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7530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模具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模具固定结构,并且具体地涉及能够容易地更换模具的模具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设置有凹模(die)和凸模(punch)的多个锻造部分沿水平方向平行设置的多级锻压机中,设置有凹模的固定模具被固定地附接于机架侧,并且设置有凸模的可移动模具被固定地附接于压头侧。

适当地更换这些模具以产生具有不同形状的制品。在某些情况下,模具可以是重达数吨的重型物品。模具的更换作业并非易事。因此,期望提高在该作业中的可操作性。

在典型的多级锻压机中,机架的顶部是敞开的。因此,使用吊车或专用模具悬吊设备通过该敞开空间而进行模具更换作业。

然而,当使用吊车来更换模具时,作业时间变长。因此,设备的运转率降低,从而削弱了生产率。

另一方面,当安装专用模具悬吊设备来更换模具时,模具悬吊设备的结构通常被放置在锻压机上或位于锻压机的上方。在机器的维修作业期间,会出现由于与模具悬吊设备的结构等干涉而导致可操作性下降的问题。

以下专利文献1披露了关于“模具更换装置”的发明。在模具更换装置中,多个传送辊沿水平方向放置在固定地附接模具的模具安装表面上。为了更换模具,使用传送辊使模具沿水平方向移动,使得可以将模具运出或运进。

以下专利文献2披露了关于“多级卧式锻造装置”的发明。在多级卧式锻造装置中,可移动模具和固定模具通过对开式块体(splitblock)分别附接于压头和机架。另外,对开式块体中分别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轨道槽,使得可移动模具和固定模具通过轨道槽的引导可以连同对开式块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被抽出,以便更换模具。

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通过使用传送辊等沿水平方向抽出模具,以便更换模具。因此,不需要如背景技术中那样使用吊车等来更换模具,而是可以相对容易地更换模具。

然而,用于定位等的接合部分通常位于模具与固定模具的模具安装表面之间。因此,为了如在这些专利文献中那样运出并沿水平方向使模具朝向装置外部移动,不仅需要解除将模具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上的固定力,还需要使重型模具与模具安装表面分离直至模具与模具安装表面之间的接合完全解除。

根据专利文献1和2,用于沿水平方向运出和移动模具的传送单元(诸如传送辊等)被简单地附加和固定。在这些专利文献中,未提出关于用于实施一系列操作(即,解除固定力,然后使模具与模具安装表面分离,使得模具可以被运出和移动)的任何具体构造。

专利文献1:jp-a-10-44157

专利文献2:jp-a-2011-212733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情况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模具固定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实施将被运进机器中的模具固定在机器的模具安装表面上的作业以及将被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上的模具运出到机器外部的作业。

即,本发明涉及以下构造(1)至(4):

(1)一种模具固定结构,其用于将具有凸模或凹模的模具固定在压力机的模具安装表面上,

其中,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中布置有多个模具支撑体,所述模具支撑体中的每一个包括:(a)轴部,其布置为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垂直地突出,从而能够前后移动;(b)凸缘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从而沿与所述轴部的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以及(c)轴承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的比所述凸缘部分更靠前的位置,所述轴承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凸缘部分的外径;并且

所述模具以这样的布局被所述模具支撑体中的每一个的轴承部分支撑:所述模具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轴承部分的上方并且位于所述凸缘部分的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侧的侧面处;并且随着所述轴部的前后移动,所述模具被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以及从被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的状态释放。

(2)根据(1)所述的模具固定结构,其中,在所述模具的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对置的表面中形成有具有t形截面并直线地延伸的凹槽部分,使得所述模具在所述模具支撑体中的一者的包括所述凸缘部分和所述轴承部分的前端部分配合在所述凹槽部分中的状态下被支撑。

