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652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厚钢管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



背景技术:

外加厚钢管是指钢管管端内径不发生改变,在利用特制模具使其增加壁厚并使增加壁厚部分达到有效长度,以使其符合标准值。目前,外加厚钢管普遍采用加厚模在管端加厚机上进行加工,其加工过程为:将钢管管端加热后,送进加厚机的加厚模中,夹紧钢管后,冲头穿进钢管管端进行镦粗,使钢管管端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管端外加厚的目的,其加厚过程是一个镦粗、扩径、挤压的复杂的复合加工过程。

目前在加厚管生产中,加厚模大多直接安装到管端加厚机的上、下腔中,而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厚钢管时,随着产品规格的不断增加,加厚模的数量也不断加大,给加厚模安装造成了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加厚模通过加厚模支撑架安装在管端加厚机上,可以满足各种规格加厚模的安装需要,并起到辅助定位作用,能够实现加厚模的快速安装;磨损后可加工成更大规格,实现重复利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厚管的产品质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包括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所述上支撑架固定在管端加厚机的上固定腔中,下支撑架固定在管端加厚机的下固定腔中;上支撑架和下支撑架对应地设有钢管固定槽和加厚模安装槽,上、下支撑架对合后对应的2个钢管固定槽形成完整的通道供钢管穿过并伸入加厚模中;上、下支撑架之间采用插接方式定位固定。

所述上、下支撑架分别具有与管端加厚机上、下固定腔相配合的外形及尺寸;上支撑架的中部两侧开设凹进的定位槽,下支撑架对应部位设凸出的定位块,上、下支撑架对合时,定位块嵌入定位槽中实现定位固定。

所述上、下支撑架与加厚模之间采用螺钉固定。

所述上、下支撑架上分别设卡槽,与管端加厚机的上、下固定腔之间采用卡紧装置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加厚模支撑架的外形尺寸与管端加厚机的固定腔相匹配,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的安装工具;加厚模支撑架的加厚模安装槽分别与各种规格的加厚模相匹配,加厚模通过加厚模支撑架安装在管端加厚机上,可以满足各种规格加厚模的安装需要;

2)能够实现加厚模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提高生产效率;

3)加厚模支撑架能够起到辅助定位作用,上、下支撑架对合后,分体的加厚模自动对正定位,实现了一机多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厚管的产品质量;

4)加厚模支撑架的工作面磨损后,例如钢管固定槽磨损后,可以加工成更大规格的加厚模支撑架,实现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支撑架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支撑架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支撑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下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中:1.上支撑架 2.下支撑架 3.钢管固定槽 4.加厚模安装槽 5.定位槽 6.定位块 7.螺钉孔 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加厚管加工的加厚模支撑架,包括上支撑架1(如图1-图3所示)和下支撑架2(如图4-图6所示),所述上支撑架1固定在管端加厚机的上固定腔中,下支撑架2固定在管端加厚机的下固定腔中;上支撑架1和下支撑架2对应地设有钢管固定槽3和加厚模安装槽4,上、下支撑架1、2对合后对应的2个钢管固定槽3形成完整的通道供钢管穿过并伸入加厚模中;上、下支撑架1、2之间采用插接方式定位固定。

所述上、下支撑架1、2分别具有与管端加厚机上、下固定腔相配合的外形及尺寸;上支撑架1的中部两侧开设凹进的定位槽5,下支撑架2对应部位设凸出的定位块6,上、下支撑架1、2对合时,定位块6嵌入定位槽5中实现定位固定。

所述上、下支撑架1、2与加厚模之间采用螺钉固定(螺钉孔7为该螺钉的安装孔)。

所述上、下支撑架1、2上分别设卡槽8,与管端加厚机的上、下固定腔之间采用卡紧装置固定。

生产加厚管时,先将上、下2个支撑架1、2分别安装到管端加厚机的上、下固定腔内,然后将上加厚模和下加厚模分别安装到上、下支撑架1、2上。

管端加厚机的上、下固定腔对合后,上、下2个支撑架1、2的钢管固定槽3对正后形成完整的钢管通道,加厚模安装槽4对正后上、下加厚模之间形成完整的模具型腔。将加热后的钢管一端通过钢管通道伸入模具型腔内,冲头穿进钢管管端进行镦粗后,即完成加厚管生产。然后管端加厚机的上、下固定腔分离,上加厚模随同上支撑架1向上运动,然后将加工完的钢管取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