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旋槽丝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7661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螺旋槽丝锥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螺旋槽丝锥。



背景技术:

丝锥是一种加工内螺纹的刀具,可分为无屑加工和有屑加工,无屑加工的丝锥刀具称为挤压丝锥用NRT表示,是通过材料的塑性变形挤压出内螺纹,有屑加工丝锥刀具是通过刀具的旋转切削出内螺纹,切削丝锥有直槽丝锥用HT表示、先端丝锥用POT表示、螺旋丝锥用SFT表示。其中直槽丝锥和先端丝锥是向下排屑,螺旋丝锥是向上排屑。

其中螺旋丝锥通过丝锥本身的螺旋槽将旋转切削产生的切屑顺着螺旋槽向上排出。丝锥是通过刀柄夹住实现内螺纹加工的,很多情况下受困于机台和产品的限位问题,丝锥和刀柄之间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容屑,这就会导致排屑不顺畅的产生。

目前市场上的所有螺旋丝锥的螺旋槽都是只有一个螺旋角度,那么所排出的屑也只能顺着同一个螺旋角度向上排出,这样就无法避开刀柄。当丝锥和刀柄之间的空间不够容屑供切削排出时,就会出现切屑无法及时排出缠住丝锥以及刀柄,当切屑积累足够多时新产生的切屑就无法正常排出全部堵塞在螺旋槽内部,这样当丝锥继续旋转时就会被切屑阻碍导致丝锥断裂。螺旋丝锥的螺旋槽角度影响丝锥加工时的排屑效果,所以并不能通过改变单一的螺旋角度避开刀柄。本发明创造通过两个螺旋角度改变了上述所产生的问题。在丝锥前段部分使用正常工艺使用的螺旋槽角度,在后段部使用不同的螺旋角度已达到排屑避开刀柄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双螺旋结构,排屑效果好且能应用于不同加工环境下的双螺旋槽丝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双螺旋槽丝锥,包括切削部、排屑部、锥杆和方柄;所述切削部上设置有螺纹;所述切削部上开设有第一螺旋槽且延伸至螺纹末端后方用于将切屑旋转带出;所述排屑部上不带有螺纹,所述排屑部上开设有第二螺旋槽,所述第二螺旋槽用于排出切屑;所述第一螺旋槽和第二螺旋槽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一旋转槽呈钝角设置用于改变排屑方向。

作为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第一螺旋槽在螺纹末端后方的延伸距离为r,其中r的范围为2mm~3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锥杆通过刀柄夹持;不同加工环境下使用的刀柄不同,夹持的锥杆位置也不同;定义刀柄端面的宽度为h,则所述刀柄到该丝锥的中心线的距离为2/h;定义刀柄端面中心处到螺纹末端的距离为d。

作为进一步改进,为保证切屑在沿着所述第二螺旋槽排出时避开刀柄,定义其最低标准角度为α,其中α=arctan(h/2(d-r));定义所述第二螺旋槽与该丝锥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β,则当β大于等于α时即可实现排屑功能。

作为进一步改进,定义所述第二螺旋槽与所述第一螺旋槽之间的角度为θ,其中θ的范围为120°~160°。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方柄用于内部加工定位或供刀柄夹持。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螺旋槽丝锥中采用了双螺旋槽的结构,通过第一螺旋槽的结构实现将切屑带出,再利用第二螺旋槽的角度设置将排出角度改变,使最终排出的切削避开了刀柄,从而克服了切屑堵塞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螺旋槽丝锥利用在不同加工环境下根据刀柄和夹持部分的参数来改变所需的不同螺旋角度,使螺旋丝锥能够灵活的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加工环境。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螺旋槽丝锥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螺旋槽丝锥的排屑过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切削部 10

排屑部 20

锥杆 30

方柄 40

刀柄 50

第一螺旋槽 11

第二螺旋槽 21

切屑 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至图2,实施例中,一种双螺旋槽丝锥,包括切削部10、排屑部20、锥杆30和方柄40;所述切削部10上设置有螺纹用于切削待加工材料;所述切削部10上开设有第一螺旋槽11且延伸至所述螺纹末端后方用于将切屑60旋转带出,所述第一螺旋槽11的螺旋角度与切削性能相关,可根据不同待加工材料的属性选择合适螺旋角度的丝锥;所述排屑部20上不带有螺纹,所述排屑部20上开设有第二螺旋槽21,所述第二螺旋槽21的数量和所述第一螺旋槽11相对应,保证切屑60可通过多个第二螺旋槽21同时排出;所述第一螺旋槽11和第二螺旋槽21相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槽21与所述第一螺旋槽11呈钝角设置用于改变排屑方向。所述方柄40用于内部加工定位或供刀柄50夹持。采用该结构可以有效实现将切屑60有效排出,防止切屑60无法及时排出而造成堵塞的问题,整体结构简单,功能易行。

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一螺旋槽11在所述螺纹末端后方的延伸距离为r,其中r的范围为2mm~3mm,优选的,r的值取2.5mm,采用这样的距离设置是因为螺纹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公差,倘若第一螺旋槽11不延伸至螺纹末端后方一定距离的话会导致切屑60在螺纹内部弯折从而无法顺利通过第二螺旋槽21排出。

请参考图2,所述锥杆30通过刀柄50夹持;由于不同加工环境下使用的刀柄50不同,夹持的锥杆30位置也不同;定义刀柄50端面的宽度为h,则所述刀柄50到该丝锥的中心线的距离为2/h;定义刀柄50端面中心处到螺纹末端的距离为d。由于切屑60排出所述第一螺旋槽11的方向与所述第一螺旋槽1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假如没有设置所述第二螺旋槽21的话,切屑60很容易因为排屑角度的原因撞到刀柄50下表面从而慢慢在刀柄50和所述切削部10之间堆积导致切屑60堵塞从而引发丝锥断裂的隐患;假设切屑60的硬度十分大以致于切屑60沿第二螺旋槽21排出后的路径为一条直线,为保证切屑60在沿着所述第二螺旋槽21排出时能避开刀柄50即排出的切屑60往第二螺旋槽21方向连续排出的过程中切屑60的排出路径在所述刀柄50端面最外侧的外侧,可定义最低标准角度为α,由图2中位置关系可知,α=arctan(h/2(d-r));定义所述第二螺旋槽21与该丝锥中心线之间的角度为β,则当β大于等于α时即可实现排屑功能。采用了双螺旋槽的结构,通过第一螺旋槽11的结构实现将切屑60带出,再利用第二螺旋槽21的角度设置将排出角度改变,使最终排出的切削避开了刀柄50,从而克服了切削堵塞的问题。

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第二螺旋槽21与所述第一螺旋槽11之间的角度为θ,其中θ的范围为140°~160°,优选的,θ的值选150°,所述第二螺旋槽21和第一螺旋槽11之间的角度的选择可以在β角满足α角的最低标准角度后进一步限定其角度范围,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切屑60在从第一螺旋槽11进入第二螺旋槽21时不会因为弯折角度的突然增加而导致切屑60断裂从而引起切屑60堆积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