(3)根据(2)所述的模具固定结构,其中,多个凹槽部分平行地形成在所述模具中,使得所述模具在所述模具支撑体的多个前端部分分别配合在所述凹槽部分中的状态下被支撑。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具固定结构,其中,在所述模具的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对置的表面中设置有定位凸部或定位凹部,并且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中设置有定位凹部或定位凸部,使得凸部和凹部彼此配合,从而在所述模具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时定位所述模具。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布置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中的模具支撑体中的每一个包括:轴部,其能够前后移动;凸缘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以及轴承部分,其设置在所述轴部的前端侧的比所述凸缘部分更靠前的位置,并且所述轴承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凸缘部分的外径。所述模具以这样的布局被所述模具支撑体中的每一个的轴承部分支撑:所述模具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轴承部分的上方并且位于所述凸缘部分的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侧的侧面处;并且随着所述轴部的前后移动,所述模具可以被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以及从被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的状态释放。

根据本发明,为了将新的模具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所述模具支撑体的轴部沿所述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的方向移动。于是,可以使从机器外部运进的模具在被轴承部分支撑的同时靠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

即,由于所述模具连同所述轴承部分沿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的方向移动,因此在所述模具与每个轴承部分之间不产生过大摩擦力,而所述模具可以容易地沿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的方向移动并定位。

另外,在所述模具抵靠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之后,所述模具的一部分被保持在每个凸缘部分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之间。于是,可以定位和固定所述模具。

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所述轴部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使从机器外部运进的模具靠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直至所述模具被定位和固定。

另一方面,为了去除已被固定的模具,所述轴部沿所述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离开所述模具安装表面的方向移动。于是,解除了已被固定的模具的固定力。接着,所述模具可以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分离而移动至解除所述模具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之间的接合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所述模具连同所述轴承部分沿离开方向移动。于是,在所述模具与每个轴承部分之间不产生过大摩擦力,而所述模具可以沿离开方向容易地移动到预定位置。

在所述模具连同所述轴承部分已沿离开方向移动和定位之后,所述模具在不产生所述模具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之间的干涉的情况下可以沿所述轴承部分的旋转方向(即,朝向机器外部的运出方向)移动。

以这种方式,通过所述轴部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解除已被定位和固定的模具的固定力,并且使所述模具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分离,使得所述模具可以被运出到机器外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模具的端面可以被所述模具支撑体的轴承部分支撑。然而,根据前述构造(2),在所述模具的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对置的表面中可以形成有具有t形截面并直线地延伸的凹槽部分,使得所述模具可以在所述模具支撑体中的一者的前端部分配合在所述凹槽部分中的状态下被支撑。

根据该构造,所述凹槽部分的内壁表面位于所述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即,与模具的运进/运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于是,当运进和运出所述模具时,可以很好地限制所述模具在与所述模具的运进/运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松动。因此,可以沿预期方向平稳地移动所述模具。

另外,在模具已被固定的状态下,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被接纳在模具内部(具体地说在凹槽部分中),并且在所述模具周围不存在呈突出状态的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于是,不存在出现可操作性下降的问题的担心,该问题例如是由于在除模具更换以外的作业(诸如机器的维修作业等)期间与所述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干涉等导致。

在前述构造(2)中,期望多个凹槽部分平行地形成,并且多个模具支撑体的前端部分分别配合在相应的凹槽部分中,从而支撑所述模具(前述构造(3))。

以这种方式,当使所述模具接近或离开所述模具安装表面时,可以很好地防止模具倾斜。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所述模具的与所述模具安装表面对置的表面中可以设置有定位凸部或定位凹部,并且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中可以设置有定位凹部或定位凸部,使得凸部和凹部可以彼此配合,从而在所述模具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时定位所述模具(前述构造(4))。

以这种方式,当使所述模具接近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以便固定在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上时,通过使分别设置在所述模具和所述模具安装表面中的凸部与凹部之间的配合可以自动地定位所述模具。

根据以上描述的本发明,能够提供这样的模具固定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实施将被运进机器中的模具固定在机器的模具安装表面上的作业以及将被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上的模具运出到机器外部的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有模具固定结构的多级锻压机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多级锻压机的锻造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中的模具安装部件和可移动模具的透视图,其中,模具安装部件和可移动模具彼此分离。

