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墩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0174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多工位墩头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墩头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工位墩头机。



背景技术:

工程用部件的快速接头管,常常在其端部设置墩头,即在端部的管壁上设置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环状凸起,形成墩环,使其可与配接的套管严密的结合,同时对设置墩环的一端进行缩口处理,以方便安装和装配。这种结构的设置通常是通过管件墩头机实现,通过墩头机将管件轴向压缩使其部分外径变大,形成墩环,或者使管件端部的口径缩小,从而实现管件的墩环或缩口工艺。

为保证装配的可靠性,有时需要在接头管的端部设置多个墩环。此时需要通过多台墩头机进行一道一道的冲压,以在管件上形成多个墩环。这种加工方式存在生产效率低、成型不稳定、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管件多道墩环工艺的多工位墩头机,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工位墩头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有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夹持模腔的夹持模具、驱动夹持模具开合的夹持驱动件、将待加工的管件送至多个夹持模腔中位于第一位的第一夹持模腔的送料装置、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的移料装置、与夹持模具相对设置且具有多个与多个夹持模腔一一对应地同轴设置的墩头模腔的墩头模具和驱动墩头模具朝夹持模具运动的墩头驱动件,每个夹持模腔的腔壁上均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且沿移料装置移送管件的方向,环形凹槽的数量依次递增。

优选地,所有夹持模腔朝向墩头模具的端部呈台阶状依次排布,且沿移料装置移送管件的方向逐渐靠近墩头模具;所有墩头模腔朝向夹持模具的端部呈台阶状依次排布,且沿移料装置移送管件的方向逐渐远离夹持模具。

优选地,沿移料装置移送管件的方向,在位于最后一个夹持模腔之前的每个夹持模腔朝向墩头模具的端部均设有一个环形凹槽,位于第一夹持模腔之后的每个夹持模腔在与前面所有夹持模腔上的环形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环形凹槽。

优选地,夹持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压模和第二压模,第一压模和第二压模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二凹槽一一对应且对接构成多个夹持模腔;夹持驱动件与第一压模连接。

优选地,移料装置包括位于夹持模具朝向墩头模具的一侧的移送架、设于移送架朝向夹持模具的一侧并与多个夹持模腔一一对应的多个移送杆、驱动移送架朝夹持模具运动使移送杆与夹持模腔处于相对位置的第一驱动件、驱动移送架朝夹持模腔运动使移送杆插入管件的第二驱动件以及驱动移送架沿多个夹持模腔的排列方向运动使移送杆带动管件同步移动的第三驱动件。

优选地,第一驱动件为丝杆传动机构,第二驱动件和第三驱动件均为伸缩杆。

优选地,送料装置包括振动储料盘和送料机构,送料机构包括设于机架上的送料支架、可沿指向第一夹持模腔的方向来回滑动地设于送料支架上的送料夹块和驱动送料夹块运动的送料驱动件,振动储料盘用于将管件送至送料夹块。

优选地,机架上在夹持模具远离第一夹持模腔的一侧设有出料槽。

优选地,墩头驱动件为曲臂传动机构。

优选地,夹持驱动件为伸缩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多工位墩头机,通过墩头驱动件驱动墩头模具朝夹持模具运动,可使墩头模腔与夹持模腔对接构成多个管件容置模腔,形成多个墩环工位,通过移料装置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可使管件在多个墩环工位之间变换位置,由此能够实现管件的多道墩环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成型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除去机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夹持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夹持模具的第二压模与墩头模具相对设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移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架 2、夹持模具 21、第一压模

210、第一凹槽 22、第二压模 220、第二凹槽

3、夹持驱动件 4、墩头模具 40、墩头模腔

5、墩头驱动件 6、管件 7、移送架

8、移送杆 9、第一驱动件 10、第二驱动件

11、第三驱动件 12、振动储料盘 13、送料支架

14、送料夹块 141、第一夹块 142、第二夹块

143、夹持凹槽 15、送料驱动件 16、出料槽

17、电机 18、油压系统 100、送料机构

200、移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夹持模具2、夹持驱动件3、送料装置、移料装置200、墩头模具4和墩头驱动件5。

