状的逆止阀54a打开或关闭连通孔51的弹簧室侧的开口部。

壳体35和活塞杆41等为金属制,导热性优异。活塞杆41的内表面为圆筒面,外周面能够紧贴为圆筒面的支承杆60而安装。因此,即便减振器33频繁工作而发热,热量从活塞杆41经由支承杆60迅速地传导至上成形模22,因此减振器33不会温度过度上升。

在支承杆60的前端部设置支承杆顶部65。在支承杆60安装比活塞杆 41直径更大的抵接圆板66,抵接圆板66的外径大于活塞杆41的外径,与壳体35的外径相同。圆筒形状的垫片67设置于支承杆60的外侧。垫片67的下端面碰到活塞杆41的上端面,垫片67的上端面碰到上侧架支承部24的底面。这样,减振器33的活塞杆41被垫片67和抵接圆板66 的杆抵接面66a上下夹住,并通过支承杆60固定于上成形模22。

当上成形模22上升进行进行起模时,安装于上成形模22的上侧架支承部24的支承杆60和上成形模22一起上升移动。若上侧架支承部24上升移动,则壳体35的基端部侧的模抵接面35a抵接于上坯件架25侧的抵接面68a。这样,壳体35相对于活塞杆41向下方移动。此时,壳体35 抵抗压缩线圈弹簧48向下方移动,同时,弹簧侧油室44内的油通过间隙49流入蓄压器侧油室45。此时,壳体35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的力,同时还受到油的流动阻力。

壳体35相对于活塞杆41向下方持续移动。伴随该移动,壳体35的前端侧的抵接面35b接近抵接圆板66,当抵接面35b抵接于抵接圆板66 的杆抵接面66a时,减振器33停止工作。

这样,壳体35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的力和油的流动阻力,因此吸收壳体35和上坯件架25的冲击。这样,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传递到上坯件架25,并通过减振器33吸收冲击,抑制起模时的冲击力。

图12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在图12中示出图9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的左侧部分,右侧部分也是相同的结构。

在图12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支承杆60朝向上下方向安装于上坯件架25。图11所示的结构的减振器33安装于支承杆60,减振器33 的活塞杆41的前端部朝上。减振器33组装在形成于构成上成形模22的一部分的上侧架支承部24的容纳空间61a内。这样,在图9以及图10示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减振器33的前端部朝下,与此相反,图12所示的减振器33的前端部朝上。上侧架支承部24侧的抵接面68b形成于容纳空间61a的底面,抵接面68b抵接于壳体35的下端面的模抵接面35a。

当使上成形模22上升进行起模时,形成在上成形模22的上侧架支承部24上的抵接面68b抵接于壳体35的下端面的模抵接面35a,使壳体35 上升移动。由此,壳体35朝向抵接圆板66上升移动。壳体35相对于活塞杆41向上方移动。此时,壳体35抵抗压缩线圈弹簧48向上方移动,弹簧侧油室44内的油通过间隙49流入蓄压器侧油室45。此时,壳体35 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的力,同时还受到油的流动阻力。

这样,壳体35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的力和油的阻力。由此,上成形模22的上升移动传递到上坯件架25,并通过减振器33吸收冲击。

图13是示出另外其他实施方式的冲压加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与上述情况相同地,该冲压加工装置10的下模11具有通过与上模21的协同作用成形坯件材料W的下成形模12以及通过与上坯件架25一起来保持坯件材料W的下坯件架15。下坯件架15配置在与下成形模12成为一体的下侧架支承部14上,并沿下成形模12上下移动自如。作为弹性部件的压缩线圈弹簧69设置于下侧架支承部14。这样,作为驱动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69对下坯件架15向上方施加驱动力。

减振器33安装在固定于下模11的架支承部14的支承杆60上,并被组装在形成于下坯件架15的容纳空间61b内。这样,与图12示出的冲压加工装置10同样地,图13所示的减振器33的前端部向上。在容纳空间 61b的底面形成抵接于壳体35的下端面的抵接面68a。

在图13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当使上模21上升进行起模时,下坯件架15通过压缩线圈弹簧69的弹性力沿着下成形模12上升移动。若下坯件架15上升移动,则下坯件架15的抵接面68c抵接于壳体35的下端面的模抵接面35a,下坯件架15使壳体35上升移动。由此,壳体35 朝向抵接圆板66上升移动。壳体35相对于活塞杆41向上方移动。此时,壳体35抵抗压缩线圈弹簧48向上方移动,弹簧侧油室44内的油通过间隙49流入蓄压器侧油室45。此时,壳体35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 的力,同时还受到油的流动阻力。

这样,壳体35的移动受到压缩线圈弹簧48的力和油施加的阻力。由此,下坯件架15的上升移动通过减振器33吸收冲击。下坯件架15的上升界限位置是壳体35的底面抵接于抵接面68c、且壳体35的上表面的抵接面35b抵接于抵接圆板66的杆抵接面66a的状态下的位置。

在任一状态下,将动能转换为热能的减振器33在内部不储热量,而是从金属制的壳体35通过成形模或坯件架冷却。由此,能够提高减振器 33的耐用性。

在图13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为了对下坯件架15施加向上的推力,可以采用橡胶材料作为驱动手段,以此取代作为驱动手段的压缩线圈弹簧69,如图1所示,可以将驱动缓冲销16的液压缸16a作为驱动手段并将其设置于下模11。虽然在图13中,上模21的上坯件架25相对于上成形模2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但也可以将上坯件架25设为与上成形模22一体构成。

虽然在图13所示的冲压加工装置10中是以吸收下坯件架15的冲击的方式,但如图示,在将上模21设为上成形模22和上坯件架25单独形成的情况下,为了吸收上坯件架25的冲击,如上所述,还可以在上模21 设置减振器33。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在各个冲压加工装置10中,下侧架支承部14在下成形模12 成为一体,上侧架支承部24在上成形模22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将下成形模12安装于支承台,在支承台中从下成形模12向外侧突出的部分配置下坯件架15。关于上成形模22也是同样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冲压加工装置在为了将由金属板形成的坯件材料冲压加工成立体形状时而使用,并且在冲压加工装置设置有减振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