图4是示出图2中的可移动模具的安装/固定部分的放大图。

图5a和图5b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模具更换的视图。

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不同于图5a和图5b的模具更换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具有模具固定结构的多级锻压机的视图。

在图1中,在多级锻压机10(在下文中也被称作锻压机)中,用于锻造工件的多个(这里为三级)锻造部分沿水平方向以预定间隔平行地设置在具有盒状形状的机架12的内部。

每个锻造部分包括固定在机架12侧的凹模14(图2)以及布置为与凹模14对置的凸模(冲头)16。

每个凸模16附接于压头18的前端侧。通过向前移动压头18,使材料(工件)分别在锻造部分中同时地成型。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锻压机10中,设置有作为压头18的动力源的主电机20。主电机20通过带22连接至飞轮24。飞轮24通过曲柄轴26连接至压头18。

具体地说,设置在飞轮轴25的位于飞轮24相反侧的端部处的小齿轮27以及设置在曲柄轴26的端部处的大齿轮28以彼此啮合的方式连接。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随着飞轮24在主电机20的动力作用下旋转,压头18由于飞轮24的动力而前后移动。即,附接于压头18的前端侧的凸模16相对于凹模14前后移动,从而实施锻造。

在如此构造的锻压机10中,从外部供应的材料(工件w)依次地经过前述三级锻造部分,从而形成预定形状。在该情况下,工件w被运送设备30传送至每个锻造部分。

已完成锻造的制品通过未示出的传送设备被传送到机器外部。

图2是示出锻造部分的放大图。在图2的左侧中,附图标记32表示包括沿水平方向(与图2的纸张垂直的方向)平行地设置的三个凸模16的可移动模具,并且附图标记34表示附接于压头18侧的可移动侧安装部件。可移动模具32通过模具支撑体36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并固定在模具安装部件34上。

另一方面,在图2的右侧,附图标记38表示包括沿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的三个凹模14的固定模具,并且附图标记40表示附接于机架12侧的固定侧模具安装部件。固定模具38通过模具支撑体42以可拆卸的方式附接并固定在模具安装部件40上。

下面将对可移动模具32中的模具固定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图3是示出彼此分离的可移动侧模具安装部件34和可移动模具32的视图。如图3所示,均具有t形截面的凹槽部分44和45分别设置在可移动模具32的背表面(与模具安装部件34的模具安装表面35相对的表面)的上部和下部中,从而沿水平方向直线地延伸。

在凹槽部分44凹槽部分45之间,定位凹部64在水平方向上平行地设置在三个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凹部64的中央位置与可移动模具32的前表面的凸模16的中央位置对准。

另一方面,模具安装部件34具有大致平坦板状形状,其中,在附接可移动模具32的模具安装表面35的上部和下部均在水平方向上的四个位置处设置有模具支撑体36。在本实施例中,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分别配合在可移动模具32的凹槽44和45中,从而支撑可移动模具32。

如将在后文中描述的,将轴承部分52设置在每个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使得轴承部分52可以围绕模具支撑体36的轴线旋转。当运出可移动模具32时,可移动模具32在其被模具支撑体36支撑的状态下可以沿水平方向以可滑动的方式移动。

另外,在设置在模具安装表面35的上部和下部中的模具支撑体36之间,在与可移动模具32的凹部64对应的位置形成凸部66。当可移动模具32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时,凹部64和凸部66以凹凸配合的方式彼此配合,从而使可移动模具32与模具安装表面35相对地定位。

图4是示出可移动模具32的安装/固定部分的放大图。

轴部48布置为从沿模具安装部件3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模具安装表面35垂直地突出。轴部48具有这样的台阶型形状:其包括外径朝向轴部48的前端依次地减小的大直径部分48-1、中直径部分48-2以及小直径部分48-3。轴部48被与大直径部分48-1的外周表面配合的套管49引导,使得轴部48可以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

在中直径部分48-2与小直径部分48-3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形成具有环形形状的凸缘部分50,凸缘部分50沿与轴部48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位于凸缘部分50的前端侧的小直径部分48-3的外周附接有包括可以围绕轴部48的轴线旋转的外圈的轴承部分52。