其中,夹持模具2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夹持模腔,夹持模腔用于夹持固定待加工的管件6,其直径与待加工的管件6的直径相匹配。每个夹持模腔的腔壁上均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环形凹槽,且沿移料装置200移送管件6的方向,夹持模腔上环形凹槽的数量依次递增。管件6在被压缩时向该环形凹槽内突出,形成墩环。夹持驱动件3与夹持模具2连接,用于驱动夹持模具2开合。夹持模具2张开时,可将待加工的管件6放入夹持模腔中或从夹持模腔中取出;夹持模具2闭合时,可将位于夹持模腔中待加工的管件6夹紧固定。送料装置用于将待加工的管件6送至多个夹持模腔中位于第一位的第一夹持模腔。移料装置200用于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

墩头模具4沿夹持模腔的轴线方向与夹持模具2相对设置,墩头模具4具有多个墩头模腔40,多个墩头模腔40与多个夹持模腔一一对应地同轴设置,多个墩头模腔40的直径均与待加工的管件6的直径相匹配。墩头驱动件5与墩头模具4连接,用于驱动墩头模具4朝夹持模具2运动,使墩头模腔40与夹持模腔相对接,并压缩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实现管件6的墩头加工。

由此,本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通过墩头驱动件5驱动墩头模具4朝夹持模具2运动,可使墩头模腔40与夹持模腔对接构成多个管件容置模腔,形成多个墩环工位,通过移料装置200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可使管件6在多个墩环工位之间变换位置,由此能够实现管件6的多道墩环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成型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驱动件3为伸缩杆,伸缩杆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为液压缸、气缸或者电动推杆。墩头驱动件5为曲臂传动机构。当然夹持驱动件3和墩头驱动件5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夹持模具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压模21和第二压模22,第一压模21和第二压模22相对的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多个第一凹槽210和多个第二凹槽220一一对应且对接构成多个夹持模腔。在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上分别沿周向相对地开设有能够对接构成夹持模腔上的环形凹槽的半环形凹槽。夹持驱动件3与第一压模21连接,驱动第一压模21沿朝向第二压模22的方向来回运动,实现夹持模具2开合。进一步,第一压模21和第二压模22可以分别包含有多个第一子压模和第二子压模,多个第一子压模和多个第二子压模一一相对地设置,每个第一子压模和每个第二子压模上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一凹槽210和一个第二凹槽220,由此通过第一子压模和第二子压模的对接构成夹持模腔。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有夹持模腔朝向墩头模具4的端部呈台阶状依次排布,且沿移料装置200移送管件6的方向逐渐靠近墩头模具4。所有墩头模腔40朝向夹持模具2的端部呈台阶状依次排布,且沿移料装置200移送管件6的方向逐渐远离夹持模具2。由此,能够配合管件6在依次经过多个墩环工位成型时长度逐渐减小的趋势。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沿移料装置200移送管件6的方向,在位于最后一个夹持模腔之前的每个夹持模腔朝向墩头模具4的端部均设有一个环形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模腔之后的每个夹持模腔在与前面所有夹持模腔上的环形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一个环形凹槽。由此,可实现移料装置200对管件6的平行移送,在管件6从前一个夹持模腔平移到下一个夹持模腔中时,管件6上已加工成型的墩环可置于下一个夹持模腔中相应的环形凹槽内,从而可以简化移料装置200的结构设计。