这里,轴承部分52的外径(更详细地,外圈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凸缘部分50的外径。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可移动模具32的每个模具支撑体36都由轴部48、凸缘部分50和轴承部分52构成。

顺便提及,在小直径部分48-3的相对于轴承部分52的更前端侧(即,在小直径部分48-3的前端侧的比轴承部分52更靠前的位置)附接有止动环54以用于防止轴承部分52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模具支撑体36的包括凸缘部分50和轴承部分52的前端部分配合在形成于可移动模具32中的凹槽部分44中,从而支撑可移动模具32。更详细地,轴承部分52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凸缘部分50的外径,使得轴承部分52的外周表面的上部可以抵靠在凹槽部分44的上壁表面46上,从而如图4的局部放大图中所示的那样支撑可移动模具32。

另一方面,在外径小于轴承部分52的凸缘部分50与凹槽部分44的上壁表面46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间隙。

图4示出了可移动模具32已被定位和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凹槽部分44的左壁表面47位于凸缘部分50的在模具安装表面35侧的侧部处,使得可移动模具32的一部分(具体地说是位于凸缘部分50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并且包括凹槽部分44的左壁表面47的部分)可以保持在凸缘部分50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从而使可移动模具32固定地定位。

另外,如图2所示,压头18的内部设置有油压缸56,并且在油压缸56内部滑动的活塞57一体地附接于模具支撑体36的轴部48的基端侧。

附图标记58表示油压缸56中的油腔。油腔58由油压缸56的容器以及活塞57限定。来自未示出的油压泵的油通过油路60被供应至油腔58。

另外,在活塞57的位于油腔58相反侧的空间中设置有弹簧62。

顺便提及,附图标记61表示连通路径,接纳弹簧62的空间通过该连通路径可以与大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可移动模具32靠近模具安装表面35并且进一步将可移动模具32按压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从而将可移动模具32定位和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增加油腔58内部的压力以使轴部48移动至图示的左侧。

相反,为了使可移动模具32沿离开模具安装表面35的方向移动,减小油腔58的内部油压,使得轴部48由于弹簧62的沿图示的向右方向的推力而可以被移动至图示的右侧。

接下来,将以举例的方式关于可移动模具32对根据本实施例的锻压机10中的模具更换进行描述。

例如,如图4所示,当想要将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的可移动模具32传送到机器外部时,将支撑可移动模具32的模具支撑体36中的每一个的轴部48移动至图示的右侧。以这种方式,首先,解除了将可移动模具32按压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的固定力。

接着,可移动模具32连同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沿离开模具安装表面35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了模具侧的凹部64与模具安装表面35侧的凸部66之间的接合。图5a示出了这种状态。

在该情况下,可移动模具32连同轴承部分52沿离开方向移动。因此,在可移动模具32与支撑可移动模具32的重量的每个轴承部分52之间不产生过大摩擦力,而可移动模具32可以沿离开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

如图5b所示,在可移动模具32沿离开方向完全地移动之后,在可移动模具32保持被模具支撑体36(具体地说是轴承部分52)支撑的同时,可移动模具32可以沿平行设置模具支撑体36的方向(即,沿可以将可移动模具32传送到机器外部的方向)移动。

在图5b中,附图标记78表示贯通开口部分,贯通开口部分形成在机架12的沿模具运出方向的侧表面中,并且附图标记80表示用于模具更换的拖车,拖车布置在贯通开口部分78外部。

在拖车8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保持被运出的可移动模具32的保持板82。在保持板82的模具保持表面83中,前端部分具有轴承的多个轴体84以与模具支撑体36一样高的方式沿水平方向布置。

如图5b所示,保持板82可以沿进入贯通开口部分78的方向移动。轴体84的前端部分依次地配合在已沿运出方向移动的可移动模具32的凹槽部分44和45中。从而,支撑可移动模具32。在这之后,将保持板82连同可移动模具32移动到机器外部的拖车80上。以这种方式,将可移动模具32完全运出到机器外部。

另一方面,当想要将新的可移动模具32附接并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时,使保持有新的可移动模具32的拖车80移动至贯通开口部分78的位置。在这之后,如图6a所示,将可移动模具32连同保持板82移动进贯通开口部分78。

在这之后,移动可移动模具32以将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依次地配合进可移动模具32的凹槽部分44和45中。于是,将可移动模具32移动至预定位置。

在这之后,如图6b所示,模具支撑体36中的每一个的轴部48沿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接近模具安装表面35的方向(所示出的向左方向)移动。以这种方式,被模具支撑体36的轴承部分52支撑的可移动模具32接近模具安装表面35,并且模具侧的凹部64与模具安装表面35侧的凸部66配合。于是,可以自动地定位可移动模具32。

然后,可移动模具32进一步接近模具安装表面35。在可移动模具32抵靠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之后,可移动模具32被保持在每个凸缘部分50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使得可移动模具32可以固定地被定位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以这种方式,可以完全地安装和固定可移动模具32。

顺便提及,上文已描述了模具支撑体36中的一者的运动。然而,所有模具支撑体36的轴部48在模具更换期间都同时地前后移动。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文所述,为了将新的可移动模具32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轴部48沿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接近模具安装表面35的方向移动。于是,可以使从机器外部运进的可移动模具32在保持被轴承部分52支撑的同时靠近模具安装表面35。

即,由于可移动模具32连同轴承部分52沿接近方向移动,因此在可移动模具32与每个轴承部分52之间不产生过大摩擦力,而可移动模具32可以容易地沿接近方向移动并定位。

另外,在可移动模具32抵靠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上之后,可移动模具32被保持在每个凸缘部分50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于是,可以定位和固定可移动模具32。

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轴部48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使被运进的可移动模具32靠近模具安装表面35,直至可移动模具32被定位和固定。

另一方面,为了去除模具,轴部48沿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离开模具安装表面35的方向移动。在该过程的途中,解除了施加在已被固定的可移动模具32上的固定力。接着,可移动模具32可以移动到解除可移动模具32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的接合(具体地说是可移动模具32的定位凹部64与模具安装表面35的定位凸部66之间的接合)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可移动模具32连同轴承部分52沿离开方向移动。于是,在可移动模具32与每个轴承部分52之间不产生过大摩擦力,而可移动模具32可以沿离开方向容易地移动到预定位置。

在可移动模具32连同轴承部分52已沿离开方向移动和定位之后,可移动模具32在不产生可移动模具32与模具安装表面35之间的干涉的情况下可以沿轴承部分的旋转方向(即,朝向机器外部的运出方向)移动。

以这种方式,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轴部48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解除施加在已被定位和固定的可移动模具32上的固定力,并且使可移动模具32与模具安装表面35分离,使得可移动模具32可以被运出到机器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均具有t形截面并且直线地延伸的凹槽部分44和45形成在可移动模具32的与模具安装表面35对置的表面中,并且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配合在凹槽部分44和45中,从而支撑可移动模具32。因此,凹槽部分44和45的内壁表面位于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于是,当运进和运出可移动模具32时,可以很好地限制可移动模具32在与可移动模具32的运进/运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松动。因此,可以平稳地移动可移动模具32。

另外,在可移动模具32已被固定的状态下,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被接纳在模具的内部,具体地说接纳在凹槽部分44和45中。不存在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以突出状态留在可移动模具32周围的担心。于是,不存在出现可操作性下降的问题的担心,该问题例如由于在除模具更换以外的作业(诸如锻压机的维修作业等)期间与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干涉等导致。

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有多个凹槽部分44和45,并且多个模具支撑体36的前端部分分别配合在相应的凹槽部分中,从而支撑可移动模具32。因此,当使可移动模具32接近或离开模具安装表面35时,可以很好地防止可移动模具32倾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凹部64设置在可移动模具32的与模具安装表面35对置的表面中,并且定位凸部66设置在模具安装表面35中。于是,当在模具更换时使可移动模具32靠近模具安装表面35以便固定可移动模具32时,通过使凸部66与凹部64之间进行配合可以自动地定位可移动模具32。