优选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移料装置200包括移送架7、移送杆8、第一驱动件9、第二驱动件10和第三驱动件11。如图2所示,移送架7位于夹持模具2朝向墩头模具4的一侧,移送杆8设于移送架7朝向夹持模具2的一侧并与夹持模腔相平行,移送杆8设有多个,多个移送杆8与多个夹持模腔一一对应。第一驱动件9用于驱动移送架7朝夹持模具2运动使移送杆8与夹持模腔处于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9驱动移送架7向下运动使移送杆8与夹持模腔处于水平相对的位置。第二驱动件10用于驱动移送架7朝夹持模腔运动使移送杆8插入管件6内部。第三驱动件11用于驱动移送架7沿多个夹持模腔的排列方向运动使移送杆8带动管件6同步移动。由此可实现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9为丝杆传动机构,第二驱动件10和第三驱动件11均为伸缩杆,伸缩杆的形式并不局限,可以为液压缸、气缸或者电动推杆。当然第一驱动件9、第二驱动件10和第三驱动件11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送料装置包括振动储料盘12和送料机构100,如图6所示,送料机构100包括设于机架1上的送料支架13、可沿指向第一夹持模腔的方向来回滑动地设于送料支架13上的送料夹块14和驱动送料夹块14运动的送料驱动件15,振动储料盘12用于将管件6送至送料夹块14。送料夹块14包括端部铰接的第一夹块141和第二夹块142,第一夹块141朝向第二夹块142的一面上设有夹持凹槽143,振动储料盘12将待加工的管件6送至该夹持凹槽143内,使管件6夹持于第一夹块141和第二夹块142之间。送料驱动件15驱动送料夹块14朝夹持模具2运动,将管件6送至夹持模具2的第一夹持模腔内,夹持模具2将管件6夹紧后,送料驱动件15驱动送料夹块14离开夹持模具2,此时铰接的第一夹块141和第二夹块142张开而离开管件6。本实施例中的送料驱动件15采用丝杆螺母的结构。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机架1上在夹持模具2远离第一夹持模腔的一侧设有出料槽16。加工完成的管件6离开夹持模具2后从出料槽16输出。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还包括电机17和油压系统18,用于实现自动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夹持模具2中夹持模腔的数量、墩头模具4中墩头模腔40的数量以及移动架7上移送杆8的数量并不局限,可以根据实际加工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夹持模具2中设有五个夹持模腔,相应地,墩头模具4中设有五个墩头模腔40、移动架7上设有五个移送杆8。其中,最后一个夹持模腔与其前一个夹持模腔中环形凹槽的数量相同,即五个夹持模腔依次分别设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和四个环形凹槽,由此可以完成管件6的五道墩头加工工艺,且由前四个夹持模腔完成四道墩环工艺,在管件6上形成四个墩环,由最后一个夹持模腔完成缩口工艺,在管件6的端部形成缩口。

本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的工作步骤为:

步骤一、将待加工的管件6放在振动储料盘12中;

步骤二、由振动储料盘12将待加工的管件6送至送料夹块14,送料驱动件15驱动送料夹块14朝夹持模具2运动,将待加工的管件6送至第一夹持模腔内,即送至第二压模22上位于第一位的第二凹槽220内,夹持驱动件3驱动第一压模21朝第二压模22运动,至第一压模21与第二压模22对接闭合,送料驱动件15驱动送料夹块14离开夹持模具2并复位;

步骤三、墩头驱动件5驱动墩头模具4朝夹持模具2运动,使墩头模腔40与夹持模腔相对接,并压缩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完成一道墩环工艺,之后墩头驱动件5驱动墩头模具4离开夹持模具2并复位;

步骤四、移料装置200的第一驱动件9驱动移送架7向下运动,使移送杆8与夹持模腔处于水平相对的位置,第二驱动件10驱动移送架7朝夹持模腔运动,使移送杆8插入管件6内部;然后夹持驱动件3驱动第一压模21离开第二压模22;接着第一驱动件9驱动移送架7向上运动,使移送杆8带着管件6离开第二压模22的第二凹槽220,然后第三驱动件11驱动移送架7沿多个夹持模腔的排列方向运动,使移送杆8带着管件6同步移动至下一个第二凹槽220的上方,然后第一驱动件9驱动移送架7向下运动,至管件6置于第二凹槽220中,然后重复步骤二,再由第二驱动件10驱动移送架7离开夹持模腔,然后第一驱动件9驱动移送架7向上运动并复位;

步骤五、重复步骤三,完成第二道墩环工艺。

步骤六、重复步骤四和步骤五,实现连续循环加工,从而实现管件6的多道墩环工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多工位墩头机,通过墩头驱动件5驱动墩头模具4朝夹持模具2运动,可使墩头模腔40与夹持模腔对接构成多个管件容置模腔,形成多个墩环工位,通过移料装置200将每个夹持模腔中的管件6同步移送至下一个夹持模腔中,可使管件6在多个墩环工位之间变换位置,由此能够实现管件6的多道墩环工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成型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