在上文中,已关于可移动模具32详细描述了模具固定结构和模具更换方法。相同的结构和方法基本上可以应用于关于固定模具38的模具固定结构和模具更换方法。

在图2中,每个轴部70布置为从沿固定侧的模具安装部件4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模具安装表面71垂直地突出。在轴部70的前端侧,具有环形形状的凸缘部分50形成为沿与轴部70的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凸缘部分50的前端侧进一步设置有包括可以围绕轴部70的轴线旋转的外圈的轴承部分52。这里,轴承部分52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凸缘部分50的外径。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固定模具38的每个模具支撑体42都由轴部70、凸缘部分50和轴承部分52构成。

在固定模具38的背表面侧,均具有t形截面的凹槽部分72和74以与可移动模具32的情况类似的方式分别形成在固定模具38的上部和下部中。模具支撑体42的包括凸缘部分50和轴承部分52的前端部分配合在形成于固定模具38中的凹槽部分72和74中,从而支撑固定模具38。更详细地,每个模具支撑体42的轴承部分52的外径被设定为大于凸缘部分50的外径。于是,轴承部分52的外表面抵靠在凹槽部分72和74的上壁表面上,从而支撑固定模具38。

另外,尽管在图2中未示出,但在油压缸76(图1)内部滑动的活塞一体地附接于每个轴部70的基端侧。控制油压缸76内部的油压以前后驱动并移动轴部70,使得固定模具38可以沿接近和离开模具安装表面71的方向移动。

因此,为了将新的固定模具38固定在模具安装表面71上,轴部70沿模具支撑体42的前端部分接近模具安装表面71的方向移动。于是,可以使从机器外部运进的固定模具38在保持被轴承部分52支撑的同时靠近模具安装表面71。

另外,在固定模具38抵靠在模具安装表面71上之后,固定模具38被保持在每个凸缘部分50与模具安装表面71之间。于是,可以定位和固定固定模具38。

以这种方式,同样在固定模具38侧,通过轴部70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使被运进的固定模具38靠近模具安装表面71,直至固定模具38被定位和固定。

顺便提及,定位凸部86形成在固定模具38的与模具安装表面71对置的表面中,并且定位凹部88设置在模具安装表面71中。当使固定模具38靠近模具安装表面71而使得固定模具38可以为了模具更换而被固定时,固定模具38通过凸部86与凹部88之间的接合自动地定位。

另一方面,为了去除固定模具38,轴部70沿模具支撑体42的前端部分离开模具安装表面71的方向移动。在该过程的途中,解除了施加在已被固定的固定模具38上的固定力。接着,固定模具38可以移动到解除固定模具38与模具安装表面71之间的接合(具体地说是固定模具38的定位凸部86与模具安装表面71的定位凹部88之间的接合)的位置。

在固定模具38连同轴承部分52已沿离开方向移动和定位之后,固定模具38在不产生固定模具38与模具安装表面71之间的干涉的情况下可以沿运出方向移动到机器外部。

以这种方式,同样在固定模具38侧,通过轴部70的移动可以连续地实施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解除施加在已被定位和固定的固定模具38上的固定力,并且使固定模具38与模具安装表面71分离,使得固定模具38可以被运出到机器外部。

尽管上文已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该实施例仅是实例。例如,布置在模具安装表面中的模具支撑体的数量可以与该实施例中的情况不同。另外,形成在模具的背表面中的凹槽部分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设定为一个或三个或者更多个。

本发明可以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变型的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除锻压机以外的其它压力机。

本发明要求2016年5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05673的优先权,并且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和符号的说明

10多级锻压机

14凹模

16凸模

32可移动模具

35、71模具安装表面

36、42模具支撑体

38固定模具

44、45、72、74凹槽部分

48、70轴部

50凸缘部分

52轴承部分

64、88凹部

66、86